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成為新現象級標杆之後,小鮮肉們還能保住天價片酬嗎?
遏制「天價」片酬和行業畸形發展,需要電視台、製片方的共同努力。
華商韜略 · 2017/04/17 08:13
人民的名義 小鮮肉
作者:王瑩
一部《人民的名義》捧紅了「達康書記」,掀起全民追劇的熱潮,一時間,各種相關討論與信息層出不窮。不少單位都還出了紅頭文件,要求集體收看,副處級以上幹部更得「追劇」,七點半準時收看。包括BBC等國際大媒體也史無前例地對一部中國電視劇這樣有興趣,甚至將其與巜紙牌屋》並論。
有業內人士透露稱,劇中40位主要演員的總片酬共4800萬元,「人民」導演、總製片人李路雖然沒有談及具體的片酬金額,但也透露片酬相較同行確實不高,「演員都是給的友情價」。
這些消息引發了輿論的廣泛討論,因為相較之下,其總和還比不上如今某些當紅明星的單人片酬。
演員高片酬已經成了當下的熱門話題,網友戲稱:如今漲得最快的不是房價,不是油價,也不是大蒜的價格,而是當紅明星的片酬。
【1】老戲骨PK「小鮮肉」《人民的名義》彙集了張豐毅、陸毅、吳剛、柯藍、張凱麗等近40位資深演員。據業內人士透露,該劇總投資額1.2億元,所有的演員總片酬共4800萬元,不到電視劇製作總成本的一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4月11日,網上爆出一份當紅男演員片酬和電視劇計劃單。在這份名單中,鹿晗《擇天記》片酬高達1.2億,位列男演員片酬最高。突破5千萬片酬大關的陳偉霆、霍建華、楊洋等分別憑藉其熱播電視劇獲得高片酬,比如這兩年熱播的《如懿傳》以及《老九門》等。
這些天文數字瞬間讓輿論炸開了鍋,討論不僅圍繞高昂的數字,也不可避免地涉及演員的基本功——演技。因為很多年輕演員的演技不佳,有觀點稱「看來演技和片酬果然不成正比。」
部分網友表示,如果演技過關,拍出高質量電視劇無可厚,但細數最近大火的明星,幾乎都曾遭受過演技質疑。
比如,主演《老九門》的張藝興的演技,有網友評價他表情獃滯,從頭到尾一個表情,而同劇演員陳偉霆「除了耍帥不會別的」;唐嫣在《何以笙簫默》播出時,被吐槽「只會一個表情」;古力娜扎飾演的《軒轅劍》女主角小雪,被指表情做作、哭戲尷尬;李易峰在《麻雀》里只會「瞪眼」、「撐鼻孔」的表情包被同劇老戲骨張魯一瞬間秒成渣。
中國演員協會副會長、在《人民的名義》中飾演貪官丁義珍的演員許文廣,曾對當下普遍的「面癱」演技發表看法:「你看任何電視劇他都是那張臉,一張面無表情的臉。而且一年還能接那麼多戲,文學修養在哪兒?人物形象在哪兒?」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則吐槽:「2016年比房價上漲更快的是明星片酬!去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在一些更為倚重流量偶像的IP大劇中,明星片酬在製作成本中的佔比甚至升至75%,電視劇成本3億,演員就拿2億。」
演員究竟拿多少錢,該不該領這麼高的片酬,多方意見各執一詞。有人認為演員高片酬是由觀眾、市場所決定的,輿論再怎麼有意見,也無法左右這隻「無形的手」。有人則認為演員片酬已經畸形發展,不符合整體經濟狀況。
此前,支持者普遍認為以小鮮肉為代表的當紅明星自帶流量,是電視劇收視率的主要保障,因此片酬「瘋漲」也在情理之中,但《人民的名義》大火後,這種觀點迅速垮台。
隨著「人民」熱播,貶低IP劇、流量劇的聲音越來越多,觀眾們一邊看劇,一邊將之拿出來和以前的「小鮮肉流量劇」做對比,痛斥後者不僅粗製濫造,劇情、演技還無比「腦殘」。
對於這種現象,「人民」導演、總製片人李路認為:《人民的名義》和IP、小鮮肉不應該站在對立面。因為「IP、小鮮肉有人家的市場,這種觀念是挑動群眾斗群眾……我們為什麼要對立起來呢?不需要的,各做各的,人家有人家的商業市場。」
《人民的名義》出爐後,深居幕後,很少講話的李路,其難得一見的言論幾乎都被各方引用、奉為經典,唯獨這句話觀眾們絲毫不買賬,相關貶低反而愈演愈烈,不僅圍繞片酬和演技,還怒斥有甚者「拿錢不辦事」,不好好演戲。這一點在業界也早就引發了各方不滿。
成龍曾稱某當紅演員拍戲時,全是替身代辦,等到打戲拍完後才過來,在鏡頭前喘喘氣做做樣子,拍個面部特寫還稱辛苦。甚至他還當場放過狠話:「這種工作態度,我看你幾時完蛋!」對於一些鮮肉演員一點皮肉小傷都忍受不了,他也相當不錯滿:「現在有些演員,啊啊啊!我扎了刺了,醫生!醫生!」
陳道明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也表示,自己跟很多年輕演員接觸過,發現某些人的職業觀不太對:「現在動不動什麼手破了,什麼哪兒摔傷了,什麼冬天在水裡頭、夏天穿著大皮襖,變成了一個演員的功勞。」他認為,這應該是演員的本分,「你的職業就是這個,然後還把它當作敬業?你演員就應該吃這樣的苦。」他覺得年輕演員片酬高低不是重點,重要的還是有沒有盡到本分、對得起觀眾,「工作是怎麼做的,我覺得我更看重的是這個。」
知名編劇汪海林無奈地表示:「你去浙江橫店影視城看看,就會知道替身有多泛濫了,一些明星的戲份,可能超過一半都是各種替身完成的。」他激動地說:「濫用替身意味著粗製濫造,演員演戲最起碼的要求是把屬於自己的台詞說出來,屬於自己的戲份演出來,你拿這麼高的片酬,不演戲、不說台詞,這就是藝德的淪喪。」
在《人民的名義》中飾演「趙處長」的侯勇,將「小官巨貪」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被贊「神演技」,對於演員片酬,他也有話說:「如果一個演員有二十個億的資產,我覺得這是對一名演員的侮辱。現在衡量一個演員,都在衡量他的收入了,那要企業家幹嘛呀?當下一個怪現象是,我們的企業家都像明星,我們的明星都像企業家。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侯勇作為國家一級演員,十多年前就獲得過華表影帝、金鷹視帝等諸多榮譽,但他沒有經紀人、沒有宣傳團隊,連助理都是前不久招的。
輿論不滿,業界的重量級人物也頗有微詞,那麼,到底是誰推高了國內電視劇當紅演員的片酬?
【2】電視台的苦衷
演員的片酬作為電視劇製作成本的一部分,和電視劇生產製作模式息息相關。
不同於美日韓等國家,我國實行的是「制播分離」的電視劇生產製作模式:電視劇的製片方和播出方是分開的。
1999年,國內首輪制播分離政策出台,如今更是強調「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在政策的引導下,電視台淡齣電視劇製作領域,民營公司成為電視劇製片方。「制播分離」改革是大勢所趨,它在促進競爭、豐富節目來源、拓寬融資渠道、降低電視台的運營成本上功不可沒,但「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當紅明星天價片酬也拜其所賜。
電視台買電視劇屬於「一鎚子買賣」,付完製片方錢後的廣告收益風險獨自承擔,而廣告商則迷戀「明星」效應,一部劇沒正式上映前,誰也拿不準究竟火不火,而相較之下,有當紅明星出演劇目無疑佔有先天優勢,因此,「誰紅買誰」逐漸成了電視台選劇的第一標準,甚至比電視劇本身的內容還重要。
汪海林對此深有感觸:「有個導演要給某電視台拍電視劇,是個小鮮肉組合演的,電視台里就一個要求:拍得腦殘一點。」「可是拍得腦殘我不會。」「那你就盡量拍得腦殘一點。」
一個電視台能對導演提出這樣「奇葩」要求,說明電視台認為,劇情「腦殘」程度並不重要,重點是要能吸引廣告商,這樣才能賺錢。說白了,電視劇和製片方中間的最關鍵點,只是當紅明星的人氣對收視率的拉動。
因此,當紅明星的片酬水漲船高,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收視率」是電視台的「衣食父母」。
但凡事無絕對,沒有當紅明星的劇,就一定沒收視率嗎?《人民的名義》收視率爆表,給行業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人民的名義》總監製李學政透露稱:「拍攝期間,有四、五家電視台都去現場探過班,但只有湖南衛視最先作出反應,而且三次探班,每次都去七八個人,可見他們很重視,也很慎重。劇沒拍完的時候,最先拍板決定買斷。」
「就跟做夢似的,真沒想到湖南衛視會買,還這麼乾脆。一共談判了兩次,從第一次談到簽合約,前後不超過1個星期。有點雪中送炭的感覺,在價格上一點都不欺負新手,我們都賺到錢了。」《人民的名義》製片人高亞麟說。
一直走小鮮肉高顏值青春路線的湖南衛視,能迅速拍板買下《人民的名義》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收視率。因為某些數據表明,「小鮮肉」的作用未必始終是良藥。
今年,Angelababy主演的《孤芳不自賞》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上映。儘管啟用了自帶收視率光環的當紅明星,但由於粗製濫造的製作水平、不入流的浮誇演技,劇集收視率僅有1.2%,豆瓣打出了3.5的低分。這讓湖南衛視意識到,「小鮮肉」、「顏值高」的演員不在像以前那樣好使,甚至會拖收視率的後腿。
相比之下,《人民的名義》雖沒有當紅小鮮肉的加入,但切合現實生活的題材和優秀的製作班底,讓湖南衛視最終以高於投資成本一倍的價格買斷了該劇五年內的台網播出及分銷權,甚至沒有簽署收視率對賭或者廣告額對賭的附屬條約。
最終,市場給予湖南衛視「獨到眼光」最豐厚的回饋。截至目前,《人民的名義》以即將破4,有可能破5的超高收視率強勢刷新多項紀錄,豆瓣評分也一路飆升至9.1分,樹立了2017年度電視劇品質與收視雙標杆。
【3】製片方的無奈
由於電視台與製片商不共同承擔市場風險,製片方為了保證電視劇能賣出,必須迎合市場喜好、電視台標準和廣告商的眼光,其賣出風險很大程度取決於「明星」效應。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葉寧稱,很多製片公司在參與決定演員上,非常看重一位演員有多少粉絲,因為粉絲數據能夠反映他們對作品的影響。
當紅人氣偶像楊洋的微博近3000萬粉絲,其主演的《微微一笑很傾城》上線16個小時播放量就突破3億。據華策影視2015年年報,《微微一笑很傾城》成為全公司收入前5名的影視作品之一。娛樂數據分析機構艾漫數據稱,從播出期間粉絲活躍度對收視率影響的數據分析,男主角楊洋一人對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的貢獻率就高達41.8%。
顯然,對大多數製片方而言,當紅明星粉絲數量的多少和投資回報率的高低已直接掛鉤。如果沒有「小鮮肉」的加盟,製片方在融資環節就非常被動。
據了解,《人民的名義》成本200萬元/集,總投資額1.2億元,最後以2.2億元的價格賣給湖南衛視,相當於400萬元/集,投資收益率幾乎為100%。但誰能想到,這部大劇在融資時卻遭到50個投資方集體「跑路」。
甚至,有的是昨晚簽完合同,今天就說要撤資,一度令導演李路處在崩潰邊緣。沒有錢,電視劇就無法正常開拍,在經歷了幾十次被毀約後,最後留下來的5家投資方:天津嘉會文化、北京正和順文化、上海利達影業、大盛國際傳媒、鳳凰傳奇影業,基本上都是首次投資電視劇的小公司,完全是「硬著頭皮上」、「趕鴨子上架」。
投資方中途「跑路」,一方面是對反腐正劇的送審遲猶豫態度;另一方面,投資方坦言,就是沒有所謂「小鮮肉」來捧場,擔心收視率,收不回成本。
事實表明,投資方即使對題材、劇本、導演、編劇都滿意,決定是否投資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壓在當紅明星的身上。當紅明星自帶收視率和流量,在投資方眼裡,是最有把握的投資籌碼。
【4】如何破局?
無論是電視台還是製片方,都將當紅影星視為最重要砝碼,這樣的局面似乎無法改變。
我國廣電總局的審查機制是必須拍完所有劇集一起送審。製片方即使片子拍完了,也有可能過不了審查;電視台對電視劇劇情無法實時控制,不可能像美劇一樣根據市場需求中途調節劇本。
對製片方而言,電視劇拍完後期即使通過審查,也未必賣得出去;對電視台來說,花錢買來電視劇,不一定就能賺錢。因此,雙方在題材、劇本、演員、導演、編劇的選擇博弈中,把賭注壓在當紅明星身上是風險最低的。
兩頭都有強大需求,而眼下當紅的明星總計也就那些人,自然可以坐地起價。比如,今年年底要播出《如懿傳》製作成本共3億,而女主角周迅一人的片酬就佔到製作成本的三分之一,令人乍舌。
實際上早在2014年,演員暴漲的片酬就引發廣泛關注,是年,媒體曾曝出國家廣電總局即將在年底出台「明星限薪令」。但三年過去了,草案還沒出來,相關信息也不了了之。
去年8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曾播出「天價片酬」專題新聞,就國內演員高片酬的事情做了嚴厲批評。同月,廣電總局黨組發布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通報中提到,堅決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問題,其中要求指導影視行業協會抓緊制訂抵制「天價」片酬的行業自律公約。
但這種讓影視公司「革自己命」的方式來打壓片酬,效果並不理想,而且從長遠上看,也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
跟中國演員比起來,韓國演員的片酬則小巫見大巫了。儘管製作精良的韓劇一直在亞洲市場獨領風騷,但頂級韓國明星的片酬甚至還不如國內三線演員的報價。
電視劇製作方式不同是導致中韓明星片酬差異的主要原因。
首先,韓國電視劇採取「制播合一」的制度。投資主體都是全國性的大電視台,形成了一對一的電視劇供給模式。即,電視劇製作、版權、獨播權全歸電視台所有。
這樣的模式,將製片商、編劇、電視台和廣告商全部推到市場第一線。對於製片商來說,不用擔心電視劇銷售渠道的問題,市場風險有其他部分分擔,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製作電視劇上。對於電視台和廣告商來說,及時的市場反饋有利於廣告的精準投放。
另外,韓劇的投資來源不只有電視台,還有電視劇產業體系里的上下游企業,三星、LG等財團企業亦在其中。財團的加入,一方面壯大了電視劇拍攝的資本實力,另一方面也韓劇產業從投資環節就開始考慮電視劇的後期衍生品的開發。
其次,韓國電視劇大多採取制邊拍邊播制度。這種電視劇製作方式將一部劇時刻處於「緊繃」的狀態,經常出現上午寫劇本,下午編拍,晚上就播出的情況。
邊拍邊播制度,無疑對編劇提了更高要求,不僅要高效率更要根據觀眾反饋隨機應變。在韓國,優秀編劇的待遇甚至和男、女主角片酬旗鼓相當。
去年火遍全亞洲的韓劇《太陽的後裔》製作成本近7000萬人民幣,該劇編劇金淑恩的薪酬為一億韓元(60萬人民幣)一集,16集下來,其稿酬高達近千萬人民幣,接近製作成本的七分之一。而韓國當紅演員片酬基本只佔製作成本的20%—30%。這意味著,紅到發紫的男、女主角宋仲基和宋慧喬,單人的片酬和金淑恩不分上下。
這在國內是無法想像的。國內一般編劇的單集稿酬不到5萬,好一點的編劇10萬左右。像六六這樣的知名編劇叫價可達40、50萬一集,至於食物鏈最底層的所謂助理寫手、槍手,甚至淪落到幾百元一集,甚至不能署名
「一味追逐『小鮮肉』的市場對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刺激,但我們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作品和觀影感受?這是我們整個行業都該認真思索的問題。」《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說。
沒有「小鮮肉」,《人民的名義》依然受到年輕觀眾的熱捧。《中國青年報》評論說:「過去10年,熒幕上少有反腐題材的影視作品。年輕觀眾不再滿足於劇情毫無邏輯、全靠顏值的某些國產劣質影視劇,渴望有新鮮血液能帶給他們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天價片酬背後,首當其衝受影響的是作品的質量和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明星片酬花去了總成本的一大半,也就意味著分配給編劇、布景、配音等相關製作環節的經費大幅下降,這就造成不少作品空有明星陣容,而在故事情節、拍攝水平等方面的質量慘不忍睹,導致行業畸形發展。比如很多觀眾都批評國內電視劇、電影看著投資不小,效果全是「五毛特效」,實際原因之一是演員的片酬佔了投資大頭,後期的投入被一再壓榨。
遏制「天價」片酬和行業畸形發展,需要電視台、製片方的共同努力。
對於電視台來說,應該始終把作品的內容和質量放在第一位。事實上,如果劇本內容吸引人,製作水平質量有保證,演員演技到位,就能創造高的收視率,《人民的名義》就是眼下最好的例子。
對製片方而言,電視劇的成本大體可分為製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就製作成本來說,包括布景、服裝、拍攝周期、後期製作等;就人力成本而言,包括編劇、導演、製作人、攝像、全體演員等。如果將更多的錢花在布景、服裝、後期等製作成本上,而不是將製作成本的一半壓在一兩個當紅明星上,說不定能拍出更優秀的作品。畢竟想要創作出精品,還是要憑實力,靠內容,不是靠一、兩個明星。
事實上,粗製濫造、「有明星而內容空洞」的作品是無法真正獲得觀眾的認同,觀眾內心對真正好劇本、好演員、好製作還是有極大的需求和渴望。
《人民的名義》不僅「火爆一時」,從長遠角度看,對於電視劇行業而言也是一次變革的契機,未來或許將湧現出一批通過優質內容自創流量、而非耗費巨資追逐當紅明星的作品。
只看臉、狠砸錢的作風,也確實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刻了。
------END------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推薦閱讀:
※聚焦·更年期現象調查(上):更年期為啥「火氣大」(3)
※最常見的9種心理現象
※狂人現象
※紀念現象學運動——現象學運動的基本意義
※最近身上出現這種現象,是要發橫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