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長在土地上的,我們吃的食物本來應該是最得地氣的。但食物經過現代工業加工後,反而把地氣給加工沒有了。建議吃原生態的食物,即沒有經過工業加工的,或簡單加工過的。而盡量少吃含大量添加劑的,或經過深加工的食物。一般來說,根類食物最得地氣,如蘿蔔、紅薯、土豆、葛根、花生等等。要接地氣,就多吃根類食物。再者,土色為黃,多吃些黃色的食物,如玉米、紅薯、黃豆、南瓜、桔子、胡蘿蔔、土豆、檸檬等,亦可多得地氣。人得谷氣而生,五穀之中小米色黃,得土之正色,最養人,也最助人脾胃之氣。寶寶飲食上要注意,不要濫吃任何的工業產品,包括各種鈣片、維生素、營養品等等,盡量母乳餵養。母乳不夠了,就讓寶寶喝粥吃飯吧,完全沒有必要喝奶粉。奶粉經過了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不如米粥更養孩子。況且,人生天地之間,大地為母親,不吃五穀雜糧,不得地氣,怎麼可能得到母親的呵護呢。如何才能跑得更快?從中醫來分析,一定要多接地氣。我們跑不過許多四腳著地的動物,因為它們接觸的地氣要比站立行走的人多。正如地震時動物有預感,而人類則毫無感覺,因為人類感覺地氣的能力遠不如動物。由此推之,運動員要想跑的快,就要多吃地下長的東西,如山藥、紅薯、土豆等。????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帝曰∶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因氣之合而有萬物之形,因形之變而有萬物之名,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也。然萬物之廣,孰少孰多,無不有數,欲詳知之,故以為問。)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天地廣大,不可度量,萬物眾多,亦難盡悉,請陳其方,謂舉其要者言之耳。)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黃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淺深間雜之異,故五色之變不可勝視。酸辛甘苦咸,五味之正也,然味有濃薄優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即此五色五味之變,已不可窮,而天地萬物之化,又烏得而量哉?)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物性不齊,各有嗜欲,聲色臭味,各有相宜,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氣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也。清陽化氣出乎天,濁陰成味出乎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此即天地之運,陽陰之化,而人形之所以成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氣入鼻,由喉而藏於心肺,以達五臟。心氣充則五色修明,肺氣充則聲音彰著。蓋心主血,故華於面。肺主氣,故發於聲。)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入口,由咽而藏於腸胃,胃藏五味,以養五臟之氣,而化生津液以成精。精氣充而神自生,人生之道,止於是耳。而其所以成之者,則在於天之氣,地之味。氣味之切於用者,則在乎葯食之間而已。愚按∶本篇帝以天地陰陽之化為問,而伯獨以草為對,因發明五氣五味之理。觀者但謂其言草,而不知人生所賴者惟此,故特明其義,誠切重之也。余居京邸,嘗治一薦紳之疾,愈已七八,勢在將安。忽其契者,薦一偽誕庸流,以導引栽接稱長技,極口眇醫,冀要其功。且雲∶彼醫藥者,雖為古法,然但可除輕淺之疾,療不死之病耳。至於存真接氣,固本回天,豈果草根樹皮之力所能及哉?病者忻服,信為神仙。自後凡見相侯者,輒雲近得神仙之術,幸脫沉 ,今賴為主,而以葯副之。余聞是言,殊為不平。然竊計之,則又安忍以先聖之道,為人之副。由是謝絕,不為加意。居無何,舊疾大作,遣人相延者再四且急。余不得已,勉效馮婦之舉,既至,察其葯缺已久,更劇於前,復為殫竭心力,僅獲保全。乃相問曰∶向聞得導引之功,今則何以至此?彼赧顏答曰∶此固一說,然亦無可憑據,及病作而用之,則無濟於事,以今觀之,似不可與斯道爭先也。余因告之曰∶醫祖三皇,其來尚矣,豈易言者哉?雖軒岐之教,初未嘗廢恬淡虛無、呼吸精氣之說,然而緩急之宜,各有所用。若於無事之時,因其固有而存之養之,亦足為卻病延年之助,此於修養之道,而有能及其妙者,固不可不知也。至於疾病既成,營衛既亂,欲舍醫藥,而望其邪可除,元可復,則無是理也。亦猶亂世之甲兵,飢餒之糧餉,所必不容己者,即此葯也。孰謂草根樹皮,果可輕視之哉?然余猶有說焉,按史氏曰∶人生於寅。朱子曰∶寅為人統。夫寅屬三陽,木王之鄉也,而人生應之,其為屬木可知矣。至察養生之用,則瓊漿玉粒,何所生也?肥鮮甘脆,何所成也?高堂廣廈安其居,何所建也?布帛衣裘溫其體,何所制也?然則草木之於人也,服食居處,皆不可以頃刻無也,無則無生矣。而人之屬木也,果信然否?第以穀食之氣味,得草木之正;藥餌之氣味,得草木之偏。得其正者,每有所虧;鍾其偏者,常有所勝。以所勝而治所虧,則致其中和而萬物育矣。此藥餌之功用,正所以應同聲,求同氣,又孰有更切於是而謂其可忽者哉?是以至聖如神農,不憚其毒,而遍嘗以救蒸民者,即此草根樹皮也。何物狂生,敢妄肆口吻,以眇聖人之道乎!病者聞之曰∶至哉言也,謹奉教矣。言者聞之,乃縮頸流汗而不敢面者許久焉。余觀本篇之言,知岐伯之意正亦在此,因並附之,用以彰其義雲。)五氣是中醫學中按照五行屬性,從氣(氣味)方面對事物進行推演歸類的一種分類標準,並按照五行理論,來闡釋、推演五氣(氣味)中的複雜聯繫。中醫學中五氣所包含的內容和意義有很多,比較主流的是將風、暑、濕、燥、寒稱之為五氣。五氣是中醫學中按照五行屬性,從氣(氣味)方面對事物進行推演歸類的一種分類標準,並按照五行理論,來闡釋、推演五氣(氣味)中的複雜聯繫。1、運氣學術語,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2、運氣學術語,專指土氣,土位中央,其數為五,故名。3、自然界五氣,即風、暑、濕、燥、寒五氣,《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註:「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4、藏象學術語。指五臟所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5、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5、藥物學術語,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五氣,五味之所化也。」6、藥物學術語,指藥物與食物的五種氣味,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也稱為五臭。《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1、指導中醫理論木、火、土、金、水為大自然最本質的五種元素,也稱為五氣,他們之間複雜的聯繫稱為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剋,制化勝復。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尤其臟腑功能關係方面。其同陰陽學說一樣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2、闡明病因自然界五氣為風、暑、濕、燥、寒,正常時對人體有利無害,但當其太過或不及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傷害,也稱為淫氣,即中醫中的六淫,為外感致病因素的主要來源。同時根據五行關係,指明了五臟所易受之邪,如脾易受濕邪,心易受火邪,為後世醫家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未病防治方面提供了理論基礎。3、指導用藥歸經及飲食在中藥性味歸經中,臊焦香腥腐五氣(五臭)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性(寒熱溫涼)共同決定了藥物的屬性歸經,指導臨床用藥。《內經》記載「精藏於肝,其病驚駭,其味酸,其臭臊;藏精與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臭焦;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香;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臭腥;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4、配置方葯根據五行理論中五氣和五臟、五味等之間的關係,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五行制方生克法》中論述了制方五法,還特意註明這些方法不是為了治療疾病而設立的,而是告訴人們按照五行制方生克法配伍葯食的基本道理和原則。張氏制方五法,在中醫理論發展史上發揮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成為後世立方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接天氣的穴位和物質地方???人居於天地之間,稟天地之氣而生長。天有六氣,化為風寒暑濕燥火物質即不同空氣;地有五行,化為酸苦甘辛咸五味。人自出生之後,雖然說吃五味而長大,但亦必需要稟天之六氣始能成人。死生,不過是一息之間。我們未出生時,肺是閉住的,不能自主地呼吸。當從媽媽腹中一落地,先吸一口氣,然後哇的一聲,肺臟擴張,哭出聲來。這裡才能開始自主地呼吸,生命才算開始了。而死亡時,是先呼出最後一口氣,吸不進來了,也就死亡了。所以說,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呼吸。吸而生,呼而死。呼吸的是天氣,人的生命離不開天氣。肺的功能,是主氣,司呼吸。所謂的氣,是指宗氣,由我們飲食所得的精微物質以及呼吸之氣合而化生出來的,這個宗氣影響著肺的功能。肺還有一個功能,主治節。意思是說,肺是調整身體與天地相平衡的一個器官。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人也必需跟著變化,這樣才能「法天則地,合於陰陽」,而這個功能是靠肺來完成的。因此說,肺是我們身體中接天氣的器官。氣候的變化形成了24節氣,每個節氣的變化都有一個特定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肺要完成其「治節」的功能,如此身體才能無病。如果肺病了,不能完成其功能了,人體就可能跟不上節氣變化了,於是就會出現每到節氣或者天氣變化而生病,或者病情加重,那就要從肺上來找原因了,這就是治本之道。人在母親肚子里呆十個月才能出生,是稟母氣而生的。而母氣屬坤,屬土,屬地氣。因此,可以說,人是稟地氣而生的。但人居於天地之間,光是只有地氣尚嫌不足,必需也要稟與地氣相應的數量的天氣才行。於是人出生後,要把囟門打開,就是頭頂上的囟會穴。這個地方是初生嬰兒抬起頭時的最高點,也是最接天氣的地方。這個穴位打開可以讓我們接收到天氣,以補充我們在母體內只稟地氣而缺乏天氣的不足。打開多久呢?與我們在母親腹內呆的時間一樣久就行了。正好十個月。然後,囟門慢慢地閉合,因為人已經稟受了一樣多的天地之氣了。所以說,囟會穴是個非常重要的穴道,許多人忽視了這個穴位,其實它是補充我們的陽氣的一個關鍵部位。特別是平時經常頭暈眼花,頭冷畏寒之人,更是要注意這個穴位,可以用灸法,在這個穴位會施灸,數次即可讓陽氣足起來。再有年輕人讀書則頭痛,或者看不進去書,一用功就頭暈腦脹的,這不是偷懶,是頭氣不足,要針灸這個穴位才行。還有的人頭內有腫瘤,俗稱的腦瘤,有的是原發的,有的是從別處擴散過來的,這表示頭內的陽氣不足了,陰寒得以聚而成形。因此,這樣的病人一定要灸囟會穴,必有顯效。還有的小兒腦發育不良,或者是腦萎縮,或者是腦水腫,或者是其他腦病,如癲癇、驚風、肌肉萎縮等,都是由於腦內陽氣不足所致,都需要從這個穴位上補充陽氣。再有老年人因為腦氣不足,逐漸出現痴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下降,甚至於抑鬱等等,都可從此穴扶陽而愈。如此等等,皆在醫者活法圓機。?人要住在高樓,這樣可以接天氣;上山也可以接天氣。所以,如果天氣不足的人,往往不夠聰明,或者智力有所欠缺,或者頭部有疾病的人,可以盡量住在高處,以便於得到更多的天氣。或者,在晴天里,藍天白雲下,立在曠野做深呼吸,天氣可從口鼻進入人體。或者在秋天裡,天高氣爽,陽光明媚,站在高處做深呼吸,都可以采天氣。一般來說,長期住在高樓里的人會比較聰明,但體質往往不好,因為地氣接得太少。????? 十二地支月氣與五臟六腑保健??? 1.金:肺-大腸 2.木:肝-膽 3.水:腎-膀胱 4.火:心-小腸 5.土:脾-胃1肺:欲辛、辛先入肺、肺病禁苦、喜白色食物。2肝:欲酸、酸先入肝、肝病禁辛、喜青色食物。3腎:欲咸、咸先入腎、腎病禁甘、喜黑色食物。4心:欲苦、苦先入心、心病禁咸、喜赤色食物。5脾:欲甘、甘先如脾、脾病禁酸、喜黃色食物。正月:腎氣受病,肺氣微弱。宜減少咸酸,增加辛辣,幫助腎補肺,安養胃氣。二月:腎氣微弱,肝氣旺勝。宜戒酸而增加辛味,以幫助補肝。三月:腎氣已息,心氣將臨,木氣正旺。宜減少甘味而增加辛味。補精益氣。四月:肝氣已病,心火將壯。宜增加酸味減少苦味,以補腎助肝,養胃。五月:肝氣休,心火旺。宜減少酸味而增加苦味,益肝補腎,以固精氣。六月:肝氣微弱而脾氣旺。宜節制飲食,男人最好疏遠女色。七月:肝心二臟少氣,肺金初旺。宜性情安靜,增加鹹味而減少辛味。八月:心臟氣微,肺金正旺。宜減少苦味而增加辛味,養心、肝、脾胃。十月:心肺氣弱,腎氣強旺。宜減少辛物增加苦味食物,養氣幫助筋。十一月:腎氣正旺,心肺衰微。宜增加苦味而杜絕鹹食物,靜養以迎初陽十二月:土氣旺盛,水氣不通。宜減少甜食增加苦食物,調養腎臟詳解: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咸酸增辛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極溫暖,早起夜卧,以緩形神。勿食生蔥,損人津血。勿食生蓼,必為癥痼,面起游風。勿食蟄藏之物,減折人壽。正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天地的生氣都逐漸開始復甦,因此稱之為「發陽」。孫真人在其《攝生論》說,正月腎氣受病,因此肺氣會顯得很微弱,這個時候應該少吃一些咸、酸的食物,多吃些辛辣的食物,這樣才可以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同時,春季為萬物生髮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故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髮太過,則克傷脾土。孫真人在其《千金方》中也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在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因此,強調正月飲食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茼蒿、薺菜、豌豆苗、春筍、山藥、藕、蘿蔔、荸薺、甘蔗、芋頭等。《千金月令》中說「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三曰紫蘇粥,以補脾胃。」同時還強調,盡量少吃生冷粘雜的食物,以防傷及脾胃。在正月既不要冒風寒,受冷凍,也不要太溫暖,應晚睡早起,以疏緩自己的形體和精神。飲食方面,注意盡量少吃或不吃生蔥、蓼子,否則會令人面上起游風。也不要吃冬眠潛伏不動的動物,如蛙類、蛇類等,否則會減人壽命。《千金方》還說:在正月內,吃虎、豹、狐、狸的肉,會使人傷神,損折壽命,魂魄不安。同時,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說這個月不宜吃老鼠接觸過的食物,否則會使人生瘺管。正月調養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尤其臨近初春,天氣逐漸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也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也開始頻繁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等疾病,也逐漸開始出現和流行。為避免疾病的發生,在調養措施中,還應該注意多鍛煉身體,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在二月,人體的陽氣升發,會使皮膚腠理疏開,而早春乍暖還寒,因此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又會使皮膚腠理密閉,忽開忽閉的調節功能一時來不及轉變,因此更容易使肝腎功能受損,引起全身氣血運行紊亂,導致疾患發作。基於此,二月的飲食也重在養肝養腎,兼顧益脾和胃,溫補陽氣以禦寒保健!其次,還要多飲水,因為初春寒冷,氣候乾燥,人身體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消化吸收和排除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平時要保持心情舒暢,因為肝喜疏惡郁,故生氣發怒易導致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成疾。遇事要做到心平氣和,樂觀開朗,使肝氣正常生髮。同時要堅持運動,適合多到室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又可怡情養性,達到保健的目的。三月腎氣已息,心氣漸臨,木氣正旺。宜減少甘味增加辛味,補精益氣,慎避西風,散體緩形,便性安泰。勿專殺伐,以順天道。勿吃黃花菜、陳醋、菹發癥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氣脹,化為水疾。勿食諸脾,脾神當王。勿食雞子,令人終身昏亂。此月三日,忌食五臟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遺殃。春天,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黃帝內經·素問》中認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也就是說,春季三個月所有生物都推陳出新,生機盎然。人也應適應季節,調養生氣,使機體與外界統一起來,謂之「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三月腎氣逐漸轉息,心情漸漸臨近,木氣旺,故應減少食用甘味食物,多食辛味食物,可補益精氣,使身體安康。同時強調,在三月里不可殺生,以順應天道。在三月里,飲食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吃黃花菜、陳醋及菹等,否則會發癥痼,起瘟疫;同時也不能吃生葵花,生葵花多濕多熱,有毒,生食會生瘡,或導致腹脹作泄。各種動物的脾、雞子等,也都不可以吃。三月,氣候還比較寒冷,因此在這個時候,人體為禦寒是要消耗一定能量來維持基礎體溫的。因此三月的營養調養還是應以高熱量飲食為主,除穀類製品外,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及時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同時,由於寒冷的刺激會使身體內的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結果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致病,因此,三月還需要補充優質的蛋白質食品,如雞蛋、魚類、蝦、牛肉、雞肉、兔肉和豆製品等。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強人體耐寒的功能。同時,春天又是氣候由寒轉暖的季節,氣溫變化較大,各種細菌、病毒等,也開始繁殖,容易引起疾病,所以在飲食上還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比如小白菜、油菜、辣椒、西紅柿等新鮮的蔬菜,同時還要多吃新鮮水果,如柑橘、檸檬等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這些食物都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中醫還認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肝氣旺則會影響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等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可以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飲食調養宜選食辛、甘溫之品,忌酸澀。飲食宜選清淡可口的食品,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四月肝臟已病,心火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風。勿食大蒜,傷神魂,損膽氣。勿食生薤,令人多涕唾,發痰水。勿食雞雉肉,令人生癰疽,逆元氣,勿食鱔魚,害人。「四月,肝臟已病,心火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強肝,調養胃氣,固密精,益筋骨……」這段話的意思也就是,在四月夏季,應通過飲食對肝腎脾胃進行補益,以達到養護心臟的目的。四月以後,天氣逐漸轉暖,植物也開始繁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也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因此在睡眠方面,不可暴露在星宿下,否則可能會導致中風。此時在調養方面,應注意對心臟進行保護,具體到膳食調養中,應增食酸味食物,少食苦味食物,以補腎養肝,調養胃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的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併煮粥,涼後食用,可起到健胃、補腎、驅暑的功效。同時,夏季人體出汗多,故需多補充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攝養論》中認為,在飲食方面,四月也有很多禁忌,如不吃生薤,否則會令人多涕唾,發痰水;不吃雛雞肉,否則會令人生癰疽,逆元氣;另外鱔魚也不能吃,吃後損害健康。四月,由於天氣逐漸轉暖,人著衣單薄,故應謹防外感,患病後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五月肝臟氣休,心火旺。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氣,卧起俱早。每發泄,勿露體星宿下,慎避北風。勿處濕地,以招邪氣。勿食薤韭,以為癥痼,傷神損氣。勿食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氣不安。到了五月,人的肝臟開始轉平,而心火轉旺,此時在飲食調養方面要注意減少酸味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因為苦味入心,可瀉心火,如苦瓜、萵筍、絲瓜、苦菜、芹菜、菊花、百合、地膽草、荷葉等。另外,咖啡、巧克力、可可等,也都是比較適合在這個季節吃的食物,可達到益肝補腎、增強食慾、促進消化和清涼去火的作用。五月的天氣,不僅開始轉熱,而且也開始晝長夜短。為了補益養生,在五月里,應盡量早睡早起。但應注意的是,五月天氣不宜在星月下露宿睡眠,或者睡著了還開著風扇或空調。雖然一時涼快,但若風邪進入腠理,病患會非常深重。出汗時對風納涼,最容易使手足四肢疼痛麻木,或導致語言不清,四肢癱瘓。頭是各種陽氣的總匯點,因此絕不可讓風入襲,更不宜在潮濕的地面上睡覺,以免沾染邪氣,致病。六月肝氣微,脾臟旺盛。宜減苦增咸,節約肥濃,疏遠女色,補肝助腎,益筋骨,慎東風,犯之令人手足癱瘓。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氣壅。《攝生論》中認為,六月肝氣微弱,而脾氣旺盛,此時調養應節制飲食,疏遠女色。飲食也應適當減苦增咸,少食肥膩食品。此時,陰氣內伏,暑毒外蒸,因此調養時要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手足,不要對風睡覺,不要夜裡納涼,睡覺時也要蓋好腹部,以免著涼,引起暴泄疾患。在飲食方面,要以溫軟食物為主,切記不要吃得太飽,可適當進食小米粥,對脾胃有益。六月還須多吃一些可清熱、利濕的食物,其中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而利濕的食物應在長夏時吃。因為中醫學認為,「長夏多濕」,故應科學食用。七月,肝、心二臟少氣,肺金初旺。宜安寧情性,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無冒極熱,勿恣涼冷,無發大汗。勿食茱萸,無人氣壅。勿食豬肉,損人神氣。《攝養論》中認為,到了七月,人的肝、心二臟少氣,而肺氣卻很旺盛,因此在這個時期對身體的調養上,應注意怡情養性。在飲食方面,則要注意多食咸性食物,少食辛辣食物,這樣才可以助氣補筋,滋養脾胃。在高溫時期,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飲食調養,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同時注意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多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還要注意,少食冷食瓜果,否則會損傷脾胃;而厚味肥膩之品也要少食,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攝生論》中還認為,七月不宜吃茱萸,否則會導致氣壅;不宜多吃豬肉,否則會損人神氣。八月心臟氣微,肺金用事。宜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心肝脾胃。無犯邪風,令人骨肉生瘡,以為癧痢。勿食小蒜,傷入神氣,魂魄不安。勿食豬肚,冬成嗽疾,經年不差。勿食雞雉肉,損入神氣。進入八月,天氣逐漸向秋季邁進。《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雖然天氣已逐漸轉入秋季,但天氣仍然很熱。八月的氣候特點是乾燥。因此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後,人的肺功能開始處於旺盛時期,心臟處於平緩時期。在這個時期,要注意內心平和寧靜,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要自己主動排解,以瀉肅殺之氣。同時要注意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的容平之氣。起居也應早卧早起,因為早睡可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以防收斂太過。八月宜少吃苦味食品,適當進食辛味食品,以助筋補血,調養心肝脾胃。同時,注意少食蔥、蒜,以免傷及神氣,使魂魄不安;不食豬肚,否則易致咳嗽;不食雛雞肉,否則會傷神氣。秋主收穫,貴在益肺,因此中國古代醫家和養生家認為:八月肺氣旺,主肅殺,其味屬辛辣,因肺金可克肝木,故在秋金時節,飲食五味宜減苦而增辛,以養肝木之氣。同時,此時肺金也開始肅降以應自然變化,故人體呼吸暢通,排出濁氣,吸入清氣,使皮膚柔潤,毛髮光澤。若肅降不暢,則可能會咳吐喘逆,胸背四肢煩痛。所以此時宜平和安養,重在益肺。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因此《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的說法。八月金秋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多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還有人主張八月宜食生地粥,可以滋陰潤燥。總之,八月時節,可適當進食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九月陽氣已衰,陰氣大盛,暴風數起,切忌賊邪之風。宜減苦增甘,補肝益腎,助脾資胃,養元氣。勿冒風霜,無恣醉飽。勿食蒓菜,有蟲不見。勿食姜蒜,損人神氣。勿食經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為水病。勿食犬肉,減算夭壽。進入九月,人的陽氣已衰,而陰氣大盛,因此飲食方面宜減苦而增甘,以補益肝腎,滋養滋味,助生元氣。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一直都強調從陰陽平衡方面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認為有利於陰平陽秘為宜,反之則為忌。故不同的人也有其不同的宜忌,比如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人,在九月應忌食大熱大補之品;而對痰濕質人,應注意忌食油膩食品;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食品;等等。但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是以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為出發點。故在飲食調養方面,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九月入秋,氣候開始涼爽,這時五臟屬肺,故食物五味中的辛味可散肺氣之郁,飲食原則應以「甘平為主」,即多吃一些有益於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及苦味食物。中醫認為,秋季多吃酸苦食物,則克脾,易引起五臟不調;而多食甘平類的食物,則可增強脾胃的活動,使肝脾活動協調。這類食物諸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都是九月宜食的食物,茭白可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可潤肺益氣;蓮子則可益脾養心,開胃安神;桂圓能治貧血、神經衰弱;黑芝麻則可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等等。注意不食蒓菜,因其中有蟲;不食姜蒜,否則會損人神氣;不食經霜生菜及瓜類,以免導致心痛;不食葵花子,否則會化為水病;不食狗肉,宜傷身;等等。在精神調養方面,九月應注意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免肅殺之氣傷身傷心,以便收斂神氣,適應秋天的平容之氣。同時要注意,不要感染風寒,不要過飽、過醉。十月,心、肺氣弱,腎氣強盛。宜減食物辛物而增加苦物,以養腎臟。無傷筋骨,勿泄皮膚。勿妄針灸,以其血澀,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損人血脈。勿食生薤,以增痰水。勿食熊、豬肉、蒓菜,衰人顏色。十月,已經開始入冬,此時人的心、肺都逐漸氣弱,而腎氣則逐漸開始強盛,十月在飲食調養方面應注意少食辛辣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安養腎臟,強壯筋骨。「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結,不足以生存也。」因此,在此月份,合理的飲食可以幫助人身體強健,益壽延年,而飲食不當則易導致疾病和早衰。為避免血液黏稠,十月應多食保護心腦血管的食品,如丹參、山楂、黑木耳、芹菜、紅心蘿蔔、苦瓜、玉米、蕎麥等。同時這個季節還宜多吃溫補性食物和益腎食品,如羊肉、牛肉、雞肉、狗肉、鹿茸等,以滋陰養腎。十月里,在調養方面還要注意不宜隨便進行針灸,否則會致血澀,津液不通。飲食方面注意不要食青椒,否則會損人血脈;不食生薤,否則會增痰水;且不食熊、豬肉、蒓菜等食品,以使人面色灰暗。在精神調養方面,十月里天氣時常陰冷晦暗,因此人們常感心情抑鬱,所以應注意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不妨用管子的愉悅調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以此來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並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頤養心性。清代醫學家吳尚曾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藥者也。」我國傳統的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可助發人體的陽氣,尤其是臨近冬季的時候。此時大自然處於一種「陰盛陽衰」的狀態,而人也不例外,故常曬太陽,可壯人陽氣,溫通經脈。另外,起居要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一月腎臟正旺,心、肺衰微。宜增食苦物而杜絕咸物,補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溫暖,慎避賊邪之風,犯之令人面腫,腰脊強痛。勿食貉肉,傷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鱉,損人元氣,長屍蟲。勿食經夏醋,發頭風,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進入十一月份後,人的腎臟正旺,而心、肺開始衰微,因此此時調養,應注意補心養肺,多食對心、肺有補益功效的食物,如苦味食物,但要注意少食鹹味食物,對心、肺不利。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十一月已經進入「進補」的大好時節。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十一月的滋補通常需補氣、補血、補陰和補陽。補氣食品主要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的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蔔、豆漿、雞肉等;補血食品主要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胡蘿蔔、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補陽食品主要指具有補陽助火、增強性功能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鱔魚、淡菜等;補陰食品主要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功效的食品,如銀耳、木耳、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同時注意不食螺蚌蟹鱉,否則會損人元氣,長屍蟲;不食經夏醋,否則會發頭風,成水病;不食生菜,以免致人心痛。初冬時節,北方空氣逐漸變冷,人們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會使機體功能失調,外邪乘虛而入,引發疾病。因此,十一月的調養要多講究科學,衣要適度,食要清潤,同時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早起早睡,注意禦寒鍛練。寒冷易使人體產生損傷,故《攝養論》中認為,十一月調養不易灸腹背,不易暴溫暖,否則會中賊邪之風,犯之令人面腫,導致腰脊強痛。十二月,土氣旺相,水氣不行。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為水病。勿食薤,多發痼疾。勿食黿鱉。十二月,人的土氣較勝,而水氣衰弱,故應增補水氣,少甘多苦,以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儘管冬天蔬菜較少,但也應適當進食,比如甘薯、馬鈴薯、圓白菜、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經常食用,可以補充人體的維生素需要量。同時,還應注意多食一些富含鉀、鈣、鈉、鐵等元素的食物,如蝦米、蝦皮、芝麻醬、豬肝、香蕉等,以保證身體所需營養平衡。但《攝養論》中指出,十二月的飲食應注意不食葵花,否則會化為水病;不食薤,否則會生髮痼疾;黿鱉也不宜食用。在精神調養方面,十二月除了注意保持精神上的安靜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避免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的影響,保持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症的出現,也就是情緒抑鬱、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癥狀。預防的有效方法,就是多曬太陽,這也是一種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中醫認為:心屬火,紅色和苦味入心。紅色具有增加腎上腺素分泌和增強血液循環、促使神經系統興奮的作用;苦味具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腎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中醫提倡在夏天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食品如苦瓜、茶葉、咖啡、可可等。肝屬木,青(綠)色和酸味入肝。青綠色可調節體內平衡,消除緊張情緒,起鎮靜作用,有助於減輕頭痛、發熱、暈厥失眠;酸食能開胃,增強肝功能,利於鈣、磷的吸收,如醋酸、乳酸、檸檬酸等。脾屬土,黃色和甜味入脾。黃色具有刺激神經和消化系統,加強邏輯思維的作用;吃甜食具有補熱量、養氣血、緩解疲勞、調和脾胃、解除毒素等作用。肺屬金,白色和辣味入肺。中醫認為,辣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可祛風散寒、解表止痛。腎屬水,黑色和鹹味入腎;鹹味能軟堅潤下,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及水鹽代謝,可增強體力和食慾。 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當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中醫最講究平衡,五彩繽紛的生活環境和飲食中的五味與人的健康密切相關。若調配得當,可健體益身,若過之則會不利健康。如居室大量紅色,人們易產生焦慮,易於疲勞;太多的黃色裝飾易使人情緒激動,不易平靜。多食苦味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常食甜食,可使人體血糖上升,膽固醇增高,動脈硬化,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過量食鹽會加重腎臟負擔、誘發高血壓等。人體五行與中醫五味青色食物對應五色為木,入肝,可以提高肝臟之氣,肝為解毒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青肝解毒的作用,如豌豆等。赤色食物對應五行為火,如心,對於提高心臟之氣,增強人們組織細胞中的活性,多吃紅色食物能預防感冒,還有青血補血,通血之效,如紅米紅豆等。黃色食物對應五行為土,入脾,可以提高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新陳代謝,增強腑臟功能,如黃豆,花生,小米,玉米等。白色食物對應五行為金,入肺,可以提高肺臟之氣,例如白米,薏仁,杏仁等就黑色食物對應五行為水,入腎,可以提高腎臟之氣???? 中風或慢性病不要總躺在床上,?? 請人扶住站起來接到地氣,否則病情會越來越重。??? 人既離不開地氣,更離不開天氣。離開天氣,數分鐘即會死亡,但離不開地氣,往往還能存活數天之久,這說明地氣對人的生命的重要性不如天氣。地氣不足,則肝血不能溫升,人往往消瘦、疲勞、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蒼白、食欲不振等等,這是地氣不足之象。要多住在平房,不要住高樓。而且,可以經常在海邊、山林、河畔、樹林里鍛煉身體,多做深呼吸,以吸入大量的地氣。或者經常赤足行走,這樣地氣可以從足心的湧泉穴上升入體。住一樓的人也有好處,每天都能接著地氣,因此壽命要比住高層的人長。中風重症,或者一些慢性病,病人不能行走,這時千萬不要總是躺在床上,要經常地坐起來,把腳板放在地上,或者請人扶住站起來,這樣才能接到地氣,否則病情會越來越重。?魂是由肝所主的,稟地氣而生,?? 而魄是由肺所主,稟天氣而生???古人有句話,說人死了是魂飛魄散。其中魂是由肝所主的,稟地氣而生,而魄是由肺所主,稟天氣而生。死亡就是人體之中的天地之氣的分離與消亡,而這個消亡卻與肝肺關係極為密切。儘管五臟六腑都可能出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人的死亡的最後一步必然是肺與肝所主。肺主金,主降,清虛喜涼,陽氣自右而涼降,下及胃腸。陽氣下降,則可引濁陰排出體外。金得土而能降,故土氣足則可補充肺金,使金氣右降無礙。肝主木,主升,溫潤喜暖,地氣血左而溫升,上及頭面。地氣上升,則可引腎水上濡清竅。木得水而能升,故腎水本寒,得相火之溫而能滋養肝木。左升右降,即是生命的循環。離開左升右降,即是一團死物,沒有生機。所以,升降息則生命之火亦熄。人一呼一吸,即是一個升降。無數個呼吸即是一個生命的全部。雖然說左升與右降是同樣重要的,但對於當前的社會來看,人們往往容易左升太過而右降不足。現在的人們普遍生活壓力大,容易不順心,則肝氣鬱而過升,肝氣有餘便是火,火即上犯頭部。所以肝血溫升有餘,則多見於高血壓、頭暈、中風等等。這些病都是地氣過升導致的。濁陰是從右邊降下去的。但是現在的人們普遍排毒系統有問題,濁陰排出不暢,多由於阻滯,比如痰濁血瘀,三陰寒邪等等都可以導致阻滯。這種情況多見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等。這些病都是天氣不降而導致的。所以說,天氣右降,地氣左升如果不正常了,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正是基於左升右降這個道理,我創了兩組穴:天火與地火。天火稟天氣而右降,從肺、大腸以取天氣而下行,扶陽益氣,降濁陰。地火稟地氣而左升,自脾腎以接地氣而上行,培土溫潤,升清陽。一般土病取地火,金病取天火,二穴同取則交通天地上下,左升右降,以促陰陽上下左右平衡。???接地氣方法、??1、長時間走路最接地氣行走好處多多,但亦有要求:一則,必需是在地面上,而且是踩在土地上才行,高樓大廈、水泥以及柏油馬路都不行,因為地氣被隔斷了;二則,一定要等到地面暖和的時候再赤足,否則寒氣自足而升,會傷損脾陽,導致腹瀉,亦會加重下寒;三則,一定要是溫暖而且乾爽的地面,如果地面潮濕蘊蒸,千萬不要赤足行走,以防濕熱邪氣自足而入。因此說,於天暖日和之時最好赤腳行走於地面,最助人得地氣。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光腳的人一直踩在土地上,可以更健康。春夏之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因此春夏之時是為接地氣的最好時候。特別是有慢性病的人,如果長期不接地氣,容易陰陽不和調,反而不利於康復。大病重病之人,如果能每天堅持赤足走路,或者象農民一樣在土地上勞作,離康復一定不會太遠。2、住平房接地氣高樓得天氣多,平房得地氣多。而人以地為本,地氣旺則生,地氣弱則病,尤其是大病或久病患者,一定要住在平房,這樣可以多得地氣,有助於早日康復。我們站在地面上,腳與地相接觸。因此腳能接引地氣。我臨床觀察到,腳板厚且實的人其身體多健壯;腳板薄而瘦的人其體質多偏差。分析其原因,或許與接收地氣的多少相關。特別是大足趾與胃脾二經相聯繫,若大足趾壯實者必多得中焦土氣,因此其後天濡養充足,體質較好。推之,手大魚際的肥厚瘦薄亦同此理。3、在農村生活更接地氣生活在農村是一種福分,因為可以與土地親密接觸,讓自己更健康。北方的農村有火炕,坐在上面非常舒服,還可以很好地接受地氣。久坐火炕不易得病。住在樓房裡的人遠離地面,得天氣多,但接不到地氣了。因此建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經常到公園、田野里走走,爭取能赤足走路,更接地氣,有利於健康。若實在無法常回農村,那就搬到平房住,或找一小塊地,種植些花草蔬菜,自己勤於管理,趁機沾些土氣。實在不行,在陽台上擺弄幾盆花也好。若有機會去公園,經常雙手掌撐地,象做俯卧撐一樣,讓手也接接地氣。社會與文明的發展讓人離地氣越來越遠了,由此各種疾病亦越來越多。不提環境與噪音污染,也不論工作壓力,只就接地氣而言,城市大部分地面被水泥及柏油封閉了,天與地之間的陽氣活動被阻隔,人居其間,難得地氣;況且,不少人居住在高樓之上,遠離地面,得地氣少而得天氣多,最易導致陰陽不調和。4、穿布鞋接地氣穿平底布鞋時,足底貼地,足底部的膀胱經與腎經離地亦不遠。而穿高跟鞋時足跟離地,連帶著湧泉穴亦遠離地面。久失地氣,對健康不利,一則陰不制陽而火氣易浮,二則陰陽失和而大病難愈,三則五臟六腑亦見不平衡。孩子體質弱,總生病,為什麼呢?或與少得地氣有關。孩子住在樓上,少接地氣,而孩子得木性而茁壯成長,若長期得不到地氣的滋養,則木氣升發不利,容易發作各種疾病。建議讓孩子穿厚棉襪或布底鞋在花園的土地上玩耍,幫孩子多接地氣,有利於孩子健康起來。??? 不同的澱粉腸道吸收率不一樣??? 高血糖是一種多發於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常表現為煩躁、心悸、失眠、多尿、口渴、容易飢餓、身體疲勞無力等癥狀。短時間的高血糖對人體無嚴重傷害,而長期的高血糖會使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導致急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因此,控制並逆轉高血糖勢在必行。
絕大部分的高血糖人群,在新發病的第一年,可以通過飲食、鍛煉以及適當的治療,逆轉高血糖,將升高的血糖降回正常範圍。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齡大於40歲、肥胖、喜歡高糖高油飲食或者壓力大、睡眠不規律的人群,每年進行一次血糖檢測,及時發現高血糖的癥狀,可以幫助我們抓住逆轉高血糖的黃金時間。
不同的澱粉,腸道的吸收率不一樣。容易吸收的澱粉,血糖會明顯升高;不易吸收的澱粉,有利於控制血糖,稱為「抗性澱粉」。抗性澱粉又稱抗酶解澱粉及難消化澱粉,有特殊的化學結構,並且具有更多類似膳食纖維的功能,比其他澱粉難降解,在體內消化吸收、進入血液都較緩慢,減少飢餓感。抗性澱粉在小腸中還可抵抗澱粉酶的分解,與揮發性脂肪酸起發酵反應,在體內釋放葡萄糖緩慢,具有較低的胰島素反應。在大腸中,會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比如丁酸,有助於控制血糖平衡,適宜糖尿病患者食用。
1、粉 條粉條富含抗性澱粉,這是因為它是由土豆加工做成澱粉以後和成面,壓成粉條,高溫煮熟以後再冷卻存放,抗性澱粉量明顯增加。2、土 豆生土豆也有抗性澱粉,但是長時間高溫烹調,抗性澱粉含量就越少。當土豆用來熗炒的時候,抗性澱粉的含量最高,適合高血糖的人群。而土豆的最佳搭檔,是和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搭配,比如:芹菜、菠菜、油菜等。3、馬鈴薯、香蕉等抗性澱粉存在於一些天然食物中,如馬鈴薯、香蕉、大米等,特別是高直鏈澱粉的玉米澱粉,含抗性澱粉高達60%。我們在平時生活中,可以通過飲食上的調整,控制血糖的高低。大醫生就帶來一道可以控制血糖的美味——瘦肉炒豇豆。
推薦閱讀:
※必知的養生知識:健康飲食原則 吃對食物遠離癌症
※哪些食物吃了對卵巢保養有好處(轉)
※營養豐富!10種地表最強的健康食物
※美國醫生推薦的14種可以改變生命的超級食物
※決定巧克力品質最關鍵的因素是原材料還是生產工藝?
TAG:食物 | 方法 | 接地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