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把這本16萬字的書濃縮成了18個要點丨演講的力量

這本書叫《演講的力量》,作者是 TED 的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

TED 是一個演講平台,最初的主題即它所指代的三個單詞: Technology(科技),Entertainment(娛樂) 和 Design(設計)。之後隨著規模的壯大,關注的內容也涉及到社會、人文等方方面面。剛進大學的時候,我特別不擅長公眾演講。還記得有一次去做分享,看到底下密密麻麻的觀眾,大腦瞬間空白。10 多分鐘的時間裡,雙腿一直在發抖,說話也語無倫次。最終非常尷尬地下場,雖然還是收穫了禮節性的鼓掌,但自己對自己還是非常失望。失望之後總要去改變,就去網上找其他人的演講來看。陰差陽錯,發現了 TED 。這之後每天強制讓自己看一則視頻,學習演講者的邏輯組織和颱風表達,再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

慢慢地,之後的分享也漸入佳境。

↑ 某次分享所以,當前幾天逛書店,無意見翻到了這本《演講的力量》的時候,瞬間產生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今天將其中感觸最深的部分摘錄下來,重新組織,並根據自己的經驗做了補充,希望能幫到也對演講有疑惑的朋友。

我有個公眾號,叫「曹將」。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我有刻意地去模仿其他人的文風,說話一板一眼,深怕別人覺得我不夠專業。這樣寫作很累,讀者也不感冒。後來我索性「回歸自己」:承認不完美,接受不高端。用樸實的句子來寫下身邊的人和事。反而卸下負擔,寫作有了自己的一點風格,公眾號的閱讀量也越來越大。分享也是。就像聊天一樣,去說自己的發現,去聊大家都關注的話題,雖然還是達不到專家的程度,做個朋友也挺好。

我很喜歡秋葉大叔的演講。他的分享有幾個特點:第一,自嘲。比如嘲笑自己有大舌頭。第二,故事。比如說他創業的事。以上兩點都能快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第三,乾貨。但這一般有個度,不會太多。用他的話來說,更多觀眾希望的是聽的時候輕鬆,出去的時候感覺有點收穫,這樣就不會覺得時間被浪費了。至於幻燈片(他的幻燈片一般很驚艷)反而退到了其次,甚至當你在聽的時候,會忽略掉。畢竟,人才是吸引大家來的原因。

這個要辯證地來看。如果只是半小時以內的分享,一個主題足夠撐起全場,那聚聚焦最好。但如果時間超過半小時,那一個主題翻來覆去地講可能會讓觀眾覺得枯燥,此時可以嘗試進行適度延伸。比如給我半小時分享 PPT,那我會根據場合,只講「10個提升效率的小技巧」;而如果時間更長,那會加入「如何快速做素材搜集」「如何進行內容組織」等。

當然,如果沒有任何植入,對演示者來說會顯得有所損失。阿文有一招很不錯,那就是將公眾號的推廣非常軟性地植入了演講:在分享 PPT 的最後,放上一張二維碼,告訴大家,關注公眾號「我懂個P」以後,回復關鍵詞「圖片」,可以獲得《半小時變圖片大神》的課件。

↑ 半小時變搜圖大神後來我把這招學到了,關注公眾號「曹將」後,回復關鍵詞「字體」,可以獲得「PPT字體使用手冊」。

↑ 字體使用手冊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趕緊去關注!

其實每次分享,都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它讓自己的觀點接受檢驗,讓自己的綜合實力再上一個台階,同時讓更多的人認識你,甚至可能獲得機會的垂青。所以,好好準備既是「不得不」,也是「理所應當」。下面我們就談談如何準備。

↑ 我的分享提綱

其實這個準備可以做適當延伸,比如準備一個與主題相關的故事,用在已經開場但觀眾還未完全就坐的時候;或者準備一個互動或一段視頻,用在突然忘詞的時候。

這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了解聽眾的屬性。他們是過來聽著玩的,還是專業人士?如果他們純粹抱著過來玩的,那就多準備點故事;如果他們目的性強,那就多準備點乾貨。

↑ 針對不同屬性的觀眾提供不同的內容第二,用聽眾的語言來表達。同樣的,如果下面都是普通路人,你一張口就是各種專業名詞,比如房地產的容積率、PPP,觀眾肯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這個因人而異。說說我的習慣吧:先背,然後根據提綱重述。

第一,在演示前幾天,會努力地去一字一句背誦。因為稿子和幻燈片都是自己寫的,所以背下來壓力不會太大。

↑ 一份演講稿第二,在正式演講之前,放棄背誦內容。這個怎麼說呢?就是不再刻意去一字一句較真,反而允許一些表達與之前不一樣。這樣在正式上台時,可能會有一點卡殼,有一點因地制宜的不一樣,反而能給人真實的親切感。就像我們去聽演唱會,肯定不是求跟錄音棚版本完全一樣,要的就是歌手偶爾的動情,偶爾的小插曲。

這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產生激勵。有了獎品,中途的互動就比較好開展。第二是期望管理。對很多觀眾來說,過來就只是抱著聽分享的目的。此時如果還能收穫一點小禮物,那就超過了期望——而超過期望的部分,就是滿意。

是的,做好最壞的打算:你的電腦出故障。所以關於演示的一切資料都備份到 U 盤裡,包括視頻、幻燈片、參考文檔和字體。為了萬無一失,還可以把這些打包通過郵件發給「我自己的郵箱」,或者網盤備份。好了,接下來我們聊聊一些具體的操作。

其實這種邏輯本質上是經典套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本質是矛盾,或者說是痛點:哪些地方讓我們覺得不滿意。分析問題的思路因場景而異,如果是商業模式,那一般從「是否滿足客戶需求」角度入手;如果是時間管理,那一般是從「無效時間」角度切入。找准角度切入後,解決方案也就呼之欲出。

這個方法對克服焦慮很有用。在演講開始的時候,觀眾一般還是會保持友好和包容態度,而演講者則多半會比較焦慮。此時可以試著找到幾個對你比較「有意思」的朋友,多與他們進行眼神接觸。在互動之中,他們感覺受到了重視,會更積極地以微笑互動。而演講者也在這樣積極的反饋中收穫信心,最終漸入佳境。對了,不要忘了報答他們。可以在分享中設計互動,邀請他們回答,並給予小禮品。

↑ 設計互動

這種技巧其實本質上是「對比」。對比能創造很強的參與感,因為觀眾會去思考兩者的差別,繼而代入到長景中。例如我在講如何配色時,先給出一些失敗的配色案例,讓觀眾會心一笑,覺得「這種問題怎麼會犯」。然後自然引出好的方案,觀眾有了之前的鋪墊後,會更認同接下來的觀點。

↑ 用來對比的案例

懸念能讓氣氛瞬間點燃。還是說回配色。一次為了引出下面這頁圖片前,我先做了鋪墊:這是我見過最努力的一頁幻燈片,當時我看到它的時候都快哭了,因為我知道自己這輩子都做不出來。此時全場都在期待這張圖到底長啥樣,於是我故意停頓了 2 秒,然後放出圖片:

↑ 用來製造懸念的幻燈片

是的,非常好!它帶來的幫助有兩點:第一,讓觀眾適當告別視覺和聽覺疲勞。無論你聲音多好聽,久了也會膩。換個聲音換個畫面,大家馬上又有精神了。第二,讓自己休息一會。大家的注意力已經轉移,可以趁此機會趕緊喝口水,或者看一下演講提綱,接下來又可以滿血復活。視頻的選擇上,最好能引發互動,下面是幾個思路:

1.說說看完後的感想;

2.引導觀眾關注其中幾個核心要點,在觀眾回答完後,可以再放一遍,一起回顧;

3.聊聊主人公的選擇和結果;

4.與觀眾一起吐槽。

這要把握好度。適當的脆弱可以收穫觀眾的理解,太多的脆弱只會讓人覺得來錯了地方。比如在開場時候,說明自己有點緊張,反而可以得到大家的鼓掌加油——而一直說自己緊張則會顯得能力太弱。脆弱最好的體現方式是用來控制演講的節奏,比如一開始說某個場景下自己是多麼凄慘,然後是通過怎樣的努力走出逆境,最終收穫怎樣的成就。這在營銷中稱作「Underdog 現象」,說人話就是「屌絲逆襲」。首先是「屌絲」部分,失敗、尷尬、不幸和危險我們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而「逆襲」則是讓大家看到希望,知道正確的努力方向,以及與之匹配的回報。

很多朋友的文件命名方式都很亂,一段時間後便找不到最終版本。(當然按照時間排序找最近的文檔也 OK )

但還是建議給定稿加一個「最終版」標籤,相信我,真的會方便以後的查找。

這個是我加的。如果主辦方給了 60 分鐘,那就講 55 分鐘,留下 5 分鐘互動。寧肯意猶未盡,也要避免過猶不及。而且互動時候,如果沒多少人提問,那趕緊結束,備選台詞是:「時間也不早了,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等下私聊,我會再呆一會。」不要讓場面尷尬。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一)理念篇

1.做你自己就好。

2.形式是輔助,內容是王道。

3.主題的廣度因演講時間而定。

4.軟性植入你的廣告,太硬會把觀眾逼走。

5.好好準備,這是鍛煉自己的機會,也可能是遇上貴人的機會。

(二)準備篇

6.準備一些演講稿之外的段子,用來應對忘詞、機器故障。

7.分析聽眾的屬性,是專家還是路人甲。

8.自然演講>背稿>完全沒準備。

9.準備一點小禮品。

10.帶一張存有你完整幻燈片、視頻和字體的 U 盤。

(三)操作篇

11.邏輯框架的經典套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2.一開始就進行眼神交流。

13.在試圖解釋自己的思想之前,先弄清楚它不是什麼。

14.多嘗試鋪墊懸念。

15.視頻是非常好的工具。

(四)小技巧

16.要解除觀眾的武裝,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先展示你的脆弱。

17.在最終版本文件名開頭或末章節附註明「最終版」字樣。

18.不要戀戰。


推薦閱讀:

念佛的三種力量
母教,最自然最偉大的力量
5個瑜伽體式提高腳部的力量,穩定根基!
請關注行走的力量(注意科學、合理鍛煉)
讓你上體充滿力量的訓練動作[圖文]

TAG:演講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