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新起點
07-13
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新起點 |
深圳市教研室研究員 程少堂 |
2003-07-17 16:02:29來源: |
九年義務制教育的語文教學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討論正方興未艾,大學語文教材市場已是烽煙綿起。高中新課標的頒布無疑將掀起高中語文教授模式徹底的改革。語文教學究竟應往什麼方向走?下面的文章或者會帶給教學研究者們一點有益的啟示。 《語文味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是深圳市語文教研界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課題。目前,這項課題研究正按計劃推進到攻堅階段——即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漢語文教育美學新體系的層次。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新的語文美學體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需要集思廣益。因此,筆者不揣淺陋,在此提出我們的主要觀點,請方家不吝賜教。 語文味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經初步研究,我們把語文味概念的內涵界定為: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 從外延說,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和諧統一,是語文課本(教材)的語文味、教學過程的語文味和教學方式方法的語文味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這就意味著僅僅教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特點的語文教學也不一定有語文味),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的和諧統一。語文味是語文教師「自我實現」和「高峰體驗」的產物。 語文課教學出語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換言之,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語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澱,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鑒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文體美和語言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閱讀欲、創作欲,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美感,觸發學生的靈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涵養學生優美的文明氣質和優雅的文化風度。久而久之,學生身上洋溢著濃郁的語文味即文化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層次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生具有了獲取人生幸福(特別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養。 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研究現狀 我們認為,「語文教育美學」與「中國(漢)語文教育美學」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這兩個概念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對語文教育進行美學研究。但這兩個概念在內涵上和外延上有重大區別,簡而言之,只是借用一般的西方(或現代)美學理論對漢語文教育進行研究,研究的是語文教育美學,反映的只是漢語文與西方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一些審美共性;而只有對漢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個性進行研究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語文美學。 綜觀我國學術界和語文教學界,對語文教育進行美學研究的單篇論文是不少的,但這些論文基本上是從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角度進行研究。從專著看,經過查閱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和網上搜尋,我們發現,迄今為止,我國學術界只出版過一本語文教育美學(萬福成、李戎:《語文教育美學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這本語文教育美學是以西方美學原理為依據構建的語文美學體系,雖然也能較好反映漢語文與西方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一些審美共性,但卻不能很好地反映漢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個性。這種體系研究的是語文教育美學,而不是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簡而言之,反映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特點的,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語文美學體系,還沒有誕生。 語文味:中國(漢)語文教育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 中國語文教育以漢語言文學為主要內容,因此,中國語文教育美學體系最好是以反映漢語言文學特點的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為理論基礎。 中國古典美學理論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呢?是「味」或「滋味」。 「味」或「滋味」的基本涵義是「意味」或「趣味」。「味」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是一個高層次的概念,也是一個不容易說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說清楚,往往就是「不夠味兒」或「味道不足」,所謂「大羹無味」。學術界認為,由於「味」或「滋味」範疇反映了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個性,所以「味「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基本範疇,是中國古代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 那麼,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語文味。 我們把語文味看成是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起點,是因為它具備成為邏輯起點的基本條件。其一,語文味反映了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的審美個性。既然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個性是「味」,那麼,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認為,以漢語言文學為主要內容的中國語文教育的審美個性也應該是語文味。其二,語文味是中國語文教育美學體系的最高範疇。語文味是一個最高的抽象,是對漢語文教育審美個性的最高概括,因而具有本質性、綜合性和簡約性特點。其三,語文味概念內涵著漢語文教育活動的一切矛盾的萌芽,潛在著漢語文教育活動發展和轉化的推動力量。作為邏輯起點的範疇要滿足推演的需要,必須是研究對象中最基本、最簡單的一種關係,它內涵著其後概念、範疇、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因而,由這樣的起點始發的概念與範疇的邏輯推演,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必然表現為從簡單到複雜、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而語文味恰恰是語文教育過程中起著「細胞」作用的辯證範疇,它本身雖然十分抽象,但它卻潛在地包含了漢語文教育中一切事物和現象及其矛盾或矛盾的萌芽,同時,它能把有關語文教學的各種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囊括進來,也能把古今所有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藝術精華和語文教學改革中各家各派的長處吸收整合進來。再者,它符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歷史在這裡指漢語文教育的發生髮展史,邏輯在這裡指漢語文教育美學體系。由於漢語言文字的特殊審美個性所決定,漢語文教育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它的審美個性就是語文味。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也就從哪裡開始。因此,漢語文教育美學體系如果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開始敘述,就能體現邏輯的與歷史的進程的一致性,就能以邏輯起點的抽象所反映出的簡單規定性,反映歷史進程的起點所表現出的簡單規定性。 構建新的語文美學體系的意義 構建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的新的語文美學體系,並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首先,構建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的新的語文美學體系,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具體表現在有利於準確理解、全面貫徹落實和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新課程的推進中,廣大教師有三重任務:一是理解新課標,二是實踐新課標,三是發展(或完善)新課標。就語文教學而言,要落實新課標的任務,最重要的是要體現語文特點、語文規律。換言之,無論你運用什麼新觀念新方法,語文課必須要有語文味。另一方面,新課標既需要通過實踐檢驗,更需要通過創造性的實踐加以發展和完善。而語文味的理論和實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嘗試,有可能對新課標的發展做出創造性的貢獻。該理論還是對目前語文素質教育思想的一種完善或補充。語文味理論,既吸收了素質教育理念中的精華,又能避免語文教學的異化,即非語文化現象的產生。 其次,構建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的新的語文美學體系,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這具體表現在有利於引領目前的語文教改走出形而上學的困境。目前的語文教改存在許多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傾向。語文味的理論和實踐,本著按漢語文課程和教學的審美特質和規律出發的原則,在積極鼓勵教的個性和學的個性的張揚的同時,堅決反對和拒絕一切形而上學的東西,因此有利於開拓語文教改的新局面。 相關鏈接: 以語文味為核心範疇和邏輯起點,中國語文美學新體系的主要內容為: 1、語文味的本質與特徵研究——主要研究語文味及其特點是什麼; 2、語文味的生成原則研究——主要研究語文味是如何生成的; 3、語文味與情感激發研究——主要研究語文味與情感激發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情感激發的手段教學出語文味; 4、語文味與語言品味研究——主要研究語文味與語言品味的關係,以及如何利用語言品味的手段教學出語文味; 5、語文味與玩教材——主要研究如何以審美的態度,從多角度解讀教材; 6、語文味類別(味類)研究——主要研究語文味有哪些類型(就目前我們的認識看,語文味主要分為情趣、意趣和理趣三大類); 7、語文味的障礙(味障或味阻)及克服研究——主要研究為什麼有些教師要麼教不出語文味,要麼語文味很淡,以及如何克服這些「味阻」; 8、語文味與各類文(語)體教學研究——主要研究不同的文(語)體教出語文味的方式方法; 9、語文味與教師素質研究。 摘自:《中華讀書報》 |
推薦閱讀:
※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
※「植文語之苗·樹人生大計」來TOP狀元全語文,捐舊書,領綠植,送課程啦!
※論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
※微博精選之#教學散記#
※2004年語文教育研究動態綜述(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