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文庫|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館藏金銀器精選

《海外館藏中國文物精萃》

金銀器館藏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篇

沒有哪類文物像金銀器那樣,造型別緻、紋樣豐富、工藝精巧。古人在金銀器製作上傾注的熱情和聰明才智遠遠超過其他物品,仔細觀察它們的造型、紋樣和製法,會驚嘆藝匠們的卓越創造和藝術品位。

美國收藏的中國古代金銀器地點較為分散,其中的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尤為值得關注,特別是《唐代羚羊形鎏金銀盒》,至今仍是唐代金銀器中的孤品,唐代寫實仿生造型的金銀器物不多,作為唯一的實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上一期我們回顧了該館精美的玉器收藏,本期我們就來看看獨特的金銀器珍藏。

編者按

忍冬紋蓮瓣鎏金銀碗

銀尺寸不詳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此件鎏金銀碗為唐代飲食器具。侈口圓唇,弧壁外撇明顯,且有輕微突棱,圈足喇叭狀。先錘擊成形,然後鏨刻花紋。外壁處,飾有上小下大的雙層蓮花瓣紋與均勻漫布的魚子地紋 ;其大、小蓮瓣內,均裝飾有對稱翻卷的忍冬花紋 ;在上層花瓣的間隙里,則填飾禽獸、花草等物,體現出一種動靜對比的美感,其中振翅紛飛的翎鳥、撒蹄奔走的瑞獸被刻畫得神形畢肖。內壁處,由於錘揲工藝,有與外壁相似的兩層蓮瓣。內底處,紋樣華美繁複,最外緣為一周雙層豎紋,向內一周又飾突起的龍、魚、水禽圖樣,正中主龍張口獠牙,龍鬚張揚,栩栩如生,空白處漫填水雲紋。外底中心處,刻醒目的寶相花 ;寶相花是指由對卷的忍冬葉或勾卷組成花瓣的整體花團,其周圍加飾忍冬花紋。圈足外壁處,裝飾一周上下交錯的菱形團花紋。

由於結合了錘揲與鏨刻技術,此碗器型輕巧,花紋精美細緻,體現了唐代高超、精湛的金銀器製作工藝。唐代鎏金銀器十分廣泛,由於銀的化學穩定性較差,鎏金的做法可以起到保護器皿的作用,精緻的通體鎏金有時甚至會被誤認為金器。

折腹帶把銀杯

唐(7世紀末至8世紀)

高4.6厘米,橫(帶把)8.89厘米,直徑6.35厘米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折腹帶把銀杯,侈口圓唇向外翻卷明顯,深腹束腰,腹身略小於直徑,杯體下部有橫折棱,圈足外撇呈喇叭狀。杯把被焊於杯體上部子母口處,環狀翹尾,杯把的圓環和指墊組成「6」字形。杯外壁鏨刻忍冬花紋,兼飾小飛鳥與蝴蝶紋,突出強調了宛轉迴旋的枝蔓部分,通體遍飾魚子地紋。這種魚子地紋是唐代創新工藝,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熟練地運用圓鏨刀,於器物表面鏨刻出整齊、細密的小圓圈,從而使銀器表面更為斑斕,反映出白銀光芒四射的質感。圈足上的蔓葉紋樣與外壁類似。

此帶把杯應為 7 世紀末、8 世紀初的飲酒器。持杯飲酒時,以食指插入圓形把內,拇指壓住指墊,這種設計精巧而典雅。中國漢代飲器中有一種小卮,與這種唐代帶把杯的整體形制類似,其帶環形把,環把上部帶指墊,杯把呈「6」字形。不過漢晉時期這種小卮並不多見,之後亦不流行,找不到與唐代帶把杯之間的演變關係。此件帶把銀杯及其折腹風格,更多的是受到來自西方的影響。對這種帶把銀杯進行器物形態分析,有助於深入探討東亞與中亞、西亞區域間的相互影響與歷史演進。

這件折腹帶把銀杯由納爾遜信託基金(William Rockhill Nelson Trust)所購買。

銀高足杯

唐(7世紀末至8世紀)

高4.6厘米,直徑6.35厘米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銀高足杯,侈口弧腹呈碗形,直徑大於杯深,杯體與高足相接處有托盤,高足向下外撇呈明顯的喇叭狀。紋樣方面,先在杯壁錘擊出大塊的八瓣蓮花紋,蓮瓣內鏨刻折枝草葉、纏枝花草與鳳鳥紋樣,瓣外口沿處填飾一周連貫的纏枝花樣,紋樣鎏金,足部漫射出花瓣形,且飾卷草紋樣。

高足杯形體都比較小,珍貴而精緻,為 7 世紀末、8 世紀初唐代貴族使用的飲酒器,常見於唐陵墓壁畫中,如葬於唐咸亨四年(673 年)的房陵大長公主墓中便繪有執杯仕女圖,又如唐李壽墓中的石槨線刻仕女圖中也有手執高足杯的形象。唐代高足杯的基本造型,應是仿自西方銀器,這與唐代皇室貴族之中盛行的「胡化之風」有關。

這件銀高足杯由納爾遜信託基金所購買。

羚羊形鎏金銀盒

唐(7世紀後半葉至8世紀初)

高5.72厘米,直徑9.84厘米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此羚羊形鎏金銀盒,採用凸凹起伏的高浮雕手法,頂部隆起仿扭角卧羚。羊身與四肢部位漫飾忍冬纏枝與闊葉葡萄紋,魚子滿地裝。其中魚子地紋用圓頭鏨細密鏨出,使魚子紋略低於主題紋樣。因飾以細密的葡萄紋,時代應為 7 世紀後半葉至 8 世紀初。

盒是目前唐代金銀器皿中數量最多的器類,沿用的時間也最長,形制以圓形、花瓣形、橢方形的盒面佔大多數。相較之下,寫實仿生造型的金銀器物不多,唐代多見於陶瓷器。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所藏的羚羊形銀盒 , 造型別緻,十分少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收藏品。由於凹凸起伏的造型要求寫實準確,而隨意錘揲難度很大,故而製作過程中應使用了底模。

花鳥紋六瓣鎏金銀蓋盒

唐(8至9世紀)

尺寸不詳

現藏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The Nelson - Atkins Museum of Art)

盒面隆起,盒底微凸,子母口扣合。盒身呈六曲花瓣形,分瓣尖端明顯且大小相等,曲瓣為菱花形,外側上下分飾寶杵紋樣、魚子地紋。盒面每瓣交替飾有花、鳥紋樣。三瓣折枝花卉紋樣,其中兩瓣紋樣相同,均為帶蕊花卉,上方配以蝴蝶 ;另外一瓣無蕊花卉造型類似,無蝴蝶。三瓣禽鳥紋樣均有所區別,分別為鴛鴦回首、正視與飛燕。六瓣之間以粗大的纏枝紋勾連起來,又以魚子紋作地。這樣的紋樣安排,有序中透露出細微差異,體現了設計上的巧妙趣味。工藝上,器身、花紋錘揲而成,細部平鏨加工,紋飾鎏金。其製作代表了唐中後期高超精湛的金銀器工藝水平。

蝴蝶、花卉、鴛鴦、飛鳥,這些紋樣均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裝飾樣式。這件鎏金銀蓋盒,其紋樣種類豐富多樣,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世俗情趣。另外,以菱花形為造型的器物,主要出現在 7 世紀末、8 世紀初,於8 世紀以後流行。

嘉德文庫公眾號


推薦閱讀:

博物館古傢俱欣賞 (2)
相戀59年11個月,他用上萬張照片,為妻子打造了一座愛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宋代花鳥畫冊頁特展 (下)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  (上)
荊州市博物館藏玉璧

TAG:藝術 | 博物館 | 博物 | 藝術博物館 | 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