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一:九乘佛法及南開諾布大圓滿教法的不共特色

時  間:2016年3月14日地  點:成都  主 講:TheVoidOne-無央  文字整理:明曉 紅磚  編 輯:mzhtian  審 定:TheVoidOne-無央  本場目錄  1 九乘佛法和九乘教法 2  1-1 分類來源 2  1-2《聲應成續》中九乘教法的分類 2  2 九乘佛法介紹 3  2-1 九乘佛法的分類 3  2-2 九乘佛法與三解脫道 3  2-3 出離道 4  2-4 轉化道 4  2-4-1 瑪哈瑜伽 5  2-4-2 阿努瑜伽 5  2-5 自解脫道(大圓滿) 7  2-5-1 大圓滿經典來源 7  2-5-2 椎擊三要 9  2-5-3 心部 10  2-5-4 界部 10  2-5-5 傳承的分類 12  2-6 戒律和三昧耶 14  2-6-1 顯宗戒律 14  2-6-2 金剛乘的三昧耶 14  2-6-3 大圓滿的三昧耶 15  2-6-4 戒律和誓言的抉擇 15  2-7 果的情況 17  2-7-1 顯宗 18  2-7-2 金剛乘外續部 18  2-7-3 金剛乘內續部 18  2-7-4 大圓滿 19  附錄:答疑 22  (提示:按住ctrl鍵,把滑鼠放在目錄標題上單擊,便可以直接進入標題單元的內容。)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現在開始吧。  我們今天在四川成都,現場給大家做一個主題叫作《九乘佛法以及南開諾布大圓滿教法的不共特色》這樣的一個講座。這個講座我們有可能需要分兩次進行,因為內容是比較多的。然後今天我們先講一下九乘佛法。我們看情況,包括大家接受理解的情況,我們也可以調整一下時間,所以根據環境來做。  1 九乘佛法和九乘教法  1-1 分類來源  那麼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所謂的九乘佛法。我們知道,在法界當中有無量的佛教法門,我們通常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在藏傳佛教當中,尤其是寧瑪派當中,將它分為所謂的九乘佛法,也就是說將一切的佛教法門分為九類,來做一個判教。所謂的判教,就是根據它自己的特點、特色來進行一個分類。這個並不是南開諾布仁波切自己獨特的提法,在寧瑪派當中是自古就有的。事實上,這樣的一個所謂分為九類的做法,也不僅僅是在寧瑪派當中,事實上在大圓滿教法當中的最古老的《聲應成續》當中,就有所謂九乘教法的分類。「九乘教法」跟「九乘佛法」,我們一聽就知道,這不是同樣的一個名詞。  九乘教法,這是(源自)大圓滿的第一部最古老的《聲應成續》。我們知道,比如說我們寧瑪派教法當中,大圓滿教法主要是在寧瑪派當中得以呈現,那麼在寧瑪派大圓滿的傳承歷史當中提到所謂的十二位本師,其中最古老的一位就叫作「東巴囊瓦當巴」,我們中文的翻譯就叫作「童子相不可思議如來」這樣的一個名字,有的時候翻譯為「無限童子」,或者叫「童子相不可思議如來」。那麼這樣的一位最古老的大圓滿本師,他在距今無法計數的歲月之前就教授了大圓滿最古老的第一個密續。一切的大圓滿教法都是來自《聲應成續》,藏文叫「扎坦舉」,這個教法可以說是一切大圓滿教法的來源,在《聲應成續》當中就提到所謂的「九乘教法」。  1-2《聲應成續》中九乘教法的分類  「九乘教法」第一乘它並不是佛法,它叫作世間人天乘——「登那拉米德巴」。世間人天乘它講的內容並不是我們通常說的佛教的內容,而是說世間的一切的宗教,一切的這些包括哲學、心靈的途徑、各種宗派等等,它們統稱為世間人天乘。那麼世間人天乘在佛教的角度看來,它並沒有進入佛教的內道當中,它們只是在人天的這個層面,所以我們稱之為世間人天乘。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大乘佛經當中講:「一切眾生終將成佛。」那麼世間人天乘他們也是在探尋真理,所以他們最終也將探索到究竟的真理,也許這要花漫長的歲月。但無論如何,一切眾生都有可能,也都終將成佛,所以《聲應成續》當中將第一乘叫作世間人天乘。之後才是佛教講的佛教裡面的八乘,比如說接下來就是所謂的聲聞、緣覺——小乘,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教授的原始佛教的一個總稱。聲聞加緣覺統為一乘,我們稱之為小乘。然後是菩薩乘,就是大乘。之後的話,跟我們通常說的九乘佛法是一樣的。  2 九乘佛法介紹  2-1 九乘佛法的分類  但是當我們說到「九乘佛法」的時候,它第一乘當然就不是世間人天乘,而是內道佛法,這意味著一開始就是將聲聞緣覺分為兩類。那我們來大概地來說一下所謂的九乘佛法。先做一個名詞的介紹,我們現在講的是九乘佛法,第一乘就是聲聞乘;然後是緣覺乘;然後是菩薩乘,就是所謂的大乘。聲聞加緣覺就是小乘。  接下來是我們通常說的金剛乘的外續部,或者叫下續部,就是所謂事部、行部、瑜伽部,有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事續、行續、瑜伽續。這個「續」就是「密續」的意思。  接下來第七、八、九,叫內密三乘,內續部的三乘。這是以寧瑪派的角度,因為九乘佛法最初也是寧瑪派的判教方式,包括龍欽巴尊者等等都使用了這樣的方式。那麼第七乘我們稱之為瑪哈瑜伽;然後第八乘叫阿努瑜伽;第九乘就是九乘之巔,一切佛法的最極精髓,就叫作阿底瑜伽,也就是大圓滿教法。  2-2 九乘佛法與三解脫道  現在介紹了一些名詞,那麼現在我們來說一下,大概這些九乘佛法的名詞分別是什麼含義。通常我們說九乘佛法,傳統上寧瑪派將它分為所謂的三解脫道。三種解脫道通常分為出離道、轉化道,還有自解脫道。  所謂的出離道,就是相應剛才的前三乘,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乘,這三乘並不都是在地球上教授,大家要了解這一點。前者聲聞、緣覺都是在地球上教授的,釋迦牟尼佛肉身的口傳。但是後者——大乘,大乘有小部分的內容是在地球上傳授的,但是有很多內容來自比如說一些大成就者,像龍樹菩薩從比如說南印度的天竺鐵塔那,還有龍宮這些地方、天界這些地方,他們有能力進入這些層面,將釋迦牟尼佛在不同層面教授的教法引入到人間來,這就是大乘的一些情況。大部分的大乘教法都是這樣的一個情況。那麼這三種——聲聞、緣覺、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  釋迦牟尼佛我們稱之為化身佛。當我們說到化身佛的時候,我們還要知道其他的兩個層面,叫作所謂的報身佛和法身佛。所以這九乘佛法當中,前三乘都是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所教授的。所謂化身,簡單地講就是在這個輪迴的不凈的層面當中。  還有中間的這三乘,剛才講的外續部的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就是所謂的報身佛所教授的。報身佛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就不是在這個不凈的輪迴當中,而是解脫了輪迴,證悟了心的本性,處於究竟狀態的覺者,我們稱之為本尊。一切的諸佛本尊,他們在清凈的層面當中,在一定的因緣下給出的教授,這是報身佛的教授。報身佛就給予了事部、行部、瑜伽部,也就是金剛乘的外續部,或者通常稱之為下續部的教授。  還有就是我們寧瑪派講的,最後的內密部的三乘:就是所謂的瑪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這就是所謂的法身佛的教授。但法身佛並不是像化身佛或者報身佛那樣有一個具體的名相、具體的名字的佛陀,或者說有一個形象、色相的覺者,而是說法身佛我們稱之為普賢王如來——Kuntuzangpo,梵文叫Samantabhadra,這就是所謂的一個覺性境界的代名詞,並不是一個有形有相的覺者,所以我們稱之為法身。  法身簡單地講就是一切現象的本質。一切現象的本質就是空性,但是這個空性,以大圓滿的角度來說,我們說不是一般任何的空性,而是說具足一切的潛能、光明、力用、能量,只要有一定的因緣具足,它就會不斷地顯現的這樣的一個空性,我們稱之為法身。用藏文我們叫「嘎達隴竹尼美」。「嘎達隴竹尼美」就是本來清凈和本自圓滿的不二。這個就是大圓滿簡單的一句話,用心智頭腦的方式來表述。當然大圓滿的境界是沒有辦法用語言完全表述的。  這個就是所謂的九乘佛法。剛才我提到了九乘佛法這個名詞,提到了三解脫道:出離道、轉化道和自解脫道這些名詞,還提到了前三乘由化身佛,中三乘是由報身佛,後面三乘是由法身佛所教授的。實際上,既然法身不是一個有形有相的覺者,這實際上就是說在覺性的究竟的清凈的境界當中自然顯現出來的教法,在一定的因緣之下就能夠傳播開來。  2-3 出離道  剛才講到了所謂的三解脫道。三解脫道的話,前三乘就可以歸為出離道。什麼叫出離道?出離道根本的見解就是將整個的輪迴,整個世間一切的顯現,視之為我們要出離的一個對象。就是說它要出離煩惱,它實際上將煩惱、將情緒視為毒藥,事實上它將整個輪迴的顯現都視為應該拒絕的東西、應該出離的東西,這就是出離道的特點。比如具體地來說,它體現的形式就是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創立的,當然也並不是他自己獨創的,這個沙門的傳統。沙門就是所謂的出家人,出家人這個出世的傳統,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出離道的一個特徵。  2-4 轉化道  接下來說轉化道。金剛乘的內容都叫轉化道。剛才講了中間的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但是轉化道金剛乘不僅僅是這三乘,還有後面寧瑪派講的九乘佛法的第七和第八,這都屬於金剛乘,也就是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的範疇。  2-4-1 瑪哈瑜伽  什麼叫瑪哈瑜伽?這個詞事實上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我敢說很多很多學佛包括學密多年的人,都對這個詞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了解。所謂的瑪哈瑜伽,簡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我們通常所聽說的、所看到、接觸的金剛乘的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漸次觀修的轉化道。通常我們說的金剛乘就用這兩個階段來概括:生起次第、圓滿次第。  所謂生起次第,「生起」顧名思義,就是說這個行者,他不管是用對生本尊還是說自觀本尊、自成本尊的方式來轉化,就是說將自身最終轉化為本尊,或者說自己觀想自己為本尊,然後自己所在的層面本來是一個不凈的輪迴的層面,現在我們在金剛乘的生起次第的方法當中,我們轉化為清凈的層面,也就是凈觀一切。  那麼所謂圓滿次第是什麼?在生起次第自觀本尊壇城的基礎上,我們再融入我們的氣脈明點,也就是我們內在金剛身的修持。我們這個外在的身體是粗大的五大元素,但是內在我們有細微的能量層面,就是氣脈明點的層面,這個叫作圓滿次第。  好,回到剛才的主題,大家時刻要保持對主線的覺知,否則我們聽來聽去,就不知道自己在聽什麼了。好,我們剛才講的是九乘佛法分為三種解脫道,第一種是出離道,第二種叫轉化道,轉化道就是金剛乘的另外一個名稱。我剛才已經提到瑪哈瑜伽,瑪哈瑜伽就是通常的一般漸次觀修本尊壇城,融入氣脈明點的金剛乘。  2-4-2 阿努瑜伽  接下來是阿努瑜伽,第八乘。阿努瑜伽是寧瑪派特有的一個教授,最初只存在於寧瑪派,當然後來這些教法各派之間互相教授。這個最初是來自蓮師的教授。當然蓮師後來派他的弟子毗盧遮那(遍照護)大譯師到圖夏國去翻譯這些阿努瑜伽的密續、經典、論釋等等,然後翻譯為藏文,引入了藏地。所以最早是寧瑪派的蓮師教授的這個教法。  阿努瑜伽也叫作轉化道,但是它不是一般的金剛乘漸次觀修生圓次第的轉化道。也就是說,我們絕大部分人以前所聽說的金剛乘的教法,比如說隨便舉幾個例子:忿怒蓮師、綠度母、金剛手、摩利支天等等這些修法,穢跡金剛等等,很多很多,無量無邊的報身層面的本尊,這些相關的教法,基本上都是金剛乘的教法。金剛乘的教法我們一般聽說的都是我剛才說的瑪哈瑜伽的範疇,或者是外續部的範疇。外續部剛才我已經講過了,事部、行部、瑜伽部。現在我在講阿努瑜伽。  寧瑪派蓮師這個不共的教授——阿努瑜伽,它有什麼樣的特點?阿努瑜伽的特點就不是漸次地觀修。什麼叫漸次地觀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薩迦派最重要的修持、最重要的本尊喜金剛,喜金剛的第三眼,光是觀修這個第三眼,如果成功的話,在薩迦派傳統上需要三年。再舉一個時輪金剛的例子,時輪金剛本尊的十個指甲有十種不同的顏色,當我們這樣去逐個地觀想,努力地去使它的細節呈現出來,在我們所謂的生圓次第的觀想呈現出來的時候,實際上這要花漫長的歲月。但是阿努瑜伽跟這種瑪哈瑜伽漸次觀想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說叫作頓道觀想、剎那觀想。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為什麼可以這麼做?甚至阿努瑜伽當中,作為金剛乘密法的頂峰,它甚至連灌頂都不是必需的,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必需的。灌頂在金剛乘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必需的,但是在阿努瑜伽中,當我們獲得了隴——就是說儀軌、包括密咒傳承的時候,我們就獲得了修持這個儀軌的許可。好,為什麼有這樣的一種不同?那就要說到它對於見解的認識。  阿努瑜伽的見解跟金剛乘一般的見解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它關於基的認識。什麼叫基?藏文叫「貢依」,基就是說我們關於一切眾生的本性的一個認識、一個見解,這就叫基。接下來,關於基有不同的認識,我們就引申了不同的修道,然後有不同的證果,這就叫基道果。基道果落實在具體的教法上呢,就是見修行。所以講到阿努瑜伽的基的時候,關於個體本性的認識的時候,包括一切眾生的本性的認識的時候,阿努瑜伽的基跟大圓滿講的基是完全一樣的。剛才已經提到了大圓滿講的基是什麼,也就是眾生的本性就是本來清凈和本自圓滿的不二。  本來清凈說的就是空性,一切現象,輪涅萬法,雖然紛繁萬千,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空性的,因為它是條件性的產物,它是各種因緣和合的產物,拆開這些因緣,它沒有一個獨立實存的永恆不變的主體,因此我們說它是空性的。但是這個空性當中具足一切的光明的潛能,這個就是我們說的「隴竹」,「隴竹」的意思就是本自圓滿。所以大圓滿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本來清凈和本自圓滿的不二。這個有點類似於大乘顯宗當中比較究竟的見解,就是說所謂的真空和妙有不二,類似的這樣一種見解。只是從見解而言,我並沒有說它們其他的方面都是一樣的。  好,現在就提到了所謂阿努瑜伽關於基的認識。但是阿努瑜伽雖然它的基跟大圓滿的基是一樣的,但是剛才我已經提到了,它是金剛乘的頂點,因此它仍然是轉化道。轉化道就是金剛乘。那是怎麼說呢?既然它的認識,它關於個體本性的認識是跟大圓滿一樣,為什麼它的修持(不同)?它是介於一般的金剛乘瑪哈瑜伽,另外一個詞就叫無上瑜伽,很多人聽說過無上瑜伽「Anuttara Tantra」,聽說過無數次,或者叫無上密、無上續部,但實際上很多人都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現在簡單地跟大家清晰地界定,無上瑜伽就是瑪哈瑜伽,瑪哈瑜伽就是一般的金剛乘漸次觀修的生圓次第。阿努瑜伽是不同的,阿努瑜伽是介於一般的金剛乘瑪哈瑜伽和阿底瑜伽大圓滿之間的一種教法,所以我們說(它)是蓮師的一個特殊的教授。  那麼,這種阿努瑜伽的教法,「阿努」的意思是「隨」,實際上也是無比的意思。「阿底」實際上是無上的意思,「瑪哈」就是大的意思。阿努瑜伽它仍然是轉化道,它是剎那觀修,所以它仍然也要進行剛才提到的生圓次第的觀想,但是它是剎那間觀想生起次第,剎那間觀想圓滿次第。如果在座的有南師的弟子,獲得了最近一次曼達拉娃法會(傳承),曼達拉娃長壽法裡面有虛空秋練,如果你修一遍曼達拉娃的長壽法的儀軌,加上虛空秋練,這就是一個阿努瑜伽的生起次第加圓滿次第的一個觀修。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嗎?因為裡面有自觀本尊為曼達拉娃,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當然還有曼達拉娃所在的五方空行母的壇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融入氣脈明點,我們有修這個所謂的虛空秋練,對不對,有氣入中脈等等,是這樣子的。  好,言歸正傳。剛才提到了阿努瑜伽,阿努瑜伽的基道果,還有見修行,它總體來說仍然是屬於金剛乘的範疇,但是它的見跟大圓滿關於基的見是一樣的,因此阿努瑜伽可以剎那觀修。為什麼這麼說?既然我們說大圓滿講一切眾生的本性是本來清凈、本自圓滿的,也就是一切眾生是本來佛的意思,但是因為無明的緣故,就像虛空中的太陽被遮蔽了一樣。現在我們用大圓滿的方法,我們接受上師的直指心性,我們就可以發現自己本來的佛性的面目。但是阿努瑜伽的方式則不太一樣,它還是處於金剛乘的範疇,但無論如何,它的基是一樣的,它可以像鏡子當中反射影像一樣,剎那觀修本尊壇城。因為我們說大圓滿教法當中經常用鏡子比做人的心,鏡子具備無盡的反射對境的這種潛能,就像我們的心,心的本性也具備這樣的潛能,是一樣的。  什麼叫心的本性?心和心的本性,很多人聽說過這個概念。心就是這個判斷、思維、分別的,在作意的這個東西。那麼心的本性是心本來的狀態,是心產生任何概念、判斷、分別之前的本初狀態,這就是心的本性。好,所以阿努瑜伽,既然它的基是一樣的,所以它可以以這樣的一個見解來進行剎那的觀想,就像鏡子前面反射我們人的影像,就像你照鏡子,立刻出現了你的臉一樣,那麼我們觀修本尊的時候也是剎那觀修。而且它的這些觀修的方法有些不共的要點,這就是阿努瑜伽的方式。  2-5 自解脫道(大圓滿)  最後我們講阿底瑜伽大圓滿。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不斷地提到,不斷地介紹了一些。阿底瑜伽大圓滿,在早期的大圓滿密續當中,我們很少見到「大圓滿」這個詞,更多是見到所謂的「菩提心」這個詞,藏文叫「蔣秋森」。菩提心這個詞,我們知道菩提、智慧,菩提心這個詞就是智慧心或者說我們智慧的本來狀態。但是後來,就是說在各種語境的影響下,人們關於菩提心的理解更多地理解為慈悲心,是這樣子。但是早期大圓滿經典裡面都是講菩提心,比如說大圓滿心部的根本經典叫作《一切法菩提心普作王》,簡稱《普作續》。  2-5-1 大圓滿經典來源  既然我提到了很多密續的名字,我就大概地說一下大圓滿的經典的來源。剛才我已經提到了十二位本師,對不對?十二位本師最早的叫「童子相不可思議如來」,他於古遠的歲月,那個時代叫作「嘎巴佐登」的時代,也就是黃金時代。在古印度,古印度的人類將宇宙劃分為四個時代:黃金、白銀、青銅,還有黑鐵時代,也就是類似於我們通常說的春夏秋冬。最好的時代叫黃金時代,那個時代眾生的壽命是無量的,是不可估量的。我說的是人類,人類的壽命當時是不可估量的,人類的狀態是自然地散發著像天人般的光明。當時,當然人類的意識狀態、他的業力的狀態也是比較高的,就是說他沒有這樣的太多的惡業,沒有太多的情緒煩惱。  那麼接下來,就是說「嘎巴佐登」時代,人類的情緒煩惱慢慢地積累起來,那麼就逐漸地,人類的業力越來越沉重,然後人類的壽命也開始減少,到比如說第二個階段,可能比如說到了一千萬歲的壽量,然後到百萬歲、十萬歲、或者說一萬歲,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就是所謂的人壽百歲的時代,大概一百歲,多也多不到哪裡去,少也少不到哪裡去。釋迦牟尼佛在大圓滿歷史上被稱為第十二位本師。我們顯宗的同修都很熟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本師」,在大圓滿教法當中,也有同樣的一個用詞。  好,那麼第十一位是誰?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第十一位,叫作「年佐嘉波」,藏文的意思就是「現證圓滿王」,他實際上就是大圓滿界部的來源。我已經提到了大圓滿心部、界部這些辭彙,等一下我會一併地介紹。那麼第十一位就是「年佐嘉波」,距今七千年,因此我們就知道,大圓滿的歷史當中有記載的。大圓滿的歷史已經是不可考了,就是說無量無邊,但是根據很多覺者覺性境界的流露,他們觀察到了這樣的一些情況,比如說距今七千年,有「年佐嘉波」祖師傳授了大圓滿相關的教法。總而言之,這些都是早期的十二位本師的情況。  然後我提一下密續的情況。大圓滿的歷史上經常有所謂的法界當中有640萬偈大圓滿的偈頌,因為古代的這些大圓滿的文獻,大多數都是一種偈頌的方式,就像我們的漢語裡面的一些詩歌,比如說七言、九言,這樣工整地排列,所以它有所謂「640萬偈」這樣的一個說法。當然這是古代印度或者烏金國大概的一個說法。這些密續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化、輪迴的無常,很多的教法慢慢地湮沒了。事實上在我們這個劫數當中,我們這個劫數是所謂的人壽百歲的時代,剛才已經提到了,那麼第一位大圓滿祖師叫噶饒多傑。噶饒多傑中文叫極喜金剛,有的地方翻譯成勝喜金剛,都是一個人。  噶饒多傑他實際上就是這十二位本師之後的第一位本師,所以當我們說到十二位本師的時候,我們要有個了解,這指的是歷史上的、過去的大圓滿本師,不是在這個劫數當中。這個劫數當中,第一位是噶饒多傑,噶饒多傑你可以理解為第十三位大圓滿本師。噶饒多傑祖師教授了整個的大圓滿的教法,但是在噶饒多傑祖師教授這個教法之前,整個剛才提到的法界640萬偈頌的大圓滿教法絕大部分已經消失了。剛才已經提了,無常的緣故。但是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因為噶饒多傑他是一位化身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在釋迦牟尼佛的經典當中,曾經預言過或者授記過:「在未來將有一位如我一般的導師,教授超越因果的教法。」這個說的就是噶饒多傑,預言的就是噶饒多傑祖師。  噶饒多傑祖師他的大圓滿的總集教授、概括性的教授,就是所謂的著名的《椎擊三要》,有的地方翻譯為《三句精要》,都是一回事。這個教法實際上就是一切大圓滿教法的一個總集,包括過去的大圓滿教法,過去的十二位本師的教法,都可以總集在裡面,(也)包括之後的任何的一位,不管我們現在聽說的哪一個源流的大圓滿,都可以歸集在這個裡面,這就是所謂的《椎擊三要》。  還有一點,剛才說了,之前的大圓滿教法都消失了,但是因為噶饒多傑祖師這種完美的明性,我們說智慧吧,在他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幾歲的時候,他在玩耍的時候,就自動地在朗誦我們這個劫數人間第一部大圓滿的密續,就是說(他)教授出來的大圓滿密續,叫作《金剛薩埵大虛空》——「多傑森巴南卡車」,這是藏文的名字。《金剛薩埵大虛空》是這個劫數第一部教授的,但是最古老的一部叫《聲應成續》,我們一開始就講了。  《金剛薩埵大虛空》這個教法,在他還是個小孩子就在朗誦。然後,聽到這個小孩子在朗誦,有的人就開始傾聽,聽他講些什麼內容。那個時代實際上正好是大乘佛教唯識宗比較興旺的時代,當時還不叫唯識宗,叫「尤噶恰雅」(Yogacara)——瑜伽行,是瑜伽行派比較流行或者興旺的時代。當時有著名的印度的那爛陀學院,實際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的佛學院。當時的五百班智達之首——文殊師利友,文殊師利友有的地方翻譯成妙吉祥友,藏文叫「蔣華西寧」吧,他們這樣的一個拼音。文殊友是當時那爛陀的瑜伽行派的五百班智達之首,班智達就是學者的意思,他就帶了一小隊的班智達前往烏金國,就是噶饒多傑朗誦《金剛薩埵大虛空》這個第一部人間大圓滿密續的地方,實際上就是「杜瑪帕拉」,當時烏金國的首都。  說到烏金國,插一句話,烏金國就是人間大圓滿教法的來源。可能有的人說:「不是說印度嗎?怎麼又說烏金國呢?」印度是一個大的範疇,而具體地說,就像蓮師七句裡面講的「烏金西北隅」,對不對?就是在印度西北的方向。  烏金國的首都「杜瑪帕拉」,他們來到這裡,要跟噶饒多傑辯論。他們一上來就很不客氣地提了幾個問題,質問噶饒多傑,既然你教授超越因果的教法,他們就提問。沒想到幾個問題、幾句話,噶饒多傑作為一個小孩子,他的回答就讓這些非常著名的班智達大吃一驚,發現他完全回答了他們的問題,而且文殊友發現噶饒多傑實際上教授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精髓。因此他們完全地信服他是一位化身佛,他們都成為他的弟子,因此文殊友就成為噶饒多傑祖師的第一位弟子。  2-5-2 椎擊三要  在噶饒多傑圓寂的時候,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時候稱之為虹光身,有的時候稱之為大遷轉身,但是比較確定的實際上就是大遷轉身,也就是大圓滿教法當中最高證悟的顯現。最高證悟的顯現叫大遷轉身,它和一般虹光身不同,這個以後我們再說。在他圓寂的時候,他留下了一個教法,就是整個大圓滿的總集,叫《椎擊三要》。《椎擊三要》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大圓滿的一個總集綱領,一切的大圓滿都在這裡面。  這三句話是什麼呢?三句精要第一句就是「直指心性」,它的英文叫「direct introduction」,也就是直接引導。引導什麼呢?引導我們發現自己心的本性、本初狀態的意思。所以說,大圓滿的上師,南師經常說,大圓滿上師要給弟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這個,真正的大圓滿教法,就是直指心性。  那麼接下來第二句是什麼?就叫「確信無疑」,原始的經典當中叫「不復疑惑」,不再疑惑的意思。也就是說儘管你獲得了直指心性,直接引導發現心的本性的這種教授——直指,但是你有可能只是剎那間有過這樣的對覺性的驚鴻一瞥,可是你並沒有很熟悉,真正地認識心的本性。因此你要不斷地通過各種竅訣、各種方法來修持,所以要達到確信無疑。  接下來第三句,我們說原始的經文裡面叫「解脫自信」,然後南師的相關的詮釋就是:基於這個確信無疑的心的本性的經驗,融攝一切身語意二元的幻相,這就叫融攝,並且最終處於任運自解脫的狀態。這就是一切大圓滿的總綱。  2-5-3 心部  很多人可能熟悉自己的上師、自己的傳承,但是對這些大圓滿歷史相關的一些知識並不了解,因此我今天要特別地、著重地介紹一下大圓滿三部的知識。  我們知道,剛才說到了整個大圓滿教法就可以用《椎擊三要》或《三句精要》來概括。那麼第一句話直指心性,實際上就相應於我們通常說的大圓滿心部。大圓滿心部整個的、最終的主題、核心就是發現心的本性。但是圍繞著這個發現心的本性,我們可能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說上師會給你詳細地講解九乘佛法見修行的區別,會告訴你心和心的本性的區別,一般的意識、心意識和阿賴耶識的區別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說他給你直指心的本性,這個就是所謂心部的內容。  具體在修法上,傳統上我們說心部當中有所謂的心部四禪觀。四禪觀就有大圓滿的所謂的止、大圓滿的觀。為什麼我加一個形容詞,加「大圓滿」這個定語呢?因為它和顯宗當中的止和觀並不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大圓滿的止,大圓滿的觀。通常我們聽說過有相止、無相止,對不對?實際上心部四禪觀的第一個階段就叫作大圓滿的止,寂止的意思,它的藏文叫「涅帕」。這個寂止它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大圓滿的止分為有相止和無相止,或者叫有所緣的止和無所緣的止,沒有一個所緣也可以修止,但這個叫大圓滿特有的止,在這個狀態當中就可以發現心的本性。  那接下來就是大圓滿的觀,實際上是基於剛才說的發現心的本性或者叫明覺這個經驗,藏文叫「日巴」,這個「日巴」的經驗,就是發現心的本性的經驗,證悟的心的本性的經驗。基於這個經驗,在我們所謂的一般說的「座下」,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融攝一切的二元狀態。什麼叫融攝,就是有這個心的本性的經驗,在一切二元幻相的顯現當中放鬆而已。這些涉及到竅訣,我們就不多說了,但是大概的介紹就是這樣。這就是所謂大圓滿心部四禪觀前兩個階段,大概就是這樣。後面就是說「尼美」、「隴竹」,不二——止觀不二、任運自解脫,這個就是心部。  2-5-4 界部  然後接下來就是所謂大圓滿界部。大圓滿界部就相應於噶饒多傑祖師《椎擊三要》的第二要——確信無疑,所以界部就是用來做這個的。很多人聽說過界部的名字,如雷貫耳,非常地心嚮往之,但是從來也沒有得到過實際的實修訣竅的教授,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剛才我提到的心部的知識,如果不是特別熟悉大圓滿教法的人,可能也是第一次聽說。無論如何,大圓滿界部它的主旨就是要使心的本性,這個明覺的經驗確信無疑。那麼相關具體的修持就是所謂的界部四身印,叫作「達」。「達」就是一個標誌、一個印記的意思。  四身印,這個就涉及我們說的要使用禪修帶,使用禪杖,然後還要有一些能量點的按壓,還有特定的呼吸的方法,凝視虛空的方法等等這些具體的內容。那麼界部的「界」是什麼意思?實際上就是「隴」,「隴」就是虛空,因為界部藏文叫「隴得」,「隴得」就是說關於虛空的一個系列的教法。那麼這個虛空,有的時候翻譯成虛空界,或者叫空部、虛空部等等。第一部,心部「森德」,這個大家翻譯都沒有問題。第二部叫「隴德」,有時候翻譯為空部,但是我們翻譯為界部,因為這個虛空界,虛空這個層面,虛空是一切顯現發生的基礎,所以叫作界部。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關於心的本性的經驗,它會以所謂的可見的形式顯現在虛空中,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脫噶四相當中的比如說法性現前。法性現前,就有可能看到一些所謂的比如說金剛鏈、明點,這些在界部當中也可以見得到。所以通常我們把法性現前、證悟增長、明覺如量、法性窮盡或者叫法相窮盡這個(稱為)脫噶四相,我們一般這麼翻譯,但實際上這個翻譯是不公平的,為什麼呢?因為在界部修持的最後比較成熟的階段,也可以顯現這四相。這就是為什麼界部的祖師,歷代祖師有很多虹光身的成就。吉美林巴尊者就寫過一個界部祖師的傳記,裡面就提到了界部的歷代祖師。  尤其是界部在蓮師的時代,這個說起來就引伸得比較長一些,但是這很重要,大家要了解這個知識。剛才一開始就提到了,大圓滿教法在噶饒多傑祖師之前已經消失了很多東西,但是由於他完美的明性,他完美的智慧,他又恢復了這些教法,給予了比如說我們所說的「隴」。首先就是密續,大圓滿的密續,然後精要教言就是隴,還有就是竅訣,這三個大圓滿傳承的來源。然後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就給予了《椎擊三要》的教授。  回到剛才界部的來源。界部的祖師是誰呢?第一個在藏地教授界部的祖師是誰呢?可能很多人說肯定是蓮師了,不是,實際上是蓮師的弟子毗盧遮那大譯師。毗盧遮那大譯師不是一般的人,當年蓮師在藏地最初傳授金剛乘、大圓滿的時候,實際上大圓滿教法當時只有竅訣部實修的內容,心部、界部只停留在傳承的層面。是什麼意思呢?因為通常當我們說完整的傳承的時候,它有隴、旺、赤這三種。「隴」就是經文、儀軌這些傳承、密咒等等;「旺」就是灌頂;「赤」就是實修解釋,就是竅訣,說白了(是)具體地告訴你怎麼實修。  但是蓮師的時代,大圓滿心部、界部實際上已經衰微了。為什麼?心部剛才已經講了,心部四禪觀有這麼多曲折的止、觀什麼的,界部又有什麼禪杖、禪修帶、能量點,有點複雜,尤其是對於我們漢族人來說,比較喜歡這些特別簡單直接的東西,這也就是禪宗為什麼曾經比較興旺的原因。但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心部、界部在蓮師時代已經衰落了,這就是為什麼蓮師派他的弟子毗盧遮那,有的人翻譯為白若雜那,到烏金國去翻譯這些大圓滿的經典,因此他把大圓滿心部、界部的經典都翻譯了過來。  那麼第一部引入到藏地的大圓滿密續就叫作《覺性杜鵑》——「瑞巴庫久」。《覺性杜鵑》南師曾經有過這樣專題的教授,實際上就是大圓滿早期的五部遺教,就是說最古老的五部最早翻譯的密續,裡面包括比如說《覺性杜鵑》、《大力震動》、《大鵬展翅》、《石中熔金》、《大圓滿之奇蹟》等等這樣的一些教授。  好,所以現在大概提到了界部的情況。界部是毗盧遮那把經典從烏金國翻譯過來,他反而傳給了蓮師。實際上他從烏金國獲得了這些傳承,反過來傳給了蓮師,反過來成為蓮師的上師,所以他們兩位是互為師徒的,實際上是這樣的。然後,再次往下傳承下去。再次往下傳承下去的時候,歷代的界部的祖師很多都顯現了虹光身,一直到正達摩菩提,他和菩提達摩祖師不一樣。  這個祖師之後,慢慢地又有一些衰弱,所以一直到我們說的十九世紀。你們知道利美運動的三位先驅之一,寧瑪派的代表就是秋吉林巴,另外的比如薩迦派的代表實際上就是最著名的蔣揚欽則旺波——一世欽則仁波切,還有蔣貢康楚,這是噶舉派的代表。那麼寧瑪派的代表當時就叫秋吉林巴,秋吉林巴被譽為一百位伏藏師之王,為什麼?因為他開啟了大圓滿三部的伏藏,尤其是大圓滿界部的伏藏。因為之前已經說了,界部、心部過一段時間它就衰弱下去,到蓮師的時代,通過毗盧遮那去翻譯烏金國的經典,它又興起來了,但後來又衰落下去了。所以到十九世紀,秋吉林巴得到這麼大的盛讚,就是因為他開啟、發掘了大圓滿三部的伏藏,尤其是界部。  但是作為二十一世紀今天的我們,非常有幸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有可能每一年都得到南師的界部的教授。首先,不僅僅是因為南師就有大圓滿三部,包括大圓滿界部伏藏的傳承,就來自秋吉林巴家族。秋吉林巴家族的一位著名的後代就是祖古·烏金仁波切,你們知道,《大成就者之歌》的作者,措尼仁波切的父親。那麼,南師的大圓滿的界部的教授,不僅僅是來自這個傳承,還有一點必須提到的,尤其是可能更多地跟明天我要講的南師教法的不共特色有關的一個話題,就是說南師有一個不共的教法,叫作《龍欽俄薩康卓寧提》。  《龍欽俄薩康卓寧提》我們翻譯成中文就是《法界光明空行母心髓》。這個跟《龍欽心髓》聽起來很像,都有龍欽、都有心髓(寧提)兩個詞,但是是不一樣的。因為《龍欽心髓》(龍欽寧提)是吉美林巴尊者發掘的,實際上是龍欽巴尊者的意伏藏,所以這是不一樣的。而後者,南師的這個教法叫作《法界光明空行母心髓》,它實際上是南師的一個凈相教法,這還不是伏藏教法,不是意伏藏教法。南師也有一些意伏藏被發掘到,但是最重要的,他的主要的教法就是這個,我們簡稱為「龍薩教法」。但是此龍薩非彼龍薩,很多人都說「龍薩寧波」等等,還有熱那林巴的龍薩傳承等等。其實龍薩有好幾個龍薩,至少兩三個和大圓滿相關的傳承。  2-5-5 傳承的分類  但是南師這個是不同的,因為這個是凈相傳承。這樣我就要提到傳承有哪些種類。在寧瑪派這些教法的種類當中,就有所謂的嘎瑪,嘎瑪就是遠傳,遠傳我們稱之為經藏,也就是說就像佛經一樣,(從)第一位祖師代代相傳,傳到我們這裡,我們稱之為嘎瑪——遠傳經藏。  還有近傳,比較直接的、比較近的傳承,我們叫伏藏、叫德瑪。這個伏藏的話,很多情況比如說在蓮師的時代,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或者因緣際遇,蓮師和益西措嘉佛母把很多的教法和相關的法物,把它們埋在山上、岩石裡面、或者說湖泊下面、甚至一些成就者的心相續當中,未來因緣具足的時候,把它開啟出來,這個叫伏藏,這是寧瑪派比較重要的一種傳承。因為這樣的一個緣故,它是很直接的。比如說吉美林巴尊者開啟了《龍欽寧提》的意伏藏,那麼我們就直接地實際上跟龍欽巴祖師相連了,這就是為什麼。因為在密法傳承的過程當中,大家都知道,密法傳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三昧耶。弟子的誓言或者戒律如果有問題的話,最終會影響傳承的一些情況,比如說上師的健康、壽命、弟子的狀況等等,都會有一些影響,所以說三昧耶應該是清凈的,教法才會比較興旺。這就是為什麼伏藏比較多的原因,比如說我們很多的教法都是伏藏。  但是還有一種教法,它既不是遠傳經藏,也不是近傳伏藏,而是叫作凈相教法,藏文叫「塔囊」。那麼這個凈相教法意味著什麼?凈相、清凈相意味著這位上師在他的清凈的境界當中,比如在禪修的境界當中,我們大圓滿叫禪觀,有的人翻譯為禪定,但是我們說的禪觀指的是出世間的禪定,在這樣的一些境界當中,或者說他在光明的夢境當中,獲得了這樣的一些教法,這個叫「塔囊」——凈相教法。凈相教法在歷史上比如說噶舉派的開山祖師諦諾巴尊者,他的很多的教法就是見到一個女人,她給他顯現了金剛瑜伽母的或者說相關的一些壇城,或者一些境界等等,這也是一種凈相。還有的就是說在夢境當中獲得了這樣的一些教法。南師更多地是在他的一些覺性的或者說光明的夢境中獲得了很多這樣的一些教法。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說南師全面開啟了大圓滿三部的傳承。剛才已經提到,心部、界部因為種種的原因,過一段時間它會衰弱下去,但是南師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能力,實際上就是一種夢修法的能力,可以說他是一代夢瑜伽的大師,那麼他就有能力在凈相的夢境當中,他需要什麼樣的傳承,或者關於某些教法的細節上他有不清晰的地方,剎那間他就進入到這個層面當中,他的以前的上師、成就者、空行母等等就出現在他的夢境當中,所謂空行母就是證悟的、顯現為女相的覺者。那麼這就是所謂的凈相教法。  今天我並不打算更多地去涉及南師的這些教法的不共特色,主要是講九乘佛法。所以我們再次回到我們這個主線。九乘佛法分為三種解脫道,其中第二種解脫道叫轉化道,對吧?轉化道剛才講了就是金剛乘的一個代名詞,它根本的特點就是將不凈轉為凈相,轉不凈為清凈,就是凈觀一切的意思。所以在金剛乘的觀修當中,也會總是要求凈觀一切。那麼大圓滿是叫自解脫道,自解脫道意味著什麼呢?也就是說剛才提到的,上師首先給你直指心性,當你認識了心的本性的時候,你安住在這個經驗當中,那麼一切現象的生起,一起情緒、煩惱、念頭生起的當下,就在這個念頭本身中放鬆就可以了,這個就是所謂自解脫道。當我們處在這種狀態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對治、任何的轉化、任何的出離、任何的逃避,這就是自解脫道的特徵。  2-6 戒律和三昧耶  說到這裡,我就大概介紹了一下九乘佛法的一些相關的情況。但是還有一些方面,比如說在戒律的方面,我一開始也提到了,出離道它是非常注重戒律的。那麼在金剛乘的轉化道當中,我們講實際上嚴格說不叫戒律,叫作三昧耶。三昧耶梵文叫samaya,意思是誓言。誓言跟戒律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儘管很多時候都被翻譯成三昧耶戒,已經是習慣成自然了,大家都這麼翻譯,有的時候我們也只能這麼翻譯。但是大家要了解,戒律更多的是一種強制性的方式,控制你的身語意。  2-6-1 顯宗戒律  比如說,我們說顯宗當中修持出離道,實際上顯宗當中主要是兩種戒律,一種就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別解脫戒的「別」就是各個的意思,就是各自的。比如說修行者有在家的居士,還有已經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還有處於兩者之間,還沒有完全出家,或者說剛剛出家的沙彌、沙彌尼,還有一些正學女或近學女——見習的比丘尼等等這樣一些情況。所以這些情況,每個人都要受持相應的戒律,每個都是不太一樣的,當然居士五戒男女都是一樣的,但是其他的話,比丘、比丘尼戒都是不太一樣的,比丘戒的250戒,比丘尼戒的300多戒,所以這個叫作別解脫戒。  另外一種叫菩薩道的菩薩戒。實際上在原始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比如說在律藏當中,並沒有所謂菩薩戒,但是在後期,尤其是大概公元三世紀的時候,大乘佛教廣泛地興起的時候,菩薩戒才慢慢地興旺起來,就是說這個傳統越來越得到發展。  2-6-2 金剛乘的三昧耶  這是在出離道當中,那麼在轉化道的金剛乘當中是怎樣的一種情況?也就是我們說的三昧耶。三昧耶實際上就是一種誓言,這種誓言也包括戒律的方面,但是不完全是,還包括一些實際上是金剛乘轉化道修持本身的要求,比如說不中斷地念誦本尊咒,還有凈觀一切。比如說一切的聲音都觀為本尊的聲音、一切的顯現觀為本尊的顯現、一切的念頭觀為本尊的心意,所以是有這樣的一些情況。  那麼金剛乘剛才說了有外續部、內續部,或者下續部、上續部之分。總的來說,金剛乘有十四種根本三昧耶,有的人翻譯為十四條根本戒。裡面最主要的莫過於最嚴厲的對境、最重要的情況就是說不可以誹謗上師,對上師生起邪見,對金剛道友產生憤怒怨恨等等這些情緒,然後有各種情況;還有不間斷本尊咒,剛才已經提到;不毀謗女性等等這樣的一些情況。但是,三昧耶顯然跟戒律不完全一樣,戒律是強制性的要求,只要你的生命還延續,你就有戒律,生命終止了,這個戒律就停止了。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盡形壽不殺生」,就是你這個形壽,這個身體、生命還存在,壽命還在,那麼你就不應該殺生,這是五戒之一,對不對?但是這個生命結束了,身體消失了,這個戒律隨之終止。但是三昧耶的情況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獲得了密法的傳承,這個三昧耶誓言將一直延續到我們究竟證悟,延續到我們成佛,所以這種叫作金剛關係。我們跟上師結成這種金剛師徒的關係,我們師兄弟結成金剛道友、金剛兄弟姐妹的這種關係,這種它會一直延續到你解脫成佛為止。  2-6-3 大圓滿的三昧耶  那麼大圓滿又講的是什麼?剛才不是說了嗎,顯宗的出離道講的是戒律,金剛乘的轉化道講的是三昧耶,大圓滿的自解脫道又是什麼?也叫三昧耶。但是大圓滿的三昧耶跟金剛乘的三昧耶又不完全一樣,這個龍欽巴尊者在他的《七寶藏》當中提到了,其實也是以前大圓滿密續當中的內容,也就是我們說的八個字:無有、平等、唯一、元成這八個字。  「無有」就是空性,一切現象的本質就是空性,包括心,心的本質也是空性,心的念頭等等一切都是空性。還有就是所謂的「平等」,一切法實際上它的本質都是空明不二的顯現,本質上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大小、美醜之分等等。那麼還有就是「唯一」,一切法的本質就是「嘎達、隴竹」的本初狀態的顯現,世間沒有任何兩種現象它的本質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覺者可以證悟,而我們眾生依然是凡夫的原因。因為這叫一根二道,對不對?因為他證悟了一切法的本質都是平等、清凈、空性、不二的狀態。那麼還有最後兩個字,就是叫作「元成」,這一切的元成、唯一也不是說我們去製造,去通過修行然後把它形成這樣的一種境界,這個叫造作,而是說本自就具足的本來的狀態,這就是關於大圓滿的三昧耶的介紹。  大家可能就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之前都是能理解的戒律、三昧耶,大圓滿的三昧耶怎麼聽起來這麼不可理解呢?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儘力地安住在覺性當中,因為覺性可以通過這四個方面,做四個方面的表述,就是剛才說的無有、平等、唯一、元成或者叫任運,就是這麼回事。那麼怎麼樣儘力安住在覺性當中呢?比如說南師給我們教導的一個非常實用的大圓滿的三昧耶,他說:「大圓滿行者唯一的三昧耶就是儘力保持覺知。」因為我們不可能作為初學者,作為還沒有品嘗到證悟滋味的人,我們就說什麼安住在覺性當中,這只是想像、概念而已。因此作為一個實用的方式的三昧耶,或者我們儘力達到這個要求,我儘力安住覺性,怎麼做呢?  首先我盡量觀察自己的心,我隨時觀照自己身語意的狀態,是不是處在這種緊張、攀緣、執著、散亂當中,對不對?這就是大圓滿行者的三昧耶,所以我剛才提到兩個層面,一個是究竟的層面,一個是相對實修層面的三昧耶,所以這個是不一樣的情況。  2-6-4 戒律和誓言的抉擇  那麼很多人就會問:作為我這樣一個所謂學佛、追求真理、追求解脫的人,那我到底應該怎樣面對這些戒律,這些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要求,我到底怎麼抉擇?怎麼對待?那麼相應的你就要觀察自己,我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認識,我認為比如說我們今天聽了這個九乘佛法的介紹,我明白了大圓滿是一切佛法當中,一切宇宙當中,這些證悟真理、證悟覺性的方法當中最直接最精髓的,它只需要安住在本性當中,一切都自解脫,一切的智慧都顯現出來。那我怎麼樣做?如果我有這樣一個認識,那意味著我要試圖獲得大圓滿的教法,試圖獲得大圓滿的證悟,那麼我往這個方向發展。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沒有一下子就成為一個聖人,成為一個大圓滿的瑜伽士,就算我跟隨南師,比如說我獲得了直指心性,因為他的網路法會每個月基本上都有一兩場,一次就三、四天,三、五天,乃至七天,每次都直指心性。但是我聽了,我雖然有一點覺性的經驗,但是我還不太確信無疑,那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實際對待自己的誓言或者戒律呢?  那麼我們就應該時刻檢查自心,保持覺知,這是剛才說的,就是說我們也要尊重金剛乘的三昧耶。因為我們實際上做不到一直保持覺知,所以我們儘力而為。但是金剛乘的三昧耶,舉一個例子,我們就是說不間斷本尊咒,受持金剛乘的這些人,他們很多的誓言裡面都會說:「啊,你應該每天都修一座、幾座、幾個小時、或者說要念多少遍、絕對不能夠中斷等等。」但是這個我們不一定能做得到,因為我在修持大圓滿,我的注意力已經進入到大圓滿教法當中了,大圓滿三部本身內容就很繁雜,就是很多,但是我怎麼可能又修金剛乘又修大圓滿呢?做不到的情況下,那麼我們就是說,很實用的就儘力保持覺知,但同時我們尊重金剛乘的三昧耶,我們不要輕易去違犯,對吧?包括尤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對上師,對吧?我們不能夠隨便,就是說隨隨便便地去對待這樣的一個對境,因為這些相關的業力或者障礙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很現實地對待這件事情。  而且作為大圓滿的修行者,我們一切的修持,都是以安住在覺性為核心的。首先要發現這個覺性,認識這個覺性;然後時刻安住在這個狀態,確信無疑;最後一切二元的幻相都融入這個狀態當中,乃至最後顯現清凈的境界,所謂虹光身的境界等等。所以,我們要尊重金剛乘的三昧耶,要注意一些嚴厲的對境,尤其是金剛道友之間很容易(出現問題)。我們一般對金剛上師都是比較尊敬、尊重的,尤其是對大圓滿上師,但是金剛道友之間就覺得無所謂,就可以好像隨便辱罵,或者說輕視等等。有的人是知道不可以,但是由於習氣的緣故,還是會這樣做,想著以後再懺悔。但無論如何,我們要知道,這些都違反金剛乘的三昧耶,作為大圓滿的行者也要非常非常地小心,就像蓮師說的「見地比天高,行為比粉細」,對不對?這個是一定要注意的。  那麼至於顯宗的戒律,我們又怎麼抉擇?比如說顯宗在家居士,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不偷盜這個五戒。比如說我本人,1994年我進入佛教凈土宗,我受持了居士五戒,那我現在過了若干年以後,我跟隨南師學了大圓滿,那我怎麼辦?裡面說了不飲酒,可是不飲酒跟我們金剛乘的一個誓言、三昧耶就是相違背的,大家知道,金剛乘的十四種三昧耶當中,有一個三昧耶叫作「不拒絕薈供的聖物,不拒絕薈供的緣起物、誓言物。」這個是什麼?一個是酒,一個是肉。酒和肉在金剛乘當中是一個薈供的緣起物,這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我暫時不解釋,但是這一點就和顯宗的戒律相違背,因為顯宗居士五戒,很多人都是居士,你說了不喝酒,那你金剛乘薈供又說了不能拒絕酒,怎麼辦?  我們聽藏地的一些人說:「肉,是一個蒼蠅腿那麼大點的肉;酒呢,就在嘴唇上沾一下就可以了。」這種做法是很不錯,好像兩個矛盾都緩解了,但事實上,這並不是金剛乘歷史上純粹的傳統。我們知道,在藏地,藏地的這種氣候地理環境是不大可能出產什麼稻米、蔬菜的,所以歷代的這些大成就者們一直是肉食者,這個是很客觀的現實,不要去否定,對不對。那麼他們也是啊,所以他們作為佛教徒,他並沒有說好像居士五戒就一定要不可以怎麼樣。  所以我們就要知道一個原則,關於戒律和誓言的抉擇,就是上上的戒律融攝下下的戒律。就是說,比如說我們大圓滿是最高等的見修行,金剛乘是中等的,也是比較高的,金剛乘我們稱之為果乘,顯宗叫因乘。所以大圓滿的方式,大圓滿的這些戒律,它含攝了金剛乘的戒律。同樣的,金剛乘的戒律含攝了顯宗的戒律。所以這是我們要具體抉擇的情況。  但是如果說到你仍然是執著於一些外相形式,比如說你是一個比丘或者比丘尼,你現在還在延續這個形式,那你要尊重釋迦牟尼佛開創的這個比丘的傳統。那麼這種情況下,比丘他當然意味著出家人,就不可以結婚等等,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應該同樣地尊重這個做法,否則的話,我們就會給這個社會、會給他人帶來擾亂。作為一個出家人,假設你妻妾成群,那麼肯定會遭到所有的人詬病,很多人就會因此而對佛教產生煩惱,對不對?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忘失了所謂的「不干擾別人」這樣的一個誓言。對不對?我們「儘力保持覺知」這個大圓滿行者的誓言,這個已經違背,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要尊重(戒律)。  所以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是南師講的根據環境行事。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戒律,在東方被認為是非常優雅的事情,在西方可能是粗俗不堪的,同樣的道理,在西藏被認為是很好的事情,可能在漢地人們都很不喜歡,是不是?所以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戒律。但是如果你追隨的是顯宗的出離道,那你就應該受持顯宗的相關的別解脫戒或者是菩薩戒。如果你修的是(金剛乘),你認為你這輩子要修喜金剛成就,或者是時輪金剛成就,那你就應該受持金剛乘的三昧耶,並且不違犯。如果你追求是大圓滿,以此為主的話,那你應該實際地、儘力地安住在覺性當中,並且其他的盡量地按照這個要求去做。  當我們有覺知,隨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覺知,簡而言之一句話,什麼是覺知?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就這麼簡單。這跟顯宗很多情況下講的觀等等,有的時候是有一點相似,但不完全一樣。比如南傳佛教講內觀、四念處等等,這個不完全一樣,但是總體的意趣是一樣的。所以這樣我們就知道關於三解脫道相關的戒律、三昧耶的抉擇,大概就是這樣的,根據南師的教導,大概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2-7 果的情況  另外,就是說九乘佛法,剛才已經提到了見解、修持、還有行為。行為就是跟戒律有關,對不對?所以我已經提到了見修行。那麼至於果的方面,又是怎樣呢?當我們說見修行果這四個要素,一開始就說了基道果,基道果就是見修行,後面還有一個果,那麼這個果指的就是證悟的結果。  2-7-1 顯宗  先說說顯宗,顯宗的小乘、大乘。可以說,我們一開始就說了,一切眾生終將成佛,實際上一切的佛法之道也都將導致成佛的結果。也就是說,就算是小乘的聲聞、緣覺,也許這一輩子修小乘的聲聞、緣覺,比如說修南傳的內觀這些方法,也許這輩子最多只能證一個阿羅漢,或者須陀洹、阿那含等等,但是在未來,他可能再次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乃至最終顯現究竟圓滿的佛陀的證悟。所以就算是小乘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成佛之道,這一點大家一定要了解。就算南傳佛教是小乘,比如現在斯里蘭卡、緬甸這些地方,我們通常說小乘最多證到阿羅漢,但是這個不完全正確,最終他們以後、未來的生命形態當中,他有可能一直向前走,也許是非常緩慢地,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當中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有可能成佛,顯宗的教法就是這樣。  2-7-2 金剛乘外續部  但金剛乘的教法是怎樣的呢?金剛乘外續部當中裡面有講,最長的時間就是十六世成佛。也就是說,就算你修最低的金剛乘外續部事續或者事部的話,事部意味著我們有大量的佛事:清潔自己,我們每天要洗三次澡,甚至更多;吃的是三白三甜,就是這些被象徵著潔凈的白的;衣服要一塵不染;不斷地潔凈自身;通過這個方式潔凈自身,還要不斷地侍奉本尊等等。因為剛才說了所謂對觀本尊方式,我們這樣地來侍奉本尊,或者觀想本尊放光加持自身,凈化自己的業力等等,以這樣的方式(修行)。  那麼行部意味著介於事部和瑜伽部當中。瑜伽部的「瑜伽」的意思,在藏文裡面叫「南覺」,「南覺」這個意思就是說,以大圓滿的角度來說,「南覺」就是具足了本性經驗這樣的人,就叫瑜伽士,就是說已經明心見性的、認識自己心的本性的這種人,就叫瑜伽士。但是這個瑜伽部實際上也是有類似的含義,但不是大圓滿這個完全的意思,就是說他通過一種跟本尊的關係,比如說事部、行部、瑜伽部,它一般都是說,比如說這種一開始好像僕人侍奉主人一樣,然後是朋友,最後呢,這個最高等的瑜伽部的話,最終這個對生本尊要融為自生本尊,就是說要融入自身。這個所謂的智慧尊,法界當中證悟的覺者,智慧尊要融入自身,也就是所謂的誓言尊——「薩瑪雅薩埵」。這樣的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方式。所以經典當中剛才說到果的時候,外續部當中最長時間,需要十六世成佛。  2-7-3 金剛乘內續部  那麼接下來說內續部瑪哈瑜伽。剛才一開始說了,瑪哈瑜伽就是一般的金剛乘,漸次觀修,另外一個名字就叫無上瑜伽。當然了,由於翻譯的緣故,有的人把大圓滿也翻譯成無上瑜伽,實際上這些翻譯都是不太準確的,因為「無上」這個詞被用得太濫了。像「阿努」、「阿底」這些詞,包括「瑪哈」,實際上都是「大」的意思,「最高等」的意思,因為每個自宗都讚歎自己,是不是?自己是最高的、最好的,所以它都這麼說,所以導致了這樣的一個後來翻譯的失誤。就是說無上瑜伽部就是無上密部,就是金剛乘一般的生圓次第,也就是瑪哈瑜伽。所以瑪哈瑜伽當中,我們修持比如說薩迦、噶舉、格魯這些(法),包括寧瑪派裡面也有瑪哈瑜伽,蓮師當年進藏教授的金剛乘裡面也有瑪哈瑜伽,當然有了,一切的密法都是來自蓮花生祖師,在我們這個時代,對不對?  所以在這個裡面的修持,瑪哈瑜伽儘管它是漸次觀修生圓次第,但是它是自觀本尊,所以它認識到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的法界,法界的一切的現象,一切諸法,都是身語意真實狀態的壇城的顯現,這意味著就是覺者的這種,包括自性當中的,身語意的真實面目,也就是法報化三身的真實狀態的顯現。這就是為什麼要凈觀一切為本尊,一切的現象為本尊的顯現,聲音為本尊的聲音等等。所以,由於這樣的一種果道的觀修,因為它這種認識是比較究竟的,它可以一生成就。  但是大家回顧一下,歷史上修金剛乘一生成就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他當年是怎麼修持的,大家都知道,歷經千辛萬苦。那麼這樣的生圓次第的漸次的觀修,瑪哈瑜伽的方式,它(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因為它是一種比較曲折的方式。雖然是果道,已經很直接了,但是他是直接當中的間接,因為它採用的是漸次觀修,它關於本性基的認識也並不跟大圓滿是一樣的,它還是認為需要轉不凈為凈。  但是阿努瑜伽關於個體本性的認識是比較直接的,剛才已經提到了,所以呢,由於這樣的一種原因,無論如何,金剛乘的瑪哈瑜伽它有可能一生成就,一生成佛,雖然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艱苦卓絕的努力。所以大家如果要決心選擇金剛乘作為自己成佛之道的話,實事上要做好這種身心的準備,準備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付出凡人不可想像、不可承受的努力。  好,然後我們說一下大圓滿教法當中關於(果的情況),剛才再補充一句,如果一生沒有成佛怎麼辦?那麼就有可能剛才說得最多十六世成佛,(這)已經說過了,它可能幾世,如果修內續部,有可能再轉世,因為這個金剛關係——師徒三昧耶這個關係形成的話,上師不會拋棄你,如果他是一位真正的成就者的話。如果上師本來是個凡夫,凡夫拜凡夫為師,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就是這麼個情況。  2-7-4 大圓滿  那說到最後的大圓滿教法。大圓滿的密續當中有講,我們修持大圓滿,一生成就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南師曾經這樣說過一句話,他說:「大圓滿同修會當中大部分的修行者,也就是真正的大圓滿的修行者,真正的大圓滿的瑜伽士,他們大多數都可以在法性中陰當中證悟報身。」這句看起來極其自信,甚至看起來過度自信的一句陳述,但實際上這句話是有來源、有經典依據的。  在密續當中就有講,三種根器的眾生修持大圓滿,上根的根器,上等的根器裡面又可以分為上和下,上等根器當中的上等根器,可以像噶饒多傑或者是蓮花生大師,或者是無垢友尊者——貝瑪拉米扎一樣,顯現大遷轉身。什麼叫大遷轉身?一句話,活著的時候就顯現了虹光身。大家思考一下這句話,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體,粗大的五大已經融入五大元素的本質五色光當中。大家知道有一幅著名的蓮師畫像,就是一個畫師畫的,好像是薩迦派的一個畫師畫的蓮師的畫像,就是說他是一個虹光的形體,然後整個外表上大概看起來是一個蓮師的形狀,這是人們一般對蓮師虹光身的一個理解,但我們現在說的大遷轉身是活著的時候就顯現了。  一般說的虹光身是什麼情況,就是所謂死後七天之內,我們的身體,因為我們已經證悟了心的本性,而且我們實際上已經在法性中陰當中證悟了報身,那我們的身體當中,而且不光是停留在法性中陰證悟報身這個層面,我們的身體實際上已經幾乎完全地融攝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慢慢地顯現它融入到五大元素的本質五色光當中,所以無餘虹光身的顯現就是說顯現這個身體完全化成五色光,唯獨剩下的就是這些沒有感官覺知的部分,就是不凈的部分——毛髮和指甲,這個叫無餘虹光身。如果有一些障礙,或者有一些因素的影響,它顯現為有餘虹光身,比如說整個身體成比例地縮小,乃至一肘高,甚至有的是一拳頭高等等這樣地縮小,這個叫有餘虹光身。這樣的例子近現代也是不少的,但是無餘虹光身就相對來說很少。  比如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噶陀第十萬虹身,就是白瑪鄧燈,娘拉·白瑪鄧燈,這是他的藏文。白瑪鄧燈尊者他就是無餘虹光身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圓寂之前,他跟弟子交代,說我馬上就要走了,我會進入到這個小帳篷裡面,之後你們把我在外面用針把這個牛皮帳篷縫起來,外面堆上石頭,不讓野獸什麼的靠近。弟子就按他說的,知道上師要走了,很難過,但是也按照上師的囑咐就這麼做了。然後過了七天,他們再回來,把這個帳篷拆開,發現裡面只剩下了白瑪鄧燈的衣服。這個是縫住的啊,這個帳篷——牛皮帳篷,只剩下他的頭髮、指甲,還有他的衣服,是這樣的一個情況。  包括南師的叔公多登·烏金天增,你們知道,南師的著名著作《幻輪瑜伽》,也叫《日月和合幻輪瑜伽》,還有個副標題叫《西藏的動作瑜伽》,這本書上面,封面的那個瑜伽士就是南師的叔公多登·烏金天增,一世昂藏珠巴的直傳弟子,也是龍欽寧提的一個重要的大成就者。他就是以幻輪瑜伽為主的一個修持者,最終他顯現了虹光身。而且他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在1962年2月公開地示現了虹光身,意味著,一般虹光身的顯現過程當中不可以去碰觸的,尤其是三昧耶有問題(的人)不可以去碰的,否則,據說可能會擾亂這個虹光身的顯現,或者說阻止,或者說怎麼樣。  多登·烏金天增當時是一個著名的修行人。你們聽說過阿沛·阿旺晉美這個名字吧,他是當年簽訂西藏《二十一條和平協定》的重要的政治人物,當年專門去拜訪過南師的這位叔公多登·烏金天增。那時,多登·烏金天增住在藏東一個放牧的小屋子裡,這是牧民住的一個小屋子。有一天看他藏人發現不對勁,怎麼多登·烏金天增不見了呢?因為多登·烏金天增在那邊閉關嘛。然後他就打開門進去看,就發現只剩下一個羊皮的袍子,他往袍子裡面一看,發現一個縮小的烏金天增的身體,這個時候叫有餘虹身。他就很害怕,他是藏人,他也聽說過所謂的「加路」——虹光身,他就向上級彙報,然後上級又向上級彙報,這件事甚至驚動了很高層。然後他們就說,因為他是個很有名的人,趕快又派更高的官員來視察。再回到那個屋子裡看的時候,發現裡面連那個縮小的身體都不見了。這就叫作公開地示現了虹光身,被別人看,被別人摸的情況下也沒有問題,就是說這些只是相對的,並不一定就會終止。  不管怎麼樣,這就是大圓滿教法當中所謂的兩種顯現。剛才我已經提到了,上等根器當中,裡面有兩種,大遷轉身這是高等的,可能不是那麼高的,(相)比較已經很高了,比較高的這個就是虹光身。再差一點,叫作上(根)中(的)下(根)吧,你可以這麼說,(是)有餘虹身,當然有的時候可能不是以這種虹光身的形式顯現,有可能是一種七彩的、五彩的舍利、極其堅固的舍利等等,或者說骨頭上顯現一些種子字、佛像,就是說他的骨頭上面顯現一些佛像、種子字的形式,根據大圓滿密續《金剛薩埵意鏡續》,上面有講一些虹光身其他的一些情況。  不管怎麼樣,我們言歸正傳,說到果的時候,大圓滿中根的行者,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實際上是中等根器乃至中下根器的人,中上根器的人都不是特別多,上上根器的人剛才已經說了非常少。所以,這個情況下我們就知道,上師剛才說了,大圓滿行者大部分可以在法性中陰獲得解脫。  什麼叫作法性中陰?大圓滿教法當中有個著名的中陰教法,他將人的整個生命的形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就是活著時候,這叫人生中陰,就是普通的自然中陰;接下來快要死的時候,叫臨終中陰或者叫臨死中陰;臨死中陰最終意識完全失去,大腦死亡或者說呼吸停止,這個時候,內在的內呼吸還沒有完全終止,但是最終當我們的心完全瓦解的時候,我們的心意識完全瓦解的時候,這個時候真正地進入了法性中陰。  什麼叫法性中陰?當我們的凡夫心停止了運作的時候,我們自己心的本性、本初狀態或者我們赤裸的本來面目就赤裸地顯現出來,它以聲、光、光線的形式顯現出來。如果你生前接受過比如說靜忿百尊的傳承,或者金剛手,或者綠度母,或者什麼傳承,有可能在你死後的法性中陰,就是你的凡夫心停止運作之後的這個本性顯現的階段,顯現這些覺者的形狀等等。但是這個時候會有很多,因為我們的六根已經瓦解了,這個時候會顯現很多的聲、光的境界,我們不受我們六根的束縛,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境界顯現的時候,如果你生前已經是訓練有素的一個大圓滿行者,你一直在修大圓滿的阿底上師瑜伽,而不是一般金剛乘的祈請上師加持等等——這樣的叫金剛乘上師瑜伽,我們說的是大圓滿的上師瑜伽,不斷地串習,安住在覺性境界,乃至確信無疑的時候,這個時候肯定就能夠在法性中陰獲得解脫。  因為這些聲、光境界的顯現,就是我們本性當中具足的潛能,它跟助緣結合起來,助緣就是以前獲得傳承,現在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境界叫作母光明,或者叫地光明。我們修持大圓滿的上師瑜伽或者修持竅訣的各種經驗,這個叫子光明。子光明遇到母光明,兒子在千萬人當中就一眼能認出母親,這樣我們自然就可證悟報身,所謂子母光明會就是這個意思,法性中陰證悟報身,這就是為什麼。這是大圓滿密續當中說的,蓮師關於這些有非常細節的教授,這個就是中根的行者,大部分中根的行者的情況。這就是為什麼南師是這樣說的:「大圓滿同修會大部分真正的修行者,他們會在法性中陰當中獲得報身的證悟。」  還有,就是說如果錯過了法性中陰階段,就進入到所謂的投生中陰,意味著你要投生轉世了,進入輪迴當中。在這個期間,如果有一些修行者一起幫你修法,並且因為我們每隔七天,我們的心會再次蘇醒過來,就是每隔七天就好像死了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傳統上說頭七啊、七七啊,這並不是迷信,這是有一定佛教的知識來源的。這個七七四十九天內是大部分凡夫的情況,有的大修行者可能很快就已經進入到凈土或者說已經回歸到法身境界當中了,這就不在話下。但是如果你進入到這個投生的境界當中,如果有人引導,會幫助你。如果沒有人引導,那麼這個時候你也要有一些知見,有一些知識,如果完全是個凡夫,沒有任何修持的話,這個時候就由你的業力決定你去到哪,你這個時候就像一隻風中飄蕩的羽毛一般,隨著業力吹到哪裡就是哪裡,這就是所謂投生中陰。  這就是所謂生命形態的四個階段,所以這就是中陰的教法。根據這樣的一些教授,大圓滿中陰教法的教授,我們就知道,修持大圓滿教法,是一切佛法當中最最殊勝、最最直接、最快獲得證悟解脫的一個方式。  基本上今天我要講的就是這些。我不知道現場的大家,或者網路上也有,我看一下有多少人,網路上有100個人左右,有什麼問題可以打到屏幕上,或者現場大家關於剛才我提到的一些情況有什麼樣的一些問題,我們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比如說一些名詞不熟悉、不了解,可以再解釋一下。  附錄:答疑  問:可不可以再詳細介紹一下阿努瑜伽的剎那觀想的情況?  答:因為這個涉及到傳承,我只能大概描述一下它的方法的特點,我不能描述具體怎麼去做,因為每一方法都需要傳承。比如說我們一般金剛乘是漸次觀修,但是阿努瑜伽是剎那觀修,比如說我修綠度母,那麼作為阿努瑜伽的方式,綠度母這個修法很有意思,它有外續部的方式,有金剛乘一般的無上瑜伽部的方式,也有阿努瑜伽的方式,所以它是比較豐富的。  那麼作為阿努瑜伽綠度母的方式,我們就是說,我們觀想像征著本尊狀態的種子字,綠度母的種子字是「當」,綠色的「當」,我們念這個「當」,剎那間我們就自觀為綠度母,然後我們就做一些比如說她的咒輪(的修持),實際上這個時候是一個靜止的咒輪,然後我們就觀想這個咒輪,然後就念這個咒。我已經說的非常非常露骨了,因為我不知道你,我估計你是沒有綠度母阿努瑜伽的傳承,所以我只能點到為止,我不能再往下說了,因為傳承的緣故。如果大家有傳承,我們可以詳細地討論交流,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所以,總之剎那間自觀本尊,然後觀想種子字和咒輪,然後這樣的方式就可以迅速地生起本尊的功德和修法的作用。  看一下網上有沒有什麼問題,大概就是這樣吧,好像網上沒有太多的問題,是因為我講得太好了,還是我講的太差了?!好好好,聽懂了就很好。  問:我替一個師問個問題,這個師兄從小乘,到來參加南師的大圓滿法,他學了一段時間後,就回去了。我想他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困惑,希望你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網上我希望他能聽到。他就說:這個大圓滿的覺知跟顯宗裡面提到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什麼區別?  答: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對嗎?OK,《金剛經》裡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實際上跟我們說的明覺狀態是沒有區別的,但是跟覺知是有很大區別的。剛才我說了,「覺知」,簡而言之一句話,這是南師的原話:「我知道我在幹什麼。」這就是覺知,實際上這裡面已經包括了我對於我身語意整個的觀照、覺察,這個就是實際上如果說聯繫到南傳佛教、小乘佛教的話就是觀,但是南傳佛教,尤其是在緬甸、斯里蘭卡他們流行的方式,它主要是四念處——身、受、心、法四個念處,四個觀察修持的落腳點,這個叫念處,它的觀照。  但我們講的這個覺知是整體的一個大圓滿的覺知,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所以這是一個宏觀的狀態,我們就像鏡子當中剎那顯現整體一樣,用心如鏡,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但覺知並不是我們講的大圓滿究竟的狀態,大家一定要了解,大圓滿講的究竟狀態是明覺,不是覺知。大圓滿明心見性、直指心性的第一件事是要發現明覺,不是覺知,覺知是一個普通的功課,但是又很重要,可以說覺知是區別於佛法和外道的一個試金石。外道當中也有禪定,四禪八定它也有,但是外道它沒有辦法獲得解脫,因為它缺乏觀。止能生定,觀能生慧,它沒有智慧無法獲得解脫。  所以說回到你剛才的問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這就是明覺。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這個心,我們不執著在任何的對境當中,我們的心不去生起任何的概念,不去攀緣任何的現象,任何的心所、對境我們都不去攀附。跟著它跑,散亂,這就不要說了。但是,你還不要忘記,不光是「無所住」,還有一個「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然歷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的人這裡斷句,那裡斷句,成千上萬的解釋,我不想說那些。我只想說根據南師的教法,怎麼理解《金剛經》裡面這句究竟的教言。它還有「生心」,「無住生心」,所以說它不只是在講「空」,它還有這個「明」,這個空明不二的本來狀態,就是當我們安住在心的本性中放鬆的時候,心的本性當中自然具足的光明,這個俱生光明,這個朗朗的覺知。  但是這個覺知不是我剛才說的二元的、「我知道我在幹什麼」的這個覺知,而是說,我有一個本來的覺知,這個覺知它沒有任何的判斷分別,它像太陽一般朗照一切的萬法,這個覺知當中,這個明覺當中具足一切的智慧。當我們說佛的五智慧的時候,一切的智慧,佛的智慧都可以通過安住在覺性當中而生起,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意思。但覺知剛才我已經說了,所以說我不知道他的困惑從何而來,是因為他沒有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是說……,他為什麼會困惑?為什麼會煩惱?你知道嗎?  提問人回答:「我不知道,因為他只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無央老師繼續講:我想有可能是他誤解了。因為南師一天到晚都在說:要覺知,要覺知,甚至說我們大圓滿行者唯一的戒律就是要覺知,剛才已經解釋了。所以他以為覺知就是唯一要做的,然後他就說覺知跟《金剛經》上說的究竟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顯然這是他誤解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很多人聽了一兩堂課,很多基本的名詞沒有搞清楚,然後就開始分別,開始浮想聯翩了,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覺知你可以說跟四念處,南傳的內觀有一點點關係,但不完全一樣,因為是大圓滿的方式,它的見修行都是不一樣的。南傳的比如說,舉一個例子,釋迦牟尼當年在《大念處經》上面教導的,他在《大念處經》上講:「四念處是唯一導致涅槃的真理之道。」在這個語境當中它是成立的,因為它面對的小乘的受眾。  那麼四念處的方法,舉一個例子,佛陀講的「安那般那」的這個觀呼吸。比如說你這個呼吸,你觀察你鼻頭或者人中這個地方,你的呼吸從這裡經過,然後比如說,你呼吸是冷的,你就覺知道它是冷的;它是暖的,你就覺知它暖;它是長,你就覺知它是長;它是短,你覺知它短。也就是說,關於呼吸的這個觀察、這個念處,它發生任何情況,我們如實地覺照,如實地覺知到,這就是關於四念處當中身念處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就叫「安那般那薩提」,這是巴利文的原文。「安那般那薩提」實際上就是安般守意,這是南懷瑾的翻譯方法,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所謂的身念處。  身念處就是四念處之一,所以跟我們講的覺知是不一樣的。我們像鏡子一般觀察自己這個整體,然後在這個狀態,我們覺知到自己,作為大圓滿行者,覺知到自己的執著、散亂,尤其是散亂,還有我們的情緒、煩惱等等,然後我們在這個狀態中放鬆。但是怎麼放鬆,那就需要接受上師的直指心性,直指的竅訣,然後我們發現了這個本性,我們才談得上進入了大圓滿教法之門,否則我們永遠是一個門外漢,相似的大圓滿行者。  今天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問:還有,我想還有一個小的問題,再問一下。您剛才解釋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金剛乘裡面有一句話,叫作「前念不生後念不絕」,這兩個問題應該怎麼來看?  答:「前念不生後念不絕」,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就好像我們說:「過去的念已經消失了,未來的念還沒有生起。」是不是這個意思?然後我們處在中間的這個所謂空白的狀態,對嗎?你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提問者:「不完全是。」  無央老師:那你想說什麼?你清楚地表述一下。  提問者:「我們的念頭它實際上不能停止。」  無央老師:沒錯!沒錯!沒錯!但是的確念頭與念頭之間有可能有空隙,這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具備一個所謂的阿賴耶識,我們有一個藏識,在這個狀態當中有的時候缺乏覺知,沒有明性,但是這個狀態它是有可能,「啪」,就像我們無夢深睡的狀態。  你知道我們有三種狀態:醒著的時候,做夢的時候,還有種叫無夢深睡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是沒有夢的這種情況,但是睡得很沉,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阿賴耶的狀態。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不可能心永遠一直有念頭,在中間有的時候會有中斷的,但是這個中斷,南師說過很多次,它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大圓滿要發現的狀態,這個是叫作空性的經驗,空性的狀態,甚至是單空的狀態,不是一個究竟的空性的狀態。  所以南師教我們不要去這樣修,因為有很多的,尤其是西方所謂的佛教老師說:「應該在過去的念已經消失,未來的念還沒有生起的這個所謂的當下,有一個空白的狀態,我們應該盡量延長這個空白的狀態。」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教導,錯誤的見解,南師說如果按照這個方式去延長,去安住在這個空性、這個狀態當中的話,這個是往生無色界之因,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安住的空性的狀態,就是剛才一開始說的:具備無盡的活力、潛能、光明的空性,這就是嘎達隴竹不二的大圓滿本來的狀態,這個就必須上師來直指。  好,沒有什麼別的問題了嗎?好,那就謝謝大家。  還有人問:本來清凈跟本自圓滿的區別?  答:簡單地說,就是空性和光明的區別。其實它是沒有區別的,只是說我們凡夫由於二元的幻相的作用,要麼墮於空,要麼墮於明。本來清凈本自圓滿,一個說的空性,因為本來清凈藏文叫「嘎達」,「嘎」就是最早的、本初,「達」就是清凈,那麼「嘎達」就是本來清凈。本自圓滿,就是「隴竹」,本來圓滿的狀態,所以這是不一樣的。就是空性當中具足著光明,就是不二。  沒有什麼別的是吧?  有人問:「聽您講很受益,想儘快獲得一個傳承,系統地學習,能否指導一下。」  答:好,這樣我就順便介紹一下怎麼樣獲得南師的傳承。我剛才已經提到了,比如南師他基本上每個月都在全世界不同的國家旅行,然後他給當地同修傳法,但是他在網上直播,所以大家總是有機會去通過網路獲得大圓滿的直指心性和其他的傳承,然後可以加入我們QQ的學法群,然后里面有南師多年來的大圓滿著作,大圓滿法本,大圓滿三部的內容,修持的內容。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這裡所具備的資料是整個大圓滿中文界、中文圈內最豐富的,我們光翻譯的法會的文字,已經至少有一千五百萬字了,光是法會的文字,這是從08年(開始),每一場法會。南師自從他傳法,1976年第一次傳大圓滿,1971年第一次傳幻輪瑜伽以來,距今已經有五百多場法會,一場就有比如五天、七天這樣子,所以已經有多少?已經數不清了。  我們的資料翻譯了很多,就是說資料很豐富,只要你想修,絕對是有很多的機會。然後我們還有現場的課程,就像是我們這次在成都教授金剛舞和幻輪瑜伽一樣,還有一些在中心,江西宜春大圓滿同修會三昧營的禪修中心,我們基本上每年都會請上師過來傳授大圓滿的教法。上師在國外的這些法會我們也可以去參加。只要你想學,機會非常多,資料非常豐富。然後我們每天有在線的共修,你也可以到中心去閉關,有白關房,還有黑關房,可以修大圓滿的仰滴等等。有這樣的一些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至於你說的這個「為什麼有了明覺的經驗自己會知道呢?」  答:OK,因為明覺它是一種究竟的智慧狀態,它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的狀態。明覺我們唯識當中它有個術語叫「自證」、「自證分」,就是當你自己證到這明覺的時候,它是不言自明的,你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哎,你已經發現明覺了。」它有自證分,它自己證到這個狀態的時候,自己心裡已經知道了。但這個知道又不是說「我證悟了一個什麼狀態」,好像我得到了一塊寶石一樣,這是二元的對立的狀態。它是一種不言自明,就像禪宗那樣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樣的一個語言沒有辦法表述出來,心沒有辦法去捕捉、去形容、去理解,但是這是可以發生的,通過大圓滿上師的經驗給你指引,給你教授,是這樣子的。  問:這可以理解為確信無疑嗎?  答:不不不不!直指心性可以獲得明覺的經驗,但是不等於是確信無疑。當你獲得明覺經驗的那個剎那,你有可能知道,但是也有可能是比較疑惑的,不是很清楚,所以你要不斷地修竅訣等等。直到這個時候,完全根本沒有任何人能夠動搖你,就算別人跟你說你沒有證悟明覺,你自己,你的自證的智慧已經不言自明地展現了,這樣的。  問:對於很想學好教法的初學者怎麼做?  答:我們對每一個入我們學法群的人,都會發一個《修學綱要》給他,那上面就告訴你應該怎麼展開聞思修,大圓滿三部應該怎麼去下手去學習,就這樣做。所以你仔細地閱讀這個修學綱要就可以了。  其他的問題我覺得跟今天的(內容)可能沒有太大的關係吧?  問:大圓滿的誓言「無有、平等」,這個出自哪裡?  答:我剛才已經說了,在《七寶藏》裡面。我記得是《法界寶藏論》(註:出自《實相寶藏論》),但是我不敢確定,但一定是《七寶藏》裡面的。  問:那對於身心苦樂全然地接受,不排斥、不追隨、不做二元的觀,似乎小乘的觀,也有這種說法。  小乘的觀不存在這樣的說法,小乘甚至根本沒有不墮二元的說法,因為我本人南傳的內觀也是學了幾年,我也知道這些相關的具體怎麼做,沒有這樣的說法。不管怎麼樣,今天就說這些吧,如果要細說問題的話,那太多了。好吧,明天我們會繼續講南師的大圓滿的不共的特色,好吧。  問:有了明覺的經驗難道還不能說它確信無疑?  答:嗯,你有了明覺的經驗,你不一定確信無疑,你仍然有可能,比如說你嘗到一個巧克力了,但是過了幾個月,你一直沒有吃巧克力,你也一直沒有修大圓滿的竅訣,沒有修上師瑜伽,你過了幾個月,你就忘失了這個狀態,你被你的情緒、煩惱、紅塵已經散亂得不知道到哪裡去了,所以你已經忘失了這個經驗,所以你沒有確信無疑。也許你發現那個經驗的當下還是比較清楚的,過了一段時間你又恍恍惚惚了,對不對?所以確信無疑就是解脫的一個保證,確信無疑我們就一定可以在法性中陰當中獲得解脫。所以這就需要反覆地修竅訣,這個是核心的東西,然後,修上師瑜伽,然後各種大圓滿三部的方法。  問:關於對外相上師的祈請。  答:對,實際上這種對外相上師的祈禱,是金剛乘上師瑜伽的一種方式。在大圓滿的傳統裡面,藉助金剛乘作為輔助的修法,有很多這樣的儀軌。比如我自己修過阿秋喇嘛的上師瑜伽,裡面就有龍欽寧提歷代祖師的傳承,一直到昌根阿瑞,一直到阿秋喇嘛。但這是一種金剛乘的方式,不是大圓滿的方式。大圓滿的上師瑜伽是一個竅訣,阿底上師瑜伽直接安住在覺性當中,因為不管你怎麼樣祈請上師,怎麼樣努力地祈禱,你還是在心意層面當中,也許你會生起很大的信心,獲得無上的加持,但是你並沒有處於明覺當中,這是不完全一樣的。當然有可能你長期這麼做,有可能有一天你突然明心見性,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大圓滿的竅訣比這些要重要得多,法王如意寶也講過這樣的話,對不對?竅訣是大圓滿最核心的東西。
推薦閱讀:

20道特色菜助你節後任性換菜牌!
以鼓作舞——詳解獨具特色的各民族鼓舞
五條國內最具特色自駕線路推薦
案例丨全球12大經典特色小鎮
特色小吃002

TAG:佛法 | 特色 | 講座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