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蒙古」只有一個,本不分「內外」

蒙古只有一個,本沒有內外。因為和清合併的時間有先後,遂被分割。先跟清合併的南半部稱內蒙古,後跟清合併的北半部稱外蒙古。

蒙古人於十四世紀被明逐出長城後,一直不停地內戰。雖然達延汗於十六世紀一度予以統一,但他的後裔又分為四部,那就是:察哈爾部、鄂爾多斯部、土默特部、喀爾喀部。不過這只是指達延汗的血親後裔,另外還有兩個相當大的部落,跟這四個部落同時並存的,一是住在東北北部嫩江流域的科爾沁部,一是住在東北西部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十四世紀,這六大部落中,喀爾喀部的人口最多,察哈爾部的力量最強。

本世紀(十七)初葉,察哈爾部的林丹汗,雄心勃勃地想效法他的祖先達延汗,創立蒙古再統一的偉大事業。一六一九年,他致函剛成立不久的後金汗國可汗努爾哈赤,信上開頭就說:「統兵四十萬蒙古國可汗,問候水畔三萬人大金國可汗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看了大感沮喪。但林丹汗的才幹跟他的雄心不能配合,他對內完全採取高壓政策,以致引起反感。二十年代時,嫩江流域的科爾沁部,首先脫離林丹汗的統治,於一六二四年跟後金汗國結盟。明年(一六二五)林丹汗向科爾沁部進攻,努爾哈赤親自統率精兵赴救。林丹汗不敢作戰,自行撤退。這一次虎頭蛇尾的軍事行動,促使科爾沁部感激後金汗國不止,作更徹底的歸附。

三年後(一六二八),西遼河流域的喀喇沁部,不堪壓迫,也叛高林丹汗,投降後金。四年後(一六三二),後金汗國第二任可汗皇太極,跟投降過去的蒙古部落,組織西征聯軍,對察哈爾部發動總攻,林丹汗大敗,向西逃亡。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先後向後金投降。林丹汗逃到距青海湖尚有十天行程的大草原上病死,他的殘部在青海一帶仍支持三年。到一六三五年,終於也向後金屈服。

滿洲人把上述的這些被征服的蒙古部落和土地——塞北全境,稱為內蒙古。把漠北還沒有合併的喀爾喀部稱為外蒙古。後來滿洲人入主中原,這種稱謂和區分,一直保留下來。

清政府對蒙古人跟漢人不同,有下列的兩大特點:

其一取消蒙古固有的部落制度,改為盟旗制度,限制遷移,以便予控制。盟旗的行政系統,如下表顯示:

盟旗制度完全仿效滿洲人的八旗制度,滿族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鑲旗是: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這是努爾哈赤創立的圖騰結構,所以滿洲人沒有地的籍貫,只有旗的籍貫,是一種全民皆兵的新戶籍制度,全體滿洲人是一個大奴隸集團,被劃分為八份,人民受到層層節制,不能離旗獨立。自入關後,原意漸失,演變成為一種單純的軍事制度。但同類型的蒙占盟旗制度,卻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紀,仍然存在。盟旗制度的特點就是八旗制度的特點,蒙古人被納入組織後,局限在一塊狹小的地區,不能選擇居住地和牧場。旗跟旗之間也不能有橫的來往,連流動於各盟旗間的小販,都嚴厲禁止,目的當然是防止他們暗通消息,集結叛變。「逐水草而居」的時代從此消失,即今遇到荒旱,非清政府批准,不能移動。

其二 蒙古人心中還有一種對元朝征服世界、征服中國歷史的嚮往和驕傲感!拒絕接受漢民族文化。清政府統治蒙古,有兩個秘密武器,一是利用喇嘛教,使蒙古人沉湎在宗教裡面,不知不覺中喪失戰鬥精神,這方面的效果是可驚的。另一是把公主大批的嫁給蒙古酋長——他們本來稱可汗,投降滿洲人之後,被改封為藩王或公爵,合稱為「王公」。滿洲人的皇姑、皇妹、皇女之流,大多數都嫁給蒙古王公,從沒有一個嫁給漢人的。清政府的政策是,用科舉控制漢人,用婚姻控制蒙古人,結果證明完全成功。公主的兒子自幼隨著母親在外祖父或舅父的皇宮中遊戲,長大後自然有一種向心力。紀元前二世紀大政治家婁敬,向當時的皇帝劉邦建議的和親政策可收的效果,現在完全應驗。本世紀(十七)九十年代,清帝玄燁在多倫諾爾(內蒙古多倫)用盛大的宴席招待蒙古高階層時,發現很多蒙古王公都是他的外甥或外孫,又幾乎都是在北京皇宮裡長大的,不禁大為得意。但清政府雖賜給這些王公們財富和榮耀,鞏固他們對人民的統治尊嚴,卻對他們仍深謀遠慮地細心防範,不准他們跟漢人來往,不準學習漢文,不準保管漢文圖書,不準請漢人擔任教師,不準子弟進入漢人學校,不準看漢人的戲劇。

比內蒙古還要龐大的外蒙古,在喀爾喀部統治之下,仍獨立於瀚海沙漠群之北。已遷到北京的清政府無意向北發展,他們對擁有內蒙古廣大的領土和西伯利亞外興安嶺以南廣大的領土,已心滿意足。可是一個意外的事件,卻使外蒙古自動地請求跟中國合併。這個事件起因於以伊犁(新疆伊寧)為首都的準噶爾汗國,於《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前一年(一六八八),向外蒙古喀爾喀部發動攻擊。

十七世紀,由於游牧民族的特點及後來清朝「不能移動」的盟旗制度,使喀爾喀從蒙古各部落中,人口最多變為人口最少,但佔地卻最廣的一個部落,原因是分為下列三個汗部:

一 車臣汗部(外蒙古東部,今溫都爾汗)

二 土謝圖汗部(外蒙古中部,今哈爾和林)

三 札薩克圖汗部(外蒙古西部,今貝格爾)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喀爾喀部,只是一個部落的總名稱,不是一個具體的行政組織,更沒有一個共同領袖。事實上三個汗部獨立並存,各有各的可汗,互相間不停地爭鬥。

準噶爾汗國是四衛拉特之一準噶爾部建立的國家,當時聲勢煊赫,生擒過中國酒肉皇帝朱祁鎮的瓦拉部落。瓦拉自從也先可汗死後,失去領導中心,這個突厥民族的部落分裂為三部:土爾扈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稍後被輝特部取而代之,他們向西遷移到現在的新疆北部。而另一支蒙古人的和碩特部,也侵入到新疆北部,跟他們混合。於是,遂被籠統的稱為四衛拉特。衛拉特,即瓦拉的轉音。

本世紀(十七)二十年代,和碩特部在固始汗率領下,侵入現在的青海省,建立一個龐大的和碩特汗國。土爾扈特部也移向中亞,深入歐洲。新疆北部的故土上,只剩下準噶爾部跟輝特部。我們用下表列出這四個衛拉特可汗的世系:

本世紀(十七)六十年代,準噶爾汗國——也就是準噶爾部的第二任可汗僧格,被他的兩位哥哥謀殺,由僧格的兒子索諾木阿拉布坦繼位。僧格的弟弟噶爾丹正在西藏當喇嘛,喇嘛教領袖達賴送他回國安定內部。噶爾丹回國後,把兩位哥哥以及侄兒索諾木阿拉布坦一齊殺掉,自己當上可汗。他不久就并吞了回部(新疆南境),又并吞了青海的和碩特汗國,使他的國土擴張到二八十萬平方公里。

噶爾丹可汗雄才大略,他的下一個獵物是外蒙古。

外蒙古的喀爾喀部不能團結如故。一六八四年,土謝圖汗攻殺了禮薩克圖汗,把札薩克圖汗美麗的姬妾和大批部眾搶了去。中國清政府派藩屬事務部部長(理藩院尚書)阿拉尼會同西藏喇嘛教領袖達賴的使節席勒圖,在伯勒齊爾城(甘肅安西),召開和解會議。和解會議並不能使他們和解,反而發生了一件禮儀上的重大糾紛。蒙古地區喇嘛教主教庫倫活佛(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圖。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他是土謝圖汗國的弟弟,在和解會議上,曾經跟達賴的使節席勒圖以平等的身份,同席而坐。噶爾丹可汗得到報告,認為抓住了借口,於是他義憤填膺地宣稱,庫倫活佛犯了不敬達賴的滔天大罪,必須予以重懲。

和解會議後的次年(一六八八),噶爾丹可汗自前進基地科布多(蒙古科布多)出發,向外蒙古攻擊。喀爾喀的三個汗部大敗,潰不成軍,不得不停止內鬥,緊急會商救亡措施。他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歸附俄國,一是歸附中國。這是一項重大的決定,這決定勢將引起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反應。庫倫活佛堅持歸附中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穿的衣服也奇形怪狀。中國一片和平景象,又信佛教,穿的衣服看起來好像神仙。而且中國繁華富庶,有用不完的財寶,綢緞錦繡更多,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除了這些理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沒有說出來的理由,就是他跟清帝玄燁間的私人友誼最篤。三部可汗一致接受他的意見。

清帝玄燁一面命三部撤退到內蒙古,發給臨時急賑救濟。一面向噶爾丹可汗呼籲放棄使用武力,退出外蒙古。噶爾丹答應放棄武力,但必須中國先行交出罪犯庫倫活佛,以及土謝圖汗。這是中國無法接受的,噶爾丹遂繼續東進,橫穿外蒙古高原,抵達二千五百公里外的克魯倫河下游。明年(一六九○),大軍更深入內蒙古,直抵距北京只有三百五十公里的烏蘭布通(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噶爾丹可汗企圖用壓力使中國屈服,他犯了橫挑強鄰的錯誤。

清帝玄燁親自統軍出長城攻擊,皇長子胤祀擔任先鋒,到達烏蘭布通,發現準噶爾兵團的主力——駝城。駝城是弓箭戰爭時代的產物,把駱駝的四腳綁住,卧倒在地,加上木箱和用水濕透了的毛毯,即成為可以阻止騎兵衝突的堅強堡壘。但如果用來對抗新武器大炮,就太落伍了。胤祀是用熾烈的炮火轟擊,駱駝大半死掉,駝城崩潰,噶爾丹可汗乘夜向西撤退。

可是噶爾丹已無法擺脫惡運,他的侄兒即索諾木阿拉布坦的弟弟策妄阿拉布坦,在汗國的首都伊犁(新疆伊寧)宣布即位,下令通緝弒君篡位的叛逆噶爾丹。噶爾丹撤退到科布多城後,不能再西進。他向俄國求援,願作俄國收復雅克薩城的先鋒。俄國因跟中國剛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所以對噶爾丹的提議,不作回答。

噶爾丹不是容易屈服的人物,他駐屯科布多整補訓練,五年後的九十年代一六九五年,作最後的衝刺,跟遙遠東方三千公里外,嫩江河畔的內蒙古科爾沁部,秘密結盟,向喀爾喀部(外蒙古)發動夾擊。他希望用閃電戰術一舉消滅喀爾喀部,重新控制內蒙古,建立他的新汗國。當噶爾丹再度進攻,東進二干余公里,抵達克魯倫河時,中國三路迎擊的大軍早已進入攻擊的位置。次年(一六九六),玄燁大帝親自北上一干公里,到克魯倫河畔的車臣汗牙帳(蒙古溫都爾汗),指揮作戰。噶爾丹望見了中國皇帝的黃龍大旗,才發現被科爾沁部出賣,中了中國的誘敵之計,他急令撤退,用最迅速的方法脫離中國東路和中路兩個兵團,日夜賓士二百五十公里,到了庫倫(烏蘭巴托)東南三十五公里的昭莫多,正在慶幸終於脫險之際,卻不知道恰恰進入中國西路兵團司令官(撫遠將軍)費楊古的口袋陣地。噶爾丹大敗,他的妻子阿奴皇后跟她的丈夫一樣的勇敢善戰,她身穿鋼盔銅甲,率領精兵突圍,死於巨炮的轟擊之下。

噶爾丹雖全軍覆沒,仍拒絕投降。他退守科布多,但已不能再組織一支戰鬥部隊。次年,即本世紀(十七)最後第三年(一六九七)噶爾丹服毒自殺。喀爾喀三汗部仍回外蒙古故地,不過形勢已經不同,外蒙古和噶爾丹轄下的科布多、烏梁海兩地區,面積共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此納入中國版圖。

註:本文源於對柏楊編著《中國人史綱》的反向思考:柏楊說,滿族人拯救了中華民族!大意是:明朝末年,中國人所能控制的地區僅限於長江、黃河流域,而滿族入主中原,不單帶來了500多萬平方公里的「嫁妝」,還依靠遊獵民族的鐵騎,恢復了中國對新疆、西藏等邊緣地區的控制,使中國在此後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時,雖不可避免地喪失土地,但保有了核心地區。也是在史家融合說與亡國說基礎上,回看元、清,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深刻內涵及內容的思考的思考的再思考。即,一個中國應該是大陸地區(內地、外蒙及港澳)+台灣地區(台澎金馬)=一個全中國?或作為台灣和蒙古,一個想要不給,一個不給還要!的補充。簡言之,1946年蒙古獨立「全民公決」時的「中國」政府的「合法性」?這涉及對「一個中國」的解讀。包括,誰代表「中國」?一群人、一黨派,還是一屆政府?包括這一屆,那一屆所謂政府的「合法」性。包括,時至今日,我們對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一說是政治概念,還是有傳統上的「宗主國」及其「宗主」?(元、清的盟旗制度)

參閱:落後就會挨打?論蒙古崛起對世界歷史的巨大影響

蒙古人:成吉思汗、元朝是你們的,還是我們的?

歷史是什麼?論讀通歷史的三個境界

民族主義泛濫,中國還有中國人嗎?


推薦閱讀:

蒙古國「剩女」好多 真悲哀啊
蒙古扁桃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古迹之吉祥福慧寺九塔林【圖文】
蒙古民族手把肉
??眾多美女齊跳蒙古舞《讚歌》,太美了!

TAG: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