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問:教學對話的生長點-yy世外桃源-搜狐博客

有效提問:教學對話的生長點

劉冬岩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對的藝術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對自己的思維予以反思。然而在實踐中,我們的課堂提問存在著諸多的誤區:[1]隨意式提問荒廢學生;注入式提問禁錮學生;籠統式提問迷惑學生;轟炸式提問摧殘學生;命令式提問遠離學生;模糊式提問愚弄學生。教師要自覺發展和完善有效提問技能,推動有意義的、目標明確的教學對話。   一、課堂上,教師為什麼要提問? 為什麼要提問,大多數的老師認為提問的目的只是為了確認學生是否理解了講授的內容,把提問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受這種重評價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只關注「記憶性」或「複述性」提問,把提問變成了詢問(亦或審問)的工具。提問不僅是評價學生、調控教學的手段,它更為重要的功能是要充分展開師生的思維並促進教學對話,那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良好契機。   1、評價學習效果。提問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來獲悉學生的種種錯誤理解。如果不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就無法意識到學生學習的思維狀態和存在的問題。有效提問力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他們自己的建設性意見或理解,這樣教師才能發現教授溝通上的錯誤。   2、誘導學生參與。更確切地說,提問是使學生處於「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狀態,並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瞬間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學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學生運用他們的批判思維技能」。[2]有效提問是學生學習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慾望,表達學生自己的想法。課堂提問應具有發展智力的價值,應該有利於學生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創造性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不同凡響的創見,以激活學生的創造力。   3、促成對話教學。有效的提問以及即時的應對、反饋是對話教學的生長點。巴西教育家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學生的學習是通過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對話來實現的,具體包括與世界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教學對話能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習,使教學過程遠離說教的特性,變成學生一種自然、自發的行為。   二、什麼樣的設問更有價值?   教師設問的內容和形式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些底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學生通常只需要一兩句話便能回答。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都想探討的問題,而且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溝通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建構。教師應該以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教學為目標,從廣闊的問題視閾出發設置開放式的、有邏輯性的系列問題。   1、超越性地設問,為學生打開一片天   很多教師的設問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提問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記憶或複述課本上的知識。對於老師的提問,學生們會照本宣科地給出「異口同聲」的「完美」回答,但這些脫離學生生活和感受的問題則顯得呆板、教條。學生已經習慣了這種回憶、複述性的問答,總以為答案在書上,沒有意識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思考。一個好的設問,不局限於對所學內容的回憶、再現,提問內容要稍微超過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展開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問題的設置應以知識的建構與應用為出發點,立足於更為廣闊的思維領域,如對於社會問題的思考,對於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師要注意問題的相關情境的設置,要求學生通過批判性或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把學生的學習與學生的課外生活聯繫起來,通過提問為學生打開另一片認識與思考的天空。   2、開放式地設問,把教學導向對話   開放式地設置問題才能促成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對話。根據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思維方向,戴維斯把問題分為封閉型問題、開放性問題。封閉型問題是指要求朝某個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個或幾個固定的標準答案的問題。開放型問題是指沒有明確的、固定的標準答案的問題或者說有多個正確答案的問題。多數教師的提問以封閉性問題為主,有的問題只是讓學生簡單地回答「是」與「否」,還有的問題幾乎只有一個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實、記憶類的常識型問題。比如:「這篇文章是關於誰的」,「故事發生的地點在哪裡」,「你從文章里讀到了哪些信息」……從表面上看,學生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但老師實際上通過問題牽引、甚至控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既定的軌道。   在獲取學生的回答方面,開放式的、以思考為中心的問題比封閉式的、缺乏思維的問題更有效。開放性的問題,要能夠廣泛囊括教學內容,又能明確達成教學目標所必須的思維操作,教師要注意教學目標對問題的導向作用,以便能夠在提問過程中收放自如。開放式問題的措辭和語調要表明問題的意向,如問題主幹的設置上可以運用「什麼」、「為什麼」、「怎麼」和「以什麼方式」這樣的詞取代「能不能」、「會不會」這類的限定性詞語,為學生參與有意義的教學對話創造時機。   3、邏輯性地設問,讓思考向深處發展   有些教師雖然設置了很多問題,但各個問題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間沒有問題轉換、缺乏明顯的邏輯聯繫。這種孤立式設問,只能讓學生獲得一些散亂的事實性知識,卻無助於他們完整的思考問題,也影響其邏輯思維的發展。提問應該有連貫性,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內在的變換和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識識別與再現。富有邏輯性的連續設置問題,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建構成網狀的知識系統。   邏輯性的設問,是指教師要提出「一連串按認知發展先後順序排列的問題,和一系列能促進學生解釋、驗證、支持和重新回答問題的問題」。[3]有邏輯性的漸次推進提問,需要老師討論的內容有遞進式的把握,在問答過程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最後接觸問題的核心。然而,我們教師的提問一直陷入講解太多主題、講解過多陳腐的或毫無意義的瑣細知識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應該考慮如何以有效知識為核心組織學習內容,從深度上探討發展這些理論。   三、怎樣建構有效提問?                   提問並不止於教師拋出問題,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節提問的發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鼓勵學生提問   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是課堂提問的主體,學生很少有提問,學生即使有問題也不願意在課堂上當場提出,這導致課堂提問是一種單向的交流。也有些學生的提問,或者被老師忽視,或者因為出乎老師的意料而輕描淡寫的忽略掉。我們的老師習慣於對課文進行仔細的講解,經過老師的詳盡解釋,學生也沒有什麼問題了。猶太是世界上極富智慧的民族,他們的教育觀念成就了民族的智慧與精神。猶太小孩在放學回家後,父母問孩子的第一個問題是「你今天向老師提問題了么」,孩子是否具有問題意識是教育的關注點。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最能反映他們所關注的事情,教師可以通過尊重學生的興趣來達成教學目標,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鑰匙正是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學生在提問過程中會逐步意識到並不是「成人」提出的問題才有價值,他們自己也可以控制學習的進程,而且在提問的過程中主動的學習和探究。控制感對於一個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而學生自己提問題則可以增強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控制感,激發他們自主學習。教師要賦予兒童「權威」,相信他們自己有能力去探索知識。   學生很少在課堂上提問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老師尚未形成尊重學生提問權利的意識。很多學生害怕老師提問,不管是容易的還是複雜的題目都不敢回答,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建立一個開放、平等的課堂環境。教學中要建構弱權勢課堂文化,即是師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課堂文化;教師需要以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向學生提問,注意自己的語氣和用語,避免消極的提問,因為消極的提問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通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使他們真正了解學習的真諦:不在於獲得已有的知識,而在於學會發現新的問題。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   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暴露了他們是如何認識事物的,教師可以通過回答進入學生的大腦,考慮他們是怎樣思考的。傾聽學生的回答,意味著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這也要求教師把時間和重點放在分析兒童的思考方式上,而非問題的回答正確與否。為了能嫻熟地引導和完善學生的思考,教師要對內容有一個堅固紮實的了解,必須知道提什麼問題能幫助學生消除誤解。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不只是要聽學生回答的信息,也要透過內容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教師傾聽的根本目的是傾聽生命和呼應生命,所以教師更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想法、心情,與他們心心相印。   3、讓學生證明自己的回答   提問的過程不僅僅是誘導學生參與教學,它還要盡量引導學生給出回答的理由,也就是當學生給出回答後,教師要繼續追問他們以什麼證據、理由或推論支持自己的答案。這樣的深度追問能夠幫助學生減少盲目回答的消極心態,誘導學生做出深思熟慮的回答。   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回答,教師都要努力讓學生自己給予證明,而不應該僅僅質疑不對的或有分歧的答案。在給出證明的過程中,學生會結合以往的個人經驗或已有的知識來組織自己的語言,詳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及理由,形成自己對教學內容的個性化理解。學生也會帶著批判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回答,可能在深入思考的過程中自覺發現自己認知上的矛盾。長此以往,學生會發展反思自己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自我監控的元認知能力也會得到發展。   4、運用答案、問題並給予即時反饋   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尊重並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能夠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當學生回答問題或提出新問題時,教師要在恰當的時機提供恰當的反饋或指導,可以使學生趨向真正的理解。比如,在教學《分數的產生與意義》時,老師向同學們講解抽象的「單位1」的概念,有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是單位1,而不是單位2或單位3呢?」老師被學生的回答弄得措手不及,便把這個「球」拋給了其他的學生。深入思考會發覺,學生提出的疑問正是學生理解「單位1」這一概念的核心。如果老師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他們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再將問題與教學內容聯繫,則可以以學生的回答來展開教學。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問題被關注,就會更有興緻地投入自己的學習。   5、尊重不確定性的回答   提問過程要稍微超過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因此教師的問題不能常常得到滿意的回答。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有的學生會表現出模糊、衝突、遲緩的想法,或者陷入等待的時刻。此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判斷學生的行為為發言不積極,也要意識到這種不確定性思考的價值。「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4]尊重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建立起教室里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更加豐富。   6、給予等待時間   等待時間是完成教學對話的一個關鍵問題,問題提出後,給學生留出思考問題的時間,能夠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如果我們期望學生給出理由充分的回答,那麼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他們的回答。一旦學生開始回答問題,就必須給他們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意識到回答問題是一種責任。 提問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所必備的一項重要技能,教學的藝術在於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教師要在理解有效提問的基礎上,全力以赴地在實踐中自覺練習有效提問,省思自己的提問能力,改掉不恰當的提問行為,以不斷完善自己的這項教學技能。


推薦閱讀:

香港署理行政長官稱與學聯暫無對話空間
【總編訪談】吉林日報社總編輯對話于丹  于丹首次公開對媒體談及家世:讓家風定坐標
程化龍|與大咖對話色彩靜物
試析當代佛教與科學對話現象
關於全面從嚴治黨的對話

TAG:博客 | 教學 | 搜狐 | 對話 | 有效 | 搜狐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