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回到音樂自身,我們會不會傾聽?

我們還會不會傾聽?——《聽者有心》代序幸福,幸福,危險,危險IZ《影子》歌詞譯詞我們還會不會傾聽?——《聽者有心》代序

2011-08-26 01:24:58|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兩年前,曾經想擁有一個專欄,用音樂的、文化的、人生的批評,消解流行的、明星的、私生活的文字在樂壇的泛濫。名字都想好了,套用一個歌名,叫「請跟我來」。

這樣做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跌進了我要猛烈攻擊的那個東西的陷阱,大眾化的陷阱。

李宗盛在錄製第一張個人專輯的時候寫過一首《開場白》,用幾乎註定不會被大眾接受的方式唱出,放在他所有歌曲的開頭:「你現在是怎樣的心情呢?是歡喜、悲傷還是一點點不知名的愁?如果是,請進來我的世界,稍作停留。在這裡,有人陪你歡喜悲傷,陪你愁。」

幾年才過,李宗盛棄歌出走,沒有心情再陪你歡喜悲傷陪你愁了,我感到,這裡暗含了整個流行文化的危機。

在《開場白》里,李宗盛用個性的態度,卻無意間認同了一種非個性的態度,而這恰恰是整個流行文化的態度——為每個人解悶兒,讓每個人成為同樣的玩偶。它可以這樣,它已經這樣,它還在這樣。當李宗盛放不下對音樂的熱愛在出走之後再做馮婦,十餘年商業文化的熏染仍像個影子緊緊籠罩著他的每一首歌,那種無法忘我的創作態度已經蝕入骨髓,一輩子都抹不去。

於是,所有人都變得一模一樣了。不管他們愛李宗盛還是愛哪個天王,結局都不會改變。

這個結局是當代的眾多因素共同促成的,流行音樂只是世界同一化行動中的一個小小代表:

它是高度技術化的。科學思維日漸成為人們信奉的唯一理性,它甚至侵入了人類的情感領域,把人心也變成因果分明的推理的鏈條。本來,藝術應該是維持這個豐富到無限的心靈王國的最好的守護者,但是,我們不是在學著不用靈感和激情、而用計算機製作音樂嗎?我們不是在用種種科學化的新理論妄圖把藝術解釋成為被理性完全理解的幾個結論嗎?而在發燒友那裡,技術已經成了欣賞的主題:Hi-Fi器材才是真正被聽的對象,音樂只是使這一對象得以呈現的手段罷了。

它是快速變動的。各種藝術的快速更新換代使真正藝術品獲得認可的相對穩定期也瓦解了。藝術的信念隨之稀釋。今年的歌曲無情地淘汰著去年的歌曲。拋棄——再追逐。藝術的存在漸漸只剩下純粹實用化的理由,創作者和消費者正在形成一種新的默契。

它是大眾傳播的。有排行榜有點歌台有日日新的新聞報道。它們將音樂簡化成了名次、銷量、可以跟著卡拉OK的哼哼和關於歌星的各種各樣的資訊。而現代人所了解的整個世界不是也正在變成這樣的一堆資訊?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可以定義為「信息的集合體」。當然,他還有感情,但由於流行音樂的介入,個人的抒情也被標籤化了。從本質上講這並非流行音樂作品的過錯,過錯在於像瘟疫一樣的標籤式傳播對大眾的侵蝕和同化。讀著報紙,看著電視,每個人了解同樣的事,作同樣的「流行人」。他看著漫天飛舞的各種信息,它們分分秒秒不斷變化不斷閃爍——他被吸住了,不能動了。

於是,他總是和公眾生活在一起,他注視的東西其實就像股票交易所的電子屏幕,只是整個世界非常可憐的一塊面板而已。他的人生知覺就是和別人一起,共同分享這塊面板,從來沒想到可以走開使用一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兒地錯下位,嘗試單獨去生活一下。他成了具空殼,一具只會複述新聞和熱門話題,總在出場時作了廣播和電視複印件的空殼,而這些東西和他的生命毫無關係。

因此,音樂批評是好的,「請跟我來」卻不必。批評音樂不是為了涵蓋和置換音樂,不是為了給你個結論,而是為了讓音樂回到音樂自身,讓人從信息中走出來恢復自己的血肉。試試看,我們還會不會傾聽,還能不能找回被信息、時代潮流和科學唯一論弄丟的一面世界,屬於藝術和心靈的世界。

推薦閱讀:

中國好聲音金志文個人信息是什麼?
記錄一下各個隊名的由來
尤克里里常見按弦問題之按弦時如何進行手指分配?
刻錄歌曲用什麼光碟,如何刻錄DVD音樂光碟?

TAG:音樂 | 傾聽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