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古戲台
紹興社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到南宋時期已經十分盛行。
社戲是為祭社而演的戲。紹興舊時習慣,每年春秋兩季要祭社。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祭社之日叫「社日」。
社戲一般在廟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場所演出。戲台搭在祠廟裡,就叫廟台;搭在路口或空曠處,就叫草台;搭在河岸邊,就叫河台;搭在臨街,就叫街台。社戲的興盛,成就了紹興的古戲台。
小時,我在魯迅外婆家皇甫庄讀小學,記得那個搭在村頭瀕河的包公殿前的戲台,三面臨河,一面朝岸。其時,人們搖著各種船隻,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戲的,別有情趣。後來才知,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魯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場案發,一度居皇甫庄避難,經常與村裡的孩子一起觀看河台社戲。他的《社戲》一文,就對這個戲台有十分精彩的描寫:「……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台的河裡一望烏黑的是看戲人家的船篷……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然而,許多社戲早已銷聲匿跡,《男吊》、《女吊》、《跳無常》的恐怖和刺激,早已被歷史塵封。只有那些散落於廟堂、山嶴、河邊、橋下的戲台,仍坦蕩著一派詩情畫意,憑人遐想萬里。
古戲台俗稱「萬年台」,它彙集了建築、戲曲、書法、宗教等多方面的藝術文化,是迄今保存在紹興境內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明、清以來紹興境內戲曲聲腔發展和繁榮的見證。據統計,解放前紹興府至少有六七千座古戲台,而現在全市僅剩下300多座。
歷史文化,是一種智慧、美感,是留存文明的記憶,是一種不斷鼓勵我們的力量。你只要在古戲台邊徜徉片刻,便能強烈地感受到一種厚重幽遠的文化張力。萬里馳騁收斂成數尺樓台,樓台的飛檐翹角又指向無邊的雲天。端坐台下,心胸頓覺開闊,氣概頓覺豪邁。
我總覺得,紹興人的含蓄與優雅是古戲台一手培養起來的。你想,戲台的精美書法、哲理楹聯、完美雕刻,哪一樣不怡情悅目呢?再配了月夜、清河、烏篷、樂曲、水袖,最硬的漢子也被軟化了,最粗俗的女子,也被凈化了。
坐在古戲台下看戲,就是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恍惚間,你瞧見了雙喜、阿發,他們正擠在船頭看戲,那亮亮的雙眼,皎潔的月光一般。恍惚間,你聞到了那香噴噴的羅漢豆正從越搖越遠的小船中飄來,你叫一聲,他們回頭一望,咯咯地大笑,一面加緊搖船,那激水聲更響了……
水鄉的戲台,總是和水鄉的風情一起,定格在水鄉的雲影波光中。雲影波光把古老的戲台揉碎了,丟給人們用歷史的針去縫合。一個個被縫合的戲台恍如一個個容光煥發的老人,訴說著一個個經年的故事。它們告訴我們:戲台是個小社會,社會是個大舞台。
有一年,我去嵊州採訪,順道去看了那個瞻山廟戲台。瞻山廟戲台坐落在崇仁鎮廿八都村。廟始建於南宋乾道間,重修於1928年。戲台單檐歇山頂,屋脊和垂脊各有戲曲人物堆塑,門窗欄杆彩繪花鳥,雕飾精美。
站在這樣的古戲台前,不能不心有所動。驚嘆之餘,便有繞樑的餘音縈耳。那餘音纏在每一根陳木上,只要人一踏入,餘音便會離開陳木鑽入耳朵,那聲音充滿了天老地荒般的亘古幽長。
順著這種聲音,我走進了戲台的後廂房,在斑駁的木板牆上,隱約看到「賢記小高升」和「新高升」等幾個歪歪斜斜的字。這下面是當年戲班上演的劇目和藝人姓名。據說,當年新昌調腔、紹興亂彈以及本地男子小歌班、女子的篤班都曾在此台演出。如今,這些藝人早已作古,但他們的精神卻仍長駐於戲台。從那些湮漫不清的字跡中,我們可以聊想,當年在此演出的藝人那種一絲不苟的敬業。
後來,我又先後踏訪了新昌城隍廟戲台、諸暨楓橋大廟戲台、紹興舜王廟戲台、紹興陶堰嚴助廟戲台、諸暨邊村祠堂戲台、嵊州東林王家祠堂戲台、紹興馬山安城河台、紹興柯橋賓舍戲台、紹興土谷祠街台,對紹興古戲台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每到一處古戲台,總像是一次精神的遠遊,文化的苦旅。戲台延伸到了許多平面文化不能延伸到的地方,它的觸角甚至通達人跡罕至的窮鄉僻壤,往往覺得荒蠻得只剩孤山野寺了,一轉彎,一回頭,戲台就在你身邊,放眼遠望,炊煙裊裊,又一個村莊出現在腳下。
有村莊,就有戲台,有戲台,一定找得到村莊。村莊多以戲台為圓心,方圓幾里,戲台就像一塊磁鐵,牢牢地吸附著座座村屋,銅鑼一聲響,唱腔如雷達四射,將一顆顆活蹦亂跳的心,都收服了,網進戲場。村落文化就在盈盈的戲台下濫觴了。
戲台最早濫觴的是紹劇和越劇。有的古戲台,簡直就是一部藝人的奮鬥史,一部紹劇和越劇的發展史。
在那些倖存的古戲台上,我們還能看到嵊縣男子小歌班的淚汗,嵊縣施家嶴女子越劇科班的執著與追求。
紹興的古戲台是越劇的堅定守望者。正是它們,幾十年如一日陪著李世泉、高炳火、錢景松、衛梅朵、張雲標、白玉梅等一大批男班藝人,將紹興文戲,托舉到全盛時期;正是它們風雨無阻一路陪著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馬樟花、筱丹桂等著名演員,將按拍擊節的「的篤班」發展成絲竹管弦的「越劇」。
百年越劇,坎坷難盡,紹興古戲台是第一個見證者。百年越劇,譽滿中外,紹興古戲台是最後一個守望者。
這樣看古戲台,古戲台就有了一種堅韌,一種超拔,一種遠大,一種壯觀。一種催人淚下的力量,一種恆永不變的魅力。這種力量和魅力與兩個劇種密不可分,那就是越劇和紹劇。
我們終究已經看不到那些早已被歷史湮沒的古戲台了,但有300多座倖存的古戲台,我們就有足夠的理由自豪,紹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戲曲之鄉。
推薦閱讀:
※魯迅筆下的「社戲」,去水鄉魯鎮重溫曾經讀過的課文
※夢裡水鄉,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夢裡水鄉,何時才能做你的新娘
※太極水鄉--塔下村(旅遊覽勝)
※水鄉小鎮-仿同里鎮
TAG:水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