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底該不該打孩子?
2011年02月14日 16:46來源:媽咪寶貝 作者:佚名
字型大小:T|T
3條評論 列印 轉發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聞此評論時,多少有點慚愧。
在我還是職場媽媽期間,我沒打過一次兒子。一周回去一到兩趟,抱起來親都來不及,哪捨得打?!那會兒,在兒子心中,我是個天使媽媽。只會逗他玩,從不發火。然而,在我全職後,我這個天使媽媽時常會因兒子調皮搗蛋之極而動「武」。客廳的沙發上,餐廳的桌椅上,卧室的床頭柜上,時刻準備著衣架。動不動就威脅兒子:「衣架在哪兒?屁股痒痒要修理了是吧?」有一天,兒子在被我修理後,掛著未乾的眼淚對我說:「媽媽,衣架是用來晒衣服的,不是用來打人的!打人是壞蛋!」
那時的我,從心裡酸到鼻尖,差點就跟著哭了。從此,我雖未撤去衣架這武器,卻不再「真槍實彈」了。頂多偶爾演習一下下完美的教育理論難解育兒過程的點滴難題。何況祖祖輩輩觀念不同,每個年代的社會氛圍不一。父輩們信奉「棒子底下出孝子」,這會兒成了爺爺奶奶又為何對孫子疼愛有加?!難不成說他們只疼子孫不疼兒女?其實,都只出於一個「疼」字。一切源於愛,只是方式有別。 故,不好直言那種疼愛的方式是對的,只能說應因材施教,因時而教,因質而教。據孩子所犯錯誤的性質不同,我們理應給予適當的懲罰,但不必動「武」。
我們無法做個100%優秀的家長,也不必去強求我們的孩子100%地優秀。寶貝們只是孩子,早教優化是可取的積極行為,卻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能要求孩子以我們的意識為中心,在我們規定的條條框框中成長。我雖不贊成「棒子底下出孝子」這一觀點,卻堅持獎懲分明。該表揚的決不吝嗇,該批評的也毫不留情。錯誤的言行定不可助長。
當然,各年齡段有著各年齡段的標準。比如,我對兩三歲孩子時不時地在客廳「擦地」的行為是不予以批評的,只要求他飯前記得洗手,上床記得換乾淨的睡褲。而這種不雅的不衛生行為隨著他的成長就要漸漸令其改之了。越調皮淘氣的孩子越是敏感的。小小年紀的他懂得察言觀色,或許你大聲吼時他仍我行我素,或許你溫和的道理對他毫無作用,但,他心裡明白著。他的抵觸無非就是想證明:「我長大了!」
有些媽媽或許會苦惱:有些孩子「不打不懼不改」。這也正是之前我的感受。兒子在家十分任性,我苦口婆心的「道理」他根本充耳不聞,時常挑戰我的耐性。哪怕我爆發,他仍直面不懼,據理爭辨!比如:「電扇不是我開的,是醜醜開的。」「自來水也不是我開的,是仔仔開的。」「是笨笨把我鞋子放床上睡覺的。」「我沒有把車子扔到床下去,我是開進去的。」……,我越是火大,他辨得越離譜,反抗得越起勁。(註:醜醜、仔仔、笨笨是我給家裡的幾個絨布玩偶取的名字,它們也是兒子時常借禍的對象。)為此,我學會了兩招:限其所愛與冷處理!限其所愛,就是當他犯錯誤或不聽話時,我就說:「晚上別想聽媽媽講故事了!」「等下不讓你看卡通片了。」……一般情況下,會起些效果的。但這招也有毫無作用的時候,這種時刻就得冷處理了。
這需要極大的忍耐力,先照常批評下他,讓他清楚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他充耳不聞,就無視他繼續任性任意的行為,他想怎樣就怎樣,我該幹嘛幹嘛。這種局面待他按自己的意願折騰夠了,他會來找你的。這會兒就更得冷冷他了,理也不理他,再什麼哭都不理。哪怕他說他肚子餓了,他要大便了等等,忍住!再心疼也要忍住!同時要藉機「凶凶」他:「你剛才那樣子媽媽很傷心,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了!」
這樣,他還是會哭下去的,可能變本加利地邊哭邊摔東西或跟著你粘呼。仍不理他,直到他無趣了,自然就安靜下來了。這樣過後,我照事情未發生前一樣陪他「吃喝玩樂」,絕不再追究或強調他的錯誤。直到下回再有同類事情發生,才重複一句:「上次你這樣子就讓媽媽很傷心了,媽媽說過,媽媽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如此幾回,有所收效。 或許,是非對錯來於未滿三周歲的孩子來說,很模糊。而其承認錯誤更可能是模糊無心,但這是「發芽」過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
|
1 2 |
|
推薦閱讀:
※春天乍暖還寒,那些孩子會發生濕疹?
※反思|「熊孩子」不一定都是被慣出來的
※你對孩子做的6件事,孩子能記一輩子
※家長必讀!考試前孩子最討厭聽到的十句話!
※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