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減負 應該減什麼?
07-13
「三點半放學難題」再引熱議2月份至今,教育減負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關注度最高的,當然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的內容。關於教育「減負」今年各項政令不斷:早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堅決糾正一些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問題。3月2日,多家媒體報道,原定於3月10日舉辦的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也宣布暫停,這項已經舉辦了32年的「華杯賽」是奧數競賽中標杆性的比賽,也是多年來我國奧賽狂熱的一個縮影。除了「華杯賽」,各項奧數比賽也在近日被緊急叫停。在正在召開的「兩會」上,教育「減負」話題,也再次成為熱議和關注的關鍵詞之一。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後,兩會首場「部長通道」正式開啟,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作為首位部長亮相,回應「三點半放學難題」,並表示要通過立法等形式,對「野蠻生長」的課後補習班亂象加強治理。【現象】減負十幾年壓力反而大了稍微梳理一下,我們就會發現:「減負」基本上每隔幾年就會被拿出來念叨一番,近30年國家更是多次提出「減負令」。1988年,國家教委就提出了《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並於1990年再次重申。2000年、2004年、2007年,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先後發布過不同版本的「減負令」。最近一次,2013年,教育部頒發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更是號稱「史上最嚴減負令」,從就近入學、均衡編班、不留作業、規範考試、等級評價、嚴格限制補課以及加強督查等十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周密的部署。今年再提「減負」,有家長拍手稱快,也有家長撰文批評。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發言人王國慶談及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時表示:「從1951年到2017年國家圍繞中小學學生的減負出台過幾十份文件。然而有數據顯示,中國中小學生每天課外寫作業的時間是2.82小時,時長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將近3倍。」減負幾十年,為什麼學生們的壓力卻越來越大?【觀點】片面減負適得其反對於「減負」,理應有一些基本共識。首先,不合理的負擔當然應該減下去。譬如,做十道題能夠鞏固的知識,硬要學生做一百道題,完全沒有必要。其次,應該承認、至少不應該貶低勤奮努力的價值。在懶惰頹廢者眼裡的所謂「負擔」,在勤奮進取者眼裡就是催人奮進的號角。貧寒子弟尤其要明白:不揮灑汗水、不勤奮努力,如何能嘗到甘甜的勝利果實?接下來,有必要提一個天真的問題:小學生的課業負擔是由什麼決定的?或有人說,是教綱教材與教師。在這些人眼裡,教綱規定必學的內容變少一些、淺一些,教材薄一些、容易一些,老師不留作業或少留作業,不考試、不排名,讓學生感受不到競爭的壓力,學生的課業負擔就減輕了。然而,事實無情地嘲諷了這種觀點。事實上,小學生的「基本課業負擔」,是由學生及其家長對優質學位的競爭激烈程度決定的,這種競爭來自成年人社會競爭一環環的傳導與倒逼。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是極度稀缺的,為了增加以後在社會競爭中的優勢,就有必要考上好大學;為了考上好大學,就有必要考上好高中;為了考上好高中,就有必要上好初中,就是這一機制決定了小學生的「基本課業負擔」。以前有「小升初」的時候,各門功課考上好成績就能進入好初中。取消「小升初」之後,優質學位不會因此而增加,所以競爭激烈程度並不會減輕。家長怎麼讓好初中知道自己的孩子功課很行呢?為此,必須有一個客觀的信號機制,數學落在了奧數,英語落在了劍橋少兒英語。奧數與英語培訓遂大行其道,一時畸形繁榮。哪個家長甘願自己的孩子落於人後呢?所以這註定是無休無止的軍備競賽,即隨著時間推移,課外培訓的數學與英語會難度不斷加重,小學生在這方面的負擔也就越來越重。中產家庭雖然大出血,但好歹還玩得起,貧寒家庭根本沒有財力玩這個遊戲。這說明,在基本競爭格局未變之下,片面減負只會適得其反。公立學校是要好好反思怎麼把拱手讓給課外培訓機構的市場重新奪回來,怎麼讓貧寒子弟補回因無力參與課外軍備競賽而擴大的競爭劣勢,怎麼減輕家長的看管負擔與經濟負擔。這恐怕不僅僅是將放學時間從下午三點半改回下午五點或五點半的問題。【家長心聲】這屆家長到底想要哪種減負?「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一百多年前江南少年的「課後三點半」;「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這是六十多年前北國兒童的「課後三點半」,歡快之情溢於言表。這屆大城市的兒童還能不能得到這種詩意的留白式的歡樂呢?夠嗆。第一,這需要一位全職媽媽或者爸爸,能夠在三點半之後帶孩子去盡情歡樂。但凡養育了一個六歲以上的孩子的家庭能夠體會,一個老人帶著孩子經過川流不息的馬路,再去公園和孩子奔跑一兩個小時,體力上是不現實的。而偏偏大多數這屆爸爸媽媽面臨著養育老人、供著房貸的巨大經濟壓力,又不能全職在家帶孩子。第二,現代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都非常豐富,未來的競爭又很激烈,如果時間允許,一般家庭的首選是送孩子去興趣班,而不是任時間飛逝讓孩子狂奔。第三,孩子是個集體生物。我家和學校都在公園附近,恰巧擁有這種難得的便利,可下午三點半,公園裡除了老年人就是遊人,根本沒有小夥伴一起玩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這屆家長需要什麼樣的減負?中國真正開始落實減負要追溯到1988年5月的《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這份規定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做到:「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三十分鐘,四年級不超過四十五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一小時」,「要同家長配合,保證學生每天有足夠的睡眠」。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還是選擇放學後送孩子去教育輔導機構,因為和眾多放學後就送往機構輔導班的孩子相比,不去的孩子學習成績上完全敗下陣來。在學校,我們還在學10以內的加減法,和識字要求不足100,這種完全不超綱的教育,和機構教授的內容相去甚遠。事實上,孩子都有擅長和愛乾的事情,有興趣就不是負擔,因此施教就不存在負擔,教育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三點半後就關閉了學校的大門,並不是減負,更多的家長奔波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造成了擁堵;更多的家庭需要託管班,請阿姨,請老人來幫忙,增加了社會的總成本總負擔。反而,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天文館都鎖上了大門,造成極大的社會浪費。既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適應孩子的成長特點,又能夠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中獲得幫助,才是這屆家長追求的減負目標。而如果只改變了表象的少學、少考、少作業,但是中高考不變,選拔制度不變,家長一旦認清了現實,在辛苦的學習和燦爛的未來之間,很容易作出「增負」的「理性」選擇,哪怕內心痛苦掙扎。這種「囚徒困境」是家長真實的寫照,也正是家長反對減負的根本原因。(宗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部分低收入階層都堅信中國會強大,而富裕階層以及受到優秀的高等教育的大部分都都想離開這個國家?
※Rn考試怎麼報名?
※用"教養"這個詞去評論別人是一種有教養的行為嗎?
※真正學好英語的秘訣是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
※選好地址,再做加盟,新幼兒園創造奇蹟不是夢!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