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幼兒園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美國幼兒園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

過去,中國家長們很重視「律」,就是給孩子定規矩、嚴要求。現在的一些家長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只強調「自」,一味地給孩子自主權和自由,放養,認為只要順其自然,孩子就會長好。

這兩個極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強調「律」,就很容易讓孩子不快樂、有逆反心理。同時,由於大人主動、孩子被動,孩子是在大人的監控和管制下去行動,實際上恰恰失去了鍛煉自我約束能力的機會。一旦離開了大人的監管,有的孩子由於慣性、由於聽話,能繼續表現好;有的孩子由於被壓制太久或有逆反心裡,就需要更多的放鬆來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時候,這樣的管教可能只培養了孩子的忍耐力、專註力和韌性,並沒有培養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過於強調給孩子自由,對孩子大撒把,那結果似乎更糟。美國等西方國家已有類似的教訓。

曾經,美國的媽媽們給孩子上早教課、讓幼兒學語文數學知識的風氣不比我們遜色。在很多地方,5歲的孩子要參加智商甚至情商測試,為的是能進入優質的私立小學,或進入天才班。我聽說過有30個月的幼兒為了進好的幼兒園而參加智商測試。為了通過這些考試,媽媽們以各種早教課程和學習軟體來武裝自己的寶寶,搞得孩子很忙。周末帶幼兒上早教課,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景象。

後來,大家發現孩子們壓力太大,不快樂,於是提出要讓孩子自由,讓孩子不去學什麼,單純地玩,盡情去have fun。

到現在,我們正在推廣「愛與自由」的同時,西方的學前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一位英國的專家說,現在這麼多孩子被確診為兒童多動症,其中的一些孩子只是因為他們在幼兒時根本沒有機會學習怎樣去自我約束!

美國丹佛大都會州立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德博拉.萊翁和艾琳娜.波卓娃博士在90年代研發了一套學前教育課程,叫做「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著重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其他「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這套課程在一些幼兒園實踐後,效果好得驚人。在幼兒園的課堂上,心智工具班級的孩子表現得積極而有序,好像他們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實施一年之後,在全美學力考試中,語文成績方面,傳統教學法的孩子只有一半人數能達到「熟練」等級,而心智工具的孩子有97%達到「熟練」等級,平均成績高出整個學區平均分20多分,儘管很多孩子都來自貧困家庭或是母語不是英語的家庭!

這個課程效果之好,使得學者們想進行對照研究都成為不可能:因為幼兒園園長們認為,剝奪對照組的孩子們接受這個教育的機會,是不人道的!

而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表現。其中一項研究有這樣的結果:智力和自制力都處於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數學成績優秀的概率是那些單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這些研究,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研究者給一些四歲的孩子每人發一個蘋果,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能忍著不吃這個蘋果,那麼過一會,你們還會得到另一個,作為獎勵。在研究者離開的時間裡,有的孩子忍著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後,實驗者對這些已經長大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能忍著不吃的孩子,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績,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剋制自己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命運就不那麼樂觀。

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將決定孩子的學業、乃至他們的一生是否成功與幸福。

對於我們來說,這似乎不是什麼新聞,但對於崇尚自由的美國人來說,這卻是重大發現。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剋制這些品質的,比如,「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這個「滅」字聽起來有點嚇人,其實就是強調要剋制自己的不良慾望。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徵。過去曾有一首歌,叫《跟著感覺走》,之所以那麼流行,就是因為它對傳統的觀念有點小小的顛覆,人們很享受這種觀念上的解放。

而美國文化則很不同。他們幾乎是鼓勵衝動、鼓勵張揚,鼓勵一個人聽從自己的直覺、衝動和慾望。美國年輕人如果說另一個人很「spontaneous」,指這個人跟著感覺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難以預測的舉動,那麼這通常是褒義的描述,這是個招人喜歡的性格。

很多人現在想法比較西化,對於孩子也常有類似的看法。有時人們認為,一個能剋制衝動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無所顧忌、行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認為是有孩子氣,是活潑的、有潛力的。

而現在的這些研究提醒了我們,不要矯枉過正,要向傳統回歸一些,要對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視起來。

孩子的自律能力該怎樣培養呢?

在我看來,狹義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麼事情的衝動、或是讓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廣義的自律則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評價能力、做計劃並監督執行的能力,等等,相當於自我管理能力。這裡面不只需要單純的自控力,還需要其他複雜的認知能力。

狹義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樣做到的呢?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情況。我們成人是怎樣控制自己的慾望和衝動的?是什麼使得自律變得可能,變成現實?

我想,這裡面關鍵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於我們有多大的自覺和主動性,在於我們主觀上認為這個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自律的動機有多強。

舉個媽媽們都有體會的例子:我們都曾有想買衣服的衝動,有時這種衝動會變得很強,變得不那麼理性了。我們是怎樣克制消費衝動的呢?女人們想過很多辦法,但是怎樣都會有波動,有反覆。情緒一起伏,買衣服的衝動就高漲起來了。但是,很多媽媽一有了孩子,這種買衣服的衝動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這可以很生動地說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動機才是更關鍵的因素。當我們少買衣服的動機變得足夠強大,那麼這種克制就變得不難了。

同理,「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如果我們很認同「禮」和「天理」的價值,那麼做起來就更容易一些。

這一點,從理論上也可以找到依據。神經學專家們發現,積極的大腦能更好地運轉,信息傳遞更快。內在動機對於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反思,為什麼按照傳統的、重視忍耐和剋制的方法去訓練孩子,結果有時卻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這個訓練中,孩子缺乏自覺性、缺少強大的動機。當孩子是被逼著去忍耐、剋制的時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當於我們不買衣服只是因為兜里錢不夠,我們的心仍然留戀在逛街或是逛網店的事情上。一旦條件改變,有了錢,我們仍然會去血拚。

要想培養自律,關鍵是要讓孩子自覺地、主動地去克制自己的衝動。當孩子是不依賴大人的監督,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時候,他就是在練習自律了。

很多家長看到這裡大概會比較犯難:天哪,讓小孩自覺地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或是主動地不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可能嗎?

是啊,這很難,因為這對於我們大人來說都有難度,別說孩子了。所以這個訓練才有意義。

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我想起我女兒的一個小事。小孩對冷飲都很瘋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給女兒,姥姥一看嚇壞了,唯恐她餓虎撲食全給消滅了。這個事對我也很有挑戰,我知道不好收場。最後硬搶效果不會好,弄不好就得大哭一場。我想嘗試新的辦法。

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講點道理,比如太涼了,小胃會凍著會生氣了……然後跟她說好,給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並且不能吃太多。最後,你自己結束、自己蓋好蓋,交給我。如果你能這樣吃,那麼以後你不提出要求,我都會經常給你。如果不能做到這些,以後冰激凌想都別想。她故作認真地點頭同意,滿口答應。

開始很驚險。她想多吃,好在凍得很硬,她一次也刮不下來多少,吃不到,差點都急了。我走開,不在旁邊看。她見沒人管,就慢慢在那抹水泥似得一點一點刮。過一會,我過來提醒她一下,她怕我搶,趕緊護著。又過一會,我又提醒她規定。她也吃到一點了,見我沒搶,也放鬆了。我趁機又提點別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一動心,我說,自己把蓋子蓋上,她給蓋上了,我一邊誇她,一邊拿起來迅速逃離現場。她舔著勺有點意猶未盡,但也來不及了。就這樣,第一次成功收場了。

後來,有時她沒提出要吃,我也在適當的時候主動拿給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規定去吃,最後自己收尾。

這個事情里,她的動機在於,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機會。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這個持久的供應就更有價值,所以這個動機夠大,值得她去為之約束自己。

而每經歷一次這樣的有自律體驗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會得到一次鍛煉。如果最後大人強制地拿走冰激凌,跟縱容相比,孩子的自控力也會得到鍛煉,他會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須被制止的,但是效果沒有自覺去做那樣好。

當然這樣的訓練要在孩子懂事以後進行,對於一歲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釋太多,不該做的事情,講一句道理,平和地把東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我總結,要想讓孩子自覺地約束自己,關鍵是要給他提供對他來講有意義的動機。

我們教訓孩子,常說,你只有這樣,才能如何如何。這樣講時,我們要好好分析一下,我們提出的這個結果,對於孩子來說是否有意義,是否有價值。這個結果對他來說重要嗎?是不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呢?很多時候,如果這種教訓就像耳旁風,那麼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價值排序是怎樣的。

我們要懂得什麼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後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為捆綁起來,構成因果關係,當然這個關聯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設性的。這樣,我們就給他自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動機。

比如說,對於青少年來說,好成績、好學校、未來的好工作都不一定是很能打動他的動機,但是獨立的感覺、自主權、在同學間的地位、名譽、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對自己能力的成就感等等,或許都是他很在乎的事情。當然孩子的價值觀不一定正確,需要我們引導,不能一味遷就。但我們總可以找到既不誤導他,又有效的動機。

有時,當我要強迫女兒做什麼事情,比如要收起什麼她喜愛的東西時,如果她實在不聽,我會很強硬地說,要麼我硬搶,要麼你自己收。她通常就會選擇自己收了,因為反正也得收,自己做,還得到了一次自主權!

總之,要想讓孩子自律,我們給他個有誘惑力的動機很重要。

而在實施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有機會自己做計劃、自己選擇、自己監督、自己評估、自己總結反省修正,那麼孩子就鍛煉到了廣義的自律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必時時監控,但要偶爾檢查,掌握情況,適當幫助、引導。

最後回過頭來,詳細介紹一下前面提到的美國的「心智工具」項目。我想,這對於很多幼兒的家長都非常有用。自律能力最好在幼兒期就開始培養,如果孩子大了,任性慣了再培養,難度更大。而訓練幼兒自覺地約束自己,這真的需要辦法和技巧。

怎樣才能讓幼兒主動地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衝動呢?「心智工具」課程給出的答案是——遊戲!

為了找到心智工具的具體做法,我查了一些資料。心智工具自1997年開始試點,而在2008年的美國國家公共廣播(NPR)上仍有重點報道,可見人們對這個項目越來越重視、肯定。

心智工具常用的一種遊戲方式是角色扮演遊戲,或者叫情境模擬遊戲,比如,模擬醫院、商店、學校、消防人員救火等等。這是我女兒現在最喜歡的一種遊戲,可見其合理性。

在我們的幼兒園裡,大概這樣的遊戲不太常見。我曾給女兒幼兒園的老師提過建議。她的幾位老師都非常優秀、很專業,但是老師聽了後,很犯難地說,可是,我們的課程是設計好了的……

在美國,這樣的遊戲幾乎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之一。但是心智工具課程里的模擬遊戲又有所不同,而它的特殊性就是其價值所在。

有哪些不同呢?

老師不是讓孩子們拿起玩具,去隨便扮演角色,自由地玩。首先,老師要求孩子們拿出筆和紙,寫下自己想玩什麼、用什麼道具、怎樣分工,等等,總之就是先要寫個遊戲的計劃!

四歲的孩子寫遊戲計劃?對!孩子都不一定會寫字呢,但是要努力去表達,可以讓老師幫助寫不會的字,可以畫示意圖,等等。這個是一個很關鍵的過程。這時,我們培養了孩子事先規劃和預期的思考能力,激發了孩子學習寫字的動力。

寫完後,孩子要在老師的協助下,宣讀自己的遊戲計劃,讓其他孩子知道。而聆聽別人的遊戲計劃,這本身也是訓練孩子的記憶力、評估能力和思維靈活度的一個好方法。

隨後,孩子們會聚到一起,討論大家的遊戲計劃,最後達成一致。這種討論的過程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協商能力的過程。

跟通常的遊戲不同,心智工具里,遊戲的道具常常不是很形象逼真的玩具,而是隨手找來的各種替代品。這樣可以促使孩子們必須費力地記住,每種東西都代表了什麼。我想起來我女兒愛玩的買東西遊戲,她從來沒有很逼真的收銀櫃玩具,她拿任何能發出『嘀』聲的東西來假裝掃條碼——電話、計算器,什麼都行!或許,這個就地取材本身就是遊戲的樂趣之一。

心智工具的孩子也不穿什麼像樣的遊戲服裝,比如消防員的衣服或醫生的衣服,為的也是啟發想像力,同時讓孩子記住每人的各自角色。

遊戲開始後,不同於在其他幼兒園裡,孩子們隨意玩,玩一會,沒意思了,就停止了,改玩別的去了。心智工具要求孩子們花更長的時間、常常是45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去玩一個模擬遊戲。老師們會想辦法,不斷促使遊戲繼續下去。而在整個過程中,孩子當然會走神,老師的責任就是提醒孩子,要始終保持在自己的角色里,不能鬆懈。比如,一個扮演飯店服務員的小孩,他必須真的拿個小本在那裡做記錄,他可能不會寫什麼,但無論如何,他要想辦法,記下來每個顧客都點了什麼菜!只要遊戲沒結束,他就得捧著小本堅守崗位。

這種加長版的、有計劃有要求的模擬遊戲,有效地訓練了小孩克制衝動的能力!關鍵是,孩子們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心地、自覺地接受訓練的。

除了模擬遊戲,我還看到一些其他的遊戲方式。

比如,有種遊戲叫「Freeze」,我們的幼兒園也常玩,就是放音樂,孩子們根據音樂的節奏走或跑或跳舞,音樂突然停止,孩子們就突然靜止在那裡。

心智工具的「Freeze」遊戲是這樣的:音樂響起,老師舉起一幅畫,畫上面有個人擺出某種特殊的姿勢。孩子們這時被要求只觀察,不得模仿。而當音樂停止,老師收起畫,孩子們再去模仿。這個小遊戲看似簡單,但它很好地訓練了孩子克制衝動的能力。專家解釋說,經過這樣訓練的孩子,長大後,能夠在生氣時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其他遊戲還有很多,比如「夥伴閱讀」。遊戲要求兩人一組,一人讀故事,另一人聽,再交換,訓練孩子耐心等待和傾聽的能力。

心智工具還訓練孩子自言自語,或是在做事情時,不出聲地在腦子裡跟自己對話,敘述正確的做事程序,以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此外,老師還要求孩子對照正確答案,自己檢查功課,然後再給夥伴互相檢查,以訓練評判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意識。

在心智工具的班級里,即使下課休息也不是單純地跑出去瘋玩。老師要求孩子對休息時間也給出個大致的計劃,去玩什麼,打算怎樣玩……

在當前這種環境里,當孩子們被電視、電子遊戲、文化課、藝術體育訓練所包圍的情況下,像心智工具這樣的,能讓孩子在遊戲中開心地、主動地訓練自律能力的方法,就顯現出了特殊的意義和效果。

而遊戲中所訓練出的自律能力、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遠比學到的一點文化知識更有價值,更值得佔用孩子的寶貴時間!

對美國的這個學前教育項目的介紹,可以讓我們的家長學到些什麼呢?

我想,我們雖然不一定能左右幼兒園的課程,但是其中很多是我們家長可以在家裡跟孩子做到的。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養成做計劃的習慣;可以在家裡跟孩子玩模擬遊戲,並增加難度,訓練孩子克制衝動(當然在家裡的難度更大);可以讓孩子自己評估自己的作業或作品……總之,我們明白了心智工具的原則,就可以發揮想像力,創意出種種能讓孩子控制衝動的好玩的事情。

另外,現在很多家長都很嚮往那些以愛和自由為理論依據的兒童之家,很多家長認為,好的幼兒園,就應該能讓孩子在那裡隨便玩,不受任何拘束。我想,好的兒童之家應該是既給孩子自由,同時又給孩子足夠的自我約束的機會。但是我在本地看到的個別的兒童之家卻是自由有餘、約束不足,令人擔憂。

現在想想,傳統的幼兒園裡,或許孩子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都不夠,但是如果只讓孩子隨便玩,不給孩子相應的約束,或者不給孩子提供自我約束的機會,那麼這對於訓練孩子控制行為、剋制衝動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我們家長所能做的,就是根據孩子的性格、根據幼兒園的教學風格,來調整在家裡的訓練側重點。

最後,作為孩子家長,真的希望中國的學前教育專家們能在課程設計上多做研究,多注重能力的培養,希望幼兒園既不要為了迎合市場,搞幼兒教育小學化;也不要以給孩子自由為名,放棄教育的責任。

推薦閱讀:

姐妹同一天都生下雙胞胎,孩子父親卻是同一人?
對孩子最大的愛,是爸爸愛媽媽
會了這些,你家孩子還會害怕打針嗎?
全國留守兒童6100萬 每5個孩子就有一留守兒童

TAG:孩子 | 美國 | 幼兒園 | 幼兒 | 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