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寒論》半表半里探究

《傷寒論》半表半里探究 □ 馮世綸 中日友好醫院 [轉貼自中國中醫藥報 復興中醫網]   半表半里,是當今中醫界的日常用語,但如同六經、三陰三陽一樣,其實質未取得共識,因此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有者甚至質疑其存在和科學性。今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半表半里的發展。  半表半里是經方獨有的理論概念  《黃帝內經》中找不到半表半里的理念和稱謂,和《傷寒論》中的六經、三陰三陽一樣,半表半里是經方獨有的理論概念,是六經構成的重要病位理念。  自王叔和、成無己以《黃帝內經》釋《傷寒論》,對解讀《傷寒論》形成了不良影響,使後世醫家走了不少彎路。不過,經幾代人多方考證、臨床研究漸漸撥開其謎霧、探明其實質。揚紹伊考證《傷寒論》序中的「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23字為王叔和加入」,反證了張仲景不是依據《內經》撰寫的《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序》:「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經》以為《湯液》……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文獻證實,《傷寒論》源自於《湯液經法》。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通過研究《傷寒論》的內容,明確指出:「《傷寒》六經本與《內經》無關,六經來自八綱」,指明了經方的六經是獨特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這樣自然明白,半表半里是六經組成之一,半表半里理念在《黃帝內經》未出現,正是告訴我們其是經方獨有的理念。  半表半里的形成史  半表半里最早見於《傷寒論》,其出現後,標誌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形成。《傷寒論》主要內容來源於《湯液經法》(又稱《伊尹湯液經》),現今已形成共識。楊紹伊以「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為據,又以文字特點考證,據「與商書商頌形貌即相近,其方質廉厲之氣比東漢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書之譙譙、周書之諤諤」,認為《伊尹湯液經》出自殷商,張仲景據此論廣為《傷寒論》,故原文一字無遺存在於《傷寒論》中。對比《湯液經法》和《傷寒論》可看出,《傷寒論》中才出現了半表半里理念。《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這是歷史學家描繪的經方特點,即用藥物的寒熱溫涼陰陽屬性,來應對疾病的淺、深(表、里)、寒、熱、虛、實,調解人體的陰陽平衡,即以八綱理論指導治病。這裡要注意的是,當時的經方用八綱,病位概念只是淺、深(表、里),無半表半里。  把《傷寒論》(宋.趙開美本)與《金匱玉函經》、《註解傷寒論》等版本進行對比,可發現後者有「辨不可發汗病、辨可發汗病、辨發汗後病、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辨可下病、辨發汗吐下後病」等篇章,通過考證及臨床研究,這不是簡單的編寫問題,而正是標明了經方發展史。眾所周知,發汗用於表證,吐、下用於里證,這裡沒有《傷寒論》所論述的和法,可知漢前對疾病的認識,疾病初期證在表,不愈則入里。在表用發汗治療,不愈入里用吐、下治療,一直沿續到東漢。從《傷寒論》中可看到:這種只有表、里概念指導臨床,產生了很多的經驗教訓,疾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還有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間即表半表半里者,治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吐下,只能用和法,這就是長期的臨床實踐產生了半表半里理念。  《傷寒論》凸顯半表半里理念  半表半里出現於《傷寒論》不是偶然。成無己有幸見證半表半里的出現,在其《註解傷寒論》中23次引用這一概念,惜受王叔和影響以《黃帝內經》釋《傷寒》,把半表半里認做臟腑經絡膽,因此不能認識半表半里實質,更不能認識六經實質。  仔細讀《傷寒論》全文可知,《傷寒論》凸顯了半表半里的論述和治療,如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這是經方發展史上首先總結出病在半表半里者。更值得注意的是,楊紹伊把這一條列為仲景論廣(低一格寫),是《湯液經法》中所無,這就證明了《傷寒論》與《湯液經法》最主要不同:即是《傷寒論》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並標明了在此病位上尚有陽證(少陽)、陰證(厥陰)兩類證。也就說明,《湯液經法》用八綱辨證,《傷寒論》用六經辨證,發展至六經辨證,其關鍵是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因此,半表半里是經方特有的病位理念,是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的重要科學內涵。  由以上可知,半表半里是經方醫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病位理念,應當注意的是,這個病位理念與六經理念一樣,是人患病後出現的癥狀反應理念,它出現在東漢,是形成六經辨證的關鍵。六經來自八綱,半表半里亦來自八綱,半表半里病位的出現而形成了六經。
推薦閱讀:

傷寒論明趙開美摹宋刻本
傷寒論方證總匯
從《河圖》談《傷寒論》第七條
《傷寒論》少陰病篇條文組合的辨證意義
你不知道的《傷寒論》中的腫瘤治法(純乾貨)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