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之路之(37 )董德懋

從師和交友厚積而薄發中醫雜誌名譽主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董德懋[作者簡介]董德懋(1912年~),北京房山人。從事中醫工作五十年,畢生致力予中醫臨床和雜誌編輯工作,對於中醫內科、兒科和針灸有較高的造詣。主要著作有《中醫基礎學》、《中藥學》、《針灸經穴概要》、《針灸銅人圖》、《中醫對痢疾的治療》等。歷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針灸學會副理事長、北京中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兒科學會常務理事、《中醫雜誌》名譽主編、《中華醫學雜誌》編委、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從良師取法乎上我出生在北京房山縣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鄉縣高小畢業後,由於家道貧寒,無力繼續學業,由人介紹到一家商店學徒,以維持生計。因胞弟患病,貽誤於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我學醫的啟蒙老師是岳父趙廷元先生,他開始教我習誦《雷公藥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醫宗金鑒》等書。當時年青好強,常發憤攻讀,即更衣亦手不釋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猶不忘背書。姑母深為感動,資助我報考華北國醫學院,開始自己真正的醫學生涯。華北國醫學院,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施今墨先生於一九三一年刨建。學院除設立中醫課程外,還設有西醫基礎和臨床課程,學制四年。施老任院長,並親自授課和帶學生臨床實習。學院所聘教師有許多名家,如趙炳南、陳宜誠、姚季英、趙錫武、楊叔澄、於道濟及西醫專家姜泗長等,都曾先後在校執教。學院成立十餘載,培養學生五、六百人,畢業後分布全國,而以京、津、冀、魯、豫等地為多,其中不少人已成為目前中醫界的骨幹力量。我在該校第三屆學習,畢業後又隨施老學習內科。當時先後隨師的同學有哈荔田、祝誰予、李介嗚等。在這樣優越的環境熏陶下,使自己的學業大有長進。從一九三六年我就在施老診所襄理業務,並從事針灸臨床,時達五載余。在施老親自教誨下,耳濡目染,心領神會。我當時學習的主要方法;清晨背書,白天隨師診病抄方,晚間整理脈案,閱覽醫書,我把老師的脈案按病、按證、按方分剮歸類,並查閱相應的文獻,作筆記,加按語,還常試用治療,把個人體會也記下來。如此溫故知新,反覆驗證,從中省悟老師的學術經驗。施老治外感熱病,擅用清解法。他說;「吾儕治療外感病,首宜辨明表裡、寒熱、虛實,則層次分明。表病不可只知發汗,且應注意清里。」他根據表裡病情的不同,合理配用解表和清里藥物比例。在治療感染性發熱疾病,如流感、白喉、風疹、水痘、猩紅熱、丹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昧炎等,常用銀翹散加減,宣散風熱,清熱解毒,其加減變化甚妙,如;挾寒加麻,杏,加重荊芥量;挾血熱加生地、丹皮、丹參,熱毒重加公英、地丁、紫草、甘中黃}挾濕加茯苓、大豆卷,通草、綠豆衣;若肢體痛甚,銀花用藤,加桑枝;若發疹,加浮萍、蟬衣等。他對紫雪散應用亦別具一格,常在未見神昏譫語時即用,只要高熱、便秘、舌紅、苔黃,用之腑行熱退,不致熱陷營血。施老對內傷病的治療,重視氣血證治。認為「氣血」當列於八綱之內,而成「十綱」。且重視調理脾胃,以疏脾、運脾、醒脾為法,培後天之本。先生慣用藥物「對偶」,人稱「施氏對葯」,往往寒熱、明陽、氣血、燥潤、辛苦之葯同用,除沿用古人習慣配伍(如乳香配沒藥、三棱配莪術)和有效的小方(如左金、枳術、失笑、金鈴子散)外,每多創造。眾所周知,施老善用山藥配黃芪治屎糖高,蒼朮配元參治血糖高,為中藥現代藥理所汪實,並屢驗於糖尿病臨床治療中。他對藥物應用,常在古人啟發下有所發揮,如蒲黃治中風失語舌強,蟬衣治耳鳴,為先生臨床經驗心得。先生對孫一奎《赤水玄珠》和張石頑《張氏醫通》尤其推崇,認為是中醫內科必讀之書,每教吾等閱讀。《張氏醫通》為張石頑師生心血結晶,集前賢書百餘種,十六卷,七十萬字,述內科證治,兼及婦、兒、外科。我讀《張氏醫通》,以內難仲景學說為經,後世各家學說為緯,掌握其辨證綱領、方葯運用為要。對張氏個人實案、證治發明,亦每留意,如交腸、百合病,歷代較少記述驗證治例,張氏書中有載,特錄出以供以後參考。對每種疾病,尤其著眼於歷代各家在診治上的認識發展,從中自有收益。以後我還參考《古今醫案按》等優秀醫案,相互參閱,也有不少新意發現。采百花薈革群芳我畢生從事中醫期刊的編輯創辦工作。個人經手主辦的雜誌,有《中國醫藥月刊》(1940.6~1943.12)、《中華醫學雜誌》(1947.10~1958.9)、《北京中醫月刊》(1951.5~1954.12)三種。以前者較早,且辦刊時間較長,放以為介紹。該刊創辦於一九四0年六月十五日(民國二十九年),停刊於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國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約十至三十頁不等,發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時曾達三十餘篇。老五號字體直排分欄。雜誌還分設各項專欄,如長篇專著連載,言論(相當於「學術探討」)、方葯研究、針灸研究、治驗與醫話、醫案、筆記、小品、文苑、家庭醫學和讀者園地等。先後參加編輯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張慧中、周絨章(燕麟)、汪浩權(慎之)、魏萱(桐青)、李祖芳、潘兆鵬、謝誦穆(仲墨)、潘樹仁等。其中以上海汪浩權先生尤為得力,汪是近代名醫章次公先生的學生。刊物創辦初期,由施今墨老師支持,諸同窗好友襄助,自籌資壘,本人任社長兼總編。我在《創刊宣言》中鄭重聲明:「今後願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門戶之見,以學術為前提,不泯滅中醫之長,不回護中醫之短,利用科學方法,以求治療之真理……棄其糟粕,存其精華,祛其空談,趨於實用,使我國固有之實驗醫術,追列於世界醫林,以發揚我東方之文化。」(見《中國醫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這就是創刊的主要宗旨。我自己在雜誌上發表文章不多,主要有《針灸講座》、聯實用臨床診斷學》等。平時除處理社務,還幫助編輯文稿。在舊社會辦刊物常常會賠錢,但我想只要中醫事業能得到復興昌盛,個人損失算不了什麼。自己在辦刊期問,廣泛結交醫界名流、海內賢達,對理論和實踐進行交流、學習,使學術水平大有提高。作為編輯,必須有多方面的知識,才能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要求自己多看書,多看病,虛心向人求教。凡中醫典籍,諸於百家,乃至民間驗方,風俗人情,都須涉獵通曉。組編面要寬,就要做好社會工作,不管是德高望重的名家,還是初出茅廬的青年,都要廣泛結交,以便建立刊物的基本作者隊伍,為提高雜誌質量打好紮實的基礎。當時刊物的主要撰稿者,有曹穎甫、陸淵雷、章次公、余無言、時逸人、葉桔泉、聶雲台,譚次仲、祝懷萱、樊天徒、汪浩權、朱小南、姜春華、耿鑒庭、沈伸圭、潘澄濂、楊則民、葉勁秋、周介人、焦勉齋、潘樹仁、宋大仁等。還有祝諶予、周燕麟、田爾康、張方輿、袁平、夏雨蒼、張慧中、魏克遜等同學,也分別為本刊撰稿。為了啟迪後學,表彰前賢,我們自第三卷第一期開始,曾先後刊載當代名醫施今墨、肖龍友、孔伯華、汪逢春、陸淵雷、章次公、丁仲英、趙樹屏、宋大仁、章巨膺、余無言、朱小南、樊天徒、丁福保、繆銘澤、劉星垣等的個人傳略和學術成就,同時駢登照片,為近代中醫學史的寶貴史料。雜誌要求「雜」,不僅編輯人員要成為「雜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內容上也要求「雜」。不僅需要高水平的「陽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這樣才能擴大雜誌發行量,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同時為發現、培養中醫人才,蔚成學術民主的好風氣創造條件。我們在全國各地,特別在京、津、滬、冀、魯等地設分社,並聘請特約撰稿、特約編輯,使本刊在全國各省暢銷,成為當時較有影響的中醫期刊之一。此後,我還主辦「中華醫學雜誌》、《北京中醫月刊》,後者於一九五五年改名為《中醫雜誌》,且於一九五九年併入中醫研究院,成為現在《中醫雜誌》的前身。重積累循序漸進我在臨證實踐中,有個重要體會,就是讀書、看病,都有個積累的過程,由少到多,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一點一滴,日積月累,聚涓滴而成江河。試以脾胃學說為例述之(一)用古方,妙在師心化裁脾胃病證為臨床常見,對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的內傷發熱,人皆知用補中益氣湯,即「甘溫除大熱」法。開始我亦套用此方,主治此證每效。後又發現許多病人在治療發熱過程中,其它癥狀也隨之痊癒,引起了自己的重視。嗣而對此留心觀察,將之記錄,彙集成冊。如有同道王某,患內痔便血,自用補中益氣湯無效,余診之為中氣下陷、睥不統血,葯證相符,又何以東垣方失靈?竊思痔血尚有大腸血熱一層,自古用槐花散涼血清熱,故參台二方用之竟效。並試用於其它痔血病人亦效,其處方為:黃芪15克,党參12克,白朮、當歸各10克,升麻5克,槐米10克,地榆、側柏葉各12克,陳皮5克,柴胡3克,甘草5克。每用五劑即血止,繼服十劑鞏固。自此,余慣用補中益氣湯參以他方,治中氣下陷諸疾。如習慣性流產,用原方加阿膠、艾葉、續斷、杜仲、桑寄生之補腎固胎』脫肛,用原方加防風、枳殼,即合三奇散,能升提益氣;用原方加川芎(2.4克)、防風治脾虛久瀉,源於尤怡《金匱冀》,但總不出東垣補中益氣昇陽。可見用古方,關鍵在於師其心,用其法,靈活化裁,方可積累自己的經驗。(二)學理論,貴乎溯源探流從東垣補中益氣湯的應用開始,我反覆閱讀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從中得到不少啟發。特別是《脾胃論》大量引證《素問》、《靈樞》經文,闡暢脾胃學說,發難解惑,倡升降理論,制補中昇陽諸方。由此我重點從脾胃生理、病理、病症、治法、方劑、藥物各方面,對脾胃學說理論進行溯源探流,並將相類、相反的方面加以綜合比較。如《內經》「人以胃氣為本」和李中梓的「脾為後天之本」.《內經》「陽道實,陰道虛」和《傷寒論》陽明「胃家實」、太陰脾不足;東垣升脾陽,天士養胃陰,東垣「調脾胃以治五臟」和景岳「治五臟以調脾胃」。凡此種種,以名句、名方、主法、主葯,分門別類,積累匯總,做分類卡片。其中特別欣賞張仲景《金匱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齋「諸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頗多」之語,並聯繫實際,用於臨床。如有一再障病人,六年病史,選用西藥和補腎養血中藥無效,雖有五臟俱虛之症,但虛不受補;見其腹滿、納呆、便溏、苔膩,為寒濕困脾,投以藿香正氣合平胃散,苦溫燥濕,醒脾開胃,俾寒濕除而中土始健,谷氣充則五髒得養。繼以補氣養血諸法,治療乳糜腹水、血紫質病、冠心病等疑難疾患,亦獲佳效(詳見《中醫雜誌》一九八一年第二期段榮書文)。(三)勤思索,總結經驗教訓我不僅習慣積累成功的經驗,也注意從挫手的病例中總結失敗教訓。記得在江西永修縣臨證,曾有一批小兒夏季熱患者,見發熱、煩渴、尿頻、納呆、便溏、舌紅,脈虛數。初辨證為陰虛暑熱,以養陰清暑罔效。籌思良久,上渴下尿為辨證著眼,乃津掖敷布失常。「脾為胃行其灃液」。違鎏之這:廑絲睦置鏨扭嗣帶舟要。叉見發熱、納呆、便溏、舌紅、脈虛數,顯系脾陰不足,虛陽外浮所致。故投以陳無擇六搜散、《局方》參苓白朮散等,用大量山藥、扁豆、英實、蓮肉滋潤脾陰,兼合參術苓草健脾益氣,脾土健則滓液輸布,脾陰復而暑熱自消,終以全功。同時,我還常從別人冶療失敗的病鍘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曾有劉姓嬰兒,六個月,患肺炎,用青、鏈、紅、慶大黴素無效,除發熱無汗、咳嗽痰嗚、憋氣抬肩外,反起嘔吐、厭食,且腹瀉日五至二十次,大便呈綠色粘液狀。詢問其母,患兒平時消化欠佳,每易腹瀉、嘔吐。自服西藥紅霉素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可見脾胃已傷,為脾氣不升、胃氣失降所致。故囑停用西藥,節制哺乳量,以護胃氣,上喘下瀉且發熱,俗謂「漏底傷寒」,如治喘咀宣肺易傷脾胃,治瀉須調中又礙肺實。我思索,病情複雜,脾虛為本,肺實為標,當先治標,後治本。甩小青龍加黃芩湯(原方為石膏,因脾虛石膏不宜,易以黃芩)二劑,得汗後改投健牌和胃之參芩白朮散以培土生壘。(四)精選葯,反覆推敲斟酌對藥物的應用,我也不斷在臨證中積累經驗,反覆推敲,比較同類藥物之異,異類藥物之同。如臨床常用行氣藥物治脾胃氣滯病症,有香附、烏葯、木香、砂仁、陳皮、枳殼、厚朴、檳榔、大腹皮、蔻仁等,其辛香溫燥,具止痛、除滿、解郁、化痰,祛濕、和胃、運脾作用,部分藥物還有平喘、活血、疏肝、通下的功效。但因辛燥又易耗氣灼津,故不宜久用。以後在臨證中發現《濟陰綱目》加味烏葯湯不僅可治婦人氣滯痛經,對脾胃氣滯庸證亦效。方內烏葯、香附、砂仁、術香四昧行氣,藥性平和,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如香附行氣而疏肝解郁,長於止痛;烏藥行氣除滿,對胸腹痞滿皆宜;木香行氣而寬中止瀉,對腹瀉下痢較宜,砂仁行氣而醒脾開胃,能芳香化濕。l臨床常酌選其中=、三味小量(3~5克)配用,每取良效。再如脾胃不和,胃氣上逆,見嘔吐、暖氣、呃逆、吞酸等,余每以降逆和胃法,選旋復花、代赭石兩葯。起初我套用仲景旋復代赭湯,時效時不效。後辨為脾胃虛者甩原方較合適,如有腸胃實熱見便秘一口乾,苔膩者,則去參、草、棗加瓜萎、風化硝、大黃、枳實,降逆通下合用。可見選葯精當必須在正確辨證基礎上,始能積累合理的經驗。對越鞠丸、戊己丸、半夏瀉心湯、枳術丸等方,余用藥配伍比例亦視病人體質、癥候的寒熱虛實而定。如枳術丸,虛重白朮,實重枳實。戊已丸,寒君吳萸,熱君黃連。越鞠丸,香附、川芎、蒼朮、神曲、山梔治「六郁」,亦辨氣、血、濕,痰、食、火郁的不同,而出入化裁。在用藥時,我每悉心體察。如逍遙散有薄荷以芳香解郁、升清理氣,用量小,配伍妙。後酌加於脾胃方葯中亦效。並仿其義改用荷葉、藿香葉,亦奏異曲同工之效。再在降逆方中加蘇葉、枇杷葉,又取止嘔肅肺之功。兩者均為葉類葯,荷葉、薄荷升清,杷葉、蘇葉降濁。這樣不斷積累經驗,看似尋常,從中亦可得到不少東西。善歸納執簡馭繁做學問,不僅要重於積累,而且要把積累的東西歸納為簡要的綱領,執筒馭繁,指導臨床。在肝病證治上,我重點學習《內經》,《難經》,《巢氏病源》、《千金》、《臟腑葯式箋正》、《西溪書屋夜話錄》,《筆花醫鏡》,乃至近人趙樹屏、秦伯未等論肝的理論著作。但總感到肝病臨床多見,而理論卻頭緒紛雜,我在上述基礎上,用歸納法總結為以下幾點;(一)肝的生理「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而藏魂,與現代解剖學神經系統有關。「肝藏血」,「人卧貝町血歸於肝」,貯藏l血液,調節血量,與血循環相關。肝體陰而用陽,為二者的結合。(二)肝病治法,一為養肝體,二為制肝用。養肝體乃養陰、養血,亦可從臟器相生方面著手。制肝用乃安鎮、疏理,亦可從臟器相制方面著手。時或二者兼用。(三)肝病證治分類1.肝鬱。以情志抑匍所致,每見脅肋脹滿或竄痛等。法以芳香辛散,疏肝解郁。,方以四逆散、柴胡疏肝、逍遙、越鞠。藥用柴胡、香附、川楝、佛手、橘葉,青皮等。兼火加芩、梔。2.肝火。氣有餘便是火,從肝鬱而來。證見面紅、日赤、口苦、耳嗚、頭痛、急燥易怒、舌邊尖紅、苔黃,以面部癥狀為主。屬實熱體壯者,用清瀉法,方如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如癥狀較輕,或熱盛而體虛,則當輕劑泄火,方如丹梔逍遙散、青蒿鱉甲湯,用桑葉、菊花、丹皮、丹參,梔子、茵陳、夏枯草、青蒿等。3.肝陽。肝陽上越,或由肝血不足,或由肝腎陰虛,或由肝火上升所致。多見頭痛、眩暈、易怒、耳鳴、眼花、失眠、口苦、舌紅等症。肝血不足所致者,用柔肝潛陽,四物湯加潛陽葯。肝火上升所致者,用平肝潛陽,加味磁朱丸、龍骨牡蠣湯。肝陰不足所致者,以滋陰潛陽,杞菊地黃湯加潛陽葯。潛陽葯有龍骨、牡蠣、磁石、石決明,珍珠母、代赭石等,選2~、3味即可,量宜大而先煎。4.肝風。或由火,或由氣鬱,或由陰虧血少而來,屬內風。風性動搖、善行數變,症見眩暈、震顫、抽搐、皮膚自覺如蟲行。治宜熄風於內,不可辛燥灼液傷滓。方如天麻鉤藤湯,熱盛發痙以羚角鉤藤瀝,血燥風動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陰虛風動以三甲復脈湯。5.肝虛。多為陰血不足。又因乙癸同源,故肝陰不足可兼腎陰虛證。肝陰虛不能潛陽,故義為陰虛陽亢。補肝血用四物、當歸補血湯;補肝陰以一貫煎、杞菊地黃湯。如陰血不足,症以疼痛為主的可以柔肝法,用芍藥甘草湯、當歸芍藥散。如肝虛血不內藏,則以膠艾四物加止血藥,常用於婦人崩漏。如肝虛不固,血不養胎之滑胎或不孕,常以膠艾四物合補中益氣湯。6.肝寒。肝病大多偏熱,但問亦有寒證。肝之實寒證,如積聚症瘕宜於溫化,以《沈氏尊生書》血症丸,肝之虛寒則投以景岳暖肝煎。這樣歸納,將錯綜複雜的肝病分為六類,以虛宴寒熱陰陽辨證,便於臨床使用,也適於授徒教學。當然這還是要在正確掌握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才能靈活出入,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此外,我曾將理脾治法,歸納為益氣、升舉、溫中、清熱、理氣、固澀、通下、祛濕、養陰、消導十法,以攻和補為綱。攻法為通下、理氣、清熱、祛濕、消導,補法為益氣、升舉、溫中、固澀、養陰。凡此種種,可知歸納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總之,做學問,幹事業,必須要從良師、交知友,為事業打好基礎。善歸納,重積累,熟讀、精思、妙用,亦所謂「厚積而薄發」,尤為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這就是我一點淺薄的體會,提出來供大家參考。(陸壽康整理)
推薦閱讀:

日積月累話中醫--藏象學說的特點
中醫傷科驗方(二十一):壯腰八珍湯,桔術四物湯,沙蒺藜湯
老中醫一般人不說,常吃這6種「換血食物」,越吃越年輕!
項痹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護理方案
三伏天灸養生,提前推後幾天有影響嗎?老中醫是這麼說的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