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身免疫「色彩」的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皮膚疾病,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樣的皮疹。我在臨床工作中一般把患者分為2大類,一類是急性蕁麻疹,一類是慢性蕁麻疹(每周發作2次以上,發作>=6周)。急性蕁麻疹比較簡單,一般可以找到病因,以過敏居多。而慢性蕁麻疹病因都很難明確,而且很少是由變應原介導的,變應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外來「入侵者」,比如花粉、微生物、寄生蟲、藥物、甚至也可以是你自己身體里變異發瘋的細胞,這些「入侵者」進入身體後,我們的身體就發動「反擊戰」,也就是醫學上講的免疫應答,或者變態反應。如此說來,慢性蕁麻疹有時候和我們俗話說的過敏沒有半毛錢關係。

今天我重點要講的就是這種和過敏沒有關係的慢性蕁麻疹,通常急性蕁麻疹不需要做很多檢查,有經驗的醫生看看皮膚,問問是否有過敏有感染就能診斷,予以抗過敏藥物或者糖皮質激素就可以痊癒。但是,慢性蕁麻疹需要詳細的詢問患者可能的誘發因素,緩解的因素,一般我會分成外源性,內源性兩類來詢問患者。

外源性的因素比如物理刺激(摩擦、壓力、冷、熱、爆嗮等),食物(動物蛋白如魚蝦蟹,水果檸檬芒果,食品添加劑),藥物(青黴素, 磺胺類藥物,疫苗,阿司匹林),植入物(人工關節,骨科鋼板,婦科節育器),運動等。

內源性的因素多數都是持續起作用的,也是蕁麻疹反反覆複發作的主要原因,比如隱匿的感染(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幽門螺旋桿菌),勞累,精神緊張,自身免疫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 橋本甲狀腺炎 、炎性腸病等)

當然在臨床上很多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是來來回回找不到病因的,我也太不會給她們查過敏全套血液,因為一般來說和過敏無關,而且食物變應原在慢性蕁麻疹發作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會給她們查血IgE,這個指標可能說明你是否存在高敏狀態。最有效、實用、依從性好的篩查是否為外源性過敏的方法是指導自己的患者寫食物日記,每天記錄自己吃過什麼食物、藥物等,並用紅筆在每次發作的日期上標註,通過堅持寫食物日記可以清楚的顯示你發作的頻率,次數,是否和食物藥物有關。

一部分患者很幸運,通過食物日記找出了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找不出原因,這時候就要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補體、ESR、CRP、自身免疫抗體(如ANA、ENA等)。

在講如何用藥前,我要提到的是,慢性蕁麻疹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蕁麻疹的持續時間,是否有色素沉著這兩點,因為有當你的蕁麻疹持續>24小時,皮損消失後留有色素沉著,說明你可能是蕁麻疹性血管炎,蕁麻疹和蕁麻疹性血管炎在治療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對於找不到病因,又反覆發作,影響到生活的患者,我們可以首先選擇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依巴斯丁治療,一般不少於1個月,必要時延長至3-6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如果這些藥物效果不佳,我們可以再加大劑量或者聯合酮替芬治療。可是,很不幸的是很多患者這樣服用下來還是蕁麻疹反覆發作,對於這種患者我一般就會使用免疫抑製劑,比如環孢素、羥基氯喹、生物製劑(抗IgE單抗)。

經過正規的診治一般患者都能慢慢控制住蕁麻疹的發作,這個控制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人體與外界環境的一種慢慢平衡的過程,所以慢性蕁麻疹患者的治療一定不能急於求成,進入到反覆使用激素的惡性循環,欲速而不達。

本文系李姝玉醫生授權好大夫在線(www.haodf.com)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小兒急慢性驚風療法
慢性穩定性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
慢性鼻-鼻竇炎臨床路徑
慢性咽炎咳嗽怎麼辦?

TAG:免疫 | 慢性 | 蕁麻疹 | 慢性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