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王道統講的就是一個「中」字
所以,《近思錄》裡頭,大家仔細看,朱子在我們中國文化史上很重要的地位,就是他創立了一個「道統說」。講句實話,這個道統說最早最早應該是追溯到《孟子》的最後一章,《孟子》的最後一章很重要。
大家知道,《孟子》總共有七篇,最後一篇叫做《盡心篇》,《盡心篇》分上下,下篇的最後一章孟子是這樣寫的。他說「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什麼意思?他說從堯舜二帝到商湯這中間大概有500多年,要是像大禹、皋陶都是跟堯舜在同一個時代的人,堯舜怎麼去治國平天下,他們都親眼目睹。至於商湯距那個時代已經隔了500多年,他只能透過先人目見耳聞傳下來他才聽得到。
他說:「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什麼意思?從商湯到周文王這中間又隔了500多年,他說像商湯的賢臣——伊尹、萊朱這些人,都能夠親眼目睹到商湯是怎麼治國平天下的,至於文王也只能從先人那裡耳聞到而已。
接著他說:「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他說,從文王到孔子這裡又隔了500多年,像文王旁邊的這些賢人,像太公望,就是姜太公、散宜生都可以親眼目睹,像孔子也只能從書上,從聽老師講才知道的。
文王與孔子
接著他說:「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什麼意思?孟子在這裡感嘆,說從孔子到現在,也只不過才一百多年而已,離孔子還活著的時間是這麼地短暫,才100多年,跟500多年不能比啊;「去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你看,我住的地方是在鄒城,離孔子那個曲阜才五、六十里路而已,是這麼地近,但是到現在已經連親眼目睹的人都沒有了,將來還會有人聽到嗎?大家聽到嗎?這就是孟子在最後一章感慨出來的,也就是他自己覺得自己責任重大——我寫這一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聖人之道,也就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傳下來這個道,我要傳下去了。孟子很自覺的,才會把這一章放在最後一篇。
我在這裡就跟大家講,我們讀書一定要能夠看到這些地方。就像你在讀《論語》,你不覺得很有趣嗎?《論語》都是子曰、子曰,《論語》就20篇,為什麼最後一篇叫「堯曰」,而不是「子曰」?大家想想看,堯跟孔子差幾年?差一千六七百年。那為什麼要寫《堯曰》?《論語》裡面是這樣記載的:「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什麼意思?很重要,我估計這一段話就是孟子講最後一章的一個導火索。為什麼?大家想想看,怎麼會在《論語》裡面最後一篇是《堯曰》,就是帝堯說?大家知道,仲尼祖述堯舜,堯跟那個舜說「咨!爾舜」,說舜啊,現在的天命是輪到你了,你要允執其中,就是要求舜做什麼事都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處。說「天之曆數在爾躬」,天命輪到你了;「允執其中」,你做什麼事都要做得恰到好處,這樣就天下太平。他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你不按照我講的信守中道來做的話,四海就會困窮,你的天祿就沒有了。這樣大家清楚嗎?也就是說,在這裡講的就是那個「中」了,「允執其中」的「中」。為什麼《易經》裡面下卦的「中」就是第二爻,上卦的「中」就是第五爻,為什麼「二多譽、五多功」?反正在《易經》裡面,第二爻跟第五爻90%以上都是吉利的,「中」就是好,所以這個就是《書》經所講的「允執其中」。
在《論語》裡面就講這個「中」,聖王之道傳給我們的就是這個「中」。所以孟子就從堯開始講到湯,湯講到文王,講到孔子,然後講到他自己,他要把這個「中」繼續傳下去。這個就是孟子最後一章所講的。
主講人簡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孫。1977年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0年赴德國波恩大學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覽群籍,學貫中西,向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推動中國全方位現代化為己任。著有《近思錄通解》,德文著作《論康德的人權與基本民權學說》,易學專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經白話例題》,作品精選集《中華文化與中國未來》等。
本文及視頻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推薦閱讀:
※自由是個新道統※易貫儒道禪,道統天地人!※帝制可廢,道統不可廢,孫中山的革命乃繼堯舜周孔往聖之道統
TAG:道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