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彭玉麟、何以尚的家風佳話
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自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政文」(ID:rmrbzhw)。版權保護,從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開始。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生的光陰若白駒過隙,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一些事如鎏金石刻般,雖經時光河流千百年的沖刷,不但沒有流逝,反而越發彌足珍貴。這其中,就有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家風故事,其所蘊含的傳統與美德,融入語言,匯入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今日看來,這些優秀傳統家風依然可以為黨的建設和國家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1范仲淹:「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父子相傳,精神相繼。父母是子女言傳身教最好的典範,為人父母樹立道德上的典範,養成良好的家風,最受益的人恐怕就是至親骨肉。宋代名臣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紀曉嵐稱頌為「行求無愧於聖賢,學求有濟於天下」,自身立言立德的同時,對子女教育亦非常嚴苛。在良好家風的熏陶下,其子女也得以傳承父輩精神,為後人所稱道。
【家風故事】《宋史》記載,范仲淹年少時就很有大志,前往應天府學習時,異常用功且很能吃苦。他晝夜不停地刻苦學習,冬天讀書十分疲乏時,就用冷水澆臉;有時沒東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後來為官,范仲淹也秉持了這種勤廉簡樸、甘於清貧的優秀品質,且胸懷天下,愛民敬民。
范仲淹性情剛烈,但外表溫和,本性十分孝敬,其母在世時,家境正處貧困。後來,范仲淹雖然做了大官,若不是家中來客,也決不大吃大喝。妻兒的衣服和飯食,僅僅只夠自己充饑、禦寒。同時,他「泛愛樂善」「為政尚忠厚,所致有恩」,也因此深受百姓愛戴。他去世時,四方聞者,皆為嘆息,甚至「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范氏家風,對於後人影響深刻,塑造了范仲淹兒子為人為官的優秀品質。兒子范純仁年少時學習也不分白天黑夜,有時因學習到深夜,油燈的煙霧把帳頂都熏成了像墨水一樣的顏色。范純仁性情平易寬簡,不以聲色強加於人;正義所在,則挺拔特立,一點也不屈從;後官至宰相,一生秉持「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德行操守。史書評價范純仁「位過其父,而幾有父風」。除了范純仁,范家子女都深受父輩風範影響,范仲淹曾評說「純仁得其忠,純禮得其靜,純粹得其略」。【專家點評】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長薛慶超:范仲淹的精神品質和優秀家風,在其子范純仁等人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范氏子孫繁衍千年,依然秉持先人所開創的家風。可以說,父母是子女的人生第一導師,也是最好的一本教科書。這對於當代的領導幹部也有重要借鑒意義,管好子女親屬和身邊人,嚴管才是厚愛,並且還要以身作則,用真實行動引領教育子女。2彭玉麟:「廉以率下,不名一錢」「淡於榮利,公而忘私」中國古代歷史極其複雜,時人所處的時代環境也往往異常艱辛。每個朝代末期都會出現政治衰敗之象,世風日下,吏治腐敗。然而,仍有人自可出淤泥不染,置身其中而保持清正本色,清末與曾國藩、左宗棠並稱大清三傑的彭玉麟,正是其中之一。彭玉麟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等顯官要職,然而終其一生,皆能保持名節不朽,對於子女也嚴以要求,教育其戒驕奢、學刻苦,樹立了良好家風。【家風故事】彭玉麟戎馬一生,充滿傳奇,他為清朝中興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一生曾六辭顯官:他曾因習于軍營而疏於民政,請辭安徽巡撫;以不懂漕政、性情褊急、見識迂愚為由,請辭督掌八省的漕運總督這一「天下第一肥缺」;曾在四年間連續四次請辭兵部尚書……危難關頭,彭玉麟總會臨危受命,而後功成身退,從不貪戀權力。彭玉麟廉潔奉公,雖居高位,卻始終堅持「不要錢」的生活準則。他曾將7年間所得養廉銀二萬一千五百餘兩,分文不取,全數上交國庫充作軍餉。在權貴當道、腐敗橫行的清末,彭玉麟成為一個罕見的清廉、正直、淡泊的名臣。不僅嚴以律己,彭玉麟對待子女亦非常嚴苛,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其良好的治家風範。當得知兒子修葺舊屋花費不少時,彭玉麟「諭子」書中寫道:「以起屋買田,視作仕宦之惡習,己身誓不為之……不料汝奢靡若此。」「今小民廬舍被焚,歸無足蔽風雨者,官員亦多貧乏,兵丁欠缺糧餉……小子狂妄,使予赧愧!」他還曾勸誡兒子「習勤保家聲」:「今後當痛自改悔,銳志向學,慎勿享餘蔭,以為衣食飽暖無所憂,便學走馬王孫故態,蓋自墮落之不足,而墮落其家風也。」不僅對子如此,彭玉麟對親屬亦多有要求,他寫信給弟弟告誡其不要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用之則引私人,結朋黨,於國事無補,徒糜國庫……恐其違法,而有私情屈逆吾心,不能正法。」【專家點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光斌:要想為子孫後代樹立良好家風,首先得自己行得端正,堅守原則。自己作出典範,無論是在多麼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始終保持清廉本色,這才能夠成為後人的榜樣。現在的黨員幹部也要先做到自身過硬,這樣才能正人正己。同時,家風也需要有意識的養成,對子女親屬的不當行為要時常提點,才能及時矯正,築牢思想防線。3何以尚:「承家節操,澡行詩書」「教子以孝,而作之忠」家風的力量總能穿越時光,發揮出令人驚嘆的道德引導力和約束力。家風家訓家規,或刻於石碑之上,或鐫於牌匾楹聯,或傳唱詩詞之中,其影響力早已超越有形,於無形無聲處指引著子孫後輩向優秀先輩看齊。有些家風已傳承幾百年,如明朝太僕寺卿何以尚所相傳恪守的何氏家訓,500年間不曾斷續,教化早已超出本家族人,對當地整體民風民情亦有著澤潤之效。【家風故事】何以尚歷任明朝戶部主事、南京大理寺丞等,官至太僕寺卿。他一生為官清正忠誠,敢於與當時的權臣嚴嵩的腐敗行為做鬥爭。何以尚之所以能夠剛正不阿,與其家族家訓有著密切聯繫。早在明朝初年,何家就制定了《何氏家訓十二則》,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敬祖、敦族、為善、守成等12個方面,教育子孫忠孝、清廉、正義。何以尚的父親何世錦孝行出名,對子女的教育也很嚴格,他在庭院懸掛「非仁毋為,非義毋行,夙夜匪懈,無忝爾所生」的訓辭匾額,並一再力戒後人「但為天子官,勿為私家官,但為庶民官,勿為子孫官。」何以尚中舉後,鄉民在村中旌善亭舉行了一個隆重的慶賀儀式。慶祝之時,何以尚建議擬些村規民約,以改變村風,弘揚正氣。於是在其父的主持下,擬定了《鄉約十條》掛於亭中,並更名亭子為「鄉約亭」。歷經460多年,「鄉約亭」一直完整地保留至今。何以尚的一生都在忠誠地踐行著何氏家風,在其告老還鄉時,朝廷封賜璽書稱其「承家節操,澡行詩書;宏猷末試,終養歸休;教子以孝,而作之忠。」「村中子弟務宜禮教修明而後文人蔚起,人才輩出,簪纓繼美,登科甲之榮。村中子弟務宜讀書積善,正心修身,弘揚文章報國,忠孝傳家風。崇尚節儉以養廉,厚儲資財以育才養賢……」這10條鄉約與何氏家訓一起,成為傳承何氏家風的精神紐帶,從此該鄉中秀才、舉人的,在興業縣居榜首,自明嘉靖至隆慶、萬曆三帝就有12人中舉。縱觀歷朝歷代何氏族人,不論文治武功,始終遵法紀守規矩,為民者鮮有違法犯罪,為官者均清廉正義。【專家點評】中央黨校教授辛鳴:中國古代有許多名門大族都有成文的家規家訓,其後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會相對遵紀守法,這其中家風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因為這些族人從小就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風對他們有著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同時,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家規家訓對他們有著強烈的道德約束力。今日,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形勢下,加強黨員幹部家風作風建設,這些傳統資源無疑都是值得借鑒和學習的。
本期編輯:朱天星
推薦閱讀:
※朱元璋的家訓:皇室子孫絕不可娶娼妓敗壞家風
※聚焦家風培育和民風養成
※家風與世風
※居家風水幫你解脫房奴車奴孩奴
※名門望族家庭里的家風、家規、家訓
TAG:家風 |