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道教題材紋飾銅鏡
07-13
銅鏡是我國古代青銅器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作為墓葬中的隨葬品。它本是古代照面的用具,但從唐初王度的《古鏡記》中描寫古鏡法力無邊,能鎮百邪來看,鏡子又是道教中的重要法器。由於銅鏡的形制、紋飾、銘文等具有較明顯的時代特徵,因此,考古學上一直將銅鏡作為重要的斷代器物。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銅鏡出土於四千多年前的青海齊家文化遺址。之後,銅鏡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達到鼎盛,宋元以後日趨衰退,直至清代中晚期時為玻璃所替代。銅鏡背面的紋飾是銅鏡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判斷銅鏡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紋飾的題材圖案和銘文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各時代的一些思想情趣和社會意識等文化面貌。本文就道教題材紋飾的銅鏡,按內容的異同以及流行時間的先後次序,分述如下。一、秦漢神仙畫像鏡道教雖然產生於東漢,但是作為道教核心內容的神仙信仰遠在戰國時楚國的詩歌中就已出現,秦漢時黃老思想興起,升仙之說盛行,如秦始皇、漢武帝等均追求長生不老之道,而好神仙。《抱朴子─內篇序》有"桓帝亦好神仙,而祠老子"的記載。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中,畫面的內容就反映了當時駕龍升仙的思想相當流行。這種思想的盛行直接影響了當時銅鏡的紋飾。"漢初崇尚道家……而古代的神仙、怪獸、卜筮等內容和形式均成為道教美術的最初表現。"銅鏡紋飾藝術當然也不例外。秦漢時期道教題材紋飾銅鏡主要是流行於南方的仙人四神畫像鏡和神獸鏡兩種:(一)仙人四神畫像鏡。西漢末期至新莽之際的銅鏡中與仙人(即羽人)有關的紋飾非常流行,仙人圖像開始出現。如漢"泰山七乳四神鏡"(附圖一)在乳釘間配置四神(即道教稱為東方之神的青龍、南方之神的朱雀、西方之神的白虎和北方之神的玄武,以上均為道教的護衛神)及其它神獸,按順序依次是青龍、朱雀、羽人逐鹿、白虎、獨角獸、玄武、獨角獸。外區銘文曰:"泰山作竟(鏡)真大巧,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兮。"鏡紋中的羽人,指神話傳說中的仙人。《拾遺記》中說:"燕昭王夢有人衣服皆毛羽,因名羽人。夢中與語,問以上仙之術。"也有人把道士稱為羽人或羽士的。而"飢食棗"之典故,見於《史記─封禪書》:"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新莽至東漢時銅鏡在鏡銘中還出現仙人王子喬、赤松子等的名字。如表現"壽如金石"的"華氏長宜子孫鏡"有銘文曰:"華氏作鏡宜侯王,家當大富樂未央,子孫備具居前行,長保二親辟邪,合和除凶所未得,仙人王僑(即王子喬)赤松子,食兮。"王子喬和赤松子均為道教傳說中的神仙。據《列仙傳》載:"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者也,好吹笙作鳳凰鳴……生而神異,幼好道……游伊洛(水)之間,道人浮丘公接往嵩山。三十餘年後之七月七日,家人見其於緱氏山巔,乘白鶴升天而去。"道教稱其為"右弼真人"。赤松子傳為"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不焚。往往至昆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附圖一漢"泰山大乳四神鏡"新莽至東漢時,銅鏡四神主題紋飾逐步為龍虎、神獸和東王公、西王母所替代。如東漢"袁氏神人龍虎畫像鏡"(附圖二):四枚連珠座乳將內區分成四區,兩區分別為一龍或一虎,另兩區各為一神二侍,神端坐,冠飾不同,二侍為羽人,側身向著神仙。其外銘文曰:"袁氏作竟兮真,上有東王父、西王母,山人子僑侍,左右辟邪,喜怒毋央□,長保二親,主□。"關於東王公、西王母,據《集說詮真》稱:"東王公為男仙之主,西王母為女仙之宗。此二元尊,乃陰陽之父母,天地之本源,化生萬靈,育養群品,長生飛化之士,升天之初,先覲西王母,後"謁東王公,然後升三清朝太上也。"此外,西王母還有不死之葯和長壽的仙桃。如《淮南子─覽冥訓》中說:"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娥竊以奔月。"在民間,由於西王母被譽為長生不死和掌握不老仙藥的神人,因此西王母在漢代銅鏡圖形中佔有顯著的地位。附圖二東漢"袁氏神人龍虎畫像鏡"(二)神獸鏡。神獸鏡是以浮雕手法表現主題紋飾神像、龍虎等題材的鏡類。這種鏡將南極老人、伯牙、鍾子期、東王公、西王母、句芒、黃帝、玉皇大帝等神像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以及其它神獸按一定方式排列布局。如重列式紋飾神獸鏡由上而下分列成五段進行排列,在神像周邊配置青龍、白虎、玄武、朱雀於鈕的左右。神獸鏡是東漢新興的銅鏡,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神獸形態較小,排列錯落有序,各段線條劃分鮮明。同時,神獸數目增多,四神形象突出,神像亦增加神農、蒼頡、羲和、常羲等。這些神獸鏡的紋飾和銘文集中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羽化登仙、長生不死的追求。東漢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比較發達,使得佛教藝術大為發展,銅鏡的圖案內容受到了較大的影響。道教哲學思想在銅鏡中的圖形和銘文裝飾標誌逐漸向具有佛教特色的佛像和禮佛者過渡。二、隋唐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鏡和唐神仙人物故事鏡、八卦鏡唐時政治的強大和經濟的繁榮使銅鏡藝術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的歷史時期,銅鏡製作精美,題材廣泛,風格迥異。在形制上突破圓形格局,創造出葵花形、菱花形、荷花形、亞字形等不同形式的銅鏡,新出現有柄銅鏡,而且各類銅鏡自成一體,甚少共性,形成了"隋唐式鏡"獨特的風格,在造型與裝飾方面具有劃時代的變化。其主要特點是,圖案裝飾生動活潑而趨向寫實,布局靈活多變。如通過鴛鴦、對鳥、蝶戀花等花鳥裝飾表達純潔的愛情,以雙鸞銜綬象徵長壽等。而與道教題材紋飾有關的銅鏡主要有: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鏡、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一)四神十二生肖鏡十二生肖也是道教中的神。如元代山西永樂宮道教壁畫就繪有十二生肖神君像,與八卦神君、二十八星宿、三十二天帝君等神像並列。四神十二生肖鏡盛行於隋唐之際,並一直流行到明清。唐末五代以後十二生肖圖形漸趨簡化,常與八卦結合成十二生肖八卦式鏡。這種鏡可分為十二生肖鏡、四神鏡、四神十二生肖鏡和十二生肖八卦式鏡等多種。如"仙山四神十二生肖鏡"(附圖三):方格與 V 紋分割的四區內圖案分別配置青龍、白虎、玄武、朱雀四神,外區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環繞賓士。中區有銘文曰:"仙山並照,智水齊名,花朝艷采,月夜流明,龍盤五瑞,鸞舞雙情,傳聞仁壽,始驗銷兵。"附圖三東漢"仙山四神十二生肖鏡"(二)神仙人物故事鏡眾所周知,李唐王朝崇奉道教,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興建道教宮觀,提高道士地位,大倡道教文化藝術,使整個社會瀰漫著濃厚的道教神仙氣息。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人類適應客觀環境的一種手段,當客觀環境改變時,文化自然也會隨之改變。唐時經濟繁榮,加之唐王朝倡導"道大佛小"的環境自然影響到銅鏡藝術文化。事實上,早在魏晉南北朝時,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在社會上的廣泛流傳,道教文化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大量出現專門記載仙人變化飛升等靈異故事的神仙傳記,如《搜神記》等。反映到銅鏡上,就是道教神仙人物故事題材的紋飾大量運用。如月宮鏡、飛仙鏡、真子飛霜鏡和王子喬吹笙引鳳鏡等。1、月宮鏡。有圓形、菱花形、葵花形多種。該類鏡主要表現嫦娥、玉兔、蟾蜍和桂樹圖案。如唐"月宮鏡"(附圖四):鏡背紋飾中一株桂樹兀起,枝繁干虯。樹右側嫦娥作飛舞狀,雙手高舉,左手托盤,腳下樹旁一蟾蜍四腿張開;樹左側玉兔直立,雙耳豎起,正在築杵。紋飾生動地表現了月宮中嫦娥振袖起舞、白兔築杵搗葯、蟾蜍跳躍、桂花盛開的內容,突出了道教中關於嫦娥奔月的神仙傳說主題。據傅玄《歌詞》中《初學記》引古本《淮南子》關於"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的評述,嫦娥奔入月宮後,變成了醜陋的癩蛤蟆。但唐代銅鏡圖形中,月宮裡的嫦娥與蟾蜍並存,可見嫦娥仍是一位美女。附圖四 唐"月宮鏡"2、飛仙鏡。一般造型為飛仙身著長衣,飄帶漫卷,騰空在祥雲之中,高處是仙山福地。如河南洛陽出土之唐"二飛仙鏡"(附圖五):鈕兩側各一飛仙,頭戴寶冠,天衣飄揚;鏡上方正中有高低起伏之崇山峻岭,山上幾朵祥雲繚繞;飛仙下方各有一大朵雲彩隨之飄逸上升,襯托出仙人升空的情景;鏡下方亦有重岩疊嶂之山峰,峰頂上有株枝葉繁茂的大樹。不難想見,鈕上山脈乃是仙山福地,鈕下則為人間俗土。附圖五 唐"二飛仙鏡"3、真子飛霜鏡。盛行於唐代,有菱花形、葵花形二種。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真子飛霜鏡"(附圖六):鏡鈕左側竹林旁一人披衣端坐,置琴於膝,前有几案;鈕右側樹下一鳳鳥展翅翹尾翩翩起舞;鈕下方有曲石荷池,池水漣漪,池中長出半截荷柄;鈕上方田字格中銘"真子飛霜"四字;銘文之上瑞雲之中群山重疊,半月高懸。有的"真子飛霜鏡"上方無銘文,而以祥雲托月代之,或以飛鶴翱翔代之。鏡中祥雲、飛鶴、仙人等圖案表現了當時民間流傳的神仙故事。也有專家認為,披衣端坐者為伯牙或司馬相如,並非仙人。附圖六 唐"真子飛霜鏡"附圖七唐"王子喬吹笙引鳳鏡"4、王子喬吹笙引鳳鏡。有圓形、葵花形等多種。如八弧葵花形"王子喬吹笙引鳳鏡"(附圖七):鈕上方一叢修竹,下方山巒疊嶂,茂林突現;左側王子喬頭戴襆巾,身著長衫,端坐吹笙,引得右邊一鳳展翅翹尾,聞聲而至。鏡背紋飾不但生動地表現了仙人王子喬吹笙引鳳的主題,而且突出表現了道教音樂具有"感動群靈"的飄拂飛翔之聲。道教《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八引"太真科"稱:"齋堂之前,經台之上,皆懸金鐘玉磬……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靈。"(三)八卦鏡"八卦",亦稱經卦,乃《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每卦由三個爻組成。以"-"表示陽,以"--"表示陰。名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圖形象徵龜卜之兆,《易傳》作者以八卦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唐宋時銅鏡中常飾八卦紋。器形有圓形、方形和葵花形三種。主要是以八卦作為主題紋飾,配以符籙、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意味紋樣的圖像。這類鏡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八卦鏡、八卦十二生肖鏡、八卦干支鏡、百卦百鍊鏡、八卦星象鏡、八卦雙鸞鏡等。如湖南出土的宋"四神八卦鏡"(附圖八):內區環列四神,形態簡單粗糙;外區八卦紋排列與內區四神方位相符,即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乾卦在西北,坤卦在西南,艮卦在東北,巽卦在東南,震、兌、離、坎四卦分別在東、南、西、北。隋唐後的五代時期還流行一種符籙鏡,鏡主區四方飾符籙,四角書"元本師命"字樣。附圖八 宋"四神八卦鏡"三、宋吹簫引鳳鏡和氣功鏡宋時因諱"鏡"字與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的"敬"字諧音而將銅鏡多改稱"照子"。如"湖州三十郎照子"宮扇狀流雲飛仙紋鏡等。吹簫引鳳鏡在宋鏡中作騎鳳升仙圖形。據《列仙傳》記載:"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此外,宋代還有多種氣功圖形鏡。如"觀星望月氣功鏡"(附圖九):鈕上朵雲中有半月星辰,鈕下草叢中站立一道士模樣的人,全神貫注,觀星望月,正在做氣功。有的在道士旁還有象徵長壽的靈龜、仙鶴。附圖九 宋"觀星望月氣功鏡"四、元八仙鏡八仙乃道教神仙,八仙之說起於唐者有之,始於元者亦有之。但八仙鏡主要流行於元代。如元"八仙過海鏡"(附圖十):鏡上方有二隻展翅高飛的仙鶴和流雲,其下是波濤滾滾的連天大海,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和曹國舅等道教的八位神仙交錯排列成四行,各顯神通,足履不同寶物,飄然悠哉過海。五、明清八寶紋鏡明清銅鏡裝飾中比較流行八寶紋。所謂八寶紋,是指道教八仙手持的八種器物。這"八寶"究為何物,有多種說法,道教一般認為是檀板、扇、拐、笛、劍、葫蘆、拂塵和花籃。但民間也有將珠、球、磬、祥雲、方勝、書、畫、紅葉、鼎、靈芝、錠等任選八種稱為八寶。也有將和合、鼓板、龍門、玉魚、仙鶴、靈芝、磬和松等八種寓意圖形稱之為八寶的。如明"人物八寶鏡"(附圖十一):鏡鈕上方有一寶塔,塔前有丹陛和台階,寶塔兩側各有一飛翔的仙鶴;鈕兩側各有一侍者手捧寶盤,作行走狀。侍者兩側和鈕下方飾磬、珠、犀角、瑞獸、畫、盤腸、寶錢和靈芝等雜寶八種。整個寶鏡圖案寓意吉祥。附圖十元"八仙過海鏡"附圖十一明"人物八寶鏡"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哲理深奧。有關道教題材紋飾的銅鏡也非常廣泛,難以一一舉列,僅談及此,以求教於諸方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符籙三宗,道教符籙祖庭,他們指的是那三個符籙派,分別有何特點
※小小魚腥草,這麼神奇,吃了這麼多年居然不知道!!
※道教的四大天師來源
※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_神仙傳說_道教之音_道教尊神,太乙救苦天尊,救苦天尊,
※《天瑞》分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