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按年份
2010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2001 年
2000 年
1999 年
1998 年
1997 年
1996 年
1995 年
1994 年
1993 年
1992 年
1991 年
1990 年
前言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章程
歷年十大考古發現名單2010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1年6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考古學會協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經過一天半緊張的現場演示和評委評議投票,評選結果揭曉。當天下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評選結果。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如下: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吐魯番研究院、龜茲石窟研究院發掘領隊:李裕群簡介:吐峪溝石窟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佛教石窟。據發掘與調查,吐峪溝兩側山坡上分布著許多地面佛寺遺址,是集洞窟與地面寺院於一體的大型石窟寺院遺址群。新發現兩座繪有壁畫的早期中心柱窟(約5世紀前後)、附漢文榜題的早期壁畫和一處僧房窟後壁滿壁墨書的回鶻文,還發現了由溝底通向溝東、溝西北部兩區石窟的道路系統,以及多處洞窟改建、維修、封閉等跡象。這對解決石窟開創和使用年代具有重要意義。新發現的壁畫題材新穎,前所未見。出土的近萬件多種語言文書殘片(包括佛教寫經、世俗文書等),還有絹畫、木器、雕塑等,對於重新認識土魯番的歷史文化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諧共存的社會背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專家點評:影響吐魯番歷史的佛教遺址新疆吐峪溝石窟既是吐魯番地區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一處重要的佛教地點,更是聯繫南疆地區與內地佛教遺迹的重要紐帶。不過,吐峪溝石窟保存狀況不好,窟前建築早成殘垣斷壁,窟體大多坍塌或為沙土掩埋,洞窟外觀及內涵大多不清。吐峪溝石窟寺遺址的考古發掘揭露出十分豐富的寺院遺迹,出土遺物的種類及數量龐大,是中國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這些發現既對深入探討吐峪溝石窟的創建年代、原始外觀、洞窟組合、題材布局、造像特徵及塑繪技法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為進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從南向北、自西而東的傳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與龜茲石窟寺和內地石窟寺之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資料;此外,它們對重新認識吐魯番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諧共存的社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李崇峰 點評)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發掘領隊:張蘊簡介:北宋呂氏家族墓園位於陝西省藍田縣五裡頭村,系北宋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鈞等家族成員墓瑩,也是迄今已發掘的最完整的古代家族墓園。墓園由墓園北溝、墓葬群、家廟遺址、神道組成,29座墓葬在墓園北部,以墓園中軸線為準,縱向排列關係,為「長子長孫」系列,同輩人的橫向排列關係仍以中軸線上長房為中心,突出體現年長者尚左的觀念意識。家廟置於墓園南部入口內,神道位居墓園中軸線上,全長500米,將墓葬群與家廟連為一體。600餘件(組)隨葬品,均為墓主生前用具或物品,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精緻富足而不奢華的日常生活。其中瓷器較多,以耀州窯瓷為主,兼有定窯、建窯、景德鎮湖田窯產品;極具地域特點的驪山石製品中,豹斑石平底缽為呂氏收藏之唐代古物。出土磚、石墓志銘二十四方、合,可了解北宋藍田呂氏之起源及家族延續脈絡。專家點評:一個北宋士家的喪葬規劃經過4年的持續發掘,陝西藍田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不僅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而且發掘了具有享殿功能和墳寺功能的家廟和神道、兆溝,揭示出一個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結構,為北宋士大夫家族墓地的布局、風水堪輿和喪葬觀念等許多問題的深入研究提資料。呂氏家族墓地的布局與宋代流行的五音墓地有較大差別。從司馬光《書儀》、程頤《葬論》等文獻記載看,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舉世若狂的風水堪輿觀念是持批評態度的。呂氏家族墓地的布局和採用土洞墓室的做法似與文獻記載相合,並與文獻記載的司馬光墓相似。呂氏家族墓地的發掘從多個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收穫,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種類和出土位置與墓葬結構所表現的藏屍觀念等,都將極大地促進對宋代喪葬習俗的研究。(秦大樹 點評)
8、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柴煥波簡介:永順老司城是歷史上永順宣慰司數百年的司治所在,也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考古工作集中在城址本體、土司墓葬群的發掘和周邊遺址的調查,弄清了宮殿區、衙署區、街道區、宗教區、墓葬區、苑墅區的分布情況。宮殿區在城區北部,周長436米,總面積14000平方米。主體建築處在正門大西門的中軸線上,區內保留有台階、牆基、保坎、牆體、散水、排水溝等建築遺迹。衙署區在宮殿區南側。老司城宮殿區城牆及主要建築為明代,城址廢棄於雍正太年(1728年)的改土歸流。在明代修建宮殿城牆以前,老司城已經有很長的居住過程,地方史志上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老司城的記載,很可能是信史。紫金山墓地是明代永順土司的家族墓地,現已探明有土司及眷屬墓葬三十餘座,包括在抗倭戰鬥中立下了東南第一功的彭翼南夫妻合葬墓。墓地還出土大量的土司墓志銘。專家點評:不僅僅是土司制度的見證一種制度得以延續數百年,就必然會有其積極的因素。土司制度在保持區域穩定,維護國家統一方面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湖南永順老司城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使我們對於土司制度的研究,終於有了一個考古學實證的案例,可以走出些「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境遇,宏觀上能夠把溪州土司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相連,微觀上得以深入到當地社會的諸多細節。老司城建立在一個地勢陡峭的山地,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城址主要功能區的分布情況比較清楚,磚石構造的城牆、道路、排水設施等建築遺迹豐富。城內出生的瓷器題款明確,表明許多瓷器都是土司在景德鎮專門訂製的;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等也為研究當地居民的食物構成、生態環境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對於溪州土司治下三州六洞的調查,顯示了在歷史時期的考古研究中,越來越注意到區域調查的重要性。 (杭侃 點評)
9、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單位:南京市博物館發掘領隊:徐良高簡介:大報恩寺遺址位於南京市城南,遺址得名於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明代大報恩寺規模巨大,總體上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為寺院的主體。對遺址北區的考古發掘,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對佛教寺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全面揭露,較充分地揭示了大報恩寺的原有風貌。在遺址最高處發掘了始建於北宋的長干寺塔基與地宮。地宮深達6.74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深的佛塔地宮。地宮中出土了以佛頂骨舍利為核心,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珍貴遺物。其中佛頂骨舍利為北宋著名印度高僧施護所獻。它的發現,使我國成為佛教三大舍利一一佛頂骨舍利、佛指骨舍利(陝西法門寺)和佛牙舍利(北京靈光寺)的匯聚之地。在塔基外圍,發現了明代修建琉璃塔時搭建的「鷹架」遺存,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類似遺迹。專家點評:首次發掘的明代皇家寺院這是我國目前經過考古發掘揭露面積最大的寺院遺址,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規制、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在塔基中發現了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以佛頂真骨為核心(碑文記載由印度高僧施護攜帶來華)、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貴文物,引起了海內外的極大轟動。這些重大發現對於研究宋代佛塔地官的建造、舍利瘞藏制度,中西佛教的傳播與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發掘還首次在塔基周圍發現搭建「鷹架」的線索,揭示了明代寶塔的建築方法,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李裕群 點評)
10、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發掘單位: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發掘領隊:崔勇簡介:2007年5月,南澳縣雲澳鎮漁民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了一條滿載青花瓷器的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瓷器,2007年6—7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水下考古工作隊對「南澳I號」進行調查和試掘,繪製出沉船海床面的平面、縱橫剖面圖。2010年的發掘顯示,沉船現存有十六道隔艙板,十五個艙位;現存船體長約27米,最寬的隔艙長度7.5米。出水各類文物1萬餘件。「南澳I號」是目前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調查和試掘的第一條明代沉船,也是保存最好的明代商貿沉船。為研究明代中晚期海上貿易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南澳I號」是目前我國最深的水下沉船遺址,其水下發掘和保護難題的解決方案成功運用於發掘過程中,為中國水下考古樹立了一個標誌性和規範性水下考古項目。專家點評:我國唯一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這是我國首次在28米的深度開展大規模水下考古發掘,從組織、發掘、保護各方面都是我國水下考古學科建設與實踐的成功嘗試,總結出了一套包括水下遺址定位、擾層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護與整理在內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通過實踐,積累了相對成熟的出水文物保護技術,根據質地、類別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使出水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做到了發掘與保護並重。「南澳I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孫鍵 點評)
按年份
2010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2001 年
2000 年
1999 年
1998 年
1997 年
1996 年
1995 年
1994 年
1993 年
1992 年
1991 年
1990 年
前言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章程
歷年十大考古發現名單2010年十大考古發現
2011年6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考古學會協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經過一天半緊張的現場演示和評委評議投票,評選結果揭曉。當天下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評選結果。201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選項目如下:
6、新疆鄯善吐峪溝石窟群和佛寺遺址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吐魯番研究院、龜茲石窟研究院發掘領隊:李裕群簡介:吐峪溝石窟是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佛教石窟。據發掘與調查,吐峪溝兩側山坡上分布著許多地面佛寺遺址,是集洞窟與地面寺院於一體的大型石窟寺院遺址群。新發現兩座繪有壁畫的早期中心柱窟(約5世紀前後)、附漢文榜題的早期壁畫和一處僧房窟後壁滿壁墨書的回鶻文,還發現了由溝底通向溝東、溝西北部兩區石窟的道路系統,以及多處洞窟改建、維修、封閉等跡象。這對解決石窟開創和使用年代具有重要意義。新發現的壁畫題材新穎,前所未見。出土的近萬件多種語言文書殘片(包括佛教寫經、世俗文書等),還有絹畫、木器、雕塑等,對於重新認識土魯番的歷史文化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諧共存的社會背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專家點評:影響吐魯番歷史的佛教遺址新疆吐峪溝石窟既是吐魯番地區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一處重要的佛教地點,更是聯繫南疆地區與內地佛教遺迹的重要紐帶。不過,吐峪溝石窟保存狀況不好,窟前建築早成殘垣斷壁,窟體大多坍塌或為沙土掩埋,洞窟外觀及內涵大多不清。吐峪溝石窟寺遺址的考古發掘揭露出十分豐富的寺院遺迹,出土遺物的種類及數量龐大,是中國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這些發現既對深入探討吐峪溝石窟的創建年代、原始外觀、洞窟組合、題材布局、造像特徵及塑繪技法等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為進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從南向北、自西而東的傳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與龜茲石窟寺和內地石窟寺之關係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資料;此外,它們對重新認識吐魯番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諧共存的社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李崇峰 點評)
7、陝西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園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發掘領隊:張蘊簡介:北宋呂氏家族墓園位於陝西省藍田縣五裡頭村,系北宋文壇名士及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鈞等家族成員墓瑩,也是迄今已發掘的最完整的古代家族墓園。墓園由墓園北溝、墓葬群、家廟遺址、神道組成,29座墓葬在墓園北部,以墓園中軸線為準,縱向排列關係,為「長子長孫」系列,同輩人的橫向排列關係仍以中軸線上長房為中心,突出體現年長者尚左的觀念意識。家廟置於墓園南部入口內,神道位居墓園中軸線上,全長500米,將墓葬群與家廟連為一體。600餘件(組)隨葬品,均為墓主生前用具或物品,反映了北宋士大夫階層的精緻富足而不奢華的日常生活。其中瓷器較多,以耀州窯瓷為主,兼有定窯、建窯、景德鎮湖田窯產品;極具地域特點的驪山石製品中,豹斑石平底缽為呂氏收藏之唐代古物。出土磚、石墓志銘二十四方、合,可了解北宋藍田呂氏之起源及家族延續脈絡。專家點評:一個北宋士家的喪葬規劃經過4年的持續發掘,陝西藍田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不僅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而且發掘了具有享殿功能和墳寺功能的家廟和神道、兆溝,揭示出一個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結構,為北宋士大夫家族墓地的布局、風水堪輿和喪葬觀念等許多問題的深入研究提資料。呂氏家族墓地的布局與宋代流行的五音墓地有較大差別。從司馬光《書儀》、程頤《葬論》等文獻記載看,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舉世若狂的風水堪輿觀念是持批評態度的。呂氏家族墓地的布局和採用土洞墓室的做法似與文獻記載相合,並與文獻記載的司馬光墓相似。呂氏家族墓地的發掘從多個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收穫,出土了豐富的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種類和出土位置與墓葬結構所表現的藏屍觀念等,都將極大地促進對宋代喪葬習俗的研究。(秦大樹 點評)
8、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領隊:柴煥波簡介:永順老司城是歷史上永順宣慰司數百年的司治所在,也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考古工作集中在城址本體、土司墓葬群的發掘和周邊遺址的調查,弄清了宮殿區、衙署區、街道區、宗教區、墓葬區、苑墅區的分布情況。宮殿區在城區北部,周長436米,總面積14000平方米。主體建築處在正門大西門的中軸線上,區內保留有台階、牆基、保坎、牆體、散水、排水溝等建築遺迹。衙署區在宮殿區南側。老司城宮殿區城牆及主要建築為明代,城址廢棄於雍正太年(1728年)的改土歸流。在明代修建宮殿城牆以前,老司城已經有很長的居住過程,地方史志上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修建老司城的記載,很可能是信史。紫金山墓地是明代永順土司的家族墓地,現已探明有土司及眷屬墓葬三十餘座,包括在抗倭戰鬥中立下了東南第一功的彭翼南夫妻合葬墓。墓地還出土大量的土司墓志銘。專家點評:不僅僅是土司制度的見證一種制度得以延續數百年,就必然會有其積極的因素。土司制度在保持區域穩定,維護國家統一方面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湖南永順老司城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使我們對於土司制度的研究,終於有了一個考古學實證的案例,可以走出些「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境遇,宏觀上能夠把溪州土司與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相連,微觀上得以深入到當地社會的諸多細節。老司城建立在一個地勢陡峭的山地,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城址主要功能區的分布情況比較清楚,磚石構造的城牆、道路、排水設施等建築遺迹豐富。城內出生的瓷器題款明確,表明許多瓷器都是土司在景德鎮專門訂製的;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骼等也為研究當地居民的食物構成、生態環境提供了翔實的基礎資料。對於溪州土司治下三州六洞的調查,顯示了在歷史時期的考古研究中,越來越注意到區域調查的重要性。 (杭侃 點評)
9、江蘇南京大報恩寺遺址發掘單位:南京市博物館發掘領隊:徐良高簡介:大報恩寺遺址位於南京市城南,遺址得名於明代皇家寺院——大報恩寺。明代大報恩寺規模巨大,總體上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區為寺院的主體。對遺址北區的考古發掘,是我國考古界首次對佛教寺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全面揭露,較充分地揭示了大報恩寺的原有風貌。在遺址最高處發掘了始建於北宋的長干寺塔基與地宮。地宮深達6.74米,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深的佛塔地宮。地宮中出土了以佛頂骨舍利為核心,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珍貴遺物。其中佛頂骨舍利為北宋著名印度高僧施護所獻。它的發現,使我國成為佛教三大舍利一一佛頂骨舍利、佛指骨舍利(陝西法門寺)和佛牙舍利(北京靈光寺)的匯聚之地。在塔基外圍,發現了明代修建琉璃塔時搭建的「鷹架」遺存,這是國內首次發現類似遺迹。專家點評:首次發掘的明代皇家寺院這是我國目前經過考古發掘揭露面積最大的寺院遺址,為研究明代皇家寺院的規制、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在塔基中發現了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長干寺地宮,出土了以佛頂真骨為核心(碑文記載由印度高僧施護攜帶來華)、以七寶阿育王塔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貴文物,引起了海內外的極大轟動。這些重大發現對於研究宋代佛塔地官的建造、舍利瘞藏制度,中西佛教的傳播與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發掘還首次在塔基周圍發現搭建「鷹架」的線索,揭示了明代寶塔的建築方法,對於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李裕群 點評)
10、廣東汕頭「南澳I號」明代沉船遺址發掘單位: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發掘領隊:崔勇簡介:2007年5月,南澳縣雲澳鎮漁民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了一條滿載青花瓷器的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瓷器,2007年6—7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水下考古工作隊對「南澳I號」進行調查和試掘,繪製出沉船海床面的平面、縱橫剖面圖。2010年的發掘顯示,沉船現存有十六道隔艙板,十五個艙位;現存船體長約27米,最寬的隔艙長度7.5米。出水各類文物1萬餘件。「南澳I號」是目前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調查和試掘的第一條明代沉船,也是保存最好的明代商貿沉船。為研究明代中晚期海上貿易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資料。「南澳I號」是目前我國最深的水下沉船遺址,其水下發掘和保護難題的解決方案成功運用於發掘過程中,為中國水下考古樹立了一個標誌性和規範性水下考古項目。專家點評:我國唯一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這是我國首次在28米的深度開展大規模水下考古發掘,從組織、發掘、保護各方面都是我國水下考古學科建設與實踐的成功嘗試,總結出了一套包括水下遺址定位、擾層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護與整理在內的適合中國國情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通過實踐,積累了相對成熟的出水文物保護技術,根據質地、類別採取相應的處理方式使出水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做到了發掘與保護並重。「南澳I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孫鍵 點評)
推薦閱讀:
※探險家發現堆滿屍骨的山谷,非洲隱秘難尋的大象墳場之謎浮出水面
※考古學家大發現 秦兵馬俑有玄機
※第0017個生意新發現:別人賣滷肉,我們賣滷水,這生意不錯哦
※發現妻子不忠
※自從發現串鉤這3種釣法,一周釣五次都不夠,連手竿也不想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