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度模式與經濟增長


【價格】 0 元

【摘要】制度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經濟發展最關鍵的資源。制度的功能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激勵;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為技術創新提供製度保障等。制度模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和機制結合的一種方式。具體分析了中國制度模式,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和中國政治制度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了三種經濟制度模式:主要是五項經濟制度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制度的模式,是社會主義制度加自由民主加市場經濟的結果。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財政體制,恢復了擴大了個人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的自由權、自主權、選擇權,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中國的政治制度模式。應當說,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的形成是中國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堅強的組織領導、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穩定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民主和產權保護的法治基礎。主要是從四個方面的政治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點包括所有制度創新都是為了給人民帶來實惠和利益,和未來中國制度模式建設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中國/制度模式/經濟增長

【正文】

  制度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也是經濟發展最關鍵的資源。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極其深刻地指出: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討論中國模式的時候,是否還存在一個中國制度模式?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回顧中國改革的歷程,可以看到層出不窮的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制度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影響中國進一步經濟發展甚至轉變發展路徑的關鍵因素。那麼,什麼是中國制度模式,它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特點,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今後還應當從哪些方面改進完善?對此筆者談點看法。

  一、制度模式與經濟增長功能

  制度是人為地制定出來的,構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的約束,是由正式的約束、非正式的約束和它們的實施特徵所組成的,決定了社會和經濟的激勵結構。通常地說,制度的功能主要有: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激勵;為實現合作創造條件;為技術創新提供製度保障等。什麼是制度模式?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和機制結合的一種方式。所謂體制是指系統在某一時間點處的狀態和結構;機制是指系統演化過程和動因。體制是演化的出發點和結果,機制是演化的路徑。體制和機制的作用形成系統的層次結構和功能結構,推動著制度的強制性變遷和誘致性變遷和動態演化而形成一種方式。

  在制度模式中,經濟增長制度模式是根本的制度模式,決定和影響著政治制度模式和其他制度模式。道格拉斯.諾思在分析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時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增長的關鍵因素。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就在於發展一種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設施,並確立財產所有權,把個人的經濟能力不斷引向一種社會性的活動,使個人的收益率不斷接近社會收益率。從歷史上國家興衰的歷程看,經濟上成功的往往是擁有各種激勵創新突破的制度的國家或地區,從產權保護制度到合約執行機制,制度安排合理和有效,通過私有制和市場經濟體系,給人們提供了有利於市場交易的發生,可能克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不足,早期的荷蘭、英國以及後來的中國香港地區,還有新加坡就是最好的範例。

  二、中國制度模式促進了經濟發展

  根據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安德森.麥迪遜的估算,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宋代末期,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經濟地位。即使在1820年時中國的總產出仍然處於世界第三位, 中國的GDP比西歐和其衍生國的總和還要高出將近30%。中國在15世紀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還優於歐洲,由於中國對西歐的技術發展和軍事潛力不感興趣。以致於到在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中國的經濟落後了。1950年時人均GDP不到1820年的四分之三,不到西歐和其衍生國的水平的十二分之一。

  麥迪遜的研究表明,技術和制度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農業的改進就不可能有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沒有航海技術和商業制度的改進,就不可能有世界經濟的開放。重要領域中的技術進步依賴於科學方法、實驗驗證、系統積累和新知識的根本性改進。從公元元年到1880年左右,世界人均GDP花了1880年才增加了一倍。從1880年到2000年的120年全球人均GDP就增加了5倍。其中,從1880年到1978年,世界人均GDP翻了3倍多,中國的人均GDP只翻了1倍。而1950年到2009年全球人均GDP翻了二倍,而中國人均GDP也翻了二倍多。全世界人均GDP花了50年才完成的增長,中國只花了30年。這種中國奇蹟的背後,是中國制度模式的奇蹟。那麼,中國制度模式的內容包括:

  (一)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了三種經濟制度模式:第一種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並實行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第二種是從1979年起開始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黨的十七大的概括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這個過程用了30年,這期間我們基本上構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改革尚未完成。第三種是2003年以後,開始對經濟增長模式進行改變。制度的更替,體制轉換,以及我們正在進行增長方式的改變,這就是60年的基本總結。我認為主要是五項經濟制度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

  一是改革公有產權制度,實行責任制。在農村,在土地仍歸集體所有的條件下,以「包產到戶」的形式恢復農民的家庭經營,從過去集體經營轉向家庭承包的土地經營,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城市,在工業經濟中,實行經營責任制,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所有權是國家的,經營權交由企業家管理,理順產權關係,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實行股份制改造,促進了國有經濟發展。

  二是改革所有制形式,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改革打破了國有和集體所有制鐵板一塊的局面,形成了以公有製為主體其他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局面。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得到了很大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三是改革對外貿易體制,擴大對外開放。外貿由國家管制改變為逐步實行自由化,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吸引了外國的資本、技術和管理辦法,促進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

  四是改革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實行「分灶吃飯」和分稅制財政體制。80年代的我國的改革放權讓利,實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從90年代起來,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在政治上集權,財政分權,實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框架。同時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私有化改造,實現了經濟最成功的增長。促進了生產力主要貢獻要素資本在部門之間分配不斷改進。結構改革從低效率向高效率部門流動,保持了高回報率。調動了各級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五是改革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主要依賴第二產業拉動、主要依賴增加物資資源消耗的狀況。同時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地區差距的加大。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去年底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方式轉變以及相應的結構調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國經濟正在經歷的一次經濟增長的轉型。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經濟制度的模式,是社會主義制度加自由民主加市場經濟的結果。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財政體制,恢復了擴大了個人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的自由權、自主權、選擇權,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

  (二)中國的政治制度模式。應當說,中國的經濟制度模式的形成是中國的政治模式提供了堅強的組織領導、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穩定的政治秩序,提供了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民主和產權保護的法治基礎。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的政治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法治道路,不斷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當代中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在政黨體系中是領導核心,在整個政治體系中和經濟組織中也是領導核心。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確立了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法律體系制度,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運行。

  (二)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統一,把社會穩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始終把社會穩定與改革、發展緊密結合,重視調節利益矛盾和化解社會糾紛,保持了穩定有序的社會發展環境。其中最根本的是政治方向(發展是硬道理理論提出),保障了政治上穩定、經濟上自由。

  (三)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有機統一,高度重視民生問題。根據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提供基本的社會正義,把保障公民權利和人權,健全公民權利和人權法律制度作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不斷加大保護公民權利和人權的力度。採取了取消農業稅費、取消義務教育收費、建立健全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

  (四)堅持保障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實現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法治化,保證國家權力平穩交接,不斷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統一的民族團結,打擊台獨和極端分裂勢力,促進了民族團結。堅持反腐倡廉,懲治黨內腐敗。

  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下的政府堅強組織領導,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三、中國制度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立足國情,借鑒學習外國的先進市場經濟經濟制度經驗、技術經驗,管理經驗,融入了有利於自由貿易的世界秩序。特別是加入WTO以後,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體制,法律制度、公共財政體制、社會保障體制。使中國迅速地加入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使中國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二)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做到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路徑依存的制度探索和創新過程。如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國有企業的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設立等,都體現了這個特點。

  (三)堅持思想解放、理論創新,但不搞全盤西化。沒有思想解放,就不會有經濟體制的轉型。改革之初,國內開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把人們從本本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繼而帶動了制度創新,如我們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和道路。我們在制度建設上學習借鑒西方的有益經驗,但是不搞全盤西化。表現在政治體制上不搞「三權分立」、「多黨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與中國的國情結合,使制度移植適合中國的國情和有益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集中精力滿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所有制度創新都是為了給人民帶來實惠和利益,把規範制約公共權力和保護擴展公民權利作為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把民生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使改革成果、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讓公共財政陽光更多地照耀百姓。

  四、未來中國制度模式建設的若干思考

  我國的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的經濟和制度模式建設也正站在新的歷史進點上,我們要從新的歷史高度出發,更加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旗幟,全面規劃和加快推進今後較長時期的中國制度模式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一是要繼續深化經濟制度改革。深化國有產權與私有產權的制度改革,深化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的制度改革;深化國有經濟為主體與其他多種所有制的制度改革;深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制度改革;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股份制改造,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深化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財權與事權制度改革等。最本質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的結合。就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建立微觀經濟,道路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二是要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創新。要適應我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出現的重大的客觀要求,加快經濟發展制度創新,構建技術含量高、自主創新能力強、競爭力強、質量高、效益高、消耗低、可持續發展、內生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改變追求數量與速度為主要特徵的粗放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資源環境約束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技術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保護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加強宏觀調控的制度規範,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解決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和地區差距,提高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費率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三是要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制度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法治道路,更加重視科學發展的制度供給和制度保障。重視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約束政府權力,消除腐敗尋租行為,把法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化解社會矛盾和糾紛,通過完善制度有效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和糾紛;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重視公民的產權保護。

推薦閱讀:

緩刑制度
明代監察制度之淺析
明代的監察制度(圖)
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其五:宰輔與三司的關係
太醫來了 EP122:「醫保見底」徹底解析

TAG:中國 | 經濟 | 制度 | 經濟增長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