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合夥---抱團打天下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少職場人士選擇了創業,但究竟怎樣創業才能贏,才能突破發展瓶頸獲得成功,裡面有許多道道值得人琢磨。
選擇創業者大凡都胸有大志,在某領域做的比較優秀,又不願長期屈居人下,所以選擇了創業,走自己的路。而創業者需要跨越許多有形、無形障礙,需要突破自己,超越自我,才能修鍊成「正果」,進入老闆、股東的行列,煉成「金身」。
為什麼要選擇合夥而非單幹?什麼情況下選擇單幹?一方面是心態問題,經常令人思考的問題是:如果同等條件下你是選擇「整隻燒雞」還是「牛腿」?一般情況下單幹可能會獲得一隻「燒雞」,但事不一定會做大,而合夥則有可能會分得一個「牛腿」,儘管合夥做事很不容易,對人的要求比較多;另一方面創業初期,創業者可能某一領域擅長,或業務能力強積累了一批客戶資源,或專業技術能力強成為行內的一把好手,然創業要求的是綜合性整體素質和能力,管理、用人、理財、公關能力等,而人往往不能成為全面手,存在這面或那面的缺陷,最佳選擇是互補,所以選擇合夥,整合各類資源,使整體優勢發揮最大。
那麼,如何選擇合伙人或選擇合作夥伴為最好?
首先是志同道合,有相同的志向、共同的價值觀往往是選擇合伙人的前提,有道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是同一條道上的人,才有可能將來走到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次,從能力上、資源上互補,業務能力強的配技術能力強的,或配管理能力強的,或配有資源的,「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有力地出力,有智的出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使1+1+1大於3,發揮團隊合力,使整體優勢最強。
有道是「生意好做,夥計難擱」,現在是「生意不好做,夥計更難擱」。更多的合伙人是不能同甘共苦,有的人是最困難、最低谷時分開,有的是生意稍有起色,看的賺錢,合伙人便開始有「吃獨食」之念,開始排擠其他合伙人,致使分道揚鑣,另起灶台。因此,作為合伙人最困難、最低谷時不氣餒,生意興隆時不貪不燥最為重要,才有可能做的更大、更長,而往往有的企業是各領風騷三兩年,最後在市場上沒了蹤跡。所以說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年不足為奇,能到五年的已很不容易,更不要說打造百年老店。
使合伙人能夠長期共存的,一是機制問題,有清楚的股東章程,股東、董事長、總經理等責、權、利明晰,決策層、執行層各有各的責任、義務,互不干涉,公司有規可依,靠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公事公辦,公私分明,公司利益高於一切,公司管理「上道「,進入良性運營軌道,能永續經營;二是溝通問題,很多合伙人之間、公司內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溝通問題,沒有固定、不固定的溝通渠道,使矛盾積怨越來越深,誰都不說,直至最後「崩盤」,因此有話要說出來,有理要擺出來,不藏藏掖掖,心中坦蕩,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和氛圍,有問題馬上解決,使各方面利益得到平衡,方能共存共榮。合伙人更多的是要有「公」心,而非自私自利,老打自己的算盤、算自己的帳,要有氣度,能容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規避別人的缺點,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補,能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些問題,「宰相肚裡方能撐船」。
合夥是個發展趨勢,一個人畢竟不能包攬一切,「獨行俠難成其事」,更多的需要「抱團打天下」,調整心態,整合資源,優勢互補,這樣才有可能做的更大、更久,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自己的目標領域獨佔鰲頭,爭得一席之地,才能活得更好,發展的更快,笑在最後。
推薦閱讀:
※抱團養老
※銀行大佬寄語恆昌:抱團取暖 度過嚴冬 積蓄能量 迎接來春
※俄羅斯與沙特要「抱團取暖」?
※抱團取暖 化工巨無霸即將誕生?
※經濟學家抱團「混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