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真經正義》第十章(全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譯文:

魂與魄相合為一,能不分離嗎?

正義:

陸希聲曰:「載,猶夫也,發語之端也。」所以「載」,可以理解為虛詞,無實際意義。經文所言「營魄」,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解釋為「魂魄」,魂屬陽,魄屬陰,兩者都屬於精神層面,河上公曰:「營魄,魂魄也。」另一種解釋為「形神」,即肉體與精神,營代表肉體,魄代表精神。蘇轍《道德真經注》曰:「魄為物,魂為神」,又曰:「聖人性定而神凝,不為物遷,雖以魄為舍,而神所欲行,魄無不從,則神常載魄矣。」今取第一種解釋。

天清屬陽,地濁屬陰,人生於天地之間,兼具陰陽之質。以形神而論,則形(肉體)屬陰,神(精神)屬陽。若是單就精神層面而論,則魂屬陽,魄屬陰。人之生命,若是魂魄相抱而始終不離,則能陰陽和合而健康長壽,猶如太極圖之循環無端,生生不息。反之,如果陰陽離散,不能相合,輕則疾病纏身,大則喪失性命。因此「抱道守一」是修身養性的不二法則。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譯文:

凝結精氣以達到柔弱,能如嬰兒一般嗎?

正義:

《管子?內業》曰:「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尹知章註:「摶,謂結聚也。」專氣,即凝結精氣。老子常以「嬰兒」的狀態,來形容得道之人反樸歸真的精神境界。嬰兒無思無慮,純真自然,故能神凝氣聚,骨弱筋柔。有道之人寧靜淡泊,少私寡慾,其神內斂,其氣摶聚,故能精神豐盈於內,而身姿輕盈於外。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譯文:

清除雜念而深觀內視,能沒有瑕疵嗎?

正義:

「玄覽」一詞,帛書乙本做「玄監」,高明《帛書老子校注》曰:「『監』即古『鑒』字。」徐志鈞《老子帛書校注》曰:「監即是觀照,借鑒,引申為照人之物。《廣韻》:『鑒,鏡也。亦作監。』」

「玄覽」即「玄鑒」。人之本心原是清凈光潔的,如同明鏡照物一般,不失其真實情形。只是耽染世俗,積習日久,則其心原有的明凈,漸漸為種種情慾所遮掩,如同明鏡蒙塵,雖能照物,而難以顯現事物原來之本貌。故《清靜經》曰:「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若能復歸於朴,則自然無疵矣。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譯文:

慈愛民眾治理國家,能踐行無為之道嗎?

正義:

《道德經》第五章,道祖已闡明天地化物、聖人治國,皆無施行仁恩之念,而萬物自然欣欣向榮,百姓自然安居樂業,這是「無為」之道。此處所言的「愛民」,亦是本於天道法則的「無心之愛」。《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慈便是愛。只是凡人的愛是「有心之愛」,必然有所偏頗。而聖人的愛是「無心之愛」,故能遍及一切。因此,道家的「愛民治國」,自有一番氣象,實非儒家「仁政」之所能比,學者不可不知。

范應元曰:「愛民者非區區愛之,但不害之,即愛民之至也。治國者非區區治之,但不亂之,即治之至也。」此說頗為精當。道家修身治國之術,習慣於做減法,減去那些不合理的,即自然無限趨向於合理,所謂「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也。而儒家以及其他諸子百家,則是慣於做加法,他們認為只有加入合理的,才能把不合理變為合理,可是加的越多,問題越多,不合理的地方反而有增無減,如此反覆不已,可謂南轅北轍,求治而反亂。《莊子?徐無鬼》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正釋此意。

此句經文,還有一處關鍵:「愛民治國」。愛民為根本,治國為枝葉;愛民為前因,治國為後果。蓋一國之君,如能慈愛萬民,則上合天心,下順民意,其國家必然君臣同心,萬民歸向。如此,則治道備矣。《尚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是天下國家的根本,民心是治亂興衰的關鍵,故治國之道,惟在「愛民」。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譯文:

玄妙之門開關變化,能持守靜柔之道嗎?

正義:

「天門」一詞,歷代注家眾說紛紜,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援引數例:一、河上公註:「天門謂鼻孔。」二、蘇轍說:「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也。」三、林希逸說:「天門,即天地間自然之理也。」四、范應元說:「天門者,以吾之心神出入而言也。」

正陽按:道家學說,有兩大關鍵之處,一為「推天理而明人事」,一為「身國同治」。何為「身國同治」?身即是國,國即是身,治身之道推而廣之,即為治國之道。其事相雖有大小、簡繁之差別,而其「理」則無二無別。明了其「理」,則身國不二,一理足以貫之,故曰「身國同治」。此處「天門」歷代注釋不一,見仁見智,各有悟處。以治身而言,各個感官是外在之物質與內在精神接觸的關聯處,若是耳目口鼻一味競逐於外在之聲色,則必定精神虛耗,故需持守雌柔寧靜之道;以治國而言,一國之政令是否恰當,事關興衰存亡之大計,如果不懂得體察民情、順應民心,而輕舉妄為、與民爭利,則必然會出現誤國傷民之事,故政令之出入不可輕率,應當寬緩謹慎,潤物無聲。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譯文:

智慧開明通達事理,能不用機心嗎?

正義: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老子提出了「知其雄,守其雌」這一觀點,此處所言的「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是出自同樣的邏輯關係。蓋體道之人洞觀無礙,深明自然之理,四維上下、六合內外,其事相雖千差萬別,而其理則無二無別,聖人執理以應事,故能一以貫之、曉暢通達。然而有道之人卻並不因此而驕傲自大,他深知「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越是智慧廣大,越是低調謙遜,不炫耀聰明,不賣弄機巧,純任自然,天理流行,其所作所為皆能符合「無為之道」,故雖有聖人之智能德行,卻看似平淡無奇,正是道祖所說的「被褐懷玉」之姿,司馬光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可謂見地精深之論。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生育萬物、蓄養萬物,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成就萬物而不自恃己能,長養萬物而不主掌控制,這是深遠神妙之「德」。

正義: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世間萬物之存在,皆源自於無極大道的生蓄之功。然而大道只是本於自然,並無自己的主觀意識。故萬物之生長,道無心營護;萬物之盛壯,道無意掌控。它只是順應天理而已。

此段經文,也是道家「無為而治」這一治國理念的體現。《道德經》第十七章,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在理想的至治之世中,身為一國之君的帝王,以及他所領導的政府,不會肆意濫用公權力,也不會過多干涉國家的運轉,他只是順應人類社會的規律,而天下自然能得到治理。大道對萬物有生養之功,而萬物並不知曉;聖人對百姓有慈護之恩,而百姓無從察覺。他們只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無憂無慮之中,此為聖人體道之深切,而和風惠及於萬民也,故曰「玄德」。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家庭道德與禮貌,好好的深深的看完,少些索取,怎麼看待[家庭道德與禮貌]
邏輯比道德更重要
如何評價「華東政法女生因點名遲到被批評,潑老師熱水」事件?
我們可能有著世界上最多得的道德評選
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

TAG:道德 | 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