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眼裡的龍應台:她被昔日的野火點著了自己

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獲准辭官

陳宏

國民黨全面敗選,政治格局風雲變色,「行政院」12月1日通過內閣總辭,旋即傳出早在上周遞出辭呈的「文化部長」龍應台亦獲准辭官。卸下官職的她頗為感性地說道,「接受任命初衷已達」,「將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離開喧囂政壇,從「文化部長」回歸文人身份。

整個黨部敗選,輸到只剩「總統府」,「內閣」引咎是慣例,但弔詭的是,「文化部長」卻在選前的兩周沒有選擇與全黨共進退,反倒在「內閣」總辭前提交辭呈,個中含義值得玩味。猶記得2012年「文建會」改製為「文化部」,出任首位「文化部長」的龍應台曾信心滿滿地宣稱,「部長」按慣例一任4年,有時受選舉影響,無法延續政策,盼望以後「文化部長」可一任8年。彼時躊躇滿志,今日全身而退,唯留下一抹不貪戀官位的清高背影,龍「部長」此舉實在玲瓏,難免不讓人萌生見風使舵的猜疑。

回顧龍應台兩年多的「部長」生涯,從明星作家到落魄政客,可謂是典型的高開低走。在其不足千字的辭官聲明中,龍「部長」連篇累牘、巨細靡遺地羅列了其所有的政績,還自詡做了「一項披荊斬棘的拓荒工作」,但顯然民眾並沒有買單。2013年,台灣指標民調公司兩度公布「部會首長」施政滿意度,龍「部長」的滿意度從原本就很低的26.7%下滑至更低的24.6%。

在野黨「立委」斥責「文化部」耗費「中央預算」,卻職能空轉毫無政績,不僅疏於整合社會文化資源,重大政策的提出、興革事項的改變,或是關鍵法案的推動,讓民眾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惠民與改變。甚至,同黨的藍營「立委」也質疑龍應台施政成果不佳,如國民黨「立委」蔣乃辛指出,過去兩年文化創意產業產值不增反降,同黨「立委」陳碧涵與陳學聖也質疑,「文化部」施政重心過於偏重影視音產業,看不到其他表演藝術界的失望。

面對低迷民調與外界如潮質疑,龍「部長」竟輕描淡寫「民調看看就好」,甚至辯稱「中央部會的工作,性質就像鋪設下水道,並非立竿見影的工程」,來暗合自己曾經寫過的「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要看下雨天的下水道有沒有漫水」一說。全然不見一字一句的反省與解釋,唯耽溺於一意孤行的自我付出和感動。

1980年代,作家龍應台出版《野火集》,批駁犬儒的民眾為何不生氣。

龍「部長」告訴記者,從接任以來,平日工作到很晚,假日加班也是家常便飯,數月前到醫院體檢,麻醉後醒來第一句話是「請影視局同仁到萬芳醫院開會」,自戀到令人不忍卒讀。善講故事的她甚至搬出母親的意象,「文化部」的「第一里路」只有一次,母親的「最後一里路」也只有一次,「同屬人生不可錯失的飲水思源報答時機」。文人腔調的柔情蜜意,卻再難激起看客的淚腺共鳴,蒼白得只剩下知識分子的矯情和位居高位的傲慢。

其實,文人從政自古有之,若單是以儒家傳統的「學而優則仕」一言蔽之,自然有所偏頗,知識分子走出書房,願意投入戰火紛飛的政壇,多少還是有心想做點事的。但社會現實與學院理論終究不是一回事,殫精竭慮所得的政策構想,可能會經常陷在「國會」的泥沼里寸步難行,媒體的冷嘲熱諷或許會讓苦心做事的人防不勝防,曾經做知識分子時發射的炮彈一不小心可能自己照單全收,更不消說政治場域遠比書本世界複雜的多,暗處放冷箭者眾,更讓他們孤立無援。況且,外界對文人長期盤踞道德高地的形象認知,致使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更大,是眾多文人從政難得善終的肇因所在。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或許是「作家龍應台」化身為「部長龍應台」現象的最佳腳註。這幾年龍應台常說,希望外界要多給公務員一點鼓勵,在官員財政公示時甚至因為隱私遭揭、氣急敗壞地講出「官員財產公開有侵犯人權之虞」這般荒天下之大謬的話來。顯然,龍「部長」混淆了文官與文人的職能與認同差異。究其實,政務官出於職務操守,需審慎考慮社會成本,故首推務實與踐行;文人則遊離於權力之外,肩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義使命,誠然,最不可或缺的即是獨立之人格與自由之精神。當兩者的身份交迭時,認同的錯位也便不難想像了。

三十年前,龍大作家點起一把野火,燒盡一切不義,她批駁犬儒的民眾為何不生氣,斥責公權力何以罔顧民意;三十年後,龍大「部長」被昔日的野火點著了自己,被曾經封為圭臬的民意追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卻哀哀然地反戈一擊道,社會對政府的不信任氛圍明顯,政務工作像水泥地里種花,而水泥地就是這個被不信任緊緊籠罩的時代氛圍。

必須釐清的是,政務官的本質乃是服務業,社會對公權力保有天然不信任的權利,蓋因官員雖為人民公僕,卻位居權力上游,利益輸送相對便捷,較易形成共犯結構。這麼簡單的道理,龍大作家不會不懂,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西澤」,是將權力關進籠子的最好方式。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怕熱就不該離開安靜的書桌。就像數日前成功拿下台北「市長」一役的柯營總幹事姚立明,柯文哲甫一當選,便宣布激流勇退、不會進入市府工作,不啻留下一世英明,媒體監督也是其更為擅長的領域。

胡適對文人從政的評價從來不吝刻薄的言辭,即便他自己日後的從政之路也或多或少印證了自己的預言。他說投入官場的知識分子,就像良家婦女失了足。其實,文人從政並非那麼可怖,在其位謀其事,尤其是對由批判者過渡至掌權者的文人而言,理當多一份「肉食者」所不具有的審慎。龍應台們陷入的窠臼,在於自以為善的顢頇,沒有進入「廚房」的覺悟,亦放不下知識分子的驕矜。

面對監督虛心改進,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獨治,多麼簡單的道理,知之者眾,行之者又有多少。

(作者系台灣媒體人,標題為編者所擬,原標題為《怕熱就快回書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文化課欄目,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

↓↓↓


推薦閱讀:

啪!龍應台,你臉疼嗎~?
龍應台--父母的「有效限期」
存在過,回不去——讀龍應台的《目送》
讀者在線閱讀_讀者2011第11期_瑞士人(龍應台) 姚遠
龍應台的經典名言語錄(223條)

TAG:台灣 | 台灣人 | 自己 | 龍應台 | 人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