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鮑勃·迪倫征服了諾獎,是美國文化征服了瑞典

讓我裝個B,利益相關:鮑勃·迪倫粉,宋冬野沒怎麼聽過


大多數人都沒想到,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居然頒給了美國唱作人鮑勃·迪倫。

此前文學界、博彩界風傳的獲獎熱門包括《毛二世》的作者唐·德里羅、陪跑冠軍村上春樹、和以《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聞名大陸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只有非常少的觀察家提到了迪倫。

但互聯網彷彿早已做好了準備,朋友圈被各種從小聽迪倫的歌長大的人刷屏——雖然他們連No Direction Home是「沒有方向的家」還是「找不到家的方向」都分不清。一時間,各路名流們都紛紛出來湊熱鬧。

奧巴馬:祝賀我最喜歡的詩人鮑勃·迪倫,獲得諾獎實至名歸。

柯林頓:祝賀鮑勃·迪倫,他創作出智慧、震撼的歌詞,觸及人們的頭腦與心靈,他理應獲獎。

《撒旦詩篇》作者拉什迪:從俄耳甫斯到馬克思主義詩人法伊茲,詩與歌一直聯繫緊密。迪倫是吟遊詩人傳統的傑出繼承者。

同一天,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國民謠歌手宋冬野因吸毒被抓。都是民謠歌手,宋和迪倫的境遇憑什麼差那麼多?

有媒體說,他們倆的差距在於才華。

還記得嗎,白岩松2011年曾說過,鮑勃·迪倫「是丈量中國與世界距離的符號」。相當於直接把迪倫捧上了神壇。

喂,你家兄弟汪峰哭暈在廁所

鮑勃·迪倫究竟有沒有才華呢?毋庸置疑,《在風中飄散》《像一塊滾石》,比「格局不大、格調不高」的《董小姐》《安和橋》更反映作者的才華。

《在風中飄散》部分歌詞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踏平多少坷坎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成就一名男子漢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跨越多少波瀾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是白鴿安息的沙灘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飛過多少炮彈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再也不見硝煙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朋友 你看答案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就在風中飄散

《董小姐》部分歌詞

愛上一匹野馬 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這讓我感到絕望 董小姐

董小姐 你熄滅了煙 說起從前

你說前半生就這樣吧 還有明天

但你要說它們差十萬八千里,我不禁感到有些困惑。諾獎官方給出的迪倫獲獎理由是,「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我可不可以說宋冬野吟唱北京新老交替、城市拆遷、人情變故的那種一半幻滅、一半懷戀的迷茫情緒,也是「偉大中國歌曲傳統中新的詩意表達」呢?

對於迪倫的歌,我覺得IBM人工智慧的一條搞笑廣告總結得很好:「時光和愛情的消逝」,以及「對抗主流權威」。迪倫自己也承認,「差不多就這麼回事」。

有人說迪倫是音樂人,不應該得諾獎,就跟村上春樹不應該得格萊美一樣。這種說法未免狹隘,從荷馬和薩芙的古希臘,到喬叟、莎士比亞、羅伯特·彭斯,乃至中國的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詩和歌本來就是一體。

鮑勃·迪倫的爭議,不在於他作品中音樂與文學的聯繫,而在於作品背後的政治色彩。

迪倫的封聖,與其說他甩出汪峰N個宋冬野,不如說他生在了最好的時代。那是個反建制、反越戰、嬉皮士、學生運動、民權運動、女性主義等各種政治運動和思潮興起的大變革年代。

他不但可以教披頭士「飛葉子」,可以呼喚和平與愛;更重要的是,他有東西可以去反對,那就是屬於老人、富人們的戰爭和權威。

如今鮑勃·迪倫的「嬉皮士」一代成為了老人、富人,他們所代表的自由主義反主流文化運動卻被下一代年輕人供奉在了道德神壇上。反觀宋冬野,他生在了一個沒有什麼靶子可以去反對、去諷刺的時代,他只能把一些瑣碎的、甚至他自己也弄不清楚的情緒隱晦地藏在歌里。

說回諾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評委的價值取向。《猜火車》作者歐文·威爾士以相當尖刻的語氣諷刺了今年的諾獎。

我喜歡迪倫,但頒諾獎給他除了懷舊因素,顯然是欠考慮的,如同從衰老的、語無倫次的嬉皮士腐臭的前列腺里擠出來了個獎。

說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諾獎雖是世界性獎項,卻沒有國際化的評委,一切決定均由瑞典學院院士做出。而當前這批院士,幾乎都從三觀成型的年代就開始聽迪倫的歌,更把他視為一面文化旗幟,甚至是政治偶像。

專門研究瑞典模式的蘇格蘭作家多米尼克·欣德指出,把文學獎頒給美國反抗歌手迪倫,完全反映了當代瑞典中產階級的品味。

頒獎給迪倫的決定,完美詮釋了瑞典文化中產階級的取向,這一切雖然詭異,但都能說得通了。

許多人不知道,瑞典和美國之間其實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美國擁抱宜家的同時,瑞典人對美國的流行文化和反主流文化一概接納,與之互動併產生認同感。近十年反映美國現當代史最有影響力的紀錄片《黑人權力運動》,便是瑞典人拍的。

如果這不足以說明問題,你只要聽聽瑞典人說英語就知道,他們對這門外語的掌握程度近乎完美,這絕不是用受教育程度高就能解釋的事。尤其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瑞典人完全沒有英國口音(雖然英國那麼近),幾乎清一色的美語,對美國俚語也非常熟悉。沒有長年累月浸潤在美國文化產品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早在2000年,迪倫就曾獲瑞典皇家音樂學院頒發的國家最高音樂獎——極地音樂獎。在那之前,美國另一名叛逆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也曾獲此殊榮。2015年,當美國鄉村歌后愛美蘿·哈里斯獲得這個獎項時,以翻唱美國歌曲出名的瑞典年輕樂隊First Aid Kit用哈里斯的鄉音演唱向她致敬。

First Aid Kit用美國南方口音演唱歌曲《愛美蘿》

作為瑞典的文化精英,選擇鮑勃·迪倫不但滿足了他們青年時期的英雄崇拜情結,也迎合了瑞典嬰兒潮一代高學歷中產階級對美國文化的熱情。

頒諾獎給迪倫,與其指責瑞典人的偏心,倒不如說它讓更多人透過諾貝爾獎不苟言笑的面具,見識到了高冷評委們血肉凡人的一面。或許,更衣室里的他們,也是群一言不合就比love&peace手勢的傢伙。

只是不知未來是否有一天,當中國真正迎來文藝復興,斯德哥爾摩的更衣室里會不會響起《最炫民族風》,或者是張冬野李冬野的《王小姐》?

這是群好奇、好玩、好色的傢伙搗騰的微信號


喜歡這篇文章,如何轉載本文?

請後台回復:轉載

合作/接洽/溝通

email:pr@guancha.cn


推薦閱讀:

【瑞典】實拍諾貝爾獎頒獎晚宴舉辦地
芬蘭木免漆扣板竟然這麼美!
女權主義在全球的發展困境:瑞典篇
天吶|這個瑞典王妃不僅是裸模,還靠撕X真人秀出道……
瑞典學習圈(連載4)——學員在網際網路上相聚

TAG:美國 | 美國文化 | 文化 | 瑞典 | 征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