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學十二道(上)


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於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此上就是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

老子---處事之道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慾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慾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人生要學會平和心,喜樂心,慈悲心。

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於強勢,臣屬於弱勢,其關係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於禮。君禮於臣,臣必忠;臣忠於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荀子---學習之道

可概括為七個方面。

一是蛻:學習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應該不斷地有所發明,有所進展,日漸而月進,並且使之產生質變。

二是虛:虛指的是學習態度。虛者,虛心、謙虛也。

三是一:「一」是專一、專心致志的學習,「學之道,貴以專」。

四是靜:「靜」,指的是心要靜,而摒棄一切雜念。

五是積: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六是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有了好的老師,便可以好學,「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學者應「親友」,以求得在治學上的「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即不斷地得到批評和指正,而日有所成。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願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


推薦閱讀:

《大學》求義:第十六章 正心與心正
元詩選三集·辛集 《元詩選》 國學
如何讀中國歷代史書(一)
國學要與時代共鳴
國學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