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飛躍:改變你工作和生活的7種量子技巧3

其概括為「關注政治、參與社會、注重文化」的商人。他們不僅是企業家,而且還要關心政治,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發展企業的同時注重文明的進步。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所領導的企業,一定會是優秀的企業公民。量子行動技巧量子行動是在行動中顧及到整體的能力——自身整體、社會整體、地球整體。我們利用這個技巧來設計行為無瑕的生活——以既利己又有利於更大範圍系統為目的的生活。使用量子行動技巧意味著我們在仔細想清行為的結果後做出負責的選擇。作家祖卡夫認為負責的選擇包含三個問題:「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我真的希望造成這一結果嗎?我準備好接受這一選擇的一切後果了嗎?」在生活中做負責的選擇首先要承擔自覺選擇的義務。自覺的生活意味著在生活中要保持對自己價值觀的自覺認識,並具有採取與價值觀相一致的行動的明確目標。當然,這需要力量和決心。因此我們很多人都選擇了容易的道路,過無意識的生活,讓過去的習慣左右現在的行為。習慣性的生活的確有其好處。可以少花一點力氣,少做一些努力,少集中一些精力。而另一方面,自覺選擇需要明確的目標、持續的自我監督以及和高級智慧(能量源)的聯繫。沒有這種聯繫,我們就還是被基本上無意識的需求和慾望驅動的生物體。當我們在沒有自覺意識的情況下行動時,就過著機器人般的生活,不能達到更加高級的可能認知,因而也不能進行自覺選擇。眾多的研究都支持一個確定的觀點,即我們作為生物體是不具備自覺選擇能力的。提普勒(FrankTipler)在《永恆物理學》一書中說:……「人類」的大腦在人意識到自己已做出行動決定之前就決定行動。也就是說,大腦先做出決定,再通知人它所做的決定。而人卻(錯誤地)認為決定是他或她自己「做出」的。在一個說明這個現象的實驗里,實驗人注視電視屏幕上一個以每秒2.5圈的速度旋轉的小點。然後讓實驗人自由地決定彎曲手指,並同時記住在做此決定時小點的位置。實驗人頭上所接的電極顯示,大腦中潛在的變化平均在當事人說他或她「打算」行動0.35秒之前發生。這樣的研究顯示,對很多人來說,自由的意志只不過是個幻覺。誠然,我們都會做一些無意識的決定。但人的意識是有很多層次的。當我們的自覺意識提高時,我們中止條件反應的能力也隨之提高。這樣,在我們處於高級(理性)意識狀態時,我們對外界的刺激做條件(無意識)反應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我們每天學習接近理性意識狀態,就變成生活的共同創造者,而不只是無意識地對生活做反應。我們所做的每一個自覺選擇不僅影響到未來選擇的可能性,而且由於量子的相互聯繫,也影響到其他每一個人未來的選擇。因此我們每做一次選擇都是在設計我們的生活,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當我們選擇友善、同情、真誠、忠實的行為時,用左哈爾(DanahZohar)的話來說,我們就是在「量子骰子上做手腳」,提高了其他人選擇同樣行為的幾率。我們每人的自身都與他人的自身存在非局部的關聯。我們各自所做的道德選擇會影響整個系統。這其中的複雜性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我的行為不僅受我個人價值觀的影響,而且也受形態場中價值觀的影響。問題是:我們如何改變人們的價值—信仰體系?我們一個人一個人地改變。當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改變,當我們為自己是什麼以及我們希望創造出什麼承擔更大的責任時,我們就改變了自己的能量場。而我們能量場的改變增加了他人改變能量場的可能。我們一起創造一個共同的新能量場,一個基於我們共同價值觀的能量場。惠特利(Wheatley)在她的LeadershipandtheNewScience一書中說:點點滴滴,一個系統一個系統,我們產生了影響更大社會環境的能量……局部行為可以讓我們與小系統中的事件保持協調一致。我們很可能會與那系統發生同步,因而對其產生影響。而這些小地方的變化會產生大系統的改變。這不是因為大系統由小系統組成,而是由於大小系統同在一個將它們聯繫在一起的連續整體之內。我們在這個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所做的事會導致遠離我們的非局部因果。在系統的任何地方作用都是有意義的,因為看不見的聯繫會在遠距離、在我們永遠想像不到的地方發生作用。當我們使用量子行為技巧時,我們就成為了吉恩·休斯頓所謂「突破的人」(peopleofthebreakthrough)。突破的人的原意是以自覺目的來行動的人。他們深刻地理解佛家說法「知而不證非真知」。作為突破的人,我們選擇每天都負責任地度過,放眼全球而立足本地。約翰·海德(JohnHeider)在他充滿智慧的著作《領導之道》(TheTaoofLeadership)中以簡潔而又深刻的語言表達了這個意思。他說:如果你生活成功,那麼你能影響你的家庭。如果你家庭成功,那麼你的家庭將影響社區。如果你的社區成功,你的社區將影響到國家。如果你的國家成功,你的國家將影響整個世界。如果你的世界成功,其波浪效應將傳遍整個宇宙。對中國讀者來說,這似乎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迴響。發展技巧在我們學會進入智慧的意識狀態之後,我們開始意識到與某種遠遠超越孤立自身的宏大事物的精神聯繫。這一意識自發地產生出新的價值觀和新的行動。只要我們保持與無限知識的量子場的聯繫,我們就可以開始在任何情況下產生本能的和自發的行為。清晰的選擇不是來自於對外部影響的分析,而是源自內在的價值觀。我們開始直覺地選擇正確的行動,而不是試圖通過算計來達成正確行動。詹姆斯·奧格威(JamesOgilvy)在《沒有目標的生活》一書中解釋說:那些對絕對性和實用理性一無所知的人往往可以直覺地找到通向正確的道路,而這和他們評判美的方法如出一轍。和欣賞美一樣,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最大化不如說是一玩味:看到形式,感到和諧,為相配部分而愉悅,覺察到局部與紛繁複雜的整體間的協調感。如果我們每天都花時間做使我們與複雜的整體相共鳴的事,我們就可以在任何時間獲得深入的直覺,進而過自然的負責任的生活。祈願和冥想是經證實的可以帶我們進入與量子場共鳴的方法。它們不能替代行動,但能幫我們將行動歸於更博大的善之中。在我們將行動與善歸於一處之後,我們就能夠憑內在真理自發地行動,而不會過分強調去分析和預測不可知的結果。我們把精力專註於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我們變得不在乎外界的影響,而更注重保持與更高級的意識狀態的共鳴。祖卡夫(GaryZukav)提出了以下建議:

放鬆地進入當前的時刻。做你此時此刻需要做的事。不必為我們所說的未來而操心。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去考慮自己所做的每一個選擇的後果。照顧到你決定的後果才是負責的選擇。這意味著在當下勇於創造。不要因生活中的假設而失去你的力量。各種假設是無限和無窮的。將你的力量集中於現在、當下。將你的力量只集中於你在世上生活著的日子,而不要為如何對付明天而操心。在我們學會更用心地對待現在的時光之後,我們就更能感覺到生活對我們的選擇所做的持續不斷的反饋。我們開始不加評判地利用這些信息,既不把它們當作獎賞,也不把它們當作懲罰,而是作為一種感悟。我們的責任僅僅是保持關注——利用這種反饋來調整那些看來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相符的行動。謝爾頓教授每天晚上都回想生活在這一天中給自己的反饋,問自己是否「言行一致」,同時思考今後的道路將如何調整。當然,這是被動的,但是這種做法,再加上她更具主動性的清晨冥想,幫助她更自覺地過每天的生活,向量子行動的生活邁出堅實的步子。在量子行動的生活里,我們將能夠每時每刻體現出對整體的關心。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每天早晨以祈願和冥想(與量子場相聯繫)的方式定下這一天的價值框架,而一天結束時進行價值的審計(反省自己的行動和生活給我的反饋)。我們也可以進行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在他的《學習樂觀》一書中所介紹的道義慢跑的訓練——採取對公共利益有益的行為,包括從回收利用和減少消費的行為到以古老的什一稅形式與他人分享我們的財務資源。我們的目的只是做這個星球的好公民,如此而已。還有很多其他進行道義慢跑的方法。塞利格曼提供了數不清的主意,例如放棄一些你經常做的享樂類的事情:「每周到外面吃一頓飯,周二晚上看一盤租來的錄像帶……下班回家後玩電子遊戲,逛街買新鞋,」而代之以「花時間(相當於每周一個晚上)從事對他人或整個社區有益的事情」。塞利格曼對道義慢跑的另一個建議是,對那些英雄或卑劣的行為寫信加以褒貶。他要求我們「就如同給公司寫一份至關重要的報告一樣認真地寫好這些信的每一部分」。道義慢跑的挑戰在於學會在表達對整體的關心的同時保持超然物外,銘記最重要的是行為本身而不是其結果。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願意負責任地生活但不過分注重結果,只為賜予的快樂而賜予,不去執著於別人是如何利用你的賜予的。道義慢跑甚至不必有外在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每一充滿同情心的想法和設想的每一個安詳的場景來伸展我們的道義筋骨,重設我們的形態場。我們的量子物理學所了解的一切都告訴我們思想是表達的強大媒介。負責任地生活同時又不過分追求改變事物或他人真是一樁難事,因此也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挑戰。這樣的矛盾給道義的決策帶來了量子扭曲。它提醒我們量子道義從定義上說就是多元的。它必須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觀點總是有限的。量子道義承認對任何問題可能有多個正確的答案,我們越是對自己的觀點確信無疑就越有可能為環境所愚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事情在道德上都是相對的。在一個紛繁複雜而又密切聯繫的宇宙里,總存在客觀的限制。因此,雖然判別是非的局部標準可能會有些個人化和主觀性,整體的標準則普遍和客觀得多。用左哈爾的話來說:「歸根結底,如果一些人的行為傷害另一些人,或所有人的行為損害整體宇宙中增長的有秩序的和諧,那麼這樣的世界是不會成功的。」工作中的應用公司的社會責任是商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過去幾年中,倫理課程在商學院里獲得了認可,從選修課變成了必修課,而且很多公司在內部培訓課程中加上了倫理項目。數以千計的公司提出了公司價值宣言,有的甚至設置了一個調查官式的職位專門來推動和檢驗公司中的商業倫理行為。但道德挑戰始終存在,而事件的複雜程度不斷增加,超過了簡單的法律範疇而具有更廣闊的社會關係。有關社會責任感的難題顯現了出來——從高管人員薪酬到環境保護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可以歸結一個大問題:公司對其利益相關者應負什麼樣的責任——對股東、對僱員、對供應商、對客戶、對社區、對社會、對我們的星球?在應付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開始意識到基於競爭和適者生存的老商業範式在相互依存性與日俱增的今天已沒有多少意義。我們的行動影響到地球上生存的每一個人,同時我們也受到他們的影響。作為地球村的當今世界要求新的範式。數不清的作家(如哈曼、Hawkens、Maynard和Mehrtens)強調,商界作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組織具有開風氣之先的責任。Maynard和Mehrtens在《第四次浪潮:21世紀的商務》一書中說:社會中的其他機構——政治、教育、宗教、社會——有效地起帶頭作用的能力已日漸減弱:他們資源有限、黨羽零落、合理性受到日益強烈的挑戰。政客、學者、神父和說教者既沒有資源,也沒有靈活性來征服我們所面臨的各式各樣的挑戰。商界責無旁貸,必須開始擔負起對整體的責任。佳能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賀來隆三郎(RyuzaburoKaku)是倡導企業新社會責任的知名人物之一。賀來隆三郎花很多時間來向其他國際企業的領導談論「共生(Kyosei)」。Kyosei字面的意思是「一起為共同利益工作」。Skelly在1995年的文章中說:賀來隆三郎的共生理念在兩年一度的瑞士Caux圓桌會議(CRT)上找到了聽眾。這是來自歐洲、日本和美國的關注全球經濟的商界精英的聚會。就在去年,Kyosei和西方理念「人類尊嚴」一起被CRT採用為兩個立會的根本道德理想,出現在其官方文件「商業原則」中。這被認為是第一個關於商業的有抱負的國際倫理宣言或行為規範。在佳能公司內部,「共生」的例子從使用太陽能到回收利用墨粉盒。佳能公司也同樣嚴格遵循人權原則。佳能這個品牌最早在日語中是佛教慈悲之神(觀音)的名字,而這家公司也致力於充滿慈悲地對待僱員和顧客。賀來隆三郎堅信,這不僅是做生意的正確方式,也是最有利可圖的方式。量子的不可分原理支持這一觀點。如果宇宙中的萬物是紛繁複雜地聯繫在一起的,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終將影響到我們自己。因此,如果希望我們的公司(或個人生活)興旺發達,我們首先應該慷慨地給予。我們給利益相關者的越多,受到的回報就越多。所謂負社會責任的選擇(即按時付款,尊重僱員、供應商和客戶,保護好環境資源等)其實不過是些常識。在同步的宇宙中,這些行為是積極反響的催化劑。很多公司都發現事情確實如此。加利福尼亞Irvine市的美國儲蓄銀行(AmericanSavingsBank)在洛杉磯東部和中南部開設支行,這裡是其他銀行放棄的窮人區。這家銀行推出了確定低收入貸款的新標準,修改了貸款官員的薪酬計劃以鼓勵向低收入客戶貸款。這不僅是道義上的理想主義。貸給低收入者的新貸款被證明是銀行投資組合中最好的部分。這些低收入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只有貸給富裕人家貸款的三分之一。做善事與做成事並不相互排斥。舊金山市的WorkingAssets長途電話公司是另一個負社會責任的公司。這家公司將客戶賬款的1%捐贈給維和、人權、經濟公正或生態組織。在1997年向40家非營利性組織共捐款300萬美元(還有捐給植樹組織的6萬美元)。每使用一噸紙張,公司要種17棵樹。WorkingAssets用無害的豆基顏料在再生紙上印刷每月的賬單。每月賬單同時也用來提醒客戶關注當前的問題。這種每月公報的結果是,WorkingAssets的客戶向有關政策制定者發了無數電話和信件(客戶每月可向指定的公共官員打四個三分鐘的免費電話)。WorkingAssets的營業額從1991年的200萬美元猛增到1997年的1億美元以上。利潤首先被看作是達到某種目的的途徑——而結果利潤激增,使公司能夠做更多的好事。

小的企業也能做出非凡的成就。費城的白狗餐館(WhiteDogCaf )資助了一個為城市青年安排導師的項目。他們的目標是「成為小企業的榜樣,幫助青年進行從學校到工作的轉變,並使他們參與當地社區經濟的振興」。這家飯店每個季度還舉辦「商業的新視野論壇」,每年組織「與對手共餐」旅行,其目的國包括尼加拉瓜、越南、古巴和前蘇聯。這種旅行的目的是通過共同進餐在最基層培養親善關係。白狗餐館充滿社會責任感的行動源自一位女性的夢想。她就是公司的女老闆朱迪·維克斯(JudyWicks)。她的公司只有95位職工,其中還有不少是兼職的。1997年,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只有440萬美元。草根層的小行動可以對整體造成巨大的影響。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不分公司大小。在密蘇里州Rolla城有一家由員工所有的PhelpsCounty銀行。其員工也發現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他們分成小組,每月都有一個小組要做「隨意的善事」。在一個冬天,一月組的成員給高速公路的施工工地送去熱巧克力,給鏟雪的人員帶來一天的溫暖。二月組的成員做好甜點送到榮軍醫院去探望病員。銀行的股東和員工凱倫·多弗爾說,這些小組為銀行提供了一個回饋社會的途徑。與這家小銀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家跨州的大銀行不是根據先後順序答覆接待,而是根據顧客賬戶的大小。哪一家銀行的行為更負社會責任?你又會把錢存入哪一家呢?量子行為在一個人的一個選擇上產生。當我們一個個都成為自覺的選擇者時,通過不可分原理,我們就會影響到我們周圍的人們。恐怕最大的障礙是我們要允許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當然,這會觸及我們最深層的價值觀。觸及價值觀並不是要我們充當道學家,而是讓自己成為道德榜樣。當我們明確地遵循自己最高的價值觀,別人也就會有勇氣去實踐他們的價值觀了。最終,我們將覺得已足夠安全來談論我們的價值,同時思考這些價值對於組織和工作團隊的意義。在組織里,當個人在討論和闡釋價值的過程中能夠得到支持,共同的價值便得以出現。這些共同的價值形成影響個體和集體行為的能量場。左右行為的是價值觀和願景而不是政策和程序。當組織的價值出自於每個人的心底而不是高管人員的大腦時,其影響力最大。但是,領導者可以影響其過程。彼得·布洛克(PeterBlock)有如下建議:鼓勵每個單位開展對話,討論每個人在當今的生活階段有哪些重要的價值,又如何在工作場所更充分地體現這些價值。對話是關鍵。這其中管理的訣竅在於問大家什麼對他們最重要,而不是讓他們來支持對我們最重要的。如果有必要可以探討普通價值,但不要將其制度化。一旦進了牆上的鏡框,它們就變成了教條而失去了意義。如果我們需要到處書寫來提醒大家,那它們還能有多重要?這不等於說集體價值是不重要的,而是要說清楚,少數幾個人是不能為其他所有人規定價值觀的。同時,擁有某種價值觀不是靠閱讀公司價值宣言和道德規範,而是從每個人理清什麼對我最重要,什麼對我們最有利的過程中產生的。在共同的價值出現之後,它為每個人的決策提供了明確的參照點。於是每個成員都能用與整體相一致的方式來行動。有些工作團隊發現做價值審計很有益處。他們定期碰頭檢查團隊是否實踐了他們的價值宣言。講述的故事是作用非凡的。最使團隊感到榮耀的時刻得到分享,而在基於價值的行動上所錯失的機會可以得到重新檢視和改正,以保證今後的行為在價值上更為恰當。作家惠特利經常談論軍隊中事後總結(after actionreviewsAAR)的應用,即在訓練後立即進行的團隊評論。定期的價值審計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它們能提供反省過去、重想未來的機會。這種方法提高了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自覺意識。精神分析學家及作家斯科特·派克(ScottPeck)認為自覺意識是文明的基礎。派克將文明舉止定義為「被有意識地鼓動的組織行為……人類若要更加文明必須變得對自身、對他人以及對將其維繫在一起的組織有更自覺的認識」。有利於我們重塑文明的組織資源越來越多。其中之一是WBA(世界商業學會WorldBusinessAcademy)。WBA的使命是「教育並支持商業領袖通過商業來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並為之負責」。WBA的目標是使其成員通過商業為創造可持續的積極的未來做貢獻。這個組織出版季刊《眼界》(Perspectives),同時還提供大量的教育活動。目前WBA與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簡稱ILO)和國際勞工學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LaborStudies簡稱IILS)結成夥伴關係。這些組織為傳播公司社會責任感的案例和開發工作中的人類潛能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另一個組織資源是商業社會責任組織(Businessfor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BSR)。這一組織由一些探討商業和社會所面臨的很多複雜問題的企業聯合組成。BSR開發、支持、宣傳和推廣四個領域政策和實踐:工作場所、市場、社區和可持續發展。這個組織的宣傳冊上有以下這段文字:公司已不能再保持一維的組織。為了在下一個世紀生存,公司必須對社會更加負責。BSR銳意以負責公司的成功經驗教育商業界,並有效地與媒體、政策制定者和公眾建立聯繫(AlanHassenfel,Hasbro公司董事長兼CEO)。自從1992年組織成立以來,BSR成員已從54個公司擴大到800多個公司,同時也建立了一系列致力於公司社會責任的企業本地性和區域性的學習、支持網路。雖然這個組織在具體的立法問題上並沒有參與表態,但在包括從家庭生活到環境問題的眾多議題上,BSR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建議。BSR的中國辦事處設在廣州天河北路時代廣場。目前國內致力於推廣「企業公民」和「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及實踐的全國性社團組織有國家民政部批准並主管的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世界商業學會和負社會責任企業聯合會這兩個組織都強調變革傳統的定價及會計準則的必要。其重要性可解釋為:由於市場沒有給消費者提供正確的信息,我們的經濟在環境和商業兩方面功能紊亂。我們如此熱衷的「自由市場」經濟在確定價格上無可挑剔,但在認定成本上卻不著邊際。為了使可持續社會存在下去,每一項購買都應反應或至少近似其實際成本,不僅是直接的生產成本,而且是空氣、水和土地的成本,以及對後代的成本,對工人健康的成本和對水、污染、有毒物質的成本……簡單地說,現在的市場體系向我們提供了錯誤信息。著名經濟學家,世界多家報刊的專欄作家和可持續發展的諮詢顧問黑茲爾·韓德森(HazelHenderson)女士為設計新的更負責任的會計模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韓德森認為只要公司仍在外化其社會和環境成本而不能反映在公司平衡表上,只要會計規則仍允許這種做法,消費價格就不能反映真實成本。韓德森使用「經濟主義(economism)」一詞來形容傳統觀念,即經濟活動是在真空中發生的,與宇宙的其他部分無關。但韓德森也承認很多組織和個人正在採取行動讓我們超越經濟主義。一小部分公司除了做財務平衡表之外還做社會平衡表。很多個人在對自己的經濟利益的關心和對他人、對世界的關心之間謀求平衡。有些人甚至放棄了有豐厚收入的事業來花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做對人類有益的事。在謝爾頓教授的家鄉堪薩斯城,有兩位知名的企業界領導人物從辭去了其公司職務來更好地為共同利益服務。H&RBlock公司的總裁兼CEO托馬斯·布洛赫(ThomasBloch)離開了他的家族企業到內城的一所學校教幾何。美國最大的卡車營運商YellowFreight公司的負責人喬治·鮑威爾三世(GeorgePowellIII)辭去職務以達到生活中的更大平衡並為慈善事業貢獻更多的時間。辭職時布洛赫41歲,鮑威爾47歲。他們兩人是在世上尋找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榜樣。當他們成為負社會責任的典範時,他們的生活和我們的世界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Mead)說得好:「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思想有決心的人會改變世界。事實上,這是改變世界的唯一方式。」作為一個商學院,北大國際MBA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資助民工小學到赴藏區為藏民做白內障手術,歷屆學員通過點滴的行動在改變著我們世界。這是為社會負責,更是為我們自己負責。技巧整合回想一下你剛剛讀過的這一章里最激發你想像力的是哪一部分。用以下練習幫助你鞏固本章學習的量子技巧:畫一張圖來表現本技巧對你意味著什麼,標出各種符號的意思。用非線性的思維地圖(符號、圖畫和重點詞)記錄本章的重點概念。從畫紙的中心開始向外畫。附件中有思維地圖的樣本以及其他實驗和練習。

第七章 量子技巧之六:量子信任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明天的事自有明天管)。」馬太福音新的挑戰25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斯觀察到我們無法將腳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因為河流在不停地變化之中。變化實際上是宇宙運轉的法則。我們外界和內在的一切都是為變化而設計的。然而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抗拒它。即使我們不抗拒變化,那麼也總是試圖控制它,不惜一切代價希望避免其固有的混沌(混亂)狀態。這種企圖不僅無謂,而且與新興科學所告訴我們的混沌在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直接相悖。混沌理論表明,無序化是系統進化的先決條件。沒有變化中的混沌,生活就停滯不前,熵(由克勞修斯於1864年首先提出,並應用於熱力學中的物理概念)也就產生了。如果我們更積極地來看待混沌,那會發生什麼呢?我們是否會不再如此努力地試圖控制變化,並轉而相信變化是由自然的規律性過程——這一過程穿越混沌以達到不斷提高的組織水平——所引導的?如果我們真的相信秩序是不經設計即發生的自然界的無償贈予——這是構成宇宙的每一元素所包含的最基本的設計原則,那麼我們會如何選擇生活?如果我們放棄一些控制的需求,相信生活的所有系統都具備自我組織的潛力,那麼我們的工作環境會有怎樣的變化?新興科學量子王國是一個永恆運動的世界。光子從粒子變為波,電子從一條軌道跳躍到另一條軌道,能量轉變為物質卻又很快分解,回歸產生它的場。儘管這些變化無法預知,但卻未必完全隨機。惠特利是這樣解釋的:我們在量子層面不能預測個體現象,並不是因為固有的無規律。其實,我們所觀測到的結果證明了量子聯繫的某種水平,這種聯繫屬於我們剛剛開始意識到的更深層次的秩序。各種關係交織在一起,各類能量融合變化,在無縫的結構里不斷地產生著漣漪。所有這些都始終錯綜複雜地交錯。秩序如此之多,以至於當我們試圖分離出個別的時刻時,就產生了無序的表面現象。很多學科的研究都顯示,宇宙是一個自我組織的系統——一個向更高複雜性和和諧性進化的系統,一個在其自身的結構中包含著智慧密碼的系統,一個各部分均注入了整體的內在秩序的系統。無論是微觀世界還是宏觀宇宙,我們目光所及之處看到的都是自我組織。在微觀世界裡,細菌在不斷地組織成更複雜的生命形態。在宏觀世界裡,我們的宇宙已從大爆炸的混沌中發展成複雜的星系和星球。我們的地球在其將近46億年的歷史中從一個不適於生命的荒涼星球演化為承載著豐富生命形態的欣欣向榮的家園。我們人類也是生命自我組織能量的一個絕好例證。自我組織甚至存在於那些被認為是無生命的系統中。理論生物學家考夫曼(StuartKauffman)以燈泡證明一切物質的自我組織能力。首先,他用電線連接起一個由200個燈泡組成的網路。每一個燈泡都被輸入程序,依靠另外兩個燈泡的行為來決定是點亮還是熄滅。考夫曼假設這個燈泡網路最終會穩定在一種規律上。但是,由於這些燈泡開和關的可能狀態有1030之多,考夫曼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出現重複性的規律。他的估計被證明是錯誤的。惠特利在ASimpleWay一書中作了如下描述:組織的規律很快就出現了。僅僅嘗試了13種狀態,這個燈泡系統就進入了一種重複的規律中,循環反覆著4種明滅的圖案。在未知的可能性世界裡,這些燈泡立刻就組織為4個模式。甚至在對燈泡的連接方式加以改變、以另外兩種不同的順序連接之後,還是很快就能出現規律,雖然圖案有了變化。組織通常是即時產生的。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按考夫曼的說法,我們「無償地獲得秩序」。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嚴格預定的世界裡。實際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希望產生秩序的世界裡。這導致了熵和進化的矛盾。熱力學第二定律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無序的宇宙中。根據這一定律,我們這個鐘錶式宇宙在逐漸變慢,解體在逐漸發生,可利用的能量在不斷減少,發散為熱量(熵)。這個19世紀的經典物理學定律描繪出一個灰暗的無序世界的圖畫——這個世界終將走向完全解體。顯然,熱力學第二定律大大影響了我們對世界是如何運轉的這一問題的集體觀點。它所描繪的是一個無力自我組織的世界——一個需要控制的世界。然而,熱力學第二定律並沒有把整個故事都講出來。這一定律只適用於封閉的(靜態的)機械系統。很多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在自發地進化到更高層次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這些系統是自我組織的。獲得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普里高金(IlyaPrigogine)是第一個區分開放和封閉系統中無序的人。普里高金稱熵為消極混沌,稱進化為積極混沌。消極混沌在一個封閉系統達到均衡,其元素無序運動時產生。積極混沌在一個開放系統處於不均衡狀態時產生。在這樣的系統中,混沌導致自我組織。人們經常舉的一個積極混沌的例子是一個稱為化學時鐘的現象。觀察這一現象時,要將兩種不同的分子在一個實驗容器中混在一起。如果我們假設這些分子有顏色,比如定一種分子為紅色,另一種為藍色,那麼我們估計它們會隨意地分布,在總體上形成紫色效果(消極混沌)。如果系統保持封閉(靜態)的話,實際情況就會是這樣。但是如果系統開放(如加熱)之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混合的分子不再是紫色,而是開始有規律地搏動,在全部紅色和全部藍色兩種狀態之間有節奏地循環交替(積極混沌)。這些分子以固定的間歇同時改變著它們的化學性質,表現出一種非凡的自我組織能力。然而,只要一撤去外界能量源(熱量),系統封閉了起來,隨機現象就又出現了。再次形成了紫色。熵開始出現。秩序只有在系統中引入不均衡的時候才出現。不均衡使系統變為耗散結構,不斷吸收新的能量並將用過的能量發散迴環境中。不能接受環境反饋的系統無法自我組織。環境反饋通過反覆(iteration)作用成為打破系統均衡的催化劑。反覆作用通過一再地把環境信息回饋系統(這一作用被喻為揉面),使極小的波動變成宏觀的影響。反饋和反覆使系統達到分歧點——發生巨大變化和轉變的點。布里格斯(Briggs)和皮特(Peat)在《湍鑒》(TurbulentMirror)一書中寫道:系統中的分歧點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在這一時刻,小到單一光子的能量、外界溫度的微小波動、密度的變化或者香港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等微小的事物經過反覆作用膨脹到產生分叉,使系統岔入一個新的方向。分歧點是轉折點——系統中任何一處的微小波動造成系統方向巨大變化的點。系統新方向獲得看起來像是機遇和不確定性的結果。但是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有看不見的秩序原則在起作用,在分歧點上引導著系統。大衛·玻姆亞原子粒子具有量子潛能(第五章)的理論認為,電子在分歧點的行為受到量子場這個第一(隱)秩序所發出的指示的影響。玻姆承認,這一潛在能力有如此「永無止境的複雜性和微妙性,任何預測的企圖都是徒勞的」然而我們不能預測並不意味著系統的分歧點是完全隨意的。這隻意味著它是無法解釋的。玻姆看不見的根本秩序原則的概念適用於微觀世界的量子現象。基於經典物理學,並能應用於宏觀世界的混沌理論中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奇異吸引子。這是一個用來追蹤混沌系統進化的計算機術語。如混沌理論所預言的那樣,處於混沌狀態的電腦系統的行為是完全無法預測的。但是,隨著時間的進程,即使是最混亂的系統也從來不會超越某些相位的空間界限,即奇異吸引子的界限(見圖7.1)。圖7.1Lorenz吸引子。這個電腦圖表現了一組無規則的數據里所隱藏的結構。如果只設一個變數(左上圖),系統看起來完全是雜亂無章的。但當在三維空間同時設定多個變數後,出現了規律性的圖案。這個系統始終不會完全自我重複,但卻從不超越一定的界限——奇異吸引子的界限。(摘自《混沌:創建一門新科學》,JamesGleik,版權1987。經作者同意摘用。)奇異吸引子為這樣一個世界提供了視覺例證,在這個世界裡,結構從混沌中出現。結構性的混沌是一個異乎尋常的矛盾體。它說明我們所在的世界既是有秩序的又是混沌的,顯示出結構但又沒有時鐘機構的規律性——即不可預測的潛力。結構性的混沌概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世界觀,它既是決定論的,又是蓋然論的——創造性選擇作用於奇異吸引子的界限中。

新的觀點熱力學第二定律對我們的集體世界觀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於這個定律,很多人相信世界在瓦解的過程中,需要他們來努力阻止熵的螺旋式下墜。這種信念當然是符合邏輯的牛頓式推斷。如果世界是一部大機器,當然需要操縱它的人。結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操縱機器的人——在為生活負責而不是參與在生活之中。這種壓倒一切的修正錯誤的責任感(修正混沌)招致了深深的不足感。不足感滋生了恐懼心理。我們的集體恐懼令我們竭盡全力試圖保護自己。我們為住宅和汽車購買精密的保安系統;我們為自己身體的健康和壽險投入大量資金;我們在選擇僱主時是根據其綜合待遇並要仔細調查其裁員歷史和離職政策。在工作中我們設定目標,制定詳細的計劃並設計繁複的系統來監督和檢驗結果。我們希望生活中的一切保持秩序化並且可以預料。我們不惜一切代價迴避混沌帶來的混亂。我們希望保持控制力。然而生活從本質上說就是無法控制的。只要我們企圖控制生活而不是感受生活,那我們就註定會失敗。生活總有最終的決定權。我們無法控制它的進程。但我們可以學會欣賞,並與自然的生活之流和諧相處。當我們學會這麼做之後就會發現,混沌和秩序只是同一神奇現象的相輔相成的兩面。大衛·威特在TheHeartAroused一書中說:因此,所有混沌的經驗都是對一個大得多的更有序的系統的一個不全面的經驗,儘管在某個時刻我們可能不具備看到這個系統的眼界和定力。出於同樣的理由,我們必須接受錢幣的另一面。某一天的秩序和平靜只是各種事件更大、更劇烈的無序主題的一個層次。擁抱這兩方面經驗,我們就不會再試圖創造永恆的秩序或對看上去亘古不變的混沌感到絕望,而會開始關注我們眼前迴旋著的旋生旋滅的圖案。當我們以這種更為開闊的眼界來看待生活時,我們就能在生活之流中放鬆並停止對於其不可避免的變化的抵觸。人類的一切煩惱源自對變革的抵觸。只有當希望抱住舊的形式而阻止事物按其自然的進程變化時才會感到痛苦。我們死抱住過去因為我們懼怕未來,也因為我們不喜歡轉變所帶來的混亂。混沌學說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我們對自然系統中的混沌了解得越多就能理解越多。最終我們將能看到混沌的本質,它是新的、更高層次的秩序與和諧之母。中文裡危機(crisis)一詞由表示危險和機遇的兩個字組成。用混沌理論的語言來說,危機是一個分歧點,一個選擇點。在這一時刻,我們既可以重組出更有效的功能層次(進化),也可以屈從於恐懼、固步自封,試圖維持現狀(熵)。分歧點可以導致系統的轉化,但只有當系統處於混亂之中時這才能實現。沒有不均衡(混沌),我們就會囿於老結構、老方式的生存。當足夠的無序現象出現之後,老的結構被放棄(瓦解),新的結構產生。自我組織出現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希望出現秩序的世界。惠特利在她發人深省的著作《更簡單的方式》(ASimplerWay)中這樣思考這件事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麼:如果秩序是自動產生的,我們就不需要充當組織者。我們不需要設計世界,不需為存在尋找結構……組織自發出現。我們可以放棄世界在崩潰的信條,不再相信所有組織形式都是我們的責任,創造某物或表現某物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我們可以放棄沒有我們什麼都不成的信條。對於我們中的有些人來說,這種思想非常吸引人。我們已被自己預測和控制的企圖弄得筋疲力盡了。我們懷疑是否會有簡單的辦法。向周圍看看,我們發現生活的確知道如何組織自己。千百萬年來生活一直是這樣做的。即使在混亂的時期,量子潛能仍在發揮作用,產生微妙的指示,總讓混亂局限於界限之中——奇異吸引子的界限。東方的智慧中國古老的《易經》對變革予以充分的肯定。《繫辭》中講「生生之謂《易》」,「日新之謂盛德」,還有「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雜卦》中對「革」、「鼎」兩卦的解釋是:「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卦·彖傳》讚歎:「革之時,大矣哉!」物理學家卡普拉(Carpra)在他的《物理學之道》一書中闡述了現代物理學和《易經》最重要的特徵都是變化和變革。前幾章中提到的海森堡和玻爾都從《易經》中得到啟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這正是《易經》中的所謂「天行健」。變動也貫穿著《易經》本身,「《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拘,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在肯定變革的同時,還要對一切變化充分相信,主動適應。出於農耕文明,我們的先民通過對於一年四季的觀察,發現了自然變化的規律性,並順應這樣的規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大自然的運轉是可靠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裡有一份對自然的信任。無論是儒家的「天人感應」,道家的「自然無為」還是佛家的「隨緣」,都包含著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理解與隨順。古人知道,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是徒勞的,試圖以人力強行改變事物的進程是危險的,而且會遭到規律的懲罰。因此我們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雖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我們不是抱怨,也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會以一種豁達的態度來面對逆境。雖然我們也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寧願在和諧的關係中「與時偕行」。量子信任技巧量子信任是相信生活進程的能力。這一技巧使我們能駕馭高速的變化,完全參與多姿多彩的歷程而不試圖去控制其過程——深刻地理解按照它自己的漂流方向來駕馭木筏是最容易的。當我們使用這一技巧時,我們開始專註於生活的神秘性而不是對生活的掌控。我們減少了操縱世界的想法而更希望欣賞世界。我們任生活展開。為了使用這一技巧,我們必須確定自己確實生活在一個友善的宇宙中。有些人對此仍然不能確信。儘管如此,我們實際上始終表現出對宇宙自然進程的信任。我們信任地心引力,從來不會懷疑地球會停止轉動懸在空中。我們信任自己的心臟在我們熟睡時仍會繼續跳動。我們相信秋天種下的球莖春天會開花,小橡子會長成大橡樹。然而,我們並沒有把對自然進程的這種信任轉移到對生活的發展上來。如果能這麼做的話,同樣的奇蹟也會在我們的生活中產生。我們曾為自己生活中的奇蹟而感到驚詫不已。我們的經驗是,在有信念時,宇宙就會與我們暗自配合來支持我們。對於謝爾頓教授來說,這樣的支持是以非常實在的形式降臨的,錢——非同尋常的意外之財。這一切都開始於她意識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自由、創造、樂趣、和充實的精神)與僱用她的公司的價值不相符。對於個人使命、願景和價值的進一步考慮促使她開始這部書的寫作: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動來營造自己生活的決定為我帶來了很多非同尋常的經歷。我離開企業界的第一年,收入降低了三分之二,但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我無需自己付費而有機會去了巴西。我獲得了Goddard學院負社會責任的企業研究所的獎學金以及英國劍橋大學C.S.Lewis科學及宗教學院的獎學金。我獲得了從未預期的一大份退稅。我18歲的女兒獲得了一所她希望進入的私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每天我都有自己的時間來放鬆和祈禱,使自己具備創造力,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作家和哲學家吉恩·休斯頓(JeanHouston)相信,當我們的個體自我融入第一秩序(隱秩序)時,這些奇蹟就會發生。我們進入了與更大系統的迴響,成為了整體的共同創造者。她在ThePossibleHuman一書中寫到:當我們考慮到在發生強烈的共鳴的時刻(愛、創造力、一致的經歷)宇宙與我們之間的合作之流時,我們看到信息從一個維度傳遞到另一個維度是多麼自然和適當。猛然間書本正翻在要找的那頁。電話鈴響了,你正需要聯繫的那個人居然出現在電話那一端。全息宇宙以平常或不平常的方式為了你而舞蹈著。

在這種高度關聯的狀態下,我們知道該做什麼、何時做以及哪裡能找到必要的資源。我們成為了奇蹟的創造者,而且最終會發現生活是為完美地支持我們的成長和發展而謀劃的一個美麗「設計」。我們的所有經歷都是有意義的,儘管有時只在回憶時才顯得有意義。《千面英雄》的作者,著名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Campbell)引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段文章來支持這一觀點:叔本華在他那篇題為「論在個人命運下的表面意圖」的精彩篇章中指出,當你年老之後回顧一生的光陰時,可能會發現它有統一的秩序和計劃,彷彿出自小說家之手。一些在發生時似乎純屬偶然並只是一瞬間的事件最後發現是組成完整情節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是誰編出了這些情節?叔本華認為,正如你的夢是由你自己身體中不為意識所察覺的方面所產生,你的整個生活也是由你自身之中的意志所製造。而且,正如你似乎只是由於巧合所遇到的人會成為你生活的架構之中重要的動因,你也許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成為了別人生活的動因,為他人的生活注入了意義。所有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就像一部宏大的交響樂,一切都在無意中構成其他的一切。叔本華總結說,彷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就像一個做夢者所做的一個大夢中的一部分,而夢中的每一個角色又在做夢。因此一切與其他的一切都關聯著,由一個生命意志推動著,那就是自然的普遍意志。在那部感人的電影《阿甘正傳》的結尾部分,阿甘站在他妻子珍妮的墳前說:「我不知道我們的生活到底是由命運註定的還是像一片風中飄飛的羽毛,不過我想可能兩個都有一點。」自由意志和決定論——我們兩個傾向都有。他們的相互影響創造出動態的宇宙。在這個世界裡,我們始終在「一個做夢者的大夢」的邊界之內共同參與創造著自己的現實。發展技巧學會信任生活的過程,讓它自然地展開而不試圖去始終控制它是一件很難的事。跟很多人一樣,謝爾頓教授在一個時常出現緊張氣氛的家庭中長大:我常有很強的焦慮。但我通過秩序來對付一切。掌控外部世界分散了我對自己內部世界的焦慮。因此我成為了門門得「A」的好學生、聽話的女兒、典型的家中老大。我是在畢業典禮上代表學生致辭的優秀生,是凱旋迴家的女王。我對生活有宏偉的計劃。我要幸福的婚姻、令人興奮的事業、兩個孩子,一兒一女(按先兒後女順序),而且我要在30歲之前拿到博士學位併到歐洲旅行。以上的大部分,通過堅定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我都達到了。而後來,與很多憑意志驅動的人一樣,在中年時我垮了。我辜負了所有夢想。我已經將它們全部放棄(除了孩子以外)。我結束了一場20年的婚姻,辭掉了一個六位數收入的公司職位。我放棄宏大的計劃和煩瑣的安排,開始以量子信任的技巧來工作。那的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時期。有時恐懼令你望而生畏,有時自由使你充滿陽光。當我決定寫這部書的時候,我知道做這件事的方法要和我以前做任何事的方法都不一樣——不做計劃。所以我開始時沒有寫作計劃,沒有目標日期,沒有寫作時間表,也沒有進行這次寫作的明確戰略規劃。與此相反,我讓這本書按照自己內在的順序自然展開。啊,有時我也會不小心給自己定個目標,如「我要在9月完成兩章」。結果,9月來了,流感也來了。接著,我97歲高齡的母親摔了一跤,股骨骨折,不得不從居住了半個多世紀的家中搬到看護中心。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我再一次得了流感,這次要更嚴重。10月到了,我一章都沒有寫出來。有長進的是我對這些事的反應。我幾乎沒有什麼挫折感和自責。我開始學會信任生活的進程,至少有時可以做到。我深深地相信我們生活在一個有秩序的宇宙中。對我的挑戰是,不要讓自我及與之相伴的恐懼干擾生活的自我組織過程。我也知道秩序並不總是顯得那麼有秩序。完美秩序的鐘擺循環往複於混沌之中。現在我看到了混沌的價值,懂得了它是成長的先決條件。混沌提高了打破舊模式的行動和力量。我祖母生病以及不治的混沌是她塵世的生活結束後進入某種新的時空的前奏。我得流感造成的不便和混亂給了我非常必要的思考時間。雖然在那個9月我一頁紙都沒有寫出來,卻獲得了很多對自己的發展至關重要的見識。混沌能帶來變革所需要的不均衡,能將完美帶到分歧點——生活之路的岔口,我們可以做新的選擇的地方。我們可以選擇由謹慎和把握鋪成的安全之路,也可以選擇自己的信念之路。這兩條路一條通向熵,一條通向發展。我們如何學會選擇信念之路?首先,我們要和恐懼心理交朋友,打開心靈之門讓它進來。直視自己的恐懼,而且,如果可能的話,嘲笑自己的恐懼。歸根到底,我們大多數的恐懼都跟妖怪一樣不真實。美國著名飛行員及作家理查德·巴赫在《幻覺》(Illusions:TheAdventuresofaReluctantMessiah)一書中表現了我們的很多恐懼是何等的無謂。在故事中,一些小生物由於恐懼緊扒在河床上,受到水流的不斷衝擊。它們用盡全力,生怕一旦堅持不住會被衝到岩石上撞死。最後,其中的一隻筋疲力盡,放開了河床,結果發現被它先前所一直害怕的水流輕鬆地托舉著。這是對我們生活的一個很好的比喻。我們過去所耗費的很多力量是起因於恐懼,而且事後看來毫無必要。例如,謝爾頓教授對於任由這部書自由展開而不做細緻規劃的最大擔心是這部書會永遠完成不了。為了與這種恐懼交朋友,她問自己如下的問題:1.寫書是否符合我目前所理解的生活意義?(是)2.我是否真的希望寫這本書?(是)3.我是否有不能完成意願的歷史?(否)4.我是否想要一個高質量的產品?(是)5.從質量角度考慮哪一種方式會更好,結構型地寫作還是自然地寫作?(自然地寫作!)檢視這些問題讓她可以直面自己的恐懼,並將它們釋放。從操作上講,這意味著每當她覺得苦惱、困惑和有壓力的時候,謝爾頓教授就允許自己停止寫作。這也意味著她不設定任何目標期限和完成的時間。有時她會空出一整天或一周時間來寫作,但如果寫作的能量不夠,她就會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改變以目標為導向的習慣並不容易。即使在沒有什麼進展的情況下我們的自我和恐懼常常會希望我繼續工作。這種時候謝爾頓教授會反觀內視,與一種更高級的智慧聯絡,獲得新的眼界,放鬆對控制進程的迫切需要。災難化(從最壞處著想)也是一個辦法:在我寫這部書時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我不控制項目進展因而完不成這部書的話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呢?」唯一真實的答案是什麼也沒有。啊,我的自我高叫著自尊心的受傷、丟面子和對職業的負面影響。但我更高層次的自我知道即使沒能完成一部書,也不會讓一切都白費。寫作的過程仍然是改變生活的一次經歷。災難化方法幫我們看到其實並沒有什麼災難。理查德·巴赫指出,我們無知的程度就是我們對不公正和悲劇的相信程度。他用毛毛蟲做比喻,向我們揭示毛毛蟲所稱的世界末日正是蝴蝶所稱的開端。不幸的是,只要我們不能在今天看到明天,我們就無視當下所真實發生的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相信,我們的生活與毛毛蟲的生活一樣充滿著機遇。在我們信任生活的能力提高之後,我們的意願開始轉變。我們變得更關心如何使自己的生活與更廣泛意義上的整體相協調一致而不是關心如何設計個人的生活。奧斯本(CarolOrsborn)寫道:「相信生活是由更大的力量而不是你自己起作用的,你就會放棄要求你想要獲得的結果,轉而學會欣賞你所獲得的一切。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一切意願,而只是讓我們不要執著於特定的結果。我們仍然充滿激情的開始旅程,但對於目的地則不去在意。我們將意願提到更高的層次,對那運轉著宇宙的原則或力量說「汝旨得成」。暢銷書作家彼得·布洛克說:放棄從來不是一個我喜歡的詞。我一向認為它只有一個意思,就是失敗。這個詞還有一個精神上的意思,它意味著接受事物有其盈缺的周期,相信不需要我們的控制,好的事情會自己發生。

要想發展,我們必須樂意放棄控制,樂意進入不確定性的混沌之中。我們必須學會忍受混亂而不要陷入毫無意義的行動,學會生活在問題里,而且知道一旦我們找到答案,他們就會發生變化。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聽憑命運的擺布,卻意味著停止對生活的干涉。我們應該傾聽新事物的出現,相信生活會自我進化。這又給我們帶來另一個矛盾。我們可以放棄,可以接受生活的現實,但都需要建立起很強的自我意識。如果我們對自己是什麼都沒有把握,我們就會牢牢地依附於所知道的一切。而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就會更願意進入變革的深淵,並相信自己會在自我意識不受任何傷害的情況下穿越到另一邊。我們開始使用量子信任技巧後就會接受生活的自然進程,不再那麼關注於未來,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現在。這樣我們就會享受到寧靜。恐懼消散,力量倍增。這並不是說我們的生活中就不再有問題(混亂)了。我們生活在一個周期性的宇宙中。變革的鐘擺始終在擺動,但我們不再隨之顛倒了。高峰和低谷不再那麼引人注目。我們信任生活的進程。工作中的應用《商業周刊》上的一篇題為「放手不容易」文章配著一幅卡通畫,上面的文字是:「嗨,我是鮑博,我有權力癮。」看到這兒我心裡有幾種反應——可笑、可憐、真實。我們很多人都對權力和控制上癮,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的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車中安著行動電話,口袋裡裝著PDA。我們不敢絲毫鬆懈地遵守著每天的日程安排,以15分鐘為單位計劃著我們天天的生活。我們有周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項目計劃、年計劃和戰略計劃,卻沒有把混沌(混亂)作為一個考慮的因素。當它到來時,用一個形象的說法,我們總試圖抄起槍來向它射擊,而不是為了期待隨之而來的機遇和變革而鼓掌歡迎。如果公司是一部機器,那麼這些計劃和控制是有道理的(表7.1)。但組織機構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施加控制的訴求不僅是徒勞的,而且是自我毀滅性的。生物以無序的形式蓬勃發展。它們需要非均衡狀態,它們在混沌中演化。然而,當我們進入21世紀時,很多組織仍在努力爭取保持均衡。當他們的確需要變革時總是小心控制,試圖將干擾和波動降到最小程度。這種做法沒有看到混沌是創造力之源,發展來自不均衡而非來自秩序。再者,管理變革的整體思路就是建立在變革由外部驅動、是作用於組織之上而不是產生於組織之內這種機械論的觀點之上。外部驅動(諮詢公司或管理層)的變革的一大副產品就是抵觸。領導者們費盡心機將他們試圖改變的人們的消極反應降到最低或消除,但他們忽視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人們不會抵觸自己所創造的東西。表7.1兩種組織觀機械論的組織是:系統論的組織是:1.像一部機器;機器是由精確的標準的部件組成的;因此是結構導向的1.活的有機體,沒有兩部分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是程序導向的2.靜止的,穩定的,被動的,惰性的2.動態的,不斷變化的3.可預知的,根據線性的因果關係鏈運作;故障是很容易被發現的3.不可預知的,根據信息的某種循環模式(反饋迴路)運作;故障是由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產生的4.從外部控制的;需密切監督4.自我組織的;秩序從內部產生;需要自治5.最好的理解方法是將其分解為最簡單的部件;部分決定整體5.最好的理解方法是觀察整體;整體決定部分6.封閉的系統;向熵發展;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6.開放的系統;不斷和環境相互作用;進化到越來越高的秩序等級和負責程度;自我更新並自我超越在一個自我組織的系統中,變革是從系統內部出現的。它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被發現的。與外部驅動的新流程、新組織不同,自發形成的組織變革從系統內部的互動以及系統與環境間的互動中發展出來。實際上自我組織依存於這些互動。進化在開放式系統中才能產生——開放式系統即那些不斷與其環境交換能量(信息)的系統。關起門來的談話、掩蓋的財務信息、內部的戰略計劃制定或者其他任何對信息流的阻礙都對系統的自我組織能力造成破壞。然而,據開發工作中溝通工具的Marlin公司1997年對於9100名僱員所做的調查顯示,只有38%的被調查者表示能得到做好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而且,只有35%的僱員對高管人員和普通職工之間的信任程度做滿意的描述,而且只有36%的人說他們的公司積極聽取職工的意見」。謝爾頓教授過去的一段經歷就表現出了這些數據是如何影響到意願良好的公司變革舉措的成功:當時我所在的組織正處於巨大文化變革的陣痛期。高管團隊下大決心將傳統的等級管理結構改變為我們所謂「放手型管理」。我為自己終於能在一個公司價值觀與自己如此契合的地方工作而欣喜萬分。然而不久我就發現,文化變革的過程並不十分成功。從集權制到分權制的決定是最高管理層做的。雖然意願是純粹真實的——給地區業務單位授權——但程序是錯誤的。地區層級基本上不買賬。從根本上就缺乏一種推銷和支持這一新授予的自治權的溝通渠道。除了高級管理層,沒有幾個人了解整個行動的計劃,而了解的人又心存疑慮。既沒有可感知的需求,也沒有共同願景,計劃最終失敗了。這個令人痛苦的經歷讓我學到了很多關於組織變革的東西。它使我確信權力無法授予,只能爭得。授權行為從一個系統內部產生,但只有系統的成員建立起高度的相互信任,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得和對決策過程的廣泛參與時,授權行為才會產生。在這樣的組織中,共同的一致性特徵出現。這種共有的特徵則提供了決策的參照點,使得組織的所有部分步調一致。是願景和價值觀,而非政策和程序,定出了變革的參數。真正的挑戰是組織中的成員找到共同的目標並以對每一個利益相關群體都有意義的方式進行自我組織。這需要巨大的信任,需要相信秩序的自然發生原則,歸根到底,需要我們放棄「正確方法只有一個」的心態。如果想讓自我組織現象出現,那就需要對誤差抱有寬容。系統只有通過試驗才能從混沌走向秩序。不幸的是,很多公司仍對誤差給予很低的寬容度。人們用流程再造的努力和統計學的質量控制程序來消除誤差。它們的前提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它們的中心是簡單化和標準化。它們的目標是控制各個部分以保證整體的更好運作。從一個邏輯化的、線性的、理性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在機械的世界裡,事情就是這樣。但組織不是機器,其運作方式也毫無邏輯和線性可言。量子力學家左哈爾(DanahZohar)和伊恩·馬歇爾(IanMarshall)在他們的《量子社會》一書中討論過馮·福斯特(VonFoerster sTheorem)定理,這個定理描述各部分間存在自由信息交流的系統的行為。他們說:對於我們習慣於機械論的想像力來說,這個定理好像違背常識。它指出,如果系統中的一個元件是被嚴格確定、嚴格裝配在其位置上的,那麼這個元件便失去了它與整體的關係,變得孤立、「疏遠」了。反之,定理還說,元件越不固定,其行為越不確定,那麼它對系統整體的影響就越大。我們機械論的本能是與之相抵觸的。我們自然地會認為系統的整體性在其所有部件全部「釘」在固定位置上時才最確定。我們都成為了「把部件釘到位置上」的大師。我們不斷完善測量科學。一些人甚至認為,如果一個事物無法被測量那麼它就沒有價值,甚至根本不存在。商業諮詢專家惠特利(Wheatley)的ASimplerWay中討論了這種想法的內在的局限性。書中寫道:我們從測量中獲得信息來了解我們做得如何——是否符合標準,是否達到了目標。但這些測量的禁錮使我們了解的只是一個預先設定的世界。它們阻止我們以一種能創造更大可能性的方式來檢討自己的經歷。它們不讓我們問自己為什麼要做現在做的事;不讓我們去注意從我們決定不去測量的東西中能獲得什麼樣的知識。與以目標和評估來指導我們行動的行為相關的是一種重要的謙卑。每一次觀測行為所丟失的信息都多於所獲得的信息。無論我們決定關注什麼都讓我們忽視了其他的可能性。在將注意力引導到某些事物的時候,我們就意識不到其他事物的存在了。我們將充滿可能性的世界塌縮進狹窄觀測邊界之中。

然而,大多數組織中的大多數人仍在專註於測量現狀,而不去試圖發現應該怎樣。我們寧願陶醉於控制的幻覺而不願與創造力共舞。結果我們繼續開發著詳細的產品定位、市場計劃,並試圖通過精確的指揮執行這些計劃。我們對流程嚴格控制,決心避免混亂的局面。而這樣的控制是疲於奔命的,讓我們始終如驚弓之鳥,最後將我們完全拖垮。有些人願意與自己對於可預知性和可控制性的內在需求進行抗爭,希望獲得一種簡單的方式。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謝爾頓教授就想拋棄一定要讓事情發生的要求而學會讓生活自然展開。她希望在工作(諮詢和教學)中不是作為專家,而是作為夥伴支持她的客戶和學生在他們各自的生活中應對自如。惠特利用更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了這個意思,她寫道:我想進入一個我無比信任的世界,而不再扮演救世主。我想停止維繫事物。我想體驗這樣一種安全感,就是讓「聽任」理念——相信恰當的形式會出現——不再少見。我願意放棄對世界的關心而成為一個參與者,和每一個同事一起,在一家與環境一起和諧發展的公司,充滿信心地欣賞不斷演變的秩序之舞。下這樣一個決心並不意味著新的行為就會自動出現。謝爾頓教授的經歷說明了這一點:當時我參加了一個大型的團隊項目,所有成員都為將一個已頗為定型的職業機構從其等級森嚴的結構改變成更為民主的治理結構而努力。對於變革的需求是顯而易見的。自我組織是人們所希望的。但成員們的行為卻與其願望不相符。個人的自我意識顯露出來,權力鬥爭愈演愈烈。混亂出現了,於是就如通常發生的那樣,這個團隊退回了秩序之中,過早地創建構架而不是讓混沌來發揮它在轉變中的深層魔力。結果沒有發生什麼顯著的變化。在第二年的年會上,這個問題又被重新提出。對混亂的恐懼使人們維持現狀。我的MBA學生常能提醒我人們對於混沌的集體不適應有多深的程度。它們幾乎總是喜歡由教授驅動的課程設計,而不願意接受集體決策的壓力。我所收到的最差的一次課評來自一個班的「組織行為學」課。我要求那個班的學生集體來決定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形式。結果爆發了混亂,這個班中的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我沒有盡到教師的職責。彼得·布洛克在他的著作《管家》(Stewardship)中提到有關家長制的這樣一對矛盾:有趣的是,雖然我們看到了家長制的成本,而且用生命中的一半時間抱怨在等級制度中處於我們上面的人,我們還是認為領導是組織工作和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我們的抱怨總的來說不是針對家長製作為一種治理制度的弱點,而是因為我們相信需要更好的家長制。對混亂的恐懼深深地植根於個人和組織的心理狀態中。這使得我們用安全感和自由做了交換,用可預知性和探索做了交換。如果想創造VISA國際的創建者迪伊·霍克(DeeHock)所說的「混序」(chaordic)組織——既重視混沌、又重視秩序的組織,我們必須驅除每人心中恐懼和依賴的魔鬼,學會欣賞混沌的創造性一面。開放空間大會是「混序」組織行為的一個絕好例子。在這種集會上,抱有相同目標的人們聚集到一起探討新點子,沒有大會議程,沒有發言人和演講人,所有一切都按照自我組織的基本原則展開。這居然是有效的!開放空間技術(OpenSpaceTechnology)的發明人哈里森·歐文(HarrisonOwen)說:開放空間技術最起碼是一種新的更好的開會的方法。其標準過程是,大團組或小團組(從5人到1000人不等)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經自我組織來處理高度複雜的問題。幾乎沒有任何的幫助設施,而且議程一類的事先計劃也從來不會有。歐文使用這個技術已經有很多年了。他不僅用開放空間技術設計會議,而且設計了很多組織發展的開創性工作(如戰略規劃、爭端解決及產品開發等)。在開放空間會議上,參加者被邀請在挂圖紙上寫下他們樂意討論的任何與大會主題相關的議題。對議題的熱情和願意為組織討論負責是僅有的要求。自願協助組織一個論題的人把他們的議題張貼到牆上,並從一張時間、地點的大表裡為自己的議題划出時間和地點。所有參加會議的人都「以腳投票」。也就是說,每個與會者自發選擇參與哪個組的討論,並在預定時間到預定地點去參加。這一切都沒有任何事先的計劃或預定的專家,而只採用一條定律和四項原則。一條定律是:「雙腳定律」。它要求參與者對自己的體驗全權負責。如歐文所說:「如果任何時候你發現自己既沒有做出貢獻,也沒有學到東西,那麼就拔起兩腳走吧。你成為無聊的囚徒只是因為你自己選擇這樣。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人能為你負責。」開放空間四原則(基本前提)如下:1.來的就是該來的人2.不管發生什麼都是該發生的3.開始的時候就是該開始了4.結束的時候就是該結束了如果你覺得這種方式太雜亂無章了,甚至就是一片混亂,你是對的。但結果卻非同尋常。參加者不但與傳統的會議組織形式相比更喜歡這樣的設計,而且表現出了更多的創新、激情和責任心。歐文在《擴展我們當下:開放空間技術的故事》(ExpandingOurNow:TheStoryofOpenSpaceTechnology)一書中講述了許多開放空間行為的成功案例,從AT&T為96年奧運會做的AT&T地球村設計到波音公司艙門生產技術的改造。開放空間技術只是混序組織行為的一個例證。當我們個人和組織開始使用量子信任技巧時,更多的自我組織行為會產生。為了讓我們自己對新的混序工作環境有所準備,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能做到以下各條的話,我們的工作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1.放棄對標準化的需求,學會欣賞多樣性2.放棄對完美的需求,創造允許失誤的工作環境3.放棄對穩定的需求,創造開放結構的工作小組,使其成員和領導總在不斷變化中以適應當前任務的要求4.放棄對結構性控制的需求,以願景和價值觀創造組織的一致性5.放棄對秩序的需求,允許混沌施展在轉變中的魔力6.放棄對權力和控制的需求,學會廣泛地分享信息這些變化不僅和大多數組織所代表的理念——標準化、穩定性、權力、預報、控制——截然相反,而且也和我們個人的很多習慣和信念相矛盾。走上這條陌生的路需要有明確的意圖、堅定的決心和日復一日的練習。我們必須願意踏入混沌的深淵。

謝爾頓教授諮詢工作的案例說明了這個道理:我有一家客戶公司,其總裁希望把公司從傳統的結構驅動的組織改變為價值驅動的組織。他希望放鬆部分控制,讓每個工作單位有更多的授權,但是他要一個實現這一目標的詳細方案。我建議他倡導強烈的認同意識(創立明確的願景和價值)而讓公司文化的變化過程自然展開。他總是給我一種「你瘋了嗎?」的眼光,這觸發了我自己的控制想法。我想為他制定一個變化方案,讓他「喜歡」我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此讓他覺得錢花得有價值。我用大量自我說服工作讓自己不被拉回老的建議與控制模式中,每天都需要有反省的時間,提醒自己銘記「秩序是無償的」。而總裁那邊也對此給予了巨大的信任。我們經常討論種種不適應並繼續向前,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位總裁最近召集了一個僱員團隊來重新設計公司的業績薪酬系統。這個團隊在沒有任何具體規則的情況下開始工作。對他們來講沒有路線圖。所有成員都沒有從事過這樣的工作。他們沒有薪酬設計和激勵理論方面的專業知識。對於總裁來說這的確是一次基於信任的行為,但只要公司符合自我組織的最基本條件——信息公開、強烈的認同感以及對試驗和失敗的寬容——這就不是一次賭博。只要上述條件具備,轉變的發生並不需要具體的變革方案甚至指定的「帶頭人」。我的另一家客戶公司的總裁覺得信任自我組織是相對簡單的。這家公司最近實施了他們獨創的一種360度評價方法。通常來說這樣的評價方法是讓僱員給某些指定同事就一個結構問卷給予不記名的評價。在這家公司,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每年兩次,每個僱員會收到一張自我評價表和六張一樣的同事評價表。每人都要做自我評價,同時還要至少選出六個人來給予評價(如同級同事、直接領導、下屬、公司總裁等)。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公司鼓勵他們複印同事評價表來評價更多的人。這種獨特的360度評價系統背後的假設是,每個人只從那些他們需要聽到其評價的人那裡得到評價。只有一條要求,你只有在交上至少六份同事評價之後才能看到對自己的評價。必須承認,對我來說協助設計這種非結構性的評價系統也是超乎尋常的事。它違反了長期以來我教給別人的有關正確使用360度評價的一切規則,比如事先為每個被評價者選好正確的評價者等。但是,做了一些思考之後,我決定用量子信任的技巧來進行一次檢驗,真正給客戶他們想要的,而不是我這個所謂專家認為他們需要的。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它使我「實踐自己的諾言」。最後所有有關人員都認為這個系統是一個巨大成功。參與率很高,而且每半年再做一次時參與率會更高。同時,「自我評價」和「同事評價」都越來越好,提高了組織的整體能力。或許秩序原本是無償的——即使是在工作中。技巧整合回想一下你剛剛讀過的這一章里最激發你想像力的是哪一部分。用以下練習幫助你鞏固本章學習的量子技巧:畫一張圖來表現本技巧對你意味著什麼,標出各種符號的意思。用非線性的思維地圖(符號、圖畫和重點詞)記錄本章的重點概念。從畫紙的中心開始向外畫。附件中有思維地圖的樣本以及其他實驗和練習。

第八章 量子技巧之七:量子存在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新的挑戰我們希望有和諧的關係——基於接納和尊重的關係。但是這樣的關係卻總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知道有效溝通的原則。我們參加過研討會,讀過相關的書,試圖「首先爭取理解他人」,但我們的自我卻依然在評判和防衛。為什麼無條件地接受別人如此困難?為什麼順其自然這麼不易做到?量子理論為深入理解關係的本質提供了有趣的理論。在亞原子層次上,關係是一切的基礎。物質只有通過關係才能產生。或許關係也是我們自我創造的工具。我們的關係勾起尚未解決的問題,揭開最深的心理傷口,給我們以學習和治療的機會,也可以讓我們拒絕和推脫。如果我們能把每一種關係看作一個絕好的老師,那麼完美的生活會是多麼的不同。你是否能想像一個工作環境,其中的每一種關係都被當作選擇寬厚待人的機會?新興科學物質的世界要求多樣性。沒有差別,物質就無法形成。三種電荷(正、負、中性)、四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以及數以百計的各類粒子(和它們的反粒子)全是創造一個物質現實所需要的。物質的宇宙也需要有各種關係。正如玻爾(NielsBohr)所寫的:「孤立的物質粒子是抽象的。只有通過它們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才能確定和觀察到它們的性質。」與粒子相關的可能性不是事件的可能性,而是關係的可能性。亞原子粒子作為孤立的個體是沒有意義的。它們通過關係而產生。然而物理學並不是始終被看作一門關於關係的科學。經典物理學是一門分割主義的科學。牛頓把粒子看作有嚴格界限的截然不同的個體,如彈子球一樣被外界的力量推動。牛頓式的物體只通過外部的接觸而發生關係。它們能相互影響對方的行為,但不會相互改變內部的性質。量子關係絕不是這個樣子。在量子關係中界限和特性都可以被分享。左哈爾(Zohar)解釋說:因為電子既是波又是粒子(同時具備兩種性質),它們作為波的一面會相互干擾,會重疊和融合,使這些電子陷入一種存在關係,即它們的實際內部性質——質量、電荷、旋轉以及它們的位置和動力——變得無法從它們之間的關係中區分出來。一切都受到關係的影響。它們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變成了整體的一部分。整體作為整體擁有確定的質量、電荷、選擇等等,但完全無法確定哪一個成分電子為整體提供了什麼。的確,再提成分電子的各自特性已經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它們不斷地被打碎和改變以符合整體的要求。用量子術語來說這叫關係整體論。用最簡單的話說,它意味著當電子A遇到電子B,這兩個電子實際上相互進入了對方。它們融入一個大於原來兩個獨立的電子之和的新量子系統。但並非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都同等地介入關係之中。有兩種基本的粒子類型:費米子,即聯合起來形成物質的粒子;玻色子,即四種基本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的粒子。這兩類粒子的行為差別很大。費米子(電子、質子和中子)是不善社交的。它們相互之間輕微排斥,總處在分離狀態。它們受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exclusionprinciple)的制約,即在同一位置的粒子必須有不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兩個費米子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地點。如果沒有不相容原理,粒子就無法形成單獨的、定義清晰的質子和中子。也無法再與電子一起形成單獨的、定義清晰的原子。它們只會塌陷進大體一致的稠密「能量粥」(霍金《時間簡史》)。沒有不相容原理就不會有固體物質。我們所能看到的一切都無法存在。玻色子(光子、引力子)卻是關係的粒子。它們實際上共享身份,成為一個聚合粒子,激光光束的和諧性就是因之而來的。一項實驗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現象。實驗中,光子被一個個地射向探測屏(圖8.1)。但它們撞擊探測屏不是按順序一一到達,而是以小組的形式到達。物理學家稱之為光子束作用。它反映出在最基本的物理現象中趨向於關係的傾向。圖8.1光子束作用光子是關係的粒子,它們天然地相互吸引。一個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如下的實驗:一個個被射出的光子在到達探測屏之前總是結成束。費米子和玻色子只是亞原子世界多樣性之一斑。它們代表著兩大類粒子,但實際上粒子的種類數以百計。不僅有電子、質子、中子和膠子,而且還有 介子、 介子和K中介子等等不勝枚舉的粒子。這個巨大的粒子之家裡還包括更小的亞原子單位,即具有3種「顏色」和6種「味道」的夸克。但這還不夠複雜,粒子和夸克還都有各自的反粒子。而實際的粒子可以從無中自發生出,在時空中留下轉瞬即逝的身影。由於林林總總的粒子和力都是破壞了對稱的宇宙誕生的產物,很多科學家相信有一個最根本的統一原則將這些看起來全然不同的能量形式歸攏回一個簡單的框架——大一統理論(TheTheoryofEverything簡稱TOE)。魏特翰(MargaretWertheim)在《畢達哥拉斯的褲子》一書中探討了有關的問題:「在一個成功的大一統理論中,不僅所有的力,而且所有的粒子都要被統一起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樣,一個大一統理論將力和物質融入一個最高規律中。」有關超弦的理論可以用來對於現實做如此宏大的數學化描述。超弦理論認為「通常空間中的任意一點都是一個微小的六維超球面,而正是這些超球面的特性產生了多樣量子力和亞原子粒子」。因此,根據超弦理論,我們生活在一個十維的宇宙中,這包括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和六個捲曲維度。已知的四個時空維度形成可見的世界,而另外六種捲曲維度形成亞原子世界。事實上還沒有人發現任何超過四維的東西。證明那多出的六個維度的存在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它們只有在溫度極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而這樣的溫度只存在於大爆炸的時刻。主張超弦理論的人希望找到繞過溫度問題的辦法,最終能證明「今天宇宙的萬般多樣性並非真正的多樣性,而只是原本『完美』的統一體的碎片」。這些統一論者相信在宇宙所顯現的所有差異性之下存在著基本的簡單性,這一簡單性最終會由統一場理論來得到解釋,從而使大自然的一切被歸結為一組有限的等式。另一些物理學家懷疑這是否真能實現。這第二類物理學家——多元論者,把宇宙的歷史看作一個不斷複雜化和多樣化的歷史,認為最初的設計、內在的計算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他們相信大自然無窮的複雜性是永遠不可能被歸納成一個簡單的公式的,而且進化的過程還會創造出新的規律和新的複雜形式。魏特翰解釋了這一觀點:複雜理論(混沌理論的附產品)所帶來的重要發現之一是,在每一個層次上,大自然都展示出一些似乎無法從這一層次的組成物那裡預測的特性。比如生物是由原子構成的,但生物表現出的特性卻無法在原子中找到。複雜學說的倡導者,如保羅·戴維斯(PaulDavies),現在提出:在自然的每一層次上都有必須被看作是真正根本性的現象和規律。多元論者經常把物理世界比喻成一個擁有一層層複雜性的宇宙洋蔥頭。這些科學家不是去尋找那最下層的根本原理,而熱衷於探尋宇宙的關聯性本質。他們相信宇宙的任何個別屬性都不是本質的。而宇宙是一張動態的關係之網——每個亞原子層上的事件都影響到整體的複雜之網。散射矩陣(S矩陣)是終極等式(包羅萬象的理論)的一種可行的替代。因為當粒子碰撞時它們總是散開,S矩陣只不過是描述不同粒子關係的各種可能性的圖表。這種圖表表現出每個粒子間的作用在無限複雜的亞原子過程的網路中引起其他的反應。S矩陣中的線條(圖8.2)是能量線衝撞的軌跡和相撞點。粒子相撞之後,以新的特性分開,一種新的存在形式出現了。

S矩陣理論的重要之處在於,它將重點由粒子轉到了關係——從物體轉到了事件。這一理論不是試圖將宇宙簡化到最基本的成分,而是專註於描繪一個不斷相互作用和演變的動態的世界。S矩陣圖是一種直觀的圖示,反映了能量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舞蹈於時空之中,總是變得越來越複雜。這種圖表顯示了,在量子世界裡,沒有什麼會處在一成不變的狀態。所有一切都在通過關係而變化和演化的不同階段上。圖8.2散射矩陣圖S矩陣相互作用網路展示了暫時表現為不同粒子的正在交換的能量。粒子作為關係的形式出現,他們只有相互定義。不可能表述最先和最後的那一個粒子,重要的只能是方向和在任何一次互動中可參與的能量的大小。(經出版者同意轉印自LeadershipandtheNewScience,1992作者Wheatley,Berrett KoehlerPublishers,Inc.,SanFrancisco,CA.版權所有)新的觀點惠特利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關係自發出現的世界裡。他們以簡單的形式做了如下描述:一切形式的物質都有內在的組成某種關係的努力。有一種強大的對關聯的追求,一種組織起更為複雜、包含更多關係和多樣性的系統的願望。在宇宙中這種願望隨處可見,無論是在哪一個層次上。粒子被其他粒子吸引形成原子;微生物與其他微生物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構成更大有機體的能力;星辰、星系和太陽系誕生於氣體雲霧,通過旋轉進入和諧狀態,創造出新的能量和物質形式。人類相互交流,組成了家庭、部落和工作組織。吸引力是宇宙的組織力量……吸引力創造了我們所知的宇宙。但吸引力並不是宇宙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另一種趨向於分化的相反力量也在起作用。它同樣也是形成物質世界的先決條件。在亞原子水平上,不相容原理禁絕了兩個粒子相互融入對方的可能。如果沒有這個原理,原子也就不會形成,物質世界也就不會存在了。在宏觀世界中,分化也始終在起作用。細胞通過分化創造出新的多樣的生命形式。人們不斷試圖建立強烈的自我意識,所謂「獨立的身份」,以使自己區別於他人。因此,世界上包含兩種矛盾的過程——吸引和分化。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體驗著這兩種相反作用的壓力。正如一個亞原子的粒子有粒子和波的兩面性,我們每個人也同時具備著處於關係之中的需要和建立自己獨特性的需要。左哈爾說:「在粒子的一面,我們各自獨立,從自己的角度體驗著生活;在波的一面,我們實際上被交織到他人的存在之中,以及周圍的一切之中」。我們的粒子和波兩個方面可以比作每個人身上陽和陰的兩個方面。我們陽(粒子)的一面努力爭取建立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陰(波)的一面努力爭取建立關係。兩方面都至關重要。我們無需做選擇,我們需要的是整合,不僅是整合陰陽兩個方面,而且要整合我們靈魂的其他所有看似矛盾的方面。當我們把自己這些不同的方面整合在一起,從而有更為完整的自我之後,我們就向精神和心理的完整性靠近。用馬斯洛的話來說,我們獲得了自我實現:在這樣的存在狀態下,人變得統一起來……他內在的分割、極端、分裂趨向於消解,既沒有贏得也沒有輸掉內部戰爭,而是將其超越。在這樣的狀態,人會變得對各種經歷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更加自然高效……他變得更加完整自然、更有風格、更獨特……這樣他全部的能量以最為高效的組合形態匯聚在一起……簡言之,他變得更加完整和統一。自我實現或個性化的內在進程也改變了我們與外界的關係。當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多種潛自我並將他們整合在一起時,我們也更能接受他人。我們透過一個新的更加完整的鏡片來看這個四維時空的世界。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的。我們不僅源於量子場這同一個能量庫,而且我們在不斷地交換著能量。我身上的原子會替換你身上的原子。從量子觀點來看,根本就沒有分別,我們是同一個量子系統,參與著生活方興未艾的關係之舞。在開始承認我們之間的深刻相互聯繫之後,我們會產生覺悟的變化。我們認識到自己決不僅僅是兄弟姐妹的照顧者,我們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是一體的。正如無法分開兩束激光一樣(他們的波型在時空中相互干涉),同樣,個人之間也沒有絕對的分別。我們都是同一隱秩序,同一個量子能量場的表現。我們相互需要。正是在互動中,我們的潛力獲得開發。東方的智慧儒家的「仁」是從親情出發,但最終超越了親情,成為包容萬物的「一體之仁」。首先,仁義道德合理性基於血緣親情,始於孝悌。中國自古重視人倫,因此對於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的界定非常的嚴格。因此,中國人一生下來就處於複雜的關係之中。同時,人們也注意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從收成的豐欠到個人的禍福壽夭,一切都與外界有著種種關聯。中國古代產生了風水的學說實在是順理成章的。由於重視關係,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各種關係,而和諧是處理各種關係的最高原則。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寬容差異和欣賞差異。他們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國語》中記載史伯曾說過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生動地揭示了和與同的差別。《左傳》中晏嬰說「和如羹焉」,主張「和」就如同用各種調料烹制菜肴一樣,要「濟其不及,以洩其過」。正是在充分尊重差異、取長補短的情況下才能有真正的和諧。為了達到和諧,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人與人的和諧上,我們要再談一談儒家的仁。《論語》中記載,當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仁」時,孔子的回答是「愛人」。對仁更進一步的說明是「忠恕」。朱熹對「忠恕」的解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簡單地說,忠就是要對得起自己,恕就是要對得起別人。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要做到的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和諧的關係不只限於人際。宋朝張載的「民胞物與」把天下人都作為自己的同胞,把萬物都作為自己的朋友,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他認為:「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人要有包容天地的博大胸懷。《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生活在關係中的我們,無論對他人還是對外界的環境,和諧都應該是我們始終的追求。量子存在技巧量子存在是存在於關係之中的能力。這樣的關係以無條件的積極看法為基礎。在我們學習這個技巧時,我們提高了無條件接受一切與我們相接觸的人的能力。用更加精神性的語言來說,我們學會了表達愛。這一技巧使我們能在一個充滿差異的世界裡創造和諧。差異並沒有消失,我們只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它們。這樣,我們脫離了在與我們不同的人相處時的不適感,而學會深深地欣賞這些不同。我們開始認識到,差異是生活所必需的。就如男性與女性的結合是人類繁衍所需要的,個體結合也是整體進化所需要的。正是通過各種關係我們才能實現自我的潛力和他人的潛力。然而牛頓式的訓練卻讓我們對關係產生先入為主的不同看法。從機械論的角度來看,人和撞球很相像。我們可能因關係聚到一起,但只是外部的表面性的關係。我們不會改變彼此的內在性質,因為機械論的世界是孤立部件的世界而不是錯綜關係的世界。外部力量會讓我們被別人吸引或排斥,這些外部力量也偶爾會讓我們相互撞上,但即使這種碰撞能暫時改變我們的位置和動能,我們作為獨立的部件本質上沒有什麼變化。量子理論描繪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關係圖畫。在量子關係中,兩個玻色子可以事實上相互進入對方,從而改變了雙方的性質。同樣,在我們人類的關係中雙方能夠深深地相互影響。當我們能夠更開放更易改變地對待關係時,一個大於局部之和的新的整體出現了。這種量子接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每一個參與者。這類接觸「攪動」了我們最基本的假設和信念,引導我們以新的眼光看待生活。

在我們體驗到量子關係中內在的感官轉變之後,我們發現自己外在的現實只不過是內在信念的反射。因此量子關係是一面心理的鏡子。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例如,當我們看到他人的錯誤時,我們的觀察是在反映自己的問題,為我們帶來自己心理上尚未解決問題的消息。德國作家李希德(JeanPaulRichter)看到了這個問題,他寫道:「一個人只有在描述他人的性格時才會那樣清晰地顯露出自己的性格。」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投射(projection)。我們所有人從概念上都知道這種關係動力,但問題是我們大部分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投射。謝爾頓教授下面這個關於她女兒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一天夜裡很晚的時候勞拉從達拉斯給我打電話,因為工作很不順心。她是所在大學日報的圖片編輯之一。據勞拉說,其他的人不出力。他們總是誤了最後期限。勞拉覺得一切都甩給了她。她說另一個編輯忙於太多的其他事務,沒有擔負起她的那部分工作。問題越來越嚴重,最後,指導老師要安排在第二天開一個會。勞拉害怕會在全體成員面前因為「別人的問題」而受批評,丟面子。我聽她描述另一位編輯的問題時——太忙,承擔過多任務,壓力重重——感覺這些聽上去就像是在描述她自己的問題。然而在19歲的年紀她還認識不到別人身上令我們不快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自己某些問題的反映。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勞拉選擇了把挫折感投射到別人身上,而不是反躬自省。她希望別人做出改變而不去探究自己的問題。當然,別人很少能根據我們的願望來改變他們。歸根結底我們都會面臨改變自己的需求。我們可以從我們的投射開始,學習承認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歸咎於其他的人。放下責怪和評判可以讓我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開始注意到別人不同的品質和行為。這並不是因為別人改變了,而是因為我們的關注焦點改變了。當我們開始承認自己的感情時,會看到所有的關係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而且,我們會懷疑這一切並不是巧合。我們發現那些能教給我們最多東西的人並不總是我們喜歡的人。而他們卻為我們心理和精神上的修養起到了最大的作用。這個認識讓我們能夠寬容他人。寬容不同於饒恕。真正的寬容在我們認識到沒有什麼值得寬容的時候才產生——每一個經歷都是生活課程中的一部分。寬容是意識的一個轉變。當我們認識到仇恨對於承載它的容器會比對它所潑向的目標造成更大傷害時就懂得寬容了。寬容並不是說我們聽任自己被人虐待,而是讓我們能避開「襲擊者」,是意識的武術。長期以來,寬容在各種精神傳統中都被視為美德,現在它又引起了心理學界的關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羅伯特·恩萊特(RobertEnright)就是越來越多的將寬容作為一個重要概念來研究的心理學家中的一位。在過去的10年中,他一直在做有關寬容的本質方面的研究。他認為寬容的本質是「拋棄仇恨、憤怒和敵意,而對傷害我們的人抱以同情」的能力。他強調寬容不同於寬恕和原諒,也不同於和解。「寬容只是受到傷害的那個人的事。和解卻涉及兩者,而且要求製造傷害的那一方做出改變」。恩萊特的研究持續反映出「能夠做到寬容的人會從憂慮、消沉、敵意的降低以及希望、自尊和安寧的提高中獲益」。寬容不僅對精神健康有很大好處,而且對提高身體健康有益,因為敵意和侵略性與很多疾病相關(如潰瘍、心臟病和高血壓等)。同一篇文章還介紹了馬里蘭州Rockville的國家健康研究所的麥庫勞(MichaelMcCullough)主任也在進行有關寬容本質的研究。他的研究發現移情作用(即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外物身上)在寬容的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一個實驗中,所有參加者都被要求寬容一些傷害過他們的人。他們被隨機分到兩個研討會和一個什麼都不做的對照組。一個研討會的中心是移情在寬容中的作用。另一個研討會宣傳寬容但不提移情作用。兩組參加研討會的人連續開會兩天,每天8小時。據報告,在談移情作用那組裡的人比不談移情作用那組和對照組的人都表現出對侵害自己人的更多的移情作用。在周末結束之後,與另兩組相比,他們也更願意寬容侵害者。麥庫勞的研究說明移情作用可以傳授,而寬容的能力是一項可以學習掌握的技術。學會寬容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從此天下太平不再有衝突了,而是對於衝突的體驗發生了轉變。我們開始對自己的感覺負責而不是將其投射到他人身上。同時我們認識到衝突是必要的和有價值的。沒有衝突我們會禁錮於老的信條和過時的行為中。衝突為我們提供了一面照出未決問題的鏡子,為我們創造了練習量子存在的機會並因此體驗到可以改變一切的那種無條件的愛。發展技巧要發展量子關係,我們必須先有一個清晰的自我意識。只有在對自我身份感到安全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無條件地接受他人。但自我整合(個性化或自我實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的自我希望否認自己的陰暗面。如左哈爾所說:「人們對於其存在的羞恥感和對於其使我們墮落或控制我們的恐懼讓我們總是將其推開。」然而否認並不能解決問題。事實上這隻能加劇矛盾。當我們割除自己的一些部分時,它們會潰爛,導致我們把這些疼痛的部分投射給別人。看似矛盾的是,治療陰暗自我的方法是讓它們發出聲音——承認它們並與它們對話。通過這樣的內部對話,一個整合的自我出現了。同樣,量子關係通過我們與他人的對話產生。對話(dialogue)源於希臘詞根dia和logos。這兩個詞根字面上的意思是「意思通過」。對話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願意暫時將假設、信條和評判放在一邊、並深入地聽取他人意見時形成。新的意義在這種接觸中傳遞——這新的意義大於個別的作用之和。所有參與者都發現在參與中受益。個人的能力得到擴展,新的選擇將出現。對話與大部分交談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那些涉及分歧的交談。這類交談總是會導致爭論。而對話的核心是傾聽。不是捍衛自己的立場,而是將個人的立場暫時放在一邊。目的是探尋所有觀點背後的前提。這種不帶保護性的探尋為每個人打開了以新眼光看待事物的自由空間。這類對話的目的不是達成共識,而是發現新的共同點。共識往往意味著妥協——找到一個讓各方都能接受的「足夠好」的解決方法。這樣做使差異最小化,但同時窒息了激進的創造力。智慧被浪費。在對話過程中,差異得到高度的尊重。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觀點在達成一致之後變得和諧。最終的結果包含了所有的觀點,而且這個結果大於所有個人觀點之和。對話的基本原則——認真傾聽的能力,暫時放棄評判的承諾以及改變自己的信條和假設的意願——在人類歷史上始終是建立成功溝通的方法。部落議事會、貴格會會議和精神治療關係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話原則。實際上專心傾聽的能力是迄今所知的最有力的關係技巧。僅僅是承認他人的感情和觀點就可以消弭我們之間的邊界。它可以讓我進入他人,成為他人的一部分,也可以讓他人成為我的一部分;它將我們帶入和諧,產生出對於可能世界的突破性洞察力。傾聽催生量子關係——一種所有成員的存在得到強化的關係。但是,學會不帶評判地傾聽那些與我們的想法大相徑庭的觀點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我們的自我會做出恐懼的反應。自我的目標是保持自己的特性——保護其觀點,無論這些觀點如何狹隘。而我們心理和心靈的成長卻需要不斷接觸不同的觀點。進化要求不均衡。左哈爾說:一個停止吸收新信息的頭腦會變得陳腐、遲鈍、麻木。陳規陋習不僅威脅到我們對他人的態度,而且威脅到我們自己,威脅到我們頭腦的活力……生活在我們自己這群人、這類人的世界圖景和敘述中是一樁極有誘惑力的事,而要擴展這種敘述卻很難。但是,我們作為個人和作為群體的活力和進步都在於我們能進行這樣的努力。要讓個人和集體進步,我們必須願意離開自己思想的舒適區而進入與我們最不相同的那些人的量子關係。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需要超越自我的恐懼的意願。謝爾頓教授發現通過每天堅持祈禱和冥想來連接高層次的能量對保持她的勇氣和決心非常重要:當然,作為一個凡人我也經常栽跟頭。就在這部書稿付印前幾周,我在關係方面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和很多衝突一樣,這是因我壓力太大造成的。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一個朋友在堪薩斯城公幹期間要求住在我家裡。這個人的背景、個性和價值觀與我的大相徑庭,但她在我遊歷寫作時成為了我的好朋友。我覺得接待她是表現出我對與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的人建立關係的理解和決心的一次機會。然而,我又犯了一個典型錯誤,高估了自己在身體和情緒上的準備。一句話,我沒有考慮到當時在教學、諮詢方面的承諾和迫在眉睫的截稿日期帶給我的壓力。結果,我選擇了多少歸咎於來客的日程和提供交通的要求。這明顯是我的問題。是我沒有劃定應有的界限,而我的苦惱與日俱增。最終的「事件」發生在第二天快要結束時。應客人的要求,我們邀請我的伴侶吉姆和我們共進晚餐。這次,我又沒能劃定界限。吉姆和我之間有一個默契,即每周中工作日的夜晚是屬於個人的。他的工作是保證一家電視台的運作。我知道漫長的一天下來他是多麼在意和保護自己獨處的時間。為了幫我一個忙,吉姆答應參加我們的晚餐,地點是在我們倆最喜歡的一家餐館。當我們到達餐館後,我覺得非常對不起吉姆,同時又感到截稿日期臨近的壓力和一天工作下來的疲憊。晚餐開始不久,我的客人忽然提到我前一天對她的一句評論說得不妥。這成了那「最後一根稻草」,讓我從疲勞轉為了憤怒。因她提起這件一天前的舊事而毀掉了一頓可愛的晚餐(而且是在我最喜歡的餐館)而憤怒。她完全可以早些時候單獨和我談這件事。吉姆自然對於我們的這些言論既不參與也不感興趣。我沒有把事情處理好。如果能重來一遍,我會不加反駁地傾聽——首先尋求理解。而實際上我不僅為我先前的說法辯護,還又敬上了幾句。自然,那晚上從那會兒開始就每況愈下了。回家時我更加感到筋疲力盡。我肯定我的客人覺得她的感情沒有受到尊重,吉姆也很不愉快。事後他提醒我說那晚上他有很多更有意義的事可做,而沒必要看兩個成年人為一點看上去雞毛蒜皮的小事爭論不休。第二天早上我從憤怒轉為了內疚——為自己沒能做到「言行一致」地應用我所教和所寫的技巧而內疚。但這次教訓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個經歷告訴我,只要我保持著人身就會抱有自我,而當我疲勞或處在壓力下時,超越自我防護意識的能力就會隨之減少。同時我再一次認識到,在能原諒自己之前我無法原諒他人——而且看似矛盾的是,一旦我們原諒了自己,根本就沒有原諒別人的必要了。這件事也讓我記住了沒有衝突就沒有發展。量子理論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比喻。當兩個亞原子粒子相互作用時,兩個個體的粒子均被消滅。它們不再作為分別的、獨立的個體存在,而在這種相互作用中產生了新的物質。在某種意義上說,每個粒子都得到了新生——變成了大於各部分的總和的新個體。同樣,我們也是在最艱難的遭遇中獲得新生——變到新的存在層次上。我常常以如下的想像開始我的一天。我想像自己輕輕地吹一個假想的氣球,讓它充滿我的自我。當氣球吹滿而我的體內的自我排空之後,我用一根繩子,一頭拴著氣球,一頭拴在我手腕上。然後我就可以自由地開始一天的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擺脫自我的控制了。但它始終不離我左右,在出現極端的「自我危機」時隨時可以重新攝入。這種想像可以幫助我超越自我的狹隘眼界。它有助於我放棄對他人的要求和評判,拋棄自己一些錯誤的假想和信條。它給我練習量子存在的能力——通過關係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的應用和生活的其他部分一樣,工作依賴於關係——與同事的關係、與客戶的關係、與投資者的關係、與供應商的關係、與管理者的關係以及與社區的關係。雖然當前我們常把這些關係掛在嘴上,但總體來講我們總是搞不好這些關係。我們與供應商結成夥伴關係,與競爭者結成聯盟;我們設計僱員團隊,發展關係營銷項目。所有這些新鮮事物都極大提高了我們的關係責任,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關係壓力。我們發現日常的交往越多,誤解和分歧的可能就越大。我們期望合作、協作、共識和一致性,卻經歷競爭、衝突、混亂和控制。我們希望建立夥伴關係但不改變各方的意識。這根本行不通!希望把工作場所從一個權力和政治的場所變成夥伴合作的場所需要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對於宇宙機制的一種新認識。同時也需要個人下大決心來適應一種新的全然不同的共事方式。只有做到以下幾點才能有真的合作夥伴關係:1.在生活中保持清晰的目標,知道我們希望創造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量子看見)。2.拋棄那種非此即彼的信條,去以「即……也……」的方式來思考(量子思維)。3.擔當創造高活力的工作場所的責任並且進行能量激活原則的訓練(量子感覺)。4.通過直覺方式溝通更高層次意識的智慧(量子知曉)。5.理清自己最深層次的價值並有意識地做與其相適合的選擇(量子行為)。6.擁抱混沌,相信宇宙自我組織的能力(量子信任)。7.建立尊重差異、培養關係的組織(量子存在)。當我們在工作中應用這些量子技巧後,真正意義上的夥伴關係就會出現。我們會十分歡迎分歧的觀點,有信心最終建立一種「即……也……」的解決方法。我們會更適應不帶事先議程的討論,相信秩序終將出現。我們甚至能學會看到團體活動中所固有的混沌現象的價值,看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自身和我們組織在新水平上存在的開始。但目前很少有人堅持使用這些技巧。因此,我們很多人都彷彿有精神分裂的感覺。我們要用17世紀的那套方法來創造21世紀組織架構。我們如同在那個寓言中一樣地刻舟求劍。我們專註於結果但卻沒有獲得結果所必須的關係。詹姆斯·奧特利(JamesAutry)的詩《絲縷》就尖銳地反映出了這個觀點。詩的結尾部分是這樣的:聽啊,在每一間辦公室你會聽到愛與喜悅恐懼與內疚的絲縷,對慶祝與安心的渴望,你似乎知道,連接這些絲縷是你所應該做的而業務本不需誰來操心。當然,這種觀念和我們傳統上的經營理念有很大區別。但是沒有什麼跡象表明傳統的方法是有效的。我們的團隊步履蹣跚,我們的挫折感與日俱增。我們希望工作能更有意義,生活更有激情和目標。我們想念著與某種超越孤立自我的更偉大的存在的聯繫。如果我們不能承諾於更深入、更真實的關係,我們就不大可能找到渴望的東西。而且,無論參與多少團隊、聯盟、合作,我們也無法在這種機械的世界觀的禁錮中創造出這些關係。我們中的一些人希望能嘗試新的做法。我們願意把自己關注的中心從結果轉到關係。想要做到這樣需要有巨大的信心和勇氣。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必須將工作中的重要性重新顛倒排列,創造出對話的時間和空間——這對話是指不預設議程,能探討目的和意義的交談。通過這種交談,新的關於未來可能性的集體願景將出現,充滿激情的行動將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

很多人會對這種對話的做法表示懷疑。這聽上去過於簡單化了。我們以往群體活動的經驗可能不是那麼成功,至少沒有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日子裡已經充滿了太多的會議。我們拒絕和厭惡更多的空談的機會。有些人已經膩煩了為尋求共識所花費的那些無休止的時間。另一些人對自己的團隊失望了。少數人甚至秘密(或不那麼秘密)地抱著重新變成「獨立貢獻者」的幻想。我們的這些抵制情緒有不少是因為缺乏經驗。有些人從來沒有成為過一個真正有效群體的一部分。我們中的很多人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對話。如果我們只是通過過去狹隘的經驗鏡片來看待它,那我們根本就無法理解它的力量。只有當我們轉換到量子的觀點才會認識到對話的意義。物理學家大衛·玻姆把進行對話中的人們比喻為超導狀態下的電子。電子在溫度下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時表現得更像是一個一致的整體而不是孤立的部分。它們順暢地流動,不產生任何阻力。但是,當溫度變高,電子就失去了它們的一致性和動能。同樣,在對話的過程中,當參與者開始對他們的感情和行為負責時,會達到高水平的一致。埋怨、否認、推諉和防禦消退了,很多過去無意識的東西變得有意識,而且能夠被重新檢驗。無心的衝突變成了有意的合作,量子飛躍在組織功能中出現了。位於堪薩斯城的GS技術公司是一家大型鋼鐵公司,也是最早參加麻省理工學院(MIT)主辦的「對話項目」的公司之一。和彼得·聖吉(PeterSenge),比爾·艾薩克(BillIsaac)一起,GS技術公司創造了奇蹟。這家公司使用非正式的工人—管理層對話把工會和管理層之間一個40年歷史的敵對關係轉變為信任、尊重、合作的關係。在大約兩年的時間裡,35位工人和管理層代表每兩周開一次會,在工作現場之外的工管交流中心坐成一圈,進行半天的對話活動。儘管很多小時的工作時間被用來說而不是做,其達到的效果卻是非同尋常的。在兩年的時間裡,工人補償成本從130萬美元降到了50萬美元。抱怨從485起降到了0。產生的新想法節約成本500萬美元。據總裁羅布·卡什曼(RobCushman)說,這些驕人成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話。在同一時間,GS技術公司對於設施進行了重新的設計以更好地服務於關係。經理們搬出了辦公桌而讓辦公室成為了交談的中心。他們甚至考慮就近購買一處住宅作為公司的辦公室——一個家庭化的中心,而不是所謂「總部」。但後來,公司的所有制發生了變化,結構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公司的文化很快回到了敵對和抱怨之中。只是幾年的工夫,那些曾經熱情地參加隔周一次的與經理層對話的工會領導發動了一次充滿敵意的十星期罷工。這件事提醒我們,工作關係和私人關係一樣需要不斷地呵護和關注。當一個組織不再能提供聯絡的時間和空間時,很快就出現熵。然而只在一念之間,當組織選擇將重點從再造流程轉移到重塑關係,很多生命都會受到深刻的影響。個人和社會性的轉變其實是專註於關係的工作場所的一個重要副產品。幾年前謝爾頓教授坐在巴西聖保羅Semco公司的會議桌邊聆聽那些堅強的中年工會成員眼含熱淚地向她講述在Semco所得到的信任和關愛如何改變了他們與妻兒的關係。車間里的女人們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她們說到每周一次專為婦女主辦的「Semco女性」對話活動是怎樣幫助她們改變壓抑和虐待的家庭生活的。「Semco女性」的每年兩天集體活動是她們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在家庭之外過夜。這一經歷極大地提高了她們的自信心和權利意識。此後她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理卡多·塞姆勒(RicardoSemler)將Semco公司由傳統的等級化的對抗性文化轉變為基於信任和合作的參與性環境的決定有如衝擊波一樣震撼了聖保羅的很多家庭——也許可以說震撼了整個的巴西社會。由於一個人對關係的不懈追求,等級制度和家長制受到了嚴重的動搖。塞姆勒將Semco公司的文化描述為「最基本的常識」。人們的做法包括靈活的工時、自定工資和輪流CEO制度。這些變化帶來了極度的忠誠、優秀的質量和提高了的銷售業績及利潤。我在Semco訪問期間最感驚奇的是他們對我下面這個問題所做的回答:為什麼你們還要參加工會?胡奧·范德拉明(JoaoVendramim)的回答讓我無言以對。作為六位輪值CEO之一(他們被稱作輔導員),胡奧告訴我Semco擁有工會因為管理層邀請工會參與來增加觀點的多樣性——作為一種制衡,不斷地挑戰現有的做法。這只是Semco「最基本常識」中的一個例子。Semco的人們所做的事正是很多其他公司所期望的事。他們在產生正面的財務結果的同時創造了有意義的人際關係。Semco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company(公司)」。該英文詞還有「同伴」、「友誼」的意思。其來源是拉丁詞「cumpanis」,字面上的意思是「將麵包拿到一起」。我們很多人都渴望能在象徵意義上,甚至事實上,在工作場所「將麵包拿到一起」——我們去工作不只是做一些事,而是獲得一種團體感。我們在21世紀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再造我們的工作環境,將其塑造成為充滿愛的共同創造團體——我們每一個人來到其中,和他人走到一起,創造出單獨一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的結果。在這樣的團體中,團結源自差異,由於我們的不同而產生新的境界。在《第四次浪潮:21世紀的商務》(TheFourthWave:Businessinthe21stCentury)中提供了這種組織的一個形象的模型(圖8.3)。這一模型的環狀結構中沒有等級制度。在這樣的組織中,我們將學會根據手中的工作在領導者和追隨者之間轉換。我們可以用量子信任的技巧滿懷熱忱地在永無止境的變革之舞中相互搭檔,徹底改變自己和我們的工作環境。日本京瓷公司把員工組成沒有固定形態,但獨立核算、自我組織的「變形蟲」就是一個非常有益的實踐。圖8.3環形組織隨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進步,我們會創造出高度靈活的組織結構。環形組織象徵一種沒有等級結構的組織——領導崗位不斷變化以適應當前的工作。在這樣的組織中,交流十分順暢,而對話已成為組織日常運營的一個組成部分。(經出版商許可複製於TheFourthWave:Businessinthe21stCentury,MaynardandMehrtens,Berrett KoehlerPublishers,Inc.,SanFrancisco,CA.版權所有。)技巧整合回想一下你剛剛讀過的這一章里最激發你想像力的是哪一部分。用以下練習幫助你鞏固本章學習的量子技巧:畫一張圖來表現本技巧對你意味著什麼,標出各種符號的意思。用非線性的思維地圖(符號、圖畫和重點詞)記錄本章的重點概念。從畫紙的中心開始向外畫。附件中有思維地圖的樣本以及其他實驗和練習。

第九章 量子技巧整合

「上帝永遠在將一切幾何化。」柏拉圖重溫模型當你練習七種量子技巧時,你會很快發現所有這些技巧是錯綜交織在一起的。雖然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要求將各個技巧作為單個的能力分別討論,其實它們是不能孤立地按順序學習和應用的。實際上,這些量子技巧代表著一系列複雜的交互作用的行為,在同時練習時能導致有意識的量子飛躍。在這個模型中,就如世上的一切其他現象一樣,整體遠大於部分之和。這一圖示模型(圖9.1)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揭示各種技巧之間的種種關係。第一章介紹了這一模型的心理—精神側面並區分了三種心理技巧(量子看見、量子思維和量子感覺)和四種精神技巧(量子知曉、量子行為、量子信任和量子存在)。圖9.1量子技巧模型的複習量子技巧模型表現了七種技巧之間的相互關係。由倒三角連起來的三種技巧——量子看見、量子思維和量子感覺——其本質主要是心理學的技巧。向上的三角形中的技巧——量子知曉、量子行動和量子信任——是精神技巧。而中心技巧,量子存在是與其他所有的技巧緊密相關的。此外還有幾種重要的關係。模型中下部的三個技巧:量子知曉、量子看見和量子信任可以被看作是基本技巧。一般來說,它們是全面應用模型上部的三個二級技巧——量子思維、量子行為和量子感覺的先決條件(圖9.2)。例如,在創造性與知覺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繫。當我們學會加強與量子信息場的聯繫之後(量子知曉),我們的創造力就會自然地高漲(量子思維),使我們得以超越邏輯的、線性思維的桎梏。在量子看見和量子行動之間也存在著這樣的關係。如果對之沒有明確的目的(量子看見),就很難採取負責任的行動(量子行動)。同樣,當我們放棄了預期和控制他人及結果時(量子信任),我們就更容易獲得活力的感覺(量子感覺)。圖9.2量子技巧間的相互關係各種量子技巧都是密切地相互關聯的。模型中各個技巧的位置勾勒出了其內在的關係。例如,模型下部的三個技巧是基礎技巧。它們是有效利用上部的三個二級技巧的基礎。另外還有水平的和對角的關係。總之,每一個技巧都與其他所有技巧相互依存。和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樣,在這個模型中,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水平對應的技巧也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我們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取決於我們充滿生命活力和能量的感覺;反之,我們對自己活力的感覺依賴於我們對於生活中挑戰的辯證思維能力。我們直覺知曉能力有賴於我們對自己預感的信任,而我們能否產生信任也受到我們對於過去經驗意義的直覺知曉的影響。此外還有對角線的關係。壓力會降低直覺的感知能力。相反,每天練習進入一種更高級的意識狀態(量子知曉)能讓我們從外部的壓力(量子感覺)中解脫出來。同樣,對於理性思維的過分依賴常常加強我們對於預測和控制的牛頓式需求,而學會相信生活的進程(量子信任)使我們有打破常規進行創新思維(量子思維)的勇氣。模型的象徵意義這個量子技巧模型之所以選擇了這樣一個圖示是因為它既有傳統的根源也有現代的聯繫。圖中的圓圈是世界通用的完整性和同一性的象徵。相對的兩個三角形組成了一個六角星,我們常在古老的神話和當代的宗教中發現這個標誌。對古埃及人來說,這個標誌表示「因上,而下」,意為:意識中的思想(上)決定物質現實(下)。在東方的哲學中,兩個交叉在一起的三角形代表宇宙中陰陽的和諧關係。在猶太教中,這兩個三角形組成了大衛星,而在基督教中,這顆伯利恆之星是人們所熟悉的聖誕節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象徵著意識的新生。類似的幾何圖形也被用作亞原子相互作用的模型。最早發現和命名夸克的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yGell Mann)用三角形和六邊形來表示夸克如何結合起來組成粒子,如重子(圖9.3)。有趣的是,重子的十重態是用三角形套三角形來表示的,而重子的八重態形成了一個六邊形。六邊形正是兩個相疊交的三角形中心所圍成的圖形。三角形和六邊形在精神世界和科學界都十分重要。這使我們聯想到宇宙複雜的幾何結構——在宇宙的所有不同層級上,基本的結構以充滿創造力的不規則碎片形一再重現。圖9.3重子八重態和十重態。物理學家用量子計數系統將粒子分成不同群類,各自擁有對稱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表明了每個粒子的位置以及根據其所表現的不同守恆定律而分類的粒子間相互作用的等級。(摘自《物理之道(TheTaoofPhysics)》。經ShambhalaPublications,Inc.,Boston,MA允許摘用。)跨學科的聯繫從第二章到第八章討論了這些量子技巧與物理學、形而上學和心理學的關係。表9.1對這些關係做了總結。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說,從如此紛繁複雜的學科中發現共通的概念是一件很令人驚奇的事。這些看似全然不同的東西卻是從共同的源頭髮展來的。表9.1量子技巧與物理學、心理學和精神實踐的關係量子技巧科學原理心理學概念精神實踐量子看見雙縫實驗知覺肯定或然率波動疊加(續表)量子技巧科學原理心理學概念精神實踐量子思維互補性原則創造力視覺形象不確定性原理量子隧道量子感覺電磁理論歸因超然普朗克常數玻色—愛因斯坦凝結量子知曉場理論知覺冥想延遲選擇現象量子潛能量子行動全息圖同步性專註不可分原理E P R作用/貝爾定理量子信任混沌理論恢復力信仰自我組織原則奇異吸引物量子存在不相容原理寬恕慈悲萬物至理散射矩陣理論2500年前,科學從古希臘的神秘哲學中產生。那部分哲學家試圖「發現自然的本質,或者說他所稱之為物(physis)的組成結構。『物理學(physics)』這個詞就源自這個希臘詞,因此,其原意為探尋所有事物的本質」。(卡普拉《物理之道》)。當我們進入21世紀時,物理學家再一次回到了他們的哲學根源。事實上,很多當代的物理學家在探索關於現實本質的形而上的問題時聽上去更像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這些問題包括:宇宙有起點嗎?如果有,存在起點之前嗎?如果沒有觀察者,會有物質世界嗎?是否存在能將我們的宇宙連通到其他不可見的宇宙或時間維度的看不見的蟲洞(多世界理論)?空間是否還存在被壓縮得無法觀測的微小維度(超弦理論)?以上這些問題大多無法用科學的實驗來解決。事實上,當今的一些最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在用畢生的時間研究超弦理論,而這類研究「從未產生一個可驗證的理論,而且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太可能有這樣的成果」(RichardMorrisTheEdgesofScience)。物理學理論可信度實驗的新鑒別標準是相干性(內部一致性)而非一致性(已證事實)。其實,隨著科學界越來越認識到觀察者對觀察對象的影響力,科學方法本身的價值已成了問題,而物理學與哲學又一次找到了共同點。很多作者將新物理學比作東方哲學中的印度教和佛教,但量子理論也和西方宗教的神秘傳統相符合。猶太宗教文獻卡巴拉(Kabbalah)、伊斯蘭教中的蘇非派、基督教的諾斯替教派都基於與量子力學相通的原則。這些神秘主義的理念也同樣反映在世界各地很多古老部落的儀式和神話以及土著人的傳說中。這些觀念流傳如此之廣,以致作家阿爾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稱之為永恆的哲學(PerennialPhilosopy)。

貫穿這多種文化的多個版本的永恆哲學中的線索是這樣一種觀念,即生活遠比我們所看到的要多——最真實的並不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所感知的東西。學習這種永恆智慧的人數百年來一直在練習類似於七種量子技巧的方術,以期獲得開悟。哈曼(Harman)等在HigherGreativity一書中稱其為「發現感知世界是片面和虛幻的,而其背後有『另一個世界』的過程」。儘管量子理論與非物質現實的概念相適應,所謂「永恆的哲學」與傳統心理學的很多理論和技術相抵觸。心理學的這些理論和技術主要是用來解釋和預測在固定的、按永恆不變的牛頓原則運轉的物質世界中的人類行為。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皮亞傑的模型中,心理學發展的頂峰是形式抽象運思階段,該階段以能夠進行邏輯性思維和對外界環境做出理性的反應為特徵。在西方社會,這種準確地認知外部現實的能力不僅是衡量認知發展的尺度,而且也是心理調整的主要決定因素。精神健康被等同為「能夠與現實接觸」,而那些對外界現實反應不正常的人則被貼上診斷的標籤,如精神分裂症等。這些診斷標籤會鼓勵我們所有人否認,扭曲一切無法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解釋的經驗,或將它們合理化。這樣就又強化了我們對於一成不變的、客觀的外部現實的牛頓式集體信念。第一種成熟的心理治療法——心理分析事實上是立足於經典物理學的。弗洛伊德將人的機體看作一部按照機械原理運轉的複雜的生物機器,並且他試圖「用經典物理學的基本概念來描述心理現象,由此在心理分析和牛頓力學之間建立一種概念關係。」(卡普拉《物理之道》)。根據心理分析理論,人類行為由知覺驅動和外部壓力之間的動態關係決定。因此,人類不過是生活遊戲中的彈子球,由基本不被意識察覺和控制的力量推來撞去。斯金納(B.F.Skinner)也鼓吹一種對人類行為高度機械化的觀點。他的行為心理學理論基於人類不斷地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並被其塑造)的假設。這個刺激—反應模型體現了斯金納對於一個客觀的可測量的外部現實的強烈的牛頓式信仰,並認為這一外部現實有著影響我們的每個行為,甚至控制這些行為的巨大力量。行為心理學對組織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在績效管理領域(激勵、訓練和薪酬)。很多人仍在為「胡蘿蔔」還是「大棒」而爭論。大部分組織都是圍繞機械的、行為學的物理學、心理學來設計薪酬計劃和從事日常管理。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斯金納的行為學模型並沒有告訴我們全部。從20世紀初問世以來,心理學就分為兩個哲學陣營,與對現實的兩種不同認識和世界觀相呼應——經典(機械)的和量子(神秘)的。珍妮·維德(JennyWade)在她的ChangesofMind一書中這樣解釋:帶有明確神秘性假說的理論,如肇始於詹姆士(James)、雅內(Janet)、榮格(Jung)和阿薩格歐里(Assagioli)的理論可追溯到作為「科學」的心理學。但是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這些理論在早期就為解析學和行為學所淹沒。只是在最近20年一個叫做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psychology)的新穎分枝試圖通過拓展意識的疆界來包容以往不被承認或被忽視的現實,以此調和傳統西方心理學理論和神秘心理學理論。超個人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健康不在於要調整到通行的世界觀,而在於是否能體驗到悟境——與感受高級意識狀態的能力相關聯的情感自由。超個人心理學所使用的是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所有文化的神秘主義所採取的治療干預方法。這些技巧使練習者能夠超越自我而聯繫到一個更高水平的「我」,以此來體驗一種擴大了的意識狀態,或者用馬斯洛的話來說,達到自我實現。在馬斯洛著名的需求金字塔(圖9.4)中,自我實現的人的活動處在人類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圖9.4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的著名模型常被稱為「滿足—前進」模型。只有當一個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才能前進到下一個層次。自我實現在需求層次的頂端。馬斯洛把自我實現的人描述為一個以實現自己全部潛能的願望所驅動的人。牛頓式的心理學理論專註於被物理學家大衛·玻姆稱為顯秩序的物質世界。超個人心理學理論承認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的力量——隱秩序(靈性或量子領域)。這些理論提供了解釋牛頓理論所無法解釋的意識現象的方法。牛頓式的心理學理論從來不能證明意識究竟是否存在,儘管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本質的特徵。超個人心理學理論認為意識是無法用機械模型來解釋的,因為它並不只是一個生理過程。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量子物理學研究支持這一假說。人類的大腦恐怕不是意識的主要來源,而是一個傳遞源自時空之外的量子場的信息的感測器或轉換器。也就是說,意識可能來自物質現實之外的能量場。因此,意識永遠無法被機械心理學發現和解釋。量子理論卻為意識提供了一個概念的框架——一個物理學和心理學可以共享的框架。物理學家左哈爾(DanahZohar)寫到:「通過物理學和心理學的聯姻我們可以生活在和諧的宇宙中,成為萬物系統的一個完全而有意義的部分。」在這樣的宇宙中我們將不再分隔思想與物質。50多年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預言這樣的融合。他說:遲早原子物理學和無意識心理學會各自獨立地從相反的方向靠攏,推向先驗的領域……精神不可能與物質完全不同,否則它如何改變物質?物質也不是和精神格格不入,否則物質如何產生精神?精神和物質存在於同一個世界,各自參與對方,否則任何相應的行為都是不可能的。只要研究可以足夠的深入,我們終究可以達成物理學概念和心理學概念的最終統一。我們現在的想法可能過於大膽了,但我相信這些想法是在正確方向上的。當我們進入21世紀時,榮格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我們已來到了一個融合的時代。我們找到了貫穿於哲學、心理學和物理學的共同線索。但我們還沒有把這些新老學說的知識應用於工作中。現在是做這件事的時候了。這個模型給了我們開始這一進程的工具。它把量子力學從物理學的王國引出來,把超個人心理學從神秘抽象的形而上學中提取出來,並將這些複雜的原理轉換為實用的技巧。當我們練習這些量子技巧時,我們便開始重新塑造我們的個人生活以及我們共同的工作環境。我們發現外部的變化總是要從內部開始。我們要成為變革的專家,讓自己和工作組織都產生從裡到外的徹底變化!

第十章 量子變化

「進化是向意識的提升。」德日進(TeilharddeChardin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北京猿人的發現者之一)新的境界當我們的進化之旅到達今天這一點時,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脫離了遺傳和文化程序的自我,一個有意識地選擇看什麼、聽什麼,如何感覺、如何行動的自我。但我們面前的這項工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自覺的生活還不是位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層的人們的規範,甚至還沒有成為他們的目標。也許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個內部空間的阿波羅計劃。想一想,如果國家下大力氣來傳播對於人腦能力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同時推介一些實用技巧訓練來讓人學習過更為自覺的生活,那麼會發生什麼?我看不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會支持這樣一種內部的空間計劃。但是我看到世界上很多個人走到了一起,就變化的世界觀對話,挑戰他們自己的信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許這就足夠了。哈曼告誡我們「社會歷史的真正根本的變化……不是因幾個領袖的武斷決定而產生,而是由於廣泛的大眾將他們的思想改變了一小點」。事實上,我們最著名的一些社會變革都是從最基層的小運動開始的。當有足夠的個人改變了他們對可能性的看法,集體意識的量子飛躍就必將到來。第一百隻猴子在1982年,肯·凱耶斯(KenKeyes)發表的《第一百隻猴子》(TheHundredthMonkey)一書記錄了一個著名的現象,即臨界群體的力量。凱耶斯的這本書詳細記錄了生活在多個日本島嶼上的成年猴子在有臨界數量的幼猴開始吃甘薯後如何突然地改變了飲食習慣。當一個島上的成年猴子改變了它們的行為,幾乎同時周邊島嶼上的猴子也改變了它們的飲食習慣。從表面上看,當達到了臨界群體之後(我們用第一百隻猴子來象徵這個臨界點),整個系統都自然地產生了變化。量子理論認為,行為的這種突然的、戲劇性的變化不是因臨界群體所導致,而是由於生活中複雜的相互關聯。宇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量子系統,在這一系統中某一部分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系統中的其他部分,即使各部分相距遙遠。因此,當我改變了我的意識,我們共同存在於其中的這個量子場就受到了我的影響,這樣就提高了你改變你的意識的機會。百猴現象向我們每個人提出了挑戰,讓我們,用甘地的話來說「變成我們希望看到的樣子」。它提示我們,組織的變化開始於個體意識的變化。可以推論,當有足夠的個體改變了自身(即改變他們舊的思維、感覺和行動方式),大規模的全系統變化就會自然隨之而來,不需要努力的變革、詳細的變革計劃,甚至不需要來自權力結構高層的支持。如果香港的一隻蝴蝶可以影響紐約中央公園的天氣,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對工作環境和我們的世界帶來相當的影響。思維模式的改革先鋒現在,這就取決於我們自己了。我們是新千年中思維模式的改革先鋒。我們是帶來突破的人,肩負著改變四百年來世界觀的使命。我們正在進行著這樣的改變,從每個人開始,從每一次選擇開始。舊的思維模式在我們每次選擇以不同方式來看、想、感覺和行動時被削弱。新的思維模式在我們每次運用直覺而非分析、選擇信任而不是控制時得到加強。然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的先鋒是需要巨大的勇氣的。支持我們的人少而又少。有些人甚至希望改變我們的道路。而最大的挑戰則來自我們自身內部。在將這些量子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時,我們常常會引發一些深藏在無意識中的反應。強烈的不當感、恐懼、責怪、自私、猶豫、挫折和評判會顯露出來。這些情感是自我在受到新的不熟悉的生存方式的威脅時所做出的反應。當我們經歷這些消極的反應時,經常會感到自己的生活處在危機之中。而事實上我們只是體驗思維模式的解毒。用複雜理論的話來說,當新實踐的能量擾動了舊的假設和信條的能量,舊的能量可以被消散——轉化到新的存在層次。理解這個過程有助於我們容忍轉變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混亂。圖10.1列出了我們在試圖將量子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時經常觸發的情緒。自私責怪恐懼無能混亂挫折評判圖10.1典型的解毒過程。當我們試圖將量子技巧融入生活時,無意識深處的情緒常會浮現出來。圖10.1展示了在典型的解毒過程中對每一種量子技巧的反應。我們在這一解毒過程中的角色更像一個煉金士而不是消毒者。我們允許消極的情緒出現,相信只要有適當的條件,這些消極情緒可以自己發生轉化。所謂適當的條件就是承認和接受。我們在只有充分體驗痛苦的情緒之後才能將其轉變。如果我們試圖否認一種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就會「轉入地下」並對我們開始產生大量無意識的影響。否認這些情緒讓我們失去了有意識的選擇。體驗情緒可以讓我們從情緒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陷於責怪、評判和恐懼的泥沼之中。我們可以用前面章節所介紹的量子技巧的各種方法來在這過程中不斷前進。表10.1是對這些有用的方法的一個總結。表10.1思維模式的解毒反應及其措施量子技巧反應措施量子看見無能堅定信心量子思維挫折感視覺形象量子感覺責怪日誌量子知曉混亂冥想量子行動自私明確價值觀量子信任恐懼災難化(從最壞處著想)量子存在評判對話謝爾頓教授家的大水寫作有關量子技巧的書為謝爾頓教授提供了大量的體驗自我解毒的機會。其中一件事尤其精彩:我把它稱為「大水」。事情發生在1995年夏天。我希望利用夏天來寫作,但經濟方面的考慮讓我不得不花時間來從事其他的工作。我白天全力投入了一項諮詢項目,晚上每周要講四次MBA課。到8月份我已筋疲力盡了。我打算空出9月到12月的時間來專心完成這本書。因為已經有幾個月沒有寫作了,我覺得自己需要一點刺激,讓我的創造力重新活躍,讓我的激情再度充盈。我想挑一個學術研討會,最後選擇了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我要花4天的時間聆聽有關意識的最新理論的講座,再用10天的時間和我的夥伴一起在英格蘭和蘇格蘭遊玩。然後再精力充沛地回到家中在聖誕節前完成這本書。在研討會的第二天,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是我的兒子馬修打來的電話。他上來就問我:「你坐穩了嗎?」我知道我的生活將發生變化了。馬修接著告訴我,我的房子被水淹了,房間里的大部分東西,包括我最寶貴財產——一駕Steinway三角鋼琴全部被毀。幾秒鐘之內,我眼前的所有計劃都破滅了。我所希望做的事——完成這部書的寫作,被我現在最需要做的事取代——重修我的房子。這個電話觸發了憤怒、傷害、自憐等種種情緒。我對量子技巧的全身心投入遭到了嚴重的挑戰。我真的想沉溺到自我憐憫之中,但是我還是做了有意識的選擇。我決定使用量子技巧,儘管這麼做並不容易。當然,我沒有用孤立地、順序地使用它們。但為了說明每一種技巧對這件事的特別作用,在這裡我逐一來做說明。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就如同一個工具箱,或者說像一個緊急情況發生時的急救包。量子感覺技巧提醒我,這事我自己有責任。我可以責怪宇宙、房屋建築者、管道生產者,也可以怪我自己離開之前沒有關水。或者,我可以接受這個現實,慶幸只是房屋受到了破壞,而不是我的生活。這在於我自己的選擇。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所專註的,我就會體驗到。如果我專註於損失、混亂和對我生活的干擾,我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如果我專註於事情的積極方面,重新裝修我的房子再配上新的傢具,我的感覺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但是,在我排遣傷害和煩躁的情緒之前,深深地體會這些情緒是非常重要的。量子感覺的技巧讓我可以選擇自己願意在痛苦中停留多長時間。這樣我能較快地擺脫逆境,經歷一次心靈的黑夜但不是永遠沉浸在那裡。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面前困難的艱巨。我的確沒有應付過這類的家務事。當我和承包商、保險公司理賠員打交道時我出離了自己的舒適區域。我覺得自己非常不稱職。對於這個我既無訓練也無經驗的差事我真的懷疑自己能否應付得了。對於每天要做的數不清的決定我沒有任何可參照的框架。更糟糕的是,我不知道重新裝修的房子應該是什麼樣子。我不僅缺乏技術知識,而且沒有想法。最後,我終於騰出一些時間來重新設想我的房子。我問自己:「我最理想的房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當我開始想像,我才認識到那過去的風格根本沒有反映出我自己,而只反映了12年前的我,根本不能代表我現在的品位。這次所謂的危機給了我讓自己的外部環境與自己的內心的願望更趨一致的機會。我發現,當我對於理想化的空間想得更清楚時,那種無能感就逐漸減弱了。在我花時間來理清自己的想法時,我的自信心開始高漲(量子看見)。在那一段時間裡,我有大量的機會來實踐量子思維。我不得不將非此即彼的思想轉變為亦此亦彼。例如,我想像新裝修的房子應該有硬木的地板,而現實是,我的「老房子」鋪的是地毯。當然,保險公司只賠付更換地毯的費用。當我採購時發現硬木地板要比地毯貴得多。我產生了挫折感。顯然,我在做非此即彼的選擇。或者換地毯,或者我自己花錢來補差。而且從經濟上講我承受不了硬木地板,我夢想中的房子將要消散了。我幾乎要向自己的二元式思維屈服了。然而我還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對硬木地板的追求。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我非常偶然地得知,一個承包商正準備處理一批從練功房換下來的硬木。好,你可以想像最後的結果了,我得到了我的硬木地板,保險公司支付了費用。量子思維獲得了成果。在重建家園的三個月里,我被迫(真不願用這個牛頓式的字眼)經常依賴我的直覺(量子知曉)。如我前面所說,我對於裝修沒有一點知識和經驗。用他們的話來說我完全是「憑感覺」。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讓我產生了不安全感,這又使我需要分析、做理性的決定。但是,我沒有時間去做調研。通常是,工人們會事先毫無警告地出現,讓我不得不現場做一些決定,如地板的襯板是換掉還是湊合著用;傢具是修理還是換掉。我真的去請教所謂專家時,總是得到一些相互矛盾的建議。這個人說這樣做,那個人說那樣做。逐漸地,我恢復了早晨的靜思時間,學會了在裝修的噪音中冥想。當我這樣做之後,我頭腦中的混亂開始變得清楚了,我做決定也變得越來越自然和輕鬆。我下決心尋找正確的答案,就發現在自己內部已經擁有這些答案。我每天和保險公司打交道使自己有了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並依照這些價值觀來行動的機會。無論是商討地板的損失還是為大量破損的財物定價,我的道德都經受了考驗。我不斷地從整體的利益出發平衡自己的需求(量子行為)。壓力和混亂引發自私的想法。我的自我催促自己好好照顧個人利益。我多次想要求保險公司提供一個臨時住處,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在房子外面住帳篷,因為我知道,我的索賠金額會影響這片地區所有家庭的保險定級,而在一個同步的宇宙中,我所做的一切合理讓步終究會給我自己帶來好處。顯而易見,這樣一次經歷為我提供了很多在混亂中生活的機會(量子信任)。我感到生活完全失控。本來我有一個重大的計劃——在秋天完成一本書的寫作。現在這個計劃完全泡湯了。我在房子外面工作,而裡面滿是建築工人。實際上,重建工程經常是進一步退兩步。起居室的維修即將完成時忽然發現了白蟻,結果整面牆又被推倒。當餐廳的地板磨平、著色、上光後,旁邊廚房的硬木地板發生了翹曲。於是工人們開始拆卸廚房的地板,讓整個地板都受到了影響。而原本地板應該已經完工了。有些時候,我真害怕自己的生活再也不能回到正常的狀態了。裝修的混亂還伴隨著老鼠的入侵。它們不是只出現在一個房間或一塊地板上,而是無孔不入。我在這所房子住了12年,從沒有見過一隻老鼠。現在它們隨處可見。究竟是因為裝修工人成天敞著門,堪薩斯遇到百年以來最乾旱的秋天,還是因為某種超自然的力量都無關緊要了。重要的是它們來了,而且造成了麻煩。每當我徹底打掃完一間屋子,準備恢復原狀時,它們就會出現。讓我不得不再一次騰空所有紙箱,擦拭儲物架。然而,這是一樁頗有象徵意味的經歷。每次我重新歸置都會讓我的紙箱和櫥櫃更加整潔。當我不得不清理它們時,我總會拋棄更多的東西。等到老鼠終於消失了,我也告別了一大堆沒有用過的和不必要的東西。這些老鼠是我執著的老師。它們為我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創造了必要的混亂。當然,我也有大量的機會來訓練量子存在。我致力於一種基於愛的關係的生活,而這每一天都在經歷考驗。對於保險理賠員和裝修承包商,我有大量機會把評判放一放,主動地去傾聽,努力爭取雙贏。我希望能把生活中的這些陌生人作為人來認識,而不只是服務提供者。在這麼做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很多驚喜。硬木地板的承包商原來是一個長期學習純哲學的人。幾個星期中,他給我帶來早餐,我來做咖啡,我們一起討論量子力學、超個人心理學以及其他很多話題。這又一次以美好的方式提醒了我,禮物並不總是出現在你設想好的包裝中。雖然我們的外在方面千差萬別,總還是能找到共同點。講述如此長的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致力於量子技巧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從此就不再有麻煩了。實際上可能恰恰相反。有時事情就是要先惡化才能好轉。關鍵的是,我們要將生活中的所有經歷都看作學習的機會——改變思維模式的機會。此外我們還需要記住,通過行為來改變信念要比通過信念來改變行為容易。因此,即使我們的思想中有時還有過時的世界觀的殘餘,我們仍可以致力於量子技巧的應用。量子組織當我們開始使用這些量子技巧,我們就創造了全新的自己——一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的自己;一個從新的角度看待工作環境的自己。我們開始將工作看作生命中眾多的課堂之一,把同事看作給我們提供最佳學習機會的教師。我們拋棄過去的陳舊情緒:挫折感、責怪和自憐。我們訓練自己選擇情緒的能力,從而體驗自我能量的量子飛躍——不是靠公司來搞什麼授權,而是當每個人都負起自己的責任時,從內心中產生的授權。我們會把注意力從「我們公司(部門、團隊、同事)是怎麼了」轉到「我可以從這個經歷中對自己增加哪些新的了解」。我們不再專註於系統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專註於感覺、看見、思維、知曉、行動、信任和存在的新方法。我們對現狀負責,而同時開始想像可能的狀態。我們以更具目的性、更有意義的方式重新創造我們的生活,這樣也就重新創造了我們的工作環境。當有足夠的人致力於這種轉變,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就可以創造出量子組織。也許對量子組織最好的定義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無邊界組織,其所有利益相關者以相互提高的方式互動。這是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的工作場所——團隊成員、投資人、供應商、客戶、社區和地球。一個量子組織承認觀點的豐富多樣性並創造一些程序來找到差異,尊重差異。這樣的組織欣賞衝突,因為他們知道,通過對話即使是最大的分歧也能夠找到相互理解的共同點。混沌(混亂)被看作系統進化的一個自然部分。權力和控制為信任所取代,那是對生活自我組織能力的深深的信任。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得到尊重,每個人都參與影響到整體的決策。

量子組織知道,事情並不總是表面看到的樣子。其成員承認矛盾的力量。他們知道慢一點常常會更快,而最合邏輯的方案未必總是最好的。量子組織像看重理性思維一樣看重直覺。它承認分析的作用,但不會被其限制。量子組織的成員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可能性的世界——絕對的預測和控制只不過是神話,因為現實是主觀的,結果往往因人的預期而受影響。量子組織以系統的觀點看待事物。相關人員知道他們的組織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的一部分,而這個整體遠遠超出辦公室的圍牆。他們知道一個工作群體中所發生的不僅會影響所有其他的群體,而且將在整個宇宙中產生連鎖反應。這樣的組織已超越了簡單地遵守道德規範,而承擔了管理員的角色,為整體的利益而工作。量子組織篤信誠實的原則。它既要做對的事情,又追求把事情做對。急迫的、反應式的決策被深思熟慮取代。所有成員對現實負完全的責任,同時不斷致力於更佳的可能狀態。表10.2總結了量子組織的主要行為和工作中的做法。21世紀的工作當我們使用量子技巧時,我們不僅能改變工作環境,而且能改變工作本身。我們以更加平衡、更富創造性的方式將自己的工作編織進生活的畫卷之中。表10.2量子組織量子技巧主要行為工作中的問題訓練量子看見專註質量共同願景量子思維創造力創新360度思維量子感覺精神飽滿激勵反應能力量子知曉自信授權直覺決策量子行動商業倫理責任價值觀檢驗量子信任靈活性變革、混亂自我組織量子存在同情心合作對話不管怎麼說,從人類歷史來看,把工作看成掙錢的手段只是一個比較新的現象。我們的祖先沒有將工作和遊戲截然分離。兩者都是日常事務的一部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工作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它成了生活的主要原因。詩人大衛·威特(DavidWhyte)提醒我們:「無論前人如何告訴我們,工作從來不是人類宇宙的中心;而宇宙,充滿著非凡的同情心,似乎願意無比耐心地提醒我們這一點。」事實上,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無數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強烈地促使我們重新定義工作。這些社會因素甚至不僅要求我們重新塑造工作環境,而且要重新塑造工作本身。眾多因素中的最重要一條是自然資源的枯竭。正當整個世界忽然都準備加入資本主義遊戲的這個歷史時刻,已經在這個遊戲中多年的國家卻開始懷疑這個遊戲是否可以持續下去。基於增長的資本主義的基礎是消費主義。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當前這種「攫取—積累—使用—拋棄」的心態對精神世界和生態的消極影響,我們將開始置疑我們消費主義和當前工作倫理的根源。與當前消費主義快速傳播趨勢相平行的是技術複雜性快速提高。使用模糊邏輯和量子理論的電子計算機和生物技術及其副產品——不斷延長的人類壽命,這些都註定要改變人的生活和工作。例如,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我們將工作日平均時間減少了一半。從當年血汗工廠的一天工作16個小時縮短到現在平均每周工作40個小時。而與此同時,我們大大提高了生活水平。我們現在正在快速接近一個新的階段,從理論上講,可以再次將我們的工作時間減半。事實上現在地球上已沒有足夠的工作來讓45億成年人都找到每周40小時的就業機會。國際勞工所(InternationalLaborOffice)發表的一項國際性研究顯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目前處在失業或未充分就業狀態。這些人並不都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有不少就在美國。據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LesterThurow)說,美國有3600萬工人沒有充分就業,另有幾百萬處在臨時性的崗位上。如果工作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主要組織原則,那麼我們將怎樣生活呢?我們將屈服於對自己的自戀式關注,還是用創造力來為共同的利益服務?我個人對於這點是抱樂觀態度的。我相信當工作越來越少地佔用我們的時間和情緒,隨著我們把自己個人的工作和一個更大的目標聯繫在一起,工作將越來越多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新的意義。伯格曼(FrithjofBergmann)說:不要搞錯了:我們剛剛開始進入嚴重的職位稀缺狀態——但並不是缺少工作。如果人們能有輪換的職位也許至少他們會有時間去做那些沒有做的事——也許他們會有時間去建設城市和道路,有時間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有時間讓世界變得更健全。當我們一起建設一個更健全的世界時,我們最終會重建我們的經濟系統。我們會用量子思維來超越現在的二元選擇,將資本主義的最好方面疊加於新的、尚未成型的經濟可能性的最好方面。這樣,我們就會重塑我們的經濟,最大限度地彌合世界上的窮人與富人之間不斷擴大的鴻溝。我們會發現新方法,讓人們在過富足生活的同時不去剝奪他人的生活和地球上的資源。我們將停止囤積的行為,因為我們知道供應是綽綽有餘的。我們對富足的認識將從經濟財富上轉到精神的康樂上。我們會用量子看見來想像一個對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有益的世界。我們會用量子行動來重新設計日常生活,使其能給我們更好的滋養。我們會用量子知曉來直覺地找到解決最棘手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方法。我們會用量子信任的技巧來幫助自己度過這些社會變化所伴隨的混亂。在這個量子變化的旅程中的每一個選擇點上,我們會訓練自己的反應力(量子感覺),全心全意地投入每一個選擇。最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為生活藝術的大師。生活藝術的大師不把工作和遊戲截然分開,對勞動和休閑、頭腦和身體、教育和娛樂、愛和宗教也不截然分開。他們幾乎分不清哪個是哪個。他們只是在所做的一切中追求卓越,而讓他人去區分這是工作還是遊戲。對於他們自己來說,他們的工作就是遊戲。當我們的工作變成了遊戲,我們就重塑了工作環境。不是通過重新設計(當然,重新設計是免不了的),而是通過重新體驗。我們會在平凡中找到快樂,在衝突中發現成長,在繁忙中達到平衡。我們會記住自己究竟為何物——以人為存在形式的精神存在。我們會成為量子存在,為愛而生,因生而愛。這是我對21世紀的展望。你的展望是什麼?「沒有工作,生活將腐爛。但沒有靈魂的工作讓生活窒息、死亡。」——加繆(AlbertCamus)法國作家「工作是看得見的愛。」——紀伯倫(KahlilGibran)黎巴嫩詩人

附一 思維地圖:一個樣本(從正上方,順時針,由里向外)中心:願景產生量子飛躍和平、愛、歡樂大家庭/朋友心靈之旅、教會、更高的自我專註、「當下」生活方式、行動/存在健康、營養、休息藝術、音樂、詩歌、戲劇、對話全球以上圖片表現了一幅「願景」的思維地圖。思維地圖是捕捉信息的一種非線性方法。它不僅能讓你在一張紙上記錄很多信息,而且能記錄各種想法和概念之間的關係。思維地圖沒有唯一「正確」的設計方式,但其要素包括顏色、符號和重點詞。從中心向外畫,先從核心主題開始,然後向四周分叉。將你的思維地圖放在你經常看得到的地方,讓它提醒你自己心中的渴望。 附二 實踐和練習量子看見如果按照你所夢想的方式生活,你的生活會是怎樣?用明信片和雜誌上的圖片做一個夢想板。將它放置在一個你一天至少能看見兩遍的地方。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必須改變哪些思維模式?(例如,「一天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或「我的教育程度太低」)針對上面的每一個錯誤想法寫一句正面的話(如「我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我的所有夢想」)。每天至少讀上12遍!如果與你的同事分享你個人的夢想,你的工作環境會產生多少變化?量子思維找到一個你目前面臨的非此即彼的問題或要做的決定,描述一下這兩種選擇。閉上眼睛,放鬆自己。想像將這兩種選擇放在一條長線的兩端。不再把它們作為兩種對立的極端來看待,而想像它們朝對方移動,看著它們在中間部位融合在一起,就像疊加在一起的底片。當形象消退之後,睜開眼睛記下你所悟到的東西。如果你無法想像這一過程,那就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想一想其他的解決方法,而不要考慮是否合理。試一試各種選擇的組合(疊加)。如果你堅持使用顛倒和逆向的方法來看待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你的工作會變成什麼樣?量子感覺選擇一個你目前生活中引起不適(如:恐懼、焦急、挫折、煩惱、憤怒等)的情況。描述這個情況的細節。你注意到了這個情況的哪些負面問題?這個情況中有什麼可欣賞的好的方面嗎?如果你改變了關注焦點,會有什麼好處?你如何利用這個技巧來減輕工作中的壓力?量子知曉描述一個你目前要做的決定或要解決的問題。對所有可能的解決方式和選擇進行一次頭腦風暴。記下這些選擇或畫一張思維地圖。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閉上眼睛、放鬆肌肉、關注呼吸。當你的身體、心靈和情緒安靜下來之後,想像你實施每一種選擇。睜開眼睛記下你對每一種解決方式的感覺和反應。是否憑直覺可以發現所有的選擇中有一種是正確的?如果不是,再次閉上眼睛來反問自心、尋求答案。仔細傾聽,觀察那腦海中浮現出的圖景。記下你所悟到的。執行你憑直覺認為是正確的選擇。每天晚上睡覺前想像你所希望的結果的圖景,告訴自己在夢中能發現你所需要的任何額外的信息。想出一個在工作中憑事實你本能地認為是錯誤的決定。如果你堅持傾聽自己的直覺,並將其與人分享,你在工作中所做決定的質量會有什麼樣的提高?量子行為列出你的核心價值觀——你認為最重要的三、五種價值。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了這些價值觀?如果沒有,是因為什麼?如果你能始終堅持所做的一切決定都符合你的價值觀,你對自己的感覺會有什麼變化?如果你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始終堅持你的核心價值,你工作的感覺會有什麼變化?為了過一種以價值為中心的生活,你願意作出哪些改變?量子信任在生活的哪些方面你願意寄予更多的信任(如:關係、財務、工作等)?想像一下如果你放棄了對那些方面的控制,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另一方面,你會有哪些成長?更加基於信任的生活會對你有什麼益處?潛在的益處是否要超過其風險?如果是,你哪些行為需要改變?你準備何時開始改變?量子存在找到一個與你有矛盾的人。描述一下你們之間的問題所在。你如何用其他的方式來看待這些問題?你願意怎麼做來更好地理解對方的觀點。你從這個矛盾中看到了自己的什麼問題?
推薦閱讀:

我會改變
改變越戰走勢的順化之戰:皇城下最恐怖的七天七夜
星座知識之改變與創新的行星-天王星
答問十分 | 誦經能改變別人嗎?
舊玩具玩出新技能,你意想不到的改變!

TAG:生活 | 工作 | 量子 | 改變 |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