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將星錄 中華將星錄三國兩晉南北朝:于謹

中華將星錄三國兩晉南北朝:于謹
于謹(493—568.5.5),字思敬,小名巨彌,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戰略家。于謹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於栗磾為北魏名臣;曾祖於婆為北魏懷荒鎮將;祖父於安定為平涼郡守、高平郡將;父親於提為隴西郡守,荏平縣伯。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時,因於謹的原因被追贈為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太保、建平郡公。史稱于謹「性沉深,有識量」(《周書·于謹列傳》)。于謹還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法》。于謹曾隱居不問世事,有人出來相勸,但于謹素有大志,說:「州郡之職,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須待時來。吾所以優遊郡邑,聊以卒歲耳」(《周書·于謹列傳》)。後北魏太宰元穆見到于謹,讚歎地說:「王佐材也」(《周書·于謹列傳》)。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柔然饑荒嚴重,求魏援救,未得滿足,遂於四月入魏境剽掠。懷荒鎮(今河北張北境內)居民向鎮將、武衛將軍於景請求賑濟,遭拒絕,遂怒殺於景。不久,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居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聚眾起義,反抗北魏王的朝統治。是月,北魏遣行台尚書元孚,攜帶「白虎幡」(傳達帝王詔令的憑據)前往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懷荒(今河北張北)二鎮間,慰問歸附北魏的柔然汗國可汗阿那瑰。當時阿那瑰擁眾30萬,已在暗中准脫離北魏。元孚一到,阿那瑰認為叛魏時機成熟,遂拘留元孚,爾後率軍南下,進抵平城(今山西大同),又將元孚放歸。北魏聞柔然叛魏並南攻,即派尚書令李崇、左僕射元纂率騎兵10萬人,進攻柔然。元纂久聞于謹之名,遂闢為鎧曹參軍事,隨軍北伐。阿那瑰遂挾脅百姓2000及牛羊數十萬頭北逃。李崇領兵追擊達3000餘里,未及而撤軍。元纂又于謹率騎兵2000,繼續追擊阿那瑰。于謹追至郁對原(今地不詳),與阿那瑰作戰,前後達17次,屢次擊敗柔然軍,盡降其眾。後于謹率輕騎出塞覘候,鐵勒部數千騎突然出現。于謹「以眾寡不敵,退必不免,乃散其眾騎,使匿叢薄之間,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軍眾者」(《周書·于謹列傳》)。鐵勒兵見後,雖懷疑有北魏伏兵,但恃其人多,認為魏軍不足為慮,仍進軍逼迫於謹。于謹乃讓二人分騎自己常騎的兩匹駿馬突陣而出,鐵勒兵認識于謹的戰馬(一為紫馬,一為騧馬),以為是于謹,遂全去追趕。這時于謹率軍突然出擊,鐵勒兵大驚,全部退走,于謹因此得以入塞。正光五年(524年,《周書·于謹列傳》和《北史·于謹列傳》都記載為正光四年,有誤,此處以《魏書·肅宗紀》和《資治通鑒》中的記載為準)四月,高平鎮(今寧夏固原)人赫連恩等反,推舉敕勒族酋長鬍琛為高平王,攻高平鎮以響應破六韓拔陵。遭魏軍反擊北走。衛可孤攻陷武川、懷朔二鎮,擒賀拔度拔及其子。五月,破六韓拔陵與魏臨淮王元或戰於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大勝。起義軍乘勝擊敗魏將李叔仁部,佔領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魏孝明帝元詡遂以尚書令李崇為北討大都督,率廣陽王元深等進攻起義軍。元深引于謹為長流參軍,特相禮接,所有謀議都與于謹商,並讓其子元佛陀拜于謹為師。于謹遂與廣陽王破義軍斛律野谷祿等部。在北魏末年,六鎮居民多是發配而來的犯人和強迫遷此的各族人民,倍受鎮將奴役和壓迫。加之連年災荒,民不聊生。因此,鎮將與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劇,各地紛紛起兵反抗北魏政權的統治。鑒於當時的情況,于謹在六月間對廣陽王說:「自正光以後,海內沸騰,郡國荒殘,農商廢業。今殿下奉義行誅,遠臨關塞,然醜類蟻聚,其徒實繁,若極武窮兵,恐非計之上者。謹願稟大王之威略,馳往喻之,必不勞兵甲,可致清盪」(《周書·于謹列傳》)。此舉得到廣陽王的同意。由於于謹會說各國的語言,便單騎到起義處,見其首領,示以恩信。果然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等,領3萬餘戶歸附。廣陽王想與于謹一起至折敷嶺前去迎接,于謹說:「破六韓拔陵兵眾不少,聞乜列河等歸附,必來要擊。彼若先據險要,則難與爭鋒。今以乜列河等餌之,當競來抄掠,然後設伏以待,必指掌破之」(《周書·于謹列傳》)。廣陽王從其計。破六韓拔陵果然率兵攻打乜列河,盡俘其眾。此時于謹率伏兵出擊,大敗破六韓拔陵,將被俘之眾全部救回。孝明帝聞後,對於謹大加讚美,除積射將軍。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五月,于謹隨廣陽王征討鮮於修禮。九月,軍至牛邏,正值章武王被鮮於修禮所殺,遂停軍於中山。侍中元晏宣對靈太后說:「廣陽王以宗室之重,受律專征,今乃盤桓不進,坐圖非望。又有于謹者,智略過人,為其謀主。風塵之隙,恐非陛下之純臣矣」(《周書·于謹列傳》)。靈太后聽信了元晏宣之言,下詔在尚書省門外立榜,凡抓到于謹的人都有重賞。于謹知道後,對廣陽王說:「今女主臨朝,敢信讒佞,脫不明白殿下素心,便恐禍至無日。謹請束身詣闕,歸罪有司,披露腹心,自免殃禍」(《周書·于謹列傳》)。廣陽王許之。于謹遂到榜下,說:「吾知此人。」眾人急忙追問,于謹說:「我即是也」(《周書·于謹列傳》)。靈太后見到于謹,大怒。但于謹並不害怕,向靈太后詳細講述了廣陽王的忠心,並對停軍之事做了解釋。靈太后聞後,遂將于謹釋放。不久,加別將。而廣陽王卻在一次作戰中被葛榮擒殺。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梁將曹義宗據守穰城,多次進攻北魏,于謹與行台尚書辛纂奉命率軍前去征討。于謹與曹義宗相持經年,共數十戰。進拜都督、宣威將軍、冗從僕射。北魏建義元年(528年),孝庄帝元子攸即即位,于謹除鎮遠將軍,不久轉為直寢。先後參加了鎮壓葛榮、邢杲的起義,拜征虜將軍。北魏永安三年(530年),于謹隨爾朱天光破万俟丑奴義軍,被封為石城縣伯,邑五百戶。北魏普泰元年(531年),于謹除征北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又隨爾朱天光平宿勤明達,授大都督。此時,爾朱氏掌握北魏政權,這引起了高歡的不滿,北魏普泰二年(532年)閏三月,高歡於韓陵山(今河南安陽東北)大破爾朱氏軍,消滅了爾朱氏,于謹遂入關中。賀拔岳表請于謹留鎮,除衛將軍、咸陽郡守。是年宇文泰至夏州,以于謹為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長史。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岳死,宇文泰赴平涼。四月,于謹向宇文泰獻關中之策:「魏祚陵遲,權臣擅命,群盜蜂起,黔首嗷然。明公仗超世之姿,懷濟時之略,四方遠近,咸所歸心。願早建良圖,以副眾望。」宇文泰說:「何以言之?」于謹回答:「關右,秦漢舊都,古稱天府,將士驍勇,厥壤膏腴,西有巴蜀之饒,北有羊馬之利。今若據其要害,招集英雄,養卒勸農,足觀時變。且天子在洛,逼迫群凶,若陳明公之懇誠,算時事之利害,請都關右,帝必嘉而西遷。然後挾天子而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周書·于謹列傳》)。宇文泰聽後大喜,從此對於謹更加賞識。七月,高歡進逼洛陽,于謹隨魏帝從率輕騎入關中,遷都長安。十月,高歡在洛陽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改年號天平。並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是月,于謹隨宇文泰攻潼關,斬東魏守將薛瑜,俘其士卒7000人。于謹被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雍州刺史,進爵藍田縣公,邑一千戶。十二月時,入長安的魏帝元修因飲毒酒而身亡。次年正月,宇文泰等擁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改年號大統,史稱西魏。自此,北魏fen.lie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大權掌握在宇文泰手中,而東魏大權則掌握在高歡手中。西魏大統元年(535年),于謹官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周書·于謹列傳》記載的時間為大統元年,有誤,這裡以《周書·文帝紀》、和《資治通鑒》中的記載為準),夏陽人王游浪在楊氏壁起兵反抗西魏。六月,于謹奉命前去征討,將其擒獲。八月,丞相宇文泰率于謹等12名將領進攻東魏。于謹為前鋒,連克盤豆(今河南靈寶西)、桓農(今河南靈寶),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俘東魏軍8000人。閏九月,東魏丞相高歡親率兵20萬還擊西魏軍,直攻蒲津(今陝西大荔朝邑東黃河渡口),進駐許原(今陝西大荔南)西。另以司徒高敖曹率軍3萬進攻河南。十月初,宇文泰領西魏軍於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設伏,于謹等六軍與東魏軍力戰,大敗東魏軍。高歡領殘兵渡河北逃,亡失士卒8萬餘人。戰後,于謹因功進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戶。西魏大統四年(538年)七月,東魏興兵攻西魏,以侯景、高敖曹等領兵圍攻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丞相高歡率軍殿後。于謹在次隨軍出征,並在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地區大敗東魏軍。于謹因功被拜為大丞相府長史,兼大行台尚書。西魏大統七年(541年)三月,稽胡首領夏州刺史劉平據上郡叛,于謹率軍將其討平。除大都督、恆並燕肆雲五州諸軍事、大將軍、恆州刺史。入朝為太子太師。西魏大統九年(543年)二月,東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因與吏部郎崔暹有隙,被貶任北豫州刺史,遂舉州叛投西魏。是月,丞相宇文泰率軍東下,接應高仲密等,並派太子少傅李遠為前鋒,進抵洛陽(今屬河南)。于謹奉命進攻柏谷(今河南偃師東南),拔之。三月,宇文泰率軍包圍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南城。是時,東魏丞相高歡得知高仲密叛變,即率軍10萬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南下,抵達黃河岸以迎擊西魏軍。西魏軍作戰不利,損失頗大。于謹遂率其部下詐降,立於路左。時東魏軍正乘勝追趕西魏軍,沒料到于謹是詐降。于謹等追騎過後,從後面攻打東魏軍,東魏軍大驚。此時獨孤信又集結士兵奮戰,使東魏軍大亂,西魏軍這才沒有全軍覆沒,退兵入關(今函谷關,位河南靈寶東北)。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于謹官拜尚書左僕射,領司農卿。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正月,東魏丞相高歡死後,司徒侯景因與高氏不和,內自不安,遂據所制黃河以南地區,叛東魏,歸附西魏。五月,東魏司空韓軌等圍攻侯景於潁川(今河南長葛西),侯景視梁軍為遠水,難解近渴,東魏軍又攻伐在即,遂以割東荊(今河南泌陽)、北兗州(今江蘇淮陰西南)等四城為條件,請求西魏出兵援救。西魏一面加封侯景為大將軍兼尚書令。並請求派兵接應。宇文泰命李弼率兵1萬赴潁川接應侯景,以抗東魏。于謹則勸阻說:「侯景少習兵權,情實難測。且宜厚其禮秩,以觀其變。即欲遣兵,良用未可」(《周書·于謹列傳》)。但宇文泰未聽。六月,宇文泰恐侯景有詐,召侯景入朝,欲解除其武裝。侯景不從,而王思政又分遣諸軍佔據侯景所轄七州、十二鎮。侯景果然叛離西魏,投歸梁朝。不久,于謹兼大行台尚書、丞相府長史,率兵鎮守潼關,加授華州刺史,贈秬鬯一卣,圭瓚副焉。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五月,于謹官拜司空,增邑四百戶。西魏大統十五年(549年),宇文泰對軍隊統轄系統進行改革,于謹與趙貴、李虎、李弼、獨孤信、侯莫陳崇六人進位柱國大將軍(當時共有8個柱國大將軍,一為宇文泰,一為西魏宗室廣陵王元欣,但元欣並無實權)。當時每個柱國大將軍下有2個大將軍,共12大將軍;每個大將軍下有2個開府,共24開府;每個開府下有2個儀同,共48儀同;一個儀同領兵約千人,一個開府領兵2000人,一個大將軍領兵4000人,一個柱國大將軍領兵8000人,六柱國合計有兵48000人左右,這支軍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府兵。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高氏代東魏稱帝,國號齊,史稱北齊。宇文泰率兵進攻北齊,于謹為後軍大都督。別封一子鹽亭縣侯,邑一千戶。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于謹任雍州刺史。此前,南朝梁在平定侯景之亂後,梁元帝蕭繹在江陵(今屬湖北)稱帝,並暗中與北齊聯合,密謀伐周。而梁元帝之侄岳陽王蕭眢為當時雍州刺史,見梁元帝殺其兄蕭譽,遂與其結怨,據襄陽降於北周,並請求北周派兵支援。九月,宇文泰遣于謹、中山公宇文護、大將軍楊忠等領兵5萬進攻梁朝。宇文泰至青泥谷為其餞行。荊州刺史長孫儉問于謹:「為蕭繹之計,將欲如何?」于謹說:「耀兵漢、沔,席捲渡江,直據丹陽,是其上策;移郭內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難於移動,據守羅郭,是其下策。」長孫儉又問:「揣繹定出何策?」于謹說:「必用下策。」長孫儉接著問:「彼棄上而用下,何也?」于謹說:「蕭氏保據江南,綿曆數紀。屬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齊氏之患,必謂力不能分。且繹懦而無謀,多疑少斷。愚民難與慮始,皆戀邑居,既惡遷移,當保羅郭。所以用下策也」(《周書·于謹列傳》)。十月,西魏軍抵達樊(今湖北襄樊)、鄧(今河南鄧州),先前降於西魏的梁王蕭眢率軍與之會合。梁元帝蕭繹調王僧辯為大都督自建康(今江蘇南京)、廣州刺史王琳自廣州赴援江陵。十一月,西魏軍渡過漢水,于謹命宇文護、楊忠率精銳騎兵先行佔領江津(今江蘇江陵南渡口),斷梁軍下游通路。蕭繹命將士圍城築柵防禦,方圓六十里。不久,于謹至,亦命部眾築起長圍,將江陵團團包圍,切斷江陵對外一切聯繫。梁信州刺史徐世譜、晉安王司馬任約等進至馬頭(江陵西北五十里)修築城堡,遙為聲援。蕭繹屢次遣兵出南城而戰,皆為于謹所敗。第十六日,西魏軍多路攻城,梁守軍領軍將軍胡僧祐被射死,梁軍叛者開西門迎西魏軍入城,蕭繹退守金城(內城)自保。蕭繹命高善寶把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燒毀欲自殺,被侍從阻止。第二天,西魏軍克城,元帝率其太子以下歸降,後元帝為蕭眢所殺。西魏以荊州300之城與蕭眢,並留兵監守,掠收府庫珍寶及劉宋朝鑄的渾天儀、梁朝造的銅晷表、魏相風烏、銅蟠螭趺、大玉徑四尺圍七尺、及諸轝輦法之物。俘梁王公以下數萬口,驅回長安(今陝西西安)。並立蕭詧為梁主,凱旋而歸。次年(555年)正月,梁王蕭眢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向西魏稱藩,史稱後梁。此戰,于謹戰前料敵準確,作戰中先斷其歸路,切斷江陵對外一切聯繫,然後率軍圍攻,終獲勝利。十二月,宇文泰親至來到于謹的府第,把酒言歡。並賞奴婢一千口和梁朝的寶物,以及金石絲竹樂一部,另封為新野郡公,邑二千戶。于謹固辭不拜,但宇文泰不許,同時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此時于謹認為自己久掌大權,位望甚高,加上功名已立,便想辭去官職,頤養天年。便將自己先前所騎的駿馬、鎧甲等呈上,宇文泰知其心意,便說:「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周書·于謹列傳》)。西魏恭帝元年(556年)正月,于謹官拜大司寇(《周書·于謹列傳》記載為大司徒,有誤)。十月,宇文泰去世,臨終之前,將大事託付於中山公宇文護。宇文護雖為顧命大臣,但名位素低,而宇文泰舊屬則都官至王公,各圖執政,莫肯服從。宇文護於是暗訪于謹,于謹說:「夙蒙丞相殊睠,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若對眾定策,公必不得辭讓」(《周書·于謹列傳》)。第二天朝會,于謹嚴詞厲色地說:「昔帝室傾危,人圖問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國祚中興,群生遂性。今上天降禍,奄棄庶寮。嗣子雖幼,而中山公親則猶子,兼受顧托,軍國之事,理須歸之。」一時「眾皆悚動」。宇文護連忙說:「此是家事,素雖庸昧,何敢有辭。」于謹又說:「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周書·于謹列傳》)。於是起身相拜,群公迫於謹的壓力,也只好相拜,從此宇文護掌握了大權。十二月,宇文護擁立宇文泰三子,年僅十五歲的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政權,是為孝閔帝。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正月,于謹進封燕國公,邑萬戶。二月,于謹又升太傅、大宗伯,與李弼、侯莫陳崇等參議朝政。孝閔帝「性剛果,見晉公護執政,深忌之」(《周書·孝閔帝紀》)。宇文護見他不服,同年將他毒死,另立宇文泰長子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北周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大司馬賀蘭祥討吐谷渾時,于謹遙統其軍,授以方略。周明帝在位不過四年,宇文護又將他毒死,另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北周保定二年(563年),于謹以自己年老,上表請求辭官。但周武帝沒有批准,並下詔書說:「昔師尚父年踰九十,召公奭幾將百歲,皆勤王家,自強不息。今元惡未除,九州不一,將以公為舟烜,弘濟於艱難,豈容忘二公之雅操,而有斯請。朕用恧焉。公若更執謙沖,有司宜斷啟」(《周書·于謹列傳》)。北周保定三年(564年)四月,周武帝下詔:「樹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壽。是以古先明後,咸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朕以眇身,處茲南面,何敢遺此黃髮,不加尊敬。太傅、燕國公謹,執德淳固,為國元老,饋以乞言,朝野所屬。可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以聞」(《周書·于謹列傳》)。于謹上表固辭,不許。又賜延年杖。周武帝至太學,于謹入門,周武帝迎拜於門屏之間,于謹答拜。有司設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宇文公護升階,設幾。于謹升席,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大司馬、楚國公豆盧寧升階,正舄。周武帝升階,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于謹食畢,周武帝又親跪授爵以酳。有司撤訖,周武帝北面立而訪道。于謹乃起,立於席後。周武帝說:「猥當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誨之。」于謹答:「木受繩則正,後從諫則聖。自古明王聖主,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天下乃安。唯陛下念之。」又說:「為國之本,在乎忠信。是以古人云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國家興廢,莫不由之。願陛下守而勿失。」又說:「治國之道,必須有法。法者,國之綱紀。綱紀不可不正,所正在於賞罰。若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則有善者日益,為惡者日止。若有功不賞,有罪不罰,則天下善惡不分,下民無所措其手足矣。」又說:「言行者立身之基,言出行隨,誠宜相顧。願陛下三思而言,九慮而行。若不思不慮,必有過失。天子之過,事無大小,如日月之蝕,莫不知者。願陛下慎之」(《周書·于謹列傳》)。于謹言畢,周武帝再拜受之,于謹答拜焉。禮成而出。晉公宇文護東伐北齊時,于謹已經年老多病,但宇文護任請其隨軍出征,詢問方略。回軍後,賜鐘磬一部。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又賜安車一乘。七月,授雍州牧。北周天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元568年5月5日),于謹死於任上,時年七十六歲。周武帝詔令譙王宇文儉監護喪事,賜繒彩千段,粟麥五千斛,贈本官,加使持節、太師、雍恆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謚曰文。出殯時,王公已下,皆送出郊外。配享於太祖廟庭。于謹有智謀,善於事上。名位雖重,愈存謙挹。每朝參往來,隨從不過兩三騎而已。朝廷凡有軍國之務,多要與于謹相商,然後再次定如何處置。于謹也盡其智能,弼諧帝室。故功臣之中,特見委信,始終若一,人無間言。于謹每教導諸子,務存靜退。加以年齒遐長,禮遇隆重,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當時無人能比。于謹死後,子於寔嗣。於寔之子于仲文亦有才略,為隋朝名將。點評:「于謹懷佐時之略,逢啟聖之運,綢繆顧遇,締構艱難,帷幄盡其謨猷,方面宣其庸績,擬巨川之舟楫,為大廈之棟樑。非惟攀附成名,抑亦材謀自取。及謹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不有君子,何以能國」(《周書·于謹列傳》)。...

推薦閱讀:

婆媳攻略(5)— 老公、老婆、婆婆間的三國演義
新三國演義有什麼看點?
怎樣評價關羽?
三國唯有此人,叫關羽說武藝不在自己張飛之下
中日韓三國嫁到哪個國家最好?中國排名第一,日本人表示驚訝……

TAG:三國 | 中華 | 南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