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

慈懷為你讀的第九十本書 來自慈懷讀書會 18:04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素顏如水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

生活中,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即使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生活還是時不時出現各種錯誤。

比如,你滿懷希望的走向一段戀情,最後還是分手了;你努力完成一項任務,最後還是失敗了。

當事情失去控制時,我們總是陷入羞愧自責的泥淖:

「我到底怎麼了?」

「為什麼我就不能處理好?」

「為什麼倒霉的總是我?」

我們總是選擇向內責備自己、束縛自己、傷害自己,而不是選擇接納自己、安慰自己。

我們想要戰勝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悲傷和憂鬱。可是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對抗自己,那些負面情緒都會如影隨形的跟隨著我們,甚至像一把箭,一次次刺傷自己。

其實,不管你是誰,你永遠無法戰勝自己,倘若與自己為敵,你只會更加痛苦。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大師吉莫博士《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這本書就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你不能戰勝自己,卻可以接納自己;你不能戰勝自己心中的痛苦,卻可以接納它們。這就是「自我同情」,也是這本書提出的核心思想。

作者認為,自我同情是處理內心痛苦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案。自我同情,就是敞開自己的心靈,清醒地去接受自己所遭受的痛苦,並對自己施以理解和關懷。

作者克里吉莫博士,是哈佛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從1978年起,他就開始將心理原則和心理練習融合到心理治療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不與自己對抗,你就會更強大》是他幾十年從業心得和人生智慧的總結。該書一經出版,便成為了美國最暢銷的心理書,並獲得了行為與認知治療協會自助書勳章。

相信讀完這本書,能終止你內心的糾結和對抗,能讓你寧靜的心田開放出朵朵蓮花。我們從三個部分來解讀這本書的精華。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講的是接納自己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第一:自我覺醒才能保護我們不受磨難。

當我們遭受痛苦時,往往會陷入內心的糾結中。此時,身體的「自我」把所有恐懼和悲傷的情緒都擋在門外,我們找不到自己了。

所以我們需要「自我覺醒」來保護我們不受磨難,讓「自我」安全的漂泊在身體內。

所謂的自我覺醒就是當你在體驗什麼的時候,你的意識知道你在體驗什麼。

這種體驗可以帶給我們自由的空間,以及感知到身體所處的狀態。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練習進入到自我覺醒狀態。方法是——當你覺察到你的身體內部以及周圍發生事情時,你問問自己:我此時此刻的感受是什麼?我是否在為未來擔憂?我耳邊聽到是樹葉聲還是人聲?

通過對自己的發問,讓意識進入到覺醒狀態,你就會從當下的壓力中獲得放鬆,也能讓你不被情緒所牽制。

第二:如何進行情緒管理

生活中,情緒如影隨形,它們一半源自思維,一半源自身體。

情緒總是在我們的身體之中將自己展現,如果我們能識別出負面的情緒在我們身體的哪一部分,我們就可以避免陷入到毫無意義的痛苦之中。

想要感知自己身體的情緒,就要學會標註情緒。

標註情緒的關鍵一個需要找到停泊在你身體中的情緒,另一個是需要軟化、放任、關愛你的情緒。

通過標註可以將我們更深入的拉進情緒之中,又可以拉開距離,給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情緒。

當強烈的情緒湧上來時,你可以用「憤怒」、「討厭」、「愉悅」等詞語來描述。

我們並不是試圖讓痛苦停止,而是要在痛苦時讓自己覺察到,可以稍稍緩和一點。

「標註」能夠呼喊出情緒的名字,提醒我們注意。

標註情緒是管理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它能夠幫助我們保持冷靜,從而做出理性的決定。

第三:自我同情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關懷與愛。

我們大部分人在關心自己都會有羞愧心理:「他過得比我糟糕多了,我不應該抱怨。」

可是,別人比你的情況更糟糕,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抽點時間來「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當你面臨痛苦時,對自己抱以關愛的態度。

自我覺醒是感覺傷痛,自我同情是在傷痛中關愛自己。

自我同情強調的是內心的特質,包括情緒和動機,讓我們與傷痛建立一個友好的關係,為我們帶來寬恕、溫柔和愛,更好的擁抱生活。

自我同情的修鍊有三層:

(1)軟化你的身體,不要自我責備。

當我們陷入恐懼、焦慮和羞愧時,肌肉會變得堅硬,我們就會把內心的負面情緒當成敵人。

我們越是逃避,負面情緒就追得越緊。這樣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緊張,唯有讓自己的身體放鬆以及向內自我關懷,才能更好的控制情緒。

(2)放任你的思緒,只品嘗不評論。

當我們的心神被各種情緒佔據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退後一步,停止對抗,任由你的情緒在身體里來去。

給自己的心靈留一塊空地,讓思緒可以從容自然。

(3)跟自己的痛苦做朋友,正面的情感就會油然而生。

當我們遭遇痛苦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與它戰鬥,其實你越是抗拒,你的痛苦就越是揮之不去。

你應該像朋友一樣原諒自己理解自己,通過更多的寬恕,我們反而能得到解脫,產生正面的情緒。

第二部分講的是消除對抗我們的內心力量會越強大。

首先是:如何培養我們的慈愛之心。

佛陀說,冥想可以讓人覺醒,同情可以消除糾結。

人一旦內心淡定之後,就會產生慈愛。慈愛會讓內心變得強大,足以承受一切恐懼和痛苦。

此外,慈愛也可以通過冥想來產生。

慈愛冥想是一種「關係性」的練習,當我們經歷強烈的痛苦時,它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被接納和擁抱,讓我們少一點抗爭,多一點快樂。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培養自己的慈愛:

(1)語言。

注意四句慈愛格言:願我平安、願我幸福、願我健康、願我舒適安閑。

在日常練習中,將這些格言用你喜歡的方式大聲說出來。大聲並不是為了趕走心中的負面情緒,而是為了擁抱生活中的一切。

在慈愛冥想時,給自己時間仔細品味每個字句的深意,讓自己的內心在字句中感受寧靜。

(2)感情。

感情指的是慈愛中感覺到的觸動。

當關愛的感情到來時,仔細品味這些感情,不要抗拒。

慈愛練習的情感層面也有一些體驗的東西:我們進入當下的現實,然後讓格言和形象影響我們。你練習得越多,慈愛的感情就容易出現。

(3)形象。

當你做慈愛練習的時候,你需要在內心給自己創造一個形象。

這個形象可以是別人,但是這個人必須是能讓你心生柔情的。形象也可以是你自己,前提是你需要充分了解自己,不斷強化自己的優秀品質。

一旦你獲得了良好清晰的形象,就會在你的腦海產生正面積極的情感。

其次是我們需要學會關愛別人。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面臨讓自己煩惱的人,比如離異的配偶、電話推銷員等等。

為了消除這些煩惱,我們需要做一些慈愛冥想練習,以此來強化自己的慈愛和同情,將自己的感情包袱顯露出來,從而讓我們對他們的態度發生轉變。

在慈愛技巧上,需要訓練自己面對不同的人進行冥想。將所有的慈愛都分別施與他們,彷彿對每個人說:「願你平安……願你平安……」

通過這種慈愛冥想訓練,關愛每一個人,增強你與他們之間的聯繫,感受他們的痛苦,從而放下自己內心的怨恨。

值得注意的是,當你在關愛別人的時候,別忘了關愛自己。

當你產生痛苦時,首先關心的是自己,只有你自己內心感覺到快樂時,你才有力量去關愛別人。

我們再來看這本書最後一部分的內容,這部分講的是覺醒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以成佛。

首先講的是我們雖然擁有不同的人格,但是在覺醒之路上都是一樣的。

每個人都屬於不同的人格類型。人格是個性的「自我」,是態度、想法和感情的容器。

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人格類型才能成為自己的教練。

不管是哪一種人格,在自我覺醒的道路上都會面臨五個關卡:貪婪、反感、厭倦、躁動、懷疑,這些都需要我們通過自我覺醒和自我同情練習,來接納、擁抱、消除他們。

長久的練習,你的內心會對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保持自我覺醒,並且能舒緩情緒帶來的痛苦。潛移默化的讓你的心態和注意力發生改變。

同時,與自己建立一種新的聯繫,就像有一個知心朋友陪伴在身邊。

最後講的是我們在自我同情和自我覺醒練習上遇到問題。

一個是對於目標的把握程度問題。

為了讓生活朝我們希望的方向前進,我們必須強化那些對自己最重要的計劃和目標。

我們需要追問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原因是什麼?

當找到自己的核心目標時,我們需要找到適當的鬆緊程度,不要讓自己生活被目標裹挾,儘可能讓我們在完成目標時可以輕鬆又愉悅。

另一個問題是關於冥想。

很多人都認為冥想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儀式感、需要大塊的時間、需要合理的空間。

其實,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進行冥想,由你的個人喜好以及生活環境來決定。

重要的是你要先邁出一小步,比如端坐三秒鐘。然後通過接下來的過程循序漸進:在早上花十分鐘進行冥想——和同樣對冥想感興趣的人一起練習——通過閱讀書籍不斷學習冥想技巧——找到一位冥想教練——嘗試靜修。

當你從自我覺醒走向自我同情時,你會發現自己身上的許多問題。

試著用一種好奇和歡迎的心態,面對這一切,讓答案自動浮現,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關懷與愛。

讀完這本書,我們需要重新進行思考。

自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在追尋幸福快樂。

在襁褓中時,僅僅是母親的乳汁就能讓我們心滿意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需求和慾望也在急劇膨脹。

我們認為幸福人生的藍圖應該是:有幸福美滿的家庭、體面的工作、健康強壯的身體、充足的金錢、別人的愛慕和崇拜……

但事實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當事情本來的面貌和我們所期望的樣子有了落差時,我們就會感到痛苦,產生對生活的不滿。

當這種落差越大,我們就感覺越糟糕。

比如說,如果一場車禍讓一個人永遠坐在輪椅上生活,那麼第一年往往是最艱難的。當我們試著學會適應後,通常又會回到原來的幸福水平之上。

其實,幸福並不在於事情有多圓滿,而在於我們個人處理事情的方法。

這本書提出的「自我同情」就是一種全新的處理生活體驗的方法。

當我們感到糟糕的情緒襲來時,我們可以用深厚的關懷照顧自己,也能接受情緒按部就班的運行。

不與痛苦對抗,只用慈愛之心對待自己和他人,我們的內心自然更強大。

核心問題在於,你是否在用越來越多的關懷和理解來迎接自己的生活體驗。

當事情出錯時,你有沒有用知心朋友的方式對待自己?

你感覺到難過、悲傷和焦慮時,你有沒有深切的安慰自己?

當你失敗時,你有沒有同情自己?

當你跌倒時,你願不願意把自己扶起來?

自我關懷有沒有成為你的生活方式?

你只有通過長久的練習,自我同情才能滲入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在自我同情的嘗試中失敗的幾率很小,因為我們對幸福的渴求是與生俱來的。

天性的願望和練習中的自我獎勵的碰撞,必然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生活每天都會為我們提供新的機會,讓你有關懷之心對待痛苦,你每嘗試一次,都會讓你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長久的堅持,必然讓你的生活更幸福。

在探索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沒有盡頭。每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抵達時,新的挑戰又開始襲來,我們又要重新起航。

而克里斯托弗·肯·吉莫為我們打破了這樣的幻覺:我們可以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到某一個點,這時情緒上的傷痛只不過是一種過去。

另一條更有效的途徑是,只要我們仍然活著,仍在呼吸,就要培養不同尋常的快樂——對自己關懷。

冥想教練柯德倫這樣說:「經過這麼多年後,我們仍然會瘋狂;經過這麼多年後,我們仍然會憤怒;我們仍然會膽怯、會嫉妒,也會被自己一無是處的感覺充滿心房。最重要的是……不要試圖拋棄自己,或者變成某個更好的人。它所說的是,與現在的我們成為朋友。」

痛苦不會從生活消失,只會消失在生活里,而自我同情會讓你的生活煥然一新。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九十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Lorraine Christie 作品

*文:愈姑娘,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不想朝九晚五、只想浪跡天涯的少女。公眾號:我是愈姑娘。

今日話題

其實,不管你是誰,你永遠無法戰勝自己,倘若與自己為敵,你只會更加痛苦。讀完文章,你知道當情緒低落時,我們到底該怎麼辦了嗎?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推薦閱讀:

情緒泛濫讓婚姻因小失大
人的負面情緒
3招 讓寶寶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何控制我們的情緒?
情緒調節術漫談

TAG:情緒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