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拾遺:(八十一)內家拳實驗室之--傳統與科學
(2017-02-20 10:18:33)一止禪俠客也2017-01-17 16:23有不少朋友質疑:「國術已有千年歷史,為何要用科學來解釋」 ,更有甚者認為「用科學來分析講解傳統武術,永遠無法得道」。其實說出這些話的朋友的想法我是很理解的,認為國術就該按照傳統的那一套來傳授,來傳承才能得著真東西。如果有更好的訓練方法,在這千年中前輩高人早就琢磨出來了,不需要後世小子再多此一舉。咱真不認為有什麼能耐,可以創造出新的國術培訓方法。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傳統武術,陳拳大師張志俊前輩就曾做過《解密太極拳》的專題節目,藉助科學儀器對陳氏太極拳的招式與發勁做了多項測試,最終雖然沒有得出合理的解釋,但是這種探索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解密太極拳》中擰力測試我們並非是要去解密內家拳,這項工作交由體育大學的運動科學家們去做更加合適。曾寫過一篇文章《太極拳實驗之科學不科學》也談到過這個問題。我們認為現今用科學的手段去講解內家拳是非常合適的,也是見效最快的。接觸武術這些年,已經很難遇到篤信傳統的武術傳承者:師父教一個動作,就先練上一兩個月,一直到師父教授下一個動作,不貪多,不求快,只按照師父的指令訓練。更多的學員則是,問題不斷,身架低一點,就質疑會否傷膝蓋;壓腿就質疑會不會影響身高;深蹲就擔心是否臀部肌肉會給練出來,影響身材。師父們也是無語,只能苦笑。武行內的說法:功夫選人,人選不了功夫。這話說出來,大家感覺是迷信,可是其背後卻有其道理。武術從來就是廝殺的技能,自然規律決定了,不下一番苦功,就不可能在對戰中輕易戰勝對方。實戰中的輕鬆是平日刻苦的訓練換來的。沒有那一項武技能不通過辛苦訓練,就獲取數倍於對手的威力。這其實就是「功夫選人」的根源所在。為何這麼說?身體條件不好,在大訓練量上去以後,功夫出來了,身體也練廢了。有幸運的可以出些成績,再隱退;不幸的剛悟出來怎麼練,身體就不行了。古人有學拳前,先摸摸筋骨,看看是否適合練拳之說,其道理也在這裡。身體條件不適合練習內家拳的人的確存在。但是武術傳承者沒能得到功夫的原因,更多在於不科學的訓練方法,沒能根據個人體能條件,指定合理的訓練計劃所導致。這就實在太可惜了,願意傳承武術,身體條件也不錯,卻因為訓練過量,身體出毛病了。咱們科學教育已經好幾代人了,實在想不出為何大家還不能接受科學的思想觀。訓練前科學檢測身體狀態,訓練中監控身體各項指標(心率、血壓),訓練後比對前期數據總結訓練完成度。這一整套科學監控下的運動訓練是獲得運動技能的最佳保障,即可避免運動損傷,又能便於監控與調整運動計劃科學增量。
防止運動損傷對於質疑練拳架子低會傷膝蓋的同學,我們給出的答案再也不是大家都是這麼練過來了,多練練就能控制受力了,而是小腿與腳的夾角以及大腿與小腿的夾角需要盡量呈鈍角,如果是銳角不要小於60度,這種大家一聽就能理解的原則。對於用不上整勁的同學,我們給出的訓練建議不再是每天雙手各出拳一千次,先練三個月,而是你的身體過於前傾,導致出拳會將中定帶偏,從而導致腳底虛浮,應該首先掌握中定所在,出拳不要破壞中定,先保證姿勢正確,再練發勁,這樣的方法才能更快讓學員掌握整勁。對於質疑訓練深蹲會影響身材的同學,我們給出的答案也不再是,想要出功夫,還想要身材哪有兩全其美的事情,而是功夫深蹲鍛煉的不是肌肉,而是骨骼,練習的目標在於掌握下肢的骨骼支撐體系,讓腳底的作用力通過骨骼一路撐到上半身。
道士練拳時代變了,完全聽師父話的徒弟不多了;因材施教的師父也不多了。現今資訊如此發達,各路行家都通過新媒體傳授自己的功夫,行家們的功夫自然高超,但是一味按照視頻訓練,會有運動損傷的風險。咱們能力不大,能為武術愛好者做的就是為大家探索一些科學的武術訓練方案,讓大家能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掌握內家拳基本功法。
推薦閱讀:
※油品化學實驗室設計要求有哪些?
※實驗室如何延長壽命?
※恆溫恆濕機組的選型和設計方法
※甘肅實驗室裝修(圖)分享SICOLAB
※「全方位安全」科學實驗室 糾正安全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