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5

  第5種習慣 理財  端正對孩子的愛。[] 給孩子錢要有節制。   教育孩子有計劃的花錢。 經常性讓孩子來持家。   教育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要花錢,自己掙。  -----------------------------------------------------------------  ·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使用它。——比爾·蓋茨  ·一切時髦的東西總會變成不時髦的,如果你一輩子追求時髦,一直追求到老,你就會成為一個受任何人輕視的花花公子。——舒曼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已不能跟上全球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我們不僅要教育年輕人在學術上的技能,也要教育他們理財的技能。這不僅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而且是生活得更美好所必須具備的技能。」 「之所以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為了財富奮鬥終生而不可得,其主要原因在於雖然他們都曾在各種學校中學習多年,卻從未真正學習到關於金錢的知識;其結果就是他們只知道為了錢而拚命工作,卻從不去思索如何讓錢為他們工作。」  羅伯特·清崎清楚地告訴我們:理財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技能,一個人必須端正對金錢的態度,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要讓金錢為我們服務。英國哲學家培根有句名言:「金錢雖然是好僕人,有時候也會搖身一變,變成壞主人。」事實上正是如此,許多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由於缺乏理財教育反而對金錢有一種依賴,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能力。而生活在貧窮家庭的孩子,由於經常性地需要精打細算,反而對金錢有一種強有力的控制能力,結果,兩種孩子的命運非常不同。安德魯·卡耐基曾經說過:「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的紈絝子弟,做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抑制住任何的誘惑,以至陷於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絕不是那些出身貧賤的孩子的對手。一些貧苦的孩子,甚至窮苦得連讀書的機會也沒有的孩子,成人之後卻成就了大事業。一畢業就投入社會的苦孩子,開始做著非常平凡的工作。可這些苦孩子,也許就是無名的英雄,將來能擁有很豐富的資產,獲得無上的榮譽。」 這也是許多家長重視孩子理財教育的原因。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每個父母都很有必要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金錢意識,懂得金錢需要用勞動去獲得而且要學會節約用錢,絕對不能「一擲千金」地揮霍,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能力。實際上,理財教育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學會攢錢,或一定要讓他經商,而是要讓他成為一個能幹的、健全的、真正的人。從眼前來看,要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將有利於其及早形成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從而在社會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因此,說到底,理財教育還是品質的教育。因為,這關係到孩子將來以什麼態度去從事那些與錢財有關的活動,也關係到孩子在生活中為人處事的價值觀。  亂花錢是許多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父母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許多孩子吃要最好的,穿要名牌的,家長總是寧願自己節約,也要省下錢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總是說:「唉,為了孩子……」於是,孩子就變本加厲,內心的慾望不斷膨脹,這樣不僅父母無法承受,孩子的心靈也會被金錢所扭曲。上海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零花錢,九成以上的孩子存在亂消費、高消費、理財能力差的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孩子在消費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不知道錢財來之不易,花錢大手大腳,盲目攀比名牌時尚等,這都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孩子的理財教育相對比較欠缺。在美國等許多發達國家,父母從孩子3歲左右就開始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歐美髮達國家的父母認為,培養孩子自主理財的習慣,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正確理解金錢。要讓孩子認識到金錢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想要的東西就必須用錢交換;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所花的錢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勞動換來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讓孩子認識到錢不是萬能的,金錢並不能買來親情、健康、生命等人生最重要的東西。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理財的習慣呢?  建議一:端正對孩子的愛。  鄧肯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話:「我每次聽到別人談論,多賺些錢留給子孫,我總覺得他們這種做法,奪去了兒女種種冒險生活的樂趣。他們多遺留一塊錢,便使兒女多一分軟弱。最寶貴的遺產,是要兒女能自己開闢生活,能自己立足。」  約瑟夫·雅各布斯是一位白手起家的美國建築業巨頭。1971年的一個傍晚,他和妻子在加州帕薩迪納的家中與三個女兒就自己的巨額財產如何處理的問題進行了一次嚴肅的談話。「因為我非常愛你們,」 約瑟夫·雅各布斯慈愛地說,「所以我決定不留很多錢給你們。」然後,他給女兒們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諄諄教誨她們要學會自立,自己去創立人生和財富。在得到女兒們的贊同後,他簽字把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在自己死後捐獻給慈善事業,每個女兒只得到100萬元——這只是他巨額財產中很少的一部分。——什麼是愛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有不同的體會,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溺愛不是真正偉大的愛。在中國,由於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用細說了,但是,許多父母給孩子的愛都僅僅局限於表面。比如,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受累、怕孩子被人看不起等,這些事情本來應該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樣有利於讓孩子學會做人的起碼道理,但是,我們的父母往往用金錢來解決問題。以為給孩子錢,孩子就不用吃苦受累,不用被人看不起了,殊不知,孩子在金錢面前逐漸地失去了能力,失去了品格,這樣的愛能說是偉大的嗎?真正的愛應該是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和品格,讓孩子能堂堂正正地做人。約瑟夫·雅各布斯事後是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的:「父母如果溺愛孩子,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情。」其實,約瑟夫·雅各布斯認為應該讓孩子對金錢有一種正確的觀念,如果孩子坐擁巨額家產,不用勞動也能滿足他們的各種貪婪的享受,那麼這無疑是把孩子推向了墮落的深淵。孩子由於體會不到掙錢的辛苦,他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貪婪,從而做了金錢的奴隸;一旦某天他沒有了錢,就有可能受人控制,走向墮落。——在這方面,許多富翁都有相似的看法。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是當今世界首富,他與妻子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滿足孩子們的一些要求上,他們絕對是一對 「吝嗇鬼」。蓋茨從不會給孩子們一筆很可觀的錢,當小兒子羅瑞還不會花錢,而女兒珍妮佛已經可以拿著一些零用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時,羅瑞總是抱怨父母不給自己買他最想要的玩具車。蓋茨卻認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確,在鈔票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養尊處優終將會讓他們一事無成。所以蓋茨夫妻二人寧願將這些錢捐給最需要它們的人,而不隨意交給孩子揮霍。蓋茨甚至公開表示過:「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建議二:給孩子錢要有節制。  約翰·D·洛克菲勒經商獲得極大成功之後,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確認識金錢的辦法也用於教育他的子女。 洛克菲勒在家裡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的市場經濟,讓妻子做「總經理」,而讓孩子們做家務。每一項家務所能獲得的報酬被公布出來,只要孩子們主動去做這些家務,他就能得到相對應的報酬。母親則根據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給他們零花錢。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制的生活,他在廚房裡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裡面裝的則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麼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則只有喝苦咖啡了。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發放了。經過幾次這樣的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制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了。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越早接觸錢,越早具備理財的觀念,長大後也就越會賺錢,關鍵是家長如何教孩子花錢、理財。洛克菲勒的聰明在於用生活事例教會了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花錢要有節制。教育專家指出,不論自己的經濟條件如何,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隨意多給,也不要有求必應,要把錢的數額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應給多少,錢數應根據孩子的日常消費來預算,例如,主要包括餐費、交通費、購買學慣用品的費用、必要的零食費等。一般來說,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最好的方法是每星期的同一天,給孩子同樣數目的錢,這樣可以使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隨著孩子年齡和責任心的增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可逐步增加。當然,父母所給的錢應該比預計的要稍微多一些,比如比必須要花的錢多10%,這樣可以讓孩子有一定的靈活性。  建議三:教育孩子有計劃地花錢。  孩子的慾望總是很強烈,老是喜歡買一些新鮮的東西。剛開始時,孩子的這種慾望是無意識的,家長如果不注意而一味迎合就會縱容、滋長孩子的不良慾望。怎麼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呢?  首先,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慾望。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帶著孩子走進玩具店或者商店的時候,孩子總是會沒完沒了地要求父母買各種玩具和食品等。這是許多父母感到頭痛的問題。有一位媽媽非常明智,她每次帶女兒去商店前,總是先跟女兒說:「今天,媽媽帶你去商店玩,你可以買一件你最想買的東西,價格在20元以內。你得先想好要什麼才決定買,如果你要好幾件東西,媽媽就不帶你去了。」女兒聽完媽媽的這個「條件」後,總是高興地回答:「媽媽,我知道了,我最想要一個小娃娃,不過我還得去店裡看看什麼娃娃漂亮。」於是,母女倆就去商店了,媽媽帶著女兒看各種各樣的娃娃,並給她講一些與娃娃有關的故事,女兒最後買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娃娃回來。這位媽媽的聰明在於給孩子出了一個難題,孩子需要事先來決定她要買什麼及價格上限。專家帕特里夏·埃斯特斯說:「適當地拒絕孩子很重要,即使你完全是可以滿足他的。必須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例如,許多小孩喜歡吃冰淇淋,如果買一杯要花2元的話,家長就可以告訴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只能給你1元,等到明天再給你1元,你才能買來吃。」其次,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錢花到哪裡去了。 當孩子手中有了一定數目的錢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許多孩子的毛病就是父母給多少就花多少,花完了再向父母要。針對這點,父母要督促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消費計劃,當然,消費計劃主要由孩子來制定。例如:父母在給孩子錢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支出原則,讓孩子自己去制定計劃,父母不要干預孩子制定計劃,但是要對孩子的計划進行監督、檢查,看看孩子是否根據計劃合理地使用零花錢。通過家長的指導和監督,孩子就會提高理智消費的能力,能夠有所節制地花錢。再次,要教孩子一些少花錢的方法。告訴孩子,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盡量減少金錢的支出,這樣,手中的錢就會多起來。有什麼方法可以少花錢呢?例如,買東西之前必須要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可以讓他在心裡問自己「我需要這個東西多久?」「是不是已經有其他東西可以替代打算要買的東西?」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有些支出是不必要的。教孩子每周在固定的一天去購物,不要天天購物。購物之前一定要列個清單,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東西,不要見什麼買什麼。  建議四:經常性地讓孩子來持家。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機會去買菜、交水電費、電話費等,讓孩子知道家裡的錢是怎麼花出去的,同時讓孩子知道一個家庭的必要開支,體驗到生活的艱難。父母在平時買東西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在不斷的比較、挑選中,讓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愛惜金錢的良好品格,有效避免孩子胡亂花錢的壞習慣。許多父母認為不應該和孩子談家庭的經濟情況,尤其是一些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父母,認為和孩子談家庭狀況,面子上過不去,而且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其實不然,許多孩子在了解了家庭狀況後,反倒能夠替父母著想,控制自己花錢。父母也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懂得勞動與收穫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使孩子熱愛家庭、熱愛父母,也熱愛勞動。  建議五:教育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 良斌6歲那年,收到了2000元壓歲錢,媽媽為他開了一個銀行賬戶,並要求良斌每月在自己的賬戶上存10元。媽媽要求良斌每次花錢不能超過10元,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必須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買些小禮物。給良斌設立賬戶後,媽媽還給了良斌一本小冊子,告訴良斌如何充分利用賬戶。良斌媽媽認為,讓孩子對自己賬戶的存款負責,這樣,他就不會養成亂花錢的習慣,即使在買東西時,也會精打細算。良斌每天都會花5元錢,其中2元是車費,2元是餐費,1元是零食費。有一天,良斌就對媽媽說:「媽媽,我發現我們學校小賣部的乾脆面太貴了,這樣吧,你幫我在超市多買幾包,我付你錢。」媽媽一聽,這孩子怎麼這麼聰明了?於是高興地替兒子買了5包乾脆面,每包便宜2毛錢,兒子省下了1元!一周後,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先出錢給我買一箱吧,這樣更便宜,我每周把錢還給你。」媽媽又同意了,結果每包便宜了3毛!現在,14歲的良斌已經有兩個屬於自己的賬戶了,其中一個定期賬戶是用於存放不常用的錢,這樣利息高;另一個是活期賬戶,用於存放日常開支,可以隨取隨用。媽媽又為良斌辦了一個儲蓄卡,讓良斌自己去銀行取款機取錢。這讓良斌感到自己長大了,他非常珍惜每次取錢的機會,媽媽規定每次只能取50元,而且要求他必須在月底保證儲蓄卡保證收支平衡,如果他不顧一切用光錢,那將取消他使用儲蓄卡的權利。其實良斌已經不會亂花錢了,因為他從小就習慣控制自己花錢了。比如,良斌每天有買報、讀報的習慣,以前他喜歡買很多報紙,實際上感興趣的只有一個版面或一篇文章。後來,他給自己規定買報費用每天不能超過2元錢,長期下來,他知道哪些報紙組合能滿足自己最大的閱讀願望了。  【理財專家建議】:在孩子4至10歲時應幫助其掌握理財的最基本知識,如消費、儲蓄、給予等,並進行嘗試。這是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一個最好時期。有些投資能力的父母則傾向於讓孩子參與投資,使錢生錢。在金融機構工作的王先生有一個10歲女兒和一個8歲兒子,兩個孩子每年的壓歲錢都達1萬元。王先生在與子女溝通後,每年都結合兩個孩子的壓歲錢進行投資。他說投資所開的戶名是孩子的,每年年底時,他都會告訴孩子目前的投資情況,讓孩子分享投資理財的經驗。專家表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指導孩子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識與工具,從短期效果看是養成孩子不亂花錢的習慣,從長遠來看,將有利於孩子及早形成獨立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具有可靠的立身之本。  建議六:要花錢,自己掙。 一位媽媽向人談過這樣一件事: 她剛上小學的兒子很想參加一個小記者班,她就為兒子交了學費。某一天,小記者班將要到戶外進行採訪拍攝活動,兒子興緻勃勃向媽媽要活動費,可是這位媽媽卻很鄭重地告訴她的兒子:「要去參加活動,費用自理!」 兒子一聽就傻眼了,「我的壓歲錢早就用光了呀!」於是,這位媽媽就開始誘導他:「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幫媽媽幹家務活了,要不這樣,從今天起,你負責飯後洗碗,每次的報酬為1元錢,怎麼樣?」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他太想去採訪拍攝了。接下來兒子就正式上崗了。考核制度挺嚴厲的,因為打碎了碗是要罰款的!這機械而繁重的活讓他感到很不適應,可是他為了攢錢,還是堅持了下來。儘管其間他曾抱怨過工資太低了,這位媽媽就向他分析說:「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什麼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報酬低。但是如果你做的事是需要動一些腦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隨便做到的話,那麼報酬就會高起來的。這就需要你不斷學習才能實現。」兒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終於他攢夠了錢參加活動去了。然而,在購買膠捲的問題上,他與媽媽又發生了爭執。他執意買了一卷36張的,而沒有聽從媽媽的勸告買24張的。結果,沖印的時候,自己的錢不夠了,只能借了。他有點難過,因為辛苦賺來的錢這麼快就用光了,而且還不夠用。這時候他「總結」說:「其實那麼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來也是重複,還要浪費沖膠捲的錢,早知道我應該買 24張一卷的!」國外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孩子自力更生。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父母在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孩子只有在使用自己勞動所得的錢時才會比較珍惜。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勞動和工作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要獲得報酬,你就得工作。只有工作,你才有工資用於買吃的、穿的以及支付水、電等家庭必要開支。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一點後,父母可以建議,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義務之外做一些額外的家務活,父母可以給他們開工資。雙方協商一下,就工作報酬、完成的期限及質量達成一致。一旦孩子完成了工作,報酬就立即支付。  ---------------------------------------------------------------------  第6種習慣 自信   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告訴孩子「你能行」。 培養孩子的特殊才能。   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 允許孩子犯錯誤。  ----------------------------------------------------------------  ·凡事總要有信心,老想著「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擔心著:「怕不行吧?」那你就沒有勇氣了。——蓋叫天  ·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並且深信自己一定能達到夢想,你就真的能夠步入坦途,而別人也會更需要你。——戴爾  ·你們應該培養對自己,對自己的力量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是靠克服障礙,培養意志和鍛煉意志而獲得的。——高爾基  基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心理醫生,他常常對人講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公園裡,幾個白人小孩正玩得高興。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小車進了公園。白人孩子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在天空中的色彩艷麗的氫氣球。在公園的一個角落,蹲著一個黑人小孩,他羨慕地看著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和他們一起玩,因為其他人是白人,而他是黑人。他沒有信心與白人小孩一起玩。白人小孩高興地到別的地方去玩了。當他們的身影消失後,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可以賣一個氣球給我嗎?」 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溫和地說: 「當然可以。你要一個什麼顏色的?」 黑人小孩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 滿臉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著小男孩,然後給了他一個黑色的氫氣球。黑人小孩開心地拿過氣球,小手一松,黑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黑色的氣球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老人一邊眯著眼睛看著氣球升起,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小孩的後腦勺,說:「記住,氣球能升起,不是因為它的顏色和形狀,而是氣球內充滿了氫氣。一個人的成敗不是因為種族、出身,關鍵是你的心中有沒有自信!」 那個黑人小孩便是基恩博士自己。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前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曾有過這樣的表述:「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當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反之,一個人如果失去自信心,非常容易被頹廢和絕望所困擾,甚至會因此而毀掉自己的一生。自信是人們事業成功的階梯和不斷前進的動力。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從而獲得最終的成功。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所說的那樣:「自信力對於事業簡直是一個奇蹟。有了它,你的才幹就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 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學時,過著艱苦的生活,但是她並不氣餒。她說:「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自信!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多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由此可見,自信已經成為人們成就偉業的先導。具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平庸為神奇,化渺小為偉大,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 關於自信,拿破崙·希爾說:「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相信自己,那麼,一切困難都將不會是困難的。因為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是促使人向上奮進的內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而必備的、重要的心理素質。」《東方之子》欄目記者採訪鄧亞萍時問道:「你怎麼會每次都獲得冠軍呢?」鄧亞萍舉起一個大拇指,說:「我,自信!」可見,自信的力量非常大。自信對孩子的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嘗試,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面前表現出柔弱、害羞、恐懼的心理,不敢面對新的事物,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而且,長期缺乏自信會讓孩子產生「無能」的感覺,產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那將是很可怕的。 然而遺憾的是,缺乏自信的孩子仍隨處可見。一次對全國各地1000餘名6歲至12歲孩子所作的專題調查表明,40%的人自稱對自己「至少一兩個方面完全喪失信心」。他們有的對自己的外貌、身高、體重等生理條件沒有信心,有的則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運動水平和交友本領感到悲觀。而進一步的調查卻證實,實際這些孩子往往不論在外貌還是能力上,都不比一般孩子遜色。    有一句教育名言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著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裡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不比別人差!」「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是最棒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小學生、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因此,激發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是父母應該重視的問題。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自信的習慣呢?     建議一: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就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評估。孩子由於年幼,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一般先來自於成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他們的父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媽媽從超級市場買了許多食品回來。珍妮在廚房裡看媽媽把放雞蛋的盒子從食品袋中拿出來,珍妮便伸手去抓盒子,她很想幫媽媽把雞蛋放到盒子里去。 「別動!珍妮!」媽媽大聲叫道:「你會打碎它們的,最好讓媽媽來放,等你長大了再來幫忙好嗎?」 珍妮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我不會打碎的,讓我來幫你!」 媽媽一邊放食品,一邊大聲叫道:「小孩子不要亂動!」珍妮只好縮回了手,眼淚汪汪地看著媽媽整理那些雞蛋。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孩子的自信首先來自自尊,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尊重孩子不分時間和地點,也不分孩子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責怪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下面這一位媽媽就做得非常好。  文文已經三歲了,三歲的孩子獨立性非常強,經常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一天,文文想自己倒牛奶來喝,媽媽想幫助文文。文文說:「媽媽走開,我自己來。」文文的媽媽想到應該讓孩子自己獨立做事了,就鼓勵道:「文文長大了,會自己做事,真能幹!」於是,文文捧起牛奶盒子,努力想把牛奶倒進杯子里。 沉重的盒子讓文文的小手抖了一下,正好碰到了杯子,杯子是沒打翻,但是卻有一部分牛奶被灑在了桌上。媽媽沒有責罵文文,反而稱讚道:「啊,文文真能幹,竟然把牛奶倒進了杯子,現在,讓我們把灑出來的牛奶用海綿吸乾淨好嗎?」文文高興地說:「好!」於是母女二人認真地擦起桌子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的事務,與孩子討論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父母千萬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麼?」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父母的信任,從而無法獲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隨意辱罵、懲罰和毆打孩子,辱罵、懲罰和毆打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請父母記住,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尊嚴,傷害孩子的自尊。     建議二:告訴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已經在心裡建立了消極的自我預言,即「我是沒用的」,「我很沒信心」等,這種心理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嘗試新的事物,越來越沒有信心。因此,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忽視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在孩子表現出自信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 」的心理,樹立起「我也行」的心理。  7歲的小傑米已對作畫完全喪失了興趣,認定自己不是作畫的「料」。原來這源自3年前幼兒園老師對其所畫一幅習作的隨意評價,沒料到這個隨口而出的否定卻在孩子心中生了根,使其對自己的作畫能力產生了懷疑,最後作出了放棄的決定。但在此之前,他已作了幾百幅畫,而且其中有5幅還得過獎!當然,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讚揚要真誠,千萬不要故意誇大其詞,或者言不由衷,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假意,不領情父母的讚揚。比如,孩子在畫畫時,父母不要總說:「 啊,你畫的真好,真像個大畫家!」可以從多角度說:「你畫的這棵樹真美,連樹葉也很逼真。」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的鼓勵和讚揚是真誠的。父母也可以通過閑談的形式給孩子講一些其他人怎樣從缺乏自信變成充滿信心,讓孩子從他人的事例中學習一些經驗,這比直接說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物理學家玻爾小時候非常喜歡拆卸家裡的東西。有一次,他三兩下就把家裡一輛有點問題的自行車給拆了。當他想把自行車裝上的時候,卻怎麼也裝不回去了。玻爾非常著急,家裡人也很著急,這時,父親對兒子說:「爸爸知道你能裝回去的,不要著急,想一想你是怎麼拆下來的,然後你就能夠裝回去了。 在爸爸的鼓勵下,玻爾靜下心來,仔細回想了拆卸的過程,又仔細地把各個零件研究了一番。果然,最後把自行車重新裝了回去,而且修好了原有的小毛病。在以後的科學研究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難,玻爾都會充滿自信,從不喪失信心,所以,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建議三:培養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來培養孩子的一些特長,讓孩子通過發揮特長樹立起信心。比如,有些孩子雖然缺乏自信,但是卻能寫一手好字,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學習書法,鋼筆字、毛筆字都行,只要孩子有興趣去學,肯定會做得很好,父母則可以抓住機會誇獎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也是有能力的,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自信心。當然,父母也可以通過展示孩子的特長,讓其他人來認可孩子的能力,這樣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雖然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但是完全可能在其他方面超過別人。這時,父母還可以教孩子運用積極的自我暗示法進行自我激勵,如「我一定能行的。」「我書法能學好,其他的肯定也能學好!」「我真是一個寫作文高手呀!」這些積極的自我暗示可以讓孩子從對某件事的良好感覺中擴散出去,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因此,父母要多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讓他們在學業之外,培養其他的興趣與愛好;鼓勵孩子參加社區義工活動,讓他們多接觸那些需要別人關愛幫助的人群,這些都增進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另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必須與老師配合,讓孩子在學校也得到成功的機會,得到鼓勵而不是貶抑。   建議四: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 鞏固孩子的信心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當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斷成功而樹立起信心時,千萬不能以為大功告成,更要不斷鼓勵孩子,鞏固其自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斷的鼓勵中,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來樹立起自信。 如果父母經常挑剔孩子,孩子剛形成的自信很快就會消失。有一個10歲的女孩,非常喜歡彈鋼琴,彈的曲子非常優美,而且,她還每天堅持練習好幾個小時。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見此情景,對女孩的自信和努力非常好奇,就問女孩的媽媽:「你的孩子怎麼這麼自覺彈琴呀?而且,她看上去非常喜歡彈鋼琴。」女孩的媽媽淡淡地笑了,說:「我雖然不懂音樂,但是我懂得欣賞我的孩子,每當她練琴的時候,不論好壞,我總是對她說』孩子,你今天彈得更好了,比昨天進步了』。我是她最忠實的聽眾,孩子非常喜歡彈琴給我聽。」  由此可見,隨時鞏固孩子的自信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第一,不要諷刺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第二,不要過分讚揚孩子,以免孩子產生驕傲情緒。只有隨時地、恰當地鼓勵,才能不斷提高孩子的自信。     建議五:允許孩子犯錯誤。   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錯誤非常在意,事實上,犯錯誤對孩子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誤,他就永遠不可能成長。對於父母來說,怎樣對待孩子的過失或者錯誤呢?幾乎每一位教育專家都認為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美國賓夕法尼亞心理學家萊頓說:「講述你自己曾經犯過的過失,承認過失,向孩子們解釋為什麼你會犯這個過失,告訴他們,你下次將會怎樣用不同的方法去避免重犯。」美國家庭問題專家恩說:「告訴孩子們,大膽嘗試或出現過失都不要緊,一個人第一次做某件事無不期望做得完美無缺。實際上,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學家塞奇斯對家長們說:「從犯過失的痛苦中走出來,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應該去讚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與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較,而不是與別人相比較。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幾乎從所有的過失中得到益處。」   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和失敗,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再次嘗試,讓孩子的自信心在不斷的嘗試中得到保護。比如孩子因為不會刷碗而打破了碗,父母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而是應該告訴他怎樣刷才能刷乾淨而不摔破,緊跟著鼓勵他:「這回刷得真乾淨!」「你真行!刷得越來越乾淨了!」「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  當然,父母在鼓勵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發自內心,千萬不要對孩子懷有不認可的態度。有一位家長說:「我試著對孩子說鼓勵性的話,可是孩子卻說我在欺騙他,根本不是在鼓勵他。」這就是因為這位家長平時經常否定孩子,在鼓勵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自然能夠感覺到家長的不誠心。這樣的鼓勵其實是無效的。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大發雷霆。  ----------------------------------------------------------------------------  第7種習慣 堅強  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教孩子凡事再堅持一下。 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  ·要做到堅忍不拔,最要緊的是堅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只有剛強的人,才有神聖的意志,凡是戰鬥的人,就能取得勝利。——歌德  ·苦和甜來自外界,堅強則來自內心,來自一個人的自我努力。——愛因斯坦  ·自私怯懦的人常不快樂,因為他們即使保護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卻保護不了自己的品格和自信。——羅曼·羅蘭     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的人,都會把保爾·柯察金看做是堅強意志的化身。對於保爾來說,貧困、失戀、坐牢、戰爭、重傷、失明,一個接一個的挫折打擊著他,但是所有的挫折都沒有打倒這位剛強的戰士,保爾以鋼鐵般的意志頑強地戰鬥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貢獻給了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誠然,堅強是成功的核心品質。    有人問一位智者:「請問,怎樣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遞給他一顆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殼碎了,只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說。 那人又照著做了,紅色的種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實。   「再用手捏它。」智者說。那人用力捏著,卻怎麼也沒法把它毀壞。 「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說。當然,什麼也搓不下來。 「雖然屢遭挫折,卻有一顆堅強的百折不撓的心,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說。  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種持之以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一鍬挖不成水井,成功需要積累,成功需要堅持。美國心理學家威蒙曾對150 名有成就的智商較高者做過研究,發現智力發展與三種性格品質有關:一是堅持力,二是善於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見,堅強的性格對人生十分重要。一個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夠堅持下去,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說起來,一個人克服一點兒困難也許並不難,難的是能夠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  查德威爾是一個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但她並不滿足,決定超越自己,她想從位於加利福尼亞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那島游到加利福尼亞。但是,這次旅程十分艱苦,刺骨的海水凍得查德威爾嘴唇發紫。在經過連續16小時的游泳後,查德威爾已經感到自己的四肢沉重得像鋼鐵,她感到自己快不行了。這時,查德威爾望了望遠方,由於大霧的原因,查德威爾根本看不到1英里以外的事物。查德威爾不知道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感到使不上勁的查德威爾終於對陪伴她的艇上的人說道:「我放棄了,快拉我上去吧。」那人對查德威爾說:「不要這樣,只有1英里就到了,再堅持一會兒!」查德威爾無助地搖了搖頭,說:「我不信,如果只有1英里,我怎麼看不到海岸線,快拉我上去。」查德威爾最終被小艇上的人拉了上去。小艇飛快地向前開去,不到1分鐘,加利福尼亞的海岸出現在眼前。查德威爾後悔莫及,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呢?如果再堅持一下,勝利就有眼前。其實,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僅一步之遙,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在向你招手。但是,許多人正是因為在前面的困難中已經筋疲力盡,在最後的關頭,即使遇到一個微小的困難或障礙都可能放棄而導致前功盡棄。    一個拳手曾經說:「在受到對手猛烈重擊的情況下,倒下是一種解脫,或者說是一種誘惑。每當這時候,我就在心裡對自己叫喊:挺住,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因為只有我不倒下,才有取勝的可能。」確實如此,成功往往來自於「再堅持一下」的堅強當中。——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膽怯懦弱是普遍存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膽怯、靦腆。膽怯有許多表現形式,如公共場所膽怯、社交膽怯、特定情境膽怯、特殊動物膽怯等。每個孩子都會遇到許多麻煩,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堅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堅強勇敢的孩子則能夠做到持之以恆,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和挫折,越過障礙和絆腳石,從而取得成功。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堅強的習慣,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堅強地走得順順利利。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呢?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著名文學家朱自清說:「要讓孩子在正路上闖,不能老讓他們像小雞似的在老母雞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輩子沒出息的。」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適、平靜、安穩的生活,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方式,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  一位中學生說:「我一直相信媽媽是非常愛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為我擋住所有的風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為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氣和自信都丟失在這份特殊的關愛里了。」可見,要培養孩子成為強者,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把握自己。  一位職業媽媽在教孩子騎三輪車的時候就想到了應該通過此事來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10歲的兒子執意要學騎三輪車,媽媽就對孩子說:「那好呀,你一定要堅持學會才行。」於是,媽媽就帶著兒子去學騎三輪。剛開始,兒子怎麼也騎不好,一定要媽媽推著他才行。後來,媽媽把他帶到有小朋友騎三輪車的場地去,先讓兒子看別的小朋友騎三輪車。看到別的孩子騎得自由自在,兒子也想試一試。可是,他怎麼踩也踩不動,急得直叫媽:「媽媽,媽媽,幫我推一下。」「你老讓我推你,所以你總是騎不動。你用勁往下踩就行了。」沒辦法,兒子只好拚命踩,居然真的動起來了。但是,沒過多久就翻車了,兒子摔在地上疼得大哭。看著兒子坐在地上哭,媽媽也很心疼。但是,媽媽想到的是應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志。於是,媽媽狠狠心對兒子說:「男子漢是不能哭的。快站起來,繼續騎吧。」這樣,兒子只好自己站起來繼續騎,這一次不僅學會了騎三輪,而且鍛煉了堅強的意志。  生活善於自理的孩子是個堅強的人,在生活中,他會表現出堅強的一面,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他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無所適從。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讓他自己去面對生活。譬如:夜間讓孩子獨立上廁所,自己到牛奶站取牛奶。經過這些鍛煉,以後當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等。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很有益處。  建議二: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在公共汽車上,有人給一個5歲的小女孩讓座。孩子的媽媽卻對讓座的人說:「讓她站著吧,她已經到了該自己站立的年齡了!」想讓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只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堅強,他的意志才會堅強。  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里夫人把大女兒帶到戰爭前線救護傷員,讓她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1918年,居里夫人又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到德軍炮擊的巴黎,並告訴孩子,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發抖。這種把孩子當成強者的態度真的使居里夫人的孩子們成為了堅強的人。  建議三:教孩子凡事再堅持一下。  京劇《沙家浜》里郭指導員有一句話:「勝利往往來自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事實正是如此,如果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去再「堅持一下」,這種堅強的意志足以讓他取得成功。  一位英國父親是這樣描述自己幼時的經歷的:「有一次,我和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由於不小心,手指被同伴弄出了血,非常疼,我的眼淚就要掉下來了。但是,我在心裡告誡自己,一定要堅持住!最後,我忍住了眼淚,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和小朋友們玩,因為我知道,一旦我的眼淚掉下來,同伴們就會認為我是懦夫,以後再也不會和我一起玩了。現在,我也告訴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你就是強者!」「哈佛女孩」劉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兒能夠有堅強的意志承受極限的考驗,在亦婷10歲的時候,她與爸爸進行了一個殘酷的訓練:捏冰一刻鐘!這個遊戲的目的是要訓練劉亦婷的忍耐力,劉亦婷需要在一刻鐘內捏一大塊在冰箱里凍得結結實實的冰塊。以下是劉亦婷記錄此事的日記:    1991年8月9日(10歲時)和爸爸打賭  嘿!告訴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爸爸打了一個賭,結果呀,嘿,我贏了一本書呢!事情是這樣的,晚上,爸爸從冰箱里取出一塊冰,這塊冰比一個一號電池還大呢。爸爸說:「婷婷,你能把這塊冰捏15分鐘嗎,你辦到了,我就給你一本書。」我說:「怎麼不行,我們來打個賭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鐘,那你就得給我買書哦。」爸爸滿口答應了。爸爸拿著秒錶,喊了一聲:「預備,起!」我就把冰往手裡一放,開始捏冰了。第一分鐘,感覺還可以,第二分鐘,就覺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個藥瓶看上面的說明,轉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鐘,骨頭疼得鑽心,像有千萬根冰針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聲讀說明的方法來克服。到了第四分鐘,我感覺骨頭都要被冰凍僵、凍裂了,這時我使勁咬住嘴唇,讓痛感轉移到嘴上去,心裡想著:忍住,忍住。第五分鐘,我的手變青了,也不那麼痛了。到第六分鐘,手只有一點兒痛了,而且稍微有點兒麻。第七分鐘,手不痛了,只覺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鐘,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當爸爸跟我說:「十五分了!」的時候,我高興得跳著歡呼起來:「萬歲,萬歲,我贏了,我贏了!」可我的手,卻變成了紫紅色,摸什麼都覺得很燙。爸爸急忙打開自來水管給我沖手。我一邊沖,一邊對爸爸說:「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卻說:「我一點兒也不倒霉,你有這麼強的意志力,我們只有高興的份兒。」這,就是我贏書的經過。你看,多不容易呀!當孩子在不斷的訓練下,做出一些比較膽大的事情,父母應該不斷鼓勵、稱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勇敢的樂趣,覺得以前的膽小非常幼稚,讓孩子從內心上勇敢起來,這樣,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大,越來越活潑。    建議四:給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這些刺激對孩子來說是必需和有益的。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難  美國一些兒童專家指出,有條件的父母應該為孩子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困難,常給孩子製造一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難。當然,在這當中,父母需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也要教給孩子克服困難的辦法。   2.飢餓  飢餓是一種挑戰生理極限的刺激。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飯挑食或抱怨這、抱怨那,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讓孩子嘗一下飢餓的滋味,讓孩子在飢餓的刺激下學會控制自己的偏好。    3.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面對吃苦的時候總是顯示出嬌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識地鍛煉孩子,比如多讓孩子參加一些野營活動,讓孩子在艱難的條件下吃點苦頭,這樣比較有利於培養孩子堅強的性格。     4.批評   許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無法接受別人的指責和反面評價。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埃麗希·弗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必須明確規定一些孩子不應做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偷東西等,這些都是絕對不允許做的。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評、懲罰,有時還要嚴厲一些。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是有益的。 」  5.懲罰 對於孩子犯的較大的錯誤,父母應該給予適度的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把孩子關在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不允許孩子買他想買的玩具等。   6.忽視   父母總是一味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下,孩子們似乎永遠是主角。那麼,如果環境發生變化,孩子不能再當主角了,不被重視了,他的心理就會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這種角色的轉變。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為重心,有時候可以適當忽視孩子,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從而幫助孩子在與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態。  -----------------------------------------------------------------------------  第8種習慣 謙虛  讓孩子認識驕傲的危害。 幫助孩子全面認識自己。   讓孩子正確面對批評建議。 不要輕易的表揚孩子。  -----------------------------------------------------------------------------  ·真正的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丁尼生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  ·謙虛的人並不希望別人誇獎,儘管人們常常誇獎他。驕傲的人時時想叫別人誇獎,但除了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以外,再也沒有第二個人誇獎他。——加里寧     事實上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一個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如果那樣,則必將很快被同行趕上、很快被後人超過。  驕傲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孩子特別是聰明的孩子常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父母應該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其心理健康發展。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由於學習成績較好或者某方面有特長而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這種太多的表揚常常會誤導孩子,使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於是就會滋長驕傲情緒。他們會因此誇大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而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他們聽不進別人的善意批評,總是處於盲目的優越感之中,就會逐漸地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因此導致成績下降,表現也就不再那麼優秀了。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及時予以糾正,讓他們正確認識問題。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謙虛的習慣呢?  建議一:讓孩子認識驕傲的危害。  盲目驕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視野狹窄,自以為是,嚴重阻礙了自己繼續前進的步伐。科學家巴夫給青年人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切勿讓驕傲支配了你們。由於驕傲,你們會在應該統一的場合固執起來。由於驕傲,你們會拒絕有益的勸告和友好的幫助。而且由於驕傲,你們會失掉客觀的標準。」當然,我們要讓孩子分清楚自信和驕傲的區別。   自信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能使人樂觀上進;而驕傲是對自己的不全面認識,是盲目樂觀,常會讓人不思進取。對於父母來說,應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不能讓他們滋長驕傲自滿的情緒。形式上兩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常會讓人迷惑,孩子們常會把自己那點小得意看做是自信的表現,這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分辨出兩者的區別。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驕傲也是健康成長的絆腳石,任何成績的取得只能是階段性的、局部的,只能作為一個起點。在學習上,知識是無邊的海洋,如果一時一事領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識不夠、眼界不寬的表現。「滿招損,謙受益」,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介紹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告訴他們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績後仍能保持謙虛奮進的人。     建議二:幫助孩子全面認識自己。  孩子產生驕傲往往源於自己的某方面特長和優勢,父母應該先分析這種驕傲的基礎:是學習成績比較好、有某方面的藝術潛質,還是有運動天賦什麼的。然後應讓孩子認識到,他身上的這種優勢只不過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放在一個更大範圍就會失去這種優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積極進取,而不是驕傲懈怠;並且優勢往往是和不足並存的,同時應該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  父母要教育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確實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但是不要忘記這裡也包含著家長的培養、老師的教誨和同學的幫助。 另外,不正確的比較往往也容易滋長驕傲情緒。在班集體中,若以己之長與別人之短相比較,這樣比較的結果,自然容易沾沾自喜,自以為什麼地方都比別人強,因而看不起別人。父母應該開闊孩子的胸懷,引導他們走出自我的狹小圈子。帶他們到更廣闊的地方走走,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歷史名人的成就和才能,以豐富的知識充實頭腦,使之變驕傲為動力。       建議三:讓孩子正確面對批評建議。 正確面對批評和建議是終身的學問。驕傲自滿往往也和不能很好處理別人的批評和建議有關。  小軍已經小學五年級了,是個愛學習的男孩,由於學習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因此非常自負。在家裡,小軍已經認為自己是個大人了,對於父母說的話越來越不放在心上。在學校里,小軍也非常清高,不太願意與成績不好的同學一起玩,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沒什麼意思。對於任課老師,小軍也不太尊敬,他認為老師的水平不過如此,自己自學都能夠學到很多知識。惟一令小軍比較敬重的是他的班主任侯老師。侯老師是一位快退休的語文老師,他對小軍非常好,經常給小軍介紹一些學習方法,講一些名人的故事。有一次,小軍在一篇交給侯老師的周記中表現出自己看不起同學的思想,他還提到了一次與數學老師發生的爭執,原因是數學老師批評小軍做作業不夠仔細。侯老師後來在小軍的本子上是這樣寫的:「有人批評你,並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進步。因為,他不批評你,你不會怨恨他,他批評你,你則會怨恨他,而他卻選擇了批評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進步。侯老師也是這麼希望的。」小軍深受觸動,後來,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負的毛病。批評往往直指一個人的缺點,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批評,他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對於孩子來說,他在評論自己時常會出現偏差,原因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若能經常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就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建議四:不要輕易地表揚孩子。  許多人都看過《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著名的書(具體詳情參閱2008-11-15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九種育兒方法(精彩全收錄)中第一部分),這本書寫於1818年,是世界上論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獻之一。 卡爾·威特在生下來時是一個智障兒,但他的父親老威特運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小威特8歲時,就已經掌握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六種語言,同時,小威特還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小威特在9歲時就考上哥廷根大學。當他未滿14歲時,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對於這樣一位才華出眾的天才,父親老威特非常注意培養孩子謙虛的習慣,他禁止任何人表揚他的兒子,生怕孩子滋長驕傲自滿情緒,從而毀了他的一生。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老威特這樣寫道:有一次,哈雷的宗教事務委員賽思福博士對我說:「你的兒子驕傲吧?」我說:「不,我兒子一點也不驕傲。」這時他一口咬定說:「這不可能,像這樣的神童如果不驕傲,那你兒子就不是人。一定驕傲,驕傲這是很自然的。」事後,我讓他看看兒子。他們談了很多話,一會他就完全了解我兒子了,並對我說:「我實在佩服,你兒子一點兒也不驕傲。你是怎樣教育他的呢?」我讓兒子站起來,讓他把我的教育方法講給賽思福博士聽。聽後他服氣了,說:「的確,如果實行這樣的教育,孩子就不可能驕傲,真是佩服。」還有一次,有個地方的督學官到哥廷根的親戚家串門。他在來哥廷根之前,就已經從報上和人們的傳說中知道了我兒子的事。到了親戚家後知道得就更詳細了,因為他的親戚與我們來往密切,非常了解我兒子的情況。他想考考我的兒子,為了得到這一機會,就拜託他的親戚請我們父子去。我接受了邀請,帶著兒子去了。他向我提出要考考我兒子的要求。按照慣例,我也要求他答應我的條件,即「不管考得怎樣,絕不要表揚我兒子」。據說他擅長數學,所以他提出主要想考考數學。我回答說:「只要不表揚,考什麼都沒有關係。」商量妥當後,我就把特意打發出去的兒子叫進來,考試就開始了。他先從世故人情考起,然後進入學問領域。威特對每個問題的回答都使他感到十分滿意。最後開始了他所擅長的數學考試。由於我兒子也擅長數學,所以越考越使他感到驚異。每一題我兒子都能用兩種、三種解法去完成,也能按他的要求去解題。這樣他就不由自主地讚揚威特了。我趕緊給他遞眼色,他這才住了口。 由於他們二人都擅長數學,考著考著就進入了學問的深層,並最終走到督學官所不知的地方。這時,他不由自主地叫了起來:「唉呀!真是超過了我的學者!」我想這下壞了,立即給潑冷水:「哪裡,哪裡,由於這半年兒子在學校里聽數學課,所以還記得。」督學官還不死心,又對我兒子說:「你再考慮這道題,這道題歐拉先生考慮了三天才好不容易做出來。如果你能做出來,那就更了不起了。」聽了這話我擔心起來。我並不是怕兒子做不了那麼難的題,而是擔心如果兒子真的把那道題做了出來,而由此驕傲起來。但我又不好說「請不要做那道題了」。因為他不太了解我們,怕引起他的誤會,以為我害怕兒子做不出那道題才這樣說的。我只好故作鎮靜地看著。那道題是一個農夫想把一塊地分給三個兒子。分法是要把地分成三等份,而且每個部分要整塊地形相似。他把問題說明後,就問我兒子有沒有聽說過,或者是在書上看到過這個題,兒子說沒有。他說:「那麼給你時間,你做做看。」說完就拉著我的手退到房間的裡面,對我說:「你兒子再聰明,那道題也很難做出來,我是為讓你兒子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難題才出的。」可是,督學官的話音剛落,就聽兒子喊道:「做出來了。」「不可能。」督學官說著就走了過去。兒子向他解釋說:「三個部分是相等的,而且各個部分都與整塊地相似,對嗎?」這時督學官有些不高興地說:「你事先知道這道題吧。」兒子一聽就感到很委屈,含著眼淚反覆聲明說:「不知道,不知道。」看到這種情形,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擔保說:「因為兒子做的事,我全都清楚。這個問題的確是第一次遇到,更何況兒子是從不扯謊的。」這時督學官說:「那麼你的兒子勝過歐拉這個大數學家了。」我掐了一下他的手,立即說:「瞎鳥有時也能撿到豆,這也是偶然的。」督學官這才領會到我的意圖,點著頭說:「是的,是的。」然後就附耳小聲對我說:「唉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法。這樣的教育,不管你兒子有多大的學問也絕不會驕傲。」兒子也很快同其他人高興地談起別的事,這一切也使督學官十分喜歡。 老威特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自己的孩子實在太優秀了,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經不起表揚,表揚過多往往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心理的產生。因此,他在生活中有意識地避免表揚孩子。父母應該注意表揚孩子本身沒有錯,但是,千萬不要一味表揚,而且,表揚孩子的時候要注重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為,不要表揚孩子本身——這也是表揚的一個技巧。  -----------------------------------------------------------------------------  第9種習慣 寬容  學會寬容你的孩子。 不要把世俗的毛病傳染給孩子。   教孩子換個角度看問題。 教孩子善待他人。  -----------------------------------------------------------------------------  孔子淡淡地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事實上,這種寬容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有一天,歌德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語的批評家,他站在歌德面前高聲喊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我正好相反!」歌德一邊說,一邊滿臉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以幽默和寬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也顯示了他的大度和忍讓。——寬容是一種美德,它像催化劑一樣,能夠化解矛盾,使人和睦相處。諸如「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古笑今,笑古今可笑之人」這種不重表面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的行為是高尚的。正如有位哲人所說:「寬容是需要智慧的。」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與氣度,表現了人的思想水平。善待他人的短處,可以使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對待他人的長處,可以使我們不斷進步。只有一個擁有智慧的人,才會學習在心中留出一片天地給別人。現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往往逮住他人的缺點不放。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你討厭的同學需要你的幫助時,而且你能幫助他,你會幫他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願意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是59.8%,41.7%和37%。由此可見,雖然不少孩子對於他人的主動求助表示願意幫助,但是,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表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數是遞減的。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於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只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他,有近24%的學生表示很難原諒或絕不原諒,其餘的學生則表示原諒但不忘記。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能夠主動寬容別人的孩子實在太少了,而事實上,寬容是一種重要的美德。  《養育好孩子》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利考納認為,作為道德美德的寬容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尊重,也就是要尊重所有人基本的尊嚴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他們做出道德選擇的良心自由,只要他們不侵犯其他人的權利,儘管我們不認同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的習俗或信仰,但寬容這種美德讓我們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別人,或不公正地限制他人的自由。第二個方面是欣賞,也就是欣賞人類豐富的差異,欣賞來自於各種背景、人種、宗教、國家和文化的人們的許多正面品質和貢獻。在這個社會中,任何一個人都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引導孩子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接受這種差異,認識到他人的優點,努力在他人身上尋找美好的特點。 作為父母,應該充分認識到寬容對於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待人準則,而且是一種保護心理健康的習慣。現代科學揭示,寬容有利於一個人的健康長壽。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當人們想要報復他人時,血壓會明顯上升;而在寬容他人時,血壓則顯著下降。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 那麼,怎樣讓孩子學會寬容的習慣呢?  建議一:學會寬容你的孩子。   在生活中,你要有寬容的態度,不僅是對他人,尤其對待孩子。你的寬容能讓孩子效仿。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時說過:「是父親那崇高的寬容態度挽救了我。」甘地出生在一個小藩王國的宰相之家,從小就愛撒嬌,性格也不開朗。他對父母十分順從,對周圍的事物也特別敏感,自尊心很強,一旦被人奚落,馬上就會哭鼻子。在學校一挨老師批評,就難過得受不了。少年時期,由於好奇,他染上了煙癮,後來發展到偷兄長和家裡的錢買煙抽,而且越陷越深。漸漸地,他覺察到自己偷別人的錢,背著父母抽煙的行為太可恥了。一想起來,就覺得無臉見人,內心十分痛苦,甚至還想過自殺。當他終於忍受不了痛苦的折磨時,便把自己的整個墮落過程寫在了筆記本上,並鼓足勇氣交給了父親。甘地以為,父親會狠狠地批評他,甚至懲罰他。但是,事實卻出乎他意料。父親看後,心情十分沉重。他不但沒有責備甘地,反而自己留下了傷心的眼淚。甘地是個上進的孩子,他看到父親痛心的樣子,覺得自己太對不起父親了,從此,他痛下決心,徹底改正了錯誤,走上了正道。 ——寬容是被禪學所崇敬的一種品質。許多禪師都擅長用寬容來感化弟子,讓他們得到禪的真傳。古時候,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有一天晚上,老禪師在院子里散步,發現牆角那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牆出去溜達了。對於這種情況,老禪師沒有產生懲罰弟子的想法,而是走到牆角把椅子移開,自己就地蹲在那裡。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進來了,他順牆而下的時候正好踩著老和尚的背跳進了院子。當學生落地後,看到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時,嚇得驚惶失措。誰知,老禪師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平靜地對他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裳。」事後,老禪師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而且所有的弟子都不知道這件事。從那時起,卻再也沒有弟子越牆到外頭閑逛。正是老禪師的寬容,給了弟子改正的機會,並從中反省自己的行為,從而幫助其他人也改正了不良行為。他的弟子們更是學會了寬容他人。  建議二:不要把世俗的毛病傳染給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議論其他小朋友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其他小朋友過於挑剔。相反,父母要儘可能表揚其他小朋友的優點,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以己為中心的思想,這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寬容的習慣。父母尤其不要對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見,更不要把這些偏見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從而讓孩子在潛意識裡也受到這種偏見的影響,而對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當孩子的小夥伴來自己家裡時,父母對其他小朋友的態度不要過分冷落,也不要過分熱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夥伴,讓孩子平等地與人交往。不管什麼時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讓孩子把自己置於別人的位置,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當校長時,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園裡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學,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早早地來到校長室門口準備挨訓。這時,陶行知走過來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塊糖果遞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了,而我卻遲到了。」 王友驚愕地接過糖果,目不轉睛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遞給王友,說:「這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的時候,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王友更驚愕了,他不知道校長到底想幹什麼。這時,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王友的手裡說:「我已經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證明你很正直善良,並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王友聽了非常感動,他失聲叫了起來:「校長,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塊糖果遞給王友,說:「你能正確地認識錯誤,這塊糖果值得獎勵給你。現在我已經沒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陶行知的教育讓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換個角度想想問題。可見,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經常問自己:「要是我處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我現在應該為他做點什麼,他的心裡會感覺好受一些呢?」這樣,孩子往往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從而產生寬容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勵孩子參與多元化的活動。無論孩子年紀多麼小,都鼓勵他接觸不同種族、宗教、文化、性別、能力和信仰的人,這有利於孩子與不同的人坦誠相待,遵從規則,平等競爭。   建議四:教孩子善待他人。  在教孩子善待他人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法讓孩子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想法,學會心中有他人,寬容他人。父母應該教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多一點忍讓,多一份關心,這樣別人也會遇事寬容自己,體諒自己,為自己著想。事實上,只要孩子學會了寬容,他就會贏得朋友,就會真正體會生活的快樂。  ---------------------------------------------------------------------------  第10種習慣 責任心  言傳身教。 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   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後果。 讓孩子體驗成功。  ---------------------------------------------------------   ·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才能磨鍊自己。——林肯  ·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在其職業、文化、結社和消費活動中,每天都應承擔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學習——內在的財富》  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一個人到瑞士訪問的時候,在一個洗手間里,他聽到隔壁小間里一直有一種奇特的響動。由於這響動時間過長,而且也過於奇特,因此不覺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通過小門的縫隙向里探望。這一看使他驚嘆不已。原來,小間里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馬桶的沖刷設備。一問才知道,是這個小男孩上完廁所以後,因為沖刷設備出了問題,他沒有把髒東西衝下去,因此他就一個人蹲在那裡,千方百計地想修復它。而他的父母、老師當時並不在身邊。這件事令這個人非常感慨: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強烈的負責精神,可見其父母的教育是成功的。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在遇到沒有人能為他負責的時候,就喜歡哀嘆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其實,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無用的減法。責任心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素質,是做一個優秀的人所必需的。  一位大公司的老闆曾經講過這樣的故事。有個人來他公司應聘,經過交談,他覺得那個人其實並不適合他們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氣地和那個人道別。那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來的釘子划了一下。那人順手拿起老闆桌子上的鎮紙,把跳出來的釘子砸了進去,然後和老闆道別。就在這一刻,老闆突然改變了主意,他留下了這個人。事後,這位老闆說:「我知道在業務上他也許未必適合本公司,但他的責任心的確令我欣賞。我相信把公司交給這樣的人我會很放心。」  梁啟超說:「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於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責任感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責任感的培育。  責任感是孩子前進的一種動力,缺乏責任感的孩子只會坐享其成,缺少前進的動力。許多孩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龍心切,一心想讓孩子成才,在這美好願望的驅使下,許多父母心甘情願、儘其所有、盡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責任擔到自己肩上。結果卻是孩子缺乏奮發向上的願望、缺乏責任心,這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可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是非常重要的。責任感是人們對自己的言行帶來的社會價值進行自我判斷後產生的情感體驗。責任感是人們安身立命的基礎,當一個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時,就要對相應的事情負責。但是,兒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視行為過程本身,而不太重視行為的結果。現在有些父母不太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當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父母總想替孩子完成,希望能為孩子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責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礎,因為有責任心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否則他也不可能對事情負責任。責任心也是做事情的標準之一,沒有責任心就不可能認真去做事。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必須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的習慣。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習慣呢?     建議一:言傳身教。     孩子的責任心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從小培養。世界著名化學家、炸藥的發明者艾爾弗雷德·諾貝爾對社會責任感就是來自於父親的言傳身教。諾貝爾的父親老諾貝爾對研製炸藥特別感興趣。一次,諾貝爾問父親:「炸藥是傷人的可怕東西,為什麼還要研製它?」老諾貝爾這樣回答孩子說:「雖然炸藥會傷人,但是,我們要用炸藥來開鑿礦山、採集石頭、修築公路、鐵路、水壩,為人民造福。」聽了父親的話,諾貝爾接著說;「我長大了,也要研製炸藥,用它造福人類。」可見,父親的責任感、事業心對諾貝爾的影響很大。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樣,要培養子女的責任感、事業心,家長要敬業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訂立責任合同,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繫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建議二: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父母就要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糾正他的不良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中要有明確的分工,父母應該分配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檢查和監督。特別是要明確地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目的就是要克服孩子的依賴性,培養獨立性,也就是讓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獨立去處理自己應做的事。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後把換下的衣服放進洗衣機,可8歲的王剛經常忘記,於是媽媽讓他用本子記下洗澡後該做什麼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從此以後,王剛再也沒有忘記把臟衣服放進洗衣機,他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可見,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只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建議三:讓孩子懂得自己行為的後果。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說:「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 茨格拉夫人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時,茨格拉夫人對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兒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這樣,就讓兒子意識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後果,他就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茨格拉夫人說:「有時候,做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孩子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做出很』遺憾』的決定。」  一位外國媽媽帶著8歲的女兒到中國山東一戶人家裡來做客。女主人對外國友人的到來非常重視,特別學習了西餐的做法。她對外國母女說:「今天我做西餐給你們吃,你們嘗嘗中國人做的西餐味道好不好。」8歲的女孩聽女主人要給她們做西餐,心想:中國人做西餐肯定不好吃。於是,當女主人問她吃不吃的時候,小女孩堅定地回答:「我不吃。」等女主人把西餐端上來的時候,小女孩一眼就看到了漂亮的冰淇淋。這麼好看的冰淇淋味道肯定很好!小女孩有點迫不及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冰淇淋。」女主人很高興小女孩能夠喜歡自己的冰淇淋,就高興地把冰淇淋端到小女孩面前,說:「來,吃吧!」 誰知,女孩的媽媽嚴肅地對女主人說:「不行,我女兒說過她不吃西餐,她得為自己所說過的話負責,今天她不能吃冰淇淋!」 女兒著急地哭起來:「媽媽,我就想吃冰淇淋!」但是,女孩的媽媽根本不為所動,只是對女兒淡淡地說:「你得為自己負責。」女主人看著,覺得女孩的媽媽也太認真了,就說:「給她吃吧,孩子總是這樣的。」女孩的媽媽正色對女主人說:「親愛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結果,無論女孩怎麼哭鬧,媽媽就是不同意讓她吃冰淇淋。事實確實如此,只有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行為將會產生什麼後果,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去負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讓孩子自己承擔。比如,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你應該說:「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想想為什麼會這樣?」而不要對孩子說:「你已經努力了,是爸爸沒有幫助你。」雖然只是一句話,卻反映出了觀念的不同。如果你無意中幫助孩子推卸了責任,孩子將會認為自己無須承擔責任,這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建議四:讓孩子體驗成功。   當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因為任何成績都是在克服困難的基礎上取得的。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並且能做得很好。同時,父母要教育孩子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孩子有麻煩的時候,往往需要他人的幫助,同樣,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也需要孩子伸出援手,提供幫助。當孩子感受到被幫助人的感激之情時,孩子會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提高責任感。讓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有位10歲的小女孩,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車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誇她能幹,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讚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推薦閱讀:

好習慣:及早發現孩子說謊行為
淺談測試工作好習慣
給家長的忠告: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給孩子這7個好習慣!
8個好習慣助肌膚趕走粉刺
好習慣: 工作中的取勝之道

TAG:孩子 | 習慣 | 影響 | 好習慣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