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帛書易經二

天奠①地庳②,鍵川③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冣④,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馬⑤,在地成刑⑥,變化見矣。【白話】天至高無上,地的位置最為低下,《鍵》《川》兩卦就是根據天高地低的模型建構起來的。天尊地卑、鍵高川低一經規定,它們的價值也就確定了——天貴地賤、鍵貴川賤。天為陽,地為陰,陽動陰靜,動靜存在規律,這種陽動陰靜的變化規律決定了卦圖爻畫的陽剛陰柔的性質。天有上下四方,地有東西南北,它們都以並存的位置聚合;卦圖爻畫有陰爻、陽爻、初爻、終爻、下爻、上爻等區別,吉凶善惡就是通過這些卦圖爻畫顯現出來的。日月星辰懸碼於天上,山川草木現形於地上,卦圖爻畫就是模仿天碼地形的變化而創造出來表現天地變化的模型。【注釋】①奠:祭祀的一種。這裡假借為「尊」。②庳:假借為「卑」,低下。③鍵川:兩個卦名。鍵卦,六爻都是陽爻。川卦,六爻都是陰爻。④冣(j ù):即「冣」字。積聚。⑤馬:假借為「碼」。法碼,規則。⑥刑:假借為 「形」。是故剛柔相摩①,八卦相盪②。【白話】因此卦圖爻畫用陽剛陰柔兩種符號組成,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組成。【注釋】①摩:陰爻與陽爻相互組合。②盪:八卦相互組合。鼓①之罍甸②,潤③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白話】八卦是對大自然的寫照,鼓動用《辰》卦象徵雷,《根》卦象徵霆,潤澤用《筭》卦象徵風,《奪》卦象徵雨,運行用《羅》卦象徵日,《贛》卦象徵月,變化則用《鍵》卦象徵寒,《川》卦象徵暑。【注釋】①鼓:動。②罍:古代一種盛酒的容器。此借為「雷」。甸:讀為「雷霆」之「霆」。又「甸」有「挺」義。③潤:澤。鍵道成男,川道成女。鍵知大始,川作成物。鍵以易①,川以閒②能。易則③知,閒則易從。知則有親,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也,可大則賢人之業也間。易閒而理得,理得而成立乎其中。【白話】《鍵》卦的規律是生成男性,《川》卦的規律是生成女性。《鍵》卦的功能是主管事物的創始,《川》卦的功能是主管事物的生成。《鍵》卦創造萬物的方法論原則是容易而不繁難,《川》卦生成萬物的方法論原則是簡單而不複雜。能夠運用容易的方法就容易讓人們了解,能夠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容易讓人們遵從。容易讓人們了解就有許多人親近,容易讓人們遵從就會有許多功業。有許多人親近,他的事業就必然可以長久,有功業他的事業就必然可以光大。可以名垂青史的是賢人的品德,可以發揚光大的是賢人的事業。能夠運用《鍵》《川》的簡易原則就能認識天下萬事萬物的規律,能認識萬事萬物的規律就能立於萬事萬物之中。【注釋】①易:容易,不難。②閒(jiǎn):通「簡」,簡要,簡單,簡略。③:輕易,容易,平易,交易。此讀為「容易」的「易」。【講解】這一章在闡述鍵川兩卦與天地的關係、與卑高的關係、與動靜的關係、與方物類聚群分的關係、與天地成馬成刑的關係的過程中,闡述了不易、交易、變易、簡易等四條基本規律。在論述這四條基本規律的過程中,說明了八卦相盪、剛柔相摩的卦符號與自然界的雷霆、風雨、日月、寒暑的對應關係。最後闡明了鍵道與川道同成男、成女的關係,揭示了鍵川兩卦與人類社會的組織、社會的凝聚力、賢人的德業的關係。指出了易簡這一基本規律不僅是自然、社會的基本規律,而且也是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同時又是創作《周易》的基本方法和原則。因此,我們可以將《帛書繫辭傳》第一章視為繫辭傳易學思想的綱領。以易簡為綱,以不易、交易、變易為目。一綱三目,綱舉目張。「天奠地庳」是不易的直觀天象,「鍵川定矣」是根據「鍵以易,川以簡」的簡易原則確定下來的。用簡易原則將動靜、卑高、貴賤、剛柔、方物、吉凶、天地、馬刑等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納入了鍵川八卦符號的系統之中,用簡易原則規範、整齊了概念、範疇。又用簡易原則將認識得到的「理」(知識、規律)納入《周易》卦圖爻畫系統之中。第二章【白話】聖人效法卦圖而觀察卦馬,撰寫卦爻辭繫於卦圖爻畫之下以幫助占筮的人明了吉凶利害。陽剛之爻與陰柔之爻相互生長而形成卦的變化。【注釋】①詆:法。引申為「效法」。《玉篇·言部》:「詆,法也。」②馬:假借為「碼」。③辤:同「辭」。④遂:生長。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馬也,悔閵也者憂虞之馬也,通變化也者進退之馬也,剛柔也者晝夜之馬也。六餚之動,三亟②之道。【白話】因此卦爻辭中的「吉」字是得的卦碼,「凶」字是失的卦碼,「悔」是憂的卦碼,「閵」是虞的卦碼。貫通春夏的變是息卦,為前進的卦碼,貫通秋冬的化是消卦,為倒退的卦碼。陽剛之爻是白晝的卦馬,陰柔之爻是黑夜的卦馬。每一卦六爻,六爻象徵天、地、人三才的運動變化規律。【注釋】①六餚:六爻。餚:假借為「爻」。②亟:通「極」。三極:三才,天、地、人。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妧①,教之始也。君子居則觀其馬而妧其辤,動則觀其變而妧②其占。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白話】因此,君子所以安居的是因為按照《易》卦的順序去指導自己的行為,君子所以快樂美好的是因為《易》教的結果。君子靜居便觀察卦碼並玩味卦爻辭,若要行動便觀察卦變而玩味其卦變的占斷。只要按照卦碼、卦變、卦辭、卦佔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樣就能得到天的保佑,就能吉善美好無所不利。【注釋】①妧(w àn):形容女子美好的樣子。②(W àn):人名用字,假借為「玩」。【講解】這一章指出了聖人效法卦圖爻畫觀察卦碼而創作卦爻辭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懂得吉凶禍福、陽剛陰柔相推而生變化的規律、卦爻辭與卦爻碼的對應關係、卦爻變與三極之道的關係,君子居安樂玩與《易》的卦序爻序卦辭爻辭卦碼爻碼的關係,告誡人們如何學習《周易》、運用《周易》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學習《周易》的關鍵是效法卦圖爻畫所顯示的失得之碼、憂虞之碼、進退之碼、晝夜之碼,懂得這些卦碼同卦爻辭的對應關係,認識卦爻辭中的四個關鍵概念(即吉、凶、悔、吝)與卦碼的邏輯聯繫,弄清卦爻變化、卦爻推演與卦碼的邏輯聯繫。掌握了四種卦碼與卦爻辭、卦爻變的邏輯聯繫,就能弄清楚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的六爻的運動變化都是天、地、人(三極)的運動變化的簡單規範模型的推演變化。有了上述的知識準備的人,就能夠按照《周易》的卦序、爻序去生活、工作,就能夠按照卦爻辭所指示的吉凶悔吝去行事。所以有了上述知識準備的人的言語行為都是在效法卦碼、觀察卦圖、分析卦爻辭、觀察六爻的變化、慎重研究筮占的結果等基礎上才作出決定付諸實踐的,因此他們每次的占筮都很靈驗,都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幫助從而達到吉而沒有任何不利的效驗。第三章【白話】彖辭(卦辭)表示卦碼,爻辭表示爻變,卦爻辭中「吉凶」二字表示得失,卦爻辭中「悔吝」二字表示小毛病,卦爻辭中「無咎」二字表示補救了過失。【注釋】①緣:假借為「彖」,彖,訓為斷。彖辭:占斷一卦的吉凶的判辭。②言如:表示。是故列貴賤者存乎立,極①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閵者存乎分②,振③無咎存乎謀④。是故卦有大小⑤,辤有險易。辤者各指其所之也。【白話】因此,將社會生活中的貴賤排列於卦圖爻位之中,規定大小於卦中,區別分辨吉凶於卦爻辭之中,考慮悔吝於卦畫爻畫之中,振救補過無咎於人謀、鬼謀、筮謀之中。卦有大卦(陽卦)與小卦(陰卦)的區別,卦爻辭有危險與平安的不同。卦爻辭中的斷占的辭都有專門的指稱。【注釋】①極:中,規定。②分:讀為「介」。介,畫也,謂卦圖爻畫。③振:振救。④謀:人謀,鬼謀,筮謀。⑤大:大卦,陽卦。小:小卦,陰卦。【講解】這一章指出了卦辭與卦碼、爻辭與卦爻的變化、吉凶與失得之碼、悔吝與憂患、無咎與智謀等關係與卦的小大、卦爻辭的險易的邏輯聯繫。著重分析了三對重要的卦爻辭。吉與凶、悔與吝、無咎與有咎都各有所指。「吉」、「凶」、「悔」、「吝」、「無咎」這五個範疇在卦爻辭中使用的頻率很高,是指導人們占問的根據。「無咎」這一範疇都是在人們遭受挫折之後的占語,告誡人們雖然遭受了挫折,但沒有災咎,帶有心裡安撫的性質。第四章第四章【白話】《易》這部書乃是按照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進行編寫的,因此這部書與天地自然相順應,所以熟讀《周易》這部書就能夠廣泛地談論天下的道理了。抬頭仰望太空天文,俯首觀察大地構造紋理。因而能夠懂得幽明產生的原則。通過觀察天文、地理的形成、毀滅過程,揭開宇宙、人類生死之謎。精氣聚合產生萬物,遊魂飄移產生變化,所以懂得象徵天神的鍵卦和象徵地鬼的川卦的精靈強壯。【注釋】①順:順應,依順,道理。②彌:大,引申為廣泛。論:談論。③卬(yǎng):仰慕,仰仗,仰望,向上。④反:復也。冬:讀為「終」。⑤鬼神:川卦為鬼,鍵卦為神。鍵神似天,川鬼似地。與天地相枝①故不回②;知周③乎萬物,道齊④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既⑤;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古⑥神無方,《易》無體。【白話】《周易》與天地相比劃,所以不違背天地運動變化的規律;上下兩篇的筮策數,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鍵道、川道囊括整齊天下之道,洪纖巨細都在《周易》之中;易道遍行天下,沒有一點遺漏;樂於天道、認識命運,就沒有憂愁了;隨地而安敦厚於仁,就能泛愛萬物;鍵川消息,法周天地運行變化而不超過十二日月所會之辰(即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鍵川二卦生成萬物而不遺漏任何一物;《易》道通達晝夜之道而擬陰陽之道與之相對應匹配。所以,鍵神沒有方所,《易》道沒有定體。【注釋】①枝:比劃,摹擬,反映,複寫。②回:猶違也。③知周:全面匹配。知:匹配。周:全面。④齊:整齊,囊括。⑤既:假借為「」,仁愛。⑥古:假借為「故」。【講解】這一章揭示了《周易》對自然、社會、人類的摹擬的這一方法論原則,指出了《周易》與天道、地道、人道的關係,告誡人們靈活運用《周易》的奧秘,不要執著於神的福佑,不要執著於《周易》的靈驗,神並沒有確定的方術,《周易》並沒有確定的本體,要求得生活幸福,全靠人們自己去努力創造美好仁愛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素質。第五章第五章【白話】陰陽二氣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就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陰陽維持平衡統一的狀態則是美好的狀態,陰陽互相和合形成的狀態就是生命的產生。仁人觀察到這種一陰一陽之道的系善成生的運動過程,便將它取名為仁;智慧的人觀察到這種道的運動過程便將它取名為智;老百姓天天生活在這種一陰一陽之道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卻完全不懂得這寶貴的陰陽之道。所以君子之道是少有的。【注釋】①系:維繫。②鮮:少。聖者仁,壯者勇,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幾。富有之胃①大業,日新之胃誠德,生之胃馬。成馬之胃鍵,教法之胃川,極數知來之胃占,迵②變之胃事,陰陽之胃神。【白話】聖人必然仁愛,強壯的人必然勇敢,他們的仁愛和勇敢能夠鼓舞萬物而不與眾人一般見識,天道的誠德、地道的大業就降臨在這樣的聖人、勇士的身上。地道富有萬物就叫做大業,天道日新變化不息就叫做誠德,摹擬天道陽地道陰生成卦的一陰一陽的兩片就叫做卦碼。完整的卦碼就叫做鍵卦(純陽之卦),與純陽之卦相配應教人法碼生卦的就叫做川卦(純陰之卦),窮極陰陽變化的法則預測未來吉凶禍福的就叫做占卦,變通趨時以利天下就叫做事業,陰陽對立統一變化莫測就叫做神秘。【注釋】①胃:假借為「謂」。②迵:通達也。【講解】這一章揭示了一陰一陽對立統一規律和這一規律的特徵、作用,以及不同層次的人們對這一規律的不同認識。指出了君子之道與眾人之道的差別。君子之道的特點是由「聖者仁,壯者勇」擁有而達到盛德大業。聖壯所開闢的大業誠德是易道的馬、鍵、川、占、事、神等密不可分的。因此,一陰一陽的自然對立統一規律被認識摹寫為能生生不息的卦碼、成碼的鍵卦、教法的川卦、極數知來的占變、通變化的筮事、陰陽不測的神秘。在這裡卦爻畫的一陰一陽的變化之道與自然界的一陰一陽的變化之道合一了。但作《易》的先民並沒有自覺到主客體的統一,而是將自然界的現象同卦爻畫機械地等同。先哲們將自然、社會、人類一切都歸結為陰陽。帛書《稱》曰:「凡論,必以陰陽[明]大義。天陽地陰。春陽秋陰;夏陽冬陰。晝陽夜陰。大國陽,小國陰。重國陽,輕國陰。有事陽,而無事陰。信者陽,而屈者陰。主陽,臣陰。上陽,下陰。男陽,[女陰]。[父]陽,[子]陰。兄陽,弟陰。長陽,少[陰]。貴[陽],賤陰。達陽,窮陰。取婦姓子陽,有喪陰。制人者陽,貴制於人者陰。客陽,主人陰。師陽,役陰。言陽,黑(默)陰。予陽,受陰,諸陽者法天。天貴正,過正曰詭,囗囗囗囗,祭乃及。諸陰者法地,地之[德],安徐正靜,柔節先定,貴善予不爭,此地之度而此之節也。」第六章第六章【白話】《周易》這部書啊由於有《鍵》《川》兩卦,所以廣大,無所不包,從遠處講它象天高不御一樣,沒有在它以外的東西;從近處講它象川地一樣精微細緻而且公正;從天地之間來說,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備。《鍵》卦靜止時如同圓圈,運動時如同樹搖,所以能大生萬物。《川》卦靜止時如同收斂,運動時如同張開,所以能廣生萬物。高大的《鍵》象徵天,寬廣的《川》象徵地,《鍵》《川》二卦變通為十二消息卦配(象徵)一年四季(《泰》、《泰壯》、《夬》,配春;《鍵》、《狗》、《掾》,配夏;《婦》、《觀》、《剝》,配秋;《川》、《復》、《臨》、配冬),《鍵》卦舍於《羅》配日而居,《川》舍於《贛》配月而居,《鍵》陽《川》陰相結合配日月,《鍵》易《川》簡配最完美的品德。【注釋】①圈:鍵卦靜止時的特點。②榣:樹動,鍵卦運動時的特點。③斂:收斂,川卦靜止時的特點。④辟:張開,川卦運動時的特點。⑤肥:讀為「配」。【講解】這一章揭示了《周易》之所以能夠無所不包,無所不能,是因為易簡原則的完美使用。不論遠近、動靜、天地、日月、四時都可以運用易簡原則囊括於陰陽變化之中。天地一陰陽也,遠近一陰陽也,動靜一陰陽也,日月一陰陽也,男女一陰陽也。陰陽這一對範疇可以囊括自然、社會、人類的一切事物。這就是簡易原則對概念整齊事物的巨大作用。而這一簡易原則將陰陽這一對範疇更加簡化為陰陽兩種符號。這就是《周易》為什麼具有廣泛的普適性的原因所在,也是《周易》的智慧的火花的根源,同時又是《周易》神秘莫測的原因之一。懂得了陰陽符號整齊自然、社會人類的簡易法則,也就揭開了《周易》的奧秘,得到了打開《周易》智慧寶庫大門的金鑰匙。第七章第七章【白話】《易》書易道至高無上嗎?是的。《易》這部書啊!聖人用它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擴大自己的事業。懂得品德高尚就必須象大地那樣謙虛行事,品德象天那樣高尚,行為踏實謙虛象大地那樣寬厚。《鍵》效天、《川》法地,天地的卦一經規定之後,一部《易》書六十四卦就在《鍵》《川》兩卦中變化運行。真誠產生於真實的存在,這就是道義的入口處。【注釋】①:崇高,從高省,宗省聲。②(pāng):肥大。此假借為「履」,實踐,施行。【講解】這一章闡明易道與人道的關係。指出聖人依據《周易》去進行道德修養和發展自己的事業。第八章第八章【白話】聖人陳列開示道義的門徑,用來顯現天地的德業,而採用的方法是比擬天地的形狀容貌,來效法事物的道義,所以就叫做卦碼。聖人陳列開示道義的門徑,用來顯現天下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而採用的方法是觀察萬事萬物的共同之處,用來表現事物之間的差別,系屬相應的筮辭以判斷事物的吉凶,所以就叫做卦教。根據卦碼、卦教撰寫的繫辭描述天下的至業而不感到厭煩,描述天下的至業而不雜亂無章。懂得聖人作卦爻辭的目的以後就可以宣講聖人之道了,達到了聖人愛民家行的境界以後就可以有所作為於天下了,愛民家行的道義是用來陶冶那變化不居的人心的。【注釋】①疑:假借為「擬」。②會同:共同規律。會,合。同,共同。③挨:等禮,有等級、有差別的禮。④句:讀為「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子曰君子居其室,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①乎其近者乎。出言而不善,則十里之外回②之,乎其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行發乎近見乎遠,言行君子之區幾③,區幾之發,營辰④之斗⑤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白話】《中復》卦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的意思是說,那些管理者住在自己家中,講美好的話,千里以外的人都會響應他,更何況身邊的人呢?他說的話不美好,十里以外的人都會違抗他,更何況身邊的人呢?話從管理人員口中說出來,就要落到被管理人員身上;管理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要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去。管理者的言語和行為,是管理好國家和地方的門樞和弩機。門樞和弩機的運作,就象主管著星辰運行的北斗星一樣重要。所以,言語和行動是管理者之所以振撼天地的力量。【注釋】①:讀為「況」,何況。②回:違也。③區:假借為「樞」。幾:假借為「機」。④營:本義為四圍累土而居。辰:星辰。⑤斗:北斗星。「同人先號逃而後哭。」子曰:君子之道,或出①或居②,或謀③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人之言,其臭如蘭。【白話】孔子根據《同人·九五》爻辭「同人先號逃而後哭」闡述說:管理者的方法,有「出」「居」「謀」「語」的不同,但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要達到上下同心。如果二人的心相同,就會所向無敵,鋒利得連金屬都能砍斷。同心的人雖然有不中聽的話,但它卻象蘭花一樣芳香。【注釋】①出:出世做官。②居:隱居家中不仕。③謀:出主意,發議論。「初六,籍用白茅,無咎。」子曰:句足者①地而可矣。籍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白茅之為述②也薄,用也而可重也,慎此述也以往,其毋所失之。【白話】孔子根據《泰過》卦初六爻辭「籍用白茅,無咎」闡釋道:祭品放到地上就行了,何況還墊了一層茅草呢?這怎麼會有災咎呢?這已經非常謹慎了。這種用茅草墊地薦俎的祭祀方法之所以為人們所遵循,是因為用途雖然少,但那種對天神地祇的恭慎誠潔的虔誠態度卻是很貴重的,人們如果謹慎地遵循這種真誠態度去禮神事人,就必定不會有什麼過失。途雖然少,但那種對天神地祇的恭慎誠潔的虔誠態度卻是很貴重的,人們如果謹慎地遵循這種真誠態度去禮神事人,就必定不會有什麼過失。「勞溓,君子有冬,吉。」子曰:勞而不代①,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成②,言共③也。溓④也者,至共以存其立者也。【白話】孔子對《溓》卦九三爻辭「勞溓,君子有冬,吉」進行闡釋說:有勞又能不妄自尊大,有功但不居功自傲,這就是最厚道的人了。這就是說,有功勞又能甘居人下,在道德上要求完美,在禮節上要求恭敬。淡薄的人,用最恭敬的方式保存自己的尊嚴。【注釋】①代:用同「大」。②成:成人,完美的人。③:假借為「禮」。共:假借為「恭」。④溓(li án):淡薄。「抗龍有悔」,子曰:貴而無立①,②而無民,賢人在其下囗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白話】孔子對《鍵》卦尚九爻辭「抗龍有悔」進行闡釋道:雖然富貴,但是卻沒有地位,雖然崇高偉大卻沒有名份,捨棄賢人而不用,這樣無位無名又無賢人輔佐的人,必然動則得咎。【注釋】①立:假借為「位」。②:崇高,從高省,宗省聲。「不出戶牖,無咎。」子曰:乳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①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幾事②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慎閉而弗出也。【白話】孔子引述《節》卦初九爻辭「不出戶牖,無咎」闡釋說:禍亂的產生都是言語引起的。君主沒有良好的涵養,說話隨便,就會失掉臣民。臣民沒有良好的涵養,說話隨便,就會遭受殺身之禍。即使是細小的事,不慎密封閉,也有害於它的盈滿成功。所以君子應該謹慎封閉而不能隨便出行、出言。【注釋】①閉:關門,引申為防守。②幾事:微小的事。幾:微。子曰:為《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曼①下暴,盜思伐之。曼暴謀,盜思奪之。《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撓也。【白話】孔子說:著作《周易》的人,大概也懂得盜賊的事情吧!《周易》上說:拉車的人去坐車,引來了盜賊。拉車的事是小人乾的。車子是君子的交通工具。拉車的人坐在君子的車子上,盜賊自然想要奪取它。君上輕慢,臣下則放肆輕侮暴虐,這樣一來,盜賊也想去討伐他們。君上輕慢,臣下殘暴,這樣的君臣在一起管理國家,盜賊也想要奪取他們的位置。《周易》上《解》卦六三爻辭說:拉車的人與坐車的人顛倒了位置,就會引來盜賊,盜賊是上曼下暴所招引來的。【注釋】①曼:假借為「嫚」,輕視,侮辱。【講解】這一章指出聖人創作卦圖爻畫、卦辭爻辭,是在對天下之業、天下之動的觀察分析綜合(會同)的基礎上,運用「知之」、「義之」的方法完成的。知議的方法論原則是易簡原則。為了告誡人們學習和運用《周易》列舉了七條爻辭,闡明了七條道理。第九章第九章【白話】《周易》包含有聖人撰《易》、讀《易》、用《易》的四條方法。這四條方法就是:要會說話,就要熟讀卦爻辭;要善於行動,就要熟習卦變、爻變;要善於製造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就要了解卦碼;要善於卜筮,就要掌握占卜的方法。【注釋】①馬:卦碼。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錯①。無又②遠近幽險,述③知來勿④,非天之至精,其誰能與於此?【白話】所以君主將要有所作為、有所行動的話,就必定要用言語去問筮,筮人受命設案筮占。不論遠近還是幽險的事,都能成功地知道未來事物的發展變化。不是天下最精通易道的人,他怎麼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呢?【注釋】①錯:置,設置神案以備筮占。②又:有。③述:循也,道也。④勿:物。參五①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述成天地之文。極其數,述定天下之馬,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白話】三才五行作為卦變的依據,綜理天地自然之數的變化,以成筮卦的數。精通卦變,就可以描繪天地的文彩了;精通卦數,就可以建立天下通用的卦碼了。不是天下最精通易卦數變的人,誰還能達到這種程度呢?【注釋】①參五:三和五。也有將「參五以變」解釋為洛書的對角線上點數之和為三個五之和(十五)的變化。《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欽①而述達②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白話】《周易》這部書本身就只是一部書而已,它本身既不能思想,又不能行動,安靜地擺在人們面前,聖人感悟而創作了它,用它來描述探討天下的本源,不是天下最神聖的人,哪個還能達到這種程度呢?【注釋】①欽:疲倦時張口打呵欠的樣子,引申為感動、敬佩、仰慕。②述達:遵循通達。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唯幾,故能定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白話】《周易》這部書,聖人之所以要精研通達它的原因何在呢?因為它深奧,所以能通達天下的人心;因為它幾微,所以能美成天下的事物;因為它神妙,所以它不加速卻很快,不行走卻能到達目的地。所以孔子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指的就是這至精、至變、至幾、至神的四種境界和方法。【講解】第九章闡明了《周易》的四條基本原則:一、說話要以卦爻辭為依據;二、行為要以卦爻變為依據;三、制器要以卦爻碼為依據;四、卜筮要以卦爻佔為依據。告誡君子運用《周易》的時候必須掌握貫徹這四條基本原則,以求達到創造《周易》的聖人的那種境界:至精、至變、至神。第十章第十章【白話】一是天數,二是地數;三是天數,四是地數;五是天數,六是地數;七是天數,八是地數;九是天數,十是地數。【注釋】①天:天數,單數,奇數。②地:地數,雙數,偶數。子曰:夫《易》可①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②,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白話】孔子說:《周易》這部書是幹什麼用的啊?《周易》這部書是賣卜筮卦預測未來命運吉凶的書呀!教導天下人們幸福快樂的書,就是這樣的書吧!所以聖人用它去通達統一天下人們的意志,用它去通達天下的事業,用它去占斷天下的疑惑。【注釋】①可:假借為「何」。②古物定命:賣卜筮卦預測未來命運。古:假借為「沽」,買賣的意思。物:爻的等級差別,指卦爻畫。定:測定,預測。命:命運。故筮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餚之義,易以工。聖人以此佚①心,內臧於閉②,吉凶能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往。其誰能為此茲?古之忈③明睿知神武而不恙④者也。【白話】所以筮的品德象天一樣圓而且神秘;卦的品德象地一樣廣闊而且充滿智慧;六爻成卦的意義就在於它能體現《易》的變化以告示人們的吉凶禍福。聖人用員而神的筮德、方以知的卦德、易以工的爻義去娛樂修養,內藏於心中而不發散,不論是凶還是吉都能與民眾同心愿,其神秘可以預測未來,其智慧可以通達了解過去。哪一個能夠達到這種境界呢?只有古代那些仁明睿知神武而又沒有毛病的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注釋】①佚:通「逸」,逸樂。②閉:關閉,不發散。③忈(rēn):親,仁愛。④恙:病。不恙:沒有毛病。夫是其明於天又察於民故,是闔①神物以前民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白話】只有達到了佚心藏閉與民同願同樂知來將往的境界,才能昭明天道又體察民情,總管神秘的卦爻作為人民行為的先導,聖人用它來約束自我以達到神明其品德的目的。【注釋】①闔:全,總。是故闔戶①胃②之川,辟門③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窮胃之迵,見之胃之馬,刑胃之器,制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白話】所以關門清靜就叫做《川》卦,開門熱鬧就叫做《鍵》卦,一關一開形成運動就叫做變化,往來不窮就叫做通達,看得見的就叫做卦碼,有形狀的就叫做器皿,制定而施行的就叫做法律,利於施行出入的門戶,人們一使用它就叫做神。【注釋】①闔戶:關門。闔:關閉。②胃:通「謂」。③辟門:開門。是故《易》有大恆①,是生兩②,兩生四馬③,四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是故法馬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馬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責,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深備錯根④、枸險至遠⑤、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變化聖人效之,天垂馬見吉凶而聖人馬之,河出圖、洛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洛出書而聖人則之。《易》有四馬,所以見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注釋】①大恆:大極,大中。恆:極,中。②(yi):立木以表物。兩,兩片木板。③四馬:四種法碼。馬:法碼。④深備錯根:探頤索隱。⑤枸險至遠:限制危險以達到遠大目標。枸:軸限,引申為限制。【講解】第十章敘述了天地之數即河圖洛書與《周易》的關係,揭示《周易》的作用是「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聖人用《周易》這部書去通達天下人們的思想意識、統一天下的事業、判斷天下人們的疑難。指出了筮德的特徵是圓而神,卦德的特徵是方以知,六爻的特徵是易以工。聖人掌握運用筮德、卦德、爻義的特徵去為民知來將往謀求幸福,去明天察民以前民用。並對「川」「鍵」「變」「迵」「馬」「器」「法」「神」等概念進行了定義,進而揭示了《周易》的創作方法和編排規則以及創作《周易》的客觀依據。最後指出《周易》的卦馬的作用是為了直觀,繫辭(卦爻辭)的作用是告訴占筮的人,卦爻辭中的「吉」「凶」等術語是作為占斷的根據出現的。從天地河圖洛書之數推演到《周易》的創作和運用的諸多問題,最後歸結為繫辭的破譯閱讀領會問題。圍繞卦爻辭,不離論題。這一章與通行本有許多不同,尤其其中的「大恆」一詞非常引人注目。一九八八年春天我在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醫院住院期間,根據已故的韓仲民先生提供的資料,撰寫了《周易與中國文化之三——論「大恆」「太極」「太極圖」》一文,發表在《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 4期上。文章指出:不論是在易學史、中國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太極」和「太極圖」的地位都是顯赫的。我曾經認為,「太極」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殘篇》中的「邏各斯」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太極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樣。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國的「太極」,尤其是中國的「太極圖」受到了西方科學家們的特別重視。丹麥的物理學家玻爾將中國的「太極圖」作為他的「對應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現方式。近來,一些學者將「太極圖」視為宇宙模型、思維方式、進化過程、科學燈塔、突變模型、光學原理..等表現形式。那麼,「太極」、「太極圖」究竟是怎麼回事,「太極」與「大恆」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太極」與「太極圖」有什麼聯繫,歷代對「太極」有什麼解釋,「太極圖」同「太極拳」、「太極劍」等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認真的嚴肅的研究。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粗淺的探討與說明。需要進行認真的嚴肅的研究。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做粗淺的探討與說明。通行本《繫辭傳》云:「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的「太極」在帛書《繫辭》中作「大恆」。帛書《繫辭》云:「是故《易》有《大恆》,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裡的「大恆」是什麼意思呢?根據我的初步思考,這裡的「大恆」應該是作為卦名來使用的。這裡的《大恆》卦當是通行本《周易》與帛書《周易》中都有的《恆》卦,《恆》卦應是由《大恆》卦演變而來的。「恆」前綴以「大」字,如同《大畜》卦、《大有》卦、《大壯》卦中的「畜」、「有」、「壯」字前綴以「大」字一樣。《大恆》卦變為《恆》卦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當為編纂者刪去了「大」,或為抄書家遺漏了「大」。這都是可能的。我曾經猜想,將《大恆》卦改為《恆》卦,也可能是因為將《大恆》卦卦爻辭中的「恆」與「不恆」、《益》卦中的「勿恆」、《論語·八佾》中的「無恆」「不恆」聯繫起來考慮時以為「大恆」與「恆」、「不恆」「勿恆」、「無恆」等不相協諧,因而刪去了「大恆」中的「大」字,致使《大恆》卦變成了《恆》卦。基於此,「《易》有《大恆》」中的「大恆」作為書中的卦名來理解就較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了。同時「《易》有《大恆》」的「易」字作為書名來解釋也就有了著落。因而「易」字作為書名最早見於《繫辭》的說法也就沒有異議了。由於長期以來人們沒有把通行來《繫辭傳》中的「《易》有《太極》」的「太極」作為卦名來理解,因而無法解釋清楚「《易》有《太極》」中的「易」字。有人說這裡的「易」是世界萬物變化的過程,有人說這裡的「易」字應作為書名來理解。我將「《易》有《大恆》」中的「易」與「大恆」分別視為書名和卦名的最主要的根據還在於帛書《周易》之中。帛書《周易》的《恆》卦居於六十四卦之中的第三十二卦,第三十二卦乃六十四卦的二分之一的前一分的第末卦,即帛書《周易》的第四宮的最後的一卦。帛書《周易》共分為八宮,每一宮分為八卦,八八共六十四卦。如果我們將前四宮視為一篇的話(以鍵宮、根宮、習贛宮、辰宮四陽宮組成),則帛書《周易》的上下兩篇的宮數與卦數相等。上篇以四陽宮組成,下篇以四陰宮組成。這上下兩篇的中分卦則為《恆》卦。這就是帛書《繫辭》所謂「《易》有《大恆》,是生兩儀」。也就是說,《易》中有個《大恆》卦(後人改為《恆》卦),這個《大恆》卦把一部《易》書分為上下兩篇。「是生兩儀」的「是」作代詞(復指《大恆》)看待。生猶造也,造猶分也。《說文解字》:「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兩儀」即兩篇。通行本所謂上下經即其餘緒也。「兩儀生四象」,意即上下兩篇又各分為四宮卦,「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說上下兩篇的四宮卦的每一宮又分為八個卦。所以說「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雖然「《易》有《大恆》..」這段話講的是《易》卦的排列組合方式,但卻可以視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最早的排列組合思想。可惜湮沒了兩千年。前人因為沒有機會見到「《易》有《大恆》」,因而也就無法將「太極」視為卦名,所以對「太極」等所作的種種論述都不能觸及《易》書「太極」一詞的本來含義。帛書《周易》出土已經十幾年了,由於人們很少充分認識它的學術價值,加之帛書《周易》中的《繫辭》至今尚未公布,所以一些同志在最近撰寫的著作中仍然不能出以新解。我的老師朱伯昆先生在他的《易學哲學史(上)》說:「《繫辭》說的『太極』,指大衍之數或奇偶兩畫未分的狀態,乃卦象的根源,故稱其為太極。」葛榮晉同志所著的《中國哲學範疇史》稱「太極是標誌宇宙本原及其無限性的一個重要哲學範疇」。這都沒有把「太極」放到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考察,更沒有追溯到《繫辭》中的「太極」原本是作為卦名來使用的這一根源上去。視為卦名,所以對「太極」等所作的種種論述都不能觸及《易》書「太極」一詞的本來含義。帛書《周易》出土已經十幾年了,由於人們很少充分認識它的學術價值,加之帛書《周易》中的《繫辭》至今尚未公布,所以一些同志在最近撰寫的著作中仍然不能出以新解。我的老師朱伯昆先生在他的《易學哲學史(上)》說:「《繫辭》說的『太極』,指大衍之數或奇偶兩畫未分的狀態,乃卦象的根源,故稱其為太極。」葛榮晉同志所著的《中國哲學範疇史》稱「太極是標誌宇宙本原及其無限性的一個重要哲學範疇」。這都沒有把「太極」放到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考察,更沒有追溯到《繫辭》中的「太極」原本是作為卦名來使用的這一根源上去。那麼,「大恆」一詞的字面意義是什麼呢?我認為大約有以下幾種詮釋。一、努力進取。「恆」訓為進取。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恆,卦名。恆,進也,張弓綳弦箭發而進也。甲骨文恆字字形象張弓所綳之弦。《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傳》:『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鄭《箋》云:『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恆本又作亘,乃之古文。或作,其義訓竟,竟之為言進也。故恆與升同義,毛《傳》所謂俱進也。」二、永久。恆,常也,久也。帛書《老子》:「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孟子》云:「人有恆言: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三、法也。「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恆其德,不法其德。這三種解釋當以第二種解釋較易為人們所接受。顯然,中國易學上的「太極」是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化過程的。我們必須歷史地變化地看待中國易學史上、中國哲學史上的「太極」範疇。只有將其置於中國文化的背景之下,才能更好地研究這一範疇。古今學者對「太極」一詞進行了各種解釋,茲將我見到的歸納於下。一、「太極」是無象的《易》。吳桂森《周易像象述》卷九:「圓形、方知、易貢者,有象之《易》也。有個所以然者,無象之《易》也。無象之《易》,斯理是也;寂然不動者,所謂太極也。無此理,便無所謂《易》;有太極,便有《易》。」二、「太極」是成卦時虛一不用的那一根蓍草。《周易子夏傳》:「一不用者,太極也。」《周易丁氏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一不用者,太極也。」崔憬說:「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王輔嗣云:「不用之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即《易》之太極也。」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三十三:「虛其一以象太極。太極混成,陰陽未分,不可用也,故用四十有九。」三、「太極」是象用來成卦的四十九根蓍草合而未分的形態。崔憬《周易探元》:「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三十三:「或曰:一,非太極也;[太極],四十九之總數也。」九之總數也。」五、「太極」就是北辰。《周易馬氏傳》:「易有太極,謂北辰也。」一本引作「易有太極,北辰是也」。《經典釋文》:「太極,北辰也。」六、「太極」是象、數、形、器之理的共名。胡震《周易衍義》:「朱子曰: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之目。」七、「道」為「太極」。《皇極經世書》卷七:「道為太極。」《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七:「道字即《易》之太極。」《宋元學案》卷十二:「語道體之至極,則謂之太極;語太極之流行,則謂之道。」「太極者,何也?曰:道也。」八、「心」為「太極」。《宋元學案》卷九:「心為太極。」卷九十四:「天地,一《易》也;古今,一《易》也;吾身,亦一《易》也。以天心而論之,心者,《易》之太極也。」九、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宋元學案》卷九:「混成一體,謂之太極。」十、「太極」是天地人物混然一貫之理。《周易衍義》:「太極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貫之理,無象形而能形者也。」十一、「太極」是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宋元學案》卷十二:「朱子曰:且夫《大傳》之太極者,何也?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於三者之先而蘊於三者之內者也。」十二、「太極」是所以生生之理。趙汸《周易文詮》:「《易》固生生不窮矣,必有所以生生之理主宰於其中。不有太極乎?太極動而生陽,則畫一奇以象陽儀;靜而生陰,則畫一偶以象陰儀。太極生兩儀,兩儀一太極也。」十三、「太極」是「中」,是「理」。《宋元學案》卷十二:「極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中庸》曰:『中也者,天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豈更復有太極哉?!」十四、「太極」即是「誠」。李光地《榕村全書·通書篇》:「《通書》四十章皆錯綜以闡太極之蘊,然其義各有得當,而前後諸章益互相發。首兩章言誠。誠,即太極也。」十五、「太極」是氣的運動的規律。黃梨洲《太極圖講義》:「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有往來合辟升降之殊,則分之為動靜。有動靜,則不得不分之為陰陽。然此陰陽之動靜也,千條萬緒,紛紜膠葛,而卒不克亂。萬古此寒暑也,萬古此生長收藏也,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所謂太極也。以其不紊而言則謂之理,以其極至而言則謂之太極。」十六、「陰陽」便是「太極」。《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通書·動靜(第十六)》:「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舜弼論太極云:『陰陽便是太極。』」十七、「太極」是個最好的道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或問太極。曰:『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胡煦《周易約注》卷十四:「太極二字是孔子言理最精最密之妙旨。太者,尊上之稱;極者,至極無加之謂。言兩儀肇生之始,本有此至尊至貴極至無加之道理原在兩儀之先。」《文集》卷三十七:「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後次序之可言。」極二字是孔子言理最精最密之妙旨。太者,尊上之稱;極者,至極無加之謂。言兩儀肇生之始,本有此至尊至貴極至無加之道理原在兩儀之先。」《文集》卷三十七:「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後次序之可言。」十九、「太極」只是個理。《語類》卷九十四:「太極只是個理。」「太極只是理。」「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文集》卷四十五:「天地之間,只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謂易。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謂之理焉。是則所謂太極者也。」保巴《周易原旨》:「太極,理也。」二十、「太極」是形、氣、質未離之初的名稱。李杞《周易詳解》卷十四:「夫太極者,形、氣、質未離之初也。方其未離之初,混混沌沌,不可得而指名,故謂之太極。」《厚齋易學》:「楊廷秀曰:元氣渾沌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包儀《易原就正》:「陰陽未判,《易》不有太極乎?太極未有不判者也。」此即鄭玄「淳和未分之氣」之說也。二十一、「太極」先於天地萬物之理而存在。馮椅《厚齋易學》卷四十四:「太極者,以天地萬物之理無先於此也。」二十二、「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而得名。鮑雲龍《天原發微》:「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而得名。..太極無不在,民極則有總會之義,北極則有樞紐之義,皇極則有標準之義。謂之太極,則是源頭只有此理,立乎二氣、五行、萬物之先而行乎二氣、五行、萬物之內,無總會之形而實為萬物之總會,無樞紐之形而實為萬物之樞紐,無標準之形而實為萬物之標準。」陸隴其《太極論》:「夫太極者,萬理之總名也。」馮友蘭《新理學》:「太極即是眾理之全,所以其中萬理具備。」二十三、「太極」是氣中的主宰。《宋元學案》:「太極與此氣非有兩物,只是主宰此氣者便是,非別有一物在氣中而主宰之也。」二十四、「太極」略同於現代人所說的本體。喬一凡《易卦構成之基本原理及其應用》:「問一:我們文化,是一元,還是二元?答:我們文化是一元。由一元散而為萬方。所以易說: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太極是無體無方,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略同於現代人所說之本體。」《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粵:有太易之神,太始之氣,太初之精,太素之形,太極之道,無古無今,無始無終也。故『易有太極,..吉凶生大業』。言萬物皆有太極..。太極也者,天地之大本耶。」汪澍白先生認為朱熹的太極是一種不可分割的超時空的精神性本體的整體。我們將上述二十四種對「太極」的解釋歸納為兩類,即漢學家的太極說和理學家的太極說。漢學家從人體、天體、卦體、演蓍、畫卦等方面去理解詮釋「太極」,以為「太極」是演卦時使用的蓍草的象徵,或者是一個卦的全體,或者是卦的上下二體的中分線,或者是天體北辰,或者是人體丹田,..。這具有濃厚的天人合一、天人之占的色彩。理學家的太極說則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以為「太極」是世界的本原、是最初的存在,或者是世界的規律,或者是事物的道理,或者是天地人三者的道理,..。賦予了「太極」以共同的普遍的含義,已將太極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在使用。從上述的各種意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太極」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說「太極」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有如「邏各斯」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是不過分的。如果我們將宋明理學家們的著作翻開,沒有一個哲學家沒有論及到「太極」這個詞的。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太極學。我們應當對中國易學史上的「太極」同中國文化史上的「太極」進行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太極」一詞的歷史演變過程,才能真正看到中國太極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從上述的各種意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太極」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說「太極」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有如「邏各斯」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是不過分的。如果我們將宋明理學家們的著作翻開,沒有一個哲學家沒有論及到「太極」這個詞的。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太極學。我們應當對中國易學史上的「太極」同中國文化史上的「太極」進行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看到「太極」一詞的歷史演變過程,才能真正看到中國太極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在 1993年 7月出版的拙著《白話易經》後記中寫道:「《馬王堆漢墓文物》第一六二頁載有《卦象圖》。其實應該名之曰《卦馬圖》。根據我的初步研究,這每兩片組合在一起叫做『《易》有大恆』;大恆分為兩片(《說文》訓『』(yi)為『立木以表物』。今之枚卜卦之兩片即其遺),叫做『是生兩』;兩正反兩面合起來看共有四面,這就叫做『兩生四馬』;根據四馬上的特定規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進行占卦觀馬然後立卦,就叫做『四馬生八卦』。因此,我們說『卦馬』是對『天馬』『地馬』『人馬』摹寫後創造的設卦工具。卦依賴於卦馬而設立。因此,『觀馬、設卦、繫辭焉而明吉凶』是立卦明吉凶的四個步驟,第一步是觀馬,第二步是設卦,第三步是繫辭,第四步是明吉凶。卦由馬生,辭由卦系,吉凶因辭而明。」嗣後饒宗頤在 1993年 8月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一書中發表了大著《帛書<繫辭傳>『大恆』說》。指出『恆是天地的恆律、不易的道理,一個抽象觀念,在道家老、庄思想影響下,戰國的儒家、法家,以及陰陽家、星占家對於『一』的共同追求,塑造出『大』這個抽象而又具體的總攬宇宙萬物的元神(借用高誘語),來代表不易、不偏的最高原則性的道,和周初《洪範》講大中的皇極,殷以來講常道的恆德、經德,都有共通之處。故《易·繫辭上傳》提出『大恆』一名,說明為兩儀陰陽之所自出。後出的同義字遂寫作『太極』。在秦漢之際表現在式和星圖上以居天地之中央的極星作為宇宙的核心,亦用以代表大一之神,它的作用和意義跟大恆,太極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帛書周易》的研究還剛剛起步。任務還非常艱巨,需要許多人的努力。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白話】《周易·大有·尚九》爻辭說:「自天右之,吉,無不利。」應該這樣理解:「右」是幫助的意思,要得到天的幫助就必須順應天的變化運動規律,要得到人的幫助就必須履行言而有信的原則。既能遵循言而有信的人道原則,又能恪守思乎順的天道原則,將人道原則與天道原則結合起來以尊重人才,所以就能得到「自天右之,吉,無不利」這樣的吉善美好的占語。【注釋】①右:幫助,保佑。②:「體」字的別體。假借為「履」。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義可見已乎?子曰:聖人之位馬①以盡意,設卦以盡請偽②,繫辭焉以盡其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白話】孔子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那麼聖人的思想呢?聖人的思想可以表現嗎?孔子說:聖人建立卦碼以充分表達思想,設立卦圖爻畫以充分表達感情,編纂卦爻辭以充分表達變化,溝通卦爻畫與卦爻辭的對應關係以充分表達利害關係,歡樂起舞以充分表達神靈的意志。【注釋】①位馬:建立卦碼。位,讀為「立」。②請偽:情為,感情與行為。請:讀為「情」。偽:讀為「為」。《鍵》《川》,其《易》之經與?《鍵》《川》成列,《易》位乎其中。《鍵》《川》毀,則無以見《易》矣。《易》不可見,則《鍵》《川》不可見;《鍵》《川》不可見,則《鍵》《川》或幾乎息矣。【白話】《鍵》《川》兩卦是《周易》的主幹嗎?《鍵》《川》兩卦一經排列,《周易》各卦的位置就被確定於其中了。《鍵》《川》兩卦一旦毀滅,那《周易》就無法顯現了。《周易》不能顯現,《周易》只能通過《鍵》《川》兩卦來顯現,可以顯現的是《鍵》《川》兩卦。《鍵》《川》不可以顯現,那《鍵》《川》可能就息滅了。是故刑①而上者胃之道,刑而下者胃之器,為而施之胃之變,誰②而行之胃之迵,舉諸天下之民胃之事業。【白話】因此《鍵》《川》兩卦形上的抽象的陰陽、剛柔、仁義等本質屬性就叫做「道」,《鍵》《川》兩卦形之下的可以直觀的(如天、地、人)具體形體就叫做「器」,將《鍵》《川》兩卦卦形化而裁之為之施之為六十四卦就叫做「變」,將《鍵》《川》兩卦卦形相交而放之於天下的庶民就叫做「事業」。【注釋】①刑:形狀。刑:假借為「形」。②誰:讀為「推」。是故夫馬,聖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①者其刑容,以馬其物義,是故胃之馬。【白話】因此那卦碼,聖人用它來表達天下的情狀而運動的是卦碼的形狀和內容以及卦碼的物義,所以叫做卦碼。【注釋】①疑:假借為「凝」,引申為不動。不疑:運動。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同①,以行其挨②,系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胃之教,極天下之請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辤,化而制之存乎變,誰而行之存乎迵,神而化之存乎其人。謀而咸,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③。凶,是故胃之教,極天下之請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辤,化而制之存乎變,誰而行之存乎迵,神而化之存乎其人。謀而咸,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③。【注釋】①會同:規律。②挨:典禮。通行本作「典禮」。③德行:品德與行為。【講解】這一章從講解《大有·尚九》爻辭入手,告誡人們要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履行兩條原則:順乎天道,信乎人道。將天道與人道有機地結合起來,是達到幸福吉善美好的唯一途徑。進而指出了文字表達語言的局限性和語言表達思維的局限性。為了彌補文字與語言的局限性,聖人立馬以盡意,設卦以盡情,繫辭以盡變,通變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揭示了《鍵》《川》兩卦是《易》的大經(大綱領)。《鍵》《川》成列,六十四卦就排列出來了。《鍵》《川》攸關六十四卦的成與毀。因此,掌握《鍵》《川》兩卦是學習運用《周易》的關鍵。所以《鍵》《川》有刑上之道、刑下之器、為施之變、誰行之迵、舉民之事業等偉大功用。是聖人成就大業,謀成大智,不言而信,造就美好的理想人格(德行)的入口處。白話帛書繫辭下傳白話帛書繫辭下傳八卦成列,馬在其中矣。因而動之,教①在其中矣。吉凶悔閵也者生乎動者也。剛柔也者立本者也。變通也者聚者也。吉凶者上朕②者也。天地之道上觀者。日月之行上明者。天下之動上觀天者也。【白話】八卦一經排列定位,卦碼就蘊含在這八卦之中了。在八卦卦碼的基礎上變動,卦爻變動的教化方式就在這卦碼的變動之中了。吉善兇惡悔恨吝惜等預兆就產生在這變動之中。(卦爻辭中的「吉」「凶」「悔」「吝」等都是根據卦爻變動而系屬於爻畫之下的。)卦圖中陽剛陰柔的爻畫是建立卦圖的根本(基礎)。陽剛陰柔的變化通達,象徵陰爻陽爻的聚合。卦爻辭中的「吉」「凶」二字,正是陰陽相生相剋的標誌。人們對於天地的規律的認識是通過觀察得來的。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正是光明產生的原因。天下的運動變化規律,正是觀察天象得到的。【注釋】①教:教化,卦爻變動的教化。②朕:假借為「勝」,引申為相生相剋。夫《鍵》,蒿①然視人易;《川》,魋②然視人閒。教也者,效此者也。馬也者,馬此者也。效③馬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請見乎辤。天地之大思曰生,聖人之大費曰立立④,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白話】那《鍵》卦明確地告訴人們一種簡單的方法,那《川》卦明顯地告訴人們容易的方法。爻畫變動的教化方式就是仿效這種易簡方法而創立的。卦碼也是根據這種易簡方法創立的。爻畫與卦碼變動於卦圖之內,吉凶等筮占之辭顯現於卦圖之外,功勞與業績顯示於卦爻變化之中,聖人的感情體現在卦爻辭之中,天地最大的思想是天天生育萬物,聖人的最大光明是建立寶座,怎樣守住自己的寶座是人的職責,怎樣聚集人材是用人的本事,而管理人材,導向輿論,熱愛人民,用自己蓄養的美德作為典範乃是仁義的人的天職。【注釋】①蒿:假借為「」。,目明。蒿,也可能為「」(確)「碻」(確)的筆誤。②魋(tu í):高大,魁偉。引申為明顯。③效:假借為「爻」。④立立:建立座位。【講解】這一章從八卦與卦馬、八卦變化與卦爻的關係入手,指出了卦爻辭中吉凶悔吝與卦變、爻變的關係,陽剛陰柔是八卦成列的根本,變通是陰陽聚合的條件,吉凶、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天下之動都可以在八卦的運動變通上反映出來。《鍵》卦、《川》卦是教人運用簡易原則的典範,無論是卦圖,還是爻畫、卦馬、爻馬,都是簡易原則的體現。無論是自然界的「生」,還是社會的「立」「人」「材」「義」也都是簡易原則的體現。因此掌握了簡易原則就掌握了一切。第二章第二章【白話】古代的伏戲氏稱王管理天下的方法是抬頭觀察太空的天碼,低頭觀察大地運動變化的法則,觀察鳥獸的花紋與大地山脈紋理相似的地方,近則取碼於人類自身,遠則取碼於自然界萬物,於是開始創作發明八卦,用八卦去通達神明的德性,用八卦去類比萬物的情狀。伏戲氏發明了打結的技術,用打結的方法將繩子織成羅網,用羅網來打獵撈魚,這大概取碼於《羅》卦吧。【注釋】①是:假借為「氏」。戲是:伏羲氏。②卬:仰也。③達:通達。④請:假借為「情」。戲是①沒,神戎是②作,斫木為③,楺木為耒槈④,槈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者《益》也。【白話】包戲氏死了以後,神農氏開始製作、砍伐木材發明了耜,彎曲木材發明耒和耨,利用先進的生產工具教化天下的老百姓,這大概是根據《益》卦卦碼發明的吧!【注釋】①戲是:包戲氏(張政烺先生說)。②神戎是:即神農氏。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亦如此寫(張政烺先生說)。③:疑是「耜」字的異體字。④槈:農具名,象鋤頭,用以鋤草。日中①為俟②,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欲。蓋取者《筮蓋》也。【白話】太陽當空的時候作大事,召集天下的人民,聚集天下的貨物,互通有無、互相交換貨物以後又回去,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市場交易方式大概是根據《筮蓋》卦創造出來的。【注釋】①日中:太陽當空的時候,中午。②俟:大。大事。神戎氏沒,黃帝、堯、舜是作,迵其變,使民不乳,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冬則變,迵則久①,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黃帝、堯、舜陲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白話】神農氏死了以後,黃帝、堯、舜先後統治天下,通過改革變法,使人民不紊亂,神奇般地教化人民,使人民適應改革變法的大潮。《周易》的原則是終歸要變革,變革就能通達,通達就能長治久安,因而就能得到神靈的保佑,獲得吉善美好的結局,而沒有任何不好的結局。黃帝、堯、舜拱手垂衣無為而治則天下大治,大概是根據《鍵》《川》兩卦的簡易原則吧!【注釋】①通行本作「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作「冬」。冬,通「終」。窮、終,音近義通。迵:通也。【講解】這一節探索了政治文化產生的歷史原因。天下治,是政治文化產生的標誌。天下何以治,民何以使,黃帝、堯、舜垂衣裳天下何以太平,答案全在《周易》的《鍵》《川》兩卦之中:簡易而已也。簡易原則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而治。政煩則民亂,政簡則易從。可謂至理名言也。桿①木為周②,剡③木而為楫,④不達,至遠以利天下,蓋取者《奐》也。【白話】揉木製造舟船,剡削木材製成划船用的槳楫,舟船槳楫能夠使不通達的地方通達,人們憑藉先進的水上交通工具到達遙遠的地方,舟楫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這大概是根據《奐》卦卦馬創造出來的吧!【注釋】①桿(wū):揉。②周:假借為「舟」。③剡(yǎn):削尖。不通達的地方通達,人們憑藉先進的水上交通工具到達遙遠的地方,舟楫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這大概是根據《奐》卦卦馬創造出來的吧!【注釋】①桿(wū):揉。②周:假借為「舟」。③剡(yǎn):削尖。發明創造,標誌著水上交通文化的產生。備牛①乘馬,引重②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者《隨》也。【白話】準備好牛車、馬車,運輸重物到遙遠的地方去,為那遙遠的地方的人民送去幸福、送去歡樂,這種陸上交通工具大概是根據《隨》卦卦馬創造出來的吧!【注釋】①備牛:準備好套車用的牛。備,通行本作服。服、備,古音同為並職。②引重:牽引沉重的車子。【講解】這一節探索了陸上交通文化產生的原因。陸上交通工具牛車馬車的創造,標誌著陸上交通文化的產生。重門擊①,以挨②旅客,蓋取《餘》也。【白話】設置幾道門牆,安排人打梆巡夜,逐一挨個地告知旅客提高警惕防止強盜和小偷,這大概是根據《餘》卦卦馬創造出來的方法吧!【注釋】①:通行本作「柝」。柝:舊時巡夜打更用的梆子。②挨:挨個,順著,逐一。【講解】這一節通行本作「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暴客」是指強盜。帛書作「旅客」則是巡夜所要保護的對象,差別很大。斷木為杵①,杵②地為臼③,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者《少過》也。【白話】鋸斷木頭加工製作成杵,開掘石頭加工製作成臼,臼和杵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好處,廣大人民都親身體驗享受到了,這糧食加工工具大概是根據《少過》卦卦馬創造出來的。【注釋】①杵:舂米用的木棒。②棳:疑是「掇」字。通行本作「掘」,譯文從通行本。③臼:舂米的器具,用石頭製成,樣子象盆。【講解】這一節探索了糧食加工工具產生的原因以及糧食加工工具製造給人民帶來的好處。①木為柧②,棪③木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④也。【白話】彎曲木材再套上弦就成了弓箭的弓,削制木材作為弓箭的箭,弓箭的發明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是用武力威脅天下,這大概是根據《》卦卦馬發明的。【注釋】①:通行本作「弦」。《類篇》:「弦,弓弦也。從弓,象絲軫之形。凡弦之類皆從弓。」「弦」字本應作「」,其「象絲軫之形」與系弓之系更加準確。弦,乃「」之後起字。②柧:稜角,也指有棱的木材。通行本作「弧」。柧、弧,魚部疊韻。③棪:木名。通行本作「剡」。削制木材。棪、剡,談部疊韻字。④:通行本作「睽」。睽:反目。:迕言。帛書經文作「乖」。義皆訓為違背。【講解】這一節探討了兵器(弓箭)的發明與《周易》的關係,是研究中國兵器史的重要文獻之一。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練①下楣②,以寺③風雨,蓋取者《大庄》④也。【白話】上古時代的人民居住在野外洞穴里,後世的聖人將這種穴居的生活方式改造為屋居,宮室是用棟木和梁木架成屋頂(上為棟木,下為梁木),以避免風雨對人體的襲擊,這大概是根據《大庄》卦的卦馬發明出來的吧!生活方式改造為屋居,宮室是用棟木和梁木架成屋頂(上為棟木,下為梁木),以避免風雨對人體的襲擊,這大概是根據《大庄》卦的卦馬發明出來的吧!【講解】這一節探討了人類居住環境的改善與《周易》的關係。作者認為,宮屋的發明建築受了《周易·大庄》卦的啟發。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郭①,蓋取者《大過》也。【白話】上古葬埋死人的方式,只用厚厚的柴草把屍體裹遮起來就完事,葬於荒草的中間,不挖坑不堆土不做墳墓,也不植樹,埋葬的時間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後世聖人改革了這種原始的埋葬方式,使用棺槨埋葬屍體,這大概是受到了《大過》卦的卦馬的影響。【注釋】①郭:假借為「槨」。【講解】這一節探討了由原始葬禮進化到文明葬禮的歷程,認為文明葬禮是根據《周易·大過》的卦馬創造出來的。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①,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②也。【白話】上古時代用結繩記事的方式治理社會,後世聖人用契刻符號和文字元號代替了結繩記事,百官用文字去公布治理國家的政策、法令,萬民通過閱讀政府公布的文書,去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從事生產、生活活動,書契、文字大概是根據《大有》卦的卦馬創造出來的吧!【注釋】①:讀為「契」。②大有:通行本作「夬」。【講解】這一節探討了書契文字產生的功用和原因。認為文字是後世聖人根據《大有》卦創造出來的。第三章第三章【白話】因此,《周易》這部書是講卦馬的。卦馬,講的就是法碼。緣辭(卦辭)是控制一卦的吉凶禍福的。爻變,是摹仿複寫天下的運動而制定的。所以卦爻辭中「吉」「凶」等概念確定了,「悔」「吝」等概念也就明確了。【注釋】①馬:與「象」為同義詞。②:同「吝」。一說同「鄰」。《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今本《老子》第八十章作「鄰國相望」。【講解】這一章指出《易》與馬的關係,馬與馬的關係,緣辭與制的關係,爻辭爻變與運動的關係,吉凶生與悔吝著的關係。一句話就是卦圖、卦馬、爻圖、爻馬與卦爻辭的關係。告誡人們如何將卦圖爻畫與卦爻辭結合起來研究運用。最後一句又歸結到繫辭與吉凶悔吝的關係。第四章第四章【白話】陽卦卦圖中陰柔的爻數多於陽剛的爻數,陰卦卦圖中陽剛的爻數多於陰柔的爻數。陽卦,陽剛的爻為奇數;陰卦,陽剛的爻為偶數。陽卦的線段為奇數,陰卦的線段為偶數。這就是陰陽卦的卦德和卦行。陽卦,象徵一個君主二個臣民,比喻君子之道。【注釋】①德行:卦的品德和卦的行為。【講解】這一章探討了陽卦與陰卦的特徵及其與君子之道的關係。陽卦,嚴格意義上的陽卦包括《乾》卦,《震》卦,《坎》卦,《艮》卦。《乾》卦為純陽卦,由三陽爻組成。《震》卦、《坎》卦、《艮》卦為陽卦,都是一陽爻二陰爻組成,所以說陽卦多陰。陰卦,嚴格意義上的陰卦包括《坤》卦、《巽》卦、《離》卦、《兌》卦。《坤》卦是純陰卦,由三陰爻組成。《巽》卦、《離》卦、《兌》卦為陰卦,都是一陰爻二陽爻組成,所以說陰卦多陽。陽卦奇,陽卦由五條線段組成,以一個陽爻(奇數)為主,兩個陰爻(四條線段)為輔,其總的線段都為五條(奇數),所以說「陽卦奇」。如《震》卦,主爻陽爻(奇),輔爻二陰爻(偶),合為五條線段(奇)。餘皆類推(純陽卦亦然)。陰卦偶,陰卦由二個陽爻一個陰爻組成,不論是主爻線段還是匯流排段均為偶數,所以說「陰卦耦」。其德行也,陽卦陰卦的卦德卦行。其,代詞,代陰卦陽卦。德行,品德和行為。一君二民,陽卦一個主爻陽剛為君,二個輔爻陰柔為民。卦畫、卦德、卦行構成卦馬。通行本作「君子之道也」,其後尚有「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等十一個字。朱熹說:「《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君,謂陽。民,謂陰。」第五章第五章【白話】《周易·欽·九四》爻辭說:「童童往來,朋從璽思。」孔子解釋說:天下人們如何思想如何考慮,天下人們嚮往共同的目標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目標一致而思維方式不同。天下的人們如何思考如何考慮呢?【注釋】①童童:心懷思慮,假借為「憧憧」。②同歸而殊途:目標一致,道路不同。【講解】這一節通過詮釋《欽·九四》爻辭,抓住一個「思」字,增加一個「慮」字,闡發思維方式的多樣性和思維對象的同一性。在《馬王堆漢墓帛書·要》中,孔子提出了「同歸而殊途」的反命題「同途而殊歸」。《要》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而樂其辭。後世之世,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貢問]:『夫子亦信其辭乎?』[子曰]:『我觀其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孔子認為他愛好《周易》和史巫愛好《周易》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他只是觀賞《周易》的理義而已。開了義理派易學的先河。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誰①而歲成焉。往者詘②也,來者伸③也,詘伸相欽④而利生焉。尺蠖之詘,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請義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⑤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白話】太陽落山了,月亮出來了,月亮落山了,太陽出來了,太陽與月亮交替出現便產生了光明。寒冷的冬天過去了,炎熱的夏天來臨了,炎熱的夏天過去了,寒冷的冬天來臨了,寒冷與炎熱交替出現就形成了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時序。往,就是暫時離開隱退;來,就是暫時出現顯露,隱退與顯現相互感應就產生了天下的利益。尺蠖蟲將自己的身軀收縮彎曲,是為了更好地爬行。龍與蛇的冬眠,是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的性命。精通義理達到神化的奇境,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才幹以便於作用於社會。利用所學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離開安身崇德去談論什麼別的東西,那是無法知道的。至於超越神奇、懂得教化,則是最完美的品德了。【注釋】①誰:讀為「推」。②詘:彎曲。③伸:伸直。通行本作「信」。④欽:假借為「感」。⑤:讀為「崇」。【講解】這一節回答了上一節「天下何思何慮」這一問題,解決了思慮什麼和思慮的結果、思慮的界限、思慮的最佳境界。思慮什麼?思慮(認識)日月、寒暑、往來、詘伸、尺蠖、龍蛇、精義、利用等等自然、社會、思維的現象。通過認識這些現象,懂得了:日月相推而生光明,寒暑相推而成歲時,詘伸相欽而生利益,尺蠖以詘而求伸,龍蛇以蟄而存身,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等道理。思慮認識所及,如此而已,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是思慮的極佳境界。這又提出了一個如何思的問題。思慮什麼、如何思慮、思慮對象、思慮界限、思慮結果等問題都是由讀《欽·九四》爻辭「童童往來,朋從璽思」所感發。這又涉及到一個學習、研究、運用《周易》的方法論原則問題——《易》注我也,非我注《易》。《易》曰:「困於石,據於疾利①,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其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其所勮②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可得見邪?至,妻可得見邪?【注釋】①疾利:讀為「蒺莉」,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②勮(j ù):同「劇」,假借為「據」。【講解】這一節通過對《困·六三》爻辭的認同,闡發了作者對安危榮辱的看法,是作者對《困·六三》爻辭思慮的結晶。《易》曰:「公用射隼①於高墉②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③者禽也。弓矢者器也。之者人也。君子臧④器於身,侍⑤者而童⑥,何不利之又⑦。動而不矰⑧,是以出而又獲也。言舉成器⑨而動者也。【白話】《周易·解·尚六》爻辭說:「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這條爻辭是什麼意思呢?孔子闡述道:老鷹是飛鳥,弓與箭是利器,射鷹的是人。品德高尚的人把利器藏在自己的身上,等待時機到來才行動,哪有不獲利益的呢?行動而不把自己的手腳拴住,因此出門行動必然有所收穫。也就是說,一定要掌握先進的生產工具然後才行動。【注釋】①隼(sǔn):猛禽類鳥。形狀似鷹,翅窄而尖,飛得很快,性兇猛,常捕食小鳥獸。②高墉,高牆。墉(yōng):城牆,高牆。③(sǔn):「隼」的異體字。④臧:美善。此處假借為「收藏」的「藏」。⑤侍:伺候,陪伴。此處假借為「等待」的「待」。⑥童:讀為「動」。⑦又:假借為「有」。⑧矰(zēng):一種用絲繩系住以便於弋射飛鳥的短箭。《周禮·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諸弋射。」⑨成器:完美的工具。【講解】這一節通過對《解·尚六》爻辭的解釋,說明了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和生產經驗在生產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器與人的關係。要求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舉成器而後動。要掌握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才去行動。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①。小而大戒,小人之福也。《易》曰「構校滅止,無咎」也者,此之胃也。【白話】孔子說:沒有道德的小人不會認為自己不仁慈是恥唇,不害怕自己不道義,沒有看到對自己有利益便不去努力,不受到威脅是不知道畏懼的,小懲罰而能起到大的戒懼,這就是小人的幸福。《周易·筮盍·初九》爻辭「構校滅止,無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注釋】①:通行本作「懲」。【講解】這一節根據小人的道德心理特徵,提出了懲前毖後的教育方針。並要求教育與法治相結合。善不責①不足以成名,惡不責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也,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責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滅耳,凶。」【白話】不經常去做好事求善行,哪能成為名聲好、品德好、行為高尚的人呢?不經常幹壞事求惡行,哪來的殺身之禍呢?小人認為,小小的善行並沒有什麼好處,因而不去做好事;小小的惡行並沒有什麼壞處,因而常常去幹壞事,所以導致惡劣的品行多得無法掩蓋了,罪也大到了無法消解的地步。所以,《周易·筮盍·尚九》爻辭說:「何校滅耳,凶。」【注釋】①責:求也,要求。《說文解字》:「責,求也。」【講解】這一節說明了人們犯罪的主觀原因——忽視了自身的嚴格要求,告誡人們防微杜漸,修身遠禍,積善成德。君子見幾而作,不位冬日①。《易》曰:「介於石,不冬日,貞吉。」介於石,安用冬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②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注釋】①責:求也,要求。《說文解字》:「責,求也。」【講解】這一節說明了人們犯罪的主觀原因——忽視了自身的嚴格要求,告誡人們防微杜漸,修身遠禍,積善成德。君子見幾而作,不位冬日①。《易》曰:「介於石,不冬日,貞吉。」介於石,安用冬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②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注釋】①不位冬日:不等到天黑。位:立,等待。通行本「位」作「俟」。冬:通「終」。②物:不同的爻畫,即陰爻、陽爻。爻有等差故曰物。【講解】這一節提出了君子的行動原則:見幾而作,不位終日。要求人們抓往機遇,迅速行動不要錯過了機遇。這一章通過對卦爻辭的詮釋,引發了不少至理名言,為後人六經注我開闢了道路。第六章第六章【白話】如果要通過互卦來體現事物的本質屬性,辨別事物的是非的話,就不能放棄中四爻解卦的方法,放棄了中四爻的解卦方法,撰德辨是非就不完備了。有了中四爻,初爻和終爻的大要存亡吉凶就容易明白了。【注釋】①下:放棄,放下。②中教:中爻。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被約定為中爻。又是互體卦的雅稱。互體卦中間四爻交叉組成兩個三畫卦。教:假借為「爻」。【講解】此一節原為通行本第九章。其文為:「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虞翻註:「撰德,謂《乾》辯別也。是,謂陽。非,謂陰也。中,正。《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雜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謂知存、知亡、要終者也。居《乾》吉,則存;居《坤》凶,則亡。故曰『居可知矣』。」崔憬說:「上既具論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言中四爻雜合所主之事,撰集所陳之德,能辨其是非,備在卦中四爻也。噫,嘆聲也。言中四爻,亦能要定卦中存亡吉凶之事,居然可知矣。」韓康伯說:「夫彖舉立象之統,論中爻之義,約以存博,簡以兼眾,雜物撰德,而一以貫之者也。形之所宗者道,眾之所歸者一。其事彌繁,則愈滯乎形。其理彌約,則轉近乎道。彖之為義,存乎一也。一之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觀道。過乎半之益,不亦宜乎?」《鍵》,德行恆易①以知險;夫《川》,雖然,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間②以知阻。【白話】《鍵》卦象徵天下最剛健的屬性,它的品德和行為是永遠堅持易簡原則,用易簡原則去駕御艱難危阻;那《川》卦雖然是天下最柔順的象徵,它的品德和行為也永遠是堅持易簡原則,用簡易原則去駕御艱難險阻。【注釋】①恆易:永久堅持簡易原則。恆:永恆。易:簡易。②恆間:恆簡,永久堅持簡易原則。間:假借為「簡」。【講解】這一節闡明了《鍵》《川》兩卦的德行的本質特徵——恆易、恆簡,以及這兩種德行的功用——知險、知阻。張載說:「簡易然後知阻險。簡易理得,然後一貫天下之道。」能說之心①,能數諸虞②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勿勿③者。【白話】易簡原則能夠讓人們心情愉快,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們考慮各種憂虞,能夠確定天下的吉凶,能夠造就天下人們勉勉從事。【注釋】①能說之心:通行本作「能說諸心」。說,悅也。②能數諸虞:通行本作「能研諸侯」。③勿勿:猶「勉勉」。通行本作「亹亹」。【講解】這一節闡明了掌握和運用易簡原理的作用。《朱子語類》: 「『能說諸心,能研諸慮』,方始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凡事見得通透了,自然歡說,既說諸心,是理會得了,於事上更審一審,便是『研諸慮』。研是更去研磨。『定天下之吉凶』,是剖判得這事。『成天下之亹亹』,是作得這事業。」李鼎祚《周易集解》作「娓娓」。虞翻說:「娓娓,進也。《離》為龜,《乾》為蓍,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謂莫善蓍龜也。」荀爽說:「娓娓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順時者成,逆時者蓍龜也。」荀爽說:「娓娓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順時者成,逆時者是故變化具為①,吉事有羊②,馬事③知器,筭事④知來。【白話】所以各種變化都表現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吉祥的事情先給人們以吉祥的徵兆,第二類仿照卦馬便能製造出器皿來,第三類筭卦的事情能預測未來。【注釋】①具為:通行本作「云為」。②有羊:通行本作「有祥」。《說文解字》:「羊,祥也。」③馬事:通行本作「象事」。④筭事:通行本作「占事」。【講解】這一節闡明了運用易簡原理占斷變化的事物,吉事、馬事、筭事,是變化具為的三種大事。懂得這三種大事,是有羊、知器、知來的關鍵。天地設馬①,人②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馬告③也,教順以論語④,剛柔雜處,吉凶可識。【白話】大自然創設了自身的形馬,天有天馬,地有地馬,聖人仿照天地之馬編成了《易經》這部書,將人類的智慧謀略同鬼神的智慧謀略結合起來教給老百姓,老百姓便能夠運用《易經》去預測未來、占斷吉凶。八卦用卦馬告示吉凶,教導人們履信思順去進行交談討論卦馬,卦圖中的陽剛與陰柔之爻交互組成卦馬,吉凶禍福便可以從卦馬上認識出來。【注釋】①設馬:通行本作「設位」。②人:通行本作「聖人」。《帛書老子乙本》亦有「絕棄知」,通行本作「絕聖」。,當為「聖」之省寫。③八卦以馬告:通行本作「八卦以象告」。④教順以論語:通行本作「爻彖以情言」,差別很大。教順,教化人們順從上天的意志、順從神鬼的意志、順從統治者的意志,做一個順民。是《繫辭》作者的思想核心。論語,是否與《論語》有聯繫,則有待進一步研究。或者此處「論語」為《論語》命名之所本,或者此處「論語」本為《論語》,或者與上二說毫不相關,則俟諸來日之研究。【講解】這一節闡明聖人設卦造《易》以供人謀鬼謀之用,以滿足老百姓趨吉避凶、趨利避害的要求。告誡人們運用易簡原理將卦馬的剛柔與卦爻辭的吉凶聯繫起來考慮自己的行動方案。朱熹說:「象,謂卦畫。爻彖,謂卦爻辭。」崔憬說:「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以備萬物而告於人也。爻,謂爻下辭。彖,謂卦下辭。皆是聖人之情見乎繫辭,而假爻象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六爻剛柔相推,而物雜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動作①以利言,吉凶以請遷②。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生,請偽相欽③而利害生。【白話】人們的行動、作為都是以利益為前提的,吉凶禍福同主觀願望密切相關。所以仁愛的心和醜惡的心相互攻擊便產生了吉凶禍福,仁愛的心佔了上風則心善,行動便吉利;醜惡的心佔了上風則心惡,行動便兇惡。遠近相取就產生了悔吝的心態。在人的天性與自我約束的感應過程中,利與害就產生了。【注釋】①動作:通行本作「變動」。②請遷:通行本作「情遷」。情、請,形近易訛。但此處應以「請」字為正。③請偽相欽:通行本作「情偽相感」。欽,感,溪見旁紐侵部疊韻。【講解】這一節闡明了人們的行為與利害、情感、愛惡的關係。崔憬說:「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由此遠近相取,所以生悔吝於繫辭矣。」「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由此遠近相取,所以生悔吝於繫辭矣。」【白話】凡是問《易》筮卦的,筮得的卦變爻相近的兩爻應該是比(相鄰兩爻一剛一柔為比)而不比(相鄰兩爻均為陽爻或均為陰爻)便是凶,或者要受到損害,這樣的爻辭就是「」(悔吝,即悔而且吝)。凡是來問卦的人是要謀反的人,他的話就很亂,吉善的人語言少,急躁的人語言多,不安好心的人說話游弋不定,心神不定的人言語吞吞吐吐。【注釋】①凡《易》之請:通行本作「凡《易》之情」。作「請」更接近筮卦的實際情形。請於《易》,問於卦。【講解】筮卦人根據問卦人的言談形態揣測問卦人的心態,根據問卦人的心態去占斷他們所問的吉凶。這就是占卦的秘訣。占卦之所以「靈驗」,乃是占卦人對問卦人的心靈的闡釋的結果。胡一桂說:「『凡《易》之情』以下,獨舉近者總言之,近而相取,其情乃不相得,此必其初之以偽感,終至於惡相攻,是以凶耳。既至於凶,其於害悔吝可知已。」是用人情說《易》而非以《易》說《易》也。且,通行本作「悔且吝」。,同「謀」,借為「悔」。,同「鄰」。《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德經》:「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今本《老子》第八十章作「鄰國相望」。鄰、吝,來紐雙聲,文真旁轉。亂,通行本作「慚」。侯果說:「凡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者,辭必慚恧。」無善之人,通行本作「誣善之人」。虞翻說:「《兌》人之辭也。《兌》為口舌,誣《乾》。《乾》為善人也。」崔憬說:「妄稱有善,故自敘其美,而辭必浮游不實。」失其所守者其辭屈,通行本作「失其守者其辭詘」。侯果說:「失守則沮,辱而不申,故『其辭詘』也。爻有此象,故占辭亦從矣。」虞翻說:「《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繫辭上傳》終《乾》《坤》,則《繫辭下傳》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232白話帛書二三子問白話帛書二三子問二三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刑①,叚賓②於帝,俔③神聖之德也。高尚行虖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陽也;下綸窮深④之而不沫,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⑤則有天[神護之]。[游]乎深⑥,則魚蛟先後之,水流之物莫不隋從。陵處,則雷神養之,風雨辟鄉⑦,鳥獸弗干。曰:龍大矣。【白話】二三子問道:《易經》卦爻辭屢次都提到龍,龍的品德性質怎樣呢?孔子回答說:龍,太大了。龍的形狀善於變化,假借作為帝王的象徵,作為神聖的品德的譬喻。龍高高在上行於星辰日月之間而不向遠處看望,能夠成為陽物的典範。龍下淪沒於深淵之淵中而不冒出水泡,能夠成為陰物的代表。龍上行於天上,則風雨奉承它。龍下淪於地下,則有天神保護它。龍游於深水急流之中,則有魚蛟先行開道、隨後護駕,在水中生活的動物沒有不跟從它的。龍處在山陵之中,則有雷神供養它,風雨為它而迴避改變方向,鳥獸都不敢欺侮它。所以說,龍是大的化身。【注釋】①刑:假借為「形」。:讀為遷,改變,變化。②叚賓:假借。叚:「假」的異體字。賓:客。③俔(qi àn欠):譬喻。④:讀為淵。⑤下綸:往下沉淪。綸:假借為「淪」。⑥:即「」字,水流。⑦風雨辟鄉:風雨改變方向。鄉:方向。【講解】龍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是在易學家們闡釋乾坤卦爻辭中關於龍的記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龍德」、「龍之德」是龍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龍德就是龍的特徵、性質、品德諸要素的概括。《文言傳》認為「龍德」是以「隱」、「中正」為特徵。《二三子問》一開頭就提出「龍之德」是什麼這一問題。孔子將「龍德」概括為一個「大」字。將「龍德」的特徵概括為:神聖之德、形遷、能上、能下、能陰、能陽。形容龍是神秘莫測的帝王的象徵。龍既能雲變,有能蛇變,有能魚變,鳥①蟲②,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刑③,神能之至也。□□□□□□□□□□□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審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④。其化為鳥蟲也,功鳥焉,化蟲,神貴之容也,天下之貴物也。曰:龍大矣。龍之為德也,曰□□□□□易□□□□,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諱賢,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者也,而名之曰君子。兼:「黃常」近之矣;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也,「不習」近之矣。【白話】龍既能變成騰雲駕霧的飛龍,又能變成爬行於陸地上的龍蛇,又能變成游在水中的魚龍,還能變成所有的飛鳥、昆蟲,只要龍想變成什麼樣的飛鳥、昆蟲,都能變得畢真而不失去其本來的形狀,可以說是神化能變到了極點。..有不能察看的,有智慧的人不能觀察龍的變化,有辯論才能的人不能審度龍的美麗,最靈巧的畫家都不能繪出龍的花紋。龍變為飛鳥昆蟲,功成於鳥焉,化為昆蟲,也象神靈高貴的容貌,龍是天下的珍貴動物。所以說:龍大呀!龍的品德,可以說..一易..封它一個爵號叫做君子;警惕事情發生變化,敬重和合,精粹純潔陰柔和平,而不隱瞞賢良,封一個爵號叫做夫子。有大有小,其方法都是一樣的。能達到使用的人,就叫做君子。《川》卦六五爻辭「黃常」很接近君子的品德;其特點是:尊嚴而有威信,精粹而純潔,堅定而剛強,行動起來百折不撓,《川》卦六二爻辭「不習」很接近君子的這種性格。子。《川》卦六五爻辭「黃常」很接近君子的品德;其特點是:尊嚴而有威信,精粹而純潔,堅定而剛強,行動起來百折不撓,《川》卦六二爻辭「不習」很接近君子的這種性格。【講解】這一節論述龍的神秘特徵以及龍德與君子、夫子的品德的關係。龍的本質特徵是「大」,龍的神秘特徵是善於變化,是天下珍貴的動物。夫子的品德是「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諱賢」。君子的特點是「或大或小,其方一也」、「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也」。用卦爻辭來比擬的話,《川》卦六五爻辭「黃常元吉」和六二爻辭「不習,無不利」就是對君子(具有龍的品德的人)的品德的最好的描述。這一章討論了龍的品德和君子的品德。龍的品德高尚偉大,君子的品德是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折。第二章第二章【白話】《周易·鍵·初九》爻辭說:「龍寢卧而不用於世。」孔子說:龍睡覺了而沒有陽剛的變化,雖然有了機會也不出來變化,可以說是睡覺了。大人過著安樂清閑的日子而不上朝侍奉君主,苟延在家中,也就象龍睡覺了一樣。他的行為悲傷而不可施行於世,所以叫做「寢龍勿用」。【注釋】①寢龍勿用:帛書經文《鍵》卦初九爻辭作「浸龍勿用」;通行本作「潛龍勿用」。崔憬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佔,故陽稱焉。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子夏傳》曰:「龍,所以象陽也。」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沈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干寶曰:「位始,故稱初。陽重,故稱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②不陽:陽剛在下不用於世。③:苟延,苟厭。:讀為「苟」。:讀為「厭」。:當作「」。「」同「厭」。假借為「延」。④失:讀為「佚」,安逸。⑤淢(y ù):通「惐」。,惐,痛心。惻惐:悲傷貌。【講解】第一章總論龍的品德、特徵及其與君子、夫子學習龍德所造成的品德。這一章分論龍的一種狀態——寢卧時的狀態及其特徵。卧龍的特徵是「勿用」。「勿用」的具體表現是「不陽」「不出」。大人學習《周易·鍵·初九》爻辭「寢龍勿用」後,就要摹仿運用於人世,象龍寢卧那樣不陽、不出、不朝。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卧龍先生。第三章第三章【白話】《周易·鍵·尚九》爻辭說:「杭龍有悔。」孔子解釋說:這條爻辭的意思是在上位的統治者對部下驕橫不講道理,在部下面前橫蠻驕傲的人不遭受危險的是沒有的。聖人建立政權,取得統治地位,就象爬樹桿一樣,越高越害怕下面,越高越敬畏老百姓,所以說「杭龍有悔」。【注釋】①杭龍有悔:《周易·鍵·尚九》爻辭。通行本作「亢龍有悔」。亢:極,高。帛書經文作「抗龍有悔」。抗、杭,都應讀為「亢」。王肅說:「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干寶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和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於『悔』。」②為上而驕下:居於上位而瞧不起在自己下面的人。③立正:執政,掌握政權。正:通「政」。④遁木:爬樹桿。遁:沿著爬。【講解】這一章告誡統治者要尊重人民、尊重群眾。坐在統治者的位子上,就象爬樹桿一樣,爬得越高,越不小心,也就會摔得越慘。經文用「抗龍有悔」來告誡統治者,此處用爬樹桿來告誡立正的「聖人」。唐太宗引用古人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第四章第四章【白話】《周易·川·尚六》爻辭說:「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講大人將寶貴的品德施教於人民的一種教育方式。那文化的教育方式,是描繪事物摹寫存在的一種形式,其中只有對龍進行描繪摹寫最合適嗎?道德仁義廣大、法物備具的人,不只有聖人嗎?「龍戰於野」的意思是講大人的廣泛立德而向下接觸人民的教育方式。「其血玄黃」是用龍血的顏色來表現文化、文明的一種方式。聖人出法令教化去引導人民,也就象龍的紋采、龍血的顏色一樣清楚可見,可以說是「玄黃」了,故叫做「龍」。因此,看見龍就稱它是最大的動物。【注釋】①《周易·川·尚六》爻辭。②文之孝:文化教育。文:文化,花紋。孝:假借為「教」。③采物暴存:描繪物象摹寫存在。采:采繪。暴:假借為「摹」。④德義:道德與仁義。⑤:假借為「接」。接民:親民,愛民。⑥道:同「導」,引導。道民:引導人民。【講解】這一章對川卦(坤卦)的解釋與傳統的解釋完全不同。認為「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是大人寶德而施教於民的文化教育方式。作者帶著歌頌的口吻闡釋了這一條爻辭。而傳統的解釋是:「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因此,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有伏乾,為其兼於陽,故稱『龍』也。」《九家易》曰:「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侯果說:「《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雲『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干寶說:「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莫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第五章第五章【白話】《周易·蹇·六二》爻辭說:「王臣蹇蹇,非今之故。」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王臣蹇蹇」這句話,講的是王臣很困難。只有懂得蹇是困難,所以才重複強調蹇蹇的困難,以告誡今天的人們。君子懂得困難的存在而準備好克服解決困難的方案,那困難就不成其為困難了;看到事物的萌芽狀態就抓住時機解決問題,那就有功勞了,所以對困難有準備克服困難就容易了。抓住機遇的人,成功就在他身上出現了,不講什麼吉凶。「非今之故」這句話,並不是講只有現在,而是說過去也是這樣。【注釋】①《周易·蹇·六二》爻辭。帛書經文作「王仆蹇蹇,非躬之故」。通行本作「王臣蹇蹇,匪躬之故」。②智:讀為「知識」「知道」的「知」,懂得。③君子智難而備之,則不難矣:君子懂得困難而為克服困難作好準備就不困難了。④見幾而務之:見幾而作,見機行事。⑤備難則易:有準備去對待困難就能變困難為容易。⑥務幾:抓住機遇。幾:微也,機遇,萌芽狀態。【講解】這一章提出了「難」「易」、「知」」行」(務、備)、「古」「今」三對範疇。「難」「易」的範疇提出,標誌著事物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的產生。「君子智(知)難而備之,則不難矣;見幾而務之,則有功矣,故備難則易。」表明作者看到了難易這一對矛盾是可以轉化的,而轉化則是有條件的。這種轉化難為不難的條件就是:知難而備之,見幾而務之。備難,也就是充分認識了困難,準備好克服困難的條件,就能轉變困難為不困難。這與統傳的解釋大致相同。《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侯果曰:「處《艮》之二,上應於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君以此,終無尤也。」虞翻曰:「觀《乾》為王;《坤》為臣,為躬;《坎》為蹇也。之應涉《坤》二五俱《坎》,故『王臣蹇蹇』。觀上之三,折《坤》之體,臣道得正,故『匪躬之故』。《象》曰:『終無尤也』。」第六章第六章【白話】《周易·鼎·九四》爻辭說:「鼎折足,復公莡,其刑屋,凶。」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段話是講下面的人能力、智慧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不是他所能擔當得起的重任而讓他去擔當,怎麼能夠不壓斷他的腰腿呢!下面的將軍沒有能力那城就守不住,部隊就打不了勝仗,內部紊亂必然危害君上,這就叫「折足」。國家窮困,都城破敗,田地荒蕪,五穀不得豐收,這就叫做「復公莡」。口糧不夠,飢餓時沒有飯吃,這就叫「形屋」。二三子問道:那人君也會挨餓嗎?孔子說:過去晉厲公破敗國家,荒蕪田地,出外打獵達七個月之久不歸朝中;民反諸雲夢,晉厲公沒有車子而徒步獨行,..公..(晉厲公)飢餓沒有飯吃達六個月之久,這就是「其刑屋」的典型。所以說:品德仁義沒有大小的區別,但丟掉根本宗旨就無所謂大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注釋】①《鼎·九四》爻辭。②虖:通「乎」。③路其國:露國,破敗的都城。「路」同「露」,露,破敗,窮困。《戰國策·齊策五》:「夫罷士露國,而多與天下為仇,則明君不居也。」④無其地,荒蕪土地。「無」通「蕪」。⑤五種:五穀。⑥口養:口食,口糧。【講解】這一章闡述為政之道在於選拔人才,人才難得,庸才誤國。這種對《鼎·九四》的論釋與《象傳》的解釋不同,與傳統的解釋也不同。傳統的解釋和《象傳》的解釋是從犯罪學和刑法學上去解釋的。與這一種從人才學上的解釋大不一致。《象》曰:「覆公,信如何也。」《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罪重也。既覆公,信有大罪。刑罰當加,無可如何也。」《九家易》曰:「鼎者,三足一體,猶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謂調陰陽,鼎謂調五味。足折覆,猶三公不勝其任,傾敗天子之美。故曰『覆』也。」虞翻曰:「謂四變時震為足,足折入兌,故『鼎折足』。兌為刑。渥,大刑也。鼎足折,則公覆。言不勝任。象入大過死,凶。故『鼎足折,覆公,其刑渥,凶』。」不過在力不勝其任這一點上,九家與虞翻尚保留了孔子解《易》的痕迹。第七章第七章【白話】《鼎·尚九》爻辭「鼎玉贙,大吉,無不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解釋說:鼎是大東西呀!鼎的遷徙搬移,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移動的,必須要有人把它抬走,大人的貞問也。抬舉鼎不是抬舉鼎的腳趾,而是用鼎桿橫貫鼎耳朵然後抬起。賢人以抬舉為忌諱。聖明的君主建立政權、政治,賢明的臣下輔弼協助他立政,必然沒有什麼不利的。所以說「大吉」。【注釋】①《鼎·尚九》爻辭。贙(xu àn):古代傳說中的猛虎。通行本作「鉉」,帛書經文亦作「鉉」。②遷:移動。③自往:自己移動。不自往:不能自己移動。④止:趾。⑤立正:建立政權。正,政也。⑥:讀為「弼」。【講解】這一章通過對《鼎·尚九》爻辭的詮釋,說明君主有了賢臣輔弼幫助,就能治理好天下,取得「大吉,無不利」的政績。傳統易學對「鼎玉鉉,大吉,無不利」的解釋與此大致相同。《象傳》解釋為「玉鉉在上,剛柔節也」,王弼說:「處《鼎》之終,鼎道之成也。居《鼎》之成,體剛履柔,用勁施弦。以斯處上,高不誡亢,得夫『剛柔』之節,能舉其任者也。應不在一,則靡所不舉,故曰『大吉,無不利』也。」虞翻曰:「鉉謂三,乾為玉鉉。體《大有》上九『自天右之』。位貴據五,三動承上,故『大吉,無不利』。謂三虧悔,應上成未濟。雖下當位,六位相應,故『剛柔節』。《彖》曰『巽,耳目聰明』,為此九三發也。」干寶曰:「玉又貴於金者。凡烹飪之事,自鑊升於鼎,載於俎,自俎入於口。馨香上達,動而彌貴。故鼎之義,上爻愈吉也。鼎主烹飪,不失其和。金玉鉉之,不失其所。公卿仁賢,天王聖明之象也。君臣相臨,剛柔得節。故曰『吉無不利』也。」第八章第八章【白話】《溍》卦卦辭「康侯用錫馬番庶,晝日三接」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講聖王安定國家治理社會的方法。聖明的政治的標誌是:牛三歲還不服役拉犁套車,馬恆久不駕車,人們不用乘坐母馬..[喂馬的]糧食按時提供,喂馬的草料總是新鮮的,第一次喂馬剩下的草第二次不再拿來喂馬,所以就叫做「錫馬」。聖人建立國家政權、治理社會,必須尊奉天而且還必須敬重群眾,理順五行的關係,天地沒有困難,人民就不會有意外的災害,甘露時雨都聚集降於他的國土之上,飄風苦雨都不出現,民心純樸,大家舉杯祝賀對方長壽,所以叫做「番庶」。聖君明王各有三公、三卿,「晝白三接」,[指的是接待三公、三卿]這些大臣。【注釋】①《溍(晉)》卦爻辭。②安世:治世,安邦治國。③正:政。④牛參:牛三,三歲小牛。⑤憂:通「擾」。⑥牝馬:雌馬,母馬。⑦:讀為「糧」。⑧芻稿不重:喂馬的草料不使用第二次,即不用馬吃了剩下的草再去喂馬。芻稿:草料。⑨尊天敬眾:尊奉天神而敬重民眾。這比「敬天保民」的思想更加進了一步。尊天敬眾,是理想政治,聖王的理想境界。把民眾放到同天神一樣的地位去尊奉敬仰,這是一種崇高的政治理想。⑩理順五行:理順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剋的關係。(11)甘露時雨:甜美的露水和及時雨。(12)剽風苦雨:********。剽:掠奪,搶劫。(13):讀為「」(shāng),同「觴」,酒器。【講解】這一章通過孔子對《溍》卦卦辭的闡釋,描繪了聖王安世的三大法寶:「錫馬」、「番庶」、「晝日三接」。錫馬,是對待牲口的原則(牛參弗服,馬恆弗駕。不憂乘牝馬..芻稿不重)。番庶,是對待天地人的原則(聖人之立政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無困,民□不滲,甘露時雨聚降,剽風苦雨不至,民心相以壽)。晝日三接,是對待三公、三卿的態度,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是對最高統治者(聖王)的嚴格要求。傳統的解釋並非如此。《彖傳》說:「《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虞翻曰:「觀四之五。晉,進也。坤為康。康,安也;初動體屯,震為侯,故曰『康侯』。震為馬,坤為用,故『用錫馬』。艮為多,坤為眾,故『繁庶』。離日在上,故『晝日』。三陰在下,故『三接』矣。」崔憬曰:「渾天之義,日從地出,而升於天,故曰『明出地上』。坤,臣道也。日,君德也。臣以功進,君以恩接,是以『順而麗乎大明』。雖一卦名晉,而五爻為主,故言『柔進而上行』也。」荀爽曰:「陰進居五,處用事之位。陽中之陰,侯之象也;陰性安靜,故曰『康侯』。馬,謂四也。五以下,群陰錫四也。坤為眾,故曰『蕃庶』矣。」侯果曰:「康,美也。四為諸侯,五為天子。坤為眾,坎為馬。天子至明於上,公侯謙順於下,美其治物有功。故蕃錫車馬,一晝三覿也。《采菽》刺幽王侮諸侯詩曰:雖無與之,路車乘馬。《大行人職》曰:諸公:三饗,三問,三勞;諸侯:三饗,再問,再勞;子男:三饗,一問,一勞,即天子三接諸侯之禮也。」第九章第九章【白話】《川(坤)·六四》爻辭「聒囊,無咎無譽」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六四這條爻辭是告誡小人謹慎自己的言語。小人喜歡多說,言多必失,因而小人多過失。常常弄出許多是非、許多憂患來..以衍矣。(聖人)則不能用「括囊」來規勸他不說話。那就象「聒(括)囊」一樣,沒有出來的也沒有進去的,所以說「無咎無譽」。二三子問道:難道單獨不規勸聖人不講話嗎..聖人所講的話呀!是道德的先導。聖人有口說話,就象大地上的山川河谷一樣,專門為社會創造寶貴的財富,就象山林陵澤一樣,專門為人類生產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聖人一句話,萬世使用受益。怕只怕聖人不說話,還有什麼規勸聖人不說話的道理嗎?【注釋】①《川(坤)·六四》爻辭。聒:讀為「括」。②箴:規勸。③浴:讀為「谷」。④剸(zhuān):專擅,統領。【講解】這一章通過對《川·六四》爻辭的闡釋,揭出了孔子對小人與聖人言語的價值的評判標準和道德要求。孔子認為,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因而小人就應該象結紮口袋一樣不要說話。而認為聖人的言語就象寶貴的財富、衣食住行的必需品一樣珍貴,聖人一言,萬世用之。因此,不是怕聖人多言,而是怕聖人不言。聖人一言可以興邦。這同傳統易學對「括囊,無咎無譽」的解釋有所區別。傳統解釋只強調了慎言語避災害,沒有涉及到聖人之言。如《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盧氏曰:「慎言則無咎也。」虞翻曰:「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為囊,艮為手,巽為繩,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立承五,繫於包桑,故『無咎』。陰在二多譽,而遠在四,故『無譽』。」干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蓋寧戚、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無咎』。功業不建,故『無譽』也。」《文言傳》說:「《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荀爽曰:「六四陰位,迫近於五,雖有成德,當括而囊之,謹慎畏敬也。」孔穎達曰:「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智也。閉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不與物忤,故『無咎』。功名不顯,故『無譽』也。」都忽視了聖人立言的價值和意義。第十章第十章【白話】《鍵·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以謙虛的態度跟別人講話,別人容易接受你的講話,親近民眾就容易發現民眾中的人才,這是聖人君子的正道。考察人民是否適應其政策、方針,這就叫「利以見大人」。【注釋】①卦:「易」的別稱。以下均稱「卦曰」,其意義與以上「易曰」相同。②《鍵·九二》爻辭。③嗛:讀為「謙」。④就:親近。就民:親近人民。與「新民」「愛民」的意義相近。⑤度:考察。一說作「庶」。⑥宜:適宜,適應。【講解】這一章通過對《鍵·九二》爻辭的闡發,提出了對「聖王君子之貞」的要求:謙民、就民、易告、易遇和「度民宜之」。這種解釋與通行的解釋不同。通行的解釋是要求下對上負責,孔子的解釋則是要求上對下負責。(與《文言》相近。《文言》說:「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象傳》也說:「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因而,荀爽曰:「見者,見居其位。田,謂坤也。二當升坤五。故曰『見龍在田』。大人,謂天子。見據尊位,臨長群陰,德施於下,故曰『德施普也』。」)王弼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鄭玄曰:「二於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干寶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為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對於《鍵·九二》爻辭的正確理解應是兩方面的:「見龍在田」,是君王聖賢「謙民」「就民」的方式,是上對下的態度,出訪田野山村,勤政愛民;另一方面「庶民宜之」是「利見大人」的原因,是下對上。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白話】《鍵·九三》爻辭「君子終日鍵鍵,夕沂若,厲,無咎」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告誡君子必須抓緊時機,不放過機遇,時機一到便迅速行動..竭盡全力以達到成功的目的,也就是說日當正午也不休息,時光(時代)到了而不淹留不前。君子抓住機遇,珍惜時光,就象馳驅在戰場打仗一樣緊張而不鬆懈,所以說「君子終日鍵鍵」。時機一旦喪失就應該停止一切行動以便安置自己,安置好自己便能安靜地反思,所以說「夕沂若,厲,無咎」。【注釋】①《鍵·九三》爻辭。②務時:抓住機遇。時:時機。③屈力:竭盡全力。④時年:時代,時光。⑤不淹:不停留。淹,停留。⑥時盡:時機喪失。盡:完,死,引伸為喪失。時盡與時至為反義詞。【講解】這一章通過對《鍵·九三》爻辭的解釋,說明了抓住機遇竭力而出和不盲目行動置身而靜這樣兩種處世和處事的態度。孟子說:「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帛書這一章與傳統解《易》也是有區別的。例如:鄭玄曰:「三於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虞翻曰:「謂陽息至三,二變成離。離為日,坤為夕。」荀爽曰:「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惕行,故曰『無咎』。」干寶曰:「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為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覆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厘其政之日也。凡無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無咎』矣。」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白話】《周易·鍵·九五》爻辭「蜚(飛)龍在天,利此言□見大人」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講..君子在上位,人民受到他的恩澤福利,賢良的人才也不離開他,所以說「蜚(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注釋】①蜚龍:飛龍。蜚、飛,古通用。②《鍵·九五》爻辭。③被:同「披」,覆蓋,接受。④不離:同聲相應。【講解】這一章通過對《鍵·九五》爻辭的闡釋,告誡人君要給人民帶來幸福,要使賢良為己所用,與自己同心同德而不背離。流行的解釋與這一解釋有所區別。例如:鄭玄曰:「五於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虞翻曰:「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為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干寶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五在天位,故曰『飛龍』。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睹,故曰『利見大人』矣。」《文言傳》的解釋與《二三子問》有類似之處。《文言傳》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對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虞翻解釋說:「《震》《巽》也。庖犧觀變而放八卦,雷風相薄,故『相應』也。」張璠曰:「天者,陽也。君者,陽也。雷風者,天之聲。號令者,君之聲。明君與天地相應,合德同化,動靜不違也。」虞翻曰:「《艮》《兌》山澤通氣,故『相求』也。」崔憬曰:「方諸與月,同有陰氣,相感則水生。陽燧與日,同有陽氣,相感則火出也。」荀爽說:「陽動之《坤》而為《坎》,《坤》者純陰,故曰『濕』也,陰動之《乾》而成《離》,《乾》者純陽,故曰『燥』也。」虞翻說:「《離》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崔憬說:「決水先流濕,口火先就燥。」荀爽曰:「龍,喻王者。謂《乾》二之《坤》五為《坎》也。」虞翻曰:「《乾》為龍,雲生天,故『從龍』也。」荀爽曰:「虎,喻國君。謂《坤》五之《乾》二為《離》,而從三也。三者,下體之君,故以喻國君。」虞翻曰:「《坤》為虎,風生地,故『從虎』也。」虞翻曰:「睹,見也。聖人則庖犧,合德《乾》五,造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五動成《離》,日出照物皆相見,故曰『聖人作而萬物睹』也。」陸績曰:「陽氣至五,萬物茂盛,故譬以聖人在天子之位,功成製作,萬物咸見之矣。」虞翻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觸類而長,故『各從其類』。」這些對《文言傳》的解釋有利於我們理解《二三子問》對《鍵·九五》爻辭的解釋。第十三章第十三章□□□□□□□□用九見群龍無首者□□□□□□□□□□□□□□□見君子大吉也。【白話】《鍵·用九》爻辭「見群龍無首,吉」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龍是神靈威嚴而又精於處世的神物..用[九「見群龍無]首」者..見到君子大吉大利。【注釋】①《鍵·用(迵)九》爻辭。②神威:神靈威嚴。【講解】這一章缺損字太多,不便理解文意。但從「龍神威而精處」六個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乾·文言傳》對用九這一條爻辭的見解。「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對此,李鼎祚說:「此當三皇五帝禮讓之時。垂拱無為,而天下治矣。」王弼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之至治,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也。潛而勿用乎?必窮處於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程頤說:「用九之道,天與聖人同,則其用,則天下治也。」朱熹說:「言『乾元用九』,見與它卦不同。君道剛而能柔,天下無不治也。」劉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總六爻純九之義,故曰『用九』也。」王弼曰:「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矣。」《象傳》則認為:「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反對「無首」,所以宋衷說:「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見群龍』。純陽則天德也。萬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為首。先之者凶,隨之者吉,故曰『無首,吉』。」而《二三子問》此處卻不是反對「無首」,而是用「龍神威而精處」來解釋「見群龍無首,吉」。「無首」似乎是龍「精處」「神威」的方式。第十四章第十四章【白話】《川·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講天氣變化四時交替的規律,告誡人們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歲..田產濕,以..乎,始於..的..守之..品德與天道合一,就必然順從陰陽五行的變化,他的子孫也必然高貴,因而宗族也不會滅亡。【注釋】①《川·初六》爻辭。②譖:讀為「替」,廢。興替:興廢。③戒葆常也:告誡遵循規律。戒:讀為「誡」。葆:堅持,遵循,保持。常:規律。④始:一,初。⑤:滅。【講解】這一章從殘存的文字看是告誡人們通過閱讀「履霜堅冰至」以後,看到天時變化的規律,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要求人們達到與天道合一的境界,順從五行的變化,給子孫後代留下餘慶福澤。這與《文言》的解釋有類似之處。《文言傳》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虞翻說:「謂初。《乾》為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為餘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虞翻說:「《坤》積不善,以臣弒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為餘殃也。」李鼎祚說:「聖人設教,理貴隨宜,故夫子先論人事,則不語怪力亂神,絕四毋必。今於易象,闡揚天道,故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者,以明陽生陰殺,天道必然。理國修身,積善為本。故於坤爻初六,陰始生時,著此微言,永為深誡。欲使防萌杜漸,災害不生,開國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是其義也。」朱熹說:「古字『順』『慎』通用。案,此當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張振淵說:「天道有陽必有陰,原相為用。然陰之為道,利於從陽,而不利於抗陽。坤道可謂至順矣。而順之變反為逆,故聖人深著其順之利,明臣子之大分,究極其逆之禍,立君父之大防也。」呂祖謙說:「『蓋言順也』,此一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順養將去。若順將去,何所不至。懲治遏絕,正要人著力。」《文言》要求人們抓住一個「順」字,與《二三子問》要求人們「必順五行」意義相近。干寶則不這樣。他說:「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占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繫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在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象傳》解釋也不相同。《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此卦本乾,陰始消,陽起於此爻,故『履霜』也。馴,猶順也,言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六始姤,姤為五月。盛夏而言堅冰,五月陰氣始生地中,言始於微霜,終至堅冰,以明漸順至也,」《九家易》將「馴」訓為「順」,則又將《文言》與《象傳》統一起來了。第十五章第十五章無不利,故曰「無不利」。【白話】《川·六二》爻辭「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也,方者..「大」這個字是講直又能夠容納..沒有什麼不利,所以就叫做「無不利」。【注釋】①《川·六二》爻辭。②容:容納。【講解】這一章殘缺太多,不便論釋。《文言傳》是這樣解釋的:「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荀爽說:「『直方大』,《乾》之唱也。『不習無不利』,《坤》之和也。陽唱陰和,而無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朱子語類》:「『敬以直內』,是持守功夫;『義以方行』,是講學功夫,『直』是直上直下,胸中無纖豪委曲。『方』,是割裁方正之意,是處此事皆合宜,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荀爽注爻辭說:「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於四方。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陽之所唱,從而和之,『無不利』也。」干寶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遁來也。陰出地上,佐陽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義成者也。臣貴其直,義尚其方,地體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道成於我,而用之於彼。不方以仕學為政,不方以嫁學為婦。故曰『不習無不利』也。」第十六章第十六章【白話】《川·六三》爻辭「含章可貞」是什麼意思呢?..「含」也是美,貞問得到這一爻不錯,也..。【注釋】①《川·六三》爻辭。②含亦美:「含章」也美好。【講解】這一章基本上殘缺。《文言傳》解釋這條爻辭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荀爽說:「六三陽位,下有伏陽。《坤》,陰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宋衷說:「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終天功,臣得終君事,婦得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何楷說:「乾能始萬物而已,必賴坤以作成之。故曰『代有終』。正對乾之『始』而言。」虞翻說:「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璋』。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也。」《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崔璟曰:「陽命則發,非時則含也。」第十七章第十七章【白話】(略)【注釋】(略)【講解】(略)第十八章第十八章【白話】(略)【注釋】(略)【講解】這一章損缺字數太多,所引乃《屯·九五》爻辭。傳世的《象傳》解釋道:「屯其膏,施未光也。」虞翻曰:「陽陷陰中,故『未光也』。」虞翻曰:「坎雨稱『膏』。《詩》雲陰雨膏之,是其義也。」崔憬曰:「得屯難之宜,有膏澤之惠。謂與四為婚媾,施雖未光,小貞之道也,故『吉』。至於遠求嘉偶,以行大正,赴二之應,冒難攸往,固宜且凶。故曰『大貞凶』也。貞,正也。」第十九章第十九章②也。□□□□□□□(德),和同者眾③,以濟大事④,故曰「利涉大川」。【白話】《同人》卦卦辭「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大德的人喜歡廣泛地交朋友..德,廣泛地交朋友,包括團結遙遠地方的人們,他就有許多人擁護,就能夠成就大事業,所以叫做「利涉大川」。【注釋】①《同人》卦卦辭。②好遠:喜歡遠方的朋友,好為遠交。③和同者眾:團結的人多。④以濟大事:用來成就大事業。【講解】孔子用《同人》卦卦辭闡發了「大德好遠」「和同者眾,以濟大事」的政治外交政策和成就大事的原則——廣泛地團結群眾。鄭玄曰:「《乾》為天,《離》為火。卦體有《巽》,《巽》為風。天在上,火炎上而從之,是其性同於天也。火得風,然後炎上益熾,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為人和同者,君之所為也。故謂之『同人』。風行無所不遍,遍則會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於野,亨』。」崔憬曰:「以《離》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於二,為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貞』。」《彖傳》認為:「《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九家易》曰:「謂《乾》舍於《離》,同而為日。天日同明,以照於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則『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下奉上之象,義同於人,故曰『同人』。」虞翻曰:「旁通《師》卦。《巽》為同,《乾》為野。《師》《震》為人。二得中應《乾》。故曰『同人於野,亨』。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師》《震》為夫,《巽》為婦,所謂二人同心。故不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變而體《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侯果曰:「九二升上,上為郊野,是『同人於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也』。」何妥曰:「《離》為文明,《乾》為剛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應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貞』也。」虞翻曰:「唯,獨也。四變成《坎》。《坎》為通、為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謂五以類族辯物,聖人作而萬物睹。」崔憬曰:「君子謂九二,能舍己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則不當矣。故爻辭不言同人也。」第二十章第二十章言其所同唯其【白話】(略)【注釋】①《同人·初九》爻辭。【講解】這一章也是講團結,但團結的對象只是身邊門內的人,所以說是「小德」。小德與大德相比較。大德之好遠也,則小德之好近也。缺文所補十二字,純屬個人私見。門人□而已矣。小德好近也。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一章【白話】《同人·六二》爻辭「同人於宗,貞藺」怎樣理解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說只與他的同室的人團結相處,這種團結範圍[太窄],所以說「貞吝」。【注釋】①《同人·六二》爻辭。帛書經文作「同人於宗,閵」,少一「貞」字,「藺」作「閵」。經文為是。「藺」是「閵」之訛。通行本作「同人於宗,吝」。【講解】這一章批評小團體思想,認為小團體、家族主義不好,會帶來困難。《象傳》批評「同人於宗」是「吝道」。孔子解釋「宗」為「其室人」。荀爽則釋「宗」為眾。因此,荀爽說:「宗者,眾也。三據二陰,二與四同功,五相應,初相近,上下眾陽,皆欲與二為同,故曰『同人於宗』也。陰道貞靜,從一而終,今宗同之,故『吝』也。」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二章【白話】《大有·六五》爻辭「絞如委如,吉」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絞是日的意思,委是老的意思。老日的..,所以叫「吉」。【注釋】①《大有·六五》爻辭。帛書經文作「闕復,交如,委如,終吉」。通行本作「厥孚,交如,威如,吉」。②絞:讀為「皎」。【講解】這一章保留了兩個字的古訓:「絞,日也。」「委,老也。」很能幫助我們理解《大有·六五》爻辭。《象傳》說:「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侯果說:「其體文明,其德中順。信發乎志,以覃於物。物懷其德,以信應君。君物交信,厥孚交如也。為卦之主,有威不用,唯行簡易,無所防備。物感其德,翻更畏威,威如之吉也。」虞翻說:「孚,信也。發而孚二,故『交如』,乾稱威,發得位,故『威如吉』。」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三章□上《川》而下《根》。《川》②也;《根》,精質也,君子之行也。□□□□□□□□吉焉。吉,嗛③也。凶,橋④也。天亂驕⑤而成嗛,地驕⑥而實嗛,鬼神禍⑦福嗛,人亞驕⑧而好嗛。□□□□□□□□□□□□□□□□□好,美不伐⑨也。夫不伐德者,君子也。其盈如□□□□□□□□□□而再說,其有終也亦宜矣。【白話】《嗛》卦卦辭「嗛,亨,君子有冬,吉」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嗛卦由]上體《川》與下體《根》組成。《川》..;《根》,象徵精質,比作君子的行為..吉善。吉善,是謙虛的結局;兇惡,是驕傲的結局。上天反對驕傲而成就它的謙虛美德,大地避免驕傲而實現謙虛美德,鬼神以驕傲為禍患因而得到幸福謙虛的美德,人們討厭驕傲而追求謙虛的美德..美好的品德必須保持而不能損害,那損害美好品德的人就是君子。其盈如..而再說(悅),君子有終也是很適合的。【注釋】①《嗛》卦卦辭。嗛:謙虛。②「川」字後似有脫文。③吉嗛:吉善美好是由於謙虛。「吉」是果,「嗛」是因。④橋:「驕」之訛。⑤亂驕:搗毀驕傲思想。⑥驕:避免驕傲情緒產生。⑦禍:當作「禍驕」,與「亂驕」義近。⑧亞驕:厭惡驕傲情緒。⑨不伐:不損害。【講解】這一章用卦象解釋卦辭,類似《象傳》。將謙虛這一美德提高到吉善美好的結局上去分析。指出,謙虛,就會得到吉善的結局;驕傲,就會遭到兇惡的報應。將謙虛同驕傲這一對範疇與吉凶這一對範疇聯繫起來分析,很有特色。並且認為天、地、鬼、人都反對驕傲,天的美德是「成嗛」,地的美德是「實嗛」,鬼神的美德是「福嗛」,人的美德是「好嗛」。這一章的思想傾向與《彖傳》的思想相近似。《彖傳》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意思是:「謙亨」的根據是什麼,是天運行的原則和地運行的原則。天運行的原則是下降普照大地濟生萬物,地運行的原則是卑厚容納萬物,時時生機勃勃長養萬物,天運行的規律是將盈滿的虧損、謙虛的補益,地運行的規律是將盈滿的變革、謙虛的充實,鬼神運動的規律是將盈滿的去掉、謙虛的施福,人類運動的規律是將盈滿的拋棄、謙虛的表彰。謙虛的人尊居高位的時候而更光明盛大,屈居卑位的時候照常謙虛自牧仍不逾越天道、地道、鬼道、神道原則卑而上行,君子既能終其謙虛之善,又能獲得謙虛之福。這就是卦辭「君子有終」的意義。《九家易》說:「《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謙》者《兌》世,《艮》與《兌》合,故『亨』。」崔憬說:「滿捂損,謙受益,人之道也。」劉牧說:「降卑接下,名譽益隆,故其道光顯。辭貌卑遜,而志行剛正,故雖卑退而不可逾。」《朱子語類》:「天道是就寒暑往來上說,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說。鬼神言害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耳。」「問:『謙』之為義,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曰:太極中本無物。若事業功勞,於我何有?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可見矣。」《二三子問》與《彖傳》不同的是直接將「謙」這一品德同「驕」這一品德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謙是美好的品德,驕是醜惡的品德。這個「驕」字在《象傳》中是「盈」,訓為「滿」,驕傲自滿。經過訓釋,《二三子問》與《象傳》的基本思想則是一致的。第二十四章第二十四章③禍,福成□□□□□□□□□□□□□□□□行,禍福畢至,知者知之。故廄客恐懼,日懼一日,猶有過行。卒焉之□□□□□□□□□。【白話】《豫》卦六三爻辭「盱予(豫),悔」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說鼓樂喧天娛樂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的品德修養。那忘記了品德修養的人..他的毛病就出現了,不可避免大禍降臨於幸福的時刻..行,禍福終於降臨,智慧的人懂得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養馬的人都恐懼不安,一天比一天害怕,還有錯誤的行為出現。卒焉之..。【注釋】①《豫·六三》爻辭。②:德。③辟:避。【講解】這一章告誡人們娛樂的時候不要忘記品德修養,忘記了品德修養就會禍殃降臨於其身。《二三子問》每引一條卦爻辭,都要從正反兩面闡述出一條處世的原則,要求人們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與傳世的說易方法不盡相同。例如,王弼曰:「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睢盱而豫,悔亦至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進退離悔,位不當也。」向秀曰:「睢盱,小人喜悅、佞媚之貌也。」遠不如《二三子問》闡述深刻。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白話】《中復·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與爾羸之」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他的子女跟隨她,就是通達;唱而有人響應,就叫做和。所以說:和同是最佳境界。「好爵」是講老酒(好酒)。弗..曰..的品德,只有喝的與吃的,最好是共同分享。【注釋】①《中復·九二》爻辭。②昌而和之:唱而應和。昌:讀為「唱」。和:應和。③和同至矣:和同是最佳境界。④耆:舊,老,久。⑤絕甘分□:最美好的是分享。甘:美。分:分享。缺文當為「享」字。【講解】這一章闡述人際關係的最佳境界是隨同唱和、絕甘分享。比傳世的解釋更富有理論色彩。虞翻曰:「靡,共也。震為鳴;訟離為鶴,坎為陰夜,鶴知夜半。故『鳴鶴在陰』。二動成坤,體益。五艮為子,震巽同聲者相應,故『其子和之』。坤為身,故稱『我』。吾,謂五也。離為爵。爵,位也。坤為邦國,五在艮,閽寺庭闕之象。故稱『好爵』。五利二變,之正應坎,故『吾與爾靡之』矣。」《繫辭傳》說:「『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六章②君之下舉乎山林,拔取之中③也,故曰「公射取皮在穴」。□□□□□故曰「自我西郊」。□□□□□□□□□□□□□美,故曰「利貞」。其占曰:豐□□□□□□□□□□□。【白話】《小過·六五》爻辭「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射取皮在穴」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說聖君到下層山林中去選拔人才,選拔得很準確,所以說「公射取皮在穴」。..所以說「自我西郊」。..美,所以說「利貞」。其占曰:豐..。【注釋】①《小過·六五》爻辭。②聲:假借為「聖」。③中:準確無誤。【講解】從這一章殘存的文字看,《二三子問》強調從下層選拔人才為國家出力,尤其強調從山林隱士中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這與傳世的解釋大不相同。王弼說:「小過者,小者過於大也。六得五位,陰之盛也,故『密雲不雨』,至於『西郊』也。夫雨者,陰佈於上,而陽薄之,而不得通,則蒸而為雨。今《艮》止於下而不交焉,故不雨也。是故《小畜》尚往而亨,則不雨也。《小過》,陽不上交,亦不雨也。雖陰盛於上,未能行其施也。公者,臣之極也,五極陰盛,故稱公也。弋,射也。在穴者,隱伏之物也。小過者,過小而難未大作,猶在隱伏者也。以陰質治小過,能獲小過者也。故曰『公弋取彼在穴』也。除過之道,不在取之,是乃密雲,未能雨也。」虞翻曰:「密,小也。晉坎,在天為雲,墜地成雨。上來之三,折坎入兌。小為密。坤為自我。兌為西。五動乾為郊。故『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也。公謂三也。弋,矰繳射也。坎為弓彈。離為鳥矢。弋無矢也,巽繩連鳥,弋人鳥之象。艮為手,二為穴,手入穴中,故『公弋取彼在穴』也。」《周易折中》案:「《小過》有飛鳥之象,而所惡者飛。蓋飛則上而不下,違乎不宜上宜下之義也。雲亦飛物也,下而降為雨。『密雲不雨』是猶飛而未下也。五在上體,又居尊位,當《小過》之時,上而未下者也。故取『密雲不雨』為象。雲而不雨,則膏澤不下於民矣。」第二十七章第二十七章【白話】《恆·九三》爻辭「不恆其德,或承之憂,貞藺」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講小人知道是善事而不去做,只知道無休止地恭維別人..所以叫做「不恆其德」。..也,注意自己的行為,享受在民眾後面的君主就叫做大憂,遠方的人們紛紛投奔於他就叫做..。【注釋】①《恆·九三》爻辭。②攻維:恭維。攻:讀為「恭」。③:讀為「飭」。修飭,注意。④寨:疑是「憂」字的訛誤。⑤倡至:紛紛到來。倡:盛,引申為「紛紛」。【講解】這一章通過論釋《恆·九三》爻辭,闡釋了「小人知善而弗為」與人君「飭行以後民」形成鮮明對照。《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九家易》曰:「言三取初隔二,應上見乘,是『無所容』。無居自容,故『貞吝』。」荀爽曰:「與初同象,欲據初,隔二。與五為兌,欲悅之,隔四。意無所定,故『不恆其德』。與上相應,欲往承之,為陰所乘,故『或承之羞』也。貞吝者,謂正居其所,不與陰通也。無居自容,故『貞吝』矣。」《周易折中》案:「《易》最重者中,故卦德之不善者,過乎中則愈甚。《睽》《歸妹》之類是也。卦德之善者,過乎中則不能守矣。《復》《中孚》之類是也。況恆者,庸也,常也。惟中故庸,未有失其中而能常者也。三、上之為『不恆』,『振恆』者以此。」第二十八章第二十八章【白話】《解·尚六》爻辭「公用射於高墉之上,無不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講人君高懷遠大志向禮賢下士發現人才,賢良在上,則因[人君高志相求]而為之用,所以說..。【注釋】①《解·尚六》爻辭。:通行本作「隼」;帛書經文作「隼」。【講解】這一章「則因」後缺損字數不詳,茲根據上下文義補為「則因人君高志相求而用之」。以供參考。這一章對《解·尚六》爻辭的解釋與傳世的也不相同。《繫辭傳》:「《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孔穎達曰:「前章先須安身,可以崇德。故此明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有利也。放引解之上六以證之矣。」虞翻曰:「離為隼,故稱『禽』。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離為矢,坎為弓,坤為器。人,賢人也。謂乾三。伏陽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則公,三應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三伏陽,為君子。二變時,坤為身,為藏器,為藏弓矢,以待射隼。艮為待,為時。三待五來之二,弓張矢發,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兩坎象壞,故『何不利之有』。《象》曰:『以解悖。』三陰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觀三出,射去隼也。括,作也。震為語,乾五之坤二成坎弓,離矢動以貫隼,故『語成器而動者也』。」虞翻曰:「上應在三。公,謂三伏陽也。離為隼。三失位,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象。故『公用射隼於高庸之上,獲之,無不利』也。」李鼎祚說:「二變時體艮。艮為山,為宮闕,三在山半,高墉之象也。」《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虞翻曰:「坎為悖,三出成乾,而坎象壞,故『解悖也』。」《九家易》曰:「隼,鷙鳥也。今捕食雀者,其性疾害,喻暴君也。陰盜陽位,萬事悖亂,今射去之,故曰:『以解悖也。』」這些解釋與《二三子問》的解釋完全不同。第二十九章第二十九章其北」者,言任②事也;「不獲其身」者,精白③□也。敬官任事,身不獲④者鮮矣。其占曰:能精能白,必為上客;能白能精,必為□以精白⑤,故曰「行其庭,不見其人」。【白話】《根》卦卦辭「根其北,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根其北」這句話講的是幹事情要專心致志;「不獲其身」這句話是說幹事情不精明不清白所導致的後果(丟了性命)。敬重自己的官職權力而兢兢業業於所擔任的工作,生命沒有保存下來的是很少有的。其占語說:能夠精明又能夠清白,這樣的人一定會成為君主的坐上客;能夠清白又能夠精明,必為..因為缺乏既精明又清白的才能,所以說「行其庭,不見其人」。【注釋】①《根》卦卦辭。北,通行本作「背」。②據下文「敬官任事」補「任」字。③據下文「以精白」補「白」二字。④據卦辭「不獲其身」補「不獲」二字。⑤:似當讀為「鰥」,指老而無妻或死了妻子的男人,此用引申義「缺乏」。【講解】這一章由解釋《根》卦卦辭闡發了一條為政的重要原則——敬官任事。就是要熱愛敬重自己的官位,精心於自己的職權範圍的事業。這是從政的一條重要原則,不遵守這條原則就要丟失自己的身家性命。與傳世的解說大不相同。《彖傳》說:「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鄭玄曰:「艮為山。山立峙各於其所,無相順之時。猶君在上,臣在下,恩敬不相與通,故謂之艮也。」虞翻曰:「觀五之三也。艮為多節,故稱『背』。觀坤為身,觀五之三,折坤為背,故『艮其背』。坤象不見,故『不獲其身』。震為行人,艮為庭,坎為隱伏,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三得正,故『無咎』。」李鼎祚說:「艮為門闕,今純艮,重其門闕。兩門之間,庭中之象也。」虞翻曰:「位窮於上,故止也。時止謂上陽窮止,故止。時行謂三體處震為行也;艮為背,背也,兩象相背,故不相與也。」朱熹說:「以卦體言,內外之卦,陰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內不見己,外不見人,而『無咎』矣。晁氏云:『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象傳》的解釋有些接近《二三子問》,但不夠明確。《象傳》說:「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虞翻曰:「君子謂三也。三君子位。震為出,坎為隱伏,為思,故『以思不出其位』也。」第三十章第三十章皆於言語,擇善而不言害③,擇利而言害,塞④人之美,陽人之亞⑤,可謂無德⑥,其凶亦宜矣。君子慮之內,發之□□□□□□□□□□不言害,塞人之亞,陽人之美,可謂「有序」矣。【白話】《根·六五》爻辭「根其輔,言有序」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爻辭是講導致吉凶的原因必定都是出於言語。選擇美好道德作出發點就不講傷害別人的話,選擇利益作出發點的人就講傷害別人的話。傷害別人往往是掩蓋別人的美德,張揚別人的惡行,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沒有道德的人,他必然要遭到凶的報應。有道德的人,在心裡慎重考慮,講出的話從不傷害別人,掩蓋別人的缺點,張揚別人的優點,這就稱得上「有序」了。【注釋】①《根·六五》爻辭。②據上下文例補」此」字。③據上下文意補「而不言害」。④塞:掩沒。⑤陽:通「揚」。亞:通「惡」。⑥無德:沒有道德。與《老子》的「無德」不同。【講解】這一章將《根·六五》的爻辭解釋成為相反的兩種思想品德。君子擇善而不言害,塞人之惡,揚人之善(隱惡揚善)。小人則擇利而言害,塞人之美,揚人之惡(隱美揚惡)。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傳世的解說不相同。《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虞翻曰:「五動之中,故『以正中也』。輔,面頰骨,上頰車者也。三至上,體頤象,艮為止,在坎車上。故『艮其輔』。謂輔車相依。震為言。五失位悔也。動得正,故『言有孚,悔亡』也。」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一章【白話】《豐》卦卦辭「豐,亨,王叚之,勿自憂,宜日中」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也。「勿憂」,講的是舉用賢良而不陷害賢良,大量地舉薦賢良,象太陽升到天頂正中一樣旺盛,使用他們而不加害他們,事業必然亨通發達。黃帝有四位輔臣,堯立三卿以輔其政,帝..曰..其肝..魚,是上好的食品,肝,是指內臟,借指內心。一個人內心很善良、很美好,表現在行為上必然有大的名聲。【注釋】①《豐》卦卦辭。②用賢弗害:使用賢良而不加害他們。【講解】這一章告誡君主好好用賢而不害賢,象黃帝、堯那樣放手讓臣下去幹事業。這與傳世的解說不同。《彖傳》說:「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虞翻說:「乾為王;假,至也;謂四宜上至五,動之正,成乾,故『王假之,尚大』也。五動之正,則四變成離,離日中,當五在坎中,坎為憂,故『勿憂,宜日中』,體兩離象,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干寶曰:「豐,坎宮陰,世在五。以其宜中,而憂其側也。坎為夜,離為晝,以離變坎,至於天位,日中之象也。殷水德,坎象晝敗,而離居之。周伐殷,居王位之象也。聖人德大而心小,既居天位,而戒懼不怠。勿憂者,勸勉之言也。猶《詩》曰:上帝臨爾,無貳爾心。言周德當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二章【白話】《未濟》卦卦辭「未濟,亨,小狐涉川幾濟,濡其尾,無乃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條卦辭是講萬事開始容易結果困難,這是小人的貞問。【注釋】①《未濟》卦卦辭。②始易終難:開始容易最後困難。【講解】這一章言簡意賅地闡明了「始易而終難」這一道理。告誡人們要將事情的過程結局設想、預測得困難一些,事先作好準備,就不會象小人那樣「始易而終難」。白話帛書易之義第一章白話帛書易之義第一章剛,此地之義。天地相③,氣味相取④,陰陽流刑⑤,剛柔成章⑥。【白話】孔子說:一部《周易》的全部意義就在於陰柔與陽剛,陰陽六畫組成一個完整的六十四卦的系統。彎曲而又斷開的符號代表那陰柔,規規矩矩畫上一橫畫的代表那陽剛。六爻都是陽剛而沒有陰柔的卦,就叫做大陽卦,這是代表天的意義。..方。六爻都是陰柔沒有陽剛的卦,[就叫做大陰卦],這是代表地的意義。天與地各自率領陽剛與陰柔進行陰陽互補,陽剛之氣與陰柔之氣相互聚合,陰氣與陽氣流行,剛爻與柔爻交互組合成卦圖。【注釋】①誰:讀為「唯」字。②曲句:曲勾。句:讀為「勾」。③:讀為「率」,率領。據《易緯》「日月相銜」則可讀為「銜」。④氣味相取:陰陽氣的相聚,亦可以釋為陰陽相取,陰陽互補。⑤流刑:流行。刑:讀為「行」。⑥據「六畫而成章」補為「剛柔成章」。【講解】這一章揭明《周易》的全部意義就是陰與陽,陰陽是《周易》的大義,是《周易》的總綱,強調陰陽互補、陰陽平衡、剛柔相濟、天地相率、氣化流行等整體觀念。陰代表柔,陽代表剛。六剛無柔是大陽,六柔無剛是大陰。大陽是天的象徵,大陰是地的象徵。天地和合相牽,氣味相聚,陰陽流行,剛柔相推而成六畫卦圖之象。這一章類似於通行本《繫辭傳》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第四章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所不同的是:帛書《易之義》將陰陽這一對範疇提到了《周易》的總綱這一位置上,但對於爻卦與天地人的關係,則尚未上升到通行本《繫辭傳》的理論高度。《易之義》有了大陽(天之義)、大陰(地之義)等認識,《繫辭傳》對天地剛柔等認識較《易之義》深刻。《易之義》的優點是直說《易》之義,因而對《易》卦的解釋很具體,很便於我們理解《周易》這部書。《易之義》強調陰陽的特殊地位的這一思想,與帛書《稱》很相吻合。《稱》認為,凡論,都必須用陰陽表明大義,天、春、夏、晝、大國、重國、有事..都是陽;地、秋、冬、夜、小國、輕國..都是陰。所有的陽性事物都是效法天的,所有的陰性事物都是效法地的。因而,《易之義》將《周易》的大義歸結為「唯陰與陽」。可以說是高度概括和總結。可以視為陰陽家說《易》的典型。無怪乎《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指》將陰陽家列於六家之首。謂:「《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我們初步認為,秦漢已出現了陰陽易、儒易、墨易、兵易、法易、名易、道易等易學流派。帛書《繫辭傳》很可能是各家易學流派的總匯。而《二三子問》顯然是儒易,《易之義》是為陰陽義。陰陽易特彆強調陰陽為《易》之根本。為《易》之大義。特書於此,以求教於大雅方家。第二章第二章□也。大蓄,兌而誨也。隋之卦,相而能戒也。□□□□□□□□□□□□無爭而後。..者,得..說,和說而知畏。謹者,得之代也。家人者,得處也。井者,得之徹也。坸⑦者,□□□□□□□□□□□□□□□□□□也。豐者,得..之卦,草木..而從於不壹。坸之卦,足而知余。林之卦,自誰不先瞿。觀之卦,盈而能乎。齎⑧之卦,善近而□□□□□□□□□□□□□□□□其..絕誘也。..乎□□□□□□□□忠身失量,故曰慎而侍也。筮閘⑨紀,恆言不已。容獄凶得也。勞之..易..者..行也。損以..也。大床⑩,以卑陰也。歸妹,以正女也。既齎(11)者,亨余比貧。..而知路,凡..也。【白話】萬物沒有不想長生而厭惡死亡的,懂得這一真諦的心便根據這一真諦創作了《周易》,《周易》本質上是將天地人結合得很好的一部書。所以《鍵》卦[用六個剛爻來表示,象徵陽剛向上,天道剛健運行不息,《川》卦用六個陰柔的爻來表示,]象徵陰柔順下,地道陰柔順和。用六,是陰柔坎凹的意恩。用九,是陽剛突出多餘的意思。多餘就剛強,所以《周易》說:「直方大,不習,吉」,因為「不習」而富有吉利。所以《周易》說「群龍無首吉」。因此《鍵》卦的品德是..畏懼。《容》卦的品德是疑惑。《師》卦的品德是栽培。《比》卦的品德是鮮。《小蓄》卦的品德是未..。《履》卦的品德是..行。《益》卦的品德是上下交往。《婦》卦的品德是陰陽相奸,下卦多陰而壞..而周,所以人背叛。《無孟》卦,有罪而死,沒有功勞而得到獎賞,所以吝嗇,故..。..卦,歸而強士諍也。嬬..智慧還沒有超群制勝。《容》卦的失誤在於..遠也。《大有》卦象徵遜退高位。《大床》卦,象徵小的運動而大的跟從..《大畜》卦,象徵說服教育。《隋》卦,象徵相隨而能有所戒備。..無爭而後..者,得..和氣喜悅而又懂得畏懼。《謹》卦的品德是代。《家人》卦的品德是和平相處。《井》卦的品德是通風透氣。《坸》卦..《豐》卦的品德..草木..而從於不壹。《坸》卦象徵富足而有餘。《林》卦象徵自推而不害怕。《觀》卦象徵富有而又能謙虛。《既濟》卦象徵善近而..其.絕誘。..乎..忠身失量,所以說謹慎而又能等待。《筮閘》卦紀,總是說個不停。《容》卦講監獄凶得勞之.易.者.行也。《損》以..。《大床》卦,將陽剛處於陰柔之下,《歸妹》,將其用來規範婦女。《既濟》卦,通有餘補不足。..而知路,凡..也。【注釋】①亞:讀為「惡」,厭惡。②台:讀為「以」,古書中「以」刻作「」,與「台」形似易訛。③容:通行本作「訟」。④紑:讀為「壞」。刻作「」,與「台」形似易訛。③容:通行本作「訟」。④紑:讀為「壞」。【講解】「萬物莫不欲長生而亞死」至「地之道也」,可以劃入第一章。這一章從作《易》的出發點出發,以達到人們及萬物長生不死與天地共存的「和之至也」的終極願望,而從兩方面論證了《易》的意義。一方面從卦的得(德)義論證某一卦為什麼要作某一卦的意義,另一方面從卦象方面論證某一卦的意義。卦德說,是說卦義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較早見於《說卦傳》。《說卦傳》云:「《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而後《彖傳》多取卦德說以解《易》。卦象說,也是解說卦義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也是見於《說卦傳》,嗣後《象傳》則作了系統的發揮。第三章第三章【白話】孔子說:..禁..。孔子說:.既窮..而..「晉如秋如」這條爻辭告誡人們如何避免發怒。..「不事王侯」..之謂也。無所求也就不會釀成災難..《周易》說:..則危,親傷..。《周易》的《筮盍》卦尚九「何校滅耳」則凶,初九「屢校滅趾」則無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孔子說:「五行..用,不可學者也,唯其人而已,但是其利..。【注釋】①晉如秋如:《晉·六二》爻辭。②不事王侯:《蠱·尚九》爻辭。認為「不事王侯」是「高尚其事」。③《筮盍·尚九》爻辭「何校滅耳凶」,初九爻辭「屢校滅趾,無咎」。【講解】這一章殘缺較多,從殘存的幾條爻辭來看,是孔子引用卦爻辭講道理,解釋《易》之義的一種形式。這裡提到五行,可能是孔子用五行解說《周易》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在《二三子問》和《要》中都運用過。《二三子問》云:「聖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眾,理順五行,天地無困」,「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要》說:「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第四章第四章【白話】[從前聖人創作《周易》的方法是:]贊於神明的靈前而生成占語,參合天地的義蘊而產主了卦爻數,觀察分析天道陰陽變化的規律而確定建立陰卦陽卦的原則,發揮陽剛陰柔的特徵而建立起陰爻陽爻的符號,用保合太和與順從的道德原則去認識道德義理,窮盡天理、地理,人理,以達到一切言語、行為、心態都符合天命、地命、人命的境界。[從前聖人創作《周易》,目的是為了讓《周易》這部書符合天命的規律,]所以將天道稱之為陰與陽,地道稱之為柔與剛,人道稱之為仁與義,將三才的兩個特點綜合起來就成了六,所以六畫成卦象徵天、地、人的六個特點。《鍵》卦象徵天,《川》卦象徵地,天地定位於南北。《根》卦象徵山,《奪》卦象徵澤,山澤通氣,《奪》東南,《根》西北,東南與西北相對。《羅》卦象徵火,《贛》卦象徵水,《羅》卦居東方,《贛》卦居西方,東西相射。《辰》卦象徵雷,《筭》卦象徵風,《辰》卦居於東北,《筭》卦居於西南,東北與西南相對而立。八卦就是這樣相對而排列的。數往者叫做順,知來者叫做逆,所以《周易》卦圖要逆數。【注釋】①占:占語。②雨:「兩」字的訛誤。③生:讀為「性」。④三財:三才,天、地、人。⑤章:卦。③厝:措。【講解】這一章,為通行本《說卦傳》的第一、二、三章。《說卦傳》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由此可見《說卦傳》同《易之義》關係較為密切。《易之義》是說明《周易》之義與天之義、地之義、人之義、萬物之義、文之義、武之義等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反映於《周易》的卦爻之中等問題。這裡涉及到作《易》的目的、方法、意義等重大的易學問題,是研究《周易》的入門手冊,是孔門易學的綱領,其中「火水相射」一節,尤能反映易學上的卦圖、卦序排列問題,可以說是易學的關鍵。於豪亮先生遺作《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 3期)云:「為什麼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鍵(乾)、根(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鍵(乾)、川(坤)、根(艮)、奪(兌)、贛(坎)、羅(離)、辰(震)、筭呢?帛書《繫辭》有這樣四句話:『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薄)。』今本《說卦傳》作『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我們以帛書的四句話作為排列的依據,只把『火水』改為『水火』,再根據傳統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的說法,於是便可以把這八個卦作如下排列:的乾為天、坤為地、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的說法,於是便可以把這八個卦作如下排列:如上圖所示,從鍵(乾)起,從左至右的次序是:鍵(乾)、根(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這是上卦排列的次序。對角的兩卦相連,然後再從左至右,其次序是:鍵(乾)、川(坤)、根(艮)、奪(兌)、贛(坎)、羅(離)、辰(震)、筭(巽)。這是下卦排列的次序。」張政烺先生《帛書<六十四卦>跋》云:有些研究《周易》的同志對帛書《周易》的上下卦次序很感興趣,「想從這裡找出所謂『先天之學』的根源,我既然從事帛書的整理工作,也曾留心這一問題,現在對此稍作解釋。宋人所傳象數之學起於陳摶,展轉傳授,朱震《進周易表》:『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授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這各家之書多已失傳,沒有失傳的象邵雍《皇極經世》亦龐雜不容易理個頭緒,朱熹著《周易本義》,其卷前的《周易圖說》簡單明了,中有《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等圖,皆本邵雍之說。持以與上引帛書的八卦次序比較,可見帛書與《文王八卦次序》相近。圖書有乾父、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坤母、巽長女、離中女、兌少女;圖左下角有『右見《說卦》』四字(圖略,引者注)。今檢《周易·說卦傳》引如下:『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這就是周易家所謂『父母六子』,其六子次序是長中少,而帛書八卦則為少中長。形式上雖不完全一致,從大處著眼可以說是基本上相同的。依照邵雍之說乃文王八卦,是後天之學。自來談象數之學,上推至陳摶而止,宋以前茫無頭緒。北周時衛元嵩的《元包》作於公元六世紀中期,比陳摶要早四百年。其卷前的目錄是:太陰弟一太陽弟二(烺按即坤母)(乾父)少陰弟三少陽弟四(兌少女)(艮少男)仲陰第五仲陽弟六(離中女)(坎中男)孟陰弟七孟陽弟八(巽長女)(震長男)這裡的八卦次序和帛書一樣。帛書《老子》甲乙兩本皆《道》在下,《德》在上,這裡陽卦在下,陰卦在上,事正相同。如果按照這個次序畫為八卦方位圓圖,則為:第 3期。)過去我既不同意於豪亮先生的《帛書周易》卦序先天說,也不同意張政烺先生的《帛書周易》卦序與《文王八卦次序》(後天)之相近說,更不同意張政烺先生的「《元包》八卦次序和帛書八卦次序相合」說,因而在《帛書周易校釋·前言》第三章中專論《帛書周易》卦序。並錄於下。帛書卦序不同於通行本卦序。帛書卦圖下體之八卦的順序同其卦上體八卦的順序也不相同。帛書卦下體八卦的順序是:鍵一、川二、根三、奪四、贛五、羅六、辰七、筭八。這是按照陽卦、陰卦、陽卦、陰卦、陽卦、陰卦、陽卦、陰卦這樣一個順序排列起來的。列之於下:鍵川根奪贛羅辰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帛書卦上體八卦的順序是:鍵一、根二、贛三、辰四、川五、奪六、羅七、筭八。這是按照陽卦、陽卦、陽卦、陽卦、陰卦、陰卦、陰卦、陰卦這樣一個順序排列起來的。列之於下:鍵根贛辰川奪羅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這些八卦次序和通行本《說卦》上所說的八卦次序完全不同。通行本《說卦》上所載八卦的順序大約有以下三種。一、震一、巽二、坎三、離四、艮五、兌六、乾七、坤八。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列之於下:震巽坎離艮兌乾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震一、巽二、離三、坤四、兌五、乾六、坎七、艮八。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列之於下:震巽離坤兌乾坎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離六、艮七、兌八。或以為此即文王八卦卦序。即:「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列之於下:三、乾一、坤二、震三、巽四、坎五、離六、艮七、兌八。或以為此即文王八卦卦序。即:「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列之於下:帛書八卦卦序同《元包》所載八卦卦序也不相同。《元包》八卦卦序是:坤一、乾二、兌三、艮四、離五、坎六、巽七、震八。列之於下:坤乾兌艮離坎巽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帛書八卦卦序同伏羲八卦卦序也不相同。伏羲八卦卦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周易本義·圖》:「《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列之如下: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過上述比較研究,我們便發現了八卦卦序並非一種,也不是兩種,它是八卦的全排列,排列的方式有四萬零三百二十種。這就是八卦卦序為什麼不同的原因。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序同通行本差別很大,通行本六十四卦的卦序是:「乾一、坤二、屯三、蒙四、需五、訟六、師七、比八、小畜九、履十、泰十一、否十二、同人十三、大有十四、謙十五,豫十六、隨十七、蠱十八、臨十九、觀二十、噬嗑二十一、賁二十二、剝二十三、復二十四、無妄二十五、大畜二十六、頤二十七、大過二十八、坎二十九、離三十、咸三十一、恆三十二、遁三十三、大壯三十四、晉三十五、明夷三十六、家人三十七、睽三十八、蹇三十九、解四十、損四十一、益四十二、夬四十三、姤四十四、萃四十五、升四十六、困四十七、井四十八、革四十九、鼎五十、震五十一、艮五十二、漸五十三、歸妹五十四、豐五十五、旅五十六、巽五十七、兌五十八、渙五十九、節六十、中孚六十一、小過六十二、既濟六十三、未濟六十四。」前人為了便於記憶六十四卦卦序,編寫了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其歌云: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帛書六十四卦的卦序是:「鍵一、婦二、掾三、禮四、訟五、同人六、無孟七、狗八、根九、泰畜十、剝十一、損十二、蒙十三、蘩十四、頤十五、箇十六、習贛十七、襦十八、比十九、蹇二十、節二十一、既濟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二十五、泰壯二十六、餘二十七、少過二十八、歸妹二十九、解三十、豐三十一、恆三十二、川三十三、奈三十四、嗛三十五、林三十六、師三十七、明夷三十八、復三十九、登四十、奪四十一、夬四十二、卒四十三、欽四十四、困四十五、勒四十六、隋四十七、泰過四十八、羅四十九、大有五十、溍五十一、旅五十二、乖五十三、未濟五十四、筮盍五十五、鼎五十六、筭五十七、少五十八、觀五十九、漸六十、中復六十一、渙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兩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帛書六十四卦卦序有四卦卦序同通行本相同。這四卦是:《鍵》居六十四卦之首,《乾》如之。《恆》卦均居第三十二位。《筭》居第五十七位,《巽》亦如斯。《中復》居第六十一位,《中孚》亦如是。為了便於記憶,我們將帛書六十四卦卦名次序編成一首歌。其歌云:無孟七、狗八、根九、泰畜十、剝十一、損十二、蒙十三、蘩十四、頤十五、箇十六、習贛十七、襦十八、比十九、蹇二十、節二十一、既濟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二十五、泰壯二十六、餘二十七、少過二十八、歸妹二十九、解三十、豐三十一、恆三十二、川三十三、奈三十四、嗛三十五、林三十六、師三十七、明夷三十八、復三十九、登四十、奪四十一、夬四十二、卒四十三、欽四十四、困四十五、勒四十六、隋四十七、泰過四十八、羅四十九、大有五十、溍五十一、旅五十二、乖五十三、未濟五十四、筮盍五十五、鼎五十六、筭五十七、少五十八、觀五十九、漸六十、中復六十一、渙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兩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帛書六十四卦卦序有四卦卦序同通行本相同。這四卦是:《鍵》居六十四卦之首,《乾》如之。《恆》卦均居第三十二位。《筭》居第五十七位,《巽》亦如斯。《中復》居第六十一位,《中孚》亦如是。為了便於記憶,我們將帛書六十四卦卦名次序編成一首歌。其歌云:同時我們可以將帛書這六十四卦依次繪為一個方圖。其圖自右至左、自上而下,橫列八個卦,豎列八個卦,八八六十四卦。下體依鍵一、川二、根三、奪四、贛五、羅六、辰七、筭八為序,上體依鍵一、根二、贛三、辰四、川五、奪六、羅七、筭八為序。(圖略)——這就非常容易使人們聯想到朱子《周易本義·卦歌》中的「分宮卦象次序」歌。其歌云: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火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震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風恆,地風升,水風井,澤風大過,澤雷隨。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水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這個八宮卦序歌可能是根據《經典釋文》所載京房八宮卦而改作的。《經典釋文》:乾,此八純卦象天(乾為天)。坤,八純卦象地(坤為地)。姤,乾宮一世卦(天風姤)。復,坤宮一世卦(地雷復)。遁,乾宮二世卦(天山遁)。臨,坤宮二世卦(地澤臨)。否,乾宮三世卦(天地否)。泰,坤宮三世卦(地天泰)。觀,乾宮四世卦(風地觀)。大壯,坤宮四世卦(雷天大壯)。剝,乾宮五世卦(山地剝)。夬,坤宮五世卦(澤天夬)。晉,乾宮遊魂卦(火地晉)。需,坤宮遊魂卦(水天需)。大有,乾宮歸魂卦(火天大有)。比,坤宮歸魂卦(水地比)。坎,八純卦象水(坎為水)。離,八純卦象火(離為火)。節,坎宮一世卦(水澤節)。旅,離宮一世卦(火山旅)。屯,坎宮二世卦(水雷屯)。鼎,離宮二世卦(火風鼎)。既濟,坎宮三世卦(水火既濟)。未濟,離宮三世卦(水火未濟)。革,坎宮四世卦(澤火革)。蒙,離宮四世卦(山水蒙)。豐,坎宮五世卦(雷火豐)。渙,離宮五世卦(風水渙)。明夷,坎宮遊魂卦(地水明夷)。訟,離宮遊魂卦(天水訟)。師,坎宮歸魂卦(地水師)。同人,離宮歸魂卦(天火同人)。震,八純卦象雷(震為雷)。巽,八純卦象風(巽為風)。豫,震宮一世卦(雷地豫)。小畜,巽宮一世卦(風天小畜)。解,震宮二世卦(雷水解)。家人,巽宮二世卦(風火家人)。恆,震宮三世卦(雷風恆)。益,巽宮三世卦(風雷益)。升,震宮四世卦(地風升)。無妄,巽宮四世卦(天雷無妄)。井,震宮五世卦(水風井)。噬嗑,巽宮五世卦(火雷噬嗑)。大過,震宮遊魂卦(澤風大過)。頤,巽宮遊魂卦(山雷頤)。隨,震宮歸魂卦(澤雷隨)。蠱,巽宮歸魂卦(山風蠱)。艮,八純卦象山(艮為山)。兌,八純卦象澤(兌為澤)。賁,艮宮一世卦(山火賁)。困,兌宮一世卦(澤水困)。大畜,艮宮二世卦(山天大畜)。萃,兌宮二世卦(澤地萃)。損,艮宮三世卦(山澤損)。咸,兌宮三世卦(澤山咸)。睽,艮宮四世卦(火澤睽)。蹇,兌宮四世卦(水山蹇)。履,艮宮五世卦(天澤履)。謙,兌宮五世卦(地山謙)。中孚,艮宮遊魂卦(風澤中孚)。小過,兌宮遊魂卦(雷山小過)。漸,艮宮歸魂卦(風山漸)。歸妹,兌宮歸魂卦(雷澤歸妹)。將六十四卦分成八個小系統(或稱八組,亦稱八宮,也可以叫做八個子遁,乾宮二世卦(天山遁)。臨,坤宮二世卦(地澤臨)。否,乾宮三世卦(天地否)。泰,坤宮三世卦(地天泰)。觀,乾宮四世卦(風地觀)。大壯,坤宮四世卦(雷天大壯)。剝,乾宮五世卦(山地剝)。夬,坤宮五世卦(澤天夬)。晉,乾宮遊魂卦(火地晉)。需,坤宮遊魂卦(水天需)。大有,乾宮歸魂卦(火天大有)。比,坤宮歸魂卦(水地比)。坎,八純卦象水(坎為水)。離,八純卦象火(離為火)。節,坎宮一世卦(水澤節)。旅,離宮一世卦(火山旅)。屯,坎宮二世卦(水雷屯)。鼎,離宮二世卦(火風鼎)。既濟,坎宮三世卦(水火既濟)。未濟,離宮三世卦(水火未濟)。革,坎宮四世卦(澤火革)。蒙,離宮四世卦(山水蒙)。豐,坎宮五世卦(雷火豐)。渙,離宮五世卦(風水渙)。明夷,坎宮遊魂卦(地水明夷)。訟,離宮遊魂卦(天水訟)。師,坎宮歸魂卦(地水師)。同人,離宮歸魂卦(天火同人)。震,八純卦象雷(震為雷)。巽,八純卦象風(巽為風)。豫,震宮一世卦(雷地豫)。小畜,巽宮一世卦(風天小畜)。解,震宮二世卦(雷水解)。家人,巽宮二世卦(風火家人)。恆,震宮三世卦(雷風恆)。益,巽宮三世卦(風雷益)。升,震宮四世卦(地風升)。無妄,巽宮四世卦(天雷無妄)。井,震宮五世卦(水風井)。噬嗑,巽宮五世卦(火雷噬嗑)。大過,震宮遊魂卦(澤風大過)。頤,巽宮遊魂卦(山雷頤)。隨,震宮歸魂卦(澤雷隨)。蠱,巽宮歸魂卦(山風蠱)。艮,八純卦象山(艮為山)。兌,八純卦象澤(兌為澤)。賁,艮宮一世卦(山火賁)。困,兌宮一世卦(澤水困)。大畜,艮宮二世卦(山天大畜)。萃,兌宮二世卦(澤地萃)。損,艮宮三世卦(山澤損)。咸,兌宮三世卦(澤山咸)。睽,艮宮四世卦(火澤睽)。蹇,兌宮四世卦(水山蹇)。履,艮宮五世卦(天澤履)。謙,兌宮五世卦(地山謙)。中孚,艮宮遊魂卦(風澤中孚)。小過,兌宮遊魂卦(雷山小過)。漸,艮宮歸魂卦(風山漸)。歸妹,兌宮歸魂卦(雷澤歸妹)。將六十四卦分成八個小系統(或稱八組,亦稱八宮,也可以叫做八個子「五世卦」即這宮中的第六卦為基礎從上往下變,上爻與第五爻不變,第四爻變後所得的卦叫做「遊魂卦」。將這一宮的第六卦的第四爻、第三爻、第二爻、第一爻都變之後所得到的卦叫做「歸魂卦」。「五世卦」即這宮中的第六卦為基礎從上往下變,上爻與第五爻不變,第四爻變後所得的卦叫做「遊魂卦」。將這一宮的第六卦的第四爻、第三爻、第二爻、第一爻都變之後所得到的卦叫做「歸魂卦」。人們以為帛書的卦序宮次同《元包》比較接近,其實《元包》的以宮為系統接近京房八宮系統而異於帛書八宮內的卦序。我們先看《元包》六十四卦的卦序。我們也不妨用一首歌來表示:坤復臨泰大壯夬,需比乾姤遁否觀,剝晉大有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兮離旅鼎,未濟蒙渙訟同人,坎節屯兮既濟革,豐明夷兮繼師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兮蠱震豫,解恆升井大過隨。同時我們也編了一首《元包》分宮卦象次序歌:坤為地,地雷復,地澤臨,地天泰,雷天大壯,澤天夬,水天需,水地比。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火地晉,火天大有。兌為澤,澤水困,澤地萃,澤山咸,水山蹇,地山謙,雷山小過,雷澤歸妹。艮為山,山火賁,山天大畜,山澤損,火澤睽,天澤履,風澤中孚,風山漸。離為火,火山旅,火風鼎,火水未濟,山火蒙,風水渙,天水訟,天火同人。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澤水革,雷火豐,地火明夷,地水師。巽為風,風天小畜,風火家人,風雷益,天雷無妄,火雷噬嗑,山雷頤,山風蠱。山風蠱。《元包》八宮分明,在這一點上與帛書相同,但六十四卦順序與八宮卦宮內宮外順序同帛書迥異。而《元包數總義》又載「先天方圖」縱、橫圖兩個。《元包數總義》:「先天方圖,橫數,一卦變七卦,其本卦皆在上。」又云:「先天方圖,縱數,一卦變七卦,其本卦皆在上。皆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次。」為研究比較的方便,我們將伏羲六十四卦方圖比較於下。其圖:縱數,下卦自下而上依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序;橫數,上卦從右至左依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序。右下角與左上角自下而上、自右至左的對角線八純卦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序。這是八卦組成的方陣的基本形態。這又是一種六十四卦的卦序。而這不同的卦序出現同歷史文獻的記載是相符合的。《國語·楚語(下)》:「夫人作享,家為巫史。」韋昭《注》:「夫人,人人也。享,祀也。巫,主接神。史,次位序。言人人自為之。」又曰:「在男曰覡,在女曰巫。」男女皆可為卜筮,人人有其則,家家有其法。因而六十四卦則各有其序。這是講的遠古時代。到了三代的卜筮官手中,六十四卦卦序又各有不同。《周禮》所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說者以為《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周易》首乾。是六十四卦卦序各異之證。唐國子監四門助教趙郡李江序《元包經傳》云:「《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宏,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尤者。其文質更變,篇題各異: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而唐謂之《元包》,其實一也。包者,藏也。言善惡、是非、吉凶、得失皆藏其書也。」(《叢書集成·初編》)李氏知其同而不知其異,故有是說。就我們上述所列六十四卦卦序表明,六十四卦的卦序是多種多樣的。據此我們推知六十四卦在古人手中進行了詳細的排列。接照六十四卦的全排列推算可以得到六十四種六十四卦的卦序,這說明我們祖先的組合數學思想起源很早,而且很豐富。以上是我八年前對《帛書周易》卦序的認識。1990—1992年應戚文先生邀請,我為《中華易學大辭典》撰寫《帛書周易》條目,在《概論》中則論證了於豪亮先生的先天八卦說。其文如下:《帛書周易》的八卦卦序與先天八卦之說有著緊密的聯繫。自來談先天之學者,皆宗於《說卦傳》之「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於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其圖如下:其實先天八卦圖應該是根據《帛書周易》八卦卦序繪製的這樣的一個圖:這才是真正的先天八卦圖。按照這個圖從《鍵》卦依照逆時針方向經過《根》卦、《習贛》卦、《辰》卦、《川》卦、《奪》卦、《羅》卦到《筭》卦,這便得到了《帛書〈易經〉》八宮卦上卦的卦序。前四卦為陽卦,後四卦為陰卦。──陽卦與陰卦兩兩相對自《鍵》《川》經《根》《奪》、《習贛》、《羅》至《辰》《筭》則得到了《帛書<易經>》六十四卦每宮下卦之八卦卦序(每宮本卦提至宮首,餘皆依次類推)。這個八卦卦序就是「天地定立,[山澤通氣],火水(應為『水火』)相射,雷風相」的順序。同時根據父母卦相交又可以得到子女卦的順序。將《鍵》卦的初爻取出代替《川》卦的初爻則得到《辰》卦,這就叫做「《辰》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從《川》卦中取出初爻代替《鍵》卦的初爻則得到《筭》卦,居於《鍵》卦的右方(西北),這就叫做「《筭》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取《鍵》卦的中爻(第二爻)去代替《川》卦的第二爻,便得到《習贛》卦,居於正東面,這就叫做「《贛》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取出《川》卦的第二爻去代替《鍵》卦的第二爻,便得到《羅》卦,居於正西南,這就叫「《羅》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取出《鍵》卦的第三爻(即上爻)去代替《川》卦的第三爻,便得到《根》卦,居於東北,這就叫做「《根》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取出《川》卦的第三爻去代替《鍵》卦的第三爻,便得到《奪》卦,居於西南,這就叫做「《奪》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將先天八卦圖按照逆時針方向排列,則得到:父《鍵》卦一母《川》卦五少男《根》二少女《奪》六中男《贛》三中女《羅》七長男《辰》四長女《筭》八這就是《帛書〈易經恫欏匆拙如果將《鍵》卦(天、父)與《川》卦(地、母)交換一個位置(天地交然後泰,父母交而後有子女)則得到《川》南《鍵》北。再由北向南按順時針方向則得到:父《鍵》卦一母《川》卦五長男《辰》二長女《筭》六中男《贛》三中女《羅》七少男《根》四少女《奪》八少男《根》四少女《奪》八一、《鍵》南《川》北方位上的中爻互換則得到:《羅》南《贛》北方位;二、《根》東南《奪》西北方位上的上爻互換則得到:《川》東南《鍵》西北方位;三、《習贛》東《羅》西方位上的下爻互換則得到:《奪》東《根》西方位;四、《辰》東北《筭》西南方位上的三爻互換則得到:《筭》東北《辰》西南方位。將其給製成圖則為:先天八卦方位變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外圈為先天八卦方點陣圖,內圈為後天八卦方點陣圖。先天《鍵》《川》中爻互變成後天之《羅》《贛》,先天《根》《奪》上爻互變成後天之《川》《鍵》,先天《贛》《羅》下爻互變成後天之《奪》《根》,先天《辰》《筭》三爻互變成後天之《筭》《辰》。整齊而又有規律,比起傳世的先天八卦圖之次序、方位變為後天八卦圖之次序、方位來,既清楚明了又整然有秩序。可見傳世之先天學與後天學均有訛誤,先天變後天亦多牽強。《帛書周易》八卦次序、方位出,先天之學、後天之學真相大白,先天八卦次序、方位變後天八卦次序、方位也完全有規律可循。今天我對《帛書周易》卦之序位又有了新的看法。我以為《帛書周易》卦之序位既非「先天八卦序位」,亦非「後天八卦序位」,而是「同天八卦序位」。「先天」「後天」之名見於《乾文言》。之所以「先天」、「後天」乃是相對「同天」而言。《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應該說在「先天」「後天」卦序位形成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種介於「先天」「後天」卦序位之間的標準八卦序位。這個標準八卦序位的特徵是「天地合」「日月合」「四時合」「鬼神合」,也就是「天地定立,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相射」,或者為「地天定立,澤山通氣,風雷相薄,火水相射」。「先天」「後天」八卦的序位特點是「天地不定立,山澤不通氣,雷風不相薄,水火不相射」。通行本《說卦》既有「水火不相射」的記載,又有「水火相逮」的記載。「相逮」既「相射」,「不相射」既是「不相逮」。「水火相逮」「水火相射」是「同天八卦序位」。「水火不相逮」「水火不相射」是「先天」「後天」八卦序位。《說卦傳》尚有「雷風不相悖」之文。「不相悖」即「相薄」。「相悖」即「不相薄」。錄此以俟方家。第五章第五章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僮則沉,此柔之失也。是故《鍵》之「炕龍」、《壯》之「觸蕃」、《句》之「離角」、《鼎》之「折足」、《酆②》之「虛盈」,五者,剛之失也,僮而不能靜者也。《川》之「牝馬」、《小蓄》之「密雲」、《句》之「適屬」、《漸》之「繩婦」、《肫③》之「泣血」,五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動者也。是故天之義剛建僮發而不息,其吉保功也。無柔④之,不死必亡。僮陽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沉靜不僮,其吉保安也。無剛之,則窮賤遺亡。重陰者沉,故水不吉也。故武之義保功而恆死,文之義保安而恆窮。是故柔而不狂⑤,然後文而能勝也;剛而不折,然後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習,吉。」□□□之屯於文武也。此《易贊》也。【白話】孔子說:萬物的義蘊,沒有陽剛之氣就不能運動,不產生運動就不能作功,但運動應有規律,沒有規律地永恆地運動就要滅亡,這就是陽剛的失誤;沒有陰柔之氣就不能靜止,不能靜止就不得安寧,長久安靜而不運動就會導致沉倫,這就是陰柔的失誤。所以《鍵》卦尚九的「炕龍」、《大壯》卦尚六的「觸蕃」、《狗》卦尚九的「離角」、《鼎》卦九四爻的「折足」、《酆》卦的「虛盈」,這五爻,都是陽剛過分的過失,是運動而不能靜止的原因造成的過失。《川》卦卦辭的「牝馬」、《小蓄》卦卦辭的「密雲」、《狗》卦初六爻辭的「適屬」、《漸》卦九三爻辭的「婦繩」、《肫》卦尚六爻辭的「泣血」,這五爻,都是陰柔過分的過失,是靜止而不能運動所造成的危害。所以,天的意義就在於陽剛強健運動發展而沒有止息,天吉善就是保功。沒有陰柔匹配它,不死必然滅亡。重陽者死亡,所以火不吉利。地的意義陰柔微弱沉默安靜而不運動,地的吉善是保安。沒有陽剛匹配它,就會貧窮下賤被遺棄。重陰者沉淪,所以水不吉利。因此,武臣的責任是保功因而總是戰死,文臣的責任是保安因而總是貧窮。所以陰柔而不過分,然後文就能夠勝任保安;陽剛而不過分,然後武就能夠安邦定國。《周易》說:「直方大,不習,吉。」..達到文武兼備的境界。這就是《易贊》。【注釋】①僮:假借為「動」。②酆:即《豐》卦。③肫:即《屯》卦。④:假借為「仇」,匹配。⑤狂:過分。不狂:不過分。【講解】這一章由萬物的陰陽柔剛動靜平衡運動闡發陰陽不平衡所帶來的危害,告誡人們《周易》中有五爻是陽剛之失,有五爻是陰柔之失。由自然界的陰陽平衡而論及《周易》的陰陽平衡,再論及人類社會的陰陽平衡、文治武安的陰陽平衡。並指出這是《易贊》。《鄭司農集》有《易贊》一篇,茲錄以備考。「《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縕邪。又曰:《易》之門戶邪。又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簡易之法則也。又曰: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從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張設布列不易者也。據茲三義而說,易道廣矣大矣。」第六章第六章①在田」也者,德也。「君子冬②日鍵鍵」,用也。「夕沂若厲,無咎」,息也。「或在淵」,隱而能靜也。「③在天」,□而上也。「炕龍有悔」,高而爭也。「群龍無首」,文而聖也。《川》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後得主」,學人之謂也。「東北喪崩④,西南得崩」,求賢也。「履霜堅冰至」,豫□□也。「直方大,不習吉」,□□□也。「含章可貞」,言美諸也。「聒⑤囊,無咎」,語無聲也。「黃常元吉」,有而弗發也。「龍單⑥於野」,文而能達也。「或從王事,無成有冬」,學而能發也。《易》曰「何校」,剛而折也。「鳴嗛」也者,柔而□也。《遁》之「黃牛」,文而知勝矣。《渙》之緣辭,武而知安矣。《川》之至德,柔而反於方。《鍵》之至德,剛而能讓。此《鍵》《川》之厽⑦說也。【白話】孔子說:《鍵》卦六個陽剛之爻能夠方直,象徵湯武的品德。「潛龍勿用」這條爻辭,告誡人們隱藏。「見龍在田」這條爻辭象徵品德高尚。「君子冬日鍵鍵」這條爻辭,象徵施用於世。「夕沂若厲,無咎」比喻休息。「或在淵」比喻隱蔽而能安靜。「飛龍在天」,比喻向上騰達。「炕龍有悔」,比喻在上者互相爭鬥。「群龍無首」,比喻文柔而達到了聖人的境界。《川》卦六個陰柔之爻相順從,是文弱到了極點的象徵。「君子先迷後得主」,指的是學人。「東北喪崩,西北得崩」,講的是求賢。「履霜堅冰至」,象徵豫..。「直方大,不習吉」,指的是..。「含章可貞」,講的是美好的情感。「聒囊,無咎」,講的是不說話。「黃常元吉」,指的是富有而不好表現。「龍單于野」,是講文而能夠通達。「或從王事,無成有冬」,是指學到了的東西能夠發揮運用。《周易·筮盍》的尚九爻辭說「何校」,是陽剛易折的典型。《嗛·六二》的「鳴嗛」是陰柔而能吉善的典型。《遁》卦六二爻辭的「黃牛」是文而知勝的典型。《渙》卦的卦辭是武而知安的典型。《川》卦的最高品德是陰柔而能返於陽剛。《鍵》卦的最高品德,是陽剛而能柔讓。這就是《鍵》《川》兩卦互補解《易》的方法。【注釋】①:讀為「龍」。②冬:通「終」。③:飛龍。④崩:讀為「朋」。⑤聒:讀為「括」。⑥單:讀為「戰」。⑦:假借為「參」。【講解】這一章將《鍵》《川》兩卦的特點分別揭示出來,並根據各自的特點解釋卦爻辭,參互比較,闡明剛柔相濟、文武並重等易學原理,和《鍵》《川》互補的解《易》用《易》方法。第七章第七章【白話】孔子說:《周易》的施行是因為殷朝無道、周朝的盛德興起。恐懼的心態可以守住功勞,尊敬的心態可以奉承事業,智慧的人可以避免災患..文王處危難的智慧,史說的數書,誰能辯別其異同呢?《周易》說:有卦名叫做「鍵」。《鍵》卦是八卦的長者。陽剛之爻的「九」,是六爻中的大的。因為「九」這個字的形狀,浮首向下,象蛇一樣的彎曲,跟龍的形狀差不多。而龍,是下居於水中而上達於天空的動物..而成章。龍在下為潛龍,在上為亢龍。人的陰德不施於世,他的陽德必然失其類。《周易》說「潛龍勿用」,意思是潛伏情志不使用於世。孔子說:廢除的官員不可以與他謀劃,勝利的官員則不可以與其戒備,有忌諱的人不可以與他親密,繳..所以《周易》說:「潛龍勿用。」「炕龍有悔」,講的是超越了極限。事物發展到上面很旺盛,而下面又毫無基礎,就不能長久存在,必然導致許多災咎。《周易》說「炕龍有悔」,指的就是這個道理。大人的仁義不實實在在繫於心中,就不能表現出仁義的德行,不戰於口,就不會表現於臉上。能夠有威風、能夠有恩澤,就叫做龍。《周易》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子說:這是君子的品德。君子齊明好道,經常自我表現以等待施用於世。見用於世就行動,不見用於世就靜止。《周易》說:「君子終日鍵鍵,夕沂若厲,無咎。」孔子說:懂得動靜的人,哪裡會有災咎呢?人不深藏於淵不躍於世就不會見用於世..反居其..《周易》說:「或在淵,無咎。」孔子說:總是跳個不停就必然兇惡。君子跳躍的目的是自我表現,修道的目的是為了造就自我。君子貧窮時不忘記騰達,安穩時不忘記滅亡,靜居能成章,首先得到幸福而又光大。《周易》說:「在天,利見大人。」孔子說:天..文而溥,齊明而通達。這種專名,哪一個能佔用..《周易》說:「見群無首。」孔子說:這是讓善的意思。君子群居眾處的時候不要亂了頭領,善而治,哪還怕治理不好呢?龍不依侍光明而行動,沒有階梯而能登高..這就是《鍵》卦的詳細解說。頭領,善而治,哪還怕治理不好呢?龍不依侍光明而行動,沒有階梯而能登高..這就是《鍵》卦的詳細解說。:與「專」同。《馬王堆漢墓帛書·稱》:「聖人不為始,不己,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12)耴:,不「亂」字之訛。(13):假借為「疾」,病。(14)羊:細密,完備。後作「詳」。《太平御覽·獸部》引《春秋說題辭》云:「羊者,詳也。」《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臣願王與下吏羊計某言而竺慮之也。」【講解】這一章詳細解說了《鍵》卦的爻辭的意義。每引一條爻辭,都要闡明一個道理。尤其告誡人們如何處世待時。要求君子齊明好道,日自見以待用,見用則動,不見用則靜,以自見,道以自成,窮不忘達,安不忘亡,靜居成章,首福又皇。這些都是君子修身養性的原則。很有點類似《文言傳》。不同的是《鍵》之詳說不及《鍵》卦卦辭。《文言傳》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事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為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這《乾文言》與《易之義》中的「《鍵》之羊說」合起來是一篇真正的《鍵》卦卦爻辭的詳細解說的文字。它們有同有異,可以互相補充。這一章還特別慎重地討論了陽爻為什麼要用「九」來表示。這就涉及到易學上的「四象說」。六、七、八、九是四象說的一種。對此我曾專門進行了討論。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為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這《乾文言》與《易之義》中的「《鍵》之羊說」合起來是一篇真正的《鍵》卦卦爻辭的詳細解說的文字。它們有同有異,可以互相補充。這一章還特別慎重地討論了陽爻為什麼要用「九」來表示。這就涉及到易學上的「四象說」。六、七、八、九是四象說的一種。對此我曾專門進行了討論。於 1987年撰寫了《論爻題與爻畫的邏輯聯繫》一文遞交給山東大學周易研究室組織的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文章指出:《易》書中的爻題和爻畫具有必然的邏輯聯繫,卦爻辭中的爻題是那些從數符卦圖中分離出來的數符同作為爻序的數符組合的產物。凡是按照大衍筮卦術產生的卦圖的《易》書中的爻題和爻畫的關係就一定是這樣的。按照大衍筮卦術(即《繫辭》中「大衍之數五十..」的原則和方法),三變之後便能得到一個爻。這個爻畫最初是用數符來充當的。大衍筮卦術所得到的充當爻畫的數符只有四個,即六、七、八、九。這四個數符古人稱作「四象」。(九,老陽之象。七,少陽之象。六,老陰之象。八,少陰之象。王夫之在談到大衍筮卦法時尚有「審七八九六之變」之說。)按照大衍筮卦術筮得的卦圖爻畫都是用這四個數符來充當的。三畫卦,就是這四個數符每次取出三個數符的可重排列;四畫卦就是這四個數符每次取出四個數符的可重排列..六畫卦,就是每次從這四個數符中取出六個數符的可重排列..始初,並無我們看到的今本《周易》的陰陽符號組成的卦圖。這一點已為考古上的發現所充分證明。唐蘭先生的《在甲骨金文中所見到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李學勤先生的《談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張政烺先生的《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徐錫台先生與樓宇棟先生的《周原卦畫探原》等文章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對於始初的卦爻辭中並無爻題,爻題是從爻畫中分離出來,爻畫與爻題有一個演變發展過程等問題,人們則未予以重視,也沒有進行論述。我通過反覆思考,認為形成今本《周易》卦圖這個樣子的卦圖至少經歷了「原始卦圖」、「中介卦圖」和「理想卦圖」這麼三個階段。原始卦圖階段的卦圖,是數符卦圖。這種數符卦圖只有用數符充當的爻畫,而沒有爻題。卦圖是用「六」、「七」、「八」、「九」這四個數符組成的數圖,如果十有八變所筮得的六個爻的數符都是「六」的話,則這個卦就是由六個「六」字組成的數符卦圖。如果筮得的六個爻的數符都是「八」的話,則所筮得的卦是一個由六個「八」字自下而上組成的數符卦圖。當時可能尚無爻題。爻畫在卦圖中的位置是用爻畫本身指稱的。如《左傳》和《國語》中的「之八」、「皆八」,「之八」是指佔得一卦中的爻畫數符為「八」的那一爻;「皆八」,是指佔得一卦中的爻畫數符都是「八」的那幾爻。對於《左傳》《國語》中的「之八」「」皆八」前人進行了許多研究。前人大都是以變卦別卦釋之。對此我曾經撰寫了《<國語>貞<屯>悔<豫>質疑》一文進行辨析。這篇文章發表在《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84年第二期上的《讀<易>捃屑》中。文章列舉了前人關於「皆八」的各種解釋,認為只有韋昭與麗炎的解釋比較符合實際。韋昭和麗炎以「皆八」為兩陰爻之數的揲數。是很有見地的。這就告訴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呼爻畫是直接稱呼作為爻畫的數符的。同時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呼爻畫是直接稱呼作為爻畫的數符的。同時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呼爻畫還有另一種方法,即用另一卦作為參照系統來指稱卦中相應的爻畫。《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對曰:..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前人大都以變爻解釋這裡的《乾》之《姤》、《乾》之《同人》等。實際上這是因為還沒有爻題,因此採取另一卦作為參照物的形式來指稱卦中的爻畫。所謂「《乾》之《姤》」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即《乾》的最下面的一爻。「潛龍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辭。所謂「其在《同人》」,就是指的《乾》卦的第二爻。「見龍在田」就是《乾》卦第二爻的爻辭。餘皆類推。這就告訴我們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爻題。由於書寫爻畫具體直觀,加上這種指稱爻畫方法原始,因此我便將這一階段的卦圖稱作原始卦圖。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呼爻畫是直接稱呼作為爻畫的數符的。同時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稱呼爻畫還有另一種方法,即用另一卦作為參照系統來指稱卦中相應的爻畫。《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對曰:..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前人大都以變爻解釋這裡的《乾》之《姤》、《乾》之《同人》等。實際上這是因為還沒有爻題,因此採取另一卦作為參照物的形式來指稱卦中的爻畫。所謂「《乾》之《姤》」就是指《乾》卦的第一爻,即《乾》的最下面的一爻。「潛龍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辭。所謂「其在《同人》」,就是指的《乾》卦的第二爻。「見龍在田」就是《乾》卦第二爻的爻辭。餘皆類推。這就告訴我們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爻題。由於書寫爻畫具體直觀,加上這種指稱爻畫方法原始,因此我便將這一階段的卦圖稱作原始卦圖。人們如果將由六、七、八、九這四個數符組成的卦圖中的「七」與「八」繹出卦圖之外,而以「六」與「九」相應替代,則卦圖中的數符爻畫就只剩下「六」與「九」兩個數符充當爻畫。如果六畫卦六爻都是「六」的話則畫六個「六」字重疊的卦圖。如果六畫卦六爻都是「九」的話則畫六個「九」字重疊而成的卦圖。將繹出卦圖之外的「七」與「八」同爻序數符組合則得到: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尚七、尚八這十二個爻題。對應的卦圖爻畫應當是「六」和「九」兩個數符。此即所謂「卦畫九六,經書七八」。《連山易》的卦圖爻畫和爻題可能就是這樣的。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保留了《連山易》的四個爻題。這四個爻題是:《剝·上七》、《復·初七》、《姤·初八》、《中孚·初八》。根據這四個爻題,我們便可以推出《連山易》的爻題是: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上七、上八。這幾個爻題正好同《周易》的十二個爻題相對應。根據《連山易》的爻題,我們便可以推出《連山易》的爻畫是由「九」和「六」兩個數符組成的。關於《連山易》的爻畫是數符「九」和「六」組成的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繫辭》里覓得旁證。《繫辭》云:「《乾》之冊二百一十有六。」《集解》:「荀爽曰:陽爻六冊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陽,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陽爻九,合四時,四九三十六,是其義也。」荀爽雖未分清楚陽爻有「九」和「七」兩個數符的區別,但他注「《乾》之冊(策)二百一十有六」還是對的。一個六爻卦,每個爻畫的數符都是「九」,則有六個「九」。每個「九」代表三十六策(即四乘九等於三十六),那麼由六個「九」組成的卦則代表二百一十六策(即三十六乘六等於二百一十六)。由代表二百一十六策的六個數符(九)組成的卦圖,當是《連山易》的卦圖。這六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對應的爻題應當是:初七、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上七。《繫辭》又云:「《坤》之冊百四十有四。」《集解》:「荀爽曰:陰爻六冊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陰,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陰爻六,合二十四氣,四六二百四十。」荀爽雖然沒有區別陰爻六冊尚有三十有二者,但其解「《坤》之冊百四十有四」則無誤。若六爻卦每個數符是「六」,「六」表示二十四策(四乘六等於二十四),則六爻卦就有一百四十四策(即二十四乘六等於一百四十四)。由這六個「六」組成的卦圖,當是《連山易》的卦圖,至於《連山易》這兩幅卦圖對應的卦名是否叫《乾》《坤》,暫且可以不在此文論述。《繫辭》還云:「二篇之冊(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集解》:「侯果曰:二篇謂上下經也,共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則陽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冊,合六千九百一十二冊。陰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冊,合四千六百八冊。則兩篇之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這樣的「兩篇」,只能是由「九」和「六」組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易》的兩篇。這裡的兩篇,自古以來的學者都未曾深究是《周易》的兩篇還是《周易》以外的《易》書的兩篇。事實上這不可能是《周易》爻畫的策數。很可能是《連山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策數。將《繫辭》上所記載的爻畫數符同黃佐《六藝流別》所記載的《連山易》的爻題組合起來,若合符節。因此我們說《連山易》的卦圖屬於中介卦圖。此即所謂「卦畫九六,經書七八」。《連山易》的卦圖爻畫和爻題可能就是這樣的。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保留了《連山易》的四個爻題。這四個爻題是:《剝·上七》、《復·初七》、《姤·初八》、《中孚·初八》。根據這四個爻題,我們便可以推出《連山易》的爻題是:初七、初八,七二、八二、七三、八三、七四、八四、七五、八五、上七、上八。這幾個爻題正好同《周易》的十二個爻題相對應。根據《連山易》的爻題,我們便可以推出《連山易》的爻畫是由「九」和「六」兩個數符組成的。關於《連山易》的爻畫是數符「九」和「六」組成的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繫辭》里覓得旁證。《繫辭》云:「《乾》之冊二百一十有六。」《集解》:「荀爽曰:陽爻六冊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陽,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陽爻九,合四時,四九三十六,是其義也。」荀爽雖未分清楚陽爻有「九」和「七」兩個數符的區別,但他注「《乾》之冊(策)二百一十有六」還是對的。一個六爻卦,每個爻畫的數符都是「九」,則有六個「九」。每個「九」代表三十六策(即四乘九等於三十六),那麼由六個「九」組成的卦則代表二百一十六策(即三十六乘六等於二百一十六)。由代表二百一十六策的六個數符(九)組成的卦圖,當是《連山易》的卦圖。這六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對應的爻題應當是:初七、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上七。《繫辭》又云:「《坤》之冊百四十有四。」《集解》:「荀爽曰:陰爻六冊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陰,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陰爻六,合二十四氣,四六二百四十。」荀爽雖然沒有區別陰爻六冊尚有三十有二者,但其解「《坤》之冊百四十有四」則無誤。若六爻卦每個數符是「六」,「六」表示二十四策(四乘六等於二十四),則六爻卦就有一百四十四策(即二十四乘六等於一百四十四)。由這六個「六」組成的卦圖,當是《連山易》的卦圖,至於《連山易》這兩幅卦圖對應的卦名是否叫《乾》《坤》,暫且可以不在此文論述。《繫辭》還云:「二篇之冊(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集解》:「侯果曰:二篇謂上下經也,共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則陽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冊,合六千九百一十二冊。陰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冊,合四千六百八冊。則兩篇之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這樣的「兩篇」,只能是由「九」和「六」組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易》的兩篇。這裡的兩篇,自古以來的學者都未曾深究是《周易》的兩篇還是《周易》以外的《易》書的兩篇。事實上這不可能是《周易》爻畫的策數。很可能是《連山易》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策數。將《繫辭》上所記載的爻畫數符同黃佐《六藝流別》所記載的《連山易》的爻題組合起來,若合符節。因此我們說《連山易》的卦圖屬於中介卦圖。的《周易》中的卦圖就是理想卦圖的典型代表。的《周易》中的卦圖就是理想卦圖的典型代表。在為戚文先生組織的《中華易學大辭典·帛書周易概論》中補充了上述說法,並論證了「爻題與筮神」的關係。指出:按照大演筮卦術,三變便得到一個爻。這個爻的爻畫最初是由數符來充當的。用來充當爻畫的數符只有:六、七、八、九。這四個數符古人將其稱作「四象」:「六」叫做「老陰」,「七」叫做「少陽」,「八」叫做「少陰」「九」叫做「老陽」。將這四個符號由下而上依次排列便組成了最初的「四象卦圖」。四象卦圖的種類較多:一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叫做一畫卦(亦可以稱作一爻卦),二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叫做二畫卦(亦可以稱作二爻卦),三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稱作三畫卦(亦可以稱作三爻卦),四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稱作四畫卦(亦可以稱作四爻卦),五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叫做五畫卦(亦可以稱作五爻卦),六個數符組成的卦圖可以叫做六畫卦(亦可稱作六爻卦)。只用四象中的「少陽(七)」、「少陰(八)」這兩個數符充當爻畫組成的卦圖可以稱之為「少象卦圖」。只用四象中的「老陽(九)」、「老陰(六)」這兩個數符充當爻畫組成的卦圖可稱之為「老象卦圖」。只用「陰(--)」「陽(—)」符號充當爻畫組成的卦圖可以叫做「陰陽卦圖」。由「四象卦」到「陰陽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卦圖爻畫符號化和爻題的產生的過程,易卦爻畫符號化的過程是同易卦爻題的產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易卦爻畫有一個由數符充當爻畫到由陰陽符號充當爻畫的過程,易卦爻題則有一個由沒有爻題到爻題產生、完善的過程。易卦爻畫同易卦爻題具有嚴密的邏輯關係。為了討論方便,我將「四象卦」稱為「原始卦圖」、「少象卦」「老象卦」稱為「中介卦圖」,「陰陽卦」稱為「理想卦圖」。那麼,形成通行本易卦爻畫和經文爻題則經過了原始卦圖進化到中介卦圖再演化為理想卦圖這樣三個階段。原始卦圖階段只有爻畫沒有爻題,中介卦圖階段產生了爻題,理想卦圖階段完善了爻題。理想卦圖階段的爻題: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九,用六。而處於中介階段的《帛書周易》的爻題乃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迵九,迵六。其中有四個爻題與理想卦圖階段的爻題不同。這四個爻題是:尚九、尚六、迵九、迵六。《帛書周易》卦圖爻畫屬於「少象卦圖」,其爻題如此;則屬於「老象卦圖」的《連山易》爻題應當作:尚七、尚八、迵七、迵八。通行本爻題的產生,一方面促進、加速、完善了爻畫的線條化、符號化、抽象化、思辨化、理想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掩蓋了易卦爻畫、爻題與筮神(數符崇拜)之間的奧秘,割斷了爻畫、爻題與數的崇拜的聯繫。《帛書周易》爻題的出土,揭示了筮卦與筮神的聯繫,要求人們與筮神相通(通九、通六),要求人們崇尚筮神(尚九、尚六)。這就與「通達天地」(「絕地天通」的負命題)、「天人合一」、「神人合一」有了歷史的與邏輯的統一。爻題之「尚九」「尚六」就是崇尚「九」「六」的意思,「迵九」「迵六」就是通達知曉神秘的數字「九」「六」的意思。同理,也就是崇拜「七」「八」,通達「七」「八」。要佔筮問吉凶,在古人神秘的思維中就要求要達神旨通神靈。因此,鄭康成將「七」「八」叫做「精氣」,「九」「六」叫做「遊魂」。云:「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數也。九六,金水之數..精氣謂之神,遊魂謂之鬼。」可見,「七八」「九六」成了鬼神的代名詞。賈公彥則謂:「則筮之神:自有七八九六成數之鬼神。」七八九六這四個神秘的數符,表面上看來是個爻畫爻題,而實際上卻表示筮之神,成數之鬼神。第八章第八章【白話】孔子說:《周易》有個卦名叫《川》講的是雌柔之道。所以卦辭有「牝馬之貞」,講的是幼稚的野獸,《川》卦之類。因此,好馬的區別,在於廣前而大後,於是就好,而且能接受人們的馴順,下安而靜,外形又美觀,則中又..乎昃以來群,文德也。因此,文人的仁義,不待別人以不善,見惡默然而不重蹈,這就叫以前戒後,武夫昌明思慮,文人循規蹈矩。《周易》說:「先迷後得主。」指的是學習的過程,哪裡有什麼先主存在?天氣作..冷天不冰凍,熱天不幹渴。《周易》說:「履霜堅冰至。」孔子說:講的是謙遜順從。年歲的意義,一年開始於東北,完成終結於西南。君子見始而不違背,順從而保平安。《周易》說:「東北喪崩,西南得崩,吉。」孔子說:不是吉利的石頭。其..講的是與賢。武夫有進攻的能力,文人有輔佐的能力,進攻而不屈折,輔佐而不斷絕,哪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呢?《周易》說:「直方大,不習,吉。」孔子說:這是天生的文武全才,雖然努力學習,也達不到這種天才。《周易》說:「含章可貞,吉。」是美好的情感。文人行動,小事情高興,大事情順從成功,懂得太快的不足而恪守柔和。《周易》說:「或從王事,無成又冬。」孔子說:講的是詩書的事情。君子如果得到好結果,可能必然能夠盡終。君子講話不觸犯法律,不講違背法律的話,這就叫做重視幸福。《周易》說:「利永貞。」這就是《川》卦的詳細講解。【注釋】①雌道:與雄道相對之道,柔道、地道、順道、妻道、臣道。②景:大。③臧:善、美好。④刑:通「形」。⑤亞:讀為「惡」。⑥墨:通「默」。⑦曷:假借為「渴」。⑧柫(f ú):擊也。⑨生:天性。⑩笱:假借為「苟」。【講解】這一章闡說《川》卦卦爻辭,指出《川》卦象徵雌道。類似於《坤文言》。《坤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第九章第九章【白話】孔子說:《周易》的要領,可以明白了。《鍵》《川》兩卦,是《周易》的門戶。《鍵》卦,代表陽物。《川》卦,代表陰物。陰陽兩種事物可以合德,而剛柔兩種性質具有本質區別,以體現天地的陰陽剛柔變化。有嘴巴能夠不說話,就沒有口舌的罪過,意思是講沒有得勢的時候就閉口慎重地觀察分析,不隨便說話。《周易》說:「聒囊,無咎。」孔子說:這是不講話的意思。象口袋紮起來一樣不說話,哪來的災咎呢?默默無聞也不要榮譽,君子美其謹慎而不自我表現。深藏於淵而美其品德。《周易》說:「黃常元吉。」孔子說:光大文華而表露的意思。文人內修其光澤,外修其龍德,不因為自己的潔白無暇而去宣揚別人的污點,故其文辭憲章。《周易》說:「..」既沒,又爵..居其德而不忘品德修養。「單于野,其血玄黃。」孔子說:聖人誠信啊!隱遁其文華而且安靜,必須出現的意思。龍經過七十種變化但不能去其文華,則文其信而通達神明的品德呀!其辯名也,雜而不越,於稽考《周易》..衰敗之世的行動與?《周易》..目的是幫助人們弄清楚過去不清楚的東西,以便作為借鑒,幫助人們預測未來,使不明顯的明顯,使隱蔽的公開,巽順而長久恰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均備於《周易》。本性仁義所作所為都以仁義為準則,是剛柔相濟的原則。《周易》用的概念很少,但囊括的事類卻很多,其目的簡明,其言辭文華,其話語婉轉而中肯,其事情隱約而簡單。用來幫助人們行動,使人們懂得如何明辨是非善惡得失等問題。【注釋】①:膖的俗字,此處讀為「體」。②墨:假借為「默」。③:假借為「越」。④生:讀為「性」。⑤閒:讀為「簡」。⑥齎:讀為「濟」。【講解】這一章闡明《周易》的綱領《鍵》《川》合體,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現天地的陰陽剛柔運動變化的圖式。與通行本《繫辭下傳》第五章大同小異。第五章云:「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第十章第十章③,窮而達;《井》,居其所而遷;《渙》④,囗囗囗而救。是故《履》,以果行也;《嗛》,以制禮也;《復》,以自知也;《恆》,以一德也;《損》,以遠害也;《益》,以興禮也;《困》,以辟咎也;《井》,以辯義也;《渙》,以行權也。子曰:渙而不救,則比矣。【白話】《周易》熱的興起,在中古時代嗎?創作《周易》的作者有憂患意識嗎?下面九卦,是贊德、占義的示範。《履》卦象徵品德修養的基礎;《》卦象徵品德修養的碩果(象禾苗嘉穗惠人一樣);《復》卦象徵品德修養的根本;《恆》卦象徵品德修養的堅定性;《損》卦象徵品德修養的可塑性;《益》卦象徵品德修養的榮譽;《困》卦象徵品德修養的要求;《井》卦象徵品德修養的境界;《渙》卦象徵品德修養的機制。因此,占義說:《履》卦象徵在和諧的環境中達到理想境界;《嗛》卦象徵在尊重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光大;《復》卦象徵陽剛雖少但與陰柔具有本質區別;《恆》卦象徵永久而不衰退;《損》卦象徵先困難而後容易;《益》卦象徵長久富裕而與人共享;《困》卦象徵窮困然後通達;《井》卦象徵居其所而遷;《渙》卦象徵..而救。因此,《履》卦,以行必果為特點;《嗛》卦作為制定禮儀的出發點;《復》卦,作為自我人性復歸的象徵;《恆》卦,象徵品德修養一以貫之;《損》卦告誡人們修身遠害;《益》卦用來作為推行禮儀的方式;《困》卦告誡人們如何處理困難避免災咎;《井》卦告誡人們辨別義禮;《渙》(《巽》)卦告誡人們如何使用權力。孔子說:《渙》而不救,就達到比的境界了。【注釋】①:禾名,引申為好結局。②奠:讀為「尊」。③困,帛書訛作「守」。④渙:通行本《繫辭傳》作「巽」。【講解】這一章探討創作《周易》的作者的憂患意識,列舉九卦,分三次陳述這九卦的功用。第一層陳述「贊德」。第二層陳述「占義」。第三層陳述「德義」。通行本《繫辭下傳》第六章。易學家們習慣於將此簡稱為「九卦三陳」。《繫辭傳》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履》,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白話】《周易》這部書,是很難捨棄的一部書,它的總原則是變化原則..運動但不確定,周流六虛,上下沒有常規,陽剛與陰柔相互變易,不可以作為典要,只有變化存在,出入有定則,外內都懼怕,又懂得憂患的原因,沒有師保而親如父母,印率其辭,測量其方法,又沒有典型的常規,後來的人如果不是一個真正的易學家,那麼道就不會虛行..品德壞的人去占問《周易》,那麼《周易》也不會給他好的回答。【注釋】①前:遠,引申為捨棄。②:遷,變遷。③僮:運動。④瞿:假借為「懼」。⑤楑:假借為「揆」。【講解】這一章論述變化原則與不變原則,即論述了「變」與「常」的關係。與通行本《繫辭下傳》第七章相類似。通行本第七章云:「《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白話】《周易》這部書的意義,告訴人們從事物的始終入手探討事物的本質,六爻相互組成一卦,只有對應的事物。因此初爻難以知曉,上爻容易明白,本質難以知曉,現象容易認識。那麼初爻如疑之,敬以成之,最終沒有災咎。..修道,面向事物認識事物的本質,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則..占,危險啊!..不當,疑德佔之,那麼《周易》可以使用了。【注釋】①反:復。②餚:爻。③鄉:向,面對。④巽:撰,引申為認識。【講解】這一章論述《周易》之義,概括為贊始反終以為質,六爻相雜,唯侍物也。與通行本《繫辭下傳》第八章前半部分相類似。第八章云: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第十三章第十三章【白話】孔子說:智慧的人,只要觀察分析卦辭,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易》說:第二爻與第四爻的作用功能相同,因為它們都是陰柔之位,但處的位置不一樣,二在下卦,四在上卦,其美善之處也不同,第二爻多讚譽的筮辭,第四爻多畏懼的筮辭,因第四爻接近第五爻君尊的位置。接近君位,就應該謙虛謹慎。《周易》說:陰柔之道,不利於遠的,但大抵沒有災咎,其使用陰柔之道就象恪守中庸之道一樣。《周易》說:第三爻與第五爻都是陽剛爻位,它們的作用相同,但位置不一樣,第三爻大多數是凶,第五爻大多數是有功,有貴賤的等級區別【注釋】①緣辭:彖辭,卦辭。②瞿:假借為「懼」。③嗛:謙。【講解】這一章論述卦辭與爻辭、爻位的關係,其中兩處「《易》曰」都是引通行本《繫辭下傳》第八章的文字。可見《繫辭傳》在當時就已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而簡稱「《易》曰」。本章論述了第二爻與第四爻的關係,第三爻與第五爻的關係。由於帛書後面部分損缺,不能窺其全豹。但宣揚柔道,宣揚守中的思想比較明確,提倡謙虛精神。這一點比通行本《繫辭傳》突出。《繫辭傳》云:「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白話帛書要白話帛書要【白話】..反疏..矣..至命者也。《周易》..明確得很..行施他的道義,增長他的思慮,修養他的..容易了,象那些祝巫、卜筮、龜..巫之師..沒有好的品德,那麼就不能了解《周易》,所以有道德的人尊奉《周易》..孔子說:我努力學習但是卻才領悟到《周易》的要義,怎麼能夠增加我的壽命呢!我學習而創造了道,使用的過程中又豐富了這一道,繼而更珍貴這一道,難..危險的社會要安定人們的地位;行將滅亡的社會要保存他應保存的東西;動亂的社會要有治理動亂的方案。所以君子平安時不忘記危險,存在的時候不忘記滅亡的時刻,治理的時候不忘記動亂。這樣就可以達到身安而國家可保的效果。【注釋】①:讀為「才」。②補作「學」。③補作「行」。【講解】這一章闡述《周易》的綱要。因為缺損太多,只能了解到一部分思想。這就是學習《周易》能夠懂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的道理,這樣就能夠安身保國保家。與通行本《繫辭下傳》第四章有一些相類似。第四章云:「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包桑。』」《易》曰:「其亡其亡,於枹桑。」夫子曰:德薄而立奠①,□□鮮不及。《易》曰:「鼎折足,復公莡。」言不勝任也。夫子曰:顏氏之子其庶幾乎?見幾又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復行之。《易》曰「不遠復,無誨,元吉。」天地昷②,萬勿潤,男女購請③而萬物成。《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至一也。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定位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存也。危以動,則人弗與也;無立④而求,則人弗予也。莫之予,則傷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系之,立心勿恆,凶。」此之謂也。【白話】《周易》的《否》卦九五爻辭說:「其亡其亡,繫於枹桑。」孔子說:品德低下,行為惡劣,而地位卻很尊貴,這種人很少有不滅亡的。《周易》的《鼎》卦九四爻辭說:「鼎折足,復公莡。」講的是能力不能信任其工作。孔子說:顏回這小夥子,他還差不多。他看到事物有不好的預兆,沒有不懂得的;懂得了,沒有再去重複犯難的。《周易》的《復》卦初九爻辭說:「不遠復,無誨,元吉。」********充滿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發生變化,滋潤萬物。男人與女人性交後便生育出千千萬萬的人物。《周易》的《損》卦六三爻辭說:「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講的是達到求得統一的損益方法。君子一定要先站穩然後再走動,將心比心然後才說話,先奠定自己的地位然後再求助他人。君子做到了這三點,就能生存下去。危險的時候去行動,別人是不會去參與的;沒有地位去求助別人,別人不會給予幫助的。沒有他人的幫助,那麼傷害的人就必然出現。《周易》的《益》卦尚九爻辭說:「莫益之,或系之,立心勿恆,凶。」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給予幫助的。沒有他人的幫助,那麼傷害的人就必然出現。《周易》的《益》卦尚九爻辭說:「莫益之,或系之,立心勿恆,凶。」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講解】這一章闡述修身立命處世的原則。告誡人們如何運用《周易》的卦爻辭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與通行本《繫辭下傳》第四章相類似。第四章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①,行則在囊。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②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蔡。」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③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④方也。前羊⑤而至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起其德。《尚書》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贛曰:賜聞於夫子曰:必於□□□□如是,則君子已重過矣。賜聞諸夫子曰:孫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則是用倚於人也,而可乎?子曰:校⑥哉!賜!吾告女,《易》之道□□□□而不□□□百生之□□□《易》也。故《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做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後《易》始興也。予樂其知之□□□之□□□予何日事紂乎?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白話】孔子晚年非常喜歡《周易》這部書,居住下來時便把它放在席上,出門行走時便把它放在袋子里。子贛說:孔子它日教育弟子說:「品德仁義喪失了的人,則被神靈所趨趕;智慧謀略遠於人的人,卜筮之蔡。」我(子贛)以為這是很正確的。將這些話作為行為的準則,我就是按照這些去做的。孔子為什麼老年而喜歡《周易》呢?孔子說:君子講話都有一定的原則。前面的吉祥出現了,不吉祥也能避免。觀察事物的主要本質,不危害其品德。《尚書》多有缺損,《周易》則是完整的,而且又是古代的遺言。我不是安於《周易》的占筮施用。子贛說:我聽到孔子說:必於..如是,則君子已重過了。我聽到孔子說:謙遜正直而行使仁義,那麼人們就不迷惑了。孔子如今不安於其占筮施用而喜歡《周易》的卦爻辭,就是用卦爻辭去指導人生,不是很好嗎?孔子說:荒謬啊!賜!我告訴你,《周易》之道..而不..百生之..《周易》也。所以《周易》上說:剛強的人使他知道恐懼,柔弱的人使他懂得剛強,愚蠢的人為而不忘,慚愧的人讓他的行為去掉欺詐。文王仁義,不得志而無法成功他的深謀遠慮。紂王無道,文王作,避諱而辭咎,然後《周易》熱開始興起。我喜歡《周易》的智慧..之..我何必說事奉象紂王那樣的君王呢?子贛說: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嗎?孔子說:我占筮一百次只有七十次佔中了,只有周梁山之占,也必須服從多數呀!孔子說:《周易》我撇開它的祝卜成份,我觀察其中的品德仁義。幽贊於神明而通達於筮策數,明了筮策數而通達於品德,就成了史。史巫的占筮,嚮往而沒有達到,喜歡它但卻不以為然。後世的人懷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為《周易》吧!我求其德而已,我與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標。有道德的人靠自己的品德行為的美好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較少;有道德的人靠自己施行仁義去追求吉利,因此不靠卜筮去追求吉利。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嗎?不..百生之..《周易》也。所以《周易》上說:剛強的人使他知道恐懼,柔弱的人使他懂得剛強,愚蠢的人為而不忘,慚愧的人讓他的行為去掉欺詐。文王仁義,不得志而無法成功他的深謀遠慮。紂王無道,文王作,避諱而辭咎,然後《周易》熱開始興起。我喜歡《周易》的智慧..之..我何必說事奉象紂王那樣的君王呢?子贛說: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嗎?孔子說:我占筮一百次只有七十次佔中了,只有周梁山之占,也必須服從多數呀!孔子說:《周易》我撇開它的祝卜成份,我觀察其中的品德仁義。幽贊於神明而通達於筮策數,明了筮策數而通達於品德,就成了史。史巫的占筮,嚮往而沒有達到,喜歡它但卻不以為然。後世的人懷疑我孔丘的,或者就是因為《周易》吧!我求其德而已,我與史巫同路而不同目標。有道德的人靠自己的品德行為的美好去追求幸福,因此祭祀求神比較少;有道德的人靠自己施行仁義去追求吉利,因此不靠卜筮去追求吉利。祝巫卜筮不是放在很次要的位置嗎?m ín):古時穿錢的繩子。也指成串的錢,一千文為一緡。此處引申為準則。④:矩。⑤羊:祥。⑤校:假借為「謬」。【講解】這一章敘述孔子晚年對《周易》的執著追求,以及孔子同史巫、祝巫、卜筮的本質區別。孔子提倡「德行焉求福」,「仁義焉求吉」,反對祭祀求福、卜筮求吉。在這裡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歸」的命題。在通行本《繫辭傳》里,孔子提出了「同歸而殊途」的命題。《帛書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而樂其辭。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貢問:『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觀其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通行本《繫辭傳》:「《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詘也,來者信也,詘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詘,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孔子提出了「同途而殊歸」與「同歸而殊途」兩個命題。「同途而殊歸」指出了相同的方法、道路存在著不同的目的、歸宿點。「同歸而殊途」指出了相同的目的、歸宿點存在著不同的方法、道路。「同途而殊歸」是「同途而同歸」「異途而同歸」的負命題。「同歸而殊途」是「同歸而同途」「異歸而同途「的負命題。孔子①《易》,至於《損》《益》一卦,未尚不廢書而嘆,戒門弟子曰:二厽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囗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益》。《損》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②。道窮□□□□□□□。《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損》之始凶,其冬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於《損》《益》之總者,不可動以憂。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道也,此謂《易》道。故《易》又③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請④者也,故謂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詩書禮樂不□百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⑤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⑥畢者,此之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要》千六百八。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道也,此謂《易》道。故《易》又③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請④者也,故謂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詩書禮樂不□百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⑤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⑥畢者,此之謂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要》千六百八。【注釋】①:引申為研究。②產:疑為「損」字之誤。③又:有。④請:情。⑤:假借為「由」。⑥君:讀為「群」。【講解】這一章闡述了孔子的易道觀。孔子認為易道囊括了天道的陰陽、地道的柔剛、人道的上下、四時的變化、君道的治亂。而易道的總原則是損益之道,損益之道的總原則乃是變化之道。所以說易變之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君道、四時變化之道。而要抓住變化之道就必須掌握《損》《益》之道。其它文獻也記載了孔子對《損》《益》之道的執著追求。《淮南子·人間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嘆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說苑·敬慎》:「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嘗得久也。夫學者以虛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滿,則天下之善言不得人其耳矣。昔堯履天子之位,猶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之,故百載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衰,故當時而虧敗,迄今而逾惡,是非「損」「益」之徵與?吾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豐明而動故能大,苟大則虧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升與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其盈虛,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彖傳》說:「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象傳》說:「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祀事遄往,上合志也。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一人行,三則疑也。損其疾,亦可喜也。六五元吉,自上佑也。弗損益之,大得志也。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或益之,自外來也。益用凶事,固有之也。告公從,以益志也。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崔憬說:「滿招損,謙受益,人之道也。」因此,損益之道,歸結起來又可以說是謙讓之道。《謙彖傳》說:「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謙象傳》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初六》爻辭說:「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推薦閱讀:

白話華嚴經第六卷
賴文俊《催官篇》系列四白話解
大智度論 白話譯(85)
白話法華經16
白話 靈樞(第5部分)

TAG:易經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