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後 搞分封的國家必亂
西漢七王之亂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三年(前154)的一次諸侯王國的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膠西王卬。吳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王國勢力與專制皇權的矛盾。漢初,劉邦一面剷除異姓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為王。後來受封的諸侯王割據勢力迅速擴張,嚴重威脅中央集權。諸呂當權以及漢文帝劉恆繼統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一矛盾。漢景帝劉啟採納晁錯的《削藩策》,削奪王國土地則是七國之亂的導火線。七國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兵反叛,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率軍平服。此後,漢政府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
漢景帝劉啟採納晁錯的《削藩策》,下令削奪王國土地。景帝的這一舉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心懷不滿,而未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終日。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冬,景帝下令削奪吳國的會稽、豫章郡。吳王劉濞聞訊後,串通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劉濞共聚眾三十餘萬人,號稱五十萬,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先攻梁,再圍齊,前鋒直指今河南東部。景帝見叛軍來勢兇猛,一時慌了手腳,聽信了爰盎的讒言,將晁錯腰斬,以圖換得吳、楚退兵。但叛亂的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沒有退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劉濞公然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當此之時,景帝才恍然大悟,下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太尉周亞夫奉命率軍出藍田經武關至洛陽,出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當時正值天寒地凍,叛軍士卒糧盡援絕,終於自行崩潰。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吳王劉濞逃走後被殺。此後,其他諸侯王的叛軍也相繼被擊敗,紛紛投降,叛亂被平息。
西晉八王之亂
西晉開國君主武帝(司馬炎)承受先人遺業,滅蜀篡魏,繼而平吳,統一中國。但武帝在位期間,非但未能奠定室強盛之基礎,反而認為魏因孤立而亡,乃仿漢初局部施行封建之法,大封子弟二十餘人,以屏藩王室,並付以兵權。
武帝在位期間只顧享樂,於繼嗣未加深思熟慮,竟立幾近白痴的司馬衷為嗣,是為惠帝。惠帝未能親理政務,皇后賈氏,為人險詐,陰狠悍,心懷干政的野心。但武帝臨終時以楊駿太傅,輔佐惠帝。楊駿為人剛復,多樹黨羽,統領禁兵,引起宗室諸王的不滿。賈后乃謀利用諸王的力量以對抗楊駿,遂召勇猛的楚王瑋入京師,不久誣告楊駿謀反,命楚王出兵討伐,盡誅楊駿及其黨羽。楊駿死後,賈后乃改以當時最具威望的汝南王亮為太宰,與太保衛瓘共掌朝政。然不久,賈后又不滿汝南王的專權,而楚王與汝南王亦有隙嫌,於是利用楚王誅殺汝南王,再以殘暴嗜的罪名乘機誅除楚王,造成賈后弄權的局面,肆無忌憚,乃有廢太子遹之舉,復毒殺之,「西晉八王之亂」由北而起。趙王倫乃借為太子遹復仇之名,聯合齊王冏率兵入宮,殺賈后黨羽,並賜死賈后。事後,趙王自為相國,陰謀篡位。於是由賈后之亂政進一步伸展到室諸王進一步的內爭。
所謂「西晉八王之亂」中的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自趙王倫自為相國後,不久逼惠帝讓位,自稱皇帝。引起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顒之不滿,遂合兵攻趙王倫,趙王戰敗自殺,惠帝複位後,齊王冏入朝專政,成都王、河間王率兵返回本鎮。齊王驕奢擅權,中外失望。成都王穎河間王顒出兵討冏,時長沙王乂在京師響應擒冏而殺之。於是,晉室政權表面上歸長沙王執掌,實際則由成都王穎遙控,朝中事無大小都以穎意取決。但穎較冏更為驕恣,政事益加廢弛,長沙王乂又夙集才略,大為穎所忌諱,陰謀除乂,乃聯合河間王顒合兵進洛陽。時東海王越在京師擒乂,乂被殺。成都王穎乃逼惠帝立他為皇太弟,兼領丞相,卻以河間王顒為太宰。
成都王恣意刑殺,僭侈日甚,引起各方之反感。永興元年七月,平北將軍與東海王越之弟騰攻穎,穎救依靠河間王顒。顒廢點穎,繼而逼惠帝西走長安,東海王越樧討顒,河間王顒被殺。光熙元年,越弒惠帝,另立皇太子熾即位,是為懷帝。東海王越為最後勝利者,從此獨專朝政,驕縱無比,然在外患日極下憂懼而終。
計「西晉八王之亂」始自惠帝元康元年(2914D),終於光熙元年(306),西晉八王之亂前後達十六年之久,晉室統治基礎遂為動搖,造成外族崛興,乘勢滅晉之機。
西晉八王之亂形成中央政府解體,八王相繼在中央執掌大政,事無大小皆決於己意,使朝綱解體,政治混亂,如趙王倫庸愚,毫無遠略,使政治日壞;齊王冏專政,又擅權驕奢;成都王穎恣意刑殺,政事益加廢弛。中央輔弼無人,政治體系解,自然難有作為。加上諸王手足相殘,視惠帝如傀儡,實有乖人倫之旨,遂使大臣、士大夫離心,如趙王倫篡位、東海王殺惠帝,如此行為實難使群臣心服。旦諸王各樹勢力,使群臣不能衷誠合作,胡人乘時崛起,終移晉祚。
明朝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於是首先襲執周王朱橚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囚齊王朱榑於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為準備妥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於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以北平(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 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時期改為明成祖。
推薦閱讀: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歷史會被改寫嗎?
※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秦始皇都建造了那些龐大工程?基建狂魔,名不虛傳
※如果扶蘇不自殺,如果曹昂不戰死,如果朱標不病死,如果朱由校多活30年,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
※秦國非周室宗親諸侯,卻何以直接承襲周部族的發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