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唐弢--見證中國現代文學

李良:唐弢--見證中國現代文學人文與社會 提交 2012/09/01 閱讀: 134 來源:文藝報2012.3.16 摘要:參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是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的,當時唐弢還是一位20歲的上海郵局的實習揀信生。從追隨魯迅於散文和雜文領域開始創作,到開創性地大量寫作書話,再到領銜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半個多世紀的孜孜求索關鍵詞: 李良 唐弢 中國現代文學 萬象 文匯報 晦庵書話

參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是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的,當時唐弢還是一位20歲的上海郵局的實習揀信生。從追隨魯迅於散文和雜文領域開始創作,到開創性地大量寫作書話,再到領銜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半個多世紀的孜孜求索,唐弢的文學成就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內涵,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現代中國文學的輝煌價值以及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必要與發展潛力。

《唐弢雜文集》:魯迅雜文的追隨與發展

唐弢最先是以雜文名世的。雖然出身貧寒,但少年起即志於讀書的唐弢,強烈的求知慾與早嘗人生冷暖的閱歷體驗,使其能夠超乎尋常地把握時代精神與生存五味。在家鄉寧波培立小學讀書時,唐弢就顯示出強烈的愛國情感。1925年夏天,當五卅事件引起的罷課風潮波及鄉學時,唐弢和老師同學們乘著烏篷船以組織宣講隊和化裝表演到處巡迴演出,以演出收人來支援上海工人。1933年,20歲的唐弢開始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發表文章,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曾說,"從我自己的經歷,從我讀過的那些雜亂無章的書,特別是從執筆時的環境和情緒測量起來","有自己對社會的議論和評價。這就註定我與創作無緣,只配寫些不入於"藝術之宮"的"雞零狗碎"的雜文"。是文學青年主動的社會承擔意識使唐弢喜歡上了用雜文作為投槍匕首的戰鬥形式:有感想,有意見;要抗爭,要吶喊;要戰鬥,想回擊。其雜文尖銳凌厲、用筆狠猛,極具魯迅之風。也正因風格近似於魯迅,其創作被統治當局當成魯迅的作品加以圍剿,同時也引起了魯迅的注意。

認識接觸了魯迅,唐弢得到直接向魯迅請教和學習的機會,並在魯迅的直接關懷、影響以及當時上海進步文化界的支持、幫助之下,從事革命文學活動。其雜文創作幾乎可以達到與魯迅雜文亂真的程度。他在《長短書·序》中自述:"提到雜文,終不免想起魯迅先生,因為他是這一文體的創造和發揚者,深厚博大,擬同准范","多少年來,我都應用著這一文體,還被看作是魯迅風格的追蹤者,使許多人不舒服,也使許多人看不起。然而,真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吧,雖然心儀鬥士,時涉遺著,但凡所作,和魯迅先生的雜文相比,真如溪壑之於大海,部婁之於泰山,除了佩服,只有慚愧,模擬云云,超乎能力,早在我的想像之外了"。唐弢是自謙的,其雜文充滿著十足的戰鬥決心和意志,這種表現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新文化統一戰線重新分化、重新組合的歷史時期是明智的、正確的,因而唐弢的雜文創作一開始就顯得起點較高、出手不凡。

1935年,他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參加了革命工作,在工人中組織起"讀書會",努力宣傳進步思想和先進文化。抗日戰爭爆發後,身處"孤島"上海,唐弢冒著生命危險,仍然積極投身於文化救亡運動,不斷地在報刊發表雜文,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抨擊官商、揭發漢奸,試圖回答特殊時代里的種種問題。或滌盪蛆沫、掃除蠅矢,或抗爭現實、解剖歷史,或鼓舞鬥志、呼喚光明。"短兵相接,不容或懈,真正地感到發揮了雜文的匕首的作用。"【《我與雜文(代序)》】在聲討不合理的種種存在的過程中,唐弢是勇敢的、不猶豫的,袒露的是一個無畏的青年戰士的精神真實。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唐弢回到郵局工作,積極投身於反內戰、反飢餓的民主運動。1946年和柯靈合編了《周報》,爭取民主鬥爭,深得人民的愛護。唐弢在《周報》被查封所作的休刊詞中寫道:"一年來,我們在溫情和仇視之下,苦苦地支撐著這刊物,因為出版最早,所遭遇的打擊也最多--有些簡直是難於想像的,那種折磨生命蛀蝕人心的大大小小的磨難,我們對抗,承受,竭全力以應付,很少考慮到個人的得失。我們不敢說為它有什麼犧牲,可是大家看重它,要它生長,要它為人民說話,培育成代言的輿論;想不到今天國民黨政府也會這樣"看重"它: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慷慨激昂,是一紙聲討書,也是一曲正氣歌。《周報》被禁後,唐弢又改編《文匯報》副刊《筆會》,然而1947年5月《文匯報》也被迫停刊。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唐弢為推動民主進步的文化事業和迎接人民革命的勝利,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58萬字的《唐弢雜文集》(由《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勞薪集》《識小錄》《短長書》和《集外》合編而成),收入作者從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幾乎全部雜文作品。在思想文化戰線急風驟雨中成長起來的唐弢,濃郁的感情與鋒利的思想鋒芒凝就50年雜文成就。值得指出的一點是,唐弢在自覺師承魯迅戰鬥雜文的新文學傳統從而實現魯迅式雜文風格的追隨者形象之餘,還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和風格:"一個作者的最大的敵人,正是他自己鑄成的模型,他必須時時努力,從已定的模型里跳出來。為了解脫這靈魂的羈絆,我至今還在掙扎。"唐弢自覺地與時代同步,豐富、完善和發展自己的風格。"雜文之所以異於一般的短評,就因為前者是文藝的--加以縮小,也可以說是詩的和散文的緣故。"充分發揮藝術的創造力,不矯飾,不賣弄,穩健厚重,胸有千峰萬壑,真可謂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唐弢最終具備成熟風範,巍巍然大家氣象。

《晦庵書話》:現代書話的集大成

書話是極具文化淵源的,可以上溯至傳統藏書家題跋一類,就是作為一種現代文體,也愈來愈被文學界接受。無論從內容材料、行文風格,還是從體式選擇及文化氣氛等方面來看,書話都成為現代以來獨具特質的文學書寫。但是,具體涉及這一文體的倡揚、實踐乃至貢獻之大、影響之廣者,非唐弢莫屬。1961年3月30日,唐弢使用筆名"晦庵"於《人民日報》副刊開闢"書話"專欄,勤耕不輟。1962年6月北京出版社擷選印成《書話》初版,第二年5月《書話》印行第二版。兩年間兩版累計印數5萬冊,在讀者中備受歡迎,好評如潮。其內容之多而廣,其見識和文筆實乃一般人難以企及,確乎為書話一體撐起了一個標杆,很難超越的標杆。

其實,唐弢寫作書話的時間始於1945年春。《萬象》雜誌上的系列行文以及《文藝復興》"中國文學研究號(下)"的22篇文章組成的《新文藝的腳印--關於幾位先行者的書話》,是唐弢書話的早期代表,這裡已經可以看出其自覺的書話文體意識。"至於文章的寫法,我倒有過一些考慮。我曾竭力想把每段《書話》寫成一篇獨立的散文:有時是隨筆,有時是札記,有時也帶著一點絮語式的抒情。通過《書話》,我曾嘗試過怎樣從浩如煙海的材料里捕捉使人感到興趣的東西,也曾嘗試過怎樣將頭緒紛繁的事實用簡練的幾筆表達出來。"(《〈書話〉序》)這是唐弢第一次以"書話"二字而不附加其他限制詞去命名自己的書,他為書話文體開路拓荒,功不可沒。1979年,他又把自己從1945年開始30餘年間寫作的這一體裁的作品,精選彙編成《晦庵書話》。近200篇文章極豐富地保留了唐弢對我國現代50多名作家作品的分析、評價和對20多名外國作家作品的介紹、評論,以及一些書刊出版的史實資料,一時風靡海內外。可以說迄今為止,只要談及書話,決然避不開唐弢。

"書話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它給人以知識,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這樣,我以為書話雖然含有資料的作用,光有資料卻不等於書話。我對那種將所有材料不加選擇地塞滿一篇的所謂"書話",以及把書話寫成純粹是資料的傾向,曾經表示過我的保留和懷疑。"唐弢賦予書話以寫作者的個性生命,使書話躋身一種文學文體成為可能。舊時讀書人談書,多言版本目錄,耽於藏之樂而少形諸文。唐弢的書"話"不是書評,也不是讀後感,而是在知識、掌故、品味的講述中存藏書家的雅趣、史者的深邃、學人的智慧、藝術家的審美,立現書人之大境界。從封面裝幀到版式設計,從藏書印到藏書票,從編輯到印行,頭頭是道、時有新見。唐弢書話可以作為史話來讀,史實、史德、史識統一,啟人深思。書話的境界實際上是作者人格境界與審美境界的投射,導雜歸純,知識性與趣味性水乳交融,唐弢以豐富而敏銳的感情感悟、把握、開掘,透射出感人的真性情。言簡,趣雅,意深,清風徐來,境界疊出:品書會心、考鏡源流、書壇掌故、序跋甘苦、裝幀學問、書城縱橫(楊義《唐弢書話境界》),幾乎篇篇臻於化境。

《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文學學科的厚重之作

1959年,唐弢從上海調北京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指導助手和研究生之餘,他將精力從創作轉到文學研究上,其於現代文學學科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魯迅研究、文學史編寫、史料收藏等方面。

魯迅生前最後3年,唐弢身受垂教;魯迅逝世之後,唐弢參與第一套《魯迅全集》的校對出版。其後,他竭力搜集魯迅佚文遺著,獨力完成《魯迅全集補遺》及《續編》等,這些為以後重編《魯迅全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般來說,研究者對於自己崇拜的對象往往會緣於主觀情感介入而失去相對理性,唐弢則不然。唐弢的人生夢想是在魯迅的影響下展開的,但是在魯迅研究中,他能夠平心靜氣地走近魯迅世界,這一點在那個"要以魯迅的精神研究魯迅"的時代里,尤為科學而可貴。默默無聞地讀書寫作,或考證,或比較,或與魯迅"對話",努力 "讀懂魯迅"。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嚴謹而不保守,以開放的現實主義精神面對魯迅,完成一生中走得最長、用力最苦的精神跋涉。唐弢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要像曹雪芹寫《紅樓夢》那樣寫一本真正的魯迅傳,但天不假年,他一病不起,現存的11章《魯迅傳》殘稿成為其學術生涯的絕筆,實為遺憾。

中國現代文學史,自1950年被教育部定為高等院校的一門課程,至今已60年有餘。這門學科幾乎和新中國同步發展,自然也打烙上明顯的時代印痕。唐弢主編的大學文科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三卷本70餘萬言可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項大工程,亦可視作其學術上的最大成果。從1961年初夏集中人力寫作,到1964年完成全書的討論稿,歷時3載。因受"文革"干擾,該書第一版直到1979年才問世。,一本文學史,曲折20年,參與寫作人數之眾,材料收集之廣,均列既有文學史之首。作為主編,從資料收集、確定編寫原則及體例再到審稿、定稿,無不參與,傾注了幾乎全部心血。尤其是比較此前既有現代文學史述,把現代文學的發生期推到了1917年這一史識,實在具有科學的創新超拔性質。也許有人認為該部文學史政治意味太濃,還有不少問題和不足,例如堅持"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與"文藝從屬於政治"的指導思想,過於突出"階級"和"鬥爭"等,導致一部現代文學史在社會變革、政治鬥爭中尋求文學發展的軌跡,從而留下了較多文化史思想史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新舊交替時期出版的一部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確實是當時惟一最好的過渡教材而被我國許多高等院校採用,也為後來文學史在體例或深度上獲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今日,中國現代文學已然成為一門"擁擠的學科"。"擁擠",表面上是指從業者眾多,其意更在於強調學科發展的規範成熟。只是,"擁擠"不代表走入末路、沒有前途,相反,中國現代文學正因為其日趨豐富完善而呈現出方興未艾、極具希望的氣象,它必將作為中國文學最具希望的分支,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這中間,現代文學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算是學術研究的重要根據與創新生髮點,而唐弢恰恰在這一領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上海淪陷時期,唐弢曾有冒生命危險搶救保存民族文獻的壯舉。《晦庵書話》第一次真正地把新文學著作提高到版本收藏的認識高度。在日後創作和研究之外,唐弢集畢生精力和積蓄,收集、保藏各種中國現代文學著作,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第一藏書家"。2000年,這些珍貴的現代文學版本資料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實乃學界幸事。《唐弢藏書目錄》分線裝書、期刊、平裝書三大部分,足見其藏書的"專業特徵之鮮明,版本種類之齊全珍貴",而毛口書、初版本、孤本書、稀本書、絕版書和簽名書之多之精,更顯藏書質量之高。"唐弢文庫"幾萬冊的藏書,其中一級品(即"國寶"級)圖書就有141種。幾萬個生命中的故事,恆心與善心同存,做事之至與做人之美並舉,正如巴金所言,"有了唐弢先生的藏書就有了文學館的一半"。"唐弢文庫"作為文學史料保存,其於現代文學研究的分量之重,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弢是一位著名的雜文家、書話家,也是一位業績卓著的文學史家。他探索不止的生命之旅在呈現豐富偉大的精神魅力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複雜、博大與無限生機。

請您支持獨立網站發展,轉載請註明文章鏈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47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475
  • 推薦閱讀:

    朦朧的意境,無盡的含蘊 - 文賦 - 中國古代文學 - 北大中文論壇 www.pkucn....
    壞蛋是怎樣煉成的中彭玲為什麼不跟謝文東在一起?
    有哪些經典的迴文詩?
    「杯酒釋兵權」有什麼典故?
    美文美圖(周延鋒):請給我們春天和春天一樣的愛

    TAG:中國 | 文學 | 現代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