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的中醫治療
一,主要癥候:
顏面、胸背等處發生炎症性丘疹,擠之有碎米粒樣白色粉質的皮膚病,稱為粉刺。又名肺風粉刺,俗稱米瘡、暗瘡、青春痘等。古醫籍尚有痤、面皰、酒刺等名稱。本病西醫稱之為痤瘡。
二,粉刺的診斷要點
以青年男女為多見。皮疹好發於面部、上胸和背部。
皮疹初起多為非炎症性粉刺,可分開放性(黑頭粉刺)和閉鎖性(白頭粉刺)二型。前者為與毛囊口相一致的淡黃色或皮色的圓椎形小丘疹,毛囊口充塞著小的皮脂栓塞,稱為「脂栓」(即碎米粒樣白色粉質);因頂端常為黑色,故稱為黑頭粉刺;擠壓之,脂栓可被排出。後者為灰白色小丘疹,不易看到開口部,也不易擠出脂栓;以後粉刺可演變成米粒大小的紅色毛囊丘疹(炎症性丘疹),其頂端有的可出現黃白色小膿皰;破潰或吸收後,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或小凹狀疤痕。嚴重者除粉刺、丘疹、膿皰外,可發展為結節、囊腫、膿腫等,破潰後常形成竇道或瘢痕。
一般無明顯自覺癥狀,較重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觸痛。
病程經過緩慢。青春期後大多數病人均能逐漸自愈或癥狀減輕。
三,粉刺的辨證分析
粉刺由於肺經風熱,熏蒸於肌膚,搏結不散而成;或因過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脾胃蘊濕積熱,上熏於肺,外犯肌膚而成。此外,沖任不調,也可導致肌膚疏泄功能失暢而發。本病的治療,應根據辨證,分別採用疏風宣肺清熱,清熱化濕通腑和調攝沖任,疏肝解郁,並宜結合外治法。
四,粉刺的辨證論治
(一),肺經風熱型
【證見】顏面潮紅,以散在的紅色丘疹、黑頭粉刺為主,可有膿皰。舌質稍紅,苔薄黃,脈數或浮數。
【治法】疏風宣肺清熱。
【方葯】
1.主方枇杷清肺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枇杷葉9克,桑白皮、黃芩、黃柏各12克,生甘草6克,生地黃25克,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各30克,金銀花15克。水煎服,每日l劑。
2.中成藥
(1)黃連上清丸或上清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2)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二),脾胃濕熱型
【證見】顏麵皮膚油膩不適,皮疹有黑頭粉刺、丘疹、膿皰或結節等,有的可見膿腫,囊腫,局部可紅腫疼痛;常伴有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通腑。
【方葯】
1.主方茵陳蒿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茵陳15-30克,大黃12-15克(後下),梔子、苦參各12克,金銀花、火炭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有膿腫者,酌加連翹15克,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結節、囊腫難消退者,選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各9克,丹參15克,牡蠣30克(先煎)。
2.中成藥
(1)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3)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三),沖任不調型
【證見】見於女性患者。病情常有周期性變化,在月經前後加重,並可伴有月經不調或痛經。舌質黯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調攝沖任,疏肝解郁。
【方葯】
主方丹梔逍遙散(薛己《內科摘要》)加減
處方:牡丹皮、梔子、柴胡各12克,赤芍、茯苓、益母草各15克,當歸、凌霄花各9克,生地黃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五,粉刺的外治法
用顛倒散水調外搽。
用三黃洗劑或顛倒散洗劑外搽。
形成膿腫、囊腫者,必要時可作小手術治療。
六,粉刺的其他療法
1.針刺療法主穴取曲池、合谷(雙側)。肺經風熱,配大椎、肺俞;脾胃濕熱,配足三里;沖任不調,配三陰交。每次取3~4個穴位,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預防調護
少食糖類、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飲酒;多吃蔬菜、水果等。
經常用溫水、硫黃香皂洗滌顏面,但不宜用鹼性太大之肥皂。
禁止用手擠壓皮疹。
保持大便通暢。
推薦閱讀:
※如何治療高尿酸血症?
※胸椎小關節紊亂的分段治療
※小康說葯:鹽酸阿羅洛爾片能用於高血壓的治療嗎?它有什麼作用?
※治療弱精症的中成藥
※非阿片鎮痛葯:癌痛治療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