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轉變與家教定位

當代中國家庭結構轉變與家教定位——淺析獨生子女心理障礙的家庭因素及對策汪慧【專題名稱】家庭教育【專 題 號】G52【複印期號】1997年04期【原文出處】《當代青年研究》(滬)1997年03期第31-34頁【作者簡介】汪慧 浙江青年學院

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的急劇變革時期,市場經濟的大潮湧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引起社會價值體系裂變,也牽動著每個家庭。加之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獨生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多,家庭結構也相應變化。伴隨著「獨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現,關於獨生子女「現象」及其教育輔導問題,正越來越引起家長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  一、家庭結構的轉變1.家庭類型以核心家庭為主。1990年,我國的一對夫婦戶(無子女一起居住)佔總戶數的比例為6.45%,夫婦與子女一起居住的核心家庭戶佔65.77%。 兩種核心家庭加在一起佔總戶數的72.22%。較1982年提高了4.92%, 是我國家庭戶類型的主體。其它聯合大家庭佔20.895%,較1982年的5.93%下降了1.535%,單身戶佔4.87%。2.家庭規模趨小。1990年城鄉家庭平均規模,城市為3.67人,鄉鎮為4.02人,農村為4.4人,家庭規模總平均數為3.97人,與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家庭規模為4.43人比較,下降了0.46人,而其中3 人戶的比例在提高,5人戶的比例在下降。3.隔代戶的比例有所增加。我國祖父母與未婚子女一起居住,但父母不在一起居住的隔代、二代家庭戶佔總戶數的比例為0.7%, 較以前高。這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而使其未婚子女與爺爺奶奶在一起居住,從而致使隔代家庭呈增加趨勢。4.單親家庭在日益增多。目前我國正經歷著解放以來的第三次離婚高潮,每年的離婚人數已超過100萬,離婚指數正以每年35 %的速度遞增,因而也就產生了數以萬計的殘缺家庭。  二、獨生子女心理障礙各國的專家學者對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認識,但比較共同的看法有以下幾點:1.智力正常,能進行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2.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沒有不必要的緊張和不安;3.具有健全的人格,能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事物,性格穩定,意志堅強,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為;4.熱愛生活,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人際關係和諧,樂於交往,對生活充滿信心;5.具有同情心、自信心、能處理各種問題,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6.心理行為符合各年齡階段的基本特徵,能積極向上,不斷進步。當前,我國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是一個具有較高檢出率、並日益引起各界人士嚴重不安和密切關注的問題。可以列引以下研究材料作為例證:一項對江蘇、浙江兩省的1095名中小學生的研究表明,有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檢出率為16.53%;天津市的研究也表明, 目前有心理健康的中學生佔22%,初二和高二是極易出現心理障礙的高峰期,女生高於男生,僅天津市兒童醫院1993年就搶救11名自殺兒童,是1983年—1987年5年間的總和。沿海地區是改革開放的前哨, 社會變革更加激烈,發生心理障礙的兒童也明顯增多,有關問卷調查表明達33%,部分市區更高達40%。心理健康雖然不是嚴重疾病,但如果不及時給予輔導疏通,就會嚴重影響身心發展,最後引發精神疾病成機體疾病。獨生子女的心理障礙有各種各樣的表現:一是日漸厭學,有明顯的課堂退縮行為,學習被動消極,恐怕症,有較嚴重的考試焦慮症;二是性格內向,冷漠、不合群,自卑感強,富有攻擊性,與同學、教師有明顯的對抗性;三是情緒失調,如敏感多疑,孤癖,戒備心強,有不可克服的悲傷情調;四是行動幼稚病,其行為與自身發展水平很不相稱,表現為低級的興趣和價值觀,做事依賴性大,無法作出明智的選擇;五是難於適應緊張的情境,常出現焦慮性的恐懼,頭痛,心驚等。  三、獨生子女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引起獨生子女心理障礙的因素固然很多,諸如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個體的偶然經歷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其中尤以家庭因素的作用為甚。這不僅是因為兒童出生於家庭,更在於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日本心理學家內根淳指出:人所處的各個社會環節主要有家庭、學校、工作單位三個環節,而家庭則是其中最根本的環節,因為家庭有塑造人個性的功能。家庭對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有:1.家庭關係破裂對獨生子女身心的健康和發展,常起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有關資料表明, 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孩子有心理障礙者達12.2%以上,而在完整的家庭中僅佔1.2%,重婚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問題的高達50%以上。有的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說:「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離婚帶來的創傷僅次於死亡。」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在對851名城鄉獨生子女的研究中發現, 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中,家長採取「態度不一致」、「以高壓為主」、「歧視」、「經常打罵」、「溺愛」等不良教育方式的百分比分別是17.3%、14.7%、9.6%、9.61%、23.7%。3.家庭環境的影響。一般而言,家庭氣氛和諧的,孩子有心理問題較少。相反,如果孩子生長在一個矛盾重重、整日爭吵不休或冷戰狀態下的家庭,他心理的各方面將會受到粗暴的壓抑,過早地承受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感情折磨,承受兒童心靈完全不能適應的孤獨和冷漠。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一些獨生子女就會發生心理變態,對社會,對人際關係等會產生偏激的看法,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等消極的思想情緒。生活條件好的家庭,孩子易養成嬌奢的習慣,缺少進取心和堅強的意志;生活條件差的家庭,易產生自卑、膽怯的心理。家庭居住環境擁擠,易導致苦悶、煩燥、焦慮,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客觀上限制了獨生子女同齡夥伴之間在社區範圍內的接觸與交往空間,使生活空間大為縮小,這很不利於獨生子女在個性、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健康成長。4.家庭教育觀的影響。據對湖北省城區8所中小學359名獨生子女家長的調查表明:有78.6%的家長希望子女能進重點中學;35.7%的家長希望子女能受到研究生教育,63.2%的家長規定的受家庭獎勵的標準是「學習成績達到全班前10名」。許多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才心切,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為他們的將來設計,提出過高、過多、過嚴的要求和希望。這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超過了現實,也與兒童發展的實際有很大距離,這種高期望伴隨著棍棒教育(受「不打不成材」教育觀影響),過度教育(超前教育及迫使孩子雙休日「加班加點」),代受教育(陪讀)的教育觀,必然造成兒童心理壓力和厭學情緒,導致心理健康問題。5.家長素質的影響。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都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無意性,他們是以直觀的形式去觀察和認識世界。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興趣,善於模仿;而在他們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生活最密切,起榜樣作用最直接、最經常、最持久的莫過於父母。就文化素質而言,一般說來,若父母的文化素質高,在學習上能給孩子較好的輔導,且常能用自己強烈的求知慾去影響和教育孩子,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反之,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本身不思進取,又易採取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加之不具備心理學知識,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熟視無睹。很多調查結果都顯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中,其父母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學生所佔百分比較少。就心理素質而言,父母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是心理狀態。孩子對父母內心的重大變化經常有迅速的反應,父母的心理障礙也會毫無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靈上。每一個人體內都有一種最有助於健康的力量,這就是良好的情緒。良好的情緒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父母處於良好的情緒狀態,往往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態度親切、和藹、富有耐心,孩子便有一種愉快、安全感,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誨。而父母自身情緒欠佳,心情煩躁,在全家用餐時表現出苦惱、焦灼、害怕、責難,這就會使孩子內心恐懼,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6.家庭撫養方式的影響。有人對1095名中小學生的調查表明,平時與父母接觸多的學生,心理健康者所佔的百分數(94.97%), 大於有心理健康問題者所佔的百分數(83.43%);反之, 在從小與家長接觸較少的學生中,有心理健康問題者所佔的百分數(16.57%), 大於心理健康者所佔的百分數(5.03%)。可見,孩子由父母直接撫養,並保持經常接觸的親情關係是心理健康成長的理想環境。而現實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父母工作忙,離異等),祖輩替代父輩擔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種隔代撫養的方式,一方面割斷了直接的文化傳承,使獨生子女心理上得不到與現代最直接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易造成溺愛。據光明日報1994年6月26日報道:武漢對875戶獨生子女家庭的調查,發現祖輩過分溺愛孫子女的有743戶,高達85%。 這種溺愛表現在百依百順、寵慣消費、姑息縱容、包辦代替等,最終導致道德的滑坡、性格的畸型、才能的萎縮、體質的下降。  四、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的防治及輔導對策獨生子女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有極其重要的聯繫。那麼社會、學校和家庭該給他們以怎樣的幫助和輔導。1.目標定位。從管理的角度看,對被管理者的期望要適當,不能超出他們的承受力,當其竭盡全力也不能完成時,他們就會泄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目標定位也是如此,一要從實際出發,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即從自己孩子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學校和社會教育實際水平出發,從孩子的智力、性格、愛好、個性、體力等方面出發,客觀地、實事求是地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定位。給孩子定的目標,要讓他們經過努力,跳一跳可以夠得著、能達到。還要考慮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性,這樣既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又能實施。家長要對他們的微小進步,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但要強調的是,目標定位的內涵要全面、系統、綜合、既有智力的又有非智力的(如道德觀念等)既適度又科學。二要「嚴中有格,嚴愛結合」。所謂「格」,就是「度」,即對孩子嚴要求,但不能過度,應當遵循科學的宏觀指導,順其自然,促其發展。不能強迫孩子就範,按自己的所謂理想模式去塑孩子尚未定型的心靈。「嚴愛結合」,即讓孩子從父母的身上得到溫暖,得到愛的體驗。感到父母既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又是知心朋友,有什麼心裡話願意和父母講,因為父母能幫自己解困,但不能父母事事包辦代替孩子去做,愛要有個「度」,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激勵孩子的積極性,教給孩子學會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知識,有張有馳、勞逸結合,使孩子健康成長。2.制定多樣化的輔導策略。首先應廣泛了解心理障礙兒童的家庭情況,再據此制定相應的策略,然後注意在實施過程中對策略作必要的修正。廣州市十年來家庭輔導主要採取了以下策略:第一建立各種新婚夫婦的學校、家長學校,讓青年人從結婚開始就懂得建立家庭的職責,有了孩子後懂得為父母的職責和怎樣才能使兒童健康成長;第二針對每一時期的學生問題,開設教育科學講座,或開設定期家庭教育諮詢日,解答家長遇到的具體問題;三是輔導員或班主任應定期家訪,同家長一起探討兒童有關心理發展的問題;四是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開設家庭教育輔導專欄,宣傳家庭教育經驗及有關方法等。3.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家長要通過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個性特徵,掌握孩子心理變化的規律,為教育提供依據;通過學習教育學知識,了解孩子成長中遺傳、環境、教育諸因素的作用,給孩子提供適宜的多方面的教育和培養,使孩子智力、心理等和諧發展;通過學習人才學知識,了解人才的時代特徵,人才成長的規律,為子女成才提供合適的家庭條件。此外,家長還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為了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父母應先培養自己隨和豁達的性格。現代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都較緊張,時間顯得十分寶貴。當家長的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料理家務、教育孩子,沒有穩定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等心理品質是不行的;特別要提醒的是,家長的教育態度不能隨著自己情緒的好壞而變化。要防治在勞累、身體不適、夫妻反目、下崗等特殊情況下,在孩子身上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要學會控制、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做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為子女做楷模。4.建立家庭、學校、社會融一的教育體系這是國內外近年來的一條成功經驗,在我國,家庭、學校和社會有著共同的利益和願望,而當今社會又是一個大開放、大聯合的社會,這就表明,輔導者應善於把學校心理輔導和家庭輔導以及社會教育(如文化中心)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成長的大環境。對獨生子女中已出現的心理障礙,輔導者也應使三方溝通信息,從多方面進行指導教育、治療,並開展相應的預防工作。5.培養獨生子女健康的心理。人的一生往往會遭遇各種預想不到的艱難困苦、坎坷、挫折。因此,家長要重視培養獨生子女健康的心理素質。在這一方面,家庭輔導應注意的有:①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尤其是如何看待學習成績。②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孩子容易用放大鏡來看待別人的缺點,用顯微鏡來看待自己的弱點,要引導孩子胸懷寬廣,性格開朗,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③要鼓勵孩子廣交朋友,積极參与,學會做人。一個熱情大方,有交往能力的孩子,是受人喜歡的,其心理必然是開朗、愉快的。④引導孩子向生活中的強者學習,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勇敢地面對現實,增強挫折容忍力,鼓勵和培養他們忍受挫折,再接再勵的精神。⑤讓孩子多在生活的風浪中自我搏鬥。父母要幫助孩子在風浪中經受鍛煉。⑥培養孩子的刻苦精神。吃苦,經受磨難,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家長要鼓勵孩子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疊被子、拖地板做起,還要讓孩子獨立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養成刻苦學習的好作風,使其在克服各種困難的鍛煉中逐步成長起來。


推薦閱讀:

是讓你拼,不是讓你比!為什麼說中國式
中國茶史:茶到宋時說風流
中國樓市多米諾骨牌崩塌勢不可擋
中國各朝代女子服飾區別

TAG:中國 | 國家 | 家庭 | 定位 | 當代中國 | 轉變 | 中國家庭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