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科學!
07-13
美國科學家發現「惡有惡報」的重大秘密據媒體報道,英美兩所大學,加德夫大學與德州大學的聯合研究顯示,「惡有惡報」有科學根據。統計發現,少年罪犯的身體雖然常比起同年齡的守法少年強壯,但當他們步入中年之後,健康狀況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殘障的風險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這比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習慣與心理狀態有關係。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長壽。德·全·則·身·不·危古代不少學者早已注意到道德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壽命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一說97歲)。即使不考慮他們顛沛流離到處碰壁的現實生存處境,在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壽星了。我們後世老百姓所謂的——「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73」「84」這兩個生命中不好過的「坎」也是從這裡來的。談到長壽的秘訣,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知者動,仁者靜;動者樂,仁者壽。」孟子認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是說,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報,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據學者考證,孔門弟子是諸子百家中平均壽命最長的,曾參七十、子貢七十一、子思八十二、子夏八十八,也都是長壽的。就連以「短命」著稱的顏淵,也有四十一歲。而暢言「得眾動天」「誠信如神」「美意延年」的荀子更是活過了百歲。養性情,增德行是養生的必須前提和關鍵所在,這除了是儒家的生命追求,其實也是後世學養生的核心所在。活了141歲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總結其長壽經驗時指出:「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許,此養性之大經也。……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在他的養性著述,明確提出養德為養心的基礎,是養生首務,既能防病,又能避禍。也就是說,服食藥餌不見得能夠延年益壽,如果不注重道德修養,玉液金丹也是白搭。現代人在什麼都不缺的生活現實里,最常遇到的困惑和危機無不來自於生命之意義與人生之價值。這似乎無需討論是發生在有意或無意之間。而生命意義,人生價值本身也就是「葯」,功效似乎就在持之以恆涵養孕化的生生不息之中吧。生命中的人生時刻都在育化之中、生養之間。養生貴在養心,養心貴在養德,道德修養與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健康的心理來源於個體對自身以及各種社會關係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因此,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會規範行事,從而減少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反之,道德品質低下的人,現實中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導致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困難,常常被貪婪、充滿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圍,容易發生心理障礙和疾病。我們現在時髦講養生,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醫生、學者、媒體、百姓,皆趨之若鶩。然而,卻總在食療、偏方、推拿、功法等技術層面反反覆復做文章,好像我只要學會、弄懂、掌握幾個方法或幾個方子,就可以從此百病不生,長命百歲。眼看著一擁而上的專家學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可憐的老百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可為什麼要漏掉如此至關重要的一條?養德。德行,是一切養生方法的前提。離開它談養生,不是害生么?古語有云:百行德為首,百善孝為先。除此之外,仁、義、禮、智、信、浩、勇、忠、誠、敬、端、正、恭、公、儉、謙、愛、憫、慈、悲......等等,古人概括為「百行」,百是一個概數,意即諸般品行。孫思邈開宗明義,「百行」之前第一條就提出要修養德行。他本人不僅倡導養德與養生相結合,而且身體力行,不受名利之誘,多次拒絕有損德行的高官厚祿,獻身醫道,為大眾解除疾苦。為什麼良好的道德修養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繼而長壽呢?這是因為:首先,良好的道德修養能維持臟腑陰陽協調與平衡。隋唐醫學名家、《黃帝內經太素》的作者楊上善說:「修身為德,陰陽氣和。」《黃帝內經》也指出:「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以其德全而不危也」。這一思想已被現代科學證明。據美國3所著名大學的研究表明,善惡影響人心理和壽命的長短。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跟蹤調查了加州阿拉米達縣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則對2700多人進行了14年跟蹤調查。研究人員在以「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為課題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樂於助人、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種族、收入高低、體育鍛煉以及生活作風都不能影響這個具有普遍性的正確結論。這項研究無形中成了《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現代科學註腳。從心理學角度看來,一個善良的人長壽原因是:樂於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他從中獲得的內心溫暖緩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從免疫系統角度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人體免疫系統;反之,一個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壽命比較短。如一個心臟病常常發作又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就越大。再如視別人處處為敵的人,往往一觸即發,暴跳如雷,容易使血壓升高,甚至釀成任何藥物都難以治癒的高血壓。其次,良好的道德修養能使人保持開朗、樂觀的心境。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總是心胸豁達寬廣,熱愛生活,在現實中珍惜名譽,樂觀進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而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在生活中總是被貪婪、充滿妒嫉和怨恨的心理包圍,甚至不擇手段沽名釣譽,損人利己,對現實常常處於不滿和挫折感之中,積累成疾。同時,美國有份雜誌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壞心情產生毒素》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在心理實驗室中的試驗顯示,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在血液中產生一種毒素。當人在正常心態下向一個冰杯內吐氣時,凝附著的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物質;而當人處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體便分別顯現出不同的顏色,通過化學分析得知,人的負面思想會使人的體液內產生毒素。」更多不同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即純凈、慈善、正面的思想狀態能令生命健康喜悅,而惡念會讓機體組織失衡與病變。這是在生理醫學領域中的發現,而這些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籍中都有系統的闡述。如孔子說過的「仁者壽」、醫學古籍中講過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等等。無神論者往往都會說,這只是心理意識的暗示作用,道德都是人自己制訂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善惡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好人壞人也都是人自己定義的。如果一個人不在這種人為的道德薰陶下長大,就不會產生這種影響人體健康的負罪感了。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善惡有著不同的能量頻率,有著不同的物質特性;剛剛出生不久、沒有經過觀念教化的嬰兒都有著善良的本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當人要說謊、欺騙時,無論情緒如何穩定,但生理狀態都會出現不由自主的變化,且都能被精密的測謊儀監測到,人的機體似乎遵循著某種客觀特性在運轉,不以人的思想狀態為改變。看過"愛與感謝"幾個字的水所形成的結晶21世紀之初轟動全世界的水結晶形態研究顯示,萬物有靈,天地有特性存在,善惡在自然中似乎有著客觀的標準,不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虛幻概念。當水接觸到慈悲、博愛、幸福、鼓勵這些良性資訊,或者是在美妙的音樂場中時,水結晶會呈現出絢麗、美妙而牢固的形態構造;而如果當水接觸到負面的資訊時,水結晶的構造會變異、扭曲,甚至根本渙散無法成形。水是生命之源,人體內70%以上的物質都是水,當人處於不同的狀態時,其身體機能也都會發生類似的變化。為什麼人做了壞事後要遭到報應?在這物質世界的表像背後,是不是有著人們看不見的造化之手在安排著這一切?古人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宇宙運行的法則是公平的,那是穩定平衡一切物質運轉的保證,讓善者得好報,讓壞人獲惡報。但為什麼做了壞事的人要承受災禍、磨難的果報?為什麼讓好人得好,而不是讓壞人得好呢?這是否揭示了一個更大的事實:在物質世界的背後有其固有規律或曰運行特性存在,而「善」恰恰與這特質相契合,故得長久,而「惡」終因有違宇宙特性、根本道法而易於敗亡,正象老子所說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現代的實證科學很講究依據,當有了大量的科學依據時,人們才會承認和認識某種事物。所以,致使很多久遠時期留下的傳統,因為科學探索手段的局限,而一再在人類受到排擠和異議,善惡有報就是其中一例。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說家吉爾奈馬克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種種善行,在「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能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進行了深度的研究。研究人員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並長期追蹤一些樂於付出的人,分門別類的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從而揭示了「付出」產生的「醫療作用」和「快樂指數」:「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人,這些善行確實對自身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以及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哪怕對別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傳遞一個友好的幽默的表情,這些簡單的行為,都會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增加。在他們綜合了四十多所美國主要大學一百多項研究成果後,並結合長期追蹤的實驗報告顯示的資料,他們得出了令人驚訝的消息:人們善良的行為,比如讚美、寬恕、勇氣、幽默、尊重、同情、忠誠等等,這些行為的付出顯示:「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也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就講到:「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靜,是指人的精神、情志保持在澹泊寧靜的狀態,神氣清靜而無雜念,可達到真氣記憶體、心神平安的目的。其實,靜的意義很廣泛,不是單純的靜止不動,而是人的思想和行為,在受到外因的衝撞時,能有豁達的心胸去包容,去體諒,而不是馬上進入熱戰狀態,唇槍舌劍一番。現代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在入靜後,大腦可以回復到兒童時代的腦電波狀態,使得衰老暫時得到「逆轉」。從這些科學研究來看,善惡有報已經超越了有神論所宣導的生命價值取向,而是整個人類在此基礎上發展和生存的規律。這些科學研究也從側面證實了,古人對善惡有報的信,並不是思想的封閉和愚見,而是那個時代,很大一個群體對待生命的根本看法。對善惡有報的信,也正說明人的思想是開闊的,開明的。心態的開放傳達著生命對未知事物保持的謙卑。因為信的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態度,所以不會隨意的用極端的思想,去封閉自己的出路,思想境界也很容易擺脫惡念的禁錮,開明的思想產生的效應,自然的能夠感應天地之間的和諧。也正如醫學古籍中講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生命自然健康,自然福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美國歷屆總統辯論經典回顧
※探秘美國10大鬼城 看「鬼屋」發生的那些事
※無量壽經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6
※為什麼中國屢遭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算計
※華裔鋼琴家餵奶被趕下美航班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