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發布

中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發布2012-06-06 14:16:49 中國能源網  微博評論 瀏覽次數:77字型大小:T|T

【中國能源網訊】由國家發改委牽頭40個部門編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持續發展國家報告》日前在北京發布。這個報告除前言外共5.5萬字,報告總結了2001年以來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其中最突出的是2005年以來,中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21%,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了16%和14%。報告還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和面臨的挑戰,並明確提出今後的戰略舉措。

中國用佔全球不到10%的耕地和人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28%的水資源,養活了佔全球1/5的人口。中國萬元GDP用水量已從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25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已從2000年的16.55%上升到2010年的20.36%,全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了初步控制,部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中國將節約能源、調整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作為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實施了熱電聯產、餘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燃煤工業鍋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建築節能、綠色照明、政府機構節能、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截至2010年底,累計形成3.4億噸標煤的節能能力。

中國同時在重點領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展千家企業節能運動,大力推進結構節能,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淘汰落後工藝、裝備和產品,推廣先進適用節能技術、全面加強能源管理,主要高耗能行業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與2005年相比,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火電煤耗由每千瓦時370克標煤降到333克,下降10%,噸鋼綜合能耗由668克標煤下降到605克,下降12.1%,水泥綜合能耗下降了28.6%乙烯綜合能耗下降11.3%,合成氨綜合能耗下降14.3%等,一大批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得到普遍應用。中國還大力發展風能,2010年風電時機總容量達3107萬千瓦時、發電量494億千瓦時,年節省標煤172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59.5萬噸。中國還大力發展太陽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2010年底中國已投產核電1082萬千瓦,已批准建設核電機組46台、3692萬千瓦,其中26台、2924萬千瓦已開工建設。中國積極開發利用水電,堅持把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切實做好在建、已建項目環保工作,加強水電環保技術研發應用,制定綠色水電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201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21606萬千瓦,比2000年增長13?671萬千瓦,水電裝機年均增速為10.5%。水電發電量6?867.36億千瓦時,佔全國發電量的16.2%。其中,農村水電總裝機容量已達5?9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約佔全國水電的30%。

中國推進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強化礦產資源集中統一規劃與管理,鼓勵和支持大中型礦山開展綜合勘查、綜合評價和綜合開發,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黑色金屬礦共伴生的30多種有用成分中有20多種得到了綜合利用;有色金屬共伴生礦產70%以上的成分得到了綜合利用;50%以上的釩、22%以上的黃金、50%以上的鉑、鈀、碲、鎵、銦、鍺等稀有金屬來自於選礦、冶煉、加工過程中的綜合利用。

中國加快發展循環經濟,2005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出台了相關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政策,有效引導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2006年,將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發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這是繼德國、日本後世界上第三個專門的循環經濟法律。2005年以來,組織開展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先後確定了兩批共178家試點單位。28個省(市、區)開展了省級試點,共確定133個市(區、縣)、256個園區、1?352家企業作為試點,總結凝練出60個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2010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從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鋼、有色金屬、紙漿等產品1/5—1/3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水泥原料20%來自於固體廢棄物,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9%。

中國堅持開發式扶貧,十年來,中國的貧困人口從9422萬減少到268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2.8%,是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比例減半目標的國家。 中國開展了規模空前的生態建設,先後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態工程,20年累計建成人工林9.25億畝。

中國還堅定不移地實施節能減排,加大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中國健全了污染防治制度和標準體系,全面清查環境污染狀況,2008年中國組織開展污染源普查,清查了592.6萬個工業、農業、生活等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的主要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及污染治理情況。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超標耕地綜合治理,建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資料庫和樣品庫。

中國污染物總量控制收效顯著,2000年至2010年,中國主要污染指標年均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尤其是2006年以來,中國將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10%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採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等綜合措施,大力推進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185.1萬噸,比2005下降14.29%;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1238.1萬噸,比2005年下降12.45%。2010年中國開展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城市由2000年的338個增加到471個,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由2000年的36.5%上升到82.8%;2010年地表水與2000年相比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近20%,劣Ⅴ類比例下降近15%,Ⅰ—Ⅲ類省界斷面水體水質比例比2003年提高了13.2%。

2010年中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由2000年的3168萬噸減少至498.2萬噸,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9%。同時,中國政府積極推進化學品環境管理立法,嚴格實施新化學物質和有毒化學品進出口環境管理登記,強化了化學品無害化管理。

中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100年來中國年地表平均氣溫明顯增加。近50年中國增暖尤其明顯,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1.38℃,變暖速率為0.23℃/10年。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均出現了明顯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2006年,中國首次發布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年,頒布實施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明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主要領域和重點任務。2011年,制定並發布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對「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1年,中國發布了《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中國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政府在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電、加強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植樹造林等方面積極開展行動,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速,取得了積極成效。2006至2010年,通過節能和提高能效累計節約6.3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4.6億噸以上;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基本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甲烷排放增長速度得到一定控制;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森林蓄積量為137億立方米。2010年7月,中國政府開始在部分省市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2011年10月,中國政府在七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積極探索現階段既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又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強度、推進綠色發展的做法和經驗。

中國重視並積極推動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深化與各方的多渠道、多層次和多樣化的交流,全面兌現可持續發展領域對國際社會的相關承諾,認真履行參加的各類國際條約,承擔了與自身能力相符合的責任與義務,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中國堅持通過減免關稅等多種途徑,為發展中國家對華出口各類產品創造條件。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已對38個最不發達國家實施了超過60%的商品零關稅待遇,已向發展中國家累計提供287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援助,免除了50個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近300億元人民幣債務;近年來,為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已向非洲國家提供10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承諾向包括寮國、柬埔寨、緬甸等最不發達國家在內的東盟國家提供150億美元信貸支持,支持了該地區多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同墨西哥、阿根廷、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拉美國家簽署了《減貧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推動消除貧困工作。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在農業、醫療衛生、教育、經濟、環保等20多個領域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人才,截至2010年年底,已培訓了13萬名各類管理和技術人才。

中國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各國在推動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負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國政府與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節約與可持續利用、防災救災等領域基本形成了機制化、定期化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

中國加強了可再生能源和節能領域交流與合作,2005年,中國同歐盟簽署《中國-歐盟能源交通戰略對話諒解備忘錄》;2006年,中英兩國簽署《關於成立中英能源工作組的諒解備忘錄》;2009年,中美簽署《關於建立中美可再生能源夥伴關係的合作備忘錄》;2008年,中日兩國簽署《關於繼續加強節能環保領域合作的備忘錄》,在節能人才研修、節能環保商務示範項目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與美國、加拿大、歐盟、德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有關部門簽署了建築節能、綠色建築和低碳生態城市方面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並開展了多項合作項目。 同時在環境保護和減災救災領域與發達國家進行了合作。

十年來,中國積極利用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國際農發基金等金融組織貸款,支持建成了涉及農業、林業、水土、能源、環境、城建、防災減災等領域的一大批示範項目,有力推動了可持續發展。2001至2010年,全球環境基金共批准了77個對華項目,承諾贈款5.65億美元,提高了中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的能力。此外,中國政府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糧農組織、自然保護基金會等相關機構開展合作,獲得贈款資金2000多萬美元。與國際組織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政府和世行合作舉辦了上海全球扶貧大會和「中非共享發展經驗高級別研討會」,推動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扶貧理念和實踐的再認識,促進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減貧與發展經驗的交流。中國向聯合國糧農組織捐贈3000萬美元設立特別信託基金,重點支持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的「南南合作」項目,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農業技術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安全水平;中國政府出資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在剛果(布)建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非環境中心,協助提高非洲國家的環境保護能力;與亞行合作成功舉辦了「中國-亞行知識共享平台」研討會,開展南南知識合作,推動亞太地區發展經驗共享;與國際農發基金聯合舉辦了系列南南合作研討班,介紹中國農村發展與扶貧開發的經驗,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農村扶貧和發展的理念及實踐。在聯合國工發組織和國際小水電中心共同倡導的「點亮非洲」項目中,中國政府先後派出多批專家赴非洲開展了諮詢、培訓、農村用電規劃等工作。與聯合國工發組織成功舉辦了「發展中國家工業節能減排研討班」,介紹了中國在工業節能減排領域取得的成就,為推動南南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表示,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主要目的,把加快消除貧困進程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緊迫任務,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把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保障。


推薦閱讀:

Scalers:茅草著得快,硬柴更耐燒
聚焦古著與循環再造,看看可持續時尚離我們真的遙遠嗎?
評論:"廉潔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
未來餵飽我們的,會是昆蟲食品嗎?
義大利DOLOMITI X-LAM 木結構—1

TAG:中國 | 國家 | 可持續發展 | 發展 | 報告 | 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