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癢症名老中醫治療經驗選錄
皮膚瘙癢症 陳漢章老中醫
皮膚瘙癢,病機各異,風濕熱所致,血虛風燥而發,證之常見者也,而證之變化者,則難以盡述。臨證舉偶,藉以拋磚引玉。
曾見一名50歲男性工人,冬令下半身皮膚瘙癢,經醫治近2個月,未曾減輕。閱其病歷,或以養血祛風,或以固衛御風,此治療之常法,應當有效;而其不效者,何也?查患者胃納如常,二便調和,似無證可辨。思之,莫非病人嗜酒乎?詢之,果然,驗之舌苔,苔黃而膩,脈濡滑而數,證屬濕熱為患,乃於茵陳蒿湯:茵陳30克 梔子15克 大黃10克【後下】。3劑後症減,6劑漸愈,繼以養陰清熱以善其後。
本例乃因醫者固於冬令瘙癢,多為血虛風燥或衛虛表不固所致,然其不效,查之似無證可辯,但詢其嗜飲,嗜酒者多濕,蘊濕生熱,濕熱熏蒸於皮毛,發為癢症,舌脈可證,病機即明,療效可望,此變化之一例也,亦常中之變也。時令應憑而不可固,常法可遵而不可固執也。
又診一青年工人,秋令突感全身無汗,即使近煤爐良久亦不出汗,而全身覺癢且熱,雖有風扇直吹亦不減,數更醫而不效,第二年春夏之際來診,證見患者形體壯實,飲食二便如常,無何嗜好,舌苔正常,脈緩,何以辨證?思之,病起於秋,乃以秋燥論之,給於清燥救肺湯3劑,無效果可言舌脈如前,詢其癢且熱以何處為甚,答曰"上身為甚」。思之,肺主皮毛,此風熱蘊於肺?試以麻杏石甘湯治之,6劑微有汗出,癢減,再近4劑,汗稍多,仍覺不暢,再三思之,皮毛疏泄不暢,尚當求之於肝,因肝主疏泄故也。乃與麻杏石甘湯中加柴胡,綿茵陳舒肝解郁,兼以清濕。6劑後,汗出暢,癢效,調理善後而瘥。
本例初診固以病起於秋而從肺燥論治,無效,繼而抓住癢而熱以上半身為甚,乃以肺主皮毛,風熱之邪發於上而診為風熱蘊於肺經,用麻杏小效而未愈,再三思之,從肝的疏泄功能出考慮,蓋肝主疏泄,包括氣血之疏泄,情志之條達,消化之疏泄,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故加疏肝之品後則獲效也。
全身皮膚瘙癢症 劉尚義 老中醫
全身皮膚瘙癢症是常見的外科皮膚病,求治於中醫內科的不少。主要表現為自覺發癢,抓瘙後出現抓痕,血痂,丘疹,色素沉著,皮膚肥厚等繼發病變,《平脈法》云:「風氣相博,必成癮疹,身體微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賴」。究其病因比較複雜,但臨床常見不外乎兩類;一為濕熱郁於皮膚,不得透發;二為血虛生風。前者為實證,後者為虛證。濕熱型用二妙散【蒼朮 黃柏】加萆薢,生石膏,麻黃,百部,茯苓,地膚子大多可以治癒;血虛型重用生何首烏合四物湯,蟬蛻,白鮮皮,牡丹皮,防風,刺蒺藜,每多顯效。患者張明英,甕安縣人民醫院內科病房護士,產後半月,惡露未盡,全身瘙癢,如夜更劇,服用撲爾敏,氯化鈣,瘙癢仍在,服用強的松瘙癢稍有緩解,停用瘙癢依舊。中醫診視,面色不華,身疲倦怠,四肢胸腹多現抓痕,自述瘙癢鑽心,瘙抓出血,痛苦才減。舌胖,舌邊有明顯的齒痕,薄白苔,脈沉細無力。產後血虧,肌膚失養,血虛化燥生風,治療宜養血祛風止癢,擬:生何首烏60克 桑葚子30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刺蒺藜12克 白鮮皮9克 蟬蛻6克 珍珠母30克 紅花3克。服藥2劑,瘙癢全無。隨訪4個月無反覆。3日後,同醫院化驗室小李來診視,其患全身瘙癢症已經數月,夜卧被熱,瘙癢頓起,輾轉瘙抓,苦於失眠,故面色蒼白,體瘦,納谷衰少,乏力,舌瘦尖紅,脈細數。此屬肝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熱,治宜養血育陰,祛風止癢,擬方如下:珍珠母 何首烏 桑葚子 生地黃 牡丹皮 地骨皮 白鮮皮 防風 蟬蛻 刺蒺藜,水煎服。3日後病者自訴瘙癢停止,夜間睡眠比較安穩,續進2劑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亦無反覆。
以上兩例均有良效,可見中藥治療全身瘙癢症有明顯的效果。中醫認為「諸癢皆屬於風」,「諸癢皆屬於虛」。前面的「風」指風濕熱,屬於實;後面的「虛」指精血不足,屬虛。風濕熱所致的全身瘙癢者治宜清熱利濕,二妙散加味有效;精血不足,血虛生風者宜養血祛風,四物湯加減有效。值得提出的是珍珠母,生何首烏,桑葚子,刺蒺藜,白鮮皮,蟬蛻,止癢效果很好,只要在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這些葯,往往能大大加強止癢效果。應當注意的是一定要重用珍珠母 何首烏,何首烏一定要生用,用制何首烏效果則差。
皮膚瘙癢 老中醫 孟琳升
皮膚瘙癢不拘於風
《金匱要略》云: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歷代醫家把「邪氣」同"風者善行數變"聯繫,認為皮膚瘙癢以「風"為主,主張用祛風止癢之法。余在臨床發現,癢以風為因故不為少,然而亦可見癢而非風者。如張姓,女,患全身瘙癢風團7個月有餘,從膝以上至肚臍癢甚,午後及陰雨更劇。西醫為「蕁麻疹」,用苯海拉明,氯化鈣,等僅能緩解;中醫廣施祛風止癢,未能除盡,患者失去治療信心。後突因外感吐瀉,邀余治其嘔惡腹痛。據當時脈來沉數,舌紅苔黃膩微濁等情,認為中焦濕熱內郁,於清熱化濕,辛開苦泄之王氏連朴飲加蒲公英,苦參等消導葯,2劑後不但吐瀉治癒,風團亦若失,瘙癢頓止。繼用原方4劑而諸證悉除。實踐證明,瘙癢病的病機,既有風寒束表,風熱客肺,風火如血,風燥內耗等與"「風」有關的類型,也有表虛不固,氣虛陽弱,淤血內結,陰虛津乏,血熱血燥,中焦濕熱等不同類型。,有其辨證論治即應以病機為中心是病機,選是主葯,切不可拘泥於"風"
蕁麻疹是皮膚科的常見,多發且較難治之證。
治法當按辨證論治原則,臨床分:風冷候,風熱候,腸胃濕熱候,沖任不調候,氣血兩虛候等證。
於雅權老中醫在臨床上採用當歸飲子這個方劑加減治療
加味當歸飲子組成;生地15克 當歸10 赤芍10克 川芎4.5克 生黃芪12克 生何首烏12 防風6克 荊芥6克 刺蒺藜10克 苦參10克 地膚子18克 白鮮皮10克 蛇床子6克
本方用四物湯合黃芪補血益氣;荊芥 防風 蒺藜 祛風;何首烏養血祛風;地膚子 苦參 蛇床子 白鮮皮止癢燥濕祛風,共同養血祛風
加減;凡遇熱加重的 加重生地用量至30--60克,金銀花 連翹各12克;對頑固不愈的,加犀角0.3--0.6沖服;對遇寒冷加重的 則加桂枝10克 麻黃6克;對濕象較重的,加土茯苓15克--30克 川萆薢10克
蕁麻疹 名老中醫
推薦閱讀:
※李光耀的語文老師周清海:我的語文學習經驗(深度好文!)
※糖尿病病友如何吃出健康,我總結了4點經驗,人人適宜
※【攝影技巧】—講經驗還是講理念
※【在美育娃】當現代育兒理念遇上傳統育兒經驗
※經驗丨明星新郎胸花的佩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