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十大流派(二)
心理學十大流派(二)
6、格式塔心理學派:
它20世紀初產生於德國。代表人物有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這是在馮特的本國因反對馮特的理論觀點而產生的一大學派。"格式塔"這一古怪的名稱,是對形狀、完形、整體等意思的德文譯音。"格式塔"的涵義:格式塔(gestalt)意為形式或圖形,廣義的說,意為形態或要義,它是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相對立的。中文譯為"完形"。格式塔不是指孤立不變的現象,而是指通體相關的完整的現象。完整的現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於任何元素之內。
1912年,M.魏特曼發表了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誌著一學派的興起。魏特曼的似動實驗。
苛勒的直接經驗,用"經驗"為意識的同義詞。苛勒用心理學和物理學相比較,認為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現象,心理學家研究心理現象,都離不開直接經驗。研究行為要以客觀經驗和主觀經驗互相印證。
考夫卡的行為環境 認為心理學的對象除行為外,還有所謂的心理物理場。含有自我和環境的兩極性,而這兩極的每一部分都各有它自己的結構。考夫卡又把環境分為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地理環境就是現實的環境,行為環境是意想中的環境。他認為行為產生於行為環境,受行為環境的影響。
背景 社會歷史背景,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點有其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格式塔心理學發端於20世紀初的德國,當時德意志帝國迅速崛起,妄圖征服世界,稱霸全球,使世界各國都臣服於德意志帝國的整體。在這種社會歷史條件下,德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科學等方面都傾向於整體的研究,心理學也不例外。
哲學背景,產生受到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先驗論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的影響。格式塔心理學把現象學作為它的理論基礎,並以現象學的實驗來研究心理現象。格式塔心理學也受到馬赫的中立要素觀點,懷特海的新實在論觀點和L.摩爾根的突創進化論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也受當時自然科學重視整體研究的趨勢的影響。
觀點: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的觀點,重視各部分之間的綜合。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經驗不等於感覺和感情等元素的集合,行為也不等於反射弧的集合。
評論:格式塔心理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人們對意識經驗發生興趣,至少把意識經驗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並繼續促使人們對意識經驗的研究和興趣是有意義的。同時格式塔學派對同時期的學派中肯而堅定的批評,對心理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局限:把直接經驗世界,看作是唯一確實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學問題,完全簡化為數理的問題。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系統觀。
7、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慾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闢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
背景 社會背景,精神分析產生於19世紀末葉,此時,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整個社會精神沮喪,惶惶不可終日,以致神經病和精神病發病率增高。精神分析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思想背景,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及其提出的無意識和意識的等差觀念、赫爾發展的意識閾概念以及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思想對弗洛伊德都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
醫學背景,神經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妖魔附體,隨著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神經病的機體病因觀取代了神經病的迷信觀,認為精神病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須歸結為腦子病理學。然後在奧地利醫生麥斯麥的通磁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最終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關於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還心理,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讓內強調把催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精神病和神經病的概念才從機體的概念轉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因學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導。
觀點:它認為,人內心的生物方面的衝動、情慾等原始本能的東西,是人的個體複雜生存活動和傳宗接代的種族生存的主導驅動力。弗洛伊德進一步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
評論:毀譽參半。 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領域。
8、日內瓦學派:
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亞傑。該學派主要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探索智慧的結構和機能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他們認為,人類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主要是因為有機體內的同化和異化兩種機能的協調,從而才使得有機體與環境取得了平衡的結果。在皮亞傑學派以前的各個學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識或病態的意識以及行為的橫斷面的研究上,而從未由兒童到老年縱向地全面地發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類的智慧的發生、發展規律。因此,皮亞傑學說對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說是心理史上的一個空前創舉,它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的認識論,拓展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促進了兒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背景
1、機能主義思想對皮亞傑的影響是很深的,雖然他們研究的課題不一樣,但總的傾向是一致的,都有生物學傾向,研究個人如何適應環境。
2、哲學思想方面,皮亞傑主要受康德主義的影響,他的"圖式"概念淵源於康德的"先驗圖式"。但他不是先驗論者,也不是遺傳論或成熟論者,而是構成論者。
3、結構主義思潮對皮亞傑的影響也很深。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結構主義數學學派等都對皮亞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操作主義對皮亞傑也有一定的影響,他由於感到操作主義的缺陷而企圖給以補充。
5、從自然科學的背景來看,他早年受生物學的影響很深,同化和順應的概念就來自於生物學。
6、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日內瓦學派關於兒童心理學和思維心理的研究起著促進作用,特別是控制論,它為皮亞傑闡述他理論提供了一種工具。
7、皮亞傑與心理學的其它學派都有一定的聯繫:他反對聯想主義和行為主義的簡單的刺激-反應公式,提出了兩者之間雙向的關係;格式塔學派整體的思想以及精神分析理對他也有影響。
觀點:「發生認識論」。這一理論主要就是從縱向來研究人的各種認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層次的發展形式的規律。
評論:對其他一些學科如認識論、邏輯學、語言學和教育學等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它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人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活動重視不夠,對環境,特別是對教育的作用估計偏低,對人類智慧的結構化有些牽強武斷。
9、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羅傑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觀點: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評論: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10、認知心理學派:
它產生於本世紀70年代初,目前,正處於高潮。一般認為,奠基者是美國的耐塞和西蒙。認知心理學起始於本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
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就是一種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為此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
觀點:認知心理學強調了意識(理性)在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人的主動性,重視了各心理過程的聯繫、制約,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有較大貢獻。
評論: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認知心理學已表現出來的缺陷是忽視了人的客觀現實生活條件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而集中於人的主觀經驗世界。
內容心理學與構造主義心理學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內容心理學與構造主義心理學之間的聯繫: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發展成為構造主義心理學,鐵欽納典型的構造主義心理學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觀點相似,由於"內容"與"構造"兩個學派的主體思想一致,故後人一般都傾向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的學派。
內容心理學與構造主義心理學之間的區別:鐵欽納的構造心理學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在一些具體看法上並不盡:
1、馮特講統覺,認為注意是一種心理過程,除具有選擇性外,還有創造性的建造功能,鐵欽納不講統覺,用注意代替統覺這個概念,認為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
2、馮特把心理現象分析為感覺和簡單的感情兩種元素,鐵欽鈉則把它分析為感覺、意象和簡單感情三種元素。
3、馮特認為每種心理元素都有兩種基本屬性,即性質和強度,鐵欽納則認為心理元素的基本屬性除性質和強度外,還有持久性、清晰性、廣延性等。
4、馮特認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激動和沉靜、緊張和鬆弛,也就是馮特的情感三度說,鐵欽納認為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
5、馮特認為實驗室的內省法只能用來研究簡單的心理過程,鐵欽納則把內省法應用到高級心理過程,如思維、想像等。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思想之間的差別
1、 構造主義研究意識的內容並用分析的元素來描述這些經驗內容。機能主義研究意識內容怎樣進行和為什麼進行,並在適應的生物學過程中研究它們。
2、 構造主義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不講心理的意義和功用。機能心理學把心理過程看作是有機體適應環境以滿足自身生物學需要的過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實用的精神。
3、 構造主義認為這些簡單和複雜的心理過程與神經系統發生的過程相平行或以神經系統發生的過程為條件。機能心理學力圖把心理解釋為生理過程,而且研究整個心一身功能以及有機體與環境的整個關係。
這十大心理學派無論從其對對象、任務、範圍、方法以及從其規模和波及的領域來看,對心理研究的客觀推動作用都是巨大的。它們都曾經充當過心理研究過程中的主角,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歷史發展的傾向,客觀地左右過心理學史的發展。當代心理學基本理論的主體,也主要是博採十大學派學說之長處,汲取它們的合理的有價值的部分而形成的。如今我們學習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學》教材,其內容實際上都是對十大學派的精華部分進行了薈集的結果,是十大學派學說的主要結晶。其中的主體理論、概念和規則幾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學派,在那裡找到出處。
心理學史上的其他學派,也起過一定的作用,但最後被十大學派所包容、吸收、淹沒、歸化了。有的晦澀難懂,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與共鳴,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對於同一事物,由於經驗、視角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認識的不同導致方法論的不同。因此,我覺得在一項研究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較大分歧甚至出現流派是很正常的。流派的出現恰恰說明了這項研究獲得了極大發展。
無論是什麼學科或思潮,學派之間的對立只要還是限制在批評、論戰、自放異彩上,沒有演變成為人身、精神的限制和傷害,都是應該提倡的。人們總喜歡偏重偏信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並由於自己堅信而捍衛它。捍衛行為是無可厚非的,也是應該的。但是如果一種觀點和理論要用到強制手段才能夠延續和發展的話,這無疑是很可悲的。從伽利略被囚禁,布魯諾被燒死,《物種起源》到死才敢發表,以及我國文革時候的思想壓迫,都無一例外地使人的思想受到禁錮、阻礙了學派之間的交融和發展,最終也就阻礙了人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對立面在事實上總在起著揭其弊端,發現其缺陷、不足的重要作用。人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雖然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藉助其經驗教訓和總結歸納的規律,接受其理論指導,但前人畢竟是前人,他們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與現在存在很大的差異。他們個人的知識局限以及當時的階級統治需要決定了他們的片面。即使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人都不可能完全認識這個世界、發現真理,更不用說在階級統治或思想統治的束縛下。從心理分析角度,即便是對腐朽事物的抗爭,由於存在應激因素,也很容易矯枉過正。所以對於任何理論,我們都只能夠借鑒參考,擇善而用。
對於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見解,也不要認為天衣無縫。在提出一種觀念以後,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理論考證來加強、完善它,分析、汲取對立面的優點和長處。這不是折衷,而是對自身的揚棄,是完善自我的需要。一個人需要自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他人和迷信自我都是同樣錯誤的。歷史上許多優秀的學者在晚年都發現其早期理論的重大不足和缺陷,或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都存在極大錯誤,但是因為壽命和精力的關係,不可能再重建體系,有的就避開談論這種不足和缺陷,不敢自我否定,這是很遺憾的。人類研究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完善人類自身,具體到每一個學者,應該不斷推進和推廣他的認識,從而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也是自身人格的完善。如果因為害怕名望受損、或害怕各種各樣的內外打擊,而去掩蓋真理的話,那他進行研究的目的就值得懷疑,而他本人亦陷落在沽名釣譽的人格缺陷中。這點需要我們這些學者不時深刻反省。
推薦閱讀:
※人格心理學--學佛智慧,圓滿人格(30~39)
※為什麼有些人會堅稱「XX應該/不應該是怎樣的」,雖然給不出絲毫理由?
※簡單心理編輯精選丨去年你極有可能錯過的10篇好文
※如何緩解求職時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女人多被視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