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臨習與創作
07-13
第三節 甲骨文的臨習與創作一、甲骨文的臨習寫好甲骨文與學習其他書體一樣,臨習是至關重要的。所臨範本最好是原拓本或原拓放大本。郭沫若的《卜辭通纂》和濮茅左、徐谷甫編纂的《商甲骨文選》兩本書,可以作為學習甲骨文的入門資料。初學者可從中選出一些自己喜歡的或有代表性的骨版、單字認真對照臨寫,培養和鍛煉眼和手的精審與準確。開始應以對臨為主,其次是背臨、意臨。臨帖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臨帖是學書的主要方法之一,臨習時不能展卷即寫,應先對所臨範本認真細緻地觀察,從單字到通篇,包括每個字字義在內,都要默識於心。有的學書者僅從甲骨文字典上集些字就進行甲骨文書法創作,由於沒有認真讀過或沒有臨過甲骨文拓本,不知道甲骨文的筆法和通篇章法的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的總體關係,以至所書作品極少甲骨文本身的特點和韻致。這樣的教訓,初學者應引以為戒。在臨習拓本的同時,要反覆體會如何用毛筆表現出既有毛筆的筆意,又有契刻的韻味,所臨之字要儘可能與拓本字一樣,這就是臨帖中的「入帖」。②對甲骨文的點、線、曲的變化以及筆法、刀法的運用都要體察入微。有的人臨習只注意到點畫和結構的大致形狀,這樣泛覽即臨的方法不精細,不科學,因而收穫小,進步慢,而且這種漫不經心的重複很容易形成錯誤的動力定形。明人豐坊在《筆訣》中說:「熟玩古帖於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纖濃,蘊藉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後能成家數。」豐坊所言是臨習的正確途徑。甲骨文字大部分是宜物類形,隨意所適,既存在著對稱性、穩定性而又變化多姿,因此臨帖時要採用各種方法加深對各種形態的橫豎、轉折、圓曲等筆畫相對位置的印象。臨寫完一塊骨版或單字,與原本要進行細緻的比較和分析,從中找出差距,下次臨寫時將不足之處改正過來。初學甲骨文者都應從「形」入手,由表及裡,從淺入深,逐步地掌握甲骨字形的基本規律,才能求其變化,湯臨初《書指》中說:「善學書者其初不必多費紙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視之,閉目而索之,心中或有成字,然後舉筆面追之,字成而以相較,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不遠矣。」經過不斷的反覆實踐,才可能由「入帖」進而轉為「出帖」。二、甲骨文的書寫與創作1、結構特徵甲骨文屬於殷商時期的大篆體系,由於是寫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在結構、筆法上自成一體。學習甲骨文首先要了解它在結構方面的特點。從字形的角度說,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幾種特點:①結體不定形:一字多種寫法,有的字多達數十種寫法。②筆畫繁簡不嚴:一個字可以多幾筆或少幾筆。③正、反共存:甲骨文中有的字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④偏旁互易或增省:甲骨文偏旁可以互易或反寫,有的可以增加或省略。⑤共用:甲骨文中存在著一字多用的情況。⑥合文:甲骨文中有不少合文,即兩個或三個字寫在一起。此外,還有兩種情況要特別注意:①易混字:甲骨文中有些字的寫法與後來的篆書相異,很容易誤解。②易讀錯字:如甲骨文干支中的「子」和「巳」兩字。十以上的數字合文也易讀錯。總之,甲骨文的結體富有趣味,存在著對稱性,卻又不是一成不變,往往是左右參差,上下錯落,字形大小不一,給人一種天真、自然、質樸的美感。因此,在書寫時要隨意所適,靈動多變而不失其均衡穩定。2、筆法甲骨文是由點、橫、豎、斜、曲五個基本筆畫組成,它們的用筆已經具備了與後世諸體相同的起筆、行筆、收筆三種基本用筆方法。橫、豎、斜三個筆畫均為直線,僅是行筆方向不同,我們將其歸納為一種筆法——「線法」。因此,甲骨文又可以視為由點、線、曲三個基本筆畫組成。下面就分別說明這三種筆畫的用筆方法。①點法A、棱形點:甲骨文的「點」,棱形居多,即中部略肥,兩端稍尖。這種點的寫法是:露鋒入筆,稍按筆毫即提筆而收,不必回鋒。這與其它書體的點法有所不同。B、逆入點:這種點的寫法是藏鋒入筆,隨即提筆而收,不必回鋒,形成一端方正,一端尖銳之狀。C、露入點:其寫法是露鋒緩慢入筆,稍按筆毫即回鋒收筆。D、依點的取勢,甲骨文的點可分直點、橫點和斜點。寫甲骨文的「點」用筆要直率、自然,不必一定寫得兩端尖,中間肥。不論是棱形點、逆入點和露入點,均與契刻效果有關,所以要因字及布局而異,求其變化,寫出甲骨文本身的特點和韻致來。②線法原則上講,甲骨文的「線法」與「點法」無大的區別,點的延伸即是「線」。將「點」向水平方向延伸即為橫畫,向豎的方向延伸即為豎畫,斜面亦如是。但僅僅靠點的延伸尚嫌不夠,難免出現兩端尖、中間瘦直之病。下面介紹兩種「線」的用筆方法。A、順鋒法:露鋒緩慢入筆,隨即中鋒提筆而行,收筆時平出即可。這種用筆可以體現契刻之意,但不可刻意追求刀鋒,應以含蓄、凝重為宜,筆畫主體部分行筆與小篆相同,提筆中含以求清挺、流暢而不失渾勁。B、裹鋒法:藏鋒入筆,隨即裹鋒絞轉行筆,收筆時裹鋒挫出。這種用筆是參以金文筆法,以求線條蒼莽、雄渾,內涵豐富,立體感強。③曲的筆法甲骨文中的「曲」,即是篆書中的「弧畫」與楷書中的「轉折」。曲的入筆、收筆與線的寫法相同,只是在一個筆畫完成的行筆過程中有轉折、曲筆或弧。由於甲骨文是契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故筆畫很少連綿和縈帶,大多是筆筆分開,轉折處多顯方折,有時兩個筆畫的連接處還要斷開。主要有方筆轉折、圓筆轉折、曲和弧。「曲」、「弧」和圓筆轉折,用筆都要彎轉自然,轉折、弧的搭接處要如同一筆寫成,不能露出搭接痕迹。除去上述筆畫以外,甲骨文中還有大量不規則的「曲」或「弧」,寫這種筆畫時應視其環轉程度,凡是一筆不能寫成的,就用兩筆搭接法,盡量避免出現生硬的稜角。總之,用毛筆寫甲骨文,用筆不能重按輕提,大起大落。曲的轉折處中側鋒並用,才有方圓兼備的效果,方能勁峭,圓能柔潤,充分體現出甲骨文的古樸清新之美。3、章法「章法」是指書法作品中點畫和字形結構的組織,它包括由點、畫組成單字和由單字組成整幅作品的布局。單字中對點、畫組織稱為「結體」,也稱「小章法」;由單字組成一篇作品稱為「大章法」。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其章法構成是:點畫——單字結構——單字間的聯綴——行間呼應。甲骨文的章法頗具自然天成之美,在創作甲骨文書法作品時應取其精華,舍其不足,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因字立形:甲骨文的字形大小不一,大者徑寸,小者如芝麻,長扁欹側,方圓各異。書寫時應按照每個字的形體,寫出其稚朴、自然的意態,切忌人為地寫成百字一面、狀如運算元。要該長則長,當扁則扁,筆畫多者則大,筆畫少者則小,大小參差,散而不亂,欹正、斜側各有神態。②隨形布勢:甲骨文章法、款識不拘一格,除少數橫列外,多為上下豎行。豎行者,有左得也有右行。由於字形各異和龜甲紋路的影響,造成行與行之間,有疏有密,有斜有直。每行字數也多少不一。可謂字字異形,行行殊致,空間位置布局隨各字形態而曲盡其妙。因此,每個字的中線不一定對齊,每一行的中線也不一定排成筆直。總之,要以靈動多變的單字相互聯綴,隨形布勢,造成一種錯落多姿而又統一和諧的生動局面。③因勢選字:甲骨文並非字字精美規範,正訛、繁簡、工拙之分顯而易見。因而書寫甲骨文作品不能無選擇地照搬。首先要有一個提煉和再組織的過程。其次,在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過程中,為了整體布局和行氣布勢的需要,在規範與和諧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對一字多寫、一字多用的情況進行斟酌。④虛實相映:章法的基本要求是疏密得體,揖讓有致,顧盼生姿,把書法的韻律、節奏感再現出來。清人蔣驥《續書法論》中說:「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觀古人書,字外有筆、有意、有勢、有力,此章法之妙也。」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蔣氏此論強調了「虛實」在書法作品章法中的特殊作用,闡明了虛實之間的辯證關係。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同樣要考慮到黑白、虛實關係,當實則實,當虛則虛,疏密停勻,錯落有致。4、墨法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用墨也很重要。有人往往以為書法用墨沒有繪畫講究,其實不然,書法全憑墨色來表現神采,古今多少大書家無不深究墨法。墨法,即是研究用墨、用水之法。元人陳繹曾在《翰林要訣》中說:「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墨色可以表現出線條質地的美,同時墨色的變化又影響到章法布白的整體藝術效果。蔣驥《續書法論》中說:「用墨潤則有肉,燥則有骨。肉不可痴,骨宜少露。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中。」故用墨之法,貴在濃淡相間,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創作甲骨文作品一般採用毛筆先蘸濃墨,再蘸清水的方法。這樣寫出來的字,開始濕潤輕淡,之後水份慢慢減少,墨色越來越重,至枯筆為止。但要注意,以筆蘸水或墨不宜過分,「水太潰則肉散」。王羲之論蘸墨之法,主張「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筆弱無力」。另一方面,書寫時要注意不能寫一筆蘸一次墨,應由濃到枯一氣而下。儘管通篇字應以濃墨為主,出現一些「飛白」、「渴筆」,更顯得自然而富有變化。今人已很少自己磨墨,大都是用現成的墨汁,寫字前可以一次性調好,但要根據墨汁的濃度加水,加水後用墨塊稍研即可。用墨的方法,還要根據紙的性能靈活運用。書法用紙一般為生宣,生宣有滲化、吸水、不易烘染,又容易使墨色達到「血融」狀態等特點。如果筆中的水墨掌握得當,又熟悉宣紙的性能,那麼運筆就會得心應手,濃墨處烏黑髮亮,淡墨處層次分明,收到墨色生動變化豐富的藝術效果。所謂「水暈墨章」,就是指應用筆墨和宣紙創造出來的一套用墨技法,它能突出表現出書法藝術中特有的「質感」和「空間感」。5、筆順書寫甲骨文,除了上述筆、墨、章法外,還有一個筆順問題。甲骨文的筆順不象楷、隸書那麼嚴格,大致有以下幾種寫法:從左至右、自上而下、從右至左、自下而上、左右相間。6、取字與通假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取字是關鍵。甲骨文目前已釋出並被認定的字雖有近二千個,但要用以表達今人的思想感情進行書法創作,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時要注意到甲骨文能用者較少這一點,選擇內容時應考慮到哪些字能在甲骨文中集齊,盡量不寫難以集齊的詩文、對聯等。儘管這樣,所選的內容還會有集不到的字,於是只好去「借」。「借」也稱為通假。通者,通用也;假者,借用也。清代學者孫詒讓曾說:「蓋天下事無窮,造字之初,苟無假借一例,則將逐事而為之字,而字有不可勝造之數,……故依聲而托以事焉,視之不必是其本字,而言之則其聲也,聞之足以以相喻,用之可以不盡,是假借者所以救造字之窮而通其變。」文字本為記事之用,在文字少而所要記的事物多的情況下,只有借字來替代本字,這種借字方法也是古人常用之法。書寫、創作甲骨文作品需要「借」字時,首先要考慮與甲骨文同時代或較近的金文;如果金文中沒有,再考慮春秋、戰國與秦代的貨幣文、璽印文、陶文或籀文;以上字體均無可借,再考慮漢代金文和許慎《說文》中的小篆。當然這是萬不得已的做法,既是甲骨文書法作品,還應以原有的甲骨文為主,每幅作品中不能出現太多的通假字。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須將所借的字用甲骨文的筆法書寫,使通篇的風格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第四節 甲骨文作品的鑒賞甲骨文不象篆書、隸書、楷書等有那麼多明確的規矩和法度,它既有大致的法則,又有極大的靈活性,因而書寫時束縛性小,較之其它書體要自由得多。因此,在欣賞甲骨文書法作品時,主要應分析和比較作品中筆法的變化、線條的質感、墨色的調整、結構的韻律、章法的疏密等,重點是感受作品的意境與神采。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書法創作首要的是取字和通假,所以,欣賞甲骨文書法作品先要看其取字是否正確,通假是否合理。因此,欣賞者雖不必苛求通曉古文字,但應懂得一些古文字知識。①羅振玉(1866—1940年),浙江上虞人,字叔蘊,又字叔言;初號雪堂,又號貞松等。畢生殫力治學,是我國較早研究甲骨學的人,也是近代以甲骨文入書的第一人。②董作賓(1895—1963年),河南南陽人,字彥堂、雁堂,別署平廬,是研究甲骨學專家「四堂」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代理所長,中央研究院院士。③王襄(1876—1965年),天津人,字綸閣,齋名 室。解放後任天津市文史館館長,是最早發現、研究甲骨文字者之一。④商承祚(1902—1991年),廣東番禺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中山大學教授。⑤潘主蘭(1907— ),福建人,著名書法家。他所書甲骨文作品,較多地保持了甲骨文書法原有的特點。其點畫遒勁尖銳,轉折方峭,用毛筆表現出刀刻的效果。結體正欹聚散變化,也體現出甲骨文固有的自然意趣,故而看上去輕鬆飄逸,雋雅流暢,顯示出較深厚的功力。⑥沙曼翁(1916— ),江蘇蘇州人,著名書法家。他以書寫甲骨文見長,其作品既有甲骨文原有的峭拔堅勁,又融入篆書的圓轉流暢,尤其是用筆輕鬆自如,通過提按技巧和墨色變化,使作品具有虛實對比、神采煥然的藝術效果,從而擺脫了甲骨文書法原有特點的束縛,進入到重新塑造和為我所用的自由境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何景成:近二十年甲骨文考釋集大成之作——《甲骨文字詁林補編》出版
※玉的魂魄 - 5:通天徹地的神物(中)— 「王」者歸來
※甲骨文對照表z
※漢字DNA大檢測——甲骨文對照表(收藏版)
※甲骨文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