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爾克《寫在四月》(Dasha試譯)
里爾克《寫在四月》(Dasha試譯)呵呵,Dasha虛心接受大姐大的批評,特來報到。Dasha手懶,請瓚君把老綠同志的同詩的漢譯貼上吧。寫在四月Aus einem April再一次森林散溢著馨香。輕盈的雲雀展翅托起了天空,天空曾是我們雙肩的沉重;雖然我們依然能夠,透過枝椏看見天空一樣蒼茫的白晝,——但是在悠長、落雨的下午之後 餘暉脈脈的 清新時刻,那一刻來臨之前所有受傷的窗 畏葸地於遠處房屋的牆上鼓翼欲逃。此刻窗已安靜。甚至雨珠也輕輕滑過石上寧靜青黑的光。所有的喧囂蟄伏在嫩枝閃亮的花蕾。《圖像之書·第一集·第一部》-------------------------------------------<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德語原文 德語原文里爾克《寫在四月》德語原文Aus einem April Wieder duftet der Wald. Es heben die schwebenden Lerchen mit sich den Himmel empor, der unseren Schultern schwer war; zwar sah man noch durch die Äste den Tag, wie er leer war,- aber nach langen, regnenden Nachmittagen kommen die goldübersonnten neueren Stunden, vor denen flüchtend an fernen Häuserfronten alle die wunden Fenster furchtsam mit Flügeln schlagen. Dann wird es still. Sogar der Regen geht leiser über der Steine ruhig dunkelnden Glanz. Alle Geräusche ducken sich ganz in die glänzenden Knospen der Reiser.-------------------------------------------<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英譯一種 英譯一種英譯一種Out of an AprilOnce again the forest is full of fragrance.It lifts the soaring larksup into the heavens, which laid so heavy upon our shoulders.It is true, one could see the days through the branches, how empty they were,—but after long, rain-filled afternoons, come the newer hours overflowing with golden sunshine,before which, the sore windows of the distant facades of housesflee in reverence with beating wings. Then it is quiet. Even the rain goes more softlyover the stones" peacefully darkening shine.All sounds tuck themselves wholly awayunder the glistening buds of the brushwood. (tr. Cliff Crego)-------------------------------------------<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漂亮!! 漂亮!!但,「鼓翼於遠出房屋的牆上」,稍嫌……另,facade跟法語中的應是同一個詞,在漢語中一時想不出怎麼叫的。------------------------------------------- ————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
嗬嗬,DD好,敲錯字了,應該是「遠處」 嗬嗬,DD好,敲錯字了,應該是「遠處」我這就改。去我與阿九兄「論難」的貼子插嘴啊,羅池、周大姐大、韋爵爺(好像還不是鹿鼎公)也都被Dasha拽進去了,J前輩近日也要發貼。-------------------------------------------<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關於英譯第二行: 關於英譯第二行:「It lifts the soaring larks /up into the heavens」對應的是德語「Es heben die schwebenden Lerchen /mit sich den Himmel empor,」英語誤將德語的「es」中性第一格形式主語當作原詩「der Wald」(森林,陽性),此錯誤一;二,所以英譯漏譯了「mit sich」=「with itself」,變成了「It lifts the soaring larks up」,此誤也。不好意思,Dasha隨便從網上「覓」了一個英譯就貼了上來,呵呵。-------------------------------------------<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軟體L&H Power Translator Pro直譯 軟體L&H Power Translator Pro直譯From an April Again, the forest smells. The hovering larks lift with itself the heaven, that was heavy for our shoulders, upwards; admittedly one still saw the day through the branches as he/it was empty - but after long, raining afternoons the golduebesonnten come newer hours, before those escaping at distant houses labors all the sore ones Windows fearfully with wings beats. Then, it becomes quiet. Even the rain goes more quietly shine quietly becoming dark over the stones. All sounds duck completely into the shiny buds of the trip.-------------------------------------------<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歡迎Dasha君。應君所邀,貼上綠原譯本: 歡迎Dasha君。應君所邀,貼上綠原譯本:寫於一個四月樹林重新發出香氣來。翱翔的雲雀隨身舉起了天空,天空對我們的肩膀有點重;誠然從枝椏里還看見了白晝,儘管它也空洞,——但在漫長的、落雨的午後 來了斜陽金黃 的新鮮時光,在它們面前逃遁著,在遙遠的房屋正面 所有撞傷的窗戶可怕地拍打著翅膀。隨後平靜下來。乃至雨水悄悄流過石頭從容發暗的閃耀。所有噪鬧完全折腰於嫩枝的燦爛的芽苞。 (1900年4月6日,柏林—施馬爾根多夫。日記上記著「星期五,冒第一陣春雨回家」。)-------------------------------------------無限地擴大著自己的生命你等待又等待這獨一無二的瞬間
關於翻譯Aus einem April的疑問,懇請諸賢解惑。 關於翻譯Aus einem April的疑問,懇請諸賢解惑。1,詩節一第二行至第四行:Es heben die schwebenden Lerchen mit sich den Himmel empor, der unseren Schultern schwer war; zwar sah man noch durch die Aeste den Tag, wie er leer war,- 按照語言邏輯理解,「輕盈的雲雀展翅/托起了天空,天空是我們雙肩的沉重;」下一句的轉折「zwar」和「noch」應該是「儘管我們不能像雲雀那樣托起天空,但是我們依然還能……」。可是,里爾克在第三行結尾用了分號,第四行結尾用了一個破折號(相當於漢語的冒號),變成了「zwar……aber……」(雖然……但是……)的轉折句型,至整個第一詩節結束為一句話,讀起來有些不解。2,詩節一第四行至本節結束:zwar sah man noch durch die Aeste den Tag, wie er leer war,- aber nach langen, regnenden Nachmittagen kommen die golduebersonnten neueren Stunden, vor denen fluechtend an fernen Haeuserfronten alle die wunden Fenster furchtsam mit Fluegeln schlagen.第五行至第七行,應該是第一詩節結束。就應該是「雖然我們依然能夠,透過枝椏看見天空一樣蒼茫的白晝,——/但是在悠長、落雨的下午之後/餘暉脈脈的/清新時刻(來臨),」像綠原一樣加個動詞「來」或者「出現、有」。然而,原詩第八行「vor denen ……」卻帶了一個長長的定語從句修飾這個「清新時刻」(neueren Stunden),甚至可以說這個定語從句一直延伸到下一詩節的結束(都在描寫這個「清新時刻」)。此時,為了維護里爾克原詩的句式排列(其實我已經將第八行至第十行重排了),Dasha黔驢了。-------------------------------------------<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綠譯指瑕,還是我來說吧(不忍讓這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編審 綠譯指瑕,還是我來說吧(不忍讓這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編審綠譯指瑕,還是我來說吧(不忍讓這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副編審[相當於副社長]繼續為害——其實這一篇是他錯誤最少的了):1,但在漫長的、落雨的午後:德語原文是nach,相當於英語的after,漢語「……之後」義,里爾克實際指稱的是「在下午之後的黃昏」。2,可怕地:原文是furchtsam,可怕、懼怕,不知綠同志為什麼單但取「可怕」義,「美麗的春光里、窗扇在細雨中輕抖著羽翼」被他譯成了「暴雨中,窗戶嘩啦啦震響」,而他還在譯詩後附註里爾克當天的日記「1900年4月6日,柏林—施馬爾根多夫。日記上記著『星期五,冒第一陣春雨回家』。」也許德國的第一場春雨是暴雨啊。3,「乃至雨水悄悄 /流過石頭從容發暗的閃耀。」:原文是Sogar der Regen geht leiser /über der Steine ruhig dunkelnden Glanz.而綠譯「石頭……的閃耀」?「閃耀」是動名詞?但前面漢語「的」字表明了這個「閃耀」是名詞,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這裡我想強調(其實許多中國人「的」「地」不分),里爾克的原義是「雨水流過光」,我的一個朋友就曾誤以為「雨水閃著光」。可惜,德語介詞über後必須接第三、四格,der Steine(石頭)是第二格名詞做定語修飾Glanz(光芒)。綠同志也許是為了湊成蹩腳的「順口溜」而用了「閃耀」,但許多人就誤以為是「雨水閃著光」。我不想再論他的德語性、數、格不分了,附網上刊出的一篇關於綠譯的文字吧——不僅僅是Dasha不恥於綠譯:秀陶:中國有人?中國無人!──綠原譯《里爾克詩選》讀後(Dasha註:老論壇曾轉貼過,不知為什麼現在找不到了——Dasha來在舊傷上灑點兒鹽)轉貼自「新大陸詩庫(New World Poetry)」http://go6.163.com/poemfile/57/XiuTao57Es.txt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五日在詩人陳銘華家過節。承詩人達文贈綠原譯《里爾克詩選》一部作為耶誕禮物。兩三年前便聽到有這樣一本書出版,但一直無緣見到。現在,這樣厚厚的一本,六百多頁,翻翻目錄,里氏的主要作品似乎都齊了。一時真是喜出望外。然而,就是因為這一本書,自耶誕到元旦後的三四、天,我一直讀譯文,查原文,參考其他的中譯、英譯。十天以來讀得既辛苦又傷心,而且有時還氣憤。讀詩原是為了享受,我這十天來真是自找苦吃。 佑子對綠原先生還不算全然陌生。一、高中時偷讀禁書便讀過他的「小時候我不認得字,媽媽就是圖書館……」那樣的好詩。二、九七年時,佑子多事,同台灣一名大名鼎鼎的詩人就一首里爾克──其實只是中譯內的一個字發生爭執。誰知這位大詩人一無認錯的雅量,反反覆覆地沒完沒了,令佑子覺得又後悔又厭煩。最後將該詩之原文、一有名的英譯、方思先生的中譯以及佑子自己的直譯,全部列了出來,登在《台灣詩學季刊》第十九期上,希望此事就此了結。然而緊接著的《台灣詩學季刊》第廿期上便出現了綠原先生的〈關於里爾克的幾點意見〉大文。該文是以書信體寫給名詩人尹玲及白靈二位的,既經發表,佑子讀來真的是五味雜陳,難以言喻。 佑子不才,與人相爭,驚動了德文權威出來大喝一聲:「小子們,你們都不懂,是這樣的……」這是第一味。 綠原先生不理原文Stunden Buch,斷然轉意為「定時祈禱文」免除了「時間」「時辰」之爭,確是高明。這是第二味。 三、綠原先生將一個簡單的名詞Die Stunde轉意為禱課、禱事,已經不妥。又將另一個簡單的「反身動詞」Neigt sich轉意(他真會轉!)為另一個與它無關的片語。結果將原詩的第一、二兩句譯成: 禱事將盡,並動我以 清亮金屬敲擊聲的時候,這樣長的一個副詞子句,而且把子句的主詞攪得不見了,……並動我……云云,誰動呢?佑子眼睜睜地看綠原先生賣弄錯誤的文字,心中又加了一味。 四、考之中外翻譯此詩之名家,如留歐多年的程抱一先生;居美的方思先生;里爾克尚在生時即指導過其英譯的J. B. Leishman;佑子文章曾提及的Babette Deutsh;另一全書英譯的A. L. Peck;以及一九九六年才出版的新譯者Anita Barrows同Jeanns Macy等人全部譯作大意為「時辰彎身並碰觸我」,無一例外。當然翻譯不同於選舉,未可以票多為勝。佑子心中一直存疑,「綠原先生的德文比這些人都強」?一直要到佑子讀了他譯的《里爾克詩選》之後。 五、綠原先生又雲Neigt Sich是個不及物動詞(反身動詞當然是不及物的)與後文的mich無關。便以超然而橫蠻的態度說:「故無論"我俯向時間"或"時辰俯向我",均非作者原意。」這便等於是不分彼此各打五十大板的作法。綠原先生沒有看清楚,mich是Ruhrt的受詞,時辰仍然是自己彎身的,怎能說是非作者原意? 六、詩中提及的畫事,清清楚楚地說是萬物中微小的,並未說即是神像,所以各家之譯作皆言畫好之後即珍藏之寶愛之。綠原先生卻武斷地說是神像,應該高舉起來(彷佛那些年大家高舉小紅書么?)佑子當時的心情豈止五味? 九八年底我把讀綠原先生該文後所想的這幾點提出來同老友商禽談論,並詢問要不要為文詰問。老友不置可否,但說:你有功夫去寫這些文章還不如多譯點詩寫點詩更有價值。所以幾年來我便噤噤然,直到讀了綠原先生譯的《里爾克詩選》之後。 本書自前言始,至年表完共六百廿頁,除里氏之四百多首法文作品未收之外,依里爾克主要德文作品出版次序一路排印下去,即: 前言 1 早期詩作 2 圖像集 3 定時祈禱文 4 馬利亞生平 5 輓歌 6 新詩集 7 新詩集續編 8 杜伊諾哀歌 9 致俄爾甫斯十四行 10 未編稿及殘稿 年表前言及年表自系綠原先生手筆,里氏作品中除8,9兩種為全譯而外,其他各類全系選譯。佑子的讀後感也將按此次序一一道來:前言 前言簡介了眾人皆知的一些里氏的生平,無甚特別。倒是在第五頁中述說到對里氏的歷史評價,綠原先生所指當然僅限於共產世界對里氏之評價,眾人皆知,共產世界並無一定的藝術評價,其對一藝術家或一藝術作品之評價,端視該人或該作品能加以何樣的利用而已。里氏在共產世界聲譽之升沉毫不足奇。然而在自由世界,里氏之聲譽卻是一直日高一日的,研究他的專書不時地有新出版者,同樣的作品不同的解釋、翻譯也仍有出版。思及綠原先生身處一封閉的世界,告知他這些或許也會令他這個喜歡里爾克的人高興吧。又綠原先生在前言之尾提及藉助了幾位專家的英譯,其中提到了羅伯特.布萊,這位詩人在美國一直被拒於詩之正統之外,一九八一年出版的一本里爾克選集聲譽也不大好,與其他譯家相較頗有不夠嚴謹之處。另一位邁克爾.漢伯格先生也僅只譯過一本一九八一年出版的里氏未編稿之翻譯。二位都談不上是專家。想來綠原先生得書不易很難怪。1.早期詩作 這便是里氏後來一提起便想銷毀的部份。因為淺白易懂,綠原先生譯得最好,而且頗有餘裕整理一點韻腳出來。自里氏的這些幼作中,雖有時也能略窺他成熟後所顯的特性,但那樣的地方不多。2.圖像集 讀到這一集時一開始便覺得有點怪怪的了。第一首詩的標題Eingang原意不錯本來就是入口的意思,頗有幾位英譯者譯作Prelude意即前奏或者序曲,當然較好,因為一本詩集不同一間電影院一間房屋,電影院、球場才有入口。這第一首詩另一個小錯是一個Wort,是單數,意即一個字,不是幾個字,不能譯作一句話。從前責備讀書人常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在這裡我們應該自問:讀外國書所學何事?曰性das Geschlecht、曰數das zahlwort、曰時態die zeitform等等而已。 比如在七十一頁的一首〈瘋狂〉,原詩的第一行是極簡單的現在式「我是……我是」(ich bin……ich bin……)譯者不知為何改作「我要當……我要當……」而成為未來式了。 這是綠原先生隨意改變原詩的「數」、「時態」的地方,然而綠原先生也有極尊重原作,不改一個字,甚至不置換句式,不重新安排文字使其成為中文的時候。如: 七十三頁的〈鍾情人〉此詩題便有點不妥。原題是Die Libende,是戀愛中的人,鍾情的人,沒錯,但原題是女性,即女的戀愛者,綠原先生把「性」去掉了,變成了一個中性人。而且第一、二句: 是的,我懷念你。我甚至從自己手中 滑脫出來以隱沒自身,凡讀中文的人有誰能讀懂這兩句?然而這是綠原先生一字未變的「忠實」的「翻譯」。其實這兩句要想讀者讀得懂應該化作: 是的,我渴念你。我失卻控制 滑脫乃至失落自己,圖像集有「入口」,有門有路,不算是里氏難懂的作品,綠原先生所譯大致還能教人懂,只是有時一二字不當,有時中文教人讀了發噱而已。如第八十頁的第一行: 黑暗留在房間如財富,這樣一句半通不通地,其實多數譯者都譯作: 黑暗充盈於室內,何等的簡單明了。又第八一頁,有幾句更教人發笑。 原詩題:Zum Einschlafen Zu Sagen綠原先生完全忠實地譯作「向入睡者說」,全未思及如作「催眠」豈不又是簡明易解?請看這首譯詩的部份: 我想坐在一個人身旁 把他唱得迷迷瞪瞪。(!!) 我想把你搖著當嬰孩來唱 還陪你從睡眠中走出走進。 我想一個人來守屋, 並知道:夜是涼的。 還想聽進來又聽出去 在你身中,在世界上,在林子里。── 時鐘敲著把自己呼喚,(Uhren原字是複數,綠原先生又忽略了。) 可以看見時間擱了淺。 ……且看看最少比較不滑稽的佑子自己的譯文: 我願唱著催人入眠, 守候著坐在這人身邊。 我願輕唱著搖你入睡 睡去醒來我都在你眼前。 我願是屋內唯一的人 知道:昨夜很冷。 且願諦聽我心內,心外 聽你,聽世界以及叢林, 眾鐘鳴響並各各呼應, 人便一直看見時間的底。 …… 如果說綠原先生的譯文不夠「化」也不對,在一0八頁倒數第六行處,原文是:Du bist bereit und reifst,意即你已預備停當且已成熟。綠原先生突兀地加上「正準備臨盆」,真是有點荒唐了。「化」得過份了。 至於他譯的〈勒達〉(Leda)一詩(見第三五四頁)更是譯得下流。看第六行吧:「而那女人張開了兩腿」,原詩僅言那女子展開來不作抵抗而已。佑子絕非道學之流,只是有點為里爾克難過而已。 至於另外教人好笑的地方是綠原先生的中文,比如他不直接地說:「你為什麼引誘她?」而要說成:「你為什麼將她引誘?」(頁七十六);不說:「我需要禁口或節食」,而寫成怪怪的:「我現在需要把口禁」!3.定時祈禱文 在談論綠原先生所譯的這部著作之前有幾個地方必須先說說清楚。 1.綠原先生在前言中也提到過,里爾克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但他卻是一個有神論者。由於此在他提到神的時候,幾乎同我們國人提到「天」一樣,是不宜於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上帝」來翻譯的。 2.原書分三部份,每首詩都無詩題。第一部有六十七首詩,第二部及第三部各卅四首,一般的提法如I12,即指第一部的第十二首詩,III8即第三部份第八首詩。綠原先生全不理這些,他在全書的一百卅五首詩中選譯了五十五首,自己編號自1至55,使查對原文時發生不必要的煩難。這不好。 綠原先生所譯的這部書看了令人失笑的地方也不少。如第一七四頁,綠原先生編號為十四亦即原書I23的那首,第一句:一個年輕兄弟的聲音:大概略讀一點外文的人都知道,外國有兄弟一字,有姊妹一字,但哥哥,弟弟,姊姊,妹妹這樣的字他們沒有,在要說到弟弟的時候他們便說「年輕的兄弟」,當我們中國人看到「年輕的兄弟」而不譯成「弟弟」,這同另一個名笑話把milkway譯作牛奶路,豈不是同樣可笑? 不但這樣的笑話,綠原先生的文句有時也教人懷疑他是一位剛學中文三、五年的外國人,而不是一位資深的中國詩人。且看他譯的這首短詩,第一八一頁,綠原先生編號19,原詩編號I36。 你將做什麼,上帝,如果我死了? 我是你的水罐(如果我碎了?) 我是你的飲水(如果我污了?) 是你的衣裳和你的行當, 你隨我而喪失你的思想。 我後面你沒有別的房屋,裡面會 有話語,親近而溫暖,向你道賀。 從你疲乏的雙腳落下了 線絨涼鞋,那就是我。 你的大氅鬆開了你。 你的目光,我用我的臉頰 像用一隻枕頭暖和地領受著, 它將望過來,將久久地把我尋覓── 並在太陽落坡時分 把陌生的石頭放在懷裡。 你將做什麼,上帝?我恐懼不已。識德文讀者可參照下面之原文: Was wirst du tun, Gott, wenn ich sterbe? Ich bin dein Krug(wenn ich zerscherbe?) Ich bin dein Trank(wenn ich verderbe?) Bin dein Gewand und dein Gewerbe, mit mir verlierst du deinen Sinn. Nach mir bast du kein Haus, darin dich Worte, nah und warm, begriissen, Es fallt von deinen muden Fussen die Samtsandale, die ich bin. Dein grosser mantel lasst dich los. Dein Blick, den ich mit meiner Wange warm, wie mit einem Pfuhl, empfange, wird kommen, wird mich suchen, lange- und legt beim Sonnenuntergange sich fremden Steinen in den Schoss. Was wirst du tun, Gott? Ich bin bange.讀了原文之後我們可以整理出一篇不好,但是比較像中文的中文版出來: 神呵,要是我死了你怎麼辦? 我是你的水□(要是我破了呢?) 我是你的飲料(要是我污染了呢?) 我是你的外衣,你的行業 沒有我,你也沒有了意義。 失去我你將無家可歸,無 溫暖而親切的歡迎。 我是你的拖鞋 將自你疲乏的雙腳脫下。 你的大衣亦將滑落。 那投注在我溫暖的頰上 一似伏在溫軟的枕上的你的顧瞥, 將無休地而又枉然地尋索我─ 一似落暉消褪於 異域冷岩的膝上。 你怎麼辦呢?神呵?我著急哩。 綠原先生的譯文本不能算錯,只是:一、第二段不大像中文。最後一句把石頭放在懷裡當是誰也不懂的。其實全書中教人讀得莫明其妙的地方太多。我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忽然想到民初的大文豪魯迅,不盡其功力寫小說,除了專愛寫雜文罵人而外,有時也從事於翻譯,魯迅先生粗通日文,其他外文要說是用來翻譯恐怕都不大夠。然而他要翻,翻來翻去發明了一種新的翻譯方法,叫做死譯硬譯。將外文排開來,將相對的中文也不改順序地排開來,尤其是日本文,有很多字可以完全照搬。結果是魯迅先生自己也說是要硬了頭皮來讀才行。梁實秋先生則說讀這種譯文要像找地圖一樣,用手指點著沿了線去找意義,當然有時找得到有時找不到。翻譯者自豪於通外文,盡了文化交流的神聖職責,讀的人讀得一頭霧水,滿腹媽媽。 祈禱書仍非里氏作品之精奧者,然而讀譯文仍然感到譯者應在文句方面多用點功夫,使其更像中文。拿一九六頁的第廿九首(原書II7)那首名詩來看看吧: 熄掉我的眼睛:我能看見你, 堵住我的耳朵:我能聽見你, 沒有腳我能走向你, 沒有嘴我還能對你起誓。△ 折斷我的手臂,我抓住你△ 用我的心如一隻手 捂住我的心,我的腦子會跳動,* 你給我的腦子裡扔進一把火, 於是我將在我的血液中背著你。看看綠原先生的文字吧,△的兩句是外國句式,而且「抓住」非常粗俗,*句「扔進一把火」,也俗,其實這首「戀神」的詩是一首非常好的情詩,何不溫柔一點呢?記住此詩原文眼Augen,耳Ohren,腳Fusse,手臂Arme等都是複數。且看另一種譯法吧: 熄滅我的雙眼,我仍能看見你 堵閉兩耳,我仍能聽見你 無腳,我仍能走向你 無嘴,我仍能祈求你 卸去我的雙臂 我將以心來擁抱你 停止我的心臟,我便用腦來跳動 要是你在我腦內縱火 我的血必仍承載你看吧第二二八頁的第一句便是又一個顯然的錯: 看哪:她的肉體是一個未婚夫這算什麼話,我也懶得去查對了,且移向下一部份即第六及第七的新詩集部,佑子跳過馬利亞的生平及輓歌兩個作品是因為從來不喜歡這類宗教背景的玩意。然而新詩集是里氏詩藝的高峰,有些曲折處,既不易懂,也不易譯,可能是其作品中挑戰性最強者。6.7.新詩集及新詩集續編 綠原先生不知是依據何標準自這兩本詩集中選譯的。第一部的七十三首詩他選譯了四十二首;第二部的九十九首他選了四十九首。可說原作的大半都譯了,然而錯得也多,有些小地方且不在此提及了。現在只把錯得面目全非,無法閱讀的選兩三首出來給讀者賞玩一下,就算這樣作也要花費不少筆墨哩! 首先請看綠原先生所譯的名詩〈瞪羚〉: 著迷了;兩個選詞一齊發音(誰著迷了?,誰能同時發兩個音?) 怎樣才能押上韻, 在你身上叫來叫去,如同一個象徵。(?) 從你額頭升起了樹葉和七弦琴, 而你的全部作為譬喻貫穿 情歌,它們的歌詞柔軟 如玫瑰花瓣,放在不再吟誦 的那位的眼睛上,他把它們閉攏, (它們是誰?) 好看見你:並一齊帶走,宛若(帶去那裡?) 每一跑步裝載著幾跳, 卻也並不彈射而去,只要頸脖 把頭抬起來傾聽:恰如 林中浴者中斷了洗澡, 轉過來的臉上聽出林中湖。(這是什麼話?) 任何一位以中文創作的詩人,如果創作出這樣的詩來,讀者大眾可能要非常激動地問候他的令堂大人了。然而這是一首奧國詩人詩藝已達巔峰的作品,經一位中國名詩人轉譯成中文的結果。僅讀中文的大家一定會責備這個奧國詩人浪得虛名,居然寫出這樣顛顛倒倒的玩意出來。然而在我們不知要怪誰的時候,看一看另一位名譯家對此詩所作的英文翻譯吧!這是Walter Arndt 於一九八九年所出《里爾克最好的詩》(The Best of Rilke)中的譯文: Enchanted one: how can one harmonize Two chosen works so as to reach the rhyme Which comes and goes in you, as by a sign. From out your forehead leaf and lyre arise, All yours in metophor already goes Through songs of love whose phrase, soft as rose Petals, descend upon the eyes of those Who read no more because their eyelids close That they may see you: carried forth as if Each slim leg were a barrel charged with bounding, Just kept from discharge while the neck is still With hearkening: as when a batter, rounding Upon a woodland noise, stops in surprise, The forest pool still in her backturned eyes.Arndt一九三六年在牛津念書時便著迷於里爾克,選譯過里氏作品。他又精俄文在大學中教授俄文,德文譯過浮士德,俄文譯過普錫金。他的譯作以嚴謹著稱。曾有長文評論各家所翻譯里氏名詩〈豹〉(綠原先生也譯有該詩,雖無大錯但了無詩意,而且擅自把Stabe譯作「柵木」,見綠原氏譯本第三00頁,我不知道有那個動物園敢用「柵木」來關豹。總之其他的中譯佑子也讀過幾篇都譯作鐵枝,本來Stabe是枝條的意思,既指鐵枝也指木條,但作為豹籠,動物園中的豹籠,豈可用柵木?當然這不能算是大錯,但讀得教人不禁要問,怎麼譯者連這點傻瓜也會有的普通常識他就沒有呢?),所評皆能折服各譯家。Arndt自己之譯文真夠嚴謹,絕不擅自增減一字。由於國內懂英文者大大超過懂德文者,佑子在這裡不擬再引用德文。僅就Arndt之英譯以中文作一「講解」,不能算翻譯。連原文德文也不想再引了。 迷人的傢伙:怎麼選取兩個字 便押韻且和諧而象徵 你來去自如的身影? 自你的前額枝葉及弦琴爬升。 你全然的存在便是一首柔和的 抒情歌,歌詞流動 有若飄落的玫瑰花瓣 落在那人的眼瞼上,他剛合上眼 以便看你:彷佛就在眼前 每支瘦腿都像槍膛樣裝填了跳躍 只是尚未擊發。而當頸子固定不動時 她聆聽,彷佛林中的浴女 因響動而停止了沐浴 湖水正映照在她迴轉的眸中。第四行中,綠原先生逕自譯作七弦琴,考Leier乃一古樂器,有人以為是今日豎琴的前身,然而Leier自三弦至十八弦不等,未可貿然以「七弦琴」譯之。中國樂器倒是有七弦琴者,為置於案上而非捧於懷中彈奏者,而且與羊角形狀相去太遠。所以將Leier逕自譯作七弦琴者,是又創造了另一個混亂也。 看了佑子的「解釋」而非翻譯,讀者應能了解綠原先生不足之處在那裡,隔靴之搔難以止癢也。 另一首綠原先生完全沒有讀懂,甚至讀錯了也硬譯死譯出來的詩便是〈黑貓〉,請先讀綠原先生的譯文(三八0頁): 一個鬼魅更像你的目光 匡啷一響撞上去的一個部位; 但是在這塊黑色的毛皮上 你最堅定的凝望亦將消退: 恰如一個憤激者暴跳 如雷忽如急轉直下, 狂怒竟因一顆細胞 的氣餒而衰竭而蒸發。 人人的目光一旦遇見它, 它似乎就將它們扣住, 以便倦怠中帶著險惡 使人毛髮悚然隨即睡去。 但突然它像被驚醒一般 轉過臉來沖著你的臉: 於是你不意間重新在它的 圓眼珠的黃色琥珀中 遇見自己的目光:被關在裡面 宛如一隻絕種的昆蟲。本詩之第一、二節錯得太厲害,得將原文抄出來以便識德文的人讀讀,看綠原先生之譯文荒唐到何種地步:Schwarze Katze Ein Gespenst ist noch wie eine stelle, dran dein Blick mit einem Klange stost; aber da an diesen schwarzen Felle Wird dein starkstes Schauen aufgelost: wie ein Tobender, wenn er in vollster Raserei ins Schwarze stampft Jahlings am benehmenden Gepalster einer Zelle aufhort und verdampft. ……第三節較長錯得還算小,原文在此不錄了。前文中曾述及綠原先生對於「數」、「性」、「時式」不夠敏感。在這首詩的前兩節中,主詞受詞以及名詞都錯得一塌糊塗。里氏的韻文詩佑子永不敢說是翻譯,僅只將其意義無誤地分行寫出來,讀者除卻無法欣賞到這詩的悅耳性之外,對其書寫的方式,想像的玄妙仍應有所領會。 就算鬼魂身上也會有某處地方, 當你投以顧瞥時就發生迴響; 但你極強力的凝視,一碰上 這黑色的毛皮就會悄然地消亡。 就像一個瘋人怒發如狂時 一頭沖入黑暗 突然撞上囚房的牆墊 便力竭而泄氣地跌回 一切投注於她的目光 看來她都收存在皮毛之下 且對它們不屑、陰沉且帶有恨意 即使當她入睡時亦不放過 突然之間她回頭向你 直視,彷佛她正自沉睡醒來 在她琥珀色的雙眸中 你重見了你當初的凝視, 奇異地嵌於其中 如史前期的昆蟲。以目光叩擊鬼魂都發出迴響,以目光凝注那黑色的皮毛卻一點回應也沒有,表示這深黑的皮毛比無形的鬼魂更輕靈、神秘,這是標準的里氏描寫法。綠原先生沒有讀懂這一節乃至譯得連鬼魅也讀不懂了。第二節更是譯得不知所云,Zelle一詞既是細胞也是關犯人或瘋人的牢房,綠原先生居然攪出個細胞來。 以這樣的德文程度,這樣拙劣的中文文筆,綠原先生全譯的里氏兩部傳世名作,十篇悲歌及五十餘首十四行詩佑子真的是沒有勇氣讀下去了。因為隨處都充滿了這樣無解的中文,綠原先生讀不懂原文,或者讀錯了原文便寫出了這樣的渾話(見第五二五頁第一個Strophe): 有時像大師一樣,匆忙 靠近的樹葉勾勒出真正 的線條:於是鏡子時常將女郎 神聖無匹的微笑納入自身,綠原先生只知道Meister是大師,而不知是印拷貝的「原本」。首兩句的意思是:有時緊鄰的一頁,印下原本的真跡(這種現象在印刷油墨太重時常有發生)。 另有一篇名詩〈重力〉(Schwerkraft),簡簡單單的一個字綠原先生卻故弄玄虛地譯成「萬有引力」,結果弄得全篇也是不知所云。萬有引力是不錯的,但地球的引力便得譯作「重力」,德文不也是由「重」Schwer,及「力」Kraft兩字組成的么?那末詩中的所謂「中心」自然要譯作「重心」了。請讀六0七頁綠原先生的譯文吧!那樣的臭文章抄起來教人噁心。(寫到此處佑子對綠原先生是一點敬意也沒有了。)佑子自大二開始讀里爾克,四十餘年來中譯英譯也讀過不少,尚未見過這樣的劣筆,在這方面綠原先生算是第一了。而且一想到國內無數對詩有興趣,寫詩的以及讀詩的青年,如果拿了這樣厚厚的一本世界名詩人,由國內的名詩人譯出來的範本,來學習詩,來寫出半通不通的中文,以為詩就是要像這樣狗屁不通才算好,才能出名,那才真教害死人而罪惡重大了。或許也就是由於這樣的劣譯充斥吧,看看國內年青人的半洋不白的文句,不就是這些名譯教化出來的么?還是抄佑子自譯的吧: 重 力 重心,你怎能自萬物中 突顯自己,即使在飛禽中 也能超越自己,重心,你真偉大 站著的那人,彷佛渴極狂飲 重力沖入他。 但是卻從睡眠者身上落下, 一似落自休憩的雲, 重力的沛然之雨。 寫到此處,佑子的結論是綠原先生根本就不通德文,或者什麼外文都不通,乃至於「譯」出不通的中文出來。一個人嘗了一口餿食本應一口吐之,像佑子這樣居然還一篇篇地對照原文閱讀了幾日,也算對得起發揚文化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了。聽說在大陸印一本書,印刷裝訂等是一半的費用,另一半的費用是買一個書號,這書號不是個變相的稅收么?攪得出不起書號費的作家、詩人便只好出版黑市的、地下發行物了。 綠原先生名詩人,寫寫詩算了。共產黨雖不乏橫蠻的聲譽,但尚未聞把槍比在頭上要一個不通外文的人去翻譯,尤其是翻譯與無產階級沒什麼關連的里爾克。現在雖得人民文學出版社印行這麼厚一本鬼也讀不懂的玩意,而且聒不知恥地稱作名詩名譯,浪費的是誰的錢呢?再附:秀陶,本名鄭秀陶,湖北鄂城人,一九三四年十月生。一九五○年赴台灣,一九六○年畢業於台大,曾旅居西貢,現定居於美國。秀陶是早期台灣詩壇的現代派大將,離台後詩作雖然很少發表,但極受重視肯定。其實,他長年創作不斷,近來的作品多在《新大陸》及台灣《現代詩》、《中央副刊》等處發表。他的散文詩雋永精妙、平中見奇,閃耀著知性的光輝,蔚成一家。另,Dasha的錯誤,敬請指出,立即修改。Dasha不是名人、專家、學者,也不以翻譯混飯吃,因此不怕丟臉——張貼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炫耀。-------------------------------------------<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寫在四月]譯文揪錯 [寫在四月]譯文揪錯[寫在四月]譯文揪錯全詩旨在描述,大地春回,某個午後,雨過天晴,在動靜之間,沉悶沮喪與寧靜交襯下,經由自然界外在事物的緩緩變化,來反襯詩人心境最終達到的的空靈無我。在詩境上,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還照青苔上。〕頗合。茲依Dasha以上提供的英譯本及資料,據其詩境與文脈,漢譯如下再度,林子里清新四溢 (原譯-不斷地)惹得雲雀振翼盤旋上飛飛向曾是如斯重壓在肩的天空;(注意-曾是如斯)的確,枝椏縫內是透得出天日,可那真是虛無空洞啊!!! (原譯-整句錯)下午漫漫雨水之後夕陽金照盈耀遠處屋前殘毀的窗子 (原譯受傷的窗,在漢語中,擬人化,無義!!)窗扇啪拍開闔。(原譯鼓翼欲逃,在漢語中,擬人化,無義!!不可解!!)(注1)隨後平靜下來。甚至雨珠也輕輕滑過 (借Dasha妙譯)黯黯發亮的石頭上眾籟遂一夥兒潛入灌木閃亮的花蕾之下。(注1)本句,in revenence,在下技窮了!!
第四行英譯不對,Dasha目前也沒有弄通,再來。 第四行英譯不對,Dasha目前也沒有弄通,再來。「再度」、「曾是」,Dasha坦然接受。但der Tag=day一詞J前輩徑譯「天日」,似乎不妥。至於詩中擬人不譯,不知前輩為什麼以為「擬人」在漢語中無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丁香空結雨中愁。最後一行「之下」不對,估計您是拘泥人譯的英文而不信任軟體譯的英文——德語unter有under意亦有among意,此句似乎可理解為「紅杏枝頭春意鬧」。第四行英譯不對,Dasha目前也沒有弄通,再來。-------------------------------------------<FONT color=black><STRONG>Nur dem Aufsingenden saeglich. Nur dem Goettlichen hoerbar.</FONT></STRONG>
擬人化詞語本無可厚非 擬人化詞語本無可厚非擬人化詞語本無可厚非,但須與上下文連接起來,好產生objective correllative的前後呼應,您的那些擬人化字眼,相當突兀啊!!您不覺得嗎??語感何在?? 天日,的確不佳,在下承認!!
試譯:某年四月 試譯:某年四月某年四月又一次樹林間瀰漫著芬芳。香氣托著輕靈的雲雀直飛天宇,這天宇曾多麼沉重地壓在肩上。誠然,透過樹上的枝椏我們看見光陰,曾經多麼空虛——然而這些下午悠長而淫雨不斷的日子之後 必然是煥然一新的時辰 流溢著黃金般的光線在它們面前,遠方房屋的牆上那些疼痛的窗戶已扇抖著雙翼莊嚴地跑了。然後就是安寧了。連雨水也更加輕柔地滑過石頭上那平和而暗沉的光澤,所有的聲音把自己藏進皺褶之中,全然消隱在灌木叢那些閃爍的嫩芽里。
好美啊!!譯文節奏完全符合詩境!! 好美啊!!譯文節奏完全符合詩境!!好美啊!!譯文節奏完全符合詩境!!在下只求譯意而已,還無空推敲到這個境界,見笑了!!可,窗戶怎麼會疼痛??,已扇抖著雙翼莊嚴地跑了。在下不懂標題[某年四月],或[寫在四月],均不妥,據Dasha提供資料,四月,是德國大地春回的季節!!
推薦閱讀:
※Natasha Annie Tonthola: My fight against Malawi's ...
※【鉤針】Tashashu 葉子披巾
※dashan93915的文件夾【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