首次披露「星月步」的練習方法
之前由於談論「有關習練太極拳膝蓋疼痛的問題」,從而延伸到太極拳的步法,說到太極拳的步法,我想有必要說一說陳式洪架太極拳獨有的「星月步」。「星月步」是陳式洪架太極拳的創始人已故太極宗師洪均生先生首次提出來,練習勁路轉換的一種步法,以雙腳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象形星星和月亮取名。
「星月步」一名首先出現在蔣家駿老師的著作《太極拳師門對話錄——太極宗師洪均生言傳身教原始記錄》之中,原文摘錄如下:
練完,洪師面不改色,氣不發喘,指著掃堂腿留下的痕迹說:「你看這象什麼圖像?」我仔細一看,原來是前後掃腿划出的「太極圖」像,泥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腳痕,足足二公分深。
太極拳中腳部的擺扣,都是由腳跟或者腳掌貼地轉動形成的,由於旋轉的角度不同,就會在泥地上留下不同形狀的圖像,洪師稱之為「星月步」。腳跟或者腳掌貼地自轉所形成的痕迹,就形成「星星」;而圍繞著「星星」擺扣的腳掌或者腳跟所形成的痕迹,就形成了「月亮」的形狀。「月亮」的形狀又因為旋轉角度的不同,而分為「月牙」、「半月」、「全月」。由此看來,太極拳不僅理精發密,構思嚴謹巧妙,而且也符合天地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確實是不可多得的極優越的拳種。
經過蔣家駿老師的首肯,我根據從學陳式洪架太極拳十幾年的經驗和體會談一談星月步的練習方法。
此處練習星月步雙腳走的都是45度斜角,初學以一肩半寬小馬步為宜。在套路習練中則根據具體動作而為,進步的角度和大小不拘泥於此法。
前進的星月步與第一式金剛搗碓動作三的左步相似。動作一:馬步站立,沉左膝,右腳掌貼地外擺45度;左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右腳中部,與右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左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腳尖的方向指向膝蓋)向左前斜角45度划出,成左撲步。動作二:左膝下沉落下左腳尖成左側馬步,左腳尖正朝前。動作三:右膝下沉,左腳掌貼地外擺45度;右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左腳的中部,與左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右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向右前斜角45度划出,成右撲步。動作四:右膝下沉落下右腳尖成右側馬步,右腳尖正朝前。動作五:沉左膝,右腳掌貼地外擺45度;左腳以腳掌貼地收到右腳中部,與右腳相距半腳寬,立即換成左腳跟貼地,腳尖斜里勾(腳尖的方向指向膝蓋)向左前斜角45度划出,成左撲步。依次前進。
在動作一中,僅以右腳外擺來看,右腳跟為軸,形成的痕迹如同星星;右腳掌貼地外擺,形成的痕迹形同月亮;以雙腳來看,右腳原地轉動,形成的痕迹看成是星星;左腳劃地形成的半圓弧形軌跡則如同月亮,這就是「星月步」名字的由來。
退步的星月步,則與「倒倦紅」的步法及其相近,走的也是45度斜角。動作一:馬步站立,右腳掌斜向外擺45度,踏地不動,左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劃弧經過右腳內側(與右腳相距半腳寬)向右腳的左後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後左腳掌斜向外45度。動作二:右膝下沉,右腳內扣轉正,成右側馬步。動作三:左腳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動,右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劃弧經過左腳內側(與左腳相距半腳寬)向左腳的右後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後右腳掌斜向外45度。動作四:左膝下沉,左腳尖內扣轉正,成左側馬步。動作五:右腳掌保持斜向外45度踏地不動,左腳以前腳掌貼地向內劃弧經過右腳內側(與右腳相距半腳寬)向右腳的左後斜角45度方向划出,落地後左腳掌斜向外45度。依次後退。
之前我講過的「活樁」和今天說的「星月步」是陳式洪架太極拳的精華,掌握了這一定步一動步兩種練習內勁的方法,日久必能練出全身的螺旋勁。
評判拳架的好壞,功夫的高低,全在步法和身法。洪均生老先生生前經常說:「手是兩扇門,全憑步勝人」、「手到步到,發人巧妙」。如果能通過步法和身法的長期練習親身體會到這兩句話的妙用,那才是妙中之妙!
推薦閱讀:
※蓮子的作用及食用方法
※參加佛七法會的請法方法 |《乘佛本願之妙用》
※古詩詞鑒賞的術語及方法
※這3個方法,是脂肪肝「自愈」的關鍵!偏偏你放任不管
※營銷之道:增加銷售業績的六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