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論文]加強少年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
加強少年養成教育的幾點思考
文溝小學 文共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古語很明確地闡明了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是教育培養的結果。這就是我們今天所探討的「養成教育。」
所謂「養成教育,」它是一種基礎教育,它著眼於做人的基本素質,並以社會公德、基本道德、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品行能力的基本規範為主要內容。它的主要對象是兒童和青少年學生,目的是通過養成良好習慣來發揚各種傳統美德,培養「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的習慣,使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和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納入更高層次的軌道。養成教育是一種點滴入微的教育,它使一個人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一種教育手段。
毛澤東主席說過:「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裡的「德」,不僅包括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基本要求的政治覺悟,健康的思想意識,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健康而豐富的情感,與法律和社會規範相一致的自覺行為;「智」,不能單以擁有知識的程度來衡量,即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應具有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體」,不僅是一種體力的概念,更包含強健的體魄,敢拼敢闖的博擊力和堅韌不拔的忍耐力。
然而,今天的現實與上述願望和要求相差還相當遠。以青少年學生乃至大學生為例,不少人缺乏動手能力,遇到困難缺乏自信力的較為普遍,依賴性強,害怕艱苦,輕視勞動,鋪張浪費,不重行為規範和道德禮儀,以及重智力輕意志品質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社會有識之士呼籲,如何按照德、智、體三方面和「三個面向」的要求,來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使他們擔負起跨世紀的重任。本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學校、家庭應重視青少年勞動習慣的培養
上海姑娘裘苑之所以被譽為「少年愛迪生」,是因為她從11歲開始,僅8年時間就獲全國和上海市各類發明獎18項,有的還獲國家專利。她父母雖然是普通工人,但很注意對孩子從小灌輸勞動光榮的思想。他們根據女兒肯動腦動手的特點,因勢利導,讓她生活自理,並學習操持家務。如有意識地把生活費交給她管理,讓孩子買菜、做飯、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正是在家務勞動中由於封煤爐過夜的苦惱,促使她發明了「節能自控爐封」。事情就這麼簡單,生活引發了發明創造,發明創造又激發了她的求知慾。由此可見,勞動是一切美德的源泉,它能培養一個人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勤勞致富、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
培養青少年的勞動習慣,必須循序漸進地分三個層次來進行:一是個人生活自理勞動,二是家務勞動,三是社會公益勞動和生產勞動。在這些勞動中,教會兒童懂得勞動的意義,並自然而然地在頭腦中形成勞動觀念。顯然,勞動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決不是單純地教會兒童們干這干那,而是通過不同層次的勞動,培養他們的勞動習慣,塑造他們的完美人格。使他們在勞動中認識一條簡單的真理,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是無尚光榮的事業。讓兒童們知道他們每天的作為都是有意義的。
二、學校、家庭應把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寓於養成教育之中
勞動,尤其是未來社會的勞動,越來越依靠智力。因而,掌握知識、開發智力,是為了實現將來創造性勞動的重要一環。現在不家長喜歡過早地對兒童進行單一的定向培養,比如當幼兒牙牙學語時,就只偏重於一門知識的學習;或者,當孩子剛學會拿筆時就強迫他學畫畫,硬是要讓他們將來當畫家……。而學校又為了應付統一考試,老實以語數主科教學為主以便不影響老老師的教學質量。這些 「提高質量」的做法,把知識的範圍限定得如此狹窄、單一,對少年的成長是有害無益的。
人的智力是個有機的整體。其中,人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像力、記憶力稱為智力的「一般因素」,而對於詞語的理解能力,對事物的推理能力、計數能力、空間能力和知覺速度等,則稱之為智力的「特殊因素」。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的這些不同因素,只有通過不同知識內容的學習,才會對其中不同因素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現代科學綜合發展大潮中,我們教育出來的人才應具有自由搏擊,左右逢源的能力。因此,培養跨世紀的人才也必須以全才為基礎,以一專多能為目標。在接受、掌握知識,開發智力和提高能力的過程中,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葉聖陶說得好,「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我認為習慣的養成主要在於:
1、養成讀書習慣。廣泛涉獵課外書籍,以補充課本知識的不足,從而達到拓展知識視野,磨礪智慧之劍。教師和家長應引導少年多讀書讀好書。
2、培養勇於參與的意識。指導少年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在其中增長知識才幹。知識不僅存在於書本,更存在於現實社會生活之中。有些心理能力光靠讀書是無法培養的,例如社會公關能力、對現實生活的分析與觀察能力等等。只有拓寬智力背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讓少年終生受益。
3、鼓勵求知精神。少年一般都有好奇、爭勝的天性,什麼事都想試一試、闖一闖,把這種天性引向追求知識,就可以使他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孜孜以求、不斷向上、攀登高峰。
三、學校、家庭應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小學生背著走,中學生拉著走,大學生護著走」,已成為當前社會的通病。這不能不與學校、家長把教育的焦點集中在智力,追求一半而放棄另一半教育有關。教人成才,不僅需要智力訓練,而且需要品質培養和意志鍛煉。而人的良好的意志、品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家庭環境中通過鍛煉與培養逐漸形成的。為什麼有的人意志堅定、果斷、有主見、有耐心和毅力;而有的人卻懦弱、依賴、動搖、任性?這主要是不同家教環境養成的結果。因此,父母對子女過分寵愛、過度保護和過多遷就。尤其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多,學校如果單方面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不僅不利於孩子的意志磨鍊,而且會使少年常常陷入心理偏異的境地。
人的性格中的勇敢、勤奮、熱情、堅韌、謙虛、自信、細心、獨立自主等,稱之為積極的性格,有助於人的創造性的發揮。這種進取性品質,是一個人在崎嶇的人生之路攀援的得力拐杖,是百折不撓地向著目標挺進的內在支柱;相反,膽怯、懶惰、自卑、孤僻、驕傲、粗心、安於現狀、墨守成規等,則使人一事無成。就人的個性養成來說,童年、少年時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因而要抓住這一時機對孩子施加影響,使之形成積極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品質。現在學校就應該將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扭轉過來,這是現階段教育者的艱巨任務。
四、學校、家庭應注意對少年的禮儀與傳統美德的養成教育
有才未必有德,知識淵博未必品行高尚,這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不但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勞動、學習習慣,錘鍊其堅強的意志品質,而且還要抓好思想品德、道德禮儀的教育,使之成為具有全面素質的人。為此,我們應側重三個方面來加強養成教育。
1、進行禮儀道德的啟蒙養成教育。五千年文明史鑄就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這其中傳統美德的內涵,大到尊道貴德、律己修身、仁愛孝悌、誠信好禮、精忠報國、天下為公、以義制利、勤儉謙遜、務實寬厚、自強不息;小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互愛兄弟同學、禮儀謙讓以及禮貌待人、舉止端莊、儀態大方等,應成為少年兒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古時對兒童教育有《弟子規》。現在我覺得學校應制定「尊敬父母」的行為規範。如:五要五不要:「一要了解父母,二要親近父母,三要關心父母,四要尊重父母,五要體貼父母;六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七不要惹父母生氣,八不要頂撞父母,九不要獨佔分享,十不要攀比享受。」這十項,每項都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這就使得「孝敬父母」的教育由抽象變得具體,由認知啟迪到行為指導,真正可操作地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使禮儀道德教育生動具體地開展起來。
2、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人們世代相傳的對自己祖國深入骨髓的一種崇高的感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它使人們在正確認識自己對祖國負有使命和職責的基礎上,產生一種內在的信念和動力。記得在我的童年代,我國的劉胡蘭、董存瑞、邱少雲等愛國主義者和前蘇聯衛國戰爭的英雄卓婭、舒拉等等,都是當時青少年心目中最敬仰、最崇拜的英雄形象,尤其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更是前蘇聯文學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之一,他那段發自肺腑的慨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鬥爭』」,這些話成為當時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激勵著許多人去建設祖國、開拓未來。由此可見,革命傳統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不可放棄的心靈、素質教育和潛移默化的養成教育。
3、重視身邊優秀人物榜樣的教育。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是一種大環境教育,身邊優秀人物榜樣的教育則是小環境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把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看得見,學得到,對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影響是極大的。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由於孩子受榜樣的激勵,啟發、推動他們從不願做好事到主動找好事做;自覺主動地控制其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念頭和行為。這裡我們以眾所周知的青年的好榜樣、在我中學時期輪椅上的張海迪又使我們的榜樣,她身患高位截癱34年,腦部以下沒有知覺,脊椎嚴重側彎扭曲。然而,她熱愛生活和生命,在奮鬥的道路上不斷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為塑造殘疾人的真正價值譜寫了一曲震撼心靈的凱歌。她從未進過校門而自學了英、日、德和世界語四種外語;她用自己的心血凝成了一部部文學作品;她獲得了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成為山東大學
4、學校家庭要繼續進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教育。把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落實到年輕一代身上,使他們懂得人生,懂得社會發展規律,從而樹立起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五、應建好家庭、學校、社會三大養成教育課堂
1、家庭教育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可以說,孩子的心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父母便是這片神奇土地的耕耘者、啟蒙者和第一
2、學校是養成教育的第二課堂。學校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標始終是樹人、育人。學校教育的全部內容都應圍繞著學生實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基礎性、非功利性以及直觀、形象、具體的素質教育。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是孩子最易崇拜、摹仿和學習的偶象。因此,要求我們老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其次,學校應營造「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環境氛圍。如在宣傳「跨世紀人才所要求的素質」這一主題時,除了要有正面的理論宣傳外,還要輔之以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如校內環境的渲染、標語、誓言、警句的張貼,各班級、團隊各種活動的配合等,使大家明確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應當是具有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品德修養,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養成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正義氣節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以及誠實、敬業和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等等。只有這樣,學校這塊養成教育的園地才能真正綻開萬紫千紅的奇葩來,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世紀人才的搖籃。
3、社會環境是養成教育的第三課堂。在這個廣闊的大環境中,開展各種健康的社會活動,創造文明和諧的氛圍,對青少年道德行為的形成有很大影響。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好習慣的形成重在培養,社會文化部門,諸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和各類青少年活動中心,都應當擔負起社會教育的職責,積極創造條件,配合家教和學校,使青少年學生在各種良好環境中健康成長。同時,我們的各級黨組織,應該成為養成教育的核心力量和積極的倡導者、組織者。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們更要做好導向,不要片面用學生的考試成績評估教師和學生。教師、家長要成為養成教育活動的楷模和榜樣,自律自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人、引導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鼓舞人,調動一切宣傳教育手段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我們的孩子,把他們培養成跨世紀的一代新人。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推薦閱讀:
※朱永新:和教師一起書寫生命傳奇
※教科室組織開展新教師課堂教學視導活動
※教師需要職業邊界感
※教師人生格言大全 揚黃牛精神
※不幽默,你就最好別當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