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九月的來歷和重陽節孝老風俗
共1674期 本期共4版 本期A3版
上一版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
正文閏九月的來歷和重陽節孝老風俗□廖尚剛今年是閏年,閏期定為「九月」。我國在上世紀的百年中一直沒有閏過九月,本世紀中也只有這一次,真正可以說是「一生難逢」。那麼,閏九月是怎樣排序出來的呢?我國農曆曆法每兩三年會增加一個閏月,這樣,在19年中會增加7個閏月。這是因為只有將19個農曆平年的天數加上7個閏月的天數,才可以與19個「回歸年」的總天數基本持平。我國的閏月並不是憑空捏造,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確定的。因此它是世界上一個最古老、最高度科學的時節規律。我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人們在不斷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太初曆》面世後,朝庭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農曆二十四節氣,又分為「節」與「中」兩大類。從立春開始按順序數,逢單為「節」,如立春、驚蟄等;逢雙為「中」,如雨水、春分等。農曆曆法規定,農曆每個月中必須含有一個相應的「中」氣,如正月里有雨水,二月有春分等。這樣寒暑節令變化才會彼此相適應。如遇上某年某月中只有一個「節」氣而無「中」氣,這個月便會成為它上個月的閏月,於是這個農曆年份就要多讓出一個月份出來,便會有13個月。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因為2014年農曆在九月後的一個月中只有一個「節」氣,即立冬,卻無「中」氣,因而閏月便定在九月,即「閏九月」。我國不僅「閏九月」少見,「閏十月」、「閏十一月」、「閏二月」和「閏三月」都難得遇上,而且還幾乎沒有「閏正月」和「閏十二月」的。這是因為,這些月份期間日地距離近,節氣之間的間隔時間較短,通常一個月內都會出現一個「節」氣與一個「中」氣的緣故。閏月與人類的生命期望是有關聯的,如年份日子的增加,人的長壽慾望也十分迫切,這就是「天增歲月人增壽」的風俗。我國的九月重陽節在2012年6月26日被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確定為老年節後,九月孝老的風俗就顯得富有意義。如子女為老人購買閏月鞋,意為父母增福添壽,表達對父母的孝順和祝福老人們健康、平安、長壽。因此有俗語曰:「閏月鞋,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有些上了一定年紀的老人,很重視自己的壽衣、壽材(棺材),他們口頭雖然沒有說,但心裡往往都在考慮著這些問題。因此子女在這些閏月里如果去為老人們盡一份孝道之心,給他們予各種不同的添壽方式,就能使年邁的父母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心氣寬敞,有益健康。當然孝敬老人不一定都要給他們購買壽棺、壽衣等才能體現出對老人的關愛,其實送可口的食物給老人,或看望並陪老人吃飯、說話也是一種美德。在貴州黃平縣一帶的革家人,每到九月重陽節這天,婦女們都有回娘家吃重陽飯、陪父母說話的習俗。這天,她們將收割回來的新糯米打制「重陽粑」或蒸煮成糯米飯,抬回娘家讓父母品嘗,以表孝心。在與父母團聚這天,三親六戚還要接她們和老人去吃「轉寨飯」,共同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和贍養老人心得,以互相學習,增進感情。這種接姑媽吃「轉寨飯」的風俗,尤其是在百年難逢的閏九月里更為濃烈。
推薦閱讀:
※二月二為什麼叫做「龍抬頭」?為什麼人們認為這時候下雪是好兆頭?
※拾骨葬風俗
※因民間風俗活動需要製造、出售黑火藥能否認定為出於正常生產生活需要?
※內蒙古的風俗習慣
※風俗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