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山羊規模養殖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發展山羊規模養殖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2016-07-03 15:42閱讀: 按:註:本文原載於我公司內部刊物——《點石科普資訊》2011年第1期。可能有些內容已是明月黃花。山羊的規模化養殖在經歷了十年左右的低迷後,近幾年在一些地方得到恢復、發展。這一輪的發展與上一輪相比,除了在規模上有所擴大外,最突出變化就是在規劃建築、設施設備方面的高投入和廣泛採用全混合飼料。先發展起來的場(戶)大多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吸引了更多的農戶和其他的投資者進入,不少的地方政府也在採取各種扶持措施,積極推進。可以說,山羊養殖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階段。在這樣一片大好形勢下,我們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充分認識到目前山羊業表面繁榮的背後,阻礙行業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切實加以解決,山羊養殖必然會在大起後迅速大落。一、 品種選育1995年開始,我國20多個省區陸續引入波爾山羊進行純繁或雜交改良。純繁投入大,進展慢,很難全面推開,而且波爾山羊肉質也不符合不少地區人群的消費習慣,因此,引進純繁只能是為雜交改良提供親本(父本)。我國山羊地方品種資源豐富,而肉用培育品種卻很少(可能只有1995年通過品種審定的南江黃羊),引進體型大、生長快的波爾山羊進行雜交改良是順理成章的事。引進雜交確實使地方品種的生長速度大為提高,這也是這一輪發展山羊規模化養殖的重要物質基礎。但這項重大的雜交改良工作卻缺乏科學、系統、完善的計劃和組織,各地爭先恐後,而且多由企業和養殖戶自發進行,急功近利嚴重,忙於引種、販種、炒種,而忽視了引入雜交後的品種培育,到頭來充其量只是雜交利用而已。這樣大規模的盲目、無序的導入雜交,其負面影響是嚴重的。目前,在不少地方已很難找到原有的地方品種了,目前飼養的有不少是雜交後代的自交後代,性狀分離嚴重,外形、生長速度參差不齊(原來的雜交優勢已不那麼顯著),繁殖性能下降,屠宰率提高但肉質、風味變差。在一定程度上,這與其說是雜交改良倒不如說是人為的基因污染,這一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品種選育乃當務之急。品種選育的第一步就是拯救地方品種。也許有人會問:在「七五」計劃後國家和各省都組織過大規模地方品種保護,各個地方品種都相繼建成了保種場,怎麼還要提拯救地方品種呢?事實上,保種場飼養量有限,不可能形成完善的品種結構,僅僅依靠它是不可能保護好地方品種的,特別是上述大規模導入雜交使得地方品種岌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岌可危。長江三角洲白山羊主要分布於崇海地區,故又稱海門山羊,江、浙、滬其它地區亦有分布。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進行的選育工作成效顯著,形成了以海門種羊場為中心的「育種場+擴繁場+廣大農戶」較為完善的品種保護與繁育利用的動態體系。但是,九十年代末期開始的大規模波爾山羊導入雜交(在此前小範圍導入薩能羊和黃淮山羊,未能嚴重衝擊海門山羊的繁育體系)使這一體系被打亂,野外純正海門羊急劇減少,保種場(原來的育種場)猶如海上孤島,難以為繼。近幾年,不少消費者注重山羊肉的口味,拒絕「波雜」,懷念「本羊」,海門山羊又再一次引起重視,南通市提出了促進包括海門山羊在內的地方優良畜禽品種產業化的「通農三寶」計劃,並緊鑼密鼓地予以實施。從這一例子中可以看出,地方品種保護不僅為育種工作提供素材,同時地方品種也有其重要的商業價值;被動保護越保越難,應該在保護中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保護。山羊品種(品系)選育的方向值得探討。現今山羊飼養均以肉用為主要目的,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屠宰率固然重要,但肉質和風味切不可忽視,「波雜」讓人吃羊卻吃不到「羊味」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應該在地方品種選育提高,商業化純繁的基礎上,再通過地方品種間雜交或者導入外來品種培育出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消費人群和不同飲食習慣的優良品種,也可以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品系形成商品配套系。總之,應該形成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商品配套系並存的多元格局,以致產品各具特色,豐富多彩。二、繁育體系目前規模化飼養主要限於育肥階段,自繁自養的規模化羊場和專業生產商品羔羊(苗羊)的規模化繁殖場很少。多由農戶分散飼養種羊,由商販收購苗羊,販運給規模化育肥場集中育肥。這一模式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苗羊質量得不到保證,目前市場的苗羊多為「波雜」後代,雜交的另一親本、雜交模式和雜交代次各不相同,更談不上選種選配,以致苗羊體型、外貌、生長速度參差不齊;二、疫病嚴重,把成百上千農戶的苗羊集中到一起飼養,勢必會引起嚴重的交叉感染,所謂的隔離觀察根本無法進行,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更有甚者,目前多為異地育肥,集中到一起的羊苗又分散全國不同的地區,這種大流動必然會造成疫病的大範圍傳播。山羊繁殖率低,種羊生產周期長,需要較大的飼養面積和豐富的飼草資源,我們不應過分強調自繁自養,可以進行適當的社會分工,某些地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土地和勞動力優勢建一些規模化的擴繁場或發展農戶分散飼養種羊,苗羊轉由異地進行育肥。發展農戶分散飼養種羊但必須要進行精心的組織,同時還要考慮到相關利益體之間的利益分配,現在的異地育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掠奪式經營。可以採用「公司+農戶」或者專業合作社的形式,把廣大的農戶組織起來,統一供種、規範飼餵、統一供精、統一防疫、統一銷售。如果是配套品系或者二元雜交,可以由育種場或者中心繁育場(祖代場)繁殖原種或飼養祖代羊,然後把雜交母系分放給廣大的農戶飼養。繁育體系的建立,是山羊規模化養殖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必須要加大投入,各級政府應給予必要的扶持。一些先發展起來的育肥場可以把產業鏈延長,到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投資辦場和組織當地農戶發展種羊生產。不要以為投資種羊經濟效益就低,今年苗羊價格可以看出,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產地農民的利益訴求也在提高,投資種羊大有可為。三、飼料資源這一輪規模養羊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廣泛採用全混合飼料進行育肥,一能提高飼料特別是草料的利用率,利於離地高架條板飼養,改善衛生條件;二能更精確地配製日糧,保證營養的均衡供應。但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粗飼料特別是草料比例過小,過分依賴玉米、豆粕,為便於混合而將草料粉碎過短過細。這樣一方面容易引起山羊消化功能紊亂,另一方面飼料成本高。反芻動物瘤胃是一個大發酵罐,能分解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生成揮發性脂肪酸而利用。因此,飼草、農作物副產品和糧油加工副產品等粗纖維含量高的飼料,其能量的利用率遠高於單胃動物。小麥麩反芻動物代謝能為2370Mcal/kg,為玉米2770Mcal/kg的86%;而雞的代謝能只有1570 Mcal/kg,為玉米3220Mcal/kg的49%。反芻動物對粗蛋白的利用也有別於豬、雞,進入瘤胃的非蛋白氮可以被瘤胃微生物用於合成菌體蛋白,進入瘤胃的一大部分蛋白被瘤胃微生物所分解,也用於合成菌體蛋白,其中一部分微生物被瘤胃纖毛蟲吞食轉化為蟲體蛋白,最後,微生物、纖毛蟲和未被消化的蛋白一起進入真胃,再進行類似於單胃動物的消化吸收過程。所以,反芻動物對品質較差、含較多非蛋白氮的蛋白飼料的利用率也高於單胃動物,如DDGS、棉籽粕、豆腐渣等,而優質蛋白飼料的利用率卻低於單胃動物,故常需進行過瘤胃處理以提高利用率。發展養羊必須充分發揮其消化生理特點,儘可能多採用草料和副產品,少與單胃動物爭糧。山羊規模化育肥在經濟相對發達的蘇中地區發展較快,而這一地區飼草和副產品資源相對匱乏,我們應在積極調入各類副產品的同時,努力開發飼草資源。提到開發飼草資源,可能馬上會想到種牧草。蘇中地區人多地少,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糧食單產高,改糧為草不太現實。福建省的有關試驗表明,「在集約化種植優質牧草的情況下,每公頃人工草場山羊的載畜量可以達到60-75隻(即每667m24-5隻)」。海安縣大公鎮目前山羊存欄量就有5萬左右,照此估算至少需要草地1萬畝,動用這麼多土地顯然是不可能的。當地糧食單產大致為小麥450kg/畝、水稻650kg/畝,兩熟相加每畝產值2000元左右,如果改種牧草,1.5頭母羊自繁自養,年出欄4-5頭肉羊就要承擔2000元的飼草成本,經濟上也未必划得來。可以考慮利用田邊地頭等零碎土地種植少量牧草,以供產後母羊和幼齡羊飼用。為保護路基,不少公路邊包括一些鄉村公路都種植了三葉草或者黑麥草,可以通過公路養護人員適時刈割,集中涼曬。另外,在田間、岸邊和一些一些空地也有少量雜草,也應該加以利用。空心蓮子草,俗稱水花生,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雜草,生命力強,適應性廣,生長繁殖迅速,水陸均可生長,在農田(包括水田和旱田)、空地、魚塘、溝渠、河道等環境中生長為害,我們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變害為寶。養殖場特別是豬場的污水排放是個大問題,現有的處理方法投資大,一般飼養戶(場)難以承受,即便是那些各級政府資助的或直接投資建設的污水處理系統也有不少是流於形式。筆者從一些城郊的溝渠得到啟示,如果把養殖場排出的廢水或者沼液經沉澱池沉澱後,再流經一定長度和一定面積長有水花生的水泥渠溝時,其中的養分被水花生所利用,最後排出的水生物耗氧量必然很低,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寶貴的青綠飼料資源。在農區開發飼草資源更重要的是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焚燒秸稈屢禁不止,每到收穫季節,「狼煙四起」,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哲學家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焚燒秸稈是農戶的無奈之舉。我們與其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去宣傳、去查、去罰,倒不如把這些錢拿來研究小麥、水稻秸稈保存與飼草化技術,並研製生產出與收割機相配套的實用機械,在田對秸稈進行收集、鍘碎、壓捆、密封。大禹治水何以成功,因勢利導也。農戶得實惠,牛羊業有草,環境得到治理,過腹還田增加土壤肥力,一舉數利。以利導之,工作就主動、省力!四、規劃建設養殖業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前仆後繼的行業,一批倒下去一批又發展起來了,特別是達到一定規模的養殖場,很難有長盛不衰的。究其原因,一是疫病,二是飼養管理,很少真正是因為市場行情。疫病和飼養管理的不少問題往往在養殖場規劃建設之初就註定了的,沒有科學、完善的規劃建設就必然會出問題。養殖場的規劃建設的目的就是為畜禽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這裡我們主要討論畜牧業的土地規劃問題,從養殖業者來講就是場址選擇問題。養殖場址選擇不同於工業企業,必須同時考慮兩方面的相互作用,即養殖場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周圍環境對養殖場的影響。這種影響因素除包含了工業企業選址的共性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生物安全因素。有些地方搞形象工程,違背客觀規律和科學原則,在公路邊規劃什麼「養殖小區」,讓養殖企業集中到一起,但是沒有考慮到疫病威脅和環境壓力問題,後患無窮。畜牧業的土地規劃問題從來就沒有得到各級政府真正的重視,直到2007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國發[2007]22號)和《國務院關於切實落實政策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副食品價格穩定的緊急通知》(國發明電[2007]1號)精神」,才由國土資源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於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有關用地政策的通知》。該《通知》規定由縣級畜牧主管部門「提出規模化畜禽養殖及其用地的數量、布局和規模要求」,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統籌安排,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落實養殖用地,滿足用地需求」。畜牧用地規劃遠不是這一《通知》說得那麼輕巧,而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作,涉及畜牧、獸醫、農學、土肥和環境工程等眾多學科。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工業)建設用地還得不到解決,哪裡還能解決畜牧用地?畜牧主管部門能說上話嗎?國家要保18億畝的紅線,落實到地方必保的耕地指標。地方政府當然會有對策,勞民傷財搞「萬頃良田」!(土地集中整理是必走之路,但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現在規劃,劃定紅線,嚴禁繼續建築,堅持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水到渠成)但在「萬頃良田」中考慮到畜牧用地嗎?《通知》也指出「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充分考慮規模化畜禽養殖的需要,預留用地空間,提供用地條件」。如果沒有畜牧業,「萬頃良田」將來就會變成「萬頃荒田」。也許你會認為,規模養羊還剛起步,大多規模還不足千頭,現在討論這一問題為時過早。過去,有很多的養殖場開始時規模很小,也就不考慮規劃選址,然後在原址不斷擴大,等到發生重大疫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的就此倒下,有的重整旗鼓繼續干。可發生重大疫病,損失慘重,能爬起來實屬不易,哪還有資金再去重新選址建設,原來的固定資產也不好作它用,規模越大包袱也就越重,只能將就著在原場飼養。固有的問題不解決,不長時間又是重大疫病,幾次折騰還能爬起來的很少,這樣的教訓太多了也太深刻了。所以,只要你立志投身養殖業,就必須重視選址規劃。政府不重視,我們自己不能不重視,要去呼籲,要去爭取。令人欣慰的是,現在的飼養業者資金實力、思想觀念和科技文化水平都遠遠高出二十年前規模化養殖發展之初,有不少人完全有能力高起點,科學選址、合理規劃、適度規模、走生態循環和種養結合之路。所謂的生態農業項目值得推廣,但必須實實在在,不搞花架子,又必須走出傳統種養模式,按工程學原理去規劃建設,切不可變成形象工程和騙錢工程。五、科技進步山羊一直被當做畜牧生產的小項,科技投入和取得的成果相對較少。二十多年來除了轟轟烈烈的波爾山羊引進和雜交改良外,有關山羊的重要研究成果只有胚胎工程技術,而且除胚胎移植在波爾羊繁殖上有所應用外(文獻報道雖多,但還沒有成為普遍運用的成熟技術),其它研究多把山羊或作為實驗動物進行的前沿研究或作為生物反應器進行的其它生物工程項目,與生產相距甚遠。今後科技工作的重點包括:上述育種工作、繁殖和飼養(工程)技術研究、飼料和營養研究、疾病和防治技術研究、科技普及和技術服務隊伍建設。這裡僅討論飼料營養和技術服務隊伍兩方面的工作。NY/T816-2004《肉羊飼養標準》列出了肉用山羊各個飼養階段不同生產性能的營養需要表,還列出了羊常用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另外,近年修訂的《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也增加了羊消化能數據和以INRA(2004)數據為藍本的「反芻動物飼料尼龍袋法的瘤胃養分降解動力學參數」。這些無疑對山羊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標準中有關山羊的部分還僅僅是一個雛形,採集的數據偏少,研究的水平和數據的可靠性也不很高,還需要進行大量工作加以提高和完善。一、反芻動物飼料、飼草種類很多,加工副產品的種類也不斷增加,而且飼料、飼草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反芻動物飼養量較大的地區都應組織力量,加強成分分析和營養價值評估工作,不斷補充和修正資料庫,使之更具實用價值;二、研究制訂新的能量-蛋白質體系下的肉用山羊營養需要標準。山羊規模化養殖起步較晚,缺少飼養技術推廣、疫病防檢和臨床診療的科技服務體系。筆者認為這一服務體系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的應用基礎、重要技術和重要產品研究與開發;第二層次為推廣研究和技術指導,研究將第一層次的理論、技術和產品運用到實際生產之中,對第三層次進行指導,解決基層不能解決的技術難題或將重大技術問題集中上傳到第一層次;第三層次為生產和臨床診療服務第一線的畜牧獸醫工作者。目前的關鍵是建設第二層次,重點培育第三層次。在山羊養殖集中區要有一個推廣服務中心,地級市和一些縣級獸醫站都有條件成為這樣的中心。一方面要爭取各級政府的投入,另一方面需切實轉變機制,少糾纏於各類報表、計劃總結,多務實,深入基層,集中鑽研業務,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基層畜牧獸醫工作者,必須改變「以葯養醫」、以經營代替服務,積極探討新的服務模式,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以上討論的是發展山羊規模化養殖幾個戰略問題。如果我們能儘快、切實予以解決,山羊養殖業就可能健康發展。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中國評論新聞:「一帶一路」,香港發展的「引路牌」
    紫微斗數的發展簡史
    在 iPad 上展現數學千年發展史
    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如何做好業務發展的鋪墊?

    TAG:養殖 | 發展 | 山羊 | 問題 | 規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