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論」的啟示
「木桶理論」的啟示
最近看到在現代經濟學管理中,有這樣一種被稱為「木桶理論」的觀點,它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道理:一隻木桶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木桶最長的那塊板,而恰恰取決於構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塊板。聯想到我們的教育,我認為用此比喻來衡量和評價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最恰當不過了。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而我們有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才呢?一個學生學習好固然重要,如果他不具備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思想,他又怎能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才華奉獻於社會呢?俗話說「德才兼備」。一個人具有知識、技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質。如果我們把培養的人才看作是「產品」的話,有個比喻說的也比較形象:「學習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次品」、「廢品」還可以再加工利用,而「危險品」就不同了,它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對他人、對社會就有可能隨時造成危害。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好的品德及做人的準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交的21世紀教育報告中強調:21世紀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人都做不好,還能做什麼事呢?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說:「光有品行是脆弱的,但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義大利詩人但丁也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能力不足責任可以補;能力有限,而責任無限。」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知識才能發揮的如何,不能不受自身思想品德的影響和製藥。這就是「木桶理論」所展示的限制性環節的內核所在。一個缺乏到德的人,就如同木桶那塊短板,它可能使一桶水所剩無幾。所以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德育這部機器若不能靈活地運轉,則塑造人心靈的工程就很難完成,教書育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木桶理論」所揭示的道理,雖然不那麼絕對,但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新課程改革雖然已實施幾年,但效果並不讓人樂觀。就業難、升學難的社會現實,迫使千百萬中學生擁向升學這一「獨木橋」。只要成績好能考上大學就是好學生。很多學校的整體工作還都是圍著高考中考的「指揮棒」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實際上的德育工作卻是「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整天忙備考拼升學,在「題海」之中苦度時光,其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就可想而知了。在這裡,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真正轉變觀念,不要在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唯一標準。當然,我們廣大教師也應該認真踐行新課改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如果從上到下都真正地貫徹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地做到了「以學生為本」!那麼,我們的教育才真正是為學生負責!為家庭負責!為社會負責!
推薦閱讀:
※一面科技,一面美學(下):急速變化的時代我們該定位在哪
※一道走紅上海灘的美味「木桶魚」(王明軍)
※組圖:平底鞋慎重穿 女星不小心就矮短粗
※稍不順心就發脾氣?男人也有更年期!
※瑜伽木桶腰變成水蛇腰,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