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運弓」:演奏中的物理因素

「重力運弓」——演奏中的物理因素(2/1)

本文著重談「重力運弓」。

所謂重力運弓是指在演奏時巧妙的借用琴弓和人體有關環節的自然重力作用於琴弦,以達到動作協調,發音堅實、音色、力度富於變化的一種運弓技巧。

筆者曾走訪和研究過幾十名二胡、京胡、高胡、馬頭琴等方面的弓弦樂器名家,發現這些優秀的演奏家都善於運用琴弓和人體的自然重力。

弓弦樂器是依靠弓子摩擦琴弦使之自由振動而發聲。發聲是弓毛對弦的壓力和運弓的速度(動力)有機的結合,這兩種因素結合的比值不同,其弦振的狀態也不同,在心理感覺上音色也就不一樣。

從聲學上講,音色變化取決於該音所含泛音的多少以及它們之間的強度比。但從心理學上講,什麼是所謂好的聲音並沒有絕對標準(演奏中它取決於音樂意圖)。但一般的認為,好的聲音是松、通、實、厚、圓、潤、亮等,壞的聲音是緊、虛、干、不通、晦澀等。

研究重力運弓首先分析琴弓對琴弦旳壓力,然後再分析運弓的問題。

筆者認為通過弓子作用於琴弦的壓力有三種:

一是弓子的重力;

二是肌力(有關部位骨胳肌的收縮力;

三是持弓右臂的重力。

先介紹「弓子的重力」。

任何物體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都存在一定的重力,重力的集中點是重心。研究弓子的重力作用需明確三個

並非弓子的全部重力,而只是它的分力。

平時二胡演奏者多注意手的控制力,而忽視借用弓子的重力,因而用力拙效果差。藉助弓子的重力則不但減輕手指的負擔,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間弓弦樂器演奏家們在實踐中早就悟出了這個竅門兒,他們稱這種運弓技巧叫「四兩壓千斤」即手指用力不大卻能降服琴弦「千斤」,的張力。

借用弓子重力的「演奏要領」是:

奏外弦時使弓桿向外,即弓桿與弓毛同時向外作用。

奏裡弦時使弓桿與弓毛同時向里作用。奏裡弦應注意通過食指的指端向里扣住弓桿。

肌力,重點是指手對弓子的控制力及操作法。

研究手對弓子的操作關鍵是在於明確持弓的「槓桿原理」。

在二胡持弓中,主要是運用「平衡槓桿」和「速度槓桿」的原理。

「平衡槓桿」的特點是支點在中間,力點和阻力點(重點)分別在支點的兩側(如天平)。二胡演奏中通常說用中弓部位最方便,就是體現了平衡槓桿的作用。

「速度槓桿」的特點是力點在中間,阻力點和支點分別在力點的兩側。

在二胡演奏中速度槓桿的原理體現在弓子里外壓弦的運動上。方法是是在平持法的前提下,持弓的食指基節扥住弓桿構成「支點」,拇指、中指、無名指和食指指端控制弓子有關部位,構成「力點」,弓毛的擦弦點是「阻力點」。操弓的關鍵是「穩定支點,勿使弓桿向虎口處滑動」。以使通過力點向里外施力,並通過阻力點作用在琴弦上。奏裡弦時,為了使支點穩定,可使食指的掌指關節的外側抵住馬尾,這是「蔣風之教授操弓的寶貴經驗」。

臂的重力。

據側定在演奏姿勢的狀態下,右臂的重心位於前臂的近肘部。演奏中若能調動臂的重力壓弦,可使音樂效果產生更宏大的氣勢。

遺憾的是這種演奏方法只被少數二胡演奏家所掌握,如閔惠芬、余其偉。原因是從理論上還沒有被更多的演奏者所了解,同時這種技巧也確有一定的技術難度。

運弓「藉助臂的重力」其方法是:

換言之,藉助臂的重力意味著是三種壓力同時作用到琴弦上。

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最善於

搭配,從而使她的演奏跌宕多變,出神入化。

無獨有偶,借用重力演奏並不僅限於二胡,在鋼琴、小提琴上也已被人們所重視。如著名鋼琴家周廣仁教授在談到鋼琴觸鍵的方法時認為,手指不是「打下去」、「拍下去」、「砸下去」,而應是「沉下去」或「掉下去」。潘一鳴教授也曾說,彈鋼琴中的手指雖然靈活,但不用重量,力量不能從指尖透出來,聲音不通。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說運弓有三種感覺:「一是順風的感覺,一是合風的感覺,一是逆風的感覺」。

筆者在二胡上也有同感,演奏時:壓弦的力若以弓子的重力為主,是順風的感覺,行弓光滑流暢,頗有飛動飄逸之感,音色透亮明快。在運用弓子重力的基礎上,再加強手指對弓子的壓力,是合風的感覺,發音堅實,力感適中。借用大臂重力,即三種壓力相結合是逆風的感覺,行弓很澀,力感橫溢,發音蒼勁,音勢樸拙。

我們欣賞阿炳本人演奏的(二泉映月),就是逆風的感覺,這說明阿炳會借用臂的重力。

二胡演奏中借用重力,不僅限於重力運弓,此外還有「重力揉弦、重力觸弦、控制重力跳弓、控制重力換把」等。這些內容在筆者其它的拙著中,均有較詳細的分析,故不贅述。


推薦閱讀:

即興演奏的和弦連接與選擇,你知道多少?
馬頭琴演奏(敖包相會)
古琴MV《平沙落雁》演奏:李雙序 -- 餘音淼淼,雁醉夕陽
演奏樂器時不小心把D音彈成了B音,如何挽回顏面?
古琴和古箏演奏方法上的區別

TAG:重力 | 演奏 | 因素 | 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