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苦樂童年

驀然回首——一個50後的往事

九夢著

目錄

一、 苦樂童年

二、 學生時代

三、 知青歲月

四、 青春年華

五、 輝煌一頁

六、 下海大潮

七、 轉戰各行

八、 回歸平淡

九、 人生感悟

一、 苦樂童年

1955年我出生在瀋陽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2歲時,父親單位一個車間遷往鐵嶺,成立橡膠廠。我隨父母來到鐵嶺。

記得小時候,我家住在轉盤街南側,路西衚衕一個木製的二層筒子樓里。這個樓是東西向的廂樓,整個樓體全部用圓木和木板搭建,沒有一塊磚瓦。一樓是一家生產食用鹼的私人作坊。從外掛的木頭樓梯上到二樓,左側是一條走廊,右側並排住著九戶人家。夏天,每家都在走廊支起小鐵爐作飯菜。冬天,將小鐵爐搬進室內作飯外加取暖。各家大約14平米的房間,靠西側有窗的一面用圓木和木板搭成通炕。炕上面住人,炕下面堆放雜物。那時生活艱苦,每個家庭的傢俱都很簡單。記得我家有一個飯桌、二個木頭箱子。箱子上面有一個老式座鐘,一面小鏡子和父母的洗漱用具。

我家樓下一出衚衕,就是當時鐵嶺最有名的「老少樂」飯店,飯店的後院正對著我們的樓,每天飯店廚房燒下來的爐灰渣,時間長了堆的象小山一樣。小時候,沒有玩具,每天和鄰居家的孩子在外掛樓梯爬上爬下地玩,再就是到爐灰渣山上打仗玩,每天弄得灰頭土臉。

由於樓體年代久遠,已很破舊了,特別是外掛樓梯,常年受風雨侵蝕,有些豎板已掉落,我們這些小孩子經常在樓梯的空隙間鑽來鑽去。有一次我們幾個小朋友捉迷臧,我順著樓梯空鑽到背面的一樓窗台上躲藏,不慎掉了下去,樓梯邊框上的一個大釘子把我的肚皮划了一寸多長的大口子,我嚇的哇哇大哭,小朋友四散著上樓去找大人。媽媽和鄰居幾個大嬸趕緊把我背到醫院,大夫看後說是皮外傷無大礙,在傷口上了葯,貼上沙布,只花了2角錢就回來了。至今我肚子上還留有當年那個傷疤。從那次出事以後,房產部門來人用木板將整個樓體加固維修了一番。

我從小就在木製的板炕上長大,習慣了涼環境。直到今天,我也不能住火炕,凍點沒事,一住熱炕就感冒、有病。這個好習慣,後來我佔了大便意。下鄉知青插隊時,條件十分艱苦,青年點的房子四處漏風。冬天,洗臉盆里的水不倒凈,第二天早晨起來就凍成大冰塊。大夥都搶著住熱炕頭,而我卻遠離炕頭,主動住到炕梢冷地方。那時一幫小青年,沒有一點生活經驗,整天胡燒亂添,被褥燒焦起火的事經常發生。那個年代一套被褥很值錢的,許多人望著燒亂的被褥痛哭流涕。而我那幾年被褥卻安然無恙,完好地帶回了城。直到結婚,我才與那套被褥分開。

我5歲的時候,趕上了三年天災人禍。糧食奇缺,溫飽成了人們的大事。那時,我已有了弟弟,一家四口人靠國營糧店供應的那點糧食根本不夠吃,爸爸每月都把僅有的一點大米、白面拿到鄉下去和農民換用玉米桿和高糧桿磨成的澱粉,這樣可以幾斤細糧換回幾十斤的澱粉,回來和玉米面摻雜在一起蒸莫,雖然數量多了,可質量下去了。吃的大人小孩都乾燥,拉不下來屎。就這樣也還是吃不飽,為了我和弟弟能吃飽,爸爸每天只吃一點糧食,剩下的靠野菜,喝水充饑。時間常了腿腳開始浮腫。

從我記事到16歲前,從來沒穿過襯衣襯褲。春秋穿的是有點絨、厚一點的秋衣秋褲,夏天是褲叉背心,冬天把春秋的外衣套在棉襖棉褲上。那時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襯衣襯褲,就是冬天也是光著身子穿棉襖棉褲。一年四季在外面亂跑,凍的大鼻涕老長,可奇怪了,那時的孩子從來不感冒,沒毛病。直到要畢業的那幾年,我才穿上襯衣襯褲。

現在人們都說過年沒意思,年味淡了。可我小時候盼的就是過年,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幾頓純正的玉米面大餅子,可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新鞋。大年三十,爸媽每年都為做年飯費盡心機。一個炒白菜片,一個白菜絲冷盤,油炸黃豆,再炒一個土豆絲,好不容易湊了四個菜,爸爸再燙上二兩白酒,一頓香香的年飯,全家其樂融融。晚飯過後,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爸爸為我糊的小燈籠,點上三分錢的蠟燭,跑到外面去和小朋友比誰的燈籠好看,樓上樓下地瘋跑起來。半夜12點,家家的大人都拿出幾毛錢買的鞭炮,領著全家到樓下燃放,接神的熱鬧場面,就是現在的正月十五市政府組織的煙花禮炮也達不到那時的喜慶氣分。

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很苦,但精神樂觀,相互都很和善親近。有一年,鄰居家嬸嬸從山東老家探親回來,帶了一小袋地瓜干,每個鄰居各分了一小把。把我樂的一個勁地圍著轉,可惜的是媽媽只拿了幾片砸碎,和著玉米面作成糊糊,剩下的留著細水長流。我喝的香極了。每天都盼著媽媽再給我們作。可這樣的好東西怎麼捨得頓頓吃呢,還要留著過年過節改善生活呢。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了,就偷偷地拿了一塊含到嘴裡,一直允了半天才捨得嚼碎咽下。那個甜、那個香呵,多少年來我好象再也沒吃過這麼好的東西。

為了吃飽飯,母親經常帶著我們到鄉下姥姥家去。母親的老家在瀋陽于洪區大潘鄉岳家村。姐弟6個,母親排行老五,舅舅是最小的,也是家裡維一的男丁。除了母親嫁給瀋陽的爸爸外,幾個姨、舅舅和姥姥家都在農村。那時候,姥爺和姥姥都已年歲大了,不再參加生產隊的勞動,舅舅承擔起扶養老人的義務,是實際上的「掌門人」了。她們姐弟幾個感情非常好,平時誰家有困難,大家都幫忙。那時爸爸上班,媽媽沒工作,舅舅經常寫信要我媽帶著我和弟弟過去。一住就是一個多月。三年災荒時期,農村比城裡強,能吃飽飯。去了幾次後,媽媽就動員爸爸辭掉工作,別在城裡遭罪了,也到農村去吧。爸爸從小在城裡長大,沒幹過農活,不同意去農村,也堅決反對把我和弟弟的戶口弄到農村去。正是爸爸當年的堅決態度,才避免了我們兄妹幾個一輩子當農民的命運。

後來,生活條件好一點了,媽媽還是堅持每年帶我們到農村呆一段,即使「文革」期間也沒斷過。直到我快畢業時才逐漸去的少了。「文革」時,我有了兩個妹妹,媽媽帶我們四個座火車到瀋陽,再座小火車到大潘鄉,還要再走5里地才能到姥家。這個村子實際上距離瀋陽市只有幾十里地,但當年的交通落後,往往一大早從鐵嶺起程,等到了舅舅家已是晚上了。我剛記事的頭幾年。那裡還沒有通電,晚上點一會小油燈,有的家為了節省,乾脆不點燈。過年過節的時候,點上一根蠟燭,覺得屋子亮光極了。夏天,天黑後舅媽把門窗都關起來,在屋裡點上一把艾蒿,用煙來熏驅蚊蟲。我們就坐在院落子里乘涼。這時會有一些鄰居過來,央求姥爺講一段古書。

我的姥爺是村中少有的幾個識文斷字的老人,且威望極高。因為他有三樣看家本事,一是會一點中醫,特別是瘡結之類的雜病,手到病除。所以經常被十里八村的人請去,為人針灸或開一些草藥方。二是吹一口好簫,每當他高興時,就坐在農村的大窗台上吹上幾曲,我當時雖然聽不懂,但那低沉、娓婉的曲調傳的好遠好遠,令人如醉如痴。三是他有一個小書箱,裡面有《聊齋》、《三國志》、《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等線裝古籍。看書和講書是他的一大愛好。我的姥爺中等個,禿頂,腮下三綹白色鬍鬚,喜歡常年拿一把白色的繩甩子。現在想來,他那盤腿端坐在炕頭,繩甩子搭在肩上,手綹鬍鬚講書的樣子,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文化大革命時,這些書被大隊沒收了。那年我正趕上,大隊部的人對我姥爺很客氣,說你老這些書大家都知道,我們不收上去不好交差。我姥爺也很誠實,連書箱一起給了他們。過後,我在炕櫃下面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這是姥爺看了一半,順手放在櫃下面,才沒有被拿走。當時老舅也想把這本書也交上去。那時我已六年級了,正是愛看書的時候,就央求老舅給我留下吧,老舅猶豫了一下說:「給你也行,但一定要保密,千萬別出事」。這本書是豎排版繁體字,出版時間是1955年,和我的年歲一般大。回家後,我除了自已偷偷地看,再也沒敢讓別人知道。歷經這麼多年的風雨和變遷,幸運的是這本書被我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天我有價值的一件「文物」。

為了我們幾個能吃得好一點,也為爸爸能吃飽飯,有時媽媽就帶我們在舅舅家過春節。「文革」期間,城裡買什麼都憑票,農村相比要好一些,房前屋後的大園子種的白菜、蘿蔔、土豆等就夠冬天全家吃的了。臨近過年,親屬共同殺一口豬,幾家一分,年貨就齊了。大年三十,農村有守夜的習俗,晚飯後,大人們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我們一大幫孩子就纏著姥爺講古書,半夜接神時,各家都在院子里點上篝火,鞭炮齊嗚,非常熱鬧。初一早晨,二姨、三姨、四姨舉家到舅舅家來給姥爺、姥姥拜年,幾家人在一起有幾十口人,其樂隔隔。當我們要回來的時候,舅舅總是磨許多新大米,讓我們帶回家,那時我和弟妹們還很小,舅舅說,能背多背多,能背少背少,都要背一些,這樣回家就能多吃幾頓大米飯。

7歲的時候,木製筒子樓由於一樓常年生產食用鹼,水蒸氣多年侵蝕,木料開始腐爛,整個樓體傾斜,變成了危樓。九戶鄰居才相繼搬出,住到各處的平房去。分開後,還相互走動了很多年,象親屬一樣來往著。


推薦閱讀:

一個嚴肅的問題、妖怪們是從哪裡聽說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的?
芭蕾舞小演員殘酷童年:每天練12小時
如何評價國產童年陰影動畫片《十二生肖》?
童年趣事釣黃鱔
如何評價數碼寶貝tri的第五章?

TAG: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