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七 不可小看教學語調
在教師的許多特性中,聲調占著一個最重要的地位。聲調並不是教師的技能和設備中一個重要部分,但是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聲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的成功。——著名心理學家賽門斯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和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而語調是語言用的最高級、最具說服力的一種形式。教師自然流暢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可見,教師的語調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的質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在處理師生矛盾時,應用親切、平穩的語調往往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們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傾向。所以批評學生時,對他們大聲的訓斥只能換取相應的"回報"或更強的"對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好的語調並配以甜潤清亮的音色,會令人悅耳、爽心,有助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描摹各種聲音及其變化,使教學充滿生機和趣味,增強感染力。而毫無變化,單調呆板的語調,會令人生厭,精神萎靡。重視課堂的語調掌控藝術,應該是每位教師的追求。
我們主張語調在主旋律上應保持平穩,並不意味著語調低沉、細弱無力、催人入眠,而是一種有"磁性"的平穩。平穩的語調應似春風拂面,給人以親切之感,聽之則令人心展神舒,但我們常看到不少教師講課時,聲音高亢響亮,但並不一定具有多少吸引力。
在心理學上,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問話人用平和的語調向被試者提問,被試者則用平穩的語調回答提問;問話者如果用較高的語調提問,被試者也會用較高的語調來回答,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附屬效應"。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們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傾向。所以,在批評學生時,對他們大聲訓斥只能換取相應的"回報"或更強的"對抗"。平和舒緩的語調能給人以理性感,能使對方自覺地按受理性的對待,從而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反應。可以說,在一定的程度上,語調對我們工作的成敗起關鍵作用。有經驗的教師,在一般情況下,其語調常常是清新而平緩的,給人一種親切可近、和藹可親之感。
總之,語調在教師的語言藝術修養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恰當的語調能使其語言平地生輝,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拙劣的語調則使其語言黯然失色,教學效果也受影響。所以,我們在強調教師提高語言修養、強化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簡潔性、邏輯性等方面的同時,千萬不能小覷與之密切相關的語調問題。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八 豐富你的表情
有一種東西,比我們的面貌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表情;還有另外一種東西,比表情更像我們,那便是我們的微笑。——雨果
表情是一個人的晴雨傘,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晴雨傘,是課堂中最直觀、最富有生機、活力,最有魅力的教具。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學生與學習效率的高與低。
教育有別於其他行業,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正處於發展之中,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對他們產生作用。教師積極、陽光般的外部表情能使他們心情愉悅,愉快地投入學習,而這種愉悅又是可以相互傳遞的,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教師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地站在講台上,學生由於心情愉快,接受知識快,思維也變得敏捷,能提出有用的問題,並能積極解決問題,這反過來又對教師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一來,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就高。相反,如果教師帶著一幅沮喪的表情,或者是走進教室看到不順眼的事情就大發脾氣,大聲訓斥學生,他們一個個心理緊張,不敢吭聲,教室就真的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台了,而且絕對是"頂著大鼓唱戲--費力不討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自身能力的發揮,昨日的備課及教學設想難以得到正常發揮,教學就只能是照本宣科。馬卡連柯說過,他是在直到學會了用15種到25種語調說出"走過來"這句話,學會了在面部、體態、聲音上表現出30種不同的情調之後才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教師的表情是極其豐富而多變的。不光是面部表情,還包括聲音及肢體表情。每一種表情都對師生關係的發展,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表情就是一個交際工具,通過表情與學生交流感情與信息。如課堂上有學生開小差,教師故意提高聲音,以警醒該類學生;某個學生回答問題很經典,除了口頭表揚以外,還可以報以微笑,豎起大拇指等。而學生呢,他也能從老師的眼神、手勢、體態和聲調的種種變化,覺察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態度,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可見,教師的表情真的很重要。
作為老師,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表情來面對學生呢?太過嚴肅的表情讓學生敬而遠之,課堂氣氛也因此會緊張、沉悶起來。眉飛色舞的表情,看似生動親切,但卻有誇張做作之嫌,又容易讓學生"走神"。太過花哨的表情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蓋住了學習本身的精彩。所以,教師的表情應適中而不誇張,應貼近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並根據教學過程及內容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化。該嚴肅時則嚴肅,該舒緩時則舒緩。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三十九 幽默是一種魅力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斯維特洛夫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潤滑劑作用的液體",師生間常常需要這種"液體"來"潤滑"。英國學者M鮑門在《幽默教學:一門表演的藝術》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師應當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水平,善於利用幽默來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學的更好。"著名學者海特也曾說過:幽默是一個好教師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因此,幽默是每個教師都應具有的、不可缺少的東西。
教師的幽默,主要是指教師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詼諧有趣的語言進行的教學。教學幽默是老師思想氣質、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晶。它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語言於瞬間閃爍出耀眼多彩的火花。教師的幽默益智明理,是才華的流露;教師的幽默詼諧輕鬆,折射出的是真善美的心靈之光……
教師的幽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節情緒,愉悅精神。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的笑聲是"解壓"的"良藥",使"教"與"學"變得輕鬆有效。運用教學幽默的恰當使用,能營造良好的教學藝術氛圍,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引下,更好的融入到有聲有色教學活動中,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接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創造性思維。
教師的幽默,可以和諧師生關係,增強教師魅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幽默可以使教師產生親和力,幽默乃師生關係的"潤滑油",教學幽默不損教師個人的尊嚴,也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只有"笑聲會產生一種平衡的影響作用。"
教師的幽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求知慾。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慾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課講得有趣有味,給學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學生就會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探求知識的慾望、熱情和動力。
教師的幽默,可以開戶學生心智,活躍思維。在課堂教學中間或來點幽默,猶如"興奮劑",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驅散學生的疲倦感,點亮學生的注意之燈;同時教學內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學生記憶和鞏固更高效。幽默的教學還直接影響學生表達能力的發展。學生的向師性決定了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這一特點。教師的語言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學生裝模仿教師常用妙語警句、雙關語和其他一些敏捷巧妙的語言技能,更能創造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案例分析:
於永正,老一輩的特級教師,一位精神矍鑠、幽默風趣的老者。他說:"幽默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學習化難為易,幽默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幽默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就會笑著看老師。"
於老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於老師的課堂幽默隨處可見:有時"一本正經",有時"假裝糊塗",有時自我嘲弄,有時信手拈來……他把他的幽默天衣無縫地融入課堂教學,融入了對學生評價指引,而他的幽默中又融合了對學生人文的關愛,融入了高深的教學藝術。
大師之大,在於智慧之大,這就是大師的感染力。
幽默是一種能力,是一種藝術,是能夠培養的。如何在實踐中更好發揮幽默的作用,使教育更富有成效呢?大師的教學幽默給了我們以下啟示:
一、熱愛學生。一切教育只能從愛開始。有了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就能平等地對待學生。在實踐中不論遇到怎麼樣的偶發事件,都會從學生出發,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真愛。所以,運用幽默的語言必須"和顏悅色,心寬氣朗",那種冷冰冰的諷刺是無法實施教育的。也只有愛,才能激發教師的語言機智。
二、契合教學目的和內容。教學幽默富於啟發性,學生只有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想像才通會意、欣賞和接受,在笑過之後又需深入思考或想像,這樣就可以鍛煉學生課堂思維的靈活和想像創造性。教學幽默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增長才智,而不應當隨便運用與教學無關的幽默語言。有些教師的調侃雖然活躍了課堂氣氛,那那是對教學活動的打岔,會使學生分心,成了簡單的為樂而樂。教學幽默不是一大堆笑料的堆積,它不能脫離教學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諧一致,教師只有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和需要,巧妙地創作和使用教學幽默,才能有助於學生加深和拓寬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三、符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教師是體現幽默的主動者,學生是感悟幽默的主體。如果幽默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就難以引起共鳴,幽默就可能變形走味。教學幽默與一般的幽默藝術不同,它的場是課堂,對象是學生。教學幽默的深淺度應與學生對幽默的理解力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如果不考慮學生生活閱歷、文化知識的背景差距,不考慮如何引起師生雙方的心靈溝通,學生就無法領略幽默所散發出來的妙趣,幽默的審美價值也將蕩然無存。也就是說,教師的幽默必須建立在自己學科的基礎上,必須民導川歸海為目的。否則,一味追求趣味性便會成為無聊的插科打諢。墜入庸俗與荒誕,從而失之輕浮。
四、注意幽默時機。幽默有利於教學,但我們絕不能"為幽默而幽默"。正如老舍所說:"死啃幽默總會有失去幽默的時候,到幽默論斤賣的時候,討厭是必不可免的。"教學幽默應把握時機。一堂課幽默不斷、笑聲不斷,會沖淡教學內容;教學幽默為逗樂而幽默甚至低給趣味,則失去了幽默應具有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價值。
五、幽默不是油腔滑調,也非嘲笑或諷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難以幽默,裝腔作勢難以幽默,鑽牛角尖難以幽默,捉襟見肘難以幽默,遲鈍笨拙難以幽默。只有平等待人,遊刃有餘、超脫從容,聰明透徹才能幽默。教育大師的幽默,來自於他們高超的智慧才藝和淵博的知識底蘊,更來自於他們寬廣的胸襟和高深的修養。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 要有自己的課堂文化
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的"土壤",是課堂教學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元氣",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中國著名教育專家於文森
所有名師,一定都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
名師的課堂一定會體現出其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就是說,他們的課堂有其獨特的"課堂文化",他們的課堂帶著深深的文化烙印。課堂文化體現著教師教學的內核,它包括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根本下念、價值訴求,展開教學活動的基本思維方式,以及維繫師生交往活動的人際氛圍和精神氛圍等等。教師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對目標等疸的深刻理解,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根本理念、思想意識乃至思維方式、精神氛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都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方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就是提倡"手腦相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秀的課堂文化。
名師著力建構的課堂文化可謂精彩紛呈,有充滿生命激情、生命教育的生命化課堂文化,有充滿智慧的、啟迪學生心智的智慧型課堂文化,也有注重教學目標達成的成效性課堂文化。正是因為名師獨特的課堂文化,才造就了名師獨特的魅力。
課堂文化,具有引導、規範的功能,我們期待學生向什麼方向發展,主可以量身定做什麼樣的課堂文化。如果期望學生勤奮努力,善於抓住先機、把握成功,我們就提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如果盼望學生走向優秀,則宣傳"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及"認真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可以把事情做好。"如果我們期盼學生走向卓越,就應當倡導"做創新的事,創新地做事。"
其實打造自己的課堂文化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份心,有沒有堅持做到底的決心。
"態度決定高度","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們希望學生變成什麼樣,那就要把我們的話重複十遍、百遍、千遍;當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能照著做的時候,這句話就成了文化,一種讓學生一生享用的"課堂文化"。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一 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問題。——著名教育家布魯巴克
美國教育專家肯尼思·H·胡佛說:"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
我國傳統的學習理論非常重視學者學習中的質疑問難,《尚書》說:"好問則裕。"《論語》中,孔子把"疑思問"作為君子"九思"之一。漢代董促舒在《執贄》中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宋代以後,質疑問難更受學者推崇。千百年來,質疑問難已成為學者治學的優良品質和有效方法,應該在我們現代中小學學生身上發揚光大。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教會學生求知,凡是有益的學習方法,都讓學生掌握、運用。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正是教會學生學習的實際措施。
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教學手段。從教學實踐看,提問對促進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有積極的作用。鼓勵學生自己提問題,可以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對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負責,要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積极參与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聖陶語)。所以,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過程,就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
教學中,教師既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發問,又要設法保護學生髮問的積極性。一個班的學生有十名之多,學生之間又有諸多差異,所提問題可能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有些問題質量好,價值高,有些問題質量一般,價值不大,有些問題則與當前學習任務相去甚遠,甚至幼稚可笑,荒誕不經。但無論屬於哪種情況,都是學生腦力勞動的結果,理應得到尊重。因此,教師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善等提出問題的學生。對有價值的問題,可引導學生認真探究解決,對沒有價值的問題要區別對待,採取妥善的方法予以處理,以保護、鼓勵學生髮問的積極性。對學習後進的學生尤其要"高看一眼",切不可對他們有絲毫的鄙夷神態和挖苦語言,也不可對他們的問題置若罔聞,敷衍搪塞,以免挫傷其發問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慾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二 課堂不妨適當"留白"
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應該儘可能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歌德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老師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鐘,在講台上揮汗如雨,學生卻抱怨節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時,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開始蔓延開來,教師也開始埋怨學生緩慢反應,浪費時間。面對此種困境,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實,是不是有點過猶不及?為什麼不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呢?
怎樣才是一堂課成功的標準?是所有學生都完成了預定的學習任務,還是教師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標?如果是,那意味著將教學理解為一種認知結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種認知過程的演繹。這樣做對學生來說有些不公平了。
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他們經常做的是對自己認知發展的過程演繹,短短四十分鐘,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完全達到教師把需要的發展結果,但是卻可以完成一兩次精彩的認知過程演繹,教師並不是先知,並不能預知未來,既然不可能預知,那就不要把他們的接受與反慶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導,實際上,這樣做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禁錮與專制。所以,只要做到"試圖引起"就夠了,餘下的一段空白就靜等學生的思考吧。
學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信知過程演繹的結晶。教師千萬不要隨意否定學生的腦力勞動成果,更不要嘲笑學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學習體驗。成功總在失敗後,愛因斯坦的三隻小板凳確實做得很粗糙,但第三隻小板凳所呈現的粗糙中的精緻使得前兩次拙劣的過程演繹也有了可貴的價值。作為教師,我們何不等待,等待學生呈現自己的理解,也許會有許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認各思考,但請相信學生吧!總會有一次令人驚喜的火花閃現,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剎那,那也意味著又一個"愛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隻小板凳。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更是學生髮展自我的操練台。作為教師,不要把自己的"筆墨"觸及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刻。教師在課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課堂中一份令學生想像不盡的"留白"。
當學生走進課堂後,他往往扮演著雙重角色--認知者與體驗者。作為認知者,學生在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下,完成對知識的認知、理解、運用;而作為體驗者,學生則時刻感受著課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圍。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
課堂上學生呈現興奮愉悅或焦躁不安的情緒時,作為教師都應意識到:學生此時的心理狀態正處於活動點,並且是他們正在體驗著,同時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也需要時間,教師此時請退讓一邊,保持言語上的沉默,並用一些非語言效應,如微笑效應、站立效應,等待學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古人曾說:"三尺書齋,一方清凈池。"可見學習是需要一份安寧的環境的。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一般以為氣氛活躍,學生興奮,教師熱情,轟轟烈烈的堂課才是充實的,學生才是不虛度課堂的。但學習是一種相當個性化的行為,周圍並不要有太多的干擾因素,讓學生自己靜靜地思考,靜靜地思考就夠了。縱使失敗,也表示自己曾努力過。
教師設定一個學習任務交給學生時,此刻,還給課堂一份"留白"。教師一言不發靜靜地等待,同時也要求學生保持默然。也許從表面上看,課堂上一片靜寂,學生做著思考狀;或看著書本,或看著地面,甚或手裡還把玩著某樣東西。這時,請教師不要著急,不要擔心,時間在無聲地流逝,也許不保證每個學生都在十分專註地思考,但起碼保證了一部分學生寧思的權利。教師的本質在於正視差異,正視這一點,就必須從教學行為上有所體現,提供一種發展的可能,讓有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得以享受,繼而用自己的學習體會去影響另一部分人。
藝術上的"留白"能給人以無限暇想的空間,課堂的"留白"同樣能給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時間,給學生充分課堂練習和語言應用的機會。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三 善待發言錯誤的學生
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於永正
我們的學生,由於他們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家庭文化背景等種種不同,因此,在課堂上也就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接受新知識也有先後快慢之分,回答問題難免會出錯。其實,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其心理和生理都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課堂上出錯,才會有教師的解惑、點拔和引導,也會孕育出學生創新的火花。
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有的教師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快刀斬亂麻,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或者叫發言錯誤的學生立即坐下,讓優秀的學生來說出正確答案,或者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讓學生經歷實踐並獲得體驗,這其實是阻礙學生邁向"對"的腳步。
其實,"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布魯納)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決就是寬容、理性地看待孩子們的一切。原江蘇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成尚榮在《教室--容錯的地方》一文中指出,教室就是出錯的地方,如果學生人人都怕出錯,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正確的答案從哪裡來呢?因此,我們應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發言,要肯定學生的積极參与,用鼓勵的語言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師生、生生之間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有位教育專家曾這樣說過,一般的教師怕學生課堂發言錯誤,而優秀的教師有時竟對此懷有一縷隱隱約約的期待,他們實際上是在尋覓、捕捉、等待師生之間心靈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最佳時機。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因此,我們不僅要善待那些發言錯誤的學生,更要挖掘、利用好學生的錯誤資源,讓學生在糾錯中開啟智慧,培養能力,這有時反而成就了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四 盡量不當眾批評學生
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認識與自律意識尚未成熟,出現錯誤行為在所難免,需要我們做好正確的教育引導工作,如果家長或老師忽視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不懂得批評的藝術,很可能會導致悲劇的發生。如今的學生獨生子女比較多,而且正處於自尊心強、感情脆弱的年齡,所以我們更要注意批評時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場合,顧其顏面,尊重其人格。
不分場合刺傷學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即使是再調皮的學生也非常顧及自己的面子,不願意眾目睽睽之下受到別人的批評。當眾批評只能讓學生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事實上卻對這個學生的自尊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我們應該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他的"四塊糖果育人"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當年,陶行知任育才中學校長,有一天,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里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陶先生不當眾批評學生以緩解孩子情緒,平易近人地尊重孩子,以營造寬鬆氛圍,以掘孩子優點以引導他認識錯誤,最後點到為止,以儘快結束學生的尷尬境地。我們可以借鑒陶先生的這種方式,也可以選擇適當的場合,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要記住,"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同語言、態度的批評,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批評學生的過程中,絕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評,一定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期待。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注意方式、方法的靈活性,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輕微的責備,一個帶微笑的輕聲細語的分析開導,一個輕輕的拍拍肩膀動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五 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一個有品位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中國著名特級教師張化萬
大凡傑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的雍容富麗,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麗清新,尚小雲的剛勁洒脫,莫不自成一定,各有風韻。教學亦是如此。一名優秀教師就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能使我們全面地認識教學藝術的本質與規律,從而創造性的進行教學。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個性和特色,是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教學情趣、教學風度等方面所顯示出的較為成熟、穩定的特點的綜合。
教學風格是教師藝術特色的集中體現,是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誌。豐富多彩的教學風格,使課堂教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推動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教學風格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種較穩定的心理特徵。一旦這種心理特徵在教師身上形成並穩定下來,就會像人們的思維定勢一樣影響其行為,決定其行為模式。對這種模式化的行為進行改造、重塑是很困難的。因此,作為教師,特別是初登講壇的青年教師,更要善於總結和檢查自己的教學行為,養成良好的教學風格,防止由於"自由放任"導致行為偏差。
一個優秀的教師,其教學風格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教學風格相對穩定,體現了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富有獨立性的個性品質。
教學風格更多地體現出教師的專業化文化素養和個人素養,並直接影響其教育教學的質量。中小學階段,學生模仿能力特強,教師的舉止修養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獨特而良好的教學風格不僅能吸引學生,還能對學生的學習以及個性人格和健康成長大有幫助。
名師的教學風格彰顯了名師的個性魅力,體現出名師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教學基本功、靈活的教學藝術,充分展示了名師的課堂激情、課堂智慧和課堂魅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六 上課決不拖堂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愛默生
"減負"實質上就是減掉那些妨礙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燕尾服的過重負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主動發展、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空間。因此,教師作為"減負"的具體實施者,在"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不應忽視了上課"拖堂"這一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增加學生負擔的行為,上課不"拖堂"行為也應屬於減輕學生負擔之列,教師上課不"拖堂"就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
"拖堂"與否,還可以衡量出一個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學水平的高低。只要是當過教師的,誰都有過拖堂的經歷。在這裡且不說學生對拖堂有多麼反感,但看教師在下課鈴聲中喋喋不休時,學生多麼心煩意亂,就可以知道拖堂是多麼不得人心。
拖堂的危害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文面:
一、學習方面:下課鈴響後,教室外邊有走動聲、喧嘩聲,教室裡邊有鬆散情緒和整理學慣用具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想聽的同學不容易聽清或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想聽的同學心飛窗外,沒有心思繼續聽下去,有時強迫自己聽講,效果也很差;老師不辭辛苦拖堂,就是要解決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問題,然而在這樣一種不良的課堂氛圍中,幾乎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有的學生會把拖堂期間沒有解決的問題帶到下一課,直接影響下一節的有效教學時間和效率。課間休息犧牲之後,上廁所和取下一節課的學慣用具就會佔用下節課的時間。
二、情感方面:學生對經常拖堂的老師的課時就總有一種負擔,甚至因為拖堂而厭惡這門學科。由於這些老師總在拖堂。學生往往不會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覺得後邊還要講,前邊不一定認真參與學習;拖堂犧牲了學生部分甚至全部課間休息時間,下節上課心裡總有一絲不快感;即使有人同情"拖堂"老師的苦心,也不滿意"拖堂"的後果。拖堂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使學生感到無可奈何,同時學生也會感到老師的無能。
三、生理方面:學生經常上課,每節課多長時間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和生理上的條件反射。下課鈴聲一響,就有一種自然的放鬆感,聽課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坐的時間長了就有一種渾渾噩噩的感覺,或有點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的意識;有時想上廁所,因拖堂而非常難受,有時大小便匆匆忙忙或來不及而非常尷尬;連續上課,眼腦等發脹、疲倦。
四其他方面:上節課老師拖堂,值日生在下節課快要上課時才能擦黑板,其粉筆灰塵污染了教室內的空氣,影響著師生的健康,特別是前面的同學和上課的老師;拖堂打亂了正常的教學作息時間,也影響了其他任課教師的上課情緒,甚至影響同一個班級任課老師之間的關係;老師可以拖堂,學生就可以拖作業,老師的時間觀念對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此外,教師拖堂不利於學生的人身安全,學生到了下課時間,有許多事情要做,如果教師拖堂,學生心急如焚,下課後學生因匆忙處理事情,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本該與同學一起放學回家,由於拖堂,有時只有一俱遲一點回家,學生害怕,家長擔心,老師一旦形成拖堂的習慣,教學效率就很難提高,教學效果也無法保證。
對一個老師來說,時間觀念不強,就是某種程度上的不負責任。在拖堂方面,老師們不要遷就自己,不要給自己找那麼多拖堂的理由,哪怕你是為了學生,也不要拖堂,要養成不拖堂的習慣。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七 作業是一定要布置的
課外作業應當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化,是學習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課堂知識的準備,應當讓學生在課外去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勞動現象,發展個人的愛好和需要,滿足和發展個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蘇霍姆林斯基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對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及進一步升華所必需的手段,同時也是教學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設計、布置、完成及評價課外作業,能有效地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和檢測,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對達到某種程度的和諧與統一。
教師通過對作業的對錯批改,一方面可以從學生那裡得到有關信息,把握學生知識掌握和能力發展的程度,及時調整教學方案,修正教學行為,確保後續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輸出信息後,從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可以使自己剛產生的認識得到確定,從而促進知識的接收和強化,或及時矯正自己的認知偏差,變換思給方式或理解角度,改進自身的學習策略。因此,對錯的這種批改方式有助於師生雙方了解和分析教學成敗的原因,便於調整教學目標、進度和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素質教育的提倡並非意味著作業要被摒棄。相反,要積極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作業這一環節。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盡量做到不讓學生把作業當成苦差事去應付。作業布置要講"輕負高效",如果教師不加篩選地、隨意地、盲目地加大學生的作業量,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當前,各類輔導材料鋪天蓋地且良莠不齊,很多資料又是大同小異。因此,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應進行認真地篩選,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時代感的作業挑選出來,把那些重複性的、機械性的、陳舊過時的作業砍掉,力求少而精,力爭給學生的作業能夠"以一當十,舉一反三",做到質高量輕。這樣,既能保證學習效果,又能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八 讓學生在作業中享受樂趣
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亞
新課改已實施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反思當今小學的作業設計,仍令人焦慮:作業形式單一,多機械重複;內容單調,學科之間明顯割裂;作業多為老師"命令式"、"大鍋飯型"等等。這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創造、思維、想像等能力的培養。於是,學生作業常出現抄襲、馬虎應付,不能按時完成,或是購買一些套的課後習題的答案照抄照搬等等現象。學生厭煩或反感,學習成績無法提高,老師困惑。如何扭轉這種教學態度,在作業設計上落實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從中享受到其間的樂趣,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機呢?
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複合體,它是一種憑藉,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並積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經歷。
教師應在布置作業時,積極地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其學習、思考的結果,充分發揮學生搶佔性,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影響教師一生的好習慣之四十九 經常梳理你的課堂
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波斯納
實施校本教研以來,"關注課堂"、"聚焦課堂"、"研究課堂"等口號聲一浪高過一浪,公開課、觀摩課、示範課等一堂接著一堂,聽課、說課,評課的教研活動一個連著一個,課堂既是一種研究的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所在,以至於有的專家提出了"課改最終發生在課堂上"的觀點。然而,為什麼要走進課堂,在課堂里做些什麼,走出課堂後還要做些什麼等一系列問題並沒有引起教師們足夠的重視。實施"行為跟進"的教學研究策略--梳理課堂,就是針對傳統教研中"無準備,無主題,無反思"的三種現象提出來的。教師們不應該只講究活動形式的翻新,對於課堂中的觀察目標、教學細節、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認真,使梳理課堂成為校本教研的必要環節之一,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每天面對的不是學術資料、觀點爭鳴和理論走向,而是背景迥異的學生,課堂上講的是原理公式、字詞句文,課外做的是備課、改作業、輔導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校本教研中梳理出來的"小課題"雖然微觀而瑣碎,但對教師專業成長的積極作用是無法否認的。所以,教師要十分重視梳理自己的課堂。
推薦閱讀:
※鄭曉禾:王菲是個例外,女王註定孤獨一生
※從八字中的正財與偏財看你一生到底有財運沒
※一生中每天都有好福氣圍繞的四大生肖
※不論男女,「此處」越小,越有魅力,命越好,福越大,一生不受窮
※【轉載】一朝痴念,一生憂患,一世情囚【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